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_小学低段数学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3-06-06 01: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结题报告:小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红墩界九年制学校 李志红

【内容提要】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我从一系列调查中发现,低段学生的审题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而在小学低段重视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对其后继学习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学生的审题现状,从学生心理及行为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根据学习习惯养成的特性以及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实践中倡导注重细节,加强审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通过一系列策略的对比实施,为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 审题 审题能力 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传统算术应用题相比,一改传统应用题单一的、

套路性的呈现形式,变为以多种形式(如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提供信息、呈现问题,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是接近生活本来面貌的杂乱无章的,需要学生重新组织的,经常是多余和不足的,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和补充。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发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知觉笼统、不精确,知觉事物时往往只限于对事物外表的认知和呼出其名称,不能深入全面的对事物进行观察,因此,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的错误中,应用题有60%以上的错误是因为学生审题产生的错误,家长和老师往往都认为是学生马虎造成的,实际原因是低年级学生的应用题审题能力低造成的。因此发展学生应用题的审题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关键。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应用意识应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

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么在新课程倡导下的数学问题,就蕴含着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实际问题,那么在面对这些灵活和现实的数学问题中,能正确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审题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另外,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无法全面的观

察题目,有限的识字量加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帮助,不善于自己看图读题,一碰到花花绿绿的图画和文字多的题目,就不能正确判断和耐心审题,更不善于找出要求、条件和问题。因此,我决定开展探索低段数学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界定

审题能力是观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题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 、理解 、分析和综合等多种能力 ,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数学学科的审题就是为了正确解题而进行仔细的阅读 ,观察、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明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并试图找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意图,弄清对象、范围和重点。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自我审题的过程,让学生变得更有步骤、更有层次性的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分析、挖掘、弄清题目中显露和隐含的条件,了解解题思路,逐渐成为具有探究能力的学习者,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3、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培养学生自我审题的行为方法和途径,促使学生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从实践纬度丰富学习理论。

四、研究步骤及方法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

1、确定调查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以本校一、二、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2、确立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任务。

3、对学生审题能力进行理性分析。

主要方法:理性思辨法。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1、总结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探索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方式。

2、进行小学生审题能力强化探索及反馈小结。

3、收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教例、学例,总结学生审题能力的一般特征,探索改善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

(三)总结阶段(2013年11月)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论文等。

2、进行结题鉴定,并推广研究成果。

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培养审题能力,也是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低年级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更是为了学生以后中、高年级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也有利于学生将这种良好习惯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令学生终生受益。学会审题,也就使我们的学生把数学学得更轻松,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1、审题意识形成的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必须先使学生形成审题意识。在怎样的外部环境、氛围中能促使学生审题意识的早日形成;学生自身的哪些品质是审题意识形成的关键,这就是我首先要研究的。

2、审题能力培养的途径

(1)明确审题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确审题的重要性,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培养能否成功。

(2)强化审题意识

(3)掌握好审题方法

① 全面看题。(做到图字不漏)

② 尝试大声读题。(明确题目中所要求的提议)

③设计多方位多角度的题目,旨在进行殊途同归的审题方案

(4)进行审题训练(采用限时文字带图形的题目训练)

(5)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培养读题、说题、提炼重点信息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过程中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学生更仔细更全面的看清题意,对于如聪聪明明们提出的问题更要细心,这里老师不如经常出示如条件的缺失、题目超长导致的题意曲解等等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出错,那么在一系列的出错经历中,学生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及影响,有利于学生更仔细更认真地看题,逐步培养审题习惯。

(二)研究的策略方法

1、观察图画的辅导

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审题技能方面的基本功辅导。在审题辅导中,出示图形及少数文字或没有文字,让他们说出图所表述的意思。

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低年级的“解决问题”大多都是以图画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看图能力要重点进行培养和训练。

如:

(1)看图的顺序的辅导。

①从上往下; ②从左往右;

( ) ( )

③从下往上 ④从右往左

( ) ( )

(2)收集图画中数学信息的辅导。

①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算式:4+3-2=5;

( )

( )

2、读题的辅导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看题、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清楚、理明白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

(1)初读,读通。因为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有必要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如右图中的问题是“学校

有2堆花,每堆9盆。现在每

6盆可以摆一个图案,这些花

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上面的字都认识吗

都认识( ) ; 有些不认

识( ) ;有些不认识但是和

图一起能看懂( )

(2)再读,读准。我们

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其实事实上题目可能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

经发生改变又加上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决定在读题时要求学生“字②原来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算式:4-2+3=5;

字出声读题慢”,用手指指着读协助他们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3)细读,读清。所谓细读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的字词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边想边读,理解每个字词的确切含义,因为有时少读一字或错看一个词,都会使审题结果和原题不符。

再如右图中的问题是“学校有2

堆花,每堆9盆。现在每6盆可以摆一

个图案,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这样的题中,学生很容易出错,老师在

辅导学生读题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把

重点的字词划起来,对照图挑选哪些有

用哪些没用,帮助学生养成边读题,边

挑重点的习惯。

(三)研究的策略过程

1、审题方法的指导与审题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言道: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数学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苦役,在这里,我们仔细思考,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倾尽全力,然而收效微微,原因是什么?就是孩子没有掌握审题的要诀或说不知如何审题,不管在多么优秀的练习面前,完成它,都是苦役。思索这个问题,我决定从指导如何阅读题目开始得出了数学的学习和解题都不能离开阅读与观察。

(1)读题从关键字词开始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了解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先大声读、再轻声读、默读。要求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

根据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有必要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做适当进行解释。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因此还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慢读题”。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读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在读通不漏字的情况下,就让我们数学老师也当一回语文老师,让我们的学生咬文嚼字一番,如在“丁丁有12颗糖,比红红多2颗,红红有多少颗?”中,“比红红多2

颗”,

到底是谁多谁少呢?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必要时让学生动笔对重要的数学信息做划线处理。

(2)观察从有效信息开始

在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低年级题目大多数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可能碰到低段学生答非所问,在出示了书上的主题图,问学生“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蓝蓝的天,洁白的云,青青的草地,弯弯的小溪 但都回答得不着边际。” 等等这些现象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因此,教师在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这幅画美吗?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有哪些小动物呢?这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今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中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后,教师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图意。数学问题中有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场景图呈现各种信息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受信息,解决问题。

(3)操作从简单动手开始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炼、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低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教师更应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这里推荐动手形式折折剪剪和画画点点。折折剪剪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问题时,尤为有用,它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需要提示是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间折折剪剪拼拼,很有助于低段学生有更效地理解题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画画点点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得到。正确数数是低年

级学生必须掌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数数”,即有顺序地数,边数边做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如:“一根木头锯成6段,每锯一段要3分钟,锯完一共要几分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个简易的草图,对低段学生,画草图的方法在最初阶段应该有所示范和指导,比如先可以画一条任意长的线段表示这根木头,然后自己在线段上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的发现。这样一来,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锯成6段需要锯5次这样的生活事实,便补充了学生这方面生活经验的缺乏,所以一共需要的时间是5个3分钟。由此及彼,我认为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上只需登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 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为正确审题提供有效的保证。

由于低段学生打草稿和画图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示范,并鼓励孩子除了用线段外,也可以用其他自己喜欢的简单快捷的图形、符号去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给予他们设计草图的自主权,并不需要用整齐划一,高度一致的方法。另外,在审题的过程中,也鼓励学生借助学具,通过摆一摆的方式增加直观性,提高审题能力。

因此,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我们重视一二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手,逐渐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达到审题习惯的培养。

2、审题方法的巩固与审题能力的提高

(1)注重作业设计,巩固审题方法

①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在“乐”中巩固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特别要在“寓做与兴趣之中”上下工夫,最好把数学知识变成故事、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被吸引,激起学生的仔细看题的欲望,而不是“经验”之想。如在课堂练习中,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象。如:喜洋洋抵抗灰太狼或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等童趣的故事,展开一系列的做题大战,学生乐此不疲,斗志昂昂,使之乐于看题,读题,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获得做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功与喜悦,在这样的审题过程中,学生渐渐意识到,题目像一把钥匙,有了它,就有了正确的题意理解,就有了正确的做题思路,也就有了正确的答案,从成功感知审题的魅力。

②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行”中巩固

我们要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一二三年级的数学教科书里,创设了很多情境,有同学互相交流的图片,有学生具体操作的图片,有学生思考质疑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容易被我们教师所遗漏,在这里,

我把这些图的图意体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说说他们是怎么学习数学,如何应用数学,然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数学作业,如数学日记,数学小摘记。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实践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能力,而且更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阅读题目的能力也得到了巩固。自己会记录了,审题自然也就巩固了。

(2)制定奖励制度,提高审题能力

奖励制度的制定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认真的完成作业后能够体会到老师的重视,并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认识到自己做作业不单单是做作业,它更能让老师了解自己,更多的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和兴趣。因为这个奖励制度是长期的,有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实行了一学年后,学生的作业明显认真仔细了很多,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竞争力,达到了巩固提高审题习惯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六、实践的成效与分析

(一)学生变化

1、通过本次研究,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自我审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更有步骤、更有层次性的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本次研究,大部分学生能够分析、挖掘、弄清题目中显露和隐含的条件,并且了解解题思路,用语言正确叙述题意,逐渐成为具有探究能力的学习者,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3、通过本次研究,已经初步探索出培养学生自我审题的行为方法和途径,更加促使学生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从实践纬度丰富学习理论。

(二)教师变化

此次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不仅在平时的练习课中强调审题,更是在新授课中也时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审题读题和看题习惯。在提高了低段学生审题能力同时也更加充实了教师的备课内容,在教学语言,联系设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家长变化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能忽视,家长和孩子共同审题做题,既是监督更是家庭教师,用家长的话说,我与孩子一起做题,就像重新上了小学,挺有意思,既增进了父子亲情又了解了我孩子的学习进程,成了我孩子学习道路上的好伙伴!

七、课题研究反思

1、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审题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和追求。课题研究结束但因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审题的习惯是不能中断的,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和作业中坚持,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要思考的。

2、我的研究只是在较小范围内积累了一些经验,怎样才能进行深层次和大范围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

3、在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的条件下,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加上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

对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审题”习惯带来一定的困难,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如何更好落实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多一个好习惯,孩子的心中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鉴于习惯形成的长期性的和反复性的特点,作为教育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倡导注重细节,加强审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持之以恒,必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陈旭远主编《新课程 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5版

附件1 课堂教学设计

8、9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景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正确掌握算法,能根据已知量和符号之间的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

4、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关键:培养认真观察图意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教学准备:小棒 图片 学具盒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铺垫引新

播放优美的录音师: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这是哪里啊?

你想象中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大森林里看一看,你们高兴吗?那我们就赶快出发,坐上小火车,一同走向美丽的大森林吧。

播放动画:开火车游戏

揭示课题:快乐的大森林

二、探索发现,体验学习

多媒体播放森林画面

师:瞧,这就是美丽的大森林,这里面都有些什么?

师:对啊,又可爱的小鹿,小猴,美丽的小河 看到这么漂亮的画面,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的?

同学自由说感想后汇报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热爱动物,更要保护小动物的家——大森林

1、 全班探究,都用加法解决问题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电脑定格在蘑菇园)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是怎么知道左边有6个蘑菇的?

师:谁来帮小蘑菇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要求“一共有几个蘑菇”就是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合起来,所以算式可以是6+2=8

师:还可以列其他算式吗?

2、小组合作,用减法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可爱,瞧,把小鹿也引来了

(1)观察讨论

电脑出示:小鹿图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使9只小鹿和右边奔跑的3只小鹿引起学生注意

师:你看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请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时请注意,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人要认真听,如果你有不同意见,等他说完了,你再说

小组同学思考、讨论

教师进行巡视、倾听,并与之交流,适时启发

(2)汇报结果

师:谁先来说说,你要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充分回报

师:一共有9只小鹿,从总共的9只里去掉休息的6只小鹿,所以用9-6=3

师:休息的小鹿有几只?又该怎样解决呢?你又是怎么样想的?

师:总共有9只小鹿,从总共的9只里去掉奔跑的3只小鹿。所以用9-3=6

师:通过解决我们提出的这两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已知两个数和其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用减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继续大森林之旅吧!瞧!你们的聪明好学把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都吸引来啦。

1、课本第58页“做一做”

师:请自新观察图上有些什么东西?再把小鸭图和小猴图的图意给你的同桌小伙伴说说,然后把算式填写完整。

(1) 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2) 小组同学交流图意

(3) 独立列式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又是怎么想的?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2、课本第62页的第13题

独立填空,集体订正

3课本第62页的第14题、

师:这两幅企鹅图,为什么第一幅要用减法计算,而第二幅要用加法计算?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关注细节,弄清楚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在选择正确的算法计算。

四、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师:愉快的大森林之旅就要结束了,老师真佩服大家的聪明才智。为了表示祝贺,我特意为大家买了4个福娃,还买了5个福娃妮妮。请你们根据买来福娃的个数提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多媒体出示4个欢欢,5个妮妮

师:先请小朋友独立思考

师:再和你的小组员商量商量,比一比哪个小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把相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电脑表示出来

师:像这样用加减解决问题的例子生活中还有不少,你能试着举出几个吗?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语言。

小结: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只要大家好好学习数学,就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五、小结收获,渗透联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附件2 案例分析

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有效审题的能力

——《加减混合》教学案例分析

红墩界九年制学校 李志红

审题能力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案例】 教学一年级的《加减混合》这块内容时,生怕学生难以理解图意,特地让学生先看图,并多说说图的意思,然后列算式解答。孩子们都说得很不错,而且例题解答得“驾轻就熟”,我就毫不犹豫地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完成“做一做”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我像往常一样巡视了一番,可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怎么会频繁地出现“11-3+4”这个算式呢?这真是我始料未及的,学生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出现这样的错误,问题出在哪儿呢?几位学生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课前我根本没考虑到这种情况):“地上本来有11个球,小明先抱走了3个,后来小刚又抱来了4个。现在一共有几个球?”

一道简简单单的加减混合题,一幅形象的加减混合图由于被学生会错了意而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教材问题说”

相对于传统应用题文字叙述的的形式,新教材中图文式解决问题具有直观、灵活的特点,被一致认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思维。可是美丽的图画外表虽然看起来形象、直观,可是这种形式化的、所谓的直观反而为学生的思考带来了困扰。面对这种色彩斑斓的题目,不光学生云里来雾里去,而且老师也在犯难:我们到底该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区分呢?于是老师们开始把它归咎为新教材的问题。

“粗心大意说”

在每次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老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给予评价。深入分析,是不是就是粗心、毛糙惹的祸呢?

其实,在粗心、毛糙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小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形成解题思路、做出准确解题判断的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类型非常多,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主要是“图画

式解决问题、图文式解决问题”。案例1这道题的意思学生理解起来肯定是不困难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原来总数是7个”,然后是“先抱走,再抱来”,那么我想他们肯定会做的。可是恰恰就在这幅“图”中,学生迷茫了:“原来总数”到底是几个呢?究其原因是学生竟对“箭头”的存在视而不见,并未理解这是发生在一前一后的两件事,没有理解右边地上的4个球就是左边地上的4个球。

如何让低段的学生在识字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审题呢?这里的题包括图画题和文字题。我的体会如下:

(一)学会观察

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低年级的“解决问题”大多都是以图画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因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对学生(尤其一年级学生)的看图能力要重点进行培养和训练,特别是在看图的顺序、看图的角度上加以辅导。事实上,根据一幅图中的三个数量可以编出三道不同的题目,也就是说根据一幅图编出的题目会有两个不同的变式,而后者往往是逆向思维的,不同的看图顺序和看图的角度都决定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不是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而是通过提问来指导看图的过程。给学生的思维起到相应的拐杖作用。比如问:“你们看到了树上有几只小鸟?”“飞走了几只?”“你们可以提什么问题呢?”要求从低到高,并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说出相应的变式,这种能力要在今后的训练中同样要加以指导和训练

(二)学会读题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看题、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清楚、理明白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我在一年级时先范读、领读。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从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的习惯、并逐步过渡到默读,养成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由扶到放,才能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更有动力,克服困难的更有信心。

初读,读通。对题中内容情节有所感知,对表象做初步概括。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再读,读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发出声音轻轻读、用手指着读能帮助他们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细读,读懂。细读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在“男生有22人,比女生少2人,女生有几人?”中,“比女生少2人”,到底指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边想边读,理解每个字词的确切含义,有时因少读一字或错看一个词,都会使审题结果与原题不符。

精读,读清。精读的要求是清楚的读题,知道题目中说了什么事情;能正确理解题目中有关词语的含义;弄清楚已知量,未知量,以及所求问题。学会分类、整理和归类,重新安排已知条件和问题的顺序,使隐蔽条件和问题清晰可见,为进行正确解题判断提供依据。帮助学生养成边读题,边联想的习惯。

附件3

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红墩界九年制学校 李志红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刚踏进小学的大门。由于他们年龄小,识字少,理解能力较差,解题时难免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们完成数学习题的错误率居高不下,一些教师和家长总是一味地埋怨,批评孩子“粗心”、“不用功”。而学生也自认为是自己粗心。事实上有不少错题都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审题而造成的。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审题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为了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为学生以后中、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利于学生将这种良好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会令学生终生受益。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会审题,磨利了刀口,会让我们的学生把数学这份大柴火,砍得更快更多,会使我们的学生把数学学得更轻松,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学会探究性阅读

1、激发兴趣,引起需求。

学生拿到题目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这道题你能解决吗?想不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谁能从题目中获取最多的信息?”等之类的诱导性语言,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读题。

2、初读感知,探究中了解题意。

学生独立认真地阅读题目,读通题目,画出要求的问题,找出已知条件。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再请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及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归纳,引导学生精读领悟。

3、精读领悟,弄清题意。

从教学经验来看,一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转译为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

二、学会细致化观察

对于低年级儿童,良好的观察能力也是其数学素养之一。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多以图画和图文形式出现,若学生不能仔细而全面的进行观察,就很可能遗漏某些重要信息,因此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丰收的果园”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好一派热热闹闹的丰收景象,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显得复杂而凌乱的图画中搜集有用的信息,这是教师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学生观察图像很可能是没有章法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要细致,教会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往右,有序地观察,在指导初期,还可以适当让学生用手指出所观察的事物。其次,观察必须是有目的性的,如:在回答“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的问题时,应该指导学生重点观察苹果树的数量,而摒弃其它的信息。

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捕捉信息

在“解决问题”中,一幅图画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是十分庞大的,你可以关注图画的色彩搭配,可以关注图中事物的动态展开丰富的联想,当然也可以关注图中事物的数量及其关系等等。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提出这个问题:“从图中你能看到什么?”或者“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话音刚落便会有小手高高举起,但是他们的答案往往并非是教师想要的,他们往往会更关注图中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或者图中人物所从事的各种各样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活动,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那么他们对图中的信息的搜集就很有可能偏离我们数学教学的轨道。因此,在搜集图中信息时教师必须强调“数学化”,在提问时可以加两个字,如:“从图中,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这个时候学生的回答就会比较靠谱一些,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思维才会慢慢被建立起来。教师在解读问题时,对于带有重要数学信息的词句,也可以重点强调,帮助学生寻找信息。当然,教师在授课时,也需要注意自身数学用语的规范,例如:在教学认钟表时,日常生活用语总是7点、8点,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强调7时、8时。要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数学的气息与氛围。

四、学会动手,理清题意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由于数学语言比较精练、抽象,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又比较薄弱,这些在客观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1、拼拼折折。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让学生动手折折剪剪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好方法。如:一张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一根24厘米长的铁丝可以围成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等等。这对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有很大的作用。

2、画画点点。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内容最多的是情境图,许多数据要从图中去找。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因此正确数数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一个基本技能。我要求学生“画画点点”,按顺序地数,边数边作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3、划划圈圈。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步骤和具体的思维方法,授

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结论更重要。总之,学生的审题能力不容各位数学老师忽视,这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在铺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p4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