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电机学院“专升本”考试大纲汇总

更新时间:2023-11-06 07: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上海电机学院“专升本”考试大纲汇总

《经济学与会计学基础》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200分。

“微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概要

选用教材:《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部分)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第四版) 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7年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包括经济、金融、财政、管理及其相关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知识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专升本学生开设。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例如单个家庭、单个企业、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了解其最新发展;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二、考试目的和要求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了解考生是否具备初步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现象,解决市场经济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养和潜质。

三、考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试,要求考生:

1.掌握微观经济学所涉及的基本思想、基本学说、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要在理解其原理、方法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把握其内容,理解其内涵。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全面系统地学习该课程,并有目的地深入学习一些重点章节。

2.把了解经济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把经济理论学说的逻辑分析和经济实践分析结合起来。考生应当了解各种经济理论的适用条件、掌握原理的内容、理解原理的运用。

1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来理解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应注意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研究,以期得到一些启发,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导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其解决的问题,熟悉经济学基本概念,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节 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一对永恒的矛盾:即,人类社会欲望的无限性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就产生于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这对矛盾。 1、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是人们感觉缺乏与追求满足的愿望与动机。欲望最大的特点是无限性。根据各种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欲望进行划分。根据经济学家马斯洛对欲望的划分,欲望分为5个层次。

2、社会资源及其有限性

1) 社会资源的种类: 自然资源:土地等

资本资源:机器设备等 人力资源:劳动和企业家才能

2)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源能够提供的

物品是有限的。 经济学把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分为两类:自由取用物品和经济物品。 3、社会资源的稀缺性

含义:是指相对于人类的欲望而言,所有的物品与劳务存在的局限性。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就会有稀缺性。经济学就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社会资源以最大地满足人类需要的社会科学。 2.、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多少)?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3、生产可能性曲线

2

1)含义;是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资源和技术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各种可能的组合

2)举例:假设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使用全部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机器人和匹萨,画出该经济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4、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曲线上的点表示:一个经济社会想多生产一种产品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机会成本概念的引出。

机会成本的概念: 是指把一定资源用于某一特定用途时所牺牲的其他用途的最大收益或代价。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广,就经济学基本原理来讲,经济学体系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组成。

一、微观经济学 1、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其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2、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又称为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产品市场:1、市场的需求——消费者行为理论

2、市场的供给——生产者行为理论 3、产品市场的均衡——产品价格的决定 生产要素市场:1、市场的需求——边际生产率理论

2、市场的供给——效用最大化

3、要素市场的均衡——要素价格的决定 (工资、利息、地租的决定)

二、 宏观经济学 1、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经济活动的总体运行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

2、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通过对总体经济问题及其经济总量的研究,来分析国民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就业与物价水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3

其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为中心来研究一国经济资源的利用现状是怎样影响着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用什么手段来改善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潜在的国民收入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三节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地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手段,根据所研究的目的和条件不同,经济学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不同,如:微观分析(个量分析)、宏观分析(总量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等等。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

1)实证分析是对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进行客观的揭示,目的在于分析经济过程本身,主要回答经济过程“是什么”?经济事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如果选择了某种方案,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2)实证分析的特点:客观性,不以任何价值判断为基础。 2、规范分析

1)规范分析的定义: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对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作出好与坏、有益还是有害的评价,主要回答经济过程“应该是什么”?对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来说,要回答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如果选择了某个方案,就要回答它是否合理。

2)规范分析的特点: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价值判断是区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主要标志。在这里,价值不是商品价值的价值,而是指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即某一事物对社会来说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对社会有无价值——社会价值。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

1)回答的问题不同;2)前者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来检验。而后者不是;3)实证经济学是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规范经济学则是一种伦理判断。

二、均衡分析方法 1、均衡分析

1)均衡分析的定义:均衡原意是指物理现象中物体的平衡状态。在经济学上,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最后倾向等于零的那种状态。均衡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就是用来分析经济体系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

2)均衡分析的种类:根据分析的范围,均衡具体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根据均衡状态的性质,均衡又具体分为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2、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1)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某一局部的均衡状态,不考虑该局部与其他局部之间的相互影响。凡是分析个别市场、个别厂商、个别消费者均衡的,都被称为局部均衡分析。

2)一般均衡分析:是将所有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消费者和厂商一并考虑,研究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均衡的状态。

3、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1)静态均衡分析:是指在各种条件静止不变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具备的条件,而不论其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及所需要的时间。

2)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指在某些变量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对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均衡状态的运动进行分析,并把这个新的均衡状态与原来的均衡状态进行比较分析。

3)动态分析:考虑到时间的差异,分析各种变量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前一个均衡到达后一个均衡的调整过程。

三、边际分析方法 1、边际分析

1) 边际分析的定义: 所谓边际分析,是指分析自变量每增加一单位或增加最后

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

2)边际分析的数学表示:设Y=f(X), 则:△Y/△X称作Y对X的边际分析 2、几个相关的概念

1) 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是经济模型中体现的变量;

外生变量:是经济模型中没有反应的变量。

如在我们下一章关于需求的分析中,商品自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的内生变量,而消费者的收入等就是影响需求的外生变量。

2) 存量与流量 存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形成的变量;

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变量

第二章 价格理论 需求和供给

学习目的与要求 微观经济学用价格机制来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其核心内容是价格决定理论。均衡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本章在介绍需求与供给一般知识的基础上,讨论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应用,树立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供求分析。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5

需求、供给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掌握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掌握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节 需求理论

需求和供给被认为是市场两个主要的力量,是市场价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需求的涵义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即不同的价格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是需求。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消费者有购买欲望;第二,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注意区别:1)需求与需求量;2)需求与需要。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影响和共同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1)该商品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商品的预期价格 5)消费者偏好 等等

………… 2、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需求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往往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仅分析价格因素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这样需求函数可以用下式表示:

这就等于说价格是影响需求的内生变量,而消费者的收入等因素是影响需求的外生变量。

三、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1、需求表

需求表是一张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2、需求曲线

建立在需求函数基础上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变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反映在需求曲线上,它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四、需求定理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率为负,表明价格与需求量的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的这一规律称为需求定律。

Qd?F(P) 6

五、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是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上,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

2、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也就是说除了价格之外,任何一种决定需求的因素变动,都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的含义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商品的数量。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生产者出售愿望;第二,生产者有供应商品的实际能力。

注意区别:供给与供给量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1、影响供给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1)商品的自身价格 2)生产要素的价格3)其他商品的价格4)技术水平???? 2、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与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仍然将价格作为外生变量,则供给函数

Qs?f(P)影响供给的内生变量,其余影响供给的因素作为为:

三、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1、供给表

供给表是一张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2、供给曲线

建立在供给函数基础上的供给表和供给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供给量变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反映在供给曲线上,它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四、供给定理

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率为正,表明价格与需求量的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即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供给的这一规律称谓供给定律。

五、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7

1、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同一条曲线上的点的移动。

2、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整条曲线上的移动。

第三节 均衡价格及其应用

一、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为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与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它是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1、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动的情况 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的情况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的情况 三、政府对价格的控制 1、支持价格

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2、限制价格

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而规定的某种商品的最高价格。

第四节 弹性理论

一、弹性的概念 1、弹性含义

弹性是指两个有函数关系的变量之间,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灵敏度,或者是因变量变动幅度(变动的百分比)对自变量变动幅度的比例关系。

2、弹性的一般表示

弹性的大小用弹性系数表示。一般可用公式表示为:

因变量的变动比例弹性系数=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其计算公式为:

Ed?需求量变动百分比?Q/Q?QP?????价格变动百分比?P/P?PQ 8

2、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

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绝对值的大小,一般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种类型: ①∣Ed∣>l,称为弹性需求或富有弹性。 ②∣Ed∣=l,称为单元弹性或单位弹性。 ③∣Ed∣<l,称为非弹性需求或缺乏弹性。 ④ Ed =0,称为需求完全无弹性。 ⑤ Ed=∞,称为完全富有弹性。 3、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对消费者的必要程度。(2)替代品与互补品。(3)购买商品的支出占人们收入的比重。(4)商品的功能。 ………………..

4、弹性与收益——需求价格弹性的应用

价格弹性是企业制定价格策略的基础。价格弹性能够直接反映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企业可以根据价格弹性对销售收入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决策。

①∣Ed∣>l的情况。降价不仅增加销售量,而且增加销售收入。

②∣Ed∣<1的情况。降价会增加销售量,但同时也导致销售收入下降;提价尽管使销售量有可能减少,但却能增加销售收入。

三、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定义及公式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i为需求的收入弹性,△Q为需求量变动的绝对数量;Q为需求量;△I为收入变动绝对数量;I为收入。

四、需求的交叉弹性的定义及公式

交叉弹性说明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设有两种相关的产品x和y,计算y产品交叉弹性的一般公式为:

Ei=需求变动百分比?Q/Q?QI=??收入变动百分比?I/I?IQE xy=Y商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Qy/Qy?QyPx=??X商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Px/Px?PxQy五、供给弹性

1、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含义

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9

2、供给的价格弹性的

① Es=0,称为供给完全无弹性。 ② Es<l,称为供给缺乏弹性。 ③ Es=l,称为供给单位弹性。 ④ Es>l,称为供给富有弹性。 ⑤ Es=∞,称为供给完全弹性。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Es?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Q?QP==??P价格变动的百分比?PQP?Q类型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使学生了解两种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两种理论关于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和均衡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需求定理。

第一节 概述 一、效用论简介

效用论又称为选择轮,是对消费者行为的说明,所以也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在效用理论中,效用有基数和序数之分,因此,消费者行为理论相应地分为基数效用为基础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以序数效用为基础的消费者行为理论。

1、基数效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的,如5单位效用、8单位效用……。就像物体的重量或长度那样可以说出它的具体单位。效用可以计量,所以,效用可以加总。

2、序数效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效用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效用是不可以计量的,人们只能比较物品满足程度的先后顺序,如第一、第二、第三……。

二、分析方法

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在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过程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基数效用理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序数效用理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所以,前者也称为边际效用分析;后者也称为无差异曲线分析。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

一、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 1、定义

1)效用 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物品时心理上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他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与痛苦之间的关系。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欲望能力的大小。

10

注意:效用与使用价值的区别 2)总效用(TU)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某物品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3)边际效用(MU)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某物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的增加量。 以数学表达式表示:

MU=?TUd(TU),?Q?0时,MU=?QdQ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图示及关系 图(略)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MU>0,TU上升;

MU=0,TU最大; MU<0,TU下降。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定义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定时间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随着消费量的上升,增加的满足程度不断下降。

2.原因: 1)从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 2)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 三、货币的边际效用 四、消费者均衡 1、定义:

消费者均衡就是效用最大化。具体讲,就是指消费者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上,实现效用最大化。如果消费者实现了这种状态,就说消费者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用公式表示为:

3、消费者均衡的应用 4、消费者剩余

Px?Qx?Py?Qy?MMUxMUy??MUmPxPy 11

1)定义: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总额超过实际支付的价格总额的余额。

根据MU/P=Mum,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效用越高,他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高。

2)图示(略)

注意:消费者剩余只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综上所述,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必须使花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都相等。即:MU/P=Mum,如上述大米的效用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大米的价格之间的关系。按照这一关系,请同学们画出大米的需求曲线。

同学们可以发现,大米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显然这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的,因为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便的条件下,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下降。

我们来再次理解需求曲线:1)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的;2)需求曲线表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3)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或满足最大的均衡点。

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

大米数量 大米边际效用 愿意支付的价格 1 6 6 2 5 5 3 4 4 4 3 3 5 2 2 6 1 一、假设条件

对于两种商品(X、Y)、不同组合时即A(X1,Y1),B(X2,Y2),C(X3,Y3)…理性的偏好有以下的基本假设(理论基础):

1.完全性:能明确表示自己的偏好。 2.传递性:符合递推逻辑。

3.非厌足性: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消费多多益善。 二、效用函数

设最简单的模型:两种商品X、Y的组合 U=F(X、Y)

其中X-对商品X的消费量; Y-对商品Y的消费量。 三、无差异曲线

12

1、含义 2、图示(略) 3、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TU越大;反之反是。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一条曲线凸向原点表明该线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经济学含义: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1)含义:U不变,增加X的消费量所减少的Y的消费量的比例。 经济含义:表示商品之间的替代的难易程度。 2)数学表达式: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

?Q

MRS xy ? ? y

? Q x

MRSxy??Lim?Qy?Qx??dQydQx

3)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1)文字表达:X增加后,MU下降,替代能力下降;而Y减少后,MU上升。为保持U不变,X需增加更多才能弥补Y减少所放弃的效用。

(2)图形:斜率的变化率趋于下降,从无穷趋于0。 (3)原因:按照无差异曲线的定义可以得出下列恒等是:

MUx?ΔQx = -MUy?ΔQy

从中得到:

MRSXY = - ΔQy / ΔQx = MUX/ MUY

从上式中不难看出,如果消费者消费商品获得的满足程度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必然服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因此,无差异曲线越来越平缓,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四、预算线

1、定义:消费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组合的线。

2、预算线方程及斜率

Px?Qx?Py?Qy?M 斜率: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3、预算线的移动

13

五、消费者均衡

无差异曲线表示了消费者的满足程度,预算线代表了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因此,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就能够说明一定收入下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的条件。

1、消费者均衡条件

Px?Qx?Py?Qy?M

2、消费者均衡图示

消费者均衡点E有两个明显特征:

MUxMUy?PxPy第一,消费者均衡点E位于预算约束线上,这意味着这一点所对应的两种商品数量的组合(OM,ON)满足预算方程:。

第二,消费者均衡点E位于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上, 这意味着在这一点上,预算线的斜率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根据以上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分析可知,两者的斜率的绝对值分别可用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和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表示。因此,消费者均衡点E所对应的商品组合(OM,ON)还满足方程:

或者

Px?Qx?Py?Qy?MPxMUx?PyMUyMUxMUy?PxPy六、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价格消费曲线和需求曲线 1、价格消费曲线

14

价格—消费曲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又称价格扩展线。它表明商品价格与消费者消费数量的关系。(图略)

2、需求曲线的导出

根据消费者的价格扩展线可以得到每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对某商品(X商品)的需求量,从而画出消费者对某商品(X商品)的需求曲线。(参见教材50页3-6图b)

序数效用论得出的需求曲线仍然具有三个特征:1)需求曲线的基础是序数效用,由于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所以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2)需求曲线表示在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3)需求曲线的每一点都是消费者最大满足的均衡点。

*第四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一般解释

当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从而购买力发生变化——收入效应;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如Px/Py的比发生变动引起X、Y的购买比率发生变动——价格效应。两者都改变了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因此,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部分,即:

总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含义

1)收入效应 商品价格降低给消费者带来实际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加X和Y需求,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反之亦然;即收入效应。

原因:现有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增强,实际收入水平提高。

2)替代效应 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使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为保持原来的U水平,消费者会增加相对便宜的商品替代相对昂贵的商品的购买;反之亦然; 如,商品X的价格下降,使得X相对价格不变的商品Y来说,较以前便宜了。因此消费者增加对X的购买减少对Y的购买,而总效用保持不变。

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图示说明

以上只是对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粗疏的解释,为了给出更精确的解释,我们寻找一种解释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把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分为两步:第一步我们让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同时调整货币收入使效用保持不变;第二步我们对购买力进行调整,同时使相对价格保持不变。

二、正常物品、非吉芬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5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

一、重点与难点

学生应重点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熟练掌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其中难点是记账凭证。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表层识记:会计凭证的概念和种类;原始凭证的概念和分类;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记账凭证概念和分类: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会计凭证的传递;会计凭证的保管。 2、理解掌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作用;原始凭证审核的内容;记账凭证审核的内容。

3、深层应用: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第八章 会计账簿:会计事项的进一步整理与信息存储

第一部分:学习内容

第一节 为什么:会计账簿作用及种类

一、账簿的作用 二、账簿的种类

(一)账簿按其用途的分类 (二)账簿按其外表形式的分类 (三)账簿按账页格式的分类 三、账簿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提供货币资金信息:库存现金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

一、序时账簿的作用和种类 二、 库存现金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一)三栏式库存现金日记账 (二)多栏式库存现金日记账 三、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 (一)三栏式银行存款日记账

(二)多栏式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第三节 提供总括会计信息:总分类账的设置与登记

一、总分类账的设置 (一)三栏式总分类账的设置 (二)多栏式总分类账的设置 (三)棋盘式总分类账的设置 二、总分类账的登记方法

第四节 提供详细会计信息: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

46

一、三栏式明细分类账(甲式账)的设置和登记 二、数量金额式明细账(乙式账)的设置和登记 三、多栏式明细账的设置和登记

四、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关系及其平行登记 (一)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关系 (二)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第五节 规矩与方圆:账簿启用与登记规则

一、账簿启用的规则 (一)启用账簿时的一般规则 (二)会计人员交接规则 二、登记账簿的规则

三、错账的查找方法和更正规则 (一)错账的查找方法 (二)错账的更正规则 四、账簿的更换与保管规则 (一)账簿的更换 (二)账簿的保管

第六节 账簿记录之总结:对账和结账

一、对账 1. 账证核对 2. 账账核对 3. 账实核对 二、结账

(一)按照权责发生制对有关账项的调整 (二)结账分录 (三)账户结算技术程序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 一、重点与难点

学生应重点了解账簿的意义和种类,熟练掌握账簿的登记、更正、对账和结账方法。其中难点是明细分类账。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表层识记:账簿的概念和分类;日记账;分类账;备查账;账簿设置的原则;账簿的基本内容;对账的概念和内容;结账的概念和内容;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47

2、理解掌握:设置和登记账簿的意义;账簿启用规则;登记账簿规则;结账的一般要求。

3、深层应用:日记账的登记方法;总账的登记方法;明细账的登记方法;错账的查找方法;错账的更正方法;结账的方法。

第九章 会计记录系统之控制:内控制度与财产清查

第一部分:学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系统之事前和过程控制:内部控制制度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

(一)内部控制思想的起源和演进轨迹 1、内部牵制 2、内部控制制度 3、内部控制结构 4、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5、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二)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内部控制目标 1、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牵制 2、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内部控制的手段

二、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主要经营过程中的应用

(一)内部控制在库存现金收支业务中的应用 (二)内部控制在银行存款收支业务中的应用 (三)内部控制在存货业务中的应用 第二节 会计系统之事后控制:财产清查

一、财产清查的含义和种类 (一)财产清查的含义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1、按清查的对象和范围分类 2、按清查的时间分类 二、财产清查的内容及其方法 (一)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 (二)实物资产的清查方法 (三)货币资金的清查方法 (三)往来款项的清查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48

(一)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步骤 (二)“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的设置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 一、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核算程序的区别与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科目汇总表及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难点:科目汇总表及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表层识记;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和种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特点、优缺点、适用范围;科目汇总表;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的特点、优缺点、适用范围:汇总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特点、优缺点、适用范围。

2、理解掌握: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和种类;设计会计核算程序的基本要求;各种会计核算程序比较;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3、深层应用: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账务处理;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的账务处理;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账务处理。

第十章 会计系统的“产品”与信息输出:基本会计报表 第一部分:学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报表概述:作用、种类及编制要求

一、会计报表的作用

会计报表是定期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编制的,用来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费用成本的书面报告文件。

会计报表的作用。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

(一)按会计报表反映经济内容不同的分类 1、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报表 2、反映企业收入及财务成果的报表 3、反映企业费用支出和成本情况的报表 (二)按会计报表保送对象不同的分类 1、对外会计报表 2、对内会计报表

(三)按会计报表编报的会计主体的编制不同的分类 (四)按会计报表编制时间不同的分类 (五)按会计报表编制单位不同的分类

49

三、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内容完整;数字真实;编报及时。 第二节 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反映: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及其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一定日期(月末、季末或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

益情况的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月报表,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分类和结构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1、直接填列法 2、分析填列。

第三节 特定期间业绩的反映:损益表 一、损益表及其作用

损益表,亦称利润表,是总括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年度、季度或月份)内利润(或亏损) 的形成或发生情况的会计报表。

损益表是月报表,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 损益表的作用。 二、损益表的结构

损益表的机构有单步式和多步式两种。 三、损益表的编制方法

(损益表的附表“利润分配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 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与利用:会计报表分析 一、会计报表分析的意义 二、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二)比率分析法 1、销售利润率 2、总资产报酬率 3、资本收益率 4、资本保值率 5、资产负债率 6、流动比率

50

适度规模就是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

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主要是:第一,本行业的技术特点。一般来说,需要的投资量大,所用的设备复杂先进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大,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相反,需要投资少,所用的设备比较简单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小。第二,市场条件。一般来说,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大。相反,生产市场需求小,而且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小。

第五章 成本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成本理论给出了有关成本的概念,通过对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学习以及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

第一节 成本与成本函数

成本是决定产品供给价格的主要因素。

本章以成本函数的方法来研究生产者所面临的经济条件的约束-成本问题。 一、经济成本 1、成本

是厂商为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提供一定的劳务所付出的代价。即厂商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价值。数值上,等于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的单位价格之和。

2、明显成本与隐含成本

1)明显成本: 厂商为购买生产要素而支付的货币所构成的成本-会计成本,包括原材料、劳动、各种费用(利息、租金、保险费、交通费等)。明显成本具有两个特征:生产要素来自外部;涉及直接的货币支付。

2)隐含成本: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而应支付的费用,如企业使用自有资本的折旧,自产原材料的费用,自有资金的利息,企业主自我雇佣的费用等。包括:厂商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和正常利润。隐含成本具有两个特征:厂商自有生产要素;不涉及直接的货币支付,代表厂商放弃的收益。

3、正常利润

一种解释: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它同工资、利息、地租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报酬一样,是厂商应支付给企业家的报酬。

另一种解释:是阻止现有生产要素向其他用途转移的最低限度的利润,即厂商值得营业的起码利润。

正常利润的性质:正常利润属于成本的范畴;正常利润是厂商是否有纯利润的标志。 二、成本函数

21

1、以函数形式表示Q与C之间的关系:C=C(Q)

2、成本函数不同于成本等式(成本方程)。成本方程是一个定义式(恒等式),与要素的价格与数量有关,而成本函数则是一个变量为产量的函数表达式。两者以生产函数为联系。

3、由于生产函数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相应地,成本函数也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前者指投入的生产要素中的某些要素(通常指资本)的规模和技术状况既定不变,经营决策受既定规模的约束,一般用于企业的日常经济决策,以确定既定规模下的最优产出率;后者指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都可改变,即厂商可以按确定的产量水平,来选择生产该产量的最适当的规模,一般用于长期规划,以确定既定产量下的最佳生产规模。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

一、函数形式

短期生产函数: Q = F (L , K0) 短期成本函数: C = F(Q (L , K0)) 二、短期成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固定成本(FC):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2、变动成本(VC)::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3、短期总成本(STC) =总固定成本 + 总可变成本 4、平均固定成本(AFC):=总固定成本/总产量 5、平均变动成本(AVC)=总变动成本/总产量

6、短期平均总成本(SATC)=(总固定成本 + 总可变成本)/总产量 7、短期边际成本(SMC)=总成本的变动量/总产量的变动量 三、短期成本举例和曲线(略。参见第五章第二节PPT)

四、短期成本函数和短期生产函数的关系(略。参见第五章第二节PPT) 五、成本曲线的移动(略。参见第五章第二节PPT)

第三节 长期成本函数

在长期,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厂商可以根据它所要生产的数量来调整生产规模。本节将讨论对于任何产量,如果厂商能够选择最佳生产规模,厂商成本将具有怎样的特征?

一、长期总成本(LTC) 1、定义

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根据对长期总成本函数的规定,可以由短期总成本曲线出发,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

2、长期总成本曲线 (图略) 二、长期平均成本(LAC)

22

1、定义

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LAC=LTC/Q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图略)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可以通过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出来。(略。参见第五章第三节PPT)。

三、长期边际成本(LMC) (图略)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可以通过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推导出来。(略。参见第五章第三节PPT)。

第六章 市场与厂商均衡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明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利润最大化的情况,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并对不同的市场结构进行比较。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建立一个开放的、竞争的、统一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第一节 概述 一、市场结构 1、市场

市场:商品或劳务交易的场所。市场的特点就是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的划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如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产品市场与服务市场,实物市场与金融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地区性市场、全国市场与世界市场。 2、市场结构

考察市场构问题,本质上是要考察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与竞争的特性问题,因此,那些影响竞争态势与竞争特性的主要因素就成了划分市场结构的依据。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市场中买者和卖者的多寡、商品的同质性、市场进入或退出的自由程度、信息的完全性。按照市场竞争的程度可将市场分为四种类型,如下图:

市场类型 厂商数 商品同质性 进入条件 信息的完全性

二、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1、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如果厂商制定的价格为P、它将出售的产品的数量为Q。我们把厂商制定的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 大量 同质 自由 完全信息 垄断竞争 大量 有差别 自由 不完全信息 寡头垄断 少数 同质或有区别 困难 不完全信息 垄断 唯一 无相近的替代品 封锁 不完全信息 23

2、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区别

市场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价格于某种商品销售总量之间的关系;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指市场价格于某特定厂商的产量之间的关系。

市场需求曲线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还取决于其他厂商的行为。

了解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区别很重要。因为,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表明了厂商的收益。

三、厂商的收益与利润 1、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定义

TR是总收益,即P与Q的积。

AR是平均收益,是TR/Q,即为价格水平。

MR是指每增减一个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收益的变动量,即△TR/△Q 。 ? 例:某厂商销售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为: Q=100-10P 2)价格不变条件下的收益 设P=P0 则: TR= P0 * Q AR= TR/ Q=(P0 * Q) / Q= P0 MR =△TR/△Q= P0

所以:在价格不变条件下厂商的 AR= MR = P 3)价格变动条件下的收益

设 P=f(Q) 则: TR= f(Q) * Q AR= TR/ Q=( f(Q) * Q)/ Q= f(Q) = P MR =△TR/△Q < P

所以:在价格变动条件下厂商的 AR= P 但不等于MR 而是: P = AR 〉 MR 2、厂商利润极大化的原则 1)厂商利润极大化的原则

利润=TR(Q)-TC(Q);(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

利润极大化的条件为上式的一阶导数为0、二阶倒数小于0的点。 TR的一阶导数为MR,TC的一阶导数为MC,则MR=MC。 TR的二阶导数为: MR的斜率小于MC的斜率

? 例:某厂商TR=10Q+2Q2 TC=20-20Q+5Q2 请同学们考虑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2)如何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

24

如果MR大于MC,增加一单位的产量,就增加利润;减少一单位的产量,就减少利润。所以,要增加产量。

如果MR小于MC,增加一单位的产量,就减少利润;减少一单位的产量,就增加利润。所以,要减少产量。

如果MR等于MC,达到均衡,可以确定价格与产量,即均衡条件。 3)如何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MR的斜率小于MC的斜率(略)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特征

? 有大量的市场参与者,即买者与卖者都很多。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

定者。

? 产品完全同质,具有较强的替代性。

? 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进入与退出是自由的。 ? 信息是完全对称的。

二、完全竞争行业与厂商的需求与收益 1、厂商的需求曲线

我们已经知道,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图略。参见第六章第二节PPT)。它表示厂商能够在现行价格销售想要销售的任意数量。

2、厂商的收益 MR = p AR = p

TR = price X quantity

举例:(略。参见第六章第二节PPT)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短期利润最大化产量 重要问题: 厂商应该怎样生产? 厂商应该生产多少产量? 厂商将实现什么样的利润或亏损? 厂商短期产量:

1- 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 2- 比固定成本小的亏损

1、使用总收益 – 总成本分析方法说明利润最大化

25

?联合需求

二、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1、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收益产品或边际产品价值

边际收益产品(MRP):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厂商追加的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

用公式表示为: R= R (Q(L))

求R对L的一阶导数: MRP = MP·MR 在完全竞争市场:P = MR, 所以,MRP = MP·P =VMP

MRP:边际收益产品 VMP:边际产品价值 VMP曲线图示(略)

2、厂商使用要素的成本——边际要素成本(MFC)

边际要素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厂商追加的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成本。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边际要素成本 = 要素价格(W) 厂商使用要素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图示:(略) 3、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一般原则在要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化,它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

即:VMP = W

当上述条件得到满足时,完全竞争厂商在要素的使用上达到了利润最大化。 三、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

利用要素使用的原则:

VMP = W 或 P*MP = W

可以得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单一要素的需求曲线与VMP曲线完全重合。 图示:(略)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工资、地租和利息的决定

一、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1、厂商对劳动需求的原则 2、劳动的供给和工资的决定 二、资本与利息

利息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为使用资本的生产力所支付的代价,或者说是资本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因让渡资本使用权,承担风险所索取的报酬。利息也是由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三、土地与地租

31

1、地租与级差地租:土地这一要素的自然属性具有不能移动和再生等特点。就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言,土地的供给量是固定的,其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线。

图示:(略) 2、准租金和经济地租

准租金是指短期风固定不变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率)。图示:(略) 第四节 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与效率

一、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1、洛伦茨曲线是衡量一个经济社会收入分配和财产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它是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通过对经济社会各阶层人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进行测定而得出的。图示(略)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ent)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根据洛伦茨曲线计算出来的反应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当基尼系数为0时,收入分配完全或绝对平均; 当基尼系数为1时,收入分配完全或绝对不平均。

实际的基尼系数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在0和1之间,其值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其值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二、平等与效率

?平等,即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化。 ?效率,即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平等与效率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平等与效率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被称为平等与效率的交替。 ?平等与效率难以兼得,但要兼顾。

第三部分: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导论

主要内容: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考核知识点:

1.理解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 2.掌握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 3.领会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4.了解各种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的方式; 5.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6.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32

7.了解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间的差异;

第二章 价格理论:需求与供给

主要内容: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考核知识点:

1.了解价格是市场经济中影响资源配置的关键因素; 2.掌握需求与需求函数以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3.掌握供给与供给函数以及影响供给的因素; 4.理解市场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数量的决定; 5.熟悉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6.熟悉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含义; 7.了解决定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因素; 8.了解弹性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主要内容: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预算线的含义与移动、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弹性原理。

考核知识点:

1.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熟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3.熟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4.消费者均衡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5.熟悉无差异曲线、消费可能线的含义与特征,理解它们在消费者均衡分析中的作用; 6.能运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及其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四章 生产理论

主要内容:生产函数,短期与长期,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边际产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等成本曲线,厂商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和最优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规模报酬及其变动。

考核知识点:

1.掌握生产的含义、生产要素和生产目的; 2.了解在经济分析中厂商生产目的假设的意义 3.掌握生产函数的内涵以及短期和长期的划分 4.掌握厂商实现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必要条件

33

5.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6.理解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7.熟悉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规模收益。 8.理解规模报酬的变动及其变动的原因。

第五章 成本理论

主要内容:明显成本、隐含成本、正常利润、经济利润,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短期成本、长期成本、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1.掌握成本的含义和种类;

2.掌握短期成本的分类和短期成本函数; 3.理解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4.掌握长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曲线; 5.理解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关系。

第六章 市场与厂商均衡理论

主要内容: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均衡的条件;厂商为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决策和产量决策。

考核知识点:

1.掌握市场概念的内涵; 2.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的特征;

3.熟悉不同市场结构中实现厂商均衡的条件; 4.熟悉不同市场结构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 5.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第七章 分配理论

主要内容: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公平与效率。

考核知识点:

1.熟悉居民收入来源的几种渠道; 2.了解形成工资差异的原因; 3.领会级差地租的形成;

4.熟悉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含义和运用; 5.了解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6.理解收入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基础会计学”部分考试大纲

34

《基础会计学》课程考试大纲,是该课程按照教学大纲对授课内容、授课进度、确定重点与难点、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方面的规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课程考试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其中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要求,使学生都能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参考教材;同时,考试命题能保证更明确的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本课程考试大纲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表层识记、理解掌握、深层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

“表层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这是较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掌握”——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方法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中等层次的要求。

“深层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其中“深层应用”层次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子层次。

“简单应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进行简单的会计处理;

“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进行较为复杂的会计处理。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指定教材:

1、《基础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主编:李占国

2、《基础会计专项实训与习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主编:李占国 第一章 会计:提供财务信息与参与经营管理的学科

第一部分:考核内容

第一节 会计:产生于社会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的要求

一、古代会计阶段 二、近代会计阶段 三、现代会计阶段

第二节 会计的作用:提供财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的双重结合

一、信息需求者 1、债权人 2、投资人(股东) 3、供应商与采购商 4、经理人员

35

5、政府机构有关人士 二、如何提供信息 1、会计确认 2、会计计量 3、记录 4、报告

三、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一)营运信息 (二)财务会计信息

1、提供符合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 2、提供为进行有效管理的管理会计信息 三、会计目标与现代企业管理

第三节 现代会计的基本框架:会计学体系

一、基于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的“财务会计” 二、基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审计” 三、基于为加强有效管理的“管理会计” 四、基于规避财务风险的“财务管理” 第四节 商业语言的组织与表述方式:会计核算方法

一、会计是一种通用“商业语言” 二、会计核算方法及其联系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 一、重点与难点

学生应重点了解会计的概念、对象、目标、前提、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其中难点是对前提和原则的理解和掌握。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表层识记: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价;可比性;一致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真实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重要性;权责发生制:实际成本计价;配比性: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2、理解掌握:会计目标;会计核算职能;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的特点。 3、深层应用:会计核算的前提、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 会计基本要素之一:资产负债表要素 第一部分:考核内容

第一节 理论准备:理解资产负债表的几个基本概念

36

一、货币计量概念 二、会计主体概念 三、持续经营概念 四、历史成本概念 五、来龙去脉双方面概念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要素:资产、权益项目及其分类

一、一张简明的资产负债表 二、双方面概念的进一步解释 1、资源与索取的解释 2、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解释 三、资产及其项目分类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特点 (二)资产项目及其分类 1、流动资产 2、固定资产 3、其他资产

四、负债及其项目分类 (一)负债的定义及其特点 (二)负债项目及其分类 1、流动负债 2、其他负债

五、所有者权益及其项目分类 (一)实收资本 (二)留存收益 (三)非公司制企业

第三节 会计恒等式:会计事项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一、资金投入企业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1、初始资本投入 2、银行贷款和赊购材料

二、资产项目内部转化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三、权益项目内部转化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1、负债项目内部转化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2、所有者权益项目内部转化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3、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额一增一减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37

4、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额一减一增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四、资金退出企业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1、偿还银行贷款 2、偿还赊购材料款

五、经济业务的发生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的总结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

一、重点与难点

学生应重点了解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其中难点是会计要素及其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表层识记: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基本等式。 2、理解掌握: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

3、深层应用:会计平衡公式。 第三章 会计基本之二:利润表要素 第一部分:学习内容

第一节 理论准备:理解利润表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会计期间概念 二、中期报告 三、稳健性概念 四、实现概念 五、配比概念

第二节 利润表要素:收入、费用项目及其分类

一、一张简明的“利润表” 二、收入及其项目分类 (一)收入的定义及其特征 1、收入的核心 2、收入的表现形式 3、收入的结果 (二)收入项目分类

1、主营业务收入, 亦称基本业务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 三、费用及其项目分类 (一)费用的定义及其特征 1、几个名词的含义 2、费用要素的特征。

38

(二)对费用要素的进一步理解 1、支出等于费用 2、期初资产转化成费用

3、支出不等于费用,或直接转化为资产,或由成本转化为资产 4、尚未支付的费用属于负债 (三)费用项目分类

1、产品(劳务)生产费用 2、期间费用

四、收入和费用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五、利润要素的特征及其分类 (一)利润要素及其特征 (二)利润项目及其分类 1、营业利润 2、利得与损失净额 3、利润总额 4、净利润

第二部分:考核要求 一、重点与难点

学生应重点了解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基本会计等式,其中难点是会计要素的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表层识记:收入、费用和利润。

2、理解掌握: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 3、深层应用: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的特征。 第四章 复式记账之基础与核心:账户与借贷记账法 第一部分:学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及其分类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及编号 1、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2、会计科目的级次 3、会计科目的编号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要求

39

1. 必须依据会计对象的特点,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2. 结合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满足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 3、做到适应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4、做到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5、会计科目名称要言简意赅,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编号 第二节 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基本工具:会计账户

一、设置会计账户的必要性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三、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关系

四、会计科目与账户是复式记账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节 复式记账的核心:借贷记账法

一、复式记账法的特点及种类 (一)复式记账法及其特点 1、单式记账法及其缺陷 2、复式记账法及其特点 (二)复式记账法的种类

二、借贷记账法是一种国际通用商业语言 (一)借贷记账符号的涵义及账户结构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2、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3、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4、损益类账户的结构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三)账户的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1、账户的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 2、会计分录

(四)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1、发生额试算平衡 2、余额试算平衡

3、借贷记账法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

一、重点与难点

学生应重点了解复式记账的概念、借贷记账法的特点、记账规则、账户结构、试算平衡的方法,以及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之间平行登记的原理。

40

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最大的产量就是利润最大产量(举例和图示略。参见第六章第二节PPT)

TR –TC分析小结: ? π = TR - TC

? 图示: 当TR 和 TC 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大时,利润最大。 ? 盈亏平衡点是 TR = TC

2、用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分析法说明利润最大化

MR=MC的产量就是利润最大产量(举例和图示略。参见第六章第二节教学课件)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分析小结:

MR = MC 原则对于所有市场结构都是适用的 ?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p = MR 因此, MR = MC ? p = MC

1)当P>SAC时,厂商获得超额利润;

2) 当P=SAC时,厂商不盈不亏,获得正常利润;

3) 当AVC

由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的情况可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完全竞争厂商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图示略。参见第六章第二节教学课件)

五、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长期利润最大化 1、假定:

? 厂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一切生产要素,即生产规模; ? 厂商可以自由进出行业。 ? 所有厂商成本相同 ? 成本不变行业 2、长期利润最大化

在短期内,厂商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也可能亏损,但是,在长期中,由于厂商可以调整生产规模,其他厂商也可以自由的进入和退出该行业,因此,厂商不可能长期盈利或长期亏损,厂商的长期均衡为不盈不亏,只获得正常利润(图示略。参见第六章第二节教学课件)。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为:

MR=LMC=SMC=LAC=SAC=P

第三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垄断市场的特点

26

1.唯一的厂商:厂商就是行业,垄断该行业产品的产销量; 2.唯一的产品:没有替代品,不受任何替代产品的竞争威胁; 3.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不可能有新的厂商进入,参与竞争。

即,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独自决定价格和产量,在决定价格时,无须考虑其他厂商的产品及价格,只要考虑如何使自己利润极大化。

二、垄断厂商的需求与收益 1、需求曲线:P与Q反向变动。

原因:只有一个厂商。厂商就是行业,厂商面对的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即,要想多销售商品,必须降低价格。

2、边际收益曲线

? MR是TR的一阶导数。而TR=P(Q)Q, 因此,这里不同于完全竞争的市场,

因为P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关于Q的函数。 ? MR=P(1-1/EP)

? MR线是一条比P(AR)线低的曲线。

3、垄断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关系图示(略) 三、垄断厂商的均衡

1、均衡条件:MR=MC

图示(略):特别注意均衡点的确定。 2、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3、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LAC。 四、垄断厂商不存在供给曲线

在分析完全竞争市场时,我们曾探讨过厂商的供给曲线和市场的供给曲线。这种供给曲线表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和产品的供给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按照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完全竞争市场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使整个市场沿着供给曲线来调整产量,完全竞争厂商则根据边际成本曲线调整产量。然而,垄断厂商却不存在供给曲线。这是因为,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和产品的供给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价格歧视 1、价格歧视的含义

价格歧视是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物品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消费者销售的行为。由于垄断市场是一家厂商垄断整个市场,垄断厂商可以依靠自己的完全垄断地位来实施价格歧视,从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2、实施价格歧视的前提

27

实施价格歧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要使价格歧视得以实施,通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当市场不存在竞争,信息不畅通,或者市场由于各种原因被分割时,垄断厂商就可以利用这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实施价格歧视。第二,各个市场对同一种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这时垄断厂商就可以对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实施高价,以获取垄断利润。第三,垄断厂商能够有效地把不同市场或相同市场的不同部分分割开来。例如,在电力行业中只有把工业用电网和民用电网分割开,才能实施不同的价格。

3、价格歧视的种类

通常根据价格差别的程度可以把价格歧视分成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三类。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假定垄断厂商了解每一个消费者为购进每一单位产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并据此来确定每一单位产品的价格,就可以实施完全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例如,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对每一个患者收取不同的医疗费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就将全部转变为垄断厂商的超额利润。

二级价格歧视就是垄断厂商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消费(购买)量来确定不同的价格。例如电力部门对一定量电力(比如说1-100度)实行一种价格,再对增加的电力实行另一种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厂商可以把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变为超额利润。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对不同市场的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例如,电力部门对工业用电与民用电实行不同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厂商就可以在实行高价的市场上获得垄断利润,即把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转变为超额利润。

六、对垄断市场的评价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1.相对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较小的市场份额、没有共谋、独立行动(决策); 2.不同的产品:产品属性、服务、位置、品牌 & 包装、价格的一定控制; 3.容易进入 & 退出; 4.广告。

如:食品商店, 加油站, 干洗店, 饭店, 等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是一个富有弹性但不是完全富有弹性的曲线。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 三、垄断竞争厂商短期、长期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四、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分析(参照第六章第四节23页) 1.配置效率

1)p > MC: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要素组合没有实现最优。

28

2)产量小于理想产量: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2.生产效率 1)成本高 2)过剩生产能力

第五节 寡头垄断市场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与产生

寡头垄断:少数几家厂商垄断某一行业的市场,厂商的产量在行业总供给中占很大比重,因此,任何一家的行动,都会影响其他几家的产量和利润。

二、古诺双头垄断模型, 1、假定

(1)两个出售同质产品的厂商,MC=0;

(2)面临相同的线性需求曲线,采用同样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 (3)不管自己的产量如何变化,对方的产量都保持不变。 2、结论:

厂商都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不断调整产量,直到各自的产销量正好等于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时产品产销量的三分之一。

3、均衡图示(参看教材)

古诺模型很容易推广,如果有n个厂商,则每个厂商的总产量为市场总产量的1/(n+1)。 三、折弯的需求曲线理论*

1939年提出的价格刚性的模型,即当需求或成本发生变化时,价格却不变。有时又将之称为价格不对称竞争模型。

1、假定:

寡头垄断厂商推测其他厂商对自己价格的态度是:跟跌不跟涨,即预期自己降价时,其他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降价行为,以免丧失自己的市场;而自己涨价时,其他厂商却不跟着涨价,以争取客户。

2、结论:

价格刚性。即当需求或成本发生适度变动时,价格却保持不变。 3、推导过程:

拐折的需求曲线图示。(略) 四、寡头市场的效率分析

寡头垄断市场模型很多,以竞争对手的不同反应来决定自己的价格与产量;

29

一般情况下,价格水平较高,产量较少,所获利润较多,因此在社会经济效率方面有不良效果,如资源浪费,消费者负担加重等;

有利的地方:有利于产品的创新与改进,有利于需要大量投资专业化水平高的产品的生产,产品差别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

第七章 分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分配理论的核心是阐明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工资、利息、地租的决定过程,同时掌握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第一节 概述

一、从产品市场到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的假定:

产品的需求:消费者收入即定; 产品的供给:生产要素的价格即定。 要素市场研究:

消费者的收入=生产要素的价格*要素供给量 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分析属于要素市场讨论的范畴。

从产品市场转到要素市场也意味着从价格理论转到分配理论。 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1、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边际生产力理论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它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某要素的投入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

2、边际生产率的表示

1)边际物质产品(MPP、边际产量MP)

2)边际收益产品(MRP) 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厂商追加的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和边际收益(MR)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

MRP = MP·MR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P = MR, 所以,MRP = MP·P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一、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引致需求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qp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