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1

更新时间:2024-04-25 20: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法国中学哲学课中的公民教育》有感

陈瑶

公民教育,以前只是在学校的教科书里看到了这样的一个解释。可理解为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当时对于这个概念只是一知半解,自己有了一段教育经历之后,再次看到杨帆的《法国中学哲学课中的公民教育》,才恍然大悟。

法国的哲学课不是单一的一门学科,而是以各个不同的概念伟中心进行展开。在教学中,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各色的哲学知识,更多地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哲学的思考”。笔者将法国中学哲学教育的目的概括于几句话,培养人对于社会问题进行理性思辨能力,同时也是形塑一种对于现代社会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当今的应试教育是有着强大的冲击力的。 放眼看我们现在中国教育。目前的教育体系弊端太大。大概每个家庭都有人是受教育者,那么

教育的话题也就最容易成为公共话题。目前,存在着两种社会现象,一是我们始终有个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二是又有一个社会的呼吁:\救救孩子!\这是两个不相容的状况:一方面,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备至,以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都不重要,孩子的生活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可能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过度,以至于受教育者不堪负担这样的\过度\,需要从中解救。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质在于:我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过高,一要成才,二要成圣。对每个家庭来说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体制更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是这种倾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有违教育本身的规律。对于个别的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来说,愿意教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那不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我们实行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应当有什么样的培养目的。

公民教育是指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当我们说\国民\时,意味着出生、成长并生活在这个国家里的人;而我们说公民时,是在法权意义上讲的,具有这个国籍的人就称为这个国家的公民。这里确实有必要将各种专门的教育与公民教育区别开来。专门的教育有着专门的要求,而公民教育则只有一个全面而又一般性的要求。它有两个方面:它是全民的教育;它是最普遍要求的教育。简单地说,公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那么,什么是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公民是一个政治中性的概念,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从而,这个概念也只能从法律的和政治哲学方面去理解它。根据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人格尊严的权利、 政治自由的权利、选举权利与被选举权利、婚姻自主的权利、受教育权利、财产所有与继承权利等等,也同样具有与此相关的公民义务。充分地了解,并能正确而合理地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就是合格的公民。这些法律的要求落实在国民教育中,却又是需要解释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这个目标是与宪法要求一致的。不过,这个目标多被人从政治要求方面做了解释,如有理想,就一定是共产主义理想;守纪律,就是事事听话。在这种思路主导下,邓小平同志的面向四个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就只会从狭隘的方面去理解了。如此, 国民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就变成了先进性要求,把一个中性的概念变成了明显倾向性概念。实践证明,这不利于培养合格公民。所以在书中,笔者有这样一句戏言“就连法国人爱闯红灯,爱逃票也被认为是哲学教育的成果之一。”

上述倾向,产生了三个结果:一是受教育者的知识片面化;二是集体造假;三是教育内容的庸俗化。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接受了很多年的国民教育,甚至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满腹经纶,却缺乏基本的公民教养, 如不知道尊重人,不知道礼貌与礼让,脑子里没有法律这个\弦\,不知道公共场合应遵守规则,不会穿衣服, 甚至不知道冲厕所等等,惶论懂得艺术欣赏。或许这个人具有崇高的理想、有爱国热情、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专业理论,在家里知道孝敬父母,在工作中会顺从领导,但是,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的道理,没有人格,行为不中规则。相反,在西方国家里,尽管许多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公共生活中不仅有教养,遵守公共道德,行事有风度,相互尊重,而且许多人还具有艺术方面的素养。所以,出国的中国留学生,在外学习的第一课便是如何懂得基本的公共准则,学会做一个文明人,学做一个公民。有人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在美国学习、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在美国三十年,收获很多,但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尊重人。\他的回答令人深思。在我们这个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没有教会人懂得尊重人,这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在我们处处讲究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却要在异国他乡学习做公民。可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撇开落后和农村地区不说,在国内的许多大都市里,年青人受教育的程度已经不算低,可是我们文明程度却不那么高,这不能不反省我们的国民教育是否成功。

由于我们的教育始终在给学生\灌输\理想,在整个的文科教材中,充满了原则在先的\观点\和\论断\,学生不是从陈述的事实中学会判断,学会理解和思想,而是只要学会记诵,只要被动地接受,考试中不

许有任何发挥,比如一道政治考试题问学生,\你如何理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答案是有标准的,即出题的人早就写好的,不需要理解,如果学生真有\理解\,那一定是不给分的。有一道语文题要学生解释\超越语言\,有一个学生解释道:\心灵上的理解\。这个答案很不错,但是标准答案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结果这个学生的这道题得了0分。还有,英语中的肯定性回答,本来有许多种方式,可是标准答案只有一个\,一个学生答了\便得不到分,所以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一个学生因为课外阅读量大,反而在考试中处于劣势,因为对一个问题,他需要从脑子里储存的多种词汇中找出课本上才有的标准答案,否则就拿不到分。这并不是哪一个阅卷老师做的有什么不对,而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众口同声与千篇一律,看起来很整齐,水平很高,其实其中有弊。长期坚持这样的教育,只会培养学生虚伪、不诚实,因为本来是要他们发挥的,他们却只能根据\标准\造一套假话,真话反而不能说出来,这种情形在语文作文中表现充分。上海的一个高中学生在一篇文章里写道:

无论从道德养成还是作文水平本身的要求来看,'求真'都应是写作的先决条件。可在这里,据说是唯一可能发挥创造性领域里,题目、结构、表达方式都已经被限定了。你刚要舒展筋骨,就已经被框架套住;接下来你将从事糊纸灯笼的工作,只要把框架表面填满就行,也甭管这里头是否空洞无物。……今年高考作文弄虚作假的普遍性,难道不是在平常的语文教育中就做好了铺垫吗?

同样,在选材上,学生只能做有政治觉悟、有思想境界的文章,不能写出对身边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感受。这就是我所说的\集体造假\。在日常的行为中,学生为了要表现是\积极向上\,而要故意学会一些政治术语,以博得老师的欢心。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的小孩说大人话的现象,不是健康的。学生说出超过其年龄和实际知识水平的话,就是假话。我们说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不是学生说出来的话听起来健康,却把真实的一面遮蔽起来,只有敢于说真话,敢于表达自己意见,才是健康的。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最早倡导现代平民教育的,他在总结\五四\运动时说:'五四'的惟一好结果是平民教育。 我常对人说,'五四'运动以后,学生有两个觉悟,是可宝贵的:一是自己觉得学问不足,所以自动的用功;二是觉得教育不普及的痛苦,所以尽力于平民教育。

他所说的平民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公民教育。他主张教育应分两种,一是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 一是专门教育,\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什么是\健全的人格\?他说: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关于美育,蔡先生专门写了好几篇文章,表明他对这方面教育的特别重视。他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所谓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依据中国古代教育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他认为六艺当中,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也尚美观;射御在技术的熟练,也有态度闲雅的要求;礼的本义在于守规则,其作用又在远鄙俗。除了数之外,其它五艺都含有美育(乐)。蔡先生如此地重视美育,自有其深刻的洞见,人格是他所认为的普通教育的目的,人格又是个性与群体的平均发展的,那么美育恰恰有助于完成人格,他说:教育只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也就是说,他所认定的教育的目的是人本身,人是目的,教育是为了完善人自己,不是被用来作为工具使用的。在蔡先生看来,美育之重要,是因为它能够使人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健全,生活得更像人。蔡先生过后又是70多年过去了,回头看来,至今我们的教育思想上没有超出他的见解,甚至根本就是不及他的高明。我们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就没有美育。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没

有美育的教育,根本就不是完善的国民教育。我们说国民的综合素质低,最显著的就低在美育方面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了, 追昔抚今, 察往鉴来,我们国家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但我们的国民教育在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任务上不会变, 如果要变, 就是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地做到这一点。当代西方教育也在厉行改革,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放弃一贯的成功的做法,而是进一步完善它们,如在初级学校(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到初中)的学生不用考试,在高级学校(相当于中国的高中)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以及从初级学校到大学的通才教育。现在台湾的学校重视美育课程,以及大学重视的通识教育,也是一个改变国民教育的努力。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国民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方略不行,没有一个历史的和世界的视野不行。这里借文中的一句话与老师们共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q6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