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中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更新时间:2024-01-21 01: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心理学中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王哲1,王柔化2

(1.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52;2.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人际关系的发生和变化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也存在影响其建立、发展的因素及条件。掌握这些心理学提供的影响因素和内外部条件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常发展友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042(2010)09-0007-03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需要满足与否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关系的发生和变化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有其特定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及条件。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还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影响人的行为效率。因此,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关系。 一、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包含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

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上。 (三)感情交流阶段

双方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确立,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

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高度隐秘性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二、影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包括仪表、空间距离、交往频率、相似性、互补性、能力和个性品质等等。个人的仪表包括长相、仪态、风度、穿着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随着交往时间的增长,双方了解程度的加深,仪表因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小。 人际交往的吸引力将会从外在的仪表逐渐进入人们内在的品质。人与人在地理位置、空间距离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自己所喜欢的人往往是邻近的人,而自己厌恶的人也有邻近的人。因此,邻近性只是相互吸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人们接触的次数称为交往频率。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因而越可能建立密切的关系。交往的内容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无诚意,只停留在一般应酬上,即使交往频率高,那也只是貌合神离,人际关系也不会真正密切起来。人际交往中,若双方都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减少疏远感。相似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

研究表明,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籍贯、职业、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资历等方面相近的人们容易相互吸引。当交往双方的特点或需要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这就是互补性吸引。对短期伴侣来说,推动吸引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价值观念,而驱使长期伴侣发展更密切关系的动力主要是需要的互补。从能力上来看,一般人都喜欢聪明能干的人,但并不是越聪明能干就越招人喜欢。能力差而自尊心低的人和能力强自尊心脆弱的人不喜欢有些小缺陷而才能卓越的人。个性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具有更持久的人际吸引力,随着交往的加深,其影响逐渐增大。

三、影响人际关系构成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一)外部条件

1.人际关系构成的基础———方对关系。人是人际关系的主体。构成某种人际关系,首先必须是两个以上的人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所谓方对关系,就是指点对点式的结成一对的联系。显然,方对关系是构成人际关系的基础。没有方对关系就没有人际关系可言。在社会生活中,方对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双方一对的关系;多方多对关系;群体复合关系。

2.人际关系构成的纽带———沟通媒介。构成人际关系,不仅要有单一的方对关系,同时也需要沟通媒介从中把方对关系连结起来。这些媒介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实物媒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质交流,礼尚往来。

二是信息媒介,就是通过信息载体传递人的思想,表达人的情感,从而建立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构成人际关系的中心环节———交流活动。人是社会动物,要在社会上生存,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构成人际关系,不仅要结成方对关系,要有沟通的媒介,而且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才能实现。这种活动就是人际交往活动。如一对恋人(方对关系)利用情书(联系媒介)的传递(交流活动)来加深了解和感情。 (二)内部条件

人的内部因素就是心理与行为因素,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认知因素。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参与双方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状况,比如交往双方的认可状况及是否存在共同关注的问题等等认知因素,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在基石。两个彼此不能深入了解对方的人是难以形成人际关系的。

2.情感因素。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参与双方在情感上的喜欢程度和满意程度。这是人际关系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主线,它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长短程度。

3.行为因素。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参与双方具体的交往行为,包括言谈举止、表情动作、仪表体态等一切可察觉的外在表现。这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保证。人们的相互认知,彼此感情的培养,都是通过具体的交往行为来实现和完成的。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是一定社会集团的代表。因此,社会关系对于个体来说,是客观决定的,是建立于每个人在社会系统中占据的一定地位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人的同情和厌恶的基础上。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人们又都是作为具有一定的独立人格的个体而存在的。因此,虽然社会关系按其本质来说是角色的非个性关系,而实际上在其具体的表现中却具有一定得个性色彩。所以,在非个性社会关系系统内部建立起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而这种建立在个人间的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联系,正是心理学所要讨论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能够求同存异,取长补短,通力合作,配合默契,情感比较容易沟通,在学习、生活及工作过程中心情愉快,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能力和才华得以最大限度的施展。 参考文献:

[1]刘迎泽.人际心理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2]全国十三所高校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赫根汉著,刘本禹译.心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刘迎泽.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5]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pa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