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1)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答案A(1)

更新时间:2023-11-01 15: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院、系领导 审批并签名

A 卷 广州大学 2013-2014 学年第 一 学期考试卷

课程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考试形式(有限开卷,考试)

题次 分数 评分 一 40 二 60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评卷人 100 学院土木工程 系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 学号 姓名_

一、概念选择题(均为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下列答题

卡相应位置)。

概念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11 A 21 D 31 B 2 B 12 D 22 C 32 C 3 D 13 C 23 B 33 B 4 B 14 C 24 C 34 C 5 D 15 B 25 C 35 A 6 C 16 C 26 A 36 B 7 C 17 A 27 B 37 A 8 B 18 A 28 C 38 A 9 A 19 D 29 A 39 A 10 C 20 B 30 C 40 B 1.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验算时,计算裂缝处钢筋应力时所采用的弯矩值应采用:B

A.弯矩标准值组合; B.弯矩准永久值组合;

C.弯矩频遇值组合; D.弯矩标准值组合及弯矩准永久值组合。 2.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指: B

A.受力钢筋形心至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

B.结构构件中最外层钢筋的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 C.纵向受力钢筋的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 D.受力钢筋合力点至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

3.提高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D

A.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B.增加截面宽度;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72-- (A) 卷)共15页/第1页

C.增加保护层厚度; D.增加截面高度。

4.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概括为: B

A.实用、经济、美观; B.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C.强度、变形、稳定;

D.可靠、经济。

5.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As及间距S应满足:D

A.As?bhw0.1% , S≥200mm; B.As?bhw0.2% , S≤200mm; C.As?bhw0.1% , S≤100mm; D.As?bhw0.1% 且 S≤200mm。 6.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斜截面抗剪设计时,应满足V≤0.25βc fcbh0,目的是: C

A.防止发生剪压破坏;

B.防止发生斜拉破坏;

C.防止发生斜压破坏; D.防止发生剪切破坏。

7.钢筋与混凝土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能有效共同工作的主要原因是:C

A.混凝土能够承受压力,钢筋能够承受拉力; B.两者温度线膨系数接近;

C.混凝土硬化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产生了良好的粘结力,且两者温度线膨系数接近。 D.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

8.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B

A.以单一安全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B.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C.以多安全系数表达的安全系数设计方法; D.容许应力法。

9.验算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按:A

A.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B.全截面面积计算;

C.全截面面积的二分之一计算;

D.全截面面积扣除受拉翼缘面积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10.在进行钢筋混凝土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要求受压区高度

'x?2as的原因是: C

A.为了保证不发生超筋破坏;

B.为了保证计算简图的简化;

C.为了保证受压钢筋能够达到抗压强设计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72-- (A) 卷)共15页/第2页

D.为了保证梁发生破坏时受拉钢筋能够屈服。

11.钢筋混凝土梁内按计算弯起多排钢筋时,前一排(相对于支座)钢筋的弯终点至后一排钢筋的弯起点的水平距离应不大于箍筋的最大间距Smax,目的主要是保证: A

A.斜截面受剪能力; C.正截面受弯能力;

B.斜截面受弯能力; D.正截面受剪能力。

12.配置间距较小的螺旋箍筋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其抗压承载力高于配普通箍筋轴心受压构件,是因为: D

A.螺旋箍筋使混凝土密实; B.螺旋箍筋参与受压; C.螺旋箍筋使混凝土中不出现裂; D.螺旋箍筋约束了构件核心混凝土的横向变形,使核心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

13.某钢筋混凝土梁,根据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要求配置了3φ18 HPB300的受拉钢筋,在裂缝宽度验算时,钢筋的等效直径deq取值为:C (ν=0.7——光面钢筋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

A.18mm; B.18×0.7 mm ; C.18/0.7 mm ; D.18×3 mm 。 14.为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弯起钢筋的弯起点与其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应: C

A.大于等于h0/3; B.小于h0/3;

C.大于等于h0/2; D.小于h0/2。

15.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存在内力重分布是因为:B

A.混凝土的拉压性能不同;

B.各截面刚度不断变化,塑性铰的形成;

C.结构由钢筋、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 D.受拉混凝土不断退出工作。 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于剪扭构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是: C

A.混凝土承载力及钢筋承载力均考虑相关关系; B.混凝土承载力及钢筋承载力都不考虑相关关系;

C.混凝土承载力考虑相关关系,钢筋承载力不考虑相关关系; D.混凝土承载力不考虑相关关系,钢筋承载力考虑相关关系;

17.偏心受压构件不考虑二阶效应的条件是:A

A.同一主轴方向的杆端组合弯矩比M1/M2≤0.9 ,N/fcA≤0.9 ,

lc?34?12?M1M2? ; iB.杆端组合弯矩比M1/M2≤0.9 ,N/fcA≤0.9 ,

lc?34?12?M1M2?; i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72-- (A) 卷)共15页/第3页

C.同一主轴方向的杆端组合弯矩比M1/M2≤0.9 ,N/fcA≤0.8 ,

lc?34?12?M1M2?; iD.同一主轴方向的杆端组合弯矩比M1/M2≤0.9 ,N/fcA≤0.9 ,

lc?24?12?M1M2?。 i18.一般板不作抗剪计算,主要因为: A

A.板一般能满足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要求。 B.板的宽度大于高度; C.板一般承受均布荷载; D.板内不便配箍筋;

19. 高强度钢筋采用条件屈服强度,以σ0.2 表示,即:D A.取极限强度的20 %;

B.取应变为0.002 时的应力;

C.取应变为0.2 时的应力; D.取残余应变为0.002 时的应力。

20.判别大偏心受压构件破坏的本质条件是: B

A.ei?0.3h0; B.???b; C. ei?0.3h0; D.x?xb。

21. 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长度lc可近似取: D

A.偏心受压构件上下支撑点之间的距离; B.偏心受压构件上下支撑点之间的距离的2倍;

C.偏心受压构件相应主轴方向上下支撑点之间的距离的2倍; D.偏心受压构件相应主轴方向上下支撑点之间的距离。

22.对于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由于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原因,引起构件中:C A.混凝土应力增大,钢筋应力减小; B.混凝土应力增大,钢筋应力增大; C.混凝土应力减小,钢筋应力增大; D.混凝土应力减小,钢筋应力减小。 23.在T形截面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假定在受压区翼缘计算宽度范围内混凝土的压

应力分布是: B

A.按三角形分布; B.均匀分布;

C.部分均匀,部分不均匀分布; D.按抛物线形分布。

24.如图1所示的4跨连续梁,当计算第2跨跨内出现最大负弯矩时的活荷载布置为: C

A.2,4跨; B.2,3跨; C.1,3跨; D.1,3,4跨。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72-- (A) 卷)共15页/第4页

1 A 2220

B 2 2200

C 3 2200

D 4 E 2200

图 1 概念选择题24题图

25.判断大偏心受拉构件的条件是:C

A.偏心距e0?C.偏心距e0?Mh??a; B.相对受压区高度???b; N2Mh??a; D.相对受压区高度???b。 N226.采用弯矩调幅法设计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板时,要求相对受压区高度0.1???0.35,以保证:A

A.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和正常使用; B.足够的承载力; C.正常使用; D.发生适筋破坏。 27.减少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的最有效措施是: B

A.采用细直径的钢筋或变形钢筋; B.增加受力钢筋截面面积; C.增加截面宽度; D.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28.如果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5,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抗压强度设计值fc=35MPa;

B.抗压强度标准值fck=35MPa; D.抗拉强度标准值ftk=35MPa。

C.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35MPa; 29.受弯构件斜截面的受剪破坏形式有:A

A.斜拉破坏,斜压破坏,剪压破坏; B.斜截面受弯破坏,斜截面受剪破坏; C.少筋破坏,超筋破坏,适筋破坏;

D.少筋破坏,超筋破坏,适筋破坏,部分超配筋破坏。

30.当结构出现以下何种状态时,即认为该结构已超过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C

A.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 B.影响正常使用的变形; C.结构构件过度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D.影响结构耐久性的局部破坏。

31.矩形简支双向板,板角在主弯矩作用下: B

A.板面和板底均产生环状裂缝;

B.板底产生对角裂缝,板面产生环状裂缝;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72-- (A) 卷)共15页/第5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p2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