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5-28 21: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鲧禹治水》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 海内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1、课前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并找一找,读一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感受神话的特点。

2、让学生查找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加深对鲧禹治水的敬重,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

3、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问题展开对话交流,教师相机的引导,点拨,把握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4、注意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读出对大禹治水的敬佩,体会大禹的智慧、勇敢、无私的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大卫》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根据美国作家亨里德.房龙《圣经的故事》改写的。学生对于《圣经的故事》很陌生,课前我要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也让学生读一读《圣经的故事》收录的文章,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以色列的历史与文化,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本篇课文。

课文主要让学生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一面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一面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力求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意语言的积累与感悟,教会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加强语文与实践的联系。

教学时,我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的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争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3、《夸父逐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这篇著名神话选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在路

上的故事。文章很短仅仅37个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坚强,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夸父身上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既然本文是一片神话,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在学习课文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找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给大家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学生讲得有声有色,其他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就这样,我紧接问了一个问题,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我提前预设学生的问题:1、夸父为什么要追日;2、夸父是怎样追日的 ;3、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 然而,实际上学生还提了许多更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生还提出了夸父是谁?夸父追日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在“为什么追日”)根据学生的提问,学生小组内互相解决。于是学生找到课文中相应的段落,一起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的动作,通过学习夸父下定决心去追日时的语言来体会夸父追日的精神。在夸父倒下时,长叹一声,我让学生体会此时夸父遗憾的心情,并请学生扮演夸父,学生有的是积极的夸父,说夸父(我)虽然倒下了,但是并不后悔,因为自己努力了,还有更多后来人去追日。悲观的夸父:说我费了这么多努力还是没追上太阳,看来太阳是追不上的。我评价了孩子们的体会,总结了夸父追日的意义,虽然没有追上,但是夸父还是有勇气、坚持不懈地去追太阳,最后还化为桃林为后人解渴。

总之,这篇短小的顾问学习,一改之前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整体上是我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概括主要内容时不够放手。在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一开始我就出示提示,学生只要简单地填一填,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总结夸父追日的原因时学生的回答不够概括,一方面是我的问题设置的不够具体,没有引导学生怎么样回答;另一方面,我没有耐心下来,悉心引导,却自己代替学生说,这样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应该让学生们先试着说一说,并从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等学生说的不好或者说不出来时,再做提示,这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4、《天上偷来的火种》教学反思

《天上偷来的火种》通过一则感人的神话故事,向我们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甘愿忍受酷刑的故事。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但若要学生真正能够体会、感受到普罗米修斯这个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形象,并把这种形象典型化,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针对教材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立足于整体感悟及情境创设,在“情”字上做足了文章,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

1、以阅读为抓手,重视语言的学习。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词语抓句子,通过句子抓文章中心,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语言积累:(1)根据课文的提示,让学生结合宙斯的回答,想象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去请求宙斯的话。学生在充分朗读之后,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还积累了语言。(2)欣赏普罗米修斯被惩罚的画面,请学生赞一赞普罗米修斯。(3)在学生读了第12节可怕刑罚内容,请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这个刑罚最可怕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复述了课文小节,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以情感为线索,重视感悟和体验。

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人文素养。在课件中我安排了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画面。画面的真实可感,给学生视觉上很大的冲击,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机智、坚强无畏。这样有效、适时地使用媒体,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3、以自学为手段,重视学力的培养。

课堂上我立足解决三个问题:“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为人类偷取火种?怎么偷取火种?结果怎么样?”在学生找到关键的语段后,我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师生共读、配乐读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要求不同、形式多样、循序渐进的读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进一步感受文本所要揭示的思想内涵,体现了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营造出了充满深情有略带感伤的教学氛围,也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

5、《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应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指导朗读。体会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奇特而有趣。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女娲神话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体会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编排的五篇课文为中外神话和传说。期中《鲧禹治水》《大卫》《夸父逐日》是精读课文,《天上偷来的火种》《女娲造人》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课文既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又有外国著名的传说。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优秀作品,深刻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大胆、丰富的想象中,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还能感受到神话与传说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注意在授课过程中与单元写作指导结合。

本单元的教学,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从而体会远古先民是怎样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

教学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欣赏神话与传说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品味生动灵活的故事语言。

6、《商鞅南门立木》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选编本文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本课的设计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去读书,让学生自行探究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生的主人。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这篇课文虽然写的是两千多年前有关政治改革的事,但是由于故事性强,语言比较浅显,便于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商鞅立木取信这部分内容,弄懂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等。进而理解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情。比如,读课文中描写人们看到商鞅南门立木的布告后的言行这部分时,要读出人们对商鞅的命令十分怀疑的语气,表达出人们对商鞅的做法不信任的态度。读商鞅向人们宣布的话语时,要把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严格执法的精神表达出来。

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问题展开对话交流,教师相机的引导,点拨,把握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7、《狄仁杰公正护法》教学反思

在学习《狄仁杰公正护法》的过程中,我跟学生共同探究,分析,获得了关于写人的记叙文的知识: ⑴写作对象——人(狄仁杰);

⑵写作中心——表现人的特点(刚正廉明、执法不阿);

⑶写作方法——以事写人(犯言直谏保将军、刚正不阿惩罪人、明察善断护无辜。

随后,我让学生仔细回忆五年级学过的《少年闰土》一文,鲁迅先生正是通过“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跳鱼儿”四件事来体现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性格特点的。通过两篇课文的对比学习,我适时地进行点拨:写人的作文可以通过叙事来体现,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但是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如何通过事例突出人物的形象呢?那就必须选用典型的事例。有的文章写人只写了一件事,其实,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事例是很多的,通过一件事写人,就要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来写;有的文章是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时使用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就显得比较单簿,不足以充分反映人物的特点及品质,因此,必须用两三件事才可能说得明白,再现得充分。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诚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课文(特别是“三大文体”)的学习,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一些写作章法和技巧,并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类,便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立足课本写作文,学生“依样画葫芦”,能借助一些属于作家创造层面上的技巧来改进自己的作文面貌,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以说,课文是我们作文最生动、最深刻的材料,学习写作,立足课文才是基础!

8、《出色的老师》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讲的是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事情,文章结构简单,语言也比较朴实,学生学习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理解为什么说那位黑人是位出色的老师,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课文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揭示了做人的道理,给人启迪。教学时,从课文的整体入手,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根据文章记叙的线索,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注意抓住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和表达深刻的语句,边读边思考文章表达的特点,通过朗读加深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个性的表达,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1、教学课文的第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这块手表的来历和特点,理解“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2、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要通过自主阅读,先要理清这部分内容的记叙顺序,进而抓住“丢失手表——寻找手表——找到手表——受到处罚”的发展过程,理解“我”丢失手表后的伤心,寻找手表的方法,找到手表的快乐和受到学校高额罚金的痛惜等情感的变化。特别是“我”对那位黑人同学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认识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可抓住“我”对黑人同由“感激——困惑——幡然醒悟”的情感线索,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

3、教学课文的第三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收罚的老太太对“我”说的“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及因为“公德,他将手表送还给我;也因为公德,他又向校方举报我,因为我违背了公德。”进行理解感悟。明白为什么说那位黑人学生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

9《美丽的规则》教学反思

《美丽的规则》是小学语文

S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泛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

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从而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我抓住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

1.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答不完整则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上概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说话的完整性。

2. 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部分,我从课题《美丽的规则》出发,找出与课题相对应的句子“因为我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从而直奔主题。接着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反映“规则之美、人性之美”的句子来品读,体会,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规则本身没有美感可言,但由于有了规则的存在,有了人们遵守规则的自觉行为,才拥有了和谐有序的美好景观。 3. 进行相关内容的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认真读故事,把你的感受写在本子。等学生完成后就检查学生的体会。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到不同的故事,增大阅读量。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四篇课文中《商鞅南门立木》《出色的老师》是精读课文,《狄仁杰公正护法》《美丽的规则》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围绕“人间天平”这个主题进行组元。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学习本单元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从而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教学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从而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事例进行剖析,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搜集有关信息资料,观看影视资料,编演课本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积累,体会一些词语和句子在描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上的作用,丰富自己的积累,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10《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1、注重引入

评价孔子并用《论语》里的句子做依据,既使学生能积累运用,又为理解新课打好铺垫,还能很好的引出新课。效果很好。

2、注重诵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这节课的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好生范读,齐读,将文言文读通。

(2)、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 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重点处我适时地点拨,如:两个小儿争辩时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强调他各持己见、胸有成竹的心态,怎么读……这样学生带着感受读出对应的语调,情到深处自然流!同时这样的训练充分达成了教学目标读出韵味。

3、注重创设情景

营造了“渔歌互答”游戏及辩论的情景,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实。 遗憾是,间分配得不够好,给学生自由汇报的时间少了些;表演的两名学生紧张,效果不突出;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这是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象。

11、《飞天圆梦》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不懈的追求,重点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课文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郭沫若语)在教学中,要培养这种精神,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自主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与学的目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不仅可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增长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还能丰富拓展课堂学习的内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教师用激情的话语导入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千年的飞天梦。

3、教学的重点放在研读“飞天梦圆”的过程和感悟航天精神。教学时,可通过观看图片、感情朗读、参考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载人航天方面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要抓住重点句指导学生感悟航天英雄的感人事迹,学习英雄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由于教材编在前,神舟六号飞船、神舟七号飞船和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等重大事件发生在后,教师在上课时,及时补充一些资料,有助于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

12、《种瓜得豆》教学反思

《种瓜得豆》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说明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层次地介绍了什么是基因、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裁。全文为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课文运用了浅显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种瓜得豆”“大管家”“发号施令”“搬家”等,把较为深奥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很通俗地介绍给了读者,并且使之很容易被人接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转基因技术知识。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比较典型的范例。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课文的提纲。

2、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转基因技术这种高科技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这种表达方式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在科学名词术语上进行过多的解释,只要求学生找出这样的语言,通过朗读、感悟,说出自己在这样的表达方法中读懂了什么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3、在学习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创设“召开新闻发布会”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召开“新闻发布会”时,由教师当“主持人”,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当“新闻发言人”,结合课文内容发布“新闻”。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充分去享受和体验学习的成果,在学生生动的讲述和巧妙的应答中,不仅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感受课文的表达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第13课《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我采取了和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我先让学生花5分钟的时间大声地朗读课文。我认为,一篇阅读课文,只有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才谈得上学习。

第二,我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词语的意思。我认为,一篇文章,如果你连词语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又谈什么理解。

第三,作批注性学习。用横线、波浪线画出重点的句子,品读、感悟。因为只有把握住了文章的“魂”,才能抓住文章的根。

第四,学生自主完成这一课的作业。这些作业,都是精心设计的,与课文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海水为什么呈现蓝色?天空为什么是蓝色?哪句话写出了好奇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又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我针对学生做作业的情况进行课文讲解,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蜻蜓点水般带过,如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指的是什么?对于课文的难点再加已疏导,如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总之,我对自己今天的教学还算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尝试用这种方法教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学习。

14、《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精读课文,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 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 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有同学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有同学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科学与发现”为主题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两小儿辩日》《种瓜得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是精读课文,《飞天圆梦》《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

这五篇课文涉及的范围既有古人、今人,又有儿童、科学工作者。有的讲述了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探索;有的展现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展现了科学工作者善于观察、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去探索。

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科学知识的,认真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阅读课文点拨和提示。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说明的道理,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启迪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安排朗读训练,有的还安排了背诵训练,使学生在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感悟文章揭示的道理。

1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读之、品之,饶有韵味。诗虽美、情虽真,但是古诗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诗的美妙之处呢。我抓住了“解诗题,知作者——读诗句,明诗意——提问题,想画面——品诗句,悟诗情”的思路,设计了教学,通过品悟、交流,不仅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感受到了诗的美妙之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以下环节是有效的: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注重入情,入境地感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是有难度的,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现在江边站着的就是你,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想象人物内心,加上动作、神情表现出来。”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课堂上,流淌的不仅仅是富有诗意的体现。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感受语言,更是学生感悟、品味后真实情感的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本课的设计到教学实践,效果是不错的,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我在时间的控制上有点欠妥,前松后紧,读的形式虽然多,但是时间并不够充分。

16、《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一文在单元教学中理应要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同时要再次深入地去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的句子,去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抓住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始终是一条主线和抓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整体思路分为理解《穷人》的“物质贫穷”以及“精神富足”这两大部分。由于文章比较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预习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主要活动”来划分三部分进行理解。这几部分内容的概括把握能够帮助学生整体去感知全文。在品味“物质穷苦”的部分上,我设计的是让学生自行读文章,在1~2自然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体会穷人的“穷”。从学生的回答上看,学生能够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中体会桑娜一家的穷苦,并由环境描写中确实地体会到了作为穷人的那种悲惨的境地。为了达到更透彻了解穷人的境况,营造悲凉的气氛,我再让学生从描写寡妇西蒙的句子延伸开去,想象一下作为残缺的穷人家庭的生活会如何更加的凄惨。

对“物质贫穷”的品味越到位就越能达到表现“精神富足”的目的。其实,在品味环境描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出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体会到穷人在困境中保持的那种美好的品质。对穷人的善良、勤劳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品味精神富足部分,重头戏在于品味人物的语言以及心理的描写。在此环节上,主要抓住桑娜的复杂心理,原意是用朗读、品味的形式去体会其中的忐忑不安以及矛盾心理中的坚定。在学习中学生是能够一定程面地体会到桑娜那种义无反顾地帮助穷人的爱心与同情心。可对人物那种矛盾心理,以及复杂心理的原因却是无法理解到位。因此,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仍然是不够透彻。而后来体会渔夫与桑娜对话的环节

中,学生始终也无法模仿出文本的味道。因此在末段的对话中,虽然抓住了“熬”字进行体会,但对渔夫那种善良、宁可吃苦也要助人的精神的体会就不够深刻了。

细想开来,为何在品读“物质贫穷”的部分,学生会较有感触,而对“精神富足”部分的理解却有些阻滞。原因之一是始终没有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朗读,对篇章长的文段没有引导学生抓有效信息,进而朗读不到位,从而也没有对关键词句进行透彻的体会,这就导致了一知半解的局面。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本文反映了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

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课上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课后拓展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读书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教学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本文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抓中心句。感悟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围绕这两个大问题,学生逐一地读故事,画出疑问思考→在组内合作探究→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也就是抓重点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用有感情地朗读去检查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读,自悟,有意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取多种形式,必要的地方教师要范读。

注意在对句子的理解中,教给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理解的方法,丰富“用联系的方法读懂课文”的内涵,强调阅读中要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理解。不仅联系上下文还要联系特定的时代,在对句子的理解中,感受“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

18、《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一个课时要完成本课的教学,必须将阅读的任务向课前进行适当的延伸,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课内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教师给予适当的“读”的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更为有效的阅读对话,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课前或课后可收集一些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正确认识器官捐献。

19、《船长》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船长》一课,课文写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所在的“诺曼底”号与“玛丽”号巨轮相撞,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镇定自若,指挥乘客和船员逃生,最后大家得救了,而船长自己却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表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读了令人感动不已。

我从课题入手,读了课题就知道,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让学生说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怎么写。即通过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那么本文通过写怎样的一件事表现了船长的什么精神品质呢?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阅读和习作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意。本文基本可按“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来理解。

在理解“遇险”部分,重点抓住“夜晚”“薄雾笼罩着大海”这两句环境描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品析“冒着”“阴森森”“往前翘起”这些词语使用的妙处。

在理解“救援”部分,重点感悟船长的语言,让学生感情朗读,说说从这些语言中读出说明意思。大家敬畏船长安静下来,并不在于船长讲话的声音大和有没有手枪,而是船长的语言中把大家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把弱者放在了第一位,并给予大家足够的信心。这正是船长伟大之处。

在理解“殉职”部分,学生提出为什么船长不和最后一艘救生艇的人起义逃生,我想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船长却选择了和轮船共存亡。我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我想也许是船长觉得自己和船共存亡才是有意义的,也许是来不及走了,也许是救生艇坐不下去了呢。其实最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船长那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重视学生对重点词语的品析,感受语言的魅力。重视读写结合。重视朗读指导。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但学生的发言还是比较差的,说的内容很空洞,常常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没有什么系统可言。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很差。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情暖人间”为题材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精读课文,《永生的眼睛》《船长》是略读课文。

这五篇课文涉及的范围既有抒发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古诗,又有表现人与人之间仁爱之心的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既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又有伟人鲁迅、忠于职守的船长;课文的作者既有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又有世界著名的大文学家。学习本单元课文,可以使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感受人间真情。

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篇篇课文打动人心,都安排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以使学生在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人间真情。

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个人物群体。可以写学校中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游戏等活动,也可以写在家里和家人的生活情景,通过介绍这个群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本单元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围绕本单元专题开展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0、《故宫》教学反思

这篇精读课文,作者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思路行文,清晰有序地介绍了被誉为“人类的遗产,中国的骄傲”的北京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歌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本课语言简洁生动,犹如一幅详细的工笔画,教材内容不难理解,不必细细分析,讲解,破坏语言美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故宫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自行选择内容学习,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并以不同的方式分组汇报学习成果。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利用课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感悟、自悟其法、自得其乐,从而巧妙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阅读中,要让学生注意重点描写了哪些宫殿,为什么把三座大殿(尤其是太和殿)作为重点详写。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读后的印象、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21、《青花》教学反思

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艺瓷人的执着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思中悟。利用文本提供的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资源,调取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等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发挥学生想象力,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学课文第一部分,要以父亲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他对儿子寄予的希望;教学第二部分,要以儿子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他为得到青花的祖传配方方面作出的艰苦努力过程。

教学本文,要跳出文本,适当让学生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把本文体现的父子俩的创新精神与中国青花的发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内涵的认识: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和巨大创造能力的历代人民群众创造的。

在引导学生体验“我”为得到青花的祖传配方方面作出的艰苦努力过程时,可抓住“苦苦寻觅”弄清楚我所经历的“寻找——复制——自制”这三个阶段,进而去思考每个阶段“我”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联系描写父亲的不同的神态的语句,理解课文所赞美的历代艺人的创新精神。

22、《陆羽与茶经》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

简介激趣:《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在学生对陆羽和《茶经》有了系统的了解之后,再按照学习提纲的步骤进行,,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点拨、归纳汇总——练习巩固、评讲反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让学生对一堂课进行总结,既总结学到的知识,又总结学习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了对课文的讲解,又用一课时处理相关习题,及时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23、 《敦煌壁画》教学反思

《敦煌壁画》是六年级下册第五个主题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的壁画,展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成就和创造精神。但“敦煌壁画”对于学生来说较陌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并深深地喜欢壁画作品呢?反复思考之后,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一个方法——“故事欣赏”贯穿课的始末。以教师讲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导入课题——敦煌壁画;以学生讲飞天的故事展开课文;以师生复述九色鹿的故事深入学习;以评论九色鹿故事及其想象画拓展结束课文。我发现这样设计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兴致高涨,而且同时也让学生自觉地喜欢上了传统文化——敦煌壁画。这样教学的难点突破了,重点也随之实现了。

24、《编钟》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使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编钟的特点及价值,能够在课堂上展示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我设计由不同乐器所发出的旋律导入新课,让学生猜出他们分别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出示编钟的音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是哪种乐器发出的?然后小组探讨,共同找出本文的中心句。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编钟有什么特点?编钟有什么价值?理解重点语句。如:“……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从四个“最”和后一句的四个“方面”体会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小小解说员的环节学生很感兴趣,请学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曾侯乙编钟的特点及价值。要求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具体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包括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一是造型设计精巧。二是音乐性能良好;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各解说员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琢磨一下,把认为应该介绍的内容整理整理,最好能够不看书向大家解说。

学生在课堂上高兴地忙碌,是主动学习的最好的诠释。而主动学习的平台需要教师去随手搭建,情境需要老师去精心营造。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中,《故宫》《青花》《陆羽与〈茶经〉》是精读课外,《敦煌壁画》《编钟》是略读课文。

这是一组认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课文,内容涉及建筑、瓷器、饮茶、壁画、乐器等方面的文化艺术遗产。《故宫》通过对东方最大的宫殿、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的介绍,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青花》记叙了两代青花瓷艺人创新青花瓷艺的故事。《陆羽与〈茶经〉》描写了茶叶祖师爷——陆羽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他对中国茶文化的卓越贡献。《敦煌壁画》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编钟》介绍了现存出土最古老最完整的乐器——曾侯乙编钟。

语文百花园五中,“拓展与交流”采用三人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认识和领悟,谈到了文章的叙述顺序:有游览的空间位置转换顺序,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有所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的顺序??

25、《窃读记》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作者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学生学习比较轻松,但对于作者为什么窃读离学生生活较远,因为现在小孩生活条件较好,不会存在这种情况,有些学生还认为窃读是不对的,所以在学习课文时我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补充有关的背景资料,这样学生的疑虑很快迎刃而解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作者读书的热情之高。

文章虽没有曲折的情节,可作者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使文章因窃读而波澜起伏,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书的酷爱,我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绘声绘色朗读,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到了作者与书的酷爱的真切情感,充分的感受到窃读的滋味虽是苦乐交织,忧喜并存,但乐大于苦,喜大于惧,知识和智慧的丰收弥补了身体的劳累,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都针对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在课文的两侧写了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和班级中畅所欲言。有些同学还结合自己进行了谈了感受,个个情绪高涨。大家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乐趣。

在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后,我及时让学生将搜集的名人读书故事和读书名言相互交流,进一步去感染、鞭策学生。课下让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在班内设立读书角,大家相互交换看,学生受到了情感的陶冶,班级里掀起了读书的热潮,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味。

虽然在本堂课中自己收获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话语速太快,语言不够精炼,鼓励学生语言有些没有新意等。这些都有待于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去学习,在探索中奠定自己扎实的基础。

26、《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风筝”为线索贯穿全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运用倒叙的写法,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听同学回答的情景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情感线,多形式地朗读课文,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在读中悟情、在启发中激情、在朗读中诵情、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最终体会到“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学习文中运用典型事例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这是一篇感情充沛,思想内容深刻、能给人以启迪的好文章。学生在初步接触课文时会理不清头绪,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想感情,以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教学时应注意:从审题入手,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放手自读,自主探究,指导朗读,体会情感。学习表达方法。

27、《校园交响诗》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育自己的学校的深厚感情。全文是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五个方面来写的。文中五个小标题“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抒发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学校、老师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让学生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二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以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通过对阅读文本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欣赏散文诗的方法,感受散文诗的基本表达方式,激励学生在课文留白处大胆想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通过日积月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从课题到小标题到课文中的许多语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虽说通篇比喻的比例非常之大,但是,由于课文所描写的内容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校园生活,因此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朗读、感悟”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融入角色,和文章中的作者、文章中的“我们”一起体会感悟美好的校园生活,回顾、享受童年的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份快乐与甜蜜。领悟在校园生活中汲取的营养,得到的关爱,让学生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去细细地品味并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28、《我们上路了》

《我们上路了》是北师大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告别童年”的第一课.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作者用一群孩子的口吻,描绘“我们”迈着稚嫩的脚步 上路,前面可能回遇到美丽和挫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坚定信心,勇往直前,脚踏实地地去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这首现代诗歌,内容浅显,大部分诗句的意思学生可以自己理解。激励每一个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的孩子,人生的路靠自己踩,要勇往直前,做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验, 对诗句理解的难点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我只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指导、点拨。 教学时我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学生则采用“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说”自己对 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歌表达的情感的体会。“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并能仿照诗歌的形式,创作同一类题材的小诗,用自己稚嫩的笔“写”出告别童年的心情或者替作者补写自己觉得合理添加的诗节。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组成。其中《窃读记》《理想的风筝》《校园交响诗》是精读课文,《我们上路了》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主要以“校园生活”为题材,所选课文反映的都是学生童年时期生活、学习的情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情趣盎然。

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课文描绘了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校园生活,回顾朝夕相处的校园和熟悉温馨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的揣摩课文的语言之中,体验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对校园生活的热爱、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r3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