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3-08-31 23: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文献

文学史类

中国现代文学史 郭志刚 孙中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6月修订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朱栋霖 丁帆 朱晓进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年8 月版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谢冕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孔范今主编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 马以鑫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年9 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马良春 张大明主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5 年11

月版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 吴中杰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史 殷国明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 朱寿桐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温儒敏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 冯光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10 月版 中外文学交流史 周发祥 李岫主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年1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10 月版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 黄曼君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 裴毅然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9月版 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 黄修己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新文学资料引论 朱金顺著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中国现代小说史 杨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至1991年5月版 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 徐德明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4月版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 汤哲声著 重庆出版社1998年9月版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严家炎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 中国现代诗歌史 张松如主编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中国现代诗潮史论 孙玉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新诗流变论 龙泉明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现代散文史论 汪文顶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版

20世纪中国杂文史 姚春树 袁勇麟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 孙庆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 丁罗男著 文汇出版社1999年3月版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 蒋风主编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6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 陈安湖主编 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 廖超慧著 武汉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 刘炎生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 杨守森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综合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王晓明主编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陈思和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

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 曾小逸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年7月版

论小说十家 赵园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带着枷锁的笑 吴福辉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论丛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7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 杨义著 “杨义文存”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 谭楚良著 学林出版社1996年8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 解洪祥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 单正平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6月版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 程光炜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年版

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品格 黄永林著 珠海出版社2003年2

月版

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刘勇著 北京师大出版社1998年6月版

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蓝棣之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艰难的选择 赵园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版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佘树森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现代中国的浪漫的文学思潮 罗成琰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潜流与旋涡 王晓明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 蓝棣之著 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现代诗论 杨匡汉著 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李怡著 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4年版

名作重读 钱理群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娜拉”者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 刘勇著 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主编 严家炎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 谭桂林著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王本朝著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 肖同庆著

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 刘为民著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 李今著

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陈国恩著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吴晓东著

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徐行言 程金城著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主编 严家炎 湖南教育出版社

现代文明漩流中的海派小说 吴福辉著

“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 朱晓进著

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 逄增玉著

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 费振钟著

现代中国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李怡著

名家析名著丛书:主编 林非 中国和平出版社

艾青名作欣赏

冰心名作欣赏

朱自清名作欣赏

沈从文名作欣赏

张天翼名作欣赏

林语堂名作欣赏

闻一多名作欣赏

梁实秋名作欣赏

徐志摩名作欣赏

戴望舒名作欣赏

第一个十年文学研究(1917——1927)

文学思潮、流派、现象及有关作家研究

“五四”文学研究

中国五四文学史 朱德发主编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论“五四”新文学 刘纳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 王锦厚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朱德发、张光芒:《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述略》,《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 钱理群:《周作人与五四文学语言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

年第4期

何锡章:《“五四”抒情小说与时代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

年第4期

吴福辉:《“五四”接受史和“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

第4期

贺桂梅:《80——90年代对“五四”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第4期

许志英:《“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3

王瑶:《“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中国社会科学》1989

年第3期

朱德发、刘开明:《五四文学精神新论》,《山东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刘纳:《五四新文学中的散文》,《首都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秦弓:《觉醒者的生命之光——论五四文学的文体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1期

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

年第3期

张颐武:《重估“现代性”与汉语书面语论争》,《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许明:《文化激进主义历史维度》,《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文学研究会及其作家研究

文学研究会资料 贾植芳等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文学研究会评论资料选 上册钱谷融编 下册王晓明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6 年版

龙泉明:《文学研究会诗歌创作综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

年第4期

朱曦:《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儒文化心理和美学风格略论》,《云南师大学报》

(哲社版)1997年第3期

叶圣陶研究资料 刘增人、冯光廉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6月版 叶圣陶评传 陈辽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 金梅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4月版

叶圣陶小说论 任天石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商金林:《新文学先驱者的足迹:略述叶圣陶早年的文学视野和文学观》,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第6期

秦家琪:《叶圣陶的小说和“五四”现实主义》,《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3年第2期

朱自清研究资料 朱金顺编 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 年版

闻一多 朱自清论 时萌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2月版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杨昌江著 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关于朱自清的论述) 佘树森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朱自清评传 关坤英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朱自清传 陈孝全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版

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文学评论》1980年第1期

张王飞:《论朱自清“谈话风”语言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江苏社

会科学》1994年第3期

冰心研究资料 范伯群编 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冰心评传 范伯群 曾华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

冰心传 萧凤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版

冰心传 卓如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版

马璧玲:《试论冰心“爱的哲学”——冰心早期作品初探》,《现代文学研究

丛刊》1982年第3期

徐丁林:《“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冰心“爱的哲学”读解》,《廊坊师院

学报》2003年第2期

李玲:《冰心小说探索》,《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王富仁:《中国现代新诗的芽儿——冰心诗论》,《北京师大学报》1996年

第5期

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陈苇:《女人“真善美”的统一体——评冰心笔下的女性形象》,《福建师大

学报》1997年第3期

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 (关于许地山的论述)谭桂林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茅盾:《落花生论》,《文学》月刊第3卷第4期,1934年10月1日

沈从文:《论落花生》,《读书月刊》第1卷第1期,1930年11月

陈平原:《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4年第3期

陈平原:《许地山:饮过恒河圣水的奇人》,曾小逸编《走向世界文学》,湖

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易水寒:《困惑与超越:论许地山的理想人格建构》,《江汉论坛》1992年

第1期

郑炜明:《许地山的佛教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谭桂林:《论许地山与佛教文化的关系》,《求索》1994年第4期

葛红兵:《许地山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分析》,《吴中学刊》1995年第2

乡土文学研究

中国乡土小说史论 丁帆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20世纪乡土小说论评 庄汉新、邵明波著 学苑出版社1997年10月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有关“乡土文学”的论述),《中

国新文学大系》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年版

丁帆:《乡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巧的再认识》,《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

第4期

杨剑龙:《简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基本主题》,《上海师大学报》1990年

第2期

严家炎:《论彭家煌的小说》,《彭家煌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马佳:《蹇先艾的乡土小说》,《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刘秉仁:《近十年废名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4

饶嵎:《交响东西方传统,走向世界文学——废名综论》,《福建论坛》1996

年第1期

创造社及其作家研究

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 朱寿桐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有关创造社作家的论述) 陈国恩著 安徽教

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王富仁、罗钢:《《前期创造社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文学评论》1984年

第2期

朱寿桐:《创造社与新文学中的个性主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

年第1期

朱寿桐:《论创造社的现代化品格》,《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唐世春:《论创造社与表现主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2期 周海波:《前期创造社与五四青春人格创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

年第1期

魏建:《创造社的价值: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补课》,《鲁迅研究月刊》1996

年第8期

郁达夫研究资料 王自立、陈子善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郁达夫研究综论 张恩和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版

郁达夫评传 曾华鹏、范伯群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版

浪漫主义才子郁达夫 许凤才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版

郁达夫新论 许子东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3月版

郁达夫小说创作 辛宪锡著 北京出版社1986年9月版

赵园:《郁达夫“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小说》,《十月》1981年第2期 张国桢:《郁达夫和我国现代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

年第4期

吴茂生:《浪漫主义英雄?——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丛刊》1982年第4期

罗成琰:《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3

李玉明:《郁达夫与中国古典文学》,《聊城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李今:《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的自卑心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

年第4期

王晓初:《心境小说:郁达夫早期小说的叙述形式和意义》,《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

丁亚平:《郁达夫文学批评探索》,《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蔡清富:《穆木天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1期 陈方竞:《论穆木天五四时期文学批评的“文学史”价值》,《吉林师院学报》

1996年第9期

朱寿桐:《“脱了轨道的星球”——论创造社作家张资平》,《文学评论》1989

年第1期

曾华鹏、范伯群:《论张资平的小说》,《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新月诗派研究

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 (有关新月派诗人的研究) 蓝棣之著 华夏出版社

1994年版

蓝棣之:《新月派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张玲霞:《新月诗派艺术演变轨迹的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

年第2期

黄昌勇:《新月诗派论》,《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朱晓进:《“新月派”的文学策略-——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政治文化”

特征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

第3期

闻一多研究四十年 季镇淮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

闻一多评传 刘 煊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

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 俞兆平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新月》第3卷第2期,1930年4月 苏雪林:《论闻一多的诗》,《现代》第4卷第3期,1934年1月1日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有关闻一多诗歌的评价) 影印

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孙玉石:《闻一多的诗歌艺术追求探索》,《江汉论坛》1985年第10期

王培元:《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及其文化内涵》,《中

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4期

王富仁:《闻一多诗论》,《海南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

陆耀东:《闻一多新诗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联系》,《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

第3期

程光炜:《闻一多新诗理论探索》,《文学评论》1998年1998年第2期

诗人徐志摩 陈剑辉著 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徐志摩新评 胡凌芝著 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胡适:《追悼志摩》,《新月》第4卷第1期,1932年1月

陈梦家:《纪念志摩》,《新月》第4卷第1期,1932年1月

茅盾:《徐志摩论》,《现代》第2卷第4期,1933年2月1日

穆木天:《徐志摩论——他的思想与艺术》,《文学》第3卷第1号,1934

年7月1日

蓝棣之:《徐志摩的诗史地位与评价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

年第4期

范培松:《“西风卷来的绅士散文”——论徐志摩的唯美散文》,《上海文论》

1991年第3期

语丝社及其作家研究

林焱:《论“语丝体”杂文的艺术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

年第1期

汪文顶:《中国现代散文流派及其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

年第4期

王嘉良:《论语丝派散文》,《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林语堂评传 万平近著 重庆出版社1996年2月版

胡风:《林语堂论》,《文学》第4卷第1期,1935年1月

施建伟:《论语派及《论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4年第3期

沈栖:《林语堂散文创作简论》,《上海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孙凯风:《林语堂小说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

彭立:《30年代林语堂文艺思想论析》,《文学评论》1989年第5期

张健:《精神的伊甸园和失败者温婉的歌》,《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3期 其他流派及其他作家研究

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 孙玉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周良沛:《谈“诗怪”李金发的怪诗》,《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 陶长坤:《试析李金发的爱情诗》,《沈阳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王泽龙:《李金发在新诗史的位置刍议》,《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

龙泉明:《湖畔诗派:情诗的突破与超越》,《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

袁可嘉:《一部动人的四重奏——冯至诗风流变的轨迹》,《文学评论》1991

年第4期

蓝棣之:《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8期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国里的哲人——论二十年代冯至诗作哲理性的构成》,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冯至:通向新现代主义的艺术桥梁》,《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

第4期

十四行诗在中国 许霆、鲁德俊著 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 刘扬体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10月版

胡适传 易竹贤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

无地自由——胡适传 沈卫威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孙昌熙:《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胡适的作用》,《文史哲》1979年第3期 欧阳哲生:《胡适与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4期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第三章《田汉》,中国戏剧出版

社1990年版

陈瘦竹:《田汉的剧作》,《现代剧作家散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韩日新:《试论田汉的戏剧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1期

董健:《田汉论》,《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丁西林研究资料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孔庆东:《丁西林剧作“欺骗模式”初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

年第1期

《丁西林剧作中的性心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4

重要作家研究

鲁迅研究

资料及研究史

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1913——1983)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年版

鲁迅研究史 袁良骏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中国鲁迅学通史 张梦阳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2002年版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和与现状 王富仁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传记

鲁迅传略 朱正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新1版

鲁迅传 (增订本) 林志浩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版 人间鲁迅 林贤治著 花城出版社1998年3月版

鲁迅传 钮岱锋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月版

思想文化研究

鲁迅批判 李长之著 北新书局1936年版 收入“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

汇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 袁良骏 著 北京出版社1980年2月版

鲁迅后期思想研究 倪墨炎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8月版

鲁迅美学思想论稿 刘再复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版

鲁迅哲学思想研究 张琢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年6月版

鲁迅生命哲学 王乾坤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鲁迅文艺思想论稿 吴中杰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版

鲁迅文化思想探索 金宏达著 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年8月版

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 许怀中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

鲁迅与日本文学 刘柏青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 张梦阳著 河南人民出

版社1997年4月版

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 黄健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鲁迅文学观综论 朱晓进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走进当代的鲁迅 钱理群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铁屋中的呐喊 李欧梵著 岳麓书社 1999年版

鲁迅创作心理论 阎庆生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

《两地书》研究 王得后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鲁迅与我七十年 周海婴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版

陈早春:《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初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1981

年第6期

王家平:《鲁迅宗教文化思想综论》,《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8期

杨义:《论鲁迅小说及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鲁迅研究》第3辑,1981

年6月

毕绪龙:《死亡光环中的严峻思考——鲁迅死亡意识浅析》,《鲁迅研究月刊》

1994年第7期

陈鸣树:《二十世纪初期鲁迅的人文精神》,《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10

小说研究

《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 李希凡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4月

鲁迅小说综论 杨义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

鲁迅作品综论 杨义著 “杨义文存”第5卷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鲁迅小说新论 范伯群、曾华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 林非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 中国反封建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 王富仁著 北京师

大出版社1986年8月版

心灵的探寻 钱理群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版

说不尽的阿Q 陈漱渝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月版

《故事新编》的论辩和研究 李桑牧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2月版 论《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及历史意义 林非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4月版

论阿 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内涵和心理内涵 吕俊华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 《日》藤井省三著 董炳月

译 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6月版

茅盾:《鲁迅论》,《小说月报》第18卷第11期,1927年11月10 日 张天翼:《论《阿 正传》》,《文艺阵地》第6卷第1期,1941年1月

唐弢:《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汪晖:《历史的“中间物”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文学评论》1986年

第5期

《自由意识的发展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

刊》1986年第4期

《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无地彷徨》,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

温儒敏:《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国外文学》1989年第4

张永泉:《民族劣根性的典型——论阿 Q》,《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

年第1期

林兴宅:《论阿 Q性格系统》,《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

孔庆东:《阿Q的革命》,《47楼207》,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徐丁林:《阿Q 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3期 姜振昌、姜异新:《历史不了情:阿Q 精神话题的“当代性”》,《东岳论丛》

2004年第2期

陈爱强:《国民痼疾与祖先崇拜——鲁迅小说一个文化学的阐释》,《鲁迅研

究月刊》1997年第11期

李林荣:《《狂人日记》与中国现代人格的生成》,《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

第1期和第2期

万建中:《从民俗学角度解读《祝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

第2期

薛毅、钱理群:《《孤独者》细读》,《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7期

谭桂林:《鲁迅小说启蒙主题新论》,《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期

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王丽主编《新讲

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 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1年2月版

李之鼎:《<伤逝>:无意识性别叙事话语》,《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5

王文彬:《两难选择,两难都选择——《伤逝》心理内涵诠释》,《鲁迅研究

月刊》1996年第6期

李杭春:《鲁迅小说叙事特征》,《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8期

叶世祥:《鲁迅小说的空间形式》,《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

张全之:《祭祀仪式:鲁迅小说的文化人类学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

刊》1999年第4期

周葱秀:《女娲形象:人的价值观念的确立——重读《补天》》,《鲁迅研究

月刊》1991年第4期

周海波:《英雄的无奈与无奈的英雄——关于《奔月》与《铸剑》的重新阅

读》,《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2期

李怡:《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

年第3期

郑家建:《文本分析:<故事新编>的空间形式——<故事新编>新论之

四》,《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2期

散文研究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 阎庆生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及《野草》《故事新编》的争鸣 王瑶、李何林著 知识出版

社1990年6月版

《野草》研究 孙玉石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6月版

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 孙玉石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年9月版

刘再复:《论鲁迅杂感文学中的“社会相”类型形象》,《文学评论》1981

年第5期

吴小美:《一部旧中国的特别的“人史”——再论鲁迅杂文对奴才传统的批

判》,《鲁迅研究》1983年第5辑

吴中杰:《鲁迅杂文中的心理分析》,《复旦学报》1983年第5期

王献永:《论鲁迅杂文的艺术构思》,《鲁迅研究》1984年第3期

王嘉良:《形象反映方式与艺术思维特质——鲁迅杂文的诗学意义阐释》,

《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4期

姜振昌:《鲁迅与中国二十世纪杂文》,《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8期 张闳:《<野草>中的声音意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3

《<野草>的空间意象与文明颓败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年第4期

王乾坤:《盛满黑暗的光明——读《野草》》,《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9

期和第10期

钱理群:《<野草>里的哲学》,《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汕头大学出

版社1999年5月版

李振坤:《文化—文献—审美——<朝花夕拾>价值说》,《鲁迅研究月刊》

1998年第8期

郭沫若研究

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研究

郭沫若研究资料 王训昭等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8月版

郭沫若评传 (修订本) 卜庆华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版

郭沫若传 龚济民、方仁念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2月版 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 税海模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

郭沫若——“青春型”的诗人 黄侯兴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 鲁迅与郭沫若比较论 张恩和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

郭沫若与郁达夫比较论 蔡震著 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人的解放与艺术的解放——郭沫若与歌德 姜铮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1年版

郭沫若百年诞辰文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反思郭沫若 丁东编 作家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李怡:《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郭沫若研究》,《郭沫若学刊》1995年第1期 曾激波:《自我实现文化观——郭沫若前期文化思想本质初探》,《郭沫若学

刊》1992年第3期

陈晓春:《<女神>之迷破解——略谈郭沫若《女神》时期的宇宙观与创作

论》,《郭沫若学刊》1995年第4期

陈永志:《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发展过程》,《文艺论丛》第8辑,上海文艺

出版社1979年版

秦川:《诗人的泛神论》,《郭沫若学刊》1993年第1期

邹水旺:《<女神>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交融》,《郭沫若学刊》1994年第1

魏红珊:《郭沫若与表现主义》,《郭沫若学刊》1998年第1期和第2期 朱寿桐:《现代主义与郭沫若文学的现代化风貌》,见《郭沫若百年诞辰纪

念文集》

黄侯兴:《郭沫若文化视野散论》,《郭沫若学刊》1997年第4期

蔡震:《向历史注入生命活力——郭沫若与儒家文化思想》,《郭沫若学刊》

1993年第4期

杨剑龙:《论郭沫若创作与基督教文化》,《郭沫若学刊》1997年第4期 蔡震:《一个关于女性的神话——论郭沫若的女性观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1997年第3期

诗歌研究

刘纳:《论<女神>的艺术风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4

蓝棣之:《论郭沫若新诗创作方法与艺术个性》,《北京师大学报》1983年

第2期

王富仁:《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郭沫若研究》1988年第7辑 孙玉石:《郭沫若浪漫主义新诗本体观探论》

李怡:《中国诗文化的自由形态与自觉形态——郭沫若诗歌的传统文化阐

释》

陆耀东:《关于<女神>自我抒情的主体形象的几个问题》

以上三篇论文均见《郭沫若百年诞辰文集》

邹羽:《批判与抒情》,王晓明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

心1997年版

历史剧研究

郭沫若史剧论 田本相、杨景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郭沫若史剧创作论 韩立群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雷家仲:《“宁馨儿”与历史选择——试论郭沫若的史剧意识》,《郭沫若学

刊》1993年第1期

韩云波:《郭沫若历史剧与士文化品格的现代转换》,《郭沫若学刊》1994

年第2期

高扬:《历史精神与艺术构想——论郭沫若历史剧的心理特征》,《郭沫若学

刊》1998年第4期

潘晓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撞击中追问——对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新历史主

义批评》,《郭沫若学刊》1998年第4期

王文英:《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审美价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6年第2期

周作人研究

周作人研究资料 张菊香、张铁荣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作人概观 舒芜著(初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5期) 寻找精神家园 赵京华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的叛徒和隐士 倪墨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周作人评传 李景彬、邱梦英著 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周作人传 钱理群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版

周作人论 钱理群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文学理论 徐舒红著 学林出版社1994年4月版

解读周作人 刘绪源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no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