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西方经济学说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3-09-08 18: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在政策主张上有何异同?

答:重商主义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早起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1】相同点:早、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一切经济生活和政策主 张都是为了攫取金银,增加财富;在政策主张方面都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保护和发展对外贸易。 【2】不同点:早起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表现为“货币差额论”,即主张行政干预的方法,保证从国外进

口金银。并严禁金银出口和货币外流,以利于金银的积累;晚期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表现为“贸易差额论”,即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实行保护性贸易政策,鼓励输出,限制输入,强调多卖少买。

2.试分析魁奈的“经济表”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答:一、“经济表”的内容。

魁奈在《经济表》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探究和研究,这是魁奈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创见,是一个杰出的贡献。

《经济表》试图通过图解,分析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经济表》的分析有几个假定前提:第一,整个社会普遍实现的是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第二,社会上划分为三个主要阶级;第三,社会资本所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第四,各阶级之间的流通采取固定不变的价格;第五,商品和货币流通只在三个主要阶级之间进行,各阶级内部的流通略为不谈;第六,不对外贸易。

经济表根据这些假设条件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在地主阶级、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之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结果是:第一,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粮食工业品,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要;第二,不生产阶级用他们的工业品换得了原料和粮食,保证再生产的继续;第三,生产阶级得到了工业品,同时还留有粮食,没进入流通,用作恢复再生产之用。

二、“经济表”的影响。

a)魁奈在经济学说风行着微观分析的氛围中,首开宏观分析的先河。魁奈首次运用经济表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综合性的总量分析,他用高度抽象的经济表的形式,简洁明快地概述了无比错综复杂的国民经济的运行,描述了国民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描述了使国民经济运行出现失衡的原因,甚至分析了使国民经济由失衡恢复到均衡的措施,笔笔涉及宏观,处处分析总量,这种宏观经济的分析思路,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魁奈开创的宏观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对后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无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学说,还是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都显著地留有魁奈经济表启迪和影响的痕迹。

b)从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魁奈的经济表应算是一个经济模型,一个带有原始色彩的古典经济模型。从现代经济学对经济模型要素的规定来分析,经济模型通常是从可计量的客观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关键性的变量,按照模型规定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原则,组合成一个分析框架,通过计量来揭示经济系统运行的规律和特征。现代经济学对经济模型规定的主要元素,在魁奈的经济表中均已具备,无论是三大阶级的划分,两大部门的分类,各阶级之间的流通规则和数量规定,原预付的折旧原则,年预付与再生产率的关系,不生产阶级预付的量的规定等等,都属于一个经济模型必备的关键元素。而且通过经济表由均衡到失衡的转化,它又可以揭示出国民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趋势。因此,把经济表称为一个古典经济模型是一客观的表述,一点也不为过,并无生拉硬扯之嫌。它对以后经济学家构建现代化的经济模型难说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经济表中的均衡分析意义深远。均衡分析方法是在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中生成的。所谓经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关联和相互对立的因素在即定的范围内的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均衡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往往由于制约均衡状态的各种因素的变动而难以达成。但均衡分析对于把握各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及其变动方向,有其制约的方式。从正统的角度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均衡分析引

入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一个市场中一种商品的供给,需求与价格的均衡问题,创立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把均衡分析应用到更广泛的分析领域,通过分析所有市场上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需求与价格的均衡问题,创立了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在不同市场类型中,各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理论和原则,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均衡理念和均衡分析已渗入到经济学说的几乎每一个部分,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内容。

4.如何正确理解萨伊定律?

答:萨依定律,也称作萨依市场定律,是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至今的经济思想。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定律得名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不过萨依并非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是对萨伊定律最常见的表达形式。不过,如果因此误以为所有商品生产以后,一定能够销售却是误会了定律的意义。詹姆斯·穆勒本人是这样说的:“‘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中介的活动。‘目的是消费。’”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于是,古典学派经济学者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生产过剩不可能在流通过程发生。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图如是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至于长久被认为是本定律“发明者”,萨伊的描述表达了定律的某些假设前提: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由此可见,萨伊定律需要有两个假设前提: 1)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

2)货币仅作交换媒介,在流通过程中一般不涉及对货币无了期的储藏。

由此,一个明确的定律开始确立。直到詹姆斯·穆勒之子,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中对李嘉图的学说,还有萨伊和老穆勒的学说进行了总结,萨伊定律从此隐蔽地存在经济理论,并主宰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

5.边际分析给经济学带来了哪些突破?其深远的影响意义何在?

答:边际分析给经济学带来的突破:

1)使经济学概念从常量发展到变量,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一次质的转变。 在边际革命之前,由于数学工具的使用仅限于常量范围,经济分析只能采取平均分析的方法,边际分析是一种现状分析,对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来看,现状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从平均值分析到边际分析是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发现。

2)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分析的理论基础,为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可以运用数学的理论框架。

边际分析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问题,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上是由递增变为递减,还是由递减变为递增的规律,这种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因此边际分析是研究最优化分析的方法。

3)边际分析引起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革。

由于边际分析使需求和资源的稀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中心问题。而稀缺使权衡比较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和抉择成为必要,使经济学由带有社会和历史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变为纯粹研究如何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竞争性的用途上,以便使这些资源得到适度和最有效地利用的一门学问。

同时,边际分析方法使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为实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实证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从此,实证经济学从经济学研究中被划分出来。

边际分析的深远的影响意义:

1)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 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

2)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

边际分析本身是一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工具线性代数、集合论、概率论、拓扑学、差分方程等,逐步渗入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3)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

边际分析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以需求、供给为重心,强调主观心理评价,导致了以“个量分析”为特征,以市场和价格机制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

4)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

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

5)边际分析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 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本来面目、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从平均分析进入到边际分析, 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和转折, 意义十分重大它表明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迈出了重大一步。希克斯1946年的《价值与资本》与1947年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全面总结和发展了边际分析阶段的研究工作, 使边际分析达到顶点, 从而成为经济学史上的两部名着边际分析阶段, 形成和发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行为理论, 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 建造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 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竟争理论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因此,边际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6.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如何实现折衷综合的?

答: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是自约翰?穆勒后的又一次综合。马歇尔经济学的最大特点是折衷和综合。它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的学问。这里本质上与传统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吸收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分析。他所说的研究人,即研究人的动机。他把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人类经济生活由这两类动机支配。前者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从性质上是无法衡量的。经济学家不能衡量心中任何事情本身。但满足和牺牲在程度和数量上却可采用间接的方法,即通过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因此,经济学主要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的动力和阻力来进行分析。这样,马歇尔就使经济学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不仅如此,马歇尔还吸收了历史学派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广义界定,主张经济学与社会学合流。

二、方法论。

1)马歇尔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历史主义的描述法。他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抽象法争论的态度是: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相互排斥。

2)吸收了庸俗进化论,提出所谓“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以分析各种商品现象。

3)数量关系分析法更明确的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法,不仅用它分析价值问题,而且把它推广到其他经济问题的分析上,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要素的组合替代原则,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配置原则等。

4)把力学中的均衡引入到经济分析当中,创立了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的关系,如均衡价格的形成。这一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法的基础。

5)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以及图表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例如,供给表和需求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等。

三、价格理论。

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亦即他的价值论。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的供给(生产费用)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效用)决定论结合起来了。他认为,需求和供给二者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价格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

四、分配论。

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即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他们的均衡价格——工资、利息、和利润。

7 《经济表》的流通过程包括哪五次交换行为(用图表说明)?

再生产总额:50亿里弗尔

生产阶级 土地所有者阶级 不生产阶级 每年投资 每年收入 每年投资 20亿里弗尔 20亿里弗尔 10亿里弗尔

用作支付 10亿里弗尔 10亿里弗尔 地租及原 10亿里弗尔

预付的利息 10亿里弗尔 10亿里弗尔 年预付20亿里弗尔 共计20亿里弗尔 共计50亿里弗尔 (9分

8 简述经济思想史上经济学理论的三次大综合 第一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翰.穆勒 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穆勒首先重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规律,而财富则是具有效用和交换价值的物品,然后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 第二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经济学原理》 阿尔弗里德.马歇尔 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是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继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后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支配着英美经济学论坛。《经济学原理》,宣传渐进改良,采用折衷主义方法,综合各种经济学理论,尤其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式下,吸收边际效用学说,因而其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第三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保罗.萨谬尔森《经济学》1948年出版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是第一部融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经济学教科书.一方面,他把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作为该书的中心问题来叙述和解释凯恩斯的理论结构,从而完成把凯恩斯理论提升到经济学主流地位并演变为宏观经济理论任务的第一人;另一方面,他仍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作为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包括进去,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理论两种对立的理论融为一体。 9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见解。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

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比色诺芬更明确地分析了物品的两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

10比较李嘉图和斯密的价值理论。

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从评论斯密的价值理论开始的。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比斯密更前进了一步。李嘉图认为,有些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如空气、水等,可以没有交换价值。一方面,使用价值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估价,所以,使用价值不能作为交换价值的尺度。另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或者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人们欲望的满足的东西,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花费多少劳动,都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李嘉图批评斯密同时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两种规定说明价值决定,认为两者并不等同,商品的价值只能由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大小与这种劳动量成正比。

李嘉图还批评了斯密抛弃劳动价值论,用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根据李嘉图的观点,价值是第一性的因素,分配要在价值形成以后才进行,因而是第二性的因素。商品价值始终都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决定和商品的价值分配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李嘉图指出,一种商品在生产出来以后,它的价值可以在不同社会成员中分配,但这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自两个源泉:一是它的稀少性;一是获得它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如名画、古

钱等其价值由稀少性决定,不过这类商品数量很少。指出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原理只适用于可以由人类劳动不断生产出来,不受限制地参加竞争的商品,这类商品占绝大多数。

李嘉图始终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批评一切与其相矛盾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商品价值量与生产时的耗费劳动成正比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原理。他着重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他赞成商品价值要分解为三种收入,同时指出不能倒转过来又认为三种收入构成交换价值,并详细地证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变动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只影响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因此,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并不改变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

李嘉图还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也论及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计量问题。 11说明萨伊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影响。 萨伊的价值理论是在“财富的生产”篇中说明的。萨伊认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而效用又不过是服务,因此,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任何有效劳动,任何提供服务的劳动都可以算作生产劳动。在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是三个要素,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共同创造了产品,创造了效用。 从这种生产的论点出发,萨伊提出了效用价值论。认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关于效用的度量,他认为价格是测量物品的价值的尺度,而物品的价值又是测量物品的效用的尺度。

萨伊在论述价值生产中各种不同劳动时,把劳动分为三类:(1)研究规律和自然趋势的科学家的劳动;(2)应用科学家的知识而创造新产品的农场主、工厂主和商人的劳动;(3)在前两种人的指挥和监督下生产产品的工人的劳动。他认为,产品是这三种劳动的成果,这三种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os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