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更新时间:2023-10-21 22: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北京市五一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很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可能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状况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的中期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才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这三个大的方面又包括一系列基本好习惯。我校研究的是培养小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习惯。

二、研究的内容

(一)小学生\规则习惯\的界定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习惯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规则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可肆意违背。

2.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3.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4.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自己应该客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 规则习惯可以细化为:遵守家规、遵守课堂纪律、遵守班级纪律、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公共场合不打闹嬉戏、看比赛和演出时文明有序等。 (二)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见附件)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 (二)研究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主课题覆盖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年级、各学科,每位教师都可结合自身专长和工作实际,选择确立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形成研究的系统性。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形成良的好行为习惯。

3、差异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要注意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研究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加强扬其长补短的训练,以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

4、整体性原则: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又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也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5、时代性原则:对于学生规则习惯的培养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思路和操作要点 (一)研究思路 \课内与课外\

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这个重点,抓课堂教学研究。课外注重研究对学生实

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完善。 \校内与校外\

学校要与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同时充分挖掘环境教育资源及加强\三结合\教育方面的研究。 \内化与外化\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外部客观的东西自觉\内化\为自己内部主观的东西。通过促进内化进程,提高内化效果,\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导行与纠错\

坚持正面正确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创设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纠错\要与\导行\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二)研究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

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完全由老师或父母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是自己管理。

培养习惯的方法要科学, 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

1.父母和教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身作则。父母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模范。

(2)注意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

(3)不要有例外。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之习惯。\

(4)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小孩子学习事物须自己学习。 \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你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百事情做父母和教师的,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为此,应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6)多接近自然和社会。走进自然和深入社会是养成儿童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材、活教师。 2.教师培养学生规则习惯的方法

(1)严格约束,规范训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如学校规则的训练:在楼道里行走慢步轻声靠右行,不说笑打闹;课间不奔

跑追逐,不大声叫喊,学会休息和游戏。

教师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讲明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进行右行礼让、慢步行走的训练;教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游戏。发现好的课间活动形式向学生推荐。 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 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2)个别接触,个别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观点,知道事实的真相,双方易于接近。

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3)采用强化办法。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学校与班级联合强化,小组与个别结合强化,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规则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

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一年级孩子没有规则意识,但是学校的学习环境又需要学生尽快养成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以保证教学楼内的秩序,消除安全隐患。一年级开学的前两个月,对于这点规则就要反复训练:知道楼道里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班主任可利用班会时间,领着队伍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

(4)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采用科学的矫正方法。

科学的方法来源于教师的学习和实践,教师要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不良行为矫正方法》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意总结成功经验,自觉提高自己科学育人的能力。 2.家长培养学生规则习惯的方法:

(1)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当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2)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3)家长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4)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5)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6)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如孩子的课堂常规不好,在课上坐不住,不注意听讲,家长可以配合老师,让孩子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静静地坐10分钟,练习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课堂常规表现。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及时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课时就要这样集中注意力听讲。家长可配以《科学家小故事》的讲解,引导孩子学习科学家们小时候是怎样专心学习的。

(7)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五、课题实施措施

1.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使课题组人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课题研究人员要在认真学习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形成具理论含量的教育经验。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同类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以利于在对照中明确自身研究的地位和方向。

3.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本课题的研究纳入学校工作重点。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也要围绕课题进行,特别加强在课堂教学领域的研究。

4.课题组设立研究例会制度,课题组包括各子课题组定期进行组内、组间交流活动,共同探讨,统一协调,以保证学校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圆满完成。 5.建立科研档案,注意资料的收集和随时整理,保证课题取得预定的成果。

六、研究步骤

课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9-2002.11)准备阶段

选题讨论 申报立项 设计方案 开题论证 修改课题方案 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 第二阶段(2002.12-2004.6)实施操作阶段

设计子课题方案 落实到人 运行操作 修订计划 统计分析 收集积累资料 中期成果鉴定

第三阶段(2004.7-2004.12)总结阶段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果专辑、召开结题鉴定会,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七、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

3、研究过程中,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

八、组织管理

1、课题组组长:陈珊 课题组副组长:黄学英 2、专家指导小组:孙云晓 张梅玲 吴凯 任慧芳 2、课题领导小组:科研室及教育处全体成员。 3、课题组成员:部分班主任老师

北京市海淀区 五一小学

课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9-2002.11)准备阶段

选题讨论 申报立项 设计方案 开题论证 修改课题方案 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 第二阶段(2002.12-2004.6)实施操作阶段

设计子课题方案 落实到人 运行操作 修订计划 统计分析 收集积累资料 中期成果鉴定

第三阶段(2004.7-2004.12)总结阶段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果专辑、召开结题鉴定会,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七、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

3、研究过程中,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

八、组织管理

1、课题组组长:陈珊 课题组副组长:黄学英 2、专家指导小组:孙云晓 张梅玲 吴凯 任慧芳 2、课题领导小组:科研室及教育处全体成员。 3、课题组成员:部分班主任老师

北京市海淀区 五一小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pg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