江苏省启东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16 02: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选修)试卷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2.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

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家国同构 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3.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

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段材料说明分封制( )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4.“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

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5.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

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

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宗法制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

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7.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 (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

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8.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

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9.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最有可能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皇帝制 D.科举制

10.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

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这说明明朝( )

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 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11.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

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12.张广智《西方史学史》载:“一般来说,古希腊历史和文明的领域内,并不存在什么能

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和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即使在结盟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始终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 这反映出古希腊( ) A.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B.人文主义使人性张扬

C.平等互利的传统观念 D.城邦政治体制的特点

13.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

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主权在民 B.直接民主 C.民主监督 D.依法执政

14.“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律贴,使穷人

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 )

A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B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 C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 D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15.“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

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梭伦改革的开展 B.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民主 C.表明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D.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16.《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期满,

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下列对这部法律评价正确的是( )

A.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B.维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C.确立了后世的立法规范 D.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17.罗马帝国时期哈德良皇帝的一段批复明确指出:“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

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词,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的据实以答”。由此可知( )

A.罗马人自由平等观念普及 B.罗马法注重对证据、证人的判断 C.罗马法注重法官提取证据 D.法官必须依据事实断案

18.罗马人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丰富发展了西方古代政治文明。以下

说法正确的是( )

①罗马法起点是《十二铜表法》,高度成熟是万民法 ②罗马法蕴涵的基本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③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人的务实灵活精神

④罗马法有效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深远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9.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材料表明( )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20.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实行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据此判断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下列活动中,属于典型的民权主义措施的是( )

A.改组国民党 B.建立广东国民政府 C.建立黄埔军校 D.组织北伐战争

21.毛泽东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22.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

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23.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

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C.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24.毛泽东思想是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程而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下列旅游景点能见证毛泽东

思想成熟并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25.“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

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指( ) A.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B.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破除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D.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6.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

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

A.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B.实事求是的原则 C.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 D.全面改革的思想

27.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

中属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论祖国统一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发展是硬道理》《重新审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28.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口号按提出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全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 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③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29.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

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30.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

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31.“×××,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A.“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C.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32.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录取率% 1977年 4.8 1979年 6.1 1984年 28.7 1988年 24.6 2008年 57 2011年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33.张老师上课时用PPT展示了一张表格,要求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这两种文学艺术流派的理

解,分别列举出一部代表作品。同学们给出的四个答案中正确的是( ) A.《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 B.《百年孤独》、《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百年孤独》 D.《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

34.19世纪,欧洲文学流行一种关注普通民众的现象,对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如暴力、罢

工、酗酒、贪婪、虚伪等,进行大胆地描写。下列文学作品中符合这种风格的是( )

文学艺术流派 1.偏重主观、表现 1.偏重客观、再现 2.偏重向外,向感性世界开掘,特点 2.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世界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描绘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剧烈的斗争

35.某种文学形式被定义为:“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

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下列言论中符合这一定义的是( ) A.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

C.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 D.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

36.“垮掉的一代”是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分支,它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风行

于美国。该流派的作家用怪癖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态度来表示对社会的不满。下面与“垮掉的一代”流派产生的背景有关的有( ) ①大萧条时期的打击 ③“冷战”的加剧

②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 ④美国“新经济”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37.一位画家曾说过:“殊不知我并不着力谋求准确表现我眼前所见的事物,我是在相当随

心所欲地运用着色彩,我是在更有力地表现自己。”他要用明快的龟彩、粗犷的线条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喧嚣。据此他的代表作最有可能是( )

38.(2015·浙江四县市高三5月联考·23)“以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色块,来组成人体、

背景和空间。并且就这些造型与平面无限延展、组织,就像建筑师在构筑平面那样”。下列符合该艺术特点的作品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9.下图,作品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具创意的部分是三个披挂在枯树、平台、动物尸骸上软

趴趴、看似会流动的钟表。该作品( )

A.创作于19世纪中期 B.真实再现了社会现实

C.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D.反映了工业化快节奏下人们的紧张感加剧 40.19世纪,精细描绘人物或景物细节的写实画家在欧美仍然占有很大市场,进入20世纪

之后,他们的市场日益缩小。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众审美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B.作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 C.近代科学发展改变艺术创作方式 D.现代主义艺术更贴近大众生活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41、42题各14分,43题12分,共40分) 4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 省数 道、路数 —— —— —— ——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 13 13 36 103 105 不详 1578 1180 西汉平帝(1—5年) —— 东汉顺帝(126—144年)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元朝 12省 26路 183路 288 —— —— 97 1234 1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4分)

42.(14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4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马法影响后世的表现。(4分)

43.(12分)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殚精竭虑地勾画中国社会的发展蓝图,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奋斗。

材料一 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着紧,……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美国代表院中,往往有愚蠢无知的夹杂在内。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二 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治权就可以说是政府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孙中山《三

民主义·民权主义》

材料三 (欧、美)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四 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孙中山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哪些弊端?(4分)为此,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政治、经济主张?(4分)

(2)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新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的经济主张在当时产生的政治意义。(4分)

高二文科历史月考试卷答案:

1—10:BCDBA,DDDDA,11——20:BDAAD,BBA DB, 21——30:DABBC,BDA BD,31——40:CBABC,B DA DC。 41.【答案】

(1)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4分)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4分)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3)便利了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4分) 42.【答案】

(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2分)

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2分)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2分)

(3)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务武器。(4分) 43.【答案】

(1)弊端:官员产生方式不合理、贫富悬殊、垄断资本操纵国计民生。(4分答出两点即可)

政治主张:政权和治权分立。(2分)经济主张:平均地权。(2分) (2)新的主张: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2分)

意义:调动工农群众反帝反封建积极性;推动国共合作;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rh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