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PKPM SATWE参数设置介绍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7 17: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总信息 .............................................................................................................................................. 5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 ........................................................................................................... 5 混凝土容重 ............................................................................................................................... 5 钢材容重 ................................................................................................................................... 5 裙房层数 ................................................................................................................................... 5 转换层所在层号 ....................................................................................................................... 6 嵌固端所在层号 ....................................................................................................................... 6 地下室层数 ............................................................................................................................... 8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 ........................................................................................................... 8 弹性板细分最大控制长度 ....................................................................................................... 9 转换层指定为薄弱层 ............................................................................................................... 9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 9 地下室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 10 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 ..................................................................................... 10 计算墙倾覆力矩时只考虑腹板和有效翼缘 ......................................................................... 11 弹性板与梁变形协调 ............................................................................................................. 12 采用自定义构件施工次序 ..................................................................................................... 13 结构材料信息 ......................................................................................................................... 14 结构体系 ................................................................................................................................. 14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 14 施工次序 ................................................................................................................................. 17 风荷载计算信息 ..................................................................................................................... 17 地震作用计算信息 ................................................................................................................. 17 结构所在地区 ......................................................................................................................... 18 特征值求解方式 ..................................................................................................................... 18 “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 ................................................................................................. 18 墙元侧向节点信息 ................................................................................................................. 19 风荷载信息..................................................................................................................................... 20

地面粗糙度类别 ..................................................................................................................... 20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 20 X、Y向结构基本周期 ............................................................................................................ 22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 ................................................................................................. 23 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 24 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 ......................................................................................................... 24 用于舒适度验算的结构阻尼比 ............................................................................................. 25 顺风向风振 ............................................................................................................................. 25 横风向风振 ............................................................................................................................. 25 扭转风振 ................................................................................................................................. 26 水平风体型系数 ..................................................................................................................... 26 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形系数 ..................................................................................................... 27 特殊风体型系数 ..................................................................................................................... 28 地震信息......................................................................................................................................... 29

结构规则性信息 ..................................................................................................................... 29 设防地震分组 ......................................................................................................................... 29

设防烈度 ................................................................................................................................. 29 场地类别 ................................................................................................................................. 30 砼框架、剪力墙、钢框架抗震等级 ..................................................................................... 30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 32 中震(或大震)设计 ............................................................................................................. 33 按主振型确定地震内力符号 ................................................................................................. 33 按抗规(6.1.3-3)降低嵌固端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 33 程序自动考虑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 ..................................................................................... 34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相应角度 ..................................................................... 34 考虑偶然偏心 ......................................................................................................................... 34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 35 计算振型个数 ......................................................................................................................... 36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载组合值系数 ..................................................................................... 36 周期折减系数 ......................................................................................................................... 37 结构的阻尼比 ......................................................................................................................... 37 特征周期、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用于12层以下规则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罕遇地震) ................................................................................................. 38 竖向地震参与振型数 ............................................................................................................. 38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底线值 ..................................................................................................... 38 自定义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 38 活荷信息......................................................................................................................................... 39

柱墙、基础设计时活荷载 ..................................................................................................... 39 梁活荷不利布置最高层号 ..................................................................................................... 40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 40 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 ................................................................................. 40 梁楼面活荷载折减设置 ......................................................................................................... 40 调整信息......................................................................................................................................... 41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 41 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 ......................................................................................................... 42 梁扭矩折减系数 ..................................................................................................................... 42 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 ............................................................................................................. 42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 43 支撑临界角 ............................................................................................................................. 44 柱/墙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 44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 44 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 ....................................................................................... 44 砼矩形梁转T形(自动附加楼板翼缘) ............................................................................. 45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 ..................................... 45 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 ................................................................................................. 46 框支柱调整系数上限 ............................................................................................................. 46 抗规(5.2.5)调整 ................................................................................................................. 46 弱/强轴方向动位移比例 ....................................................................................................... 47 按刚度比判断薄弱层的方式 ................................................................................................. 48 指定薄弱层个数及相应的各薄弱层层号 ............................................................................. 48

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自定义调整系数 ..................................................................... 49 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 49 顶塔楼地震作用放大起算层号及放大系数 ......................................................................... 50 0.2V0分段调整 ...................................................................................................................... 50 指定加强层个数 ..................................................................................................................... 50 设计信息......................................................................................................................................... 51

结构重要性系数 ..................................................................................................................... 51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 52 梁按压弯计算的最小轴压比 ................................................................................................. 52 考虑P-delta效应 ................................................................................................................... 52 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 ............................................................................................. 52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 52 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照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 53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行高规7.2.16-4条的较高配筋要求 .................................. 53 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抗规6.4.5条规定的限值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 54 按混凝土规范B.0.4条考虑柱二阶效应 ............................................................................... 54 保护层厚度 ............................................................................................................................. 54 过渡层信息 ............................................................................................................................. 55 柱配筋计算原则 ..................................................................................................................... 55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 ..................................................................................................... 55 钢柱计算长度系数 ................................................................................................................. 56 配筋信息......................................................................................................................................... 57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 57 NSW层数和NSW配筋率 ...................................................................................................... 58 箍筋间距 ................................................................................................................................. 58 结构底部需要单独指定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的层数NSW/配筋率 ................................... 58 梁抗剪配筋采用交叉斜筋方式时,箍筋与对角斜筋的配筋强度比 ................................. 58 采用冷轧带肋钢筋(需自定义) ......................................................................................... 58 荷载组合......................................................................................................................................... 60 地下室信息..................................................................................................................................... 60

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扣除地面以下几层的回填土约束 ................... 60 外墙分布筋保护层厚度 ......................................................................................................... 61 回填土容重、回填土侧压力系数 ......................................................................................... 62 室外地坪标高、地下水位标高 ............................................................................................. 62 室外地面附加荷载 ................................................................................................................. 62 生成SATWE数据文件及数据检查 ............................................................................................... 63

保留用户自定义的柱、梁、支撑长度系数 ......................................................................... 63 保留用户自定义的水平风荷载 ............................................................................................. 63 保留用户自定义的边缘构件信息 ......................................................................................... 63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类型 ......................................................................................................... 63 构造边缘构件尺寸 ................................................................................................................. 63 生成用于定制计算书的荷载简图 ......................................................................................... 63 SATWE计算控制参数 .................................................................................................................... 65

忽略数检警告信息 ................................................................................................................. 65

刚心坐标、层刚度比计算 ..................................................................................................... 65 形成总刚并分解 ..................................................................................................................... 65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 ................................................................................................................. 65 结构位移计算 ......................................................................................................................... 65 全楼构件内力计算 ................................................................................................................. 65 吊车荷载加算 ......................................................................................................................... 65 生成传给基础的刚度 ............................................................................................................. 65 构件配筋及验算 ..................................................................................................................... 65 配筋起始/终止层 ................................................................................................................... 65 层刚度比计算 ......................................................................................................................... 65 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 65 线性方程组解法 ..................................................................................................................... 65 位移输出方式 ......................................................................................................................... 65

总信息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

说明书:地震作用和风荷载的方向缺省是沿着结构建模的整体坐标系X轴和Y轴方向成对作用的。当用户认为该方向不能控制结构的最大受力状态时,则可改变水平力的作用方向。改变“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实质上就是填入新的水平力方向Xn与整体坐标系X轴之间的夹角Arf,逆时针方向为正,单位为度。程序缺省为0度。

改变Arf后,程序并不直接改变水平力的作用方向,而是将结构反向旋转相同的角度,以间接改变水平力的作用方向,即:填入30度时,S AT WE中将结构平面顺时针旋转30度,此时水平力的作用方向将仍然沿整体坐标系的X轴和Y轴方向,即0度和90度方向。改变结构平面布置转角后,必须重新执行“生成S AT WE数据文件和数据检查”菜单,以自动生成新的模型几何数据和风荷载信息。

此参数将同时影响地震作用和风荷载的方向。因 此建议需改变风荷载作用方向时才采用该参数。此时如果结构新的主轴方向与整体坐标系方向不一致,可将主轴方向角度作为“斜交抗侧力附加地震方向”填入,以考虑沿结构主轴方向的地震作用。

如不改变风荷载方向,只需考虑其它角度的地震作用时,则无需改变“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只增加附加地震作用方向即可。

混凝土容重

说明书:一般混凝土容重25KN/m3,考虑抹灰、装修可适当加大。

实际应用:框架结构26KN/m3,框剪结构26.5KN/m3,剪力墙结构27KN/m3。

钢材容重

说明书:一般钢材容重78KN/m3,考虑装修可适当加大。

裙房层数

说明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10条文说明指出:有裙房时,加强部位的高度也可以延伸至裙房以上一层。SATWE在确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时,总是将裙房以上一层作为加强区高度判定一个条件。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裙房层数,需要人工指定。裙房层数应从结构最底层起算(包括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层,地上裙房4层时,裙房层数应填入7。裙房层数仅用作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判断,规范针对裙房的其他相关规定,程序并未考虑。有关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更多内容可参见第六章第三节“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转换层所在层号

说明书:《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0.2节明确规定了两种带转换层结构:带托墙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即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以及带托柱转换层的筒体结构。这两种带转换层结构的设计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高规》10.2节对这两种带转换层结构的设计要求作出了规定,一部分是两种结构同时适用的,另一部分是仅针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规定。

为适应不同类型转换层结构的设计需要,程序通过“转换层所在层号”和“结构体系” 两项参数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带转换层结构。

(1) 只要用户填写了“转换层所在层号”,程序即判断该结构为带转换层结构,自动执行《高规》10.2节针对两种结构的通用设计规定,如:根据10.2.2条判断底部加强区高度、根据10.2.3条输出刚度比等。

(2) 如果用户同时选择了“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程序在上述基础上还将自动执行高规10.2节专门针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规定,包括:根据10.2.6条对高位转换时框支柱和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根据10.2.16-7条输出框支框架的地震倾覆力矩;根据10.2.17条对框支柱的地震内力进行调整;根据10.2.18条对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组合内力进行放大;根据10.2.19条控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等;

(3) 如果用户填写了“转换层所在层号”但选择了其他结构类型,程序将不执行上述仅针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规定。

对于水平转换构件和转换柱的设计要求,与“转换层所在层号”及“结构体系”两项参数均无关,只取决于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对构件属性的指定。只要指定了相关属性,程序将自动执行相应的调整,如根据10.2.4条对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进行放大,根据10.2.7条和10.2.10条执行转换梁、柱的设计要求等;

对于仅有个别结构构件进行转换的结构,如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存在的个别墙或柱在底部进行转换的结构,可参照水平转换构件和转换柱的设计要求进行构件设计,此时只需对这部分构件指定其特殊构件属性即可,不再需要填写“转换层所在层号”,程序将仅执行对于转换构件的设计规定。

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转换层,需要人工指定。“转换层所在层号”应从结构最底层起算(包括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层,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时,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入5。而程序在做高位转换层判断时,则是以地下室顶板起算转换层层号的,即以(转换层所在层号-地下室层数)进行判断,大于或等于3层时为高位转换。

嵌固端所在层号

说明书:此处嵌固端不同于结构的力学嵌固端,不影响结构的力学分析模型,而是与计算调整相关的一项参数。对于无地下室的结构,嵌固端一定位于首层底部,此时嵌固端所在层号为1,即结构首层;对于带地下室的结构,当地下室顶板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并满足规范的相应要求时,可以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此时嵌固端所在楼层为地上一层,即(地下室层数+1),这也是程序缺省的“嵌固端所在层号”。如果修改了地下室层数,应注意确认嵌固端所在层号是否需相应修改。

嵌固端位置的确定应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6.1.14条和《高层建

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2.2.1条的相关规定,其中应特别注意楼层侧向刚度比的要求。如地下室顶板不能满足作为嵌固端的要求,则嵌固端位置要相应下移至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程序缺省的“嵌固端所在层号”总是为地上一层,并未判断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用户应特别注意自行判断并确定实际的嵌固端位置。对于此处指定的嵌固端,程序主要执行如下的调整:

(1) 确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时,将起算层号取为(嵌固端所在层号-1),即缺省将加强部位延伸到嵌固端下一层,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6.1.10-3条的要求保守一些。

(2) 嵌固端下一层的柱纵向钢筋,除应满足计算配筋外,还应不小于上层对应位置柱的同侧纵筋的1.1 倍;梁端弯矩设计值应放大1.3 倍。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6.1.14条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2.2.1条。

(3) 当嵌固层为模型底层时,即“嵌固端所在层号”为1时,进行薄弱层判断时的刚度比限值取1.5。参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5.2-2条。

(4) 涉及到“底层”的内力调整,除底层外,程序将同时针对嵌固层进行调整,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2.3条、6.2.10-3条等。

即在嵌固部位的某一个节点,左右梁加下柱上端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大于上柱下端受弯承载力的1.3倍。但没实际配筋前,软件没法验算是否满足该要求,所以软件实际放大弯矩1.3倍来计算配筋。

地下室层数

说明书:地下室层数是指与上部结构同时进行内力分析的地下室部分的层数。地下室层数影响风荷载和地震作用计算、内力调整、底部加强区的判断等众多内容,是一项重要参数,有关地下室的详细计算原则请查看第六章第二节。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

说明书:这是墙元细分时需要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尺寸较大的剪力墙,在作墙元细分形成一系列小壳元时,为确保分析精度,要求小壳元的边长不得大于给定限值Dmax。为保证网格划分质量,细分尺寸一般要求控制在1米以内,程序隐含值为Dmax=1.0。工程规模较小时,建议在0.5~1.0之间填写;剪力墙数量较多,不能正常计算时,可适当增大细分尺寸,在1.0~2.0之间取值,但前提是一定要保证网格质量。用户可在SATWE前处理的“图形检查”→“结构轴测简图”中查看网格划分的结果。

弹性板细分最大控制长度

说明书:当楼板采用弹性板或弹性模时,弹性板细分最大控制长度起作用。通常墙元和弹性板可取相同的控制长度。当模型规模较大时可适当降低弹性板控制长度,在1.0~2.0之间取值,以提高计算效率。

转换层指定为薄弱层

说明书:SATWE中转换层缺省不作为薄弱层,需要人工指定。如需将转换层指定为薄弱层,可勾选此项,则程序自动将转换层号添加到薄弱层号中。勾选此项与在“调整信息”页“指定薄弱层号”中直接填写转换层层号的效果是一样的。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说明书:“强制刚性楼板假定”和“刚性楼板假定”是两个相关但不等同的概念,应注意区分。

“刚性楼板假定”是指楼板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为零的假定。每块刚性楼板有三个公共的自由度(U,V,θz),从属于同一刚性板的每个节点只有三个独立的自由度(θx,θy,w)。这样能大大减少结构的自由度,提高分析效率。

SATWE自动搜索全楼楼板,对于符合条件的楼板,自动判断为刚性楼板,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无须用户干预(可参考本章第三节“刚性板号”相关内容)。某些工程中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可能误差较大,为提高分析精度,可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菜单将这部分楼板定义为适合的弹性板(参见本章下一节“弹性板”相关内容)。这样同一楼层内可能既有多个刚性板块,又有弹性板,还可能存在独立的弹性节点。对于刚性楼板,程序将自动执行刚性楼板假定,弹性板或独立节点则采用相应的计算原则。

而“强制刚性楼板假定”则不区分刚性板、弹性板,或独立的弹性节点,只要位于该层楼面标高处的所有节点,在计算时都将强制从属同一刚性板。“强制刚性楼板假定”可能改变结构的真实模型,因此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一般仅在计算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等指标时建议选择。在进行结构内力分析和配筋计算时,仍要遵循结构的真实模型,才能获得正确的分析和设计结果。

SATWE在进行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时,位于楼面标高处的所有节点强制从属于同一刚性板,不在楼面标高处的楼板,则不进行强制。对于多塔结构,各塔分别执行“强制刚性楼板假定”,塔与塔之间互不关联。

实际应用:检查位移(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时选取该假定,计算配筋时不选该选项。 可在特殊构件定义里修改某一块板的属性,弹性板6、弹性板3、弹性膜

地下室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说明书:在2012年6月版本中,SATWE取消了“对地下室楼层总是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默认假定,修改为由用户通过参数自行确定。这是由于对于个别地下室楼板开洞较多的结构,这种假定会造成一定偏差,因此允许用户在内力计算时不再对地下室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而采用弹性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勾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地下室也包含在内。本参数的目的针对是只在地下室强制而地上不强制的情况,地下室计算模型的变化使得地下室土约束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软件原有土约束施加约束方式是加载到刚性板上,新版本修改为在总约束值不变的前提下,根据结点上的质量进行加权分配,因此会引起地下室内部分构件内力发生变化。

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

说明书:勾选此项时,剪力墙洞口上方墙梁的上部跨中节点将作为刚性楼板的从节点,与旧版程序处理方式相同;不勾选时,这部分节点将作为弹性节点参与计算。见下图圈示节点。是否勾选此项,其本质是确定连梁跨中结点与楼板之间的变形协调,将直接影响结构整

体的分析和设计结果,尤其是墙梁的内力及设计结果。

不选可以减少连梁超筋的问题,但楼会变

柔,位移等指标会变差

计算墙倾覆力矩时只考虑腹板和有效翼缘

说明书:本参数旨在将剪力墙的设计概念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相结合,对在水平侧向力作用下的剪力墙的面外作用进行折减,并确定结构中剪力墙所承担的倾覆力矩。在确定折减系数时,同时考虑了腹板长度、翼缘长度、墙肢总高度和翼缘的厚度等因素。勾选该项后,软件每一种方法得到的墙所承担的倾覆力矩均进行折减,因此,对于框剪结构或者框筒结构中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比例会增加,但短肢墙承担的作用一般会变小。

实际应用:正常情况不需要考虑,当某方向主墙很短(短肢剪力墙)同时又有很多的翼墙可以适当考虑考虑,否则这些短肢剪力墙可能配筋过大不合理。

此工程X向剪力墙很少,并且开设了很多洞口,形成了许多短墙肢。如果不勾选只考虑腹板和有效翼缘的算法会使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倾覆力矩过大,不利于短肢剪力墙的设计,容易超筋。一般情况不需要选,这种短肢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

弹性板与梁变形协调

说明书:SATWE可以按照全协调的模式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但对梁板之间按照非协调模式处理是一个设计习惯问题。这种简化处理方式对大多数结构影响较小,而且可以提高计算效率。但对于个别情况,如板柱体系、斜屋面、或者温度荷载等情况的计算,采用非协调模式会造成较大偏差,因此应采用协调的力学模型。

不协调时梁没有负弯矩

采用自定义构件施工次序

说明书:当勾选该项后,S AT WE执行构件级的模拟施工计算(此时,恒活荷载计算信息处可任意选择)。设置参数完成后,用户还应在“施工次序补充定义”菜单中查看并修改全楼各层构件的施工次序并生成数据。执行“结构内力配筋计算”后,程序将自动按用户指定的施工次序逐个施工步施加恒载计算内力。在图形和文本输出结果中,可以查看按用户自定义的施工次序模拟计算得到的恒载下结构最终内力。

实际应用: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及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其他高层建筑结构,应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高规5.1.9条)。可指定构件级施工次序,满足部分复杂结构的需求,如下图:

结构材料信息

说明书:程序提供钢筋混凝土结构、钢与砼混合结构、有填充墙钢结构、无填充墙钢结构、砌体结构共5个选项供用户选择。该选项会影响程序选择不同的规范来进行分析和设计。

结构体系

说明书:程序共提供16个选项: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异型柱框架结构、异型柱框剪结构、配筋砌块砌体结构、砌体结构、底框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单层钢结构厂房、多层钢结构厂房、钢框架结构、巨型框架—核心筒(仅限广东地区)。在SATWE多、高层版中,不允许选择“砌体结构”和“底框结构”,这两类结构需单独购买砌体版本的SATWE软件和加密锁;“配筋砌块砌体结构”仅在SATWE多、高层版中支持,砌体版本的S ATWE则不支持“配筋砌块砌体结构”的计算。结构体系的选择影响到众多规范条文的执行,用户应正确选择。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说明书:这是竖向荷载计算控制参数,包括如下选项:不计算恒活荷载、一次性加载、模拟施工加载1、模拟施工加载2、模拟施工加载3。对于实际工程,总是需要考虑恒活荷载的,因此不允许选择“不计算恒活荷载”项。另外,程序中LDLT求解器是不支持“模拟施工3”和“构件级施工模拟计算”,当进行上述计算时不要选择LDLT求解器。

特别强调:采用“模拟施工加载3”时,必须指定正确的“楼层施工次序”,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模拟施工2极少用

悬挑部分需先支脚手架,悬挑部分施工完后再拆脚手架,这几层楼为一次性加载,下面的还是模拟施工3加载。

把后面三层的施工次序改为一样

模拟施工三(图1)的特点:分层形成刚度,分层施加荷载,分层找平,比较真实的一般楼的算法

模拟施工一(图2、图3)的特点:刚度一次形成(减少了计算量),分层施加荷载,分层找平,是模拟施工三的简化

施工次序

说明书:关于施工次序的计算原理请参见第六章第二节的详细介绍。当模拟施工1能正常计算,而模拟施工3不能正常计算时,应注意检查模拟施工次序的定义是否正确。

风荷载计算信息

说明书:SATWE提供两类风荷载:

一类是程序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风荷载的公式(8.1.1-1)在“生成S AT WE数据和数据检查”时自动计算的水平风荷载,作用在整体坐标系的X和Y向,可在“水平风荷载查询/修改”菜单中查看,习惯称之为“水平风荷载”; 另一类是在“特殊风荷载定义”菜单中自定义的特殊风荷载。“特殊风荷载”又可分为两类:通过点取“自动生成”菜单自动生成的特殊风荷载和用户自定义的特殊风荷载,习惯统称为“特殊风荷载”。自动生成特殊风荷载的原理与水平风荷载类似,但更为精细,细节可参见本章第五节的内容。

一般来说,大部分工程采用S AT WE缺省的“水平风荷载”即可,如需考虑更细致的风荷载,则可通过“特殊风荷载”实现。

SATWE通过“风荷载计算信息”参数判断参与内力组合和配筋时的风荷载种类: (1) 不计算风荷载:任何风荷载均不计算;

(2) 计算水平风荷载:仅水平风荷载参与内力分析和组合,无论是否存在特殊风荷载数据。这是用得最多的风荷载计算方式。

(3) 计算特殊风荷载:仅特殊风荷载参与内力计算和组合。

(4) 计算水平和特殊风荷载:水平风荷载和特殊风荷载同时参与内力分析和组合。这个选项只用于极特殊的情况,一般工程不建议采用。

实际应用:一般选择“计算水平风荷载”。

地震作用计算信息

说明书:程序提供了以下四个选项供用户选择:

(1) 不计算地震作用:对于不进行抗震设防的地区或者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的部分结构,规范规定可以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3.1.2条,此时可选择“不计算地震作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6条规定:6度时的部分建筑,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因此这类结构在选择“不计算地震作用”的同时,仍然要在“地震信息”页中指定抗震等级,以满足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此时,“地震信息”页除抗震等级相关参数外其余项会变灰。

(2) 计算水平地震作用:计算X、Y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 (3) 计算水平和规范简化方法竖向地震: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3.1

条规定的简化方法计算竖向地震;

(4) 计算水平和反应谱方法竖向地震:按竖向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计算竖向地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4.3.14规定:跨度大于24m的楼盖结构、跨度大于12m的转换结构和连体结构,悬挑长度大于5m的悬挑结构,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宜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计算。因此,新版S AT WE新增了按竖向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计算竖向地震的选项。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程序输出每个振型的竖向地震力,以及楼层的地震反应力和竖向作用力,并输出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和有效质量系数,与水平地震作用均类似。有关水平地震和竖向地震的计算,还可查看第六章第一节和第八章的相关内容。

结构所在地区

说明书:分为全国、上海、广东,分别采用中国国家规范、上海地区规程和广东地区规程。B类建筑和A类建筑选项只在鉴定加固版本中才可选择。

特征值求解方式

说明书:仅在用户选择了“计算水平和反应谱方法竖向地震”时,程序才允许选择“特征值求解方式”。程序提供了两个选项供用户选择:

(1) 水平振型和竖向振型整体求解:只做一次特征值分析,每个节点的动力自由度为(u, v, w, 0, 0, Rz)。

(2) 水平振型和竖向振型独立求解:做两次特征值分析,每个节点的动力自由度分别为(u, v, 0, 0, 0, Rz)和(0, 0, w, 0, 0, 0)。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水平振型和竖向振型整体求解”方式以真实反映水平与竖向振动间 的耦联。

实际应用:一般选择“水平振型和竖向振型整体求解”方式。

“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

说明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3.4.3条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4.5条规定: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 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1.3条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8.1.3条规定: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部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

以上抗规和高规条文均明确要求位移比和倾覆力矩的计算要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进行计算。10版SATWE根据规范要求会输出规定水平力的数值及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比和倾覆力矩结果。

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3.4.3-2条和《高层

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4.5条的规定,采用楼层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作为楼层的规定水平力,即选项“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一般情况下建议选择此项方法。“节点地震作用CQC组合方法”是程序提供的另一种方法,其结果仅供参考。

实际应用:一般选择选项“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规定水平力主要用在两个地方:算位移比时,和算倾覆力矩时

墙元侧向节点信息

说明书:这是墙元刚度矩阵凝聚计算的一个控制参数,程序强制为“出口”,即只把墙元因细分而在其内部增加的节点凝聚掉,四边上的节点均作为出口节点,以提高墙元的变形协调性。

实际应用:默认“出口”。

风荷载信息

地面粗糙度类别

说明书:分A、B、C、D四类,用于计算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等。

实际应用: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四类: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说明书:修正后的基本风压用于计算荷载规范公式(8.1.1-1)的风压值w0,一般按照荷载规范给出的5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对于部分风荷载敏感建筑,应考虑地点和环境的影响进行修正:如沿海地区和强风地带等。又如《门刚规程》中规定,基本风压按现行国家标准《荷载规范》的规定值乘以1.05采用。用户应自行依据相关规范、规程对基本风压进行修正,程序以用户填入的修正后的风压值进行风荷载计算,不再另行修正。

实际应用:《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附录E)

X、Y向结构基本周期

说明书:“结构基本周期”用于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R的计算,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公式(8.4.4-1)。新版S AT WE可以分别指定X向和Y向的基本周期,用于X向和Y向风荷载的计算。

对于比较规则的结构,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基本周期:框架结构T=(0.08-0.10)N;框剪结构、框筒结构T=(0.06-0.08)N;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T=(0.05-0.06)N,其中N为结构层数。

程序按简化方式对基本周期赋初值,用户也可以在SATWE计算完成后,得到了准确的结构自振周期,再回到此处将新的周期值填入,然后重新计算,以得到更为准确的风荷载。

结构基本周期主要是计算风荷载中的风振系数用的,设计人员可以先按照程序给定的缺 省值对结构进行计算。计算完成后再将程序输出的第一平动周期值填入即可。如果不想考虑 风振系数的影响,则可在此输入一个小于0.25的值。

实际应用:SATWE计算完成后,得到了准确的结构自振周期,再回到此处将新的周期值填入,然后重新计算,以得到更为准确的风荷载。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

说明书:与“结构基本周期”相同,该参数也用于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R的计算。新建工程第一次进SATWE时,会根据“结构材料信息”自动对“风荷载作用下的阻尼比”赋初值: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0.05,有填充墙钢结构0.02,无填充墙钢结构0.01。

实际应用: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0.05,有填充墙钢结构0.02,无填充墙钢结构0.01。

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说明书:《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4.2.2条规定(强条):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一般仍可采用基本风压值或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也就是说,部分高层建筑在风荷载承载力设计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可能需要采用两个不同的风压值。为此,SATWE新增了“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用户只需按照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确定风压值,程序在进行风荷载承载力设计时,将自动对风荷载效应进行放大,相当于对承载力设计时的风压值进行了提高,这样一次计算就可同时得到全部结果。

填写该系数后,程序将直接对风荷载作用下的构件内力进行放大,不改变结构位移。结构对风荷载是否敏感,以及是否需要提高基本风压,规范尚无明确规定,应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程序缺省值为1.0。

实际应用:一般情况下,对于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计算可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高规》

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

说明书:《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7.6规定: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求。SATWE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第5.5.1第四条,对风振舒适度进行验算,验算结果在WMASS.OUT文件中输出。

实际应用:楼高大于150m时,需要验算顶点舒适度。 采用n=10(十年一遇)的风压。

用于舒适度验算的结构阻尼比

说明书:按照高规要求,验算风振舒适度时结构阻尼比宜取0.01~0.02,程序缺省取0.02。 实际应用:砼结构2%。

顺风向风振

说明书:《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8.4.1条规定: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当计算中需考虑顺风向风振时,应勾选该菜单,程序自动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计算。

实际应用:见说明书

横风向风振

说明书: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8.5.1条规定:“对于横风向风振作用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以及细长圆形截面构筑物,宜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具体计算方法见该规范H.1和H.2有关规定。

实际应用:为便于验算,软件提供“校核”(右下方)结果供用户参考,应仔细阅读相关内容。校核不满足时不能用该计算结果。

横风向风振作用效应明显的概念: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高宽比大于5的高层建筑;细长圆形截面构筑物一般指高度超过30m或高宽比大于4的构筑物。

角沿修正系数(《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H.2.5规定):

(重庆土木建筑网)

扭转风振

说明书: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8.5.4条规定:“对于扭转风振作用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及高耸接结构,宜考虑扭转风振的影响”。具体计算方法见该规范H.3有关规定。

实际应用:为便于验算,软件提供“校核”(右下方)结果供用户参考。校核不满足时不能用该计算结果。

扭转风振作用效应明显的概念:

(重庆土木建筑网)

水平风体型系数

说明书:当结构立面变化较大时,不同区段内的体型系数可能不一样,程序限定体型系数最多可分三段取值。程序允许用户分X、Y方向分别指定体型系数。由于程序计算风荷载时自动扣除地下室高度,因此分段时只需考虑上部结构,不用将地下室单独分段。

计算水平风荷载时,程序不区分迎风面和背风面,直接按照最大外轮廓计算风荷载的总值,此处应填入迎风面体型系数与背风面体型系数绝对值之和。

对于一些常见体型、风荷载体型系数取值如下: (1) 圆形和椭圆形平面

μs=0.8

(2) 正多边形及三角形平面

μs=0.8+1.2/√n

其中:n为正多边形边数。 (3) 矩形、鼓形、十字形平面

μs=1.3

(4) 下列建筑的风荷载体形系数 μs=1.4

i. V形、Y形、弧形、双十字型、井字形平面; ii. L形和槽形平面;

iii. 高宽比H/Bmax大于4、长宽比L/Bmax不大于1.5的矩形、鼓形平面。

实际应用:见说明书。注意有全房间楼板有大洞口时,不能直接写1.3,要在特殊风荷载里设置迎风面0.8,背风面-0.5,两边0.7(力不能传递叠加)

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形系数

说明书:在计算带变形缝的结构时,如果设计人员将该结构以变形缝为界定义成多塔后,程序在计算各塔的风荷载时,对设缝处仍将作为迎风面,这样会造成计算的风荷载偏大。为扣除设缝处遮挡面的风荷载,可以指定各塔的遮挡面,此时程序在计算风荷载时,将采用此处输入的“背风面体型系数”对遮挡面的风荷载进行扣减。如果设计人员将此参数填为0,则相当于不考虑挡风面的影响。遮挡面的指定在“多塔结构补充定义”中进行,参见本章第六节的相关内容。

作用即是把挨得很近的两栋建筑物体型系数均为1.3修正为前面一栋迎风面0.8,后面一栋的背风面-0.5(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型系数填0.5时),窄缝处无风考虑。

特殊风体型系数

说明书:“总信息”页“风荷载计算信息”下拉框中,选择“计算特殊风荷载”或者“计算水平和特殊风荷载”时,“特殊风体型系数”变亮,允许修改,否则为灰,不可修改。“特殊风荷载定义”菜单中使用“自动生成”菜单自动生成全楼特殊风荷载时,需要用到此处定义的信息。

“特殊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与“水平风荷载”相同,区别在于程序自动区分迎风面、背风面和侧风面,分别计算其风荷载,是更为精细的计算方式。应在此处分别填写各区段迎风面、背风面和侧风面的体型系数。

“挡风系数”表示有效受风面积占全部外轮廓的比例。当楼层外侧轮廓并非全部为受风面,存在部分镂空的情况时,应填入该参数。这样程序在计算风荷载时将按有效受风面积生成风荷载。

地震信息

结构规则性信息

说明书:该参数在程序内部不起作用。 实际应用:选“不规则”,仅导出说明书用

设防地震分组

说明书:依据抗震规范指定设计地震分组。 实际应用:《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

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除屯昌、琼中为设计地震第二组外,均为第一组。

设防烈度

说明书:依据抗震规范指定设防烈度。 实际应用:《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

场地类别

说明书:依据抗震规范,提供Ⅰ0、Ⅰ1、Ⅱ、Ⅲ、Ⅳ共五类场地类别。其中I0类为10版新增的类别。

实际应用:《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实际由地勘报告得到

砼框架、剪力墙、钢框架抗震等级

说明书:程序提供0、1、2、3、4、5六种值。其中0、1、2、3、4分别代表抗震等级为特一级、一、二、三或四级,5代表不考虑抗震构造要求。此处指定的抗震等级是全楼适用的。通过此处指定的抗震等级,SATW自动对全楼所有构件的抗震等级赋初值。依据抗规、高规等相关条文,某些部位或构件的抗震等级可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单独调整,S AT WE将自动对这部分构件的抗震等级进行调整。对于少数未能涵盖的特殊情况,用户可通过前处理第二项菜单“特殊构件补充定义”进行单构件的补充指定,以满足工程需求。

其中钢框架的抗震等级是10 版新增的选项,用户应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8.1.3条的规定来确定。

对于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程序按照材料进行区分:纯钢截面的构件取钢框架的抗震等级:混凝土或钢与混凝土混合截面的构件,取混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

程序已实现的抗震等级自动调整可以参见本章第三节“特殊梁”、“特殊柱”、“特殊墙”等相关内容。

实际应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丙类钢筋混凝土建筑

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求:

1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注:底层指计算嵌固端所在的层。

2 裙房与主楼相连, 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 但不应低于四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4 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提高设防烈度一度查表6.1.2,超出一级则采用特级)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 6.1.2 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即特一级)

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丙类钢结构房屋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说明书:在某些情况下,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可能与抗震等级不同。用户应根据工程的设防类别查找相应的规范,以确定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当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与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不一致时,在配筋文件中会输出此项信息。另外,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可以分别指定单根构件的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等级,详见本章第三节。

实际应用:

I类场地,丙类建筑,本地设防烈度除6度外→降低设防烈度一度查表6.1.2,确定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抗规3.3.2、高规3.9.1-2)

III或IV类场地,所有类建筑,0.15g/0.30g本地设防烈度→0.20g/0.40g查表6.1.2,确定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抗规3.3.3、高规3.9.2)

非I类场地时,甲乙类提高设防烈度一度查表6.1.2,确定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若高度超出规定上界,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为特级。I类场地时,甲乙类建筑不提高设防烈度查表6.1.2,确定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抗规6.1.3-4、高规3.9.1-1)。

以上自己总结的 参考规范: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中震(或大震)设计

说明书: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11节,综合其提出的5类性能水准结构的设计要求,SATWE提供了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两种方法。无论选择弹性设计还是不屈服设计,均应在“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中填入中震或大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程序将自动执行如下调整:

(1) 中震或大震的弹性设计

i. 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均取为1 (2) 中震或大震的不屈服设计 i. 荷载分项系数均取为1

ii. 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均取为1 iii. 抗震调整系数γRE 取为1

iv. 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强度采用标准值

按主振型确定地震内力符号

说明书: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公式(5.2.3-5)确定地震作用效应时,公式本身并不含符号,因此地震作用效应的符号需要单独指定。SATWE的传统规则为:在确定某一内力分量时,取各振型下该分量绝对值最大的符号作为CQC计算以后的内力符号;而当选用该参数时,程序根据主振型下地震效应的符号确定考虑扭转耦联后的效应符号,其优点是确保地震效应符号的一致性,但由于牵扯到主振型的选取,因此在多塔结构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按抗规(6.1.3-3)降低嵌固端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说明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3-3条的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当勾选该选项之后,程序将自动按照规范规定执行,用户将无需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单独指定相应楼层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程序自动考虑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

说明书:在老版本的S AT WE软件中,当用户需要考虑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时,必须先进行一次计算并在WZQ.OUT文件中查看最不利地震角度,然后回填到附加地震相应角度进行第二次计算。而当用户勾选自动考虑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后,程序将自动完成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方向的地震效应计算,一次完成计算,无需手动回填。

实际应用:选上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相应角度

说明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1条规定: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强条

用户可在此处指定附加地震方向。附加地震数可在0~5之间取值,在“相应角度”输入框填入各角度值。该角度是与整体坐标系x轴正方向的夹角,单位为度,逆时针方向为正,各角度之间以逗号或空格隔开。

当用户在“总信息”页修改了“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时,应按新的结构布置角度确定附加地震的方向。如:假定结构主轴方向与整体坐标系X、Y方向一致时,水平力夹角填入30度时,结构平面布置将逆时针旋转30度,此时主轴X方向在整体坐标系下为-30度,作为“斜交抗侧力构件附加地震力方向”输入时,应填入-30度。

每个角度代表一组地震,如填入附加地震数1,角度30度时,S AT WE将新增EX1和EY1两个方向的地震,分别沿30度和120度两个方向。当不需要考虑附加地震时,将附加地震方向数填0即可。

关于附加地震的更多细节请参考第六章第一节。

考虑偶然偏心

说明书:关于偶然偏心的技术条件,可查看第六章第一节。

当用户勾选了“考虑偶然偏心”后,程序允许用户修改X和Y向的相对偶然偏心值,缺省值为0.05。用户也可点击“指定偶然偏心”按钮,分层分塔填写相对偶然偏心值。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4.3.3条的条文说明规定:当楼层平面有局部突出时,可按等效尺寸计算偶然偏心。程序总是采取各楼层最大外边长计算偶然偏心,用户如需按此条规定细致考虑,可在此修改相对偶然偏心值。

《高规》第3.3.3条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附加偏心距可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5%。

程序在进行偶然偏心计算时,总是假定结构所有楼层同时向某个方向偏心,对于不同楼层向不同方向运动的情况(比如某一层向X正向运动,另一楼层沿X负向运动),程序没有考虑。

用户在填写时应注意在注释行下逐行填写,不要留空行。且不要填入“C”字符,否则表示该行为注释行,将不起作用。数据记录在SATINPUTECC.PM文件中,如果不需要,可直接删除该文件,或将注释行下内容清空即可。程序优先读取该文件信息,如该文件不存在,则取全楼统一参数。

实际应用:对于高层建筑,即便是均匀、对称的结构,也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多层建筑,则可以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说明书:用户可在此选择是否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相关内容请查看第六章第一节。考虑双向地震时,程序在WNL*.OUT文件中输出的地震工况的内力是已经进行了双向地震组合的结果,地震作用下的所有调整都将在此基础上进行。

位移比看“结构位移”,质量比看“结构设计信息”

实际应用:在刚性板假定下,结构位移比>1.2,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计算振型个数

说明书:在计算地震作用时,振型个数的选取应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2条条文说明的规定:“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 90%所需的振型数”。当仅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或者用规范方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振型数应至少取3。为了使每阶振型都尽可能的得到两个平动振型和一个扭转振型,振型数最好为3的倍数。振型数的多少与结构层数及结构形式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也应相应增加,如顶部有小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

选择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如采用水平振型与竖向振型整体分析模型,为了满足竖向振动的有效质量系数,一般应适当增加振型数;如果采用独立求解方法,可以独立设置竖向振型数(不包含在这“计算振型个数”里),以满足有效质量系数要求。

实际应用:计算振型数小于等于结构自由度,如果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一层楼有三个自由度。真实的壳单元每个点有6个自由度。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载组合值系数

说明书: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3条,在计算地震作用时,重力荷载代表值取恒载的标准值与活载组合值之和,对于不同的可变荷载,其组合值系数可能不同,用户可在此处修改。程序缺省值为0.5。

在WMASS文件中,“各层的质量、质心坐标信息”项输出的“活载产生的总质量”为组合值,即已经乘上了“活荷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系数”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荷载组合”页中还有一项“活荷重力代表值系数”参数,两者容易混淆。前者用于地震作用的计算;后者则用于地震验算,即地震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中(抗规5.4.1条)重力荷载效应的活荷载组合值系数。5.4.1条和条文说明均明确指出:验算和计算地震作用时,对重力荷载均采用相同的组合值系数。因此这两处系数含义不同,但取值应相同。

当“地震信息”页中修改了“活荷重力代表值组合系数”时,“荷载组合”页中“活荷重力代表值系数”将联动改变。

由于该系数应用于全楼,如果要根据每一层的建筑使用功能来考虑,比如某楼二层为藏书库,则在输入二层活荷载时应放大1.6(=0.8/0.5)倍输入,则折算二层质量时相当于二层此系数为0.8。但缺陷是非抗震时,计算结果算大了。

周期折减系数

说明书:周期折减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考虑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填充墙刚度对计算周期的影响。对于框架结构,若填充墙较多,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6~0.7,填充墙较少时可取0.7~0.8;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纯剪力墙结构的周期可不折减。

《高规》4.3.17条:当非承重墙为砌体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可按下列规定取值:框架结构可取0.6~0.7,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框架-核心筒结构可取0.8~0.9,剪力墙结构可取0.8~1.0。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

输入了周期折减系数后,结构的地震力会增大。但当结构自振周期小于场地土的特征周期时,则计算结果没有任何变化。

实际应用:框架0.85,框剪0.9,纯剪0.95

结构的阻尼比

说明书:这是用于地震作用计算的阻尼比。一般混凝土结构取0.05,钢结构取0.02,混合结构在二者之间取值。可参考规范或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取值。程序缺省为0.05。

《抗规》8.2.2 钢结构抗震计算的阻尼比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多遇地震下的计算,高度不大于 50m 时可取 0.04;高度大于 50m 且小于 200m时,可0.03;高度不小于 200m 时,宜取 0.02。

2 当偏心支撑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0%时,其阻尼比可比本条 1 款相应增加 0.005。

3 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 0.05。

特征周期、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用于12层以下规则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罕遇地震)

说明书:程序缺省依据抗震规范,由“总信息”页“结构所在地区”参数、“地震信息”页“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三个参数确定“特征周期”的缺省值;“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和“ 用 于12层以下规则混凝土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则由“总信息”页“结构所在地区”参数和“地震信息”页“设防烈度” 两个参数共同控制。当改变上述相关参数时,程序将自动按规范重新判断特征周期或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实际应用:抗规5.1.4 采用默认

注意使用条件(下划线处)

竖向地震参与振型数

说明书:当“总信息”页“特征值求解方式”项选择“水平振型和竖向振型独立求解方式”时,应在此处填写竖向地震参与振型数,以用于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底线值

说明书: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4.3.15条规定:大跨度结构、悬挑结构、转换结构、连体结构的连接体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不宜小于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与表4.3.15所规定的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

程序设置“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底线值”这项参数以确定竖向地震作用的最小值。当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计算的竖向地震作用小于该值时,程序将自动取该参数确定的竖向地震作用底线值。需要注意的是当用该底线值调控时,相应的有效质量系数应该达到90%以上。

自定义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说明书:点击该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可查看按规范公式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并可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形成自定义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实际应用:一般不用

活荷信息

柱墙、基础设计时活荷载

说明书:《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5.1.2条规定:梁、墙、柱、及基础设计时,可对楼面活荷载进行折减。

为了避免活荷载在PMCAD和S AT WE中出现重复折减的情况,建议用户当使用SATWE进行结构计算时,不要在PMCAD中进行活荷载折减,而是统一在S AT WE中进行梁、柱、墙和基础设计时的活荷载折减。

此处指定的“传给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仅用于SATWE设计结果的文本及图形输出,在接力JCCAD时,S AT WE传递的内力为没有折减的标准内力,由用户在JCCAD中另行指定折减信息。

梁活荷不利布置最高层号

说明书:关于梁活荷不利布置的技术细节可查看第六章第二节“关于活荷载计算”。若将此参数填0,表示不考虑梁活荷不利布置作用;若填入大于零的数NL,则表示从1~NL各层考虑梁活荷载的不利布置,而NL+1层以上则不考虑活荷不利布置,若NL等于结构的层数Nst,则表示对全楼所有层都考虑活荷的不利布置。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说明书:此处分6档给出了“计算截面以上的层数”和相应的折减系数,这些参数是根据荷载规范给出的隐含值,用户可以修改。有关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的内容请查看第六章第二节“关于活荷载计算”。

实际应用:不修改

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

说明书:《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5.6.1条规定: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其中γL 为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可变荷载(楼面活荷载)调整系数,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取1.0,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取1.1。

这是高规新增的内容,新版SATWE相应增加了该系数,缺省值为1.0。在荷载效应组合时活荷载组合系数将乘上考虑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

实际应用: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取1.0

梁楼面活荷载折减设置

说明书: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折减或者相应的折减方式。

调整信息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说明书: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水平荷载不调幅),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设计允许考虑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适当减小支座负弯矩,相应增大跨中正弯矩。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在0.8~1.0范围内取值。(装配整体式框架两端负弯矩条幅系数0.7~0.8,现浇框架两端负弯矩条幅系数可取为0.8~0.9)

此处指定的是全楼的混凝土梁的调幅系数,用户也可以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修改单根梁的调幅系数。另外,钢梁不允许进行调幅。有关调幅的具体细节可参考第六章第二节。

实际应用:现浇钢筋砼框架梁0.85,钢结构1

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

说明书:该参数用于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对梁内力的影响。将活荷作用下的梁内力(包括弯矩、剪力、轴力)进行放大,然后与其他荷载工况进行组合。一般工程建议取值1.1~1.2。如果已经考虑了活荷载不利布置,则应填1。

实际应用:若“活荷信息”中“梁活荷不利布置最高层号”填了顶层层号,此处填1 若“活荷信息”中“梁活荷不利布置最高层号”填了0,此处填1.15

梁扭矩折减系数

说明书:对于现浇楼板结构,可以考虑楼板对梁抗扭的作用而对梁的扭矩进行折减。折减系数可在0.4~1.0范围内取值。

此处指定的是全楼梁的扭矩折减系数,用户也可以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修改单根 梁的扭矩折减系数。程序缺省对弧梁及不与楼板相连的梁不进行扭矩折减。

实际应用:默认0.4;如果梁大板薄,可0.5~0.6

平面上是圆弧梁或折梁时容易是扭

矩控制,扭矩折减为0.4可能会折减过多,0.8可能会更合适。

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

说明书:实际工程中常常会出现“转换大梁上面托剪力墙”的情况,当用户使用梁单元模拟转换大梁,用壳元模式的墙单元模拟剪力墙时,墙与梁之间的实际的协调工作关系在计算模型中就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存在近似性。

实际的协调关系是剪力墙的下边缘与转换大梁的上表面变形协调,而计算模型则是剪力墙的下边缘与转换大梁的中性轴变形协调,这样造成转换大梁的上表面在荷载作用下将会与剪力墙脱开,失去本应存在的变形协调性,与实际情况相比,计算模型的刚度偏柔了,这就是软件提供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的原因。

当考虑托墙梁刚度放大时,转换层附近的超筋情况(若有)通常可以缓解。但是为了使设计保持一定的富裕度,建议不考虑或少考虑托墙梁刚度放大。

使用该功能时,用户只须指定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托墙梁段的搜索由软件自动完成。这里所说的“托墙梁段”在概念上不同于规范中的“转换梁”,“托墙梁段”特指转换梁与剪力墙“墙柱”部分直接相接、共同工作的部分,比如转换梁上托开门洞或窗洞的剪力墙,对洞口下的梁段,程序就不判断为“托墙梁段”,不作刚度放大,如下图所示。

实际应用:一根梁上全为墙没开洞口时可以放大(以前做法可放大100倍),如果有开洞口则不宜放大,否则梁一部分刚度很大一部分很小,刚度混乱。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说明书:多、高层结构设计中允许连梁开裂,开裂后连梁的刚度有所降低,程序中通过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来反映开裂后的连梁刚度。为避免连梁开裂过大,此系数不宜取值过小,一般不宜小于0.5。

无论是按照框架梁输入的连梁,还是按照剪力墙输入的洞口上方的墙梁,程序都进行刚度折减。按照框架梁方式输入的连梁,可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菜单“特殊梁”下指定单构件的折减系数;按照剪力墙输入的洞口上方的墙梁,则可在“特殊墙”菜单下修改单构件的折减系数。可参考本章下一节的内容。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5.2.1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时,可对剪力墙连梁刚度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指定该折减系数后,程序在计算时只在集成地震作用计算刚度阵时进行折减,竖向荷载和风荷载计算时连梁刚度不予折减。

实际应用:无论是按主梁方式输入的连梁,还是按剪力墙输入的连梁,程序都会自动识别

该系数不能小于0.5,一般可取:6度区0.7,7度区0.6(或0.7),8度区0.5。 不然连梁容易超筋

支撑临界角

说明书:在PM建模时常会有倾斜构件的出现,此角度即用来判断构件是按照柱还是按照支撑来进行设计。当构件轴线与Z轴夹角小于该临界角度时,程序对构件按照柱进行设计,否则按照支撑进行设计。

柱/墙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说明书:对于9度设防烈度的各类框架和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框架梁和连梁端部剪力、框架柱端部弯矩、剪力调整应按实配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来计算实际承载设计内力,但在计算时因得不到实际承载设计内力,而采用计算设计内力,所以只能通过调整计算设计内力的方法进行设计。超配系数就是按规范考虑材料、配筋因素的一个附加放大系数。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说明书:对于现浇楼盖和装配整体式楼盖,宜考虑楼板作为翼缘对梁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SATWE可采用“梁刚度放大系数”对梁刚度进行放大,近似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贡献。

刚度增大系数BK一般可在1.0~2.0范围内取值,程序缺省值为1.0,即不放大。 对于中梁(两侧与楼板相连)和边梁(仅一侧与楼板相连),楼板的刚度贡献不同。程序取中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为BK,边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为1.0+(BK-1.)/2,其他情况不放大。中梁和边梁由程序自动搜索。

梁刚度放大系数还可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单构件修改,可参见本章下一节的内容。 《高规》第5.2.2条规定: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放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对于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结构,可不考虑楼面翼缘的作用。按照《高规》中附录说明的建议,中梁该系数可取2.0,边梁可取1.5。该值的大小对结构的周期、位移等均有影响。一般而言,填入此参数后,梁的刚度增大,内力也会相应增大。

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

说明书:考虑楼板作为翼缘对梁刚度的贡献时,对于每根梁,由于截面尺寸和楼板厚度等差异,其刚度放大系数可能各不相同。S AT WE提供了按2010规范取值的选项,勾选此项后,程序将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5.2.4条的表格,自动计算每根梁的楼板有效翼缘宽度,按照T形截面与梁截面的刚度比例,确定每根梁的刚度系数。如果不勾选,则仍按上一条所述,对全楼指定唯一的刚度系数。

刚度系数计算结果可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中查看,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修改。另外,程序在计算T形截面尺寸时还考虑了板和梁混凝土标号不同时的换算。

砼矩形梁转T形(自动附加楼板翼缘)

说明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5.2.4条规定:“对现浇楼盖和装配整体式楼盖,宜考虑楼板作为翼缘对梁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程序新增此项参数,以提供承载力设计时考虑楼板作为梁翼缘的功能。当勾选此项参数时,程序自动将所有混凝土矩形截面梁转换成T形截面,在刚度计算和承载力设计时均采用新的T形截面,此时梁刚度放大系数程序将自动置为1,翼缘宽度的确定采用表5.2.4(修订后)的方法。

实际应用:不选择,实际还是按矩形梁设计配筋。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

说明书: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表3.9.3、表3.9.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和非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抗震等级可能不同。

对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果用户在“地震信息”页“剪力墙抗震等级”中填入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一般部位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并在此勾选了“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程序将自动对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pk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