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大学”文章)紧扣市场:农商行转型必由之举

更新时间:2023-12-08 02: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紧扣市场:农商行转型必由之举

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江汉支行 朱丽萍(党总支部书记、行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特别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把市场的作用摆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这是几十年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历史性突破和新飞跃。

省委、市委、总行党委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上好“市场大学”,学好市场课程,不断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争做新常态下抓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在“市场大学”里学习与探讨,市场意识得到再启蒙、市场文化得到再塑造,市场经济理念逐渐入脑入心,融入血液,深入灵魂。

本人作为农商行系统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结合工作实际,深刻认识到“市场决定取舍”,农商行的转型发展,根本方向上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转变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实现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放眼来看,经历了十年狂飙突进式的改革急行军,曾经在历史泥潭中挣扎的农村信用社,如今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改革红利效应和农信人创业激情双重因素刺激下,改革崛起、规模扩张、高速发展……成为农信社过去十多年发展的主旋律。在规模、速度决定实力的市场背景下,我国农信社尤其是作为改革发展先锋的农商行,在一场银行业加速扩张的“跑马圈地”运动中,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傲视群雄的霸主。

但历史的车轮行驶到2014年,利率市场化脚步不断加快、互联

网金融异军突起加入战局、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深化、监管方式不断升级、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已箭在弦上……农商行曾经引以为傲的规模速度型的发展方式,正在逐渐失效,甚至成为包袱。 棋至中盘,何去何从,事关成败。面对严峻的挑战,重获新生的农商行应该如何应对?追逐现代金融企业梦想的出路又在何方?摸准市场、紧抓市场、把脉市场,通过转型发展释放新的改革红利,似乎成为农商行突破发展险滩、优化资源配置,并驶向现代金融企业彼岸的不二选择。

市场发声,倒逼农商行发展转型

与十年前相比,农信社、农商行面临的发展状况更好了吗?十年来,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在体制、机制和自身实力方面,都有了大幅的提升,这是事实。但事实上,农商行如今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外部形势,与十年前相比,一样困难,甚至更加严峻。如果说十年前农信社面临的是生存危机的话,那现在农商行所面临的则是一种发展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所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农商行当前的发展环境,并不为过。

内忧外患?用这个看着惊心动魄的词汇来描述当前农商行面临的种种发展挑战,似乎确实不失贴切。从外部挑战来看,一直以来缓缓潜行的利率市场化步伐,从去年开始突然加速,目前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从央行透露的公开信息来看,存款利率实现完全的市场化,也将在不久成为现实,这无疑会给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带来巨大的压力。

众所周知,由于有国家利率管制的护盾,几十年来,我国银行业一直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而农商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

构更是如此。由于受自身实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等因素所限,目前农商行在中间业务收入拓展方面进展缓慢,基本处于探索、起步状态。一旦利率市场化实现,农商行的利差收入将被进一步压缩,给农商行的盈利能力带来严峻考验。

这似乎还不是最坏的,让农商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倍感压力的,还有正在酝酿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市场站出来说话了,这意味着几十年来隐含在银行背后的国家信用担保将彻底抽身而去,转而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银行的最终信用担保问题。银行将不再是“只生不死”的黄金行业,一旦银行自身经营不力,最终将不得不面对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政策层面的压力迎面而来,而来自市场方面的挑战更是步步紧逼。一方面,随着城市金融市场的日趋饱和及国家政策的不断引导,农村和县域市场正在成为银行业积极拓展、布局的新蓝海。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型金融机构等,都在不断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布局。农商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明显优势,正在遭遇强力挑战,农村金融领域的市场竞争逐步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触角不断向金融行业延伸,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在电脑上轻敲键盘,通过移动终端的无声操作即可完成金融交易,并能收获高收益的金融服务——各种“宝宝”们和P2P网贷在带来一场全民金融狂欢的同时,也使得我国银行业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在悄然间被改变和颠覆。原有的产品和服务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和体验,存款在流失、客户在流失,原有的盈利模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外患频仍,内忧则更让人忧心。农商行十年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得益于十年改革红利效应和市场宽松环境,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如今这两大助力因素正在发生逆转。一方面,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

初步到位,改革红利效应对于农商行业务发展的刺激效应正在逐渐消退。而农商行内部,经历了十年暴风骤雨式的变革洗礼,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的热情也逐步开始呈现出疲态。另一方面,农商行过去十年赖以高速发展的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正在逐渐失效。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以高增长、高资本消耗为特征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甚至成为继续前行的包袱…… 面对新的政策环境、新的市场挑战、新的经营局面,加快转型发展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不转型,改革将难以实现突破;不转型,原有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甚至已经取得发展成果,都可能在激烈市场竞争的蚕食下逐步丧失。

摸索对策,向市场要转型“药方”

回溯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以速度和规模扩张为核心的粗放式发展和以息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成为农商行实现快速崛起的两大主要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监管方式日趋升级,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对好资本约束的“紧箍咒”,成为整个银行业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这意味着,农商行过去十年那种无往不胜的“高资本消耗、高成本、高风险偏好”的外延式扩张之路,逐渐走向了尽头。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全面到来,资金成本必然随着市场竞争被进一步抬高,而随着存贷款利差空间的缩小,以往那种不计成本地获取资金、随行就市投放资金,然后坐等获利的经营策略将彻底失效。能否在经营中获得预期收益,考验的将是各家银行对于资金的运营能力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能力。如果不能在上述两种能力上获得提升和突破,未来,农商行即使能够凭借自身传统的网点、人缘、地缘优势获得资金,也

不一定能够实现盈利,“规模不经济”将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咒。 多找“市场”、少找“市长”,在变革的市场中去寻找转型发展的“药方”。转型发展的本质,是找寻一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道路。具体到农商行的转型发展根本方向上,就是要转变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实现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一对于转型发展的理解,已经在整个农商行乃至农信社系统成为共识。对于未来实施转型发展的战略性规划,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再是关注的焦点,而质量和效益则逐渐成为一切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聚焦的核心。

其一,经营理念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决摒弃传统的“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树立讲质量、重效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把质量和效益作为首要目标,追求平衡发展。落实资本约束、财务约束和风险约束,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和考核套利,不计成本地拉存款、拉客户,不计资本地冲规模、争份额,不顾风险地争放贷款、违规经营。而更多地依赖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智力资源推动业务发展,探索经得起经济周期和时间检验的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农商行共同的探索诉求。

其二,经营模式由传统“存贷汇”向“综合金融”转变。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多元化业务经营的拓展力度,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正在成为业务模式转型的主要方向。在具体路径上,坚持以专业的产品设计满足客户需求,通过走“资本节约型发展”和“综合经营”之路,使农商行从传统的、低层次的“存贷汇服务机构”向“综合金融服务商”、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的探索,正在掀起一波热潮。

其三,管理模式由传统的“总行—支行”机械式管理传导模式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r6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