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用工荒”与“就业难”

更新时间:2023-12-14 17:50: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用工荒”与“就业难”

一.“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状

2011年河北省共计35万高校毕业生流入就业市场。由于专业、技能等与用工单位的要求对接错位,结构性矛盾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1日,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发布数据称,与去年同期相比,进场用工单位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增加20.6%,但进场求职毕业生人数却下降25%,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现象。

另一方面人保部门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国家有关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但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热度不曾减退。

与此同时,另一个相反的现象“用工荒”风暴一般席卷而来。《环球日报》报道,春节长假结束,沿海地区出现比往年更严重的“用工荒”。对于沿海那些工厂主来说,它的真切就像断电、停水、缺原材料一样严峻,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有的甚至直接到火车站、社区去“拉人”,留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但效果依然不佳。中国劳动力既“过剩”又“匮乏”,余量和亏空都如此之大,是人类工业史上罕见的一幕。

在一个国家,“就业难”与“用工荒”很少会同时如此激烈的出现。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

二.“用工荒”与“就业难”原因分析

企业用工荒的原因: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不匹配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得不到匹配,企业生产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老模式,传统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经营方式急需改变,完整的现代产业价值链条急需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上,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相伴

1

而生,除了生产,还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市场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实现产品和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农民工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而现在这条价值链出现了断节,正反映了许多国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出口依存度较高、靠订单存活,还处于靠赚取资源和劳动力的差价生存的阶段,在如今各行各业都需要技术的时代,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而农民工、低端岗位工人都是初级劳动力,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比重尚不足四成,并不能满足产业对技术的要求缺乏专业技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的一大障碍,结构性用工荒就在所难免了。

2.农民工的待遇一直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有统计表明,中国的GDP连年增长,财税连年更大幅度地增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却在一直下降。通俗的说,就是普通劳动者并没有从中国的经济成长中受益多少。低工资,更低工资,中国30年来就是依靠这种血汗制度创造了GDP的高速成长和经济神话。

企业吸引农民工的基本手段都是加薪,但是,在沿海城市,加薪永远赶不上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医疗、保险等生活成本的大幅增加,以广州为例,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860元/月,而现在广州最低工资是包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三金’的。860元在扣除‘三金’后,通常工人们到手只能拿到500—600多元,而物价等却在不停的涨,使得农民工难以承受。同时这些老办法也改变不了普通工人从事低端行业的重复性、单调性、上升渠道不畅通、社会地位不高等等的劣根性,以及我国现阶段社保制度还相对的不完善,对农民工的相关权益的保障还不够充分,最终也会加重用工荒的情况

3.新一代农民工的观念已与第一代不同

我国现在的农民工结构也发生的变化,目前,在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观念已与第一代农民工大不相同,受教育程度、职业期望、以及物质、精神享受需求高于父辈,但工作耐受力、对社会欠公平现象承受力低于父辈。他们宁可进商业服务等环境宽松舒适行业或在家游荡也不愿到艰苦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工作;同时新一代的农民更愿意转向高等教育,农一代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大学扩招导致升学率的提升、分流了很大一部分青年人群转向高等教育,已经不大可能回转到产业工人岗位。

4.人口红利的下降。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2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普遍所说的农村大约有1/3劳动力剩余、绝对数约为1亿到1.5亿,但40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绝对数只有5212万。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也越来越慢,2013年前后将达‘零增长’。未来中国人口结构将会是倒梯形的结构,中国将面临劳动力缺乏的问题。经济学家们表示,中国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终结。作为依靠低附加值产品、廉价劳动力创造了“中国制造”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无疑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重大影响。随着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基层劳动力会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用工荒的情况将会加剧。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无法提供给大学生充分的岗位

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得不到匹配,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处于底层地位,在世界经济运作中仅仅是粗放型的基础生产,缺少了很多经济环节。企业生产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老模式,可供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选择的企业数量和岗位如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在国际上还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用工需求不足,提供给大学生的机会并不多,多数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会到诸如纺织厂之类的工厂做一般工人,因而难免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2.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的基数急剧扩大,社会难以提供充分的岗位

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扩大了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2010年,中国高校录取率总体上超过70%。此外,在全国其他多个省市,今年高考录取率也创出新高。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不断增加,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比比皆是,大量的且冗余的高等人才在扩招的四年后涌入社会,曾经为解决就业问题而提出的大学生扩招带来了更加巨大的就业问题。

自古以来,十年寒窗,考取功名一直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第一信条。大学的扩招给那些渴望读书考取功名的人们送来了一个机会,大量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曾经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了如今的你有你的阳关道我有我的独木桥,适合读大学和不适合读大学的青年全部涌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学生的基数成倍增加,从06开始,大学生就业达到扩招后的高峰,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和实际毕业人数严重失衡,求职竞争空前激烈。而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却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各公司企业由于无法提供更多的专业性的岗位供大学生就业,因而出现也就难免出现就业难

3

的情况

3.大学生的素质不满足企业以及社会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很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而企业所需要的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有经验的人才,只会纸上谈兵的大学生自然不能受到青睐。而在企业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加之大学生的大量剩余,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选用更加挑剔。因而也会加剧大学生难就业的情况。

4.大学生就业观念难以及时转变

在这样一个就业大环境下,我们很多大学毕业生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还自视为“天之骄子”,放不下身段。

对于大多数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很多人提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到基层去。但在当今这个社会,想让大学生轻易地彻底地抛弃这种观念,去从事最基层的工作,去条件差的地方,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低端岗位劳动量较大及工作时间较长,这些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很微弱的。因此,有很多人不是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

5.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制度不完善

一是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政府学校就业中专业性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学校对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一些院校只停留在请领导讲讲就业形势或请企业老总、成功校友举办几次讲座,毕业生不能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对低年级的就业指导更无从谈起,此外,缺乏对学生求职的咨询与指导。不少学校没有专人做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低层次的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二是学校过分注重学历证书制度,但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三是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缺乏应有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宣传力度不大,很难有效扩大就业岗位。四是公共就业服务缺位,包括就业培训、进行就业供需洽谈会、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咨询。

4

三.“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解决办法,相关对策

要解决当前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

可以从上看出,用工荒和就业难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的问题存在于产业结构上,在高文化人才需求上,劳动力市场是出于供大于求,但在低文化人才需求上,劳动力市场却是供大于求。

因而要解决问题就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升级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性产业转变,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相伴而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农民工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大学生分布于相对中高端的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这样才能充分解决企业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2.加大对农民工,大学生的指导,培训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转变思想观念,突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对职业教育重新定位,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创新培调投入方式,突破经费不足的瓶颈;提升地方政府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应及时采取的政策疏导,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的地方就业;政府学校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要积极鼓励并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毕业生创业思想得到弘扬,并使创业行动得以落实。

3.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福利待遇及各种社会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对享受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的要求比较高,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对于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流向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一方面政府必须加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让人看清未来,解决农民工所担心的教育、医疗、养老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要不单单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也要提高各种福利水平,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在管理上真正体现出一种比较切实的人性化的做法,真正将他们当成企

5

业不可或缺的成员看待与对待,努力建立一种让企业与员工能够同甘共苦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一种家的归属感。通过努力,相信招工自然水到渠成。

4.大学生也要从自身角度转变观念,增强素质

大学生应当充分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职业个性、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程

度,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环境限制等,调整心态,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素质,提升职业品质,具备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培养职业技能,把知识转换为技能,一定要反复实践体验,了解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

6

业不可或缺的成员看待与对待,努力建立一种让企业与员工能够同甘共苦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一种家的归属感。通过努力,相信招工自然水到渠成。

4.大学生也要从自身角度转变观念,增强素质

大学生应当充分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职业个性、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程

度,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环境限制等,调整心态,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素质,提升职业品质,具备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培养职业技能,把知识转换为技能,一定要反复实践体验,了解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p1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