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更新时间:2023-08-12 02:19:01 阅读量: 外语学习 文档下载
- 现代文考点整理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1
第 1讲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研习考纲重难点】
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含义”,指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
“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章的词语理解,一是具体语言环境的词义。一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临时的具体的意义。
所谓“重要词语”有下列内容:
(1)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
如2004年湖南卷《书》的第3题:
按照要求,回答问题。“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需踌躇你的肤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鞋在你的脚下。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
(2)使用了一定的表达技巧的词语
如乐山一调中“放逐”一词的理解
(3)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如2003年春季卷《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的第3题:
文章倒数第5自然段中用了三个色彩词,请根据文意解释它们的含义。
①“蓝”。
②“灰” 。
③“白” 。
反过来,我倒想问你了:天蓝点儿有什么不好呢?天天天蓝,多么美好的生活呵,难道你还担心它这样蓝下去不是件好事?难道你真不知地球原本就是一个蓝色星球?我不否认天空的不同色彩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绪,特别是成都那座成天灰得一塌糊涂的城市,灰得十分潮湿,潮湿把小伙们潮得一个个细皮嫩肉,看上去很“白”。严格地说,这就是自然的作用,它很容易左右一个人的审美视野、感觉习惯、心理情绪、思想态度,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制约着人的生活状态。
“蓝”在文中反复出现,体现了西藏天空的颜色。再结合三个词出现的段落,可以分析出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蓝”是指西藏的天空是没有受到污染的天空。
(4)有修辞的词语
如2002年上海卷第3题:第四自然段运用“岔路”与“干道”的比喻,是为了说明。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题目考查了运用修辞的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联系书中的“干道”就是主要的、整体的东西,“岔路”就是指次要的、局部的内容,这是从整体上看的。
(5)有特殊指代义的词
(2005年上海春招试题·散文 )上文第⑤段画线句中的“那一个时刻”是指。
④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一位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1
三个疯狂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我愣住了。
⑤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过程。
文中画线的语句是 “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分析“那一个时刻”指代的内容,与之相照应的是第四段的“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所以,“那一个时刻”指这一株植物开放的那一刻。
【方法点拨】
一、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
词语指代有两种形式: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文章使用词语指代的目的是使行文更简单流畅,这样词语的指代意义就可以在这个词语出现的句子或前文中寻找。词语的指代内容可能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或者是一段文字。
指示代词含义的理解,可以从上文(有时也在下文)中寻找代词指代的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句子,看是否符合句意。非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要理解这个词语本身的意思,从理解词义入手,把握指代的内容。
具体有这样几种方法:
(1)在指示代词的前文中(有时也有可能在指示代词的后面)找出代词指代的内容区间。
(2)划定区间后,客观题要注意分析找出的内容是否符合代词所在句子的意思;如果是主观题,要注重辨析、筛选,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最后整合成题目要求的语句。
(3)用“代入法”认真检验,看是否能完全替代这个词语。
(2004年·高考江苏卷试题·散文)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题目考查“草堂的文化意义”的指代意义。分析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草堂”指诗人杜甫的住居,文段说“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筛选后整合为: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二、词语的情景义的理解
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会产生临时意义,离开这个环境,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消失了。这样的词语往往有着高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文中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要认真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中因修辞(比喻、反问、借代等)或感情色彩的变化产生的临时义。
辨析这类词语的含义,可以从下列方法入手:
(1)理解词语的原意。词语的情景义总是在词语的本意上引申、形容、比喻等,有时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有时是反语等,理解了词语的原意,就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推测临时义。
(2)明确产生词语情景义的原因。产生情景义的原因大致有修辞、引申、反语等,分析时要注意区别。是比喻的就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找出本体、喻体间的相似性;是反语的就分析讽刺、批判的内容等。
(3)分析语境意义。情景义总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所以要认真分析语境的意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1
以期理解词语的临时义。
(4)注重整体理解。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一致的,特别是词语的引申义、隐含义,要根据文章的整体思想推断词语的含义。如:
我记得清自己是在哪天走向成熟的。因为打从那天起我就开始畏惧美丽。
我会站在一朵美艳绝伦的鲜花面前呆呆地看上一个时辰,心中涌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热辣辣的感觉。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他看那“艳不可近,纯不可渎”的粉羊蹄甲花时,总是要看到绝望才肯离去。老先生笔下这惊心动魄的“绝望”二字,真让我共鸣到几乎要掉泪了。美丽的花朵,对善良的心灵有着一种无可抗拒的威慑力。它召唤它的清香,一步一回头。高尚的手永远是临花轻颤。摘走鲜花的人在倾覆美丽的同时也倾废了自己。
……畏惧源于喜爱,却又超越了喜爱。喜爱里往往包含了一种不知深浅的亲昵与轻狎,而畏惧才是真正的怜惜与恭敬。
畏惧美丽,是我最美丽的人生体验。
1. 谁都喜爱美丽,追求美丽,作者却偏说“畏惧美丽”,请你简要说出“畏惧美丽”中“畏惧”一词的深层含义。
作者在材料中说自己“畏惧美丽”是从走向成熟开始的。要理解材料中的“畏惧”的含义,先分析“畏惧”本身的意思,畏惧是指害怕。作者为了证明自己是“畏惧美丽”的,举了面对鲜花的感受,并引用余光中的诗证明,在这一段的结束用极富哲理的话揭示对花的态度是爱而不是毁坏。第二段总结出面对美丽的态度是畏惧,体现在怜惜和恭敬上。分析了材料的意义后,再从整体理解上把握“畏惧”的内容,作者不是真正的畏惧美丽,“呆呆地看上一个时辰”、引用余光中的诗、“是我最美丽的人生体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畏惧美丽”是体验美丽、敬爱美丽、思考美丽,“畏惧”是因为喜欢而生敬爱之情。
三、词语的表达作用的理解
词语的表达作用是文章的表达技巧,但往往与词语的含义一起设题,可以看作是对词语含义理解的最高要求,考查对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等。
(1)形象性。在描写、叙事中,一些词语起着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
(2)感情性。词语表达一种思想倾向或感情色彩等。
(3)精确性。词语表达概念上的精确恰切,起修饰限制的词语对中心词的严密表达等。
(4)结构性。词语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起到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等。
如(2005年山东高考试验试题·散文)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伤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有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文段说“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中“伎俩”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用“伎俩”这个词,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这是一题解说词语含义和语句作用的题目。材料的第一段写燕子是两千多年前庄周时代的燕子,因为燕子特别,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因为燕子有处事的大智慧;第二段写燕子的“伎俩”。要分析“伎俩”的含义与作用,先分析“伎俩”出现的位置,短语“重复着庄周时代”说明此时的燕子也和过去庄周时代一样。一样的是什么?分析上段话可以看出是“生存的智慧”。为什么作者使用“伎俩”一词?可以分析材料体现的感情。第二段写了人类对燕子的不伤害,又用“珍禽异兽”的命运对比燕子在人类眼中的地位,可以看到,作者对燕子是喜爱的,那么用“伎俩”一词是贬义褒用,表现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四、词语的比喻义
解释使用比喻的词语蕴涵的意义,可以从理解比喻的本体入手,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从对本体的理解中,把握喻体的特点,从而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如1999年社会科学类文章《创造宣言(节录)》的第2题。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1
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得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试题考查比喻句中喻体的含义,即喻体比喻的对象内容。和这个比喻句相对应的语句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教育者成才”。对比两句话可以得出喻体比喻的对象:“刀法”比喻教育的对象;“万像”比喻众多受教育者;“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五、分析结构释义。我们要养成对语段进行结构分析,从整体把握的习惯,这样有利于把握“重要词语”的意思。如2006重庆,17.
1.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
4.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
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2)诗意与温馨。(3)愁苦与艰苦。(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这道词语含义题便是要结合全文的构成来理解作答的。仔细梳理下来,我们便能由表及里地列出其原本意思“农民的居住地”,进而提炼出“诗意与温馨”。结合全文,我们还要注意完整、全面、立体地理解这个核心词语,因而“愁苦与艰苦”“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这一面也不可少。
【小结】
对词语的理解,要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分析文章总体的思想和感情,不论是科学类文章还是文学作品,都有认真分析全文的内容,以面代点,从对文章全面理解的角度上,把握词语在整体意义中的个性含义。注意三点:
1.看位置,分析词语指代义。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要看词语前面的内容,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前面(也有个别在代词的后面)。非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所在的句子前后理解。注意对指代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然后用“代入法”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看总结的内容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
2.看语境,分析词语情景义。情景义是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产物,有着灵活性和独创性。要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比喻、夸张、借代、拟人、反问、反语等),是否是承接上文的词语意义的临时义或引伸义。重点分析词语的原意,分清词语情景义产生的类型,联系文章背景等。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1
3.看效果,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高考对词语的理解除了对意义的理解外,有时也要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
【实战演练】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一)懂得了除了怨天尤人也还可以嗟叹自身,懂得了除了历史的无情急流以外毕竟还有自身的选择,懂得了自己有可能不幸成为靶子成为铁钻,也未必没有可能成为刀剑成为铁锤,懂得了有人负我处也有我负人处……所有这些都会使一个老人变得更可爱更清纯更智慧更光明更哲学一些。(摘自王蒙《我的“黄昏哲学”》)
2.理解“靶子”“铁钻”“刀剑”“铁锤”在文中的含义。(3984字)
参考答案: “靶子”“铁钻”“刀剑”“铁锤”都是比喻,联系前面的“历史的无情急流”以及句中的“不幸”,不难明白“靶子”“铁钻”比喻各类政治运动中被打击、被批斗的对象,而“刀剑”“铁锤”则比喻各类政治运动中打击、伤害别人的人。
(二)2006山东,17.
6.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题干中的“反而”一词暗示了“主观情绪”要从两方面回答:一是无辜获罪被贬的失意、郁闷、愤慨,一是在浩瀚的宇宙时空下豁达开朗的胸襟。概括“客观环境”,从“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容易找到答案,而“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三)2006年高考冲刺迁移·体验
(2004年深圳市三模试题)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翻白眼,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简要说明下列三个形象在文章代表的内容。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1
①两脚书橱②垂死挣扎的瘪三③期须九重真龙出
三组词语是文章中的三个形象,题目考查的是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情景义的能力。做这类题首先理解词语体现出来的本身意思,然后明确词语(短语)出现有别于本义的意义的原因,最后根据产生的意思把握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材料论证了人在写作时的“气”的问题,列举了两种情况,一是“自身气弱的人”,一是“自身气足的人”。“两脚书橱”是说“自身气弱的人”,这种人被称为“两脚书橱”的原因是“食书不化”。“垂死挣扎的瘪三”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中,第二段说了“读书可以养气”的内容,用《逍遥游》证明,接着用“养气不够”从反方面论证写文章不好的原因,那么“垂死挣扎的瘪三”是比喻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文章时无话可说硬挤也挤不出的人。这段接着从正面论证“真正的文章好手”的表现是“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薄发”,再接着说“那手笔”是“期须九重真龙出”,所以“期须九重真龙出”指的就是厚积薄发。因此答案为:①两脚书橱:自身气弱的人。②垂死挣扎的瘪三: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文章时无话可说硬挤也挤不出的人。③期须九重真龙出:厚积薄发。
正在阅读:
现代文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08-12
财务顾问协议-境内上市(范本)12-14
2014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美术学考研初试大纲--823绘画测试04-18
我敬佩清洁工人作文450字06-17
4.数列求和的性质与求和技巧04-17
STARCD计算结果不收敛怎么办11-28
生活教会我自信作文550字06-15
安全生产百日攻坚活动方案04-29
财务案例分析-黄嘉健04-17
- 奶牛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 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 外包工程发包流程
- 管理信息系统(路晓丽版)课后题答案(1-12章全)
-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 企业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
- 《史记》拓展阅读设计
- 入口广场铺装施工方案
- 附录B塔式起重机安装验收记录表
- 云南省昆明三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郑州大学毕业设计附件
- 民俗学视野下的中国百年歌谣研究
- 巩固练2020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阶段复习 第一单元仿真模拟训练
- 量化研究学习书单
- 给尾注编号加方括号超级简单方法
- 第1课《放大镜》
- 定价的步骤及新产品定价策略(1)
-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基础知识
- 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综述
- An Investigation of Tightly Coupled Time Synchronous Speech Language Interfaces Using a Uni
-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单元测试题(Units6-7)
- 考点
- 文中
- 词语
- 含义
- 理解
- 重要
-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