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学年论文 - 环境保护与贸易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1-22 09: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 要

在世界贸易额不断加大的同时,全球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由此引起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广泛研究。本文比较和综述了当今学术界对贸易和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其中涉及贸易的环境效应、环境措施对贸易的影响、贸易与环境冲突的解决等。通过比较发现,贸易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源,环境对贸易的影响也并不显著。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合适的政策平衡来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目 录

1 绪论.............................................................5 1.1 研究的背景..................................................5 1.2 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理论综述....................................5 2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起源及其发展.....................................7 3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7 3.1 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7 3.1.1 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7 3.1.2 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正面影响...........................7 3.2 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7 3.2.1 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限制...............................7 3.2.2 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促进...............................8 4 环境问题的根源:都是制度惹的祸....................................8 4.1 对国民收入的狂热追求与扭曲的GDP核算制度....................8 4.2 现存环境保护制度缺乏减少环境破坏的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9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2

1 绪论

在贸易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同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正引起全球范围内保护环境的呼声。贸易的发展给各国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带来的却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这时人们开始广泛关注环境与贸易协调发展的问题。

1.1 研究的背景

198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说明,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随着全球及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目前世界各国都被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为何在环境面前变得如此无奈。环境问题真的就这么难以解决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技术不够先进吗?还是制度设计不合理?

1.2 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理论综述

从20世纪中叶至今在贸易和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主义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从未停止过争论。

第一次研究浪潮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与发达国家的工业污染相关的国内和地区环境问题。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了严格的环境政策和高的环境标准,并寻求环境补贴和保护措施以抵消高标准带来的产业国

3

际竞争力下降的影响。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上。

第二次研究浪潮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这次浪潮具有全球性倾向。主要因为许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跨境转移的性质,如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并且,经济全球化也使环境问题更多地具有全球性的特点。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的同时矛盾也更加突出。

2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起源及其发展

经济贸易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可谓是从相克到相生。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

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

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

4

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根据波特的观点,有环境标准的激励带来的创新会增加企业的理论,最终会达到减少污染和增强竞争力的结果。目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证中国家,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了波特假说的正确性。例如,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会促使国家和企业加强相关的技术水平,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会促使出口企业加强环境技术开发,改进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3 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3.1 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3.1.1 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

国际贸易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而且是跨国界、遍及全球的经济行为。不加限制的贸易自由化将导致环境污染及破坏问题在国际间蔓延,特别是污染产业及危险废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过度开发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问题。首先国际贸易引起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其次国际贸易导致间接资源掠夺;再者根据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造成国际分工越来越细,产出也随之扩大,因此污染产业排污也相应地扩张 3.1.2 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正面影响

国际贸易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调整了资源的配置,促进了各种商品的国际流动及国家间的文化技术交流,对世界的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有着重大影响,其对环境的正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国际贸易不仅带来环保技术扩散,而且国际贸易也促进环保意识加强。

3.2 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2.1 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限制

5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放任贸易自由化而忽视环境保护的传统做法渐渐被人们所不容。国家、地区甚至国际社会制定了越来越多的法律规范和标准,必然会对原有体制下国际贸易活动产生限制。

3.2.2 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促进

环境保护一方面对贸易作出许多限制,另一方面它也为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全球将出现一个以环保产品为核心的绿色市场。环境标志促进了国际贸易。环境标准也对国际贸易起了促进作用。

4 环境问题的根源:都是制度惹的祸

4.1 对国民收入的狂热追求与扭曲的GDP核算制度

对国民收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福利经济学的早期研究中。马歇尔最早在经济学文献中使用国民收入这一名称,但国民收入在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的理论中得到重要的应用,成为福利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庇古将福利解释为可按顺序衡量的,并且能够与货币的标尺联系起来的主观的心理状态。在客观上用国民收入的概念来衡量福利状况。并提出了国民收入规模的扩大及其有效分配与稳定性三个福利标准。此后,庇古又提出了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私人成本的概念,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分开来考虑,并进一步提出了外部性概念。当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时,这种外部性我们称其为负的外部性;反之即当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时,称为正的外部性。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典型的具有负外部性特征的行为,而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行为。当存在负外部性时,企业就会形成过度投资,而存在正外部时,企业投资就会相对不足,因此外部性的存在反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失灵。同时也就说明如果不将外部性的影响纳入到国民收入核算之中,那么就无法真实反映居民的福利状况。庇古理论成为当今用国民收入作为衡量生活质量指标的依据,但庇古所提出的外部性却并没有反映在国民收入的核算之中。在这样一种假设下将GDP的增长与居民生

6

活水平联系起来是合理的, GDP数值越大,那么生活水平就越高,较高的GDP被视为富裕的标志,因此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就表现为对GDP增长速度的追求,这是庇古的三个福利指标之一。而未考虑环境破坏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这导致不必要的消费,其结果就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从客观上说现存的GDP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4.2 现存环境保护制度缺乏减少环境破坏的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

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制度的规定与实施情况直接决定了制度的运行效果。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应同时具备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可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而激励机制则有助于经济主体行为自觉的与制度取向相一致,降低制度实施的成本。

世界范围的禁止象牙贸易运动是制度的一个例证。这一运动是资源保护人士近年在世界各地极力推动的,认为是市场对象牙的过度需求导致了象的减少,因此要通过禁止象牙贸易来保护野生动物 ———非洲象。但事实表明这一做法并没有保护非洲象,反而加速了其灭绝。以肯尼亚为例,肯尼严政府明令禁止象牙贸易,但在最近10年中,由于偷猎行为的泛滥,大象从65 000头减少到19 000头。其邻国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却规定象牙贸易是合法的,这一规定不但没有导致大象数量的减少,反而以5 %的速度猛增,与肯尼亚形成了鲜明对比,原因就在于当地人保护象群、防范偷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津巴布韦,象牙和兽皮的收入与狩猎许可证的收入可以归附近社区所有,因此本地居民为了自身收入的稳定增长,就有动力保护象群,这使得象的数量从30 000头增加到40 000头。上述事例说明相对于僵化的行政命令,经济激励能够有效保护野生动物。

由此可以联想到我国的藏羚羊保护是否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办法,使本地居民可以从保护藏羚羊行动中获利,激励其行动起来保护藏羚羊,并从法律上保护其

7

收益权,那么藏羚羊的处境就会有所改善。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从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早期的“32字方针”,到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三大基本原则,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八项环保制度,我国环境保护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体制。上述环境保护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治理环境污染,避免环境恶化功不可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的行政命令式的制度规定已无法有效治理环境问题,而且部分环保制度所带来的巨额监管与实施成本已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结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要想得到贸易与环境的共赢,就先得从制度入

手,只有真正解决制度中的弊端,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才能落到实处,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协调好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平衡两者的关系上,结合实际的需要,少走弯路,在环境方面走可持续的发展路线,在制度方面,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

参考文献

[1] 谢皓,杜莉. 关于国际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多视角研究[J]. 生态经济,2007(1):99~100. [2]佘群芝著:《贸易自由化与有效环境保护》[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年12月1日版.

[3]郝海波.环境规制是否会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关于波特假说的新思考[J].山东财学院学报,2008,(3):85-8 .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pp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