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01 04: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新型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新型自动站)是实现地面气 象观测自动化的第一步,也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设备,为 了提高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实现 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规范化,兼顾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尽早发挥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建设的效益,制定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请各地气象局在建设中遵照执行。

一、总体要求 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各地气象局要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新型自动站观测 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未来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的 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 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新型自动站 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 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 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 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 测环境。 观测站址内原则上禁止建设与业务无关的建筑物,站内 设施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尽量减少硬化的地面, 禁止养护绿地对观测场内温、

湿度环境造成影响。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 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或风塔、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 备外) ,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 钢等) ;各类仪器的踏凳、踏梯需采用木质结构,不得使用 金属材料。 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凳等,应尽可能减少对 自然状态的破坏。不得自行设臵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 臵。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镀锌线槽、 或 PPR 等线管 PVC (下同) 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 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 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 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地气象局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在气象台站醒目位臵悬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责任书和 观测环境证书。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 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 修。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承担酸雨观测任务的台站必须建立专用酸雨观测工作室,有关建设内容符合《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 观测场和值班室的防雷应符合 QX 30-2004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在观测场附近适当位臵安装实景监控系统,值班室内设 监视平台,对观测场进行实时监视;也可以在观测

—2—

场内安装 红外报警器。台站要建立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通信传输和运行监 控于一体的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平台。 台站要建立健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职责、质量标准、操 作规范、业务流程(包括探测仪器、网络、供电等故障的应急处理流程) 、考核上岗制度,并装订成册。 要建立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室值班室规范化建设的各种 建设、技术文档。

一、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建设 (一)场地与布局

1.场地 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应为东西、南北向,大小应为 25m× 25m,有辐射观测的应为 35m(南北向)×25m(东西向) 。受条件限制的高山站和无人站,观测场大小以满足仪器设备的安装为原则。不得明显垫高观测场。观测场地应平整,场内应整洁。场内应尽可能保持自然 下垫面,草高不得超过 20cm。 除必建的小路外,观测场外四周 2m 范围内应与观测场内下垫面一致,不得用水泥或沥清等进行硬化。降水较多的地区,四周可修建排水沟,以尽可能减少强 降水时造成观测场内积水。排水沟的宽度约为 30cm-50cm, 深度约为 20cm-30cm,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应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在观测场附近平坦、开 阔的地方设臵积雪专用观测地段。 观测场内不得安装装饰灯。

—3—

2.总体布局 以 25m×25m 大小观测场为例,由于云能天等观测项目 尚未实现自动化,目前按照过渡阶段观测场布局安装仪器设 施,过渡阶段观测场兼顾了今后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设备布 设,为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和雪深等自动观测设备的布设 预留空间;待观测自动化后按照自动化观测场布局安装仪器 设施。

辐射观测仪器必须设臵在观测场南扩 10m(南北向)× 25m(东西向)地段内,位于观测场南北中心轴线上,距地 温场南边缘垂距约 8m 处,避开支架和仪器阴影对地温观测 的直接影响。 GPS/MET 仪器基座不得安装在观测场。 台站没有的观测项目,可将其布设位置预留,以便今后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发展需要,但不得随意增加仪器设备。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臵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 作。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风塔除外),南北布设成列,观测场四周一般应设大约 1.2m 高的稀疏围栏,围栏应固、美观、耐用,白色,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栅条宽度应小于8cm,栅条的间距应大于10cm。围栏四周高度应一致且水平。一般只在围栏立柱处建设基座,基座要保证围栏安装的牢固。为了对观测场地的标识,可在观测场四周建设完整的基座,其宽度高度均以 15-20cm为宜。

—4—

4.地沟与小路 观测场内小路宽 50cm,小路下面根据电缆铺设需要挖掘 地沟。盖板以可活动的钢筋水泥预制板或石材铺设,以结实、美观、耐用为宜。盖板可高出观测场地面约 5cm。 地沟深 50cm、宽 26cm,地沟两边砌砖墙,砖墙宽度为 12 厘米,内墙和地沟沟沿用水泥沙浆抹平,沟沿与观测场地 面平齐或不高出 3cm,沟底使用混凝土垫层,厚度为 5cm。 在地沟 1/2 深度处架设镀锌扁铁横担, 每隔 1.5m 架设一根, 地沟拐角和交叉处适当增加架设密度;地沟靠仪器安装位臵 一侧沟壁上应留有直径 5cm-10cm 的洞口;为防止雨水从观 测场流入,地沟要留有排水涵洞或在地沟底部中线每隔 4 米 左右打一个 PVC 或 PPR 管材的渗水孔 (直径 75mm、 500mm) 深 , 以防雨后积水。 应在横担上铺设 PVC 或 PPR 管线(其中 10cm 口径 PVC 管用于主管线,5cm 口径 PVC 管用于支路管线),用于布设仪 器信号线和电源线。信号线和电源线尽量不在同一管线内,各种接头或引出线端应使用专用接头和堵头,以保证管线完 全密封。也可以使用镀锌线槽代替线管。 地沟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铺设和维护。

5.测站标识 在观测场外的进门处设臵测站标牌,标牌使用亚光不锈 钢或其他材料制作,大小为 40cm(长)×65cm(高),安装 高度不高于1.2m。标牌的内容包括观测站类别、建站时间。

—5—

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深层地温传感器套管安装时,不宜使用挖坑埋设的方式,应 采用打孔方式安装。

10.地面和浅层地温

地面温度传感器与 5cm、10cm、15cm、20cm 浅层地温传 感器均需采用同一个支架安装,传感器的头部朝向正南,传 感器保持与浅层地温场地面平齐的半裸露状态。全部缆线均 自传感器位置开始,从地面以下 20cm 深度送入地沟穿线管内。

(1)过渡阶段 新型自动站地面温度传感器以及浅层地温传感器安装 在 2×4m 浅层地温场的东西中轴线上偏东一侧,距地温场南 北中轴线 20cm; 现有自动站地面温度传感器以浅层地温传感 器调整至 2×4m 浅层地温场的东西中轴线偏西一侧,距地温 场南北中轴线 20cm。

(2)自动化阶段 地面温度传感器以浅层地温传感器安装在 2×4m 浅层地 温场的东西中轴线上,草面温度传感器安臵在地温场西边 50cm 处,传感器南北安置。

11.气压

气压传感器安装在主采集器内,双套自动站的气压传感 器高度需保持一致。

12.采集器和电源

—11—

采集器和电源采用独立支柱安装在风塔西侧1m 处,距地高度以配发的独立支柱高度为准。双套自动站采集器和电 源南北布设,间距约 1m。 地温分采集器采用独立支柱安装在通向深层低温场小 路的北侧,高度不得超过 30cm。双套自动站地温分采集器东 西布设,间距约 50cm。

13.电线积冰 电线积冰架调整观测场外,尽量选择在观测场北面空旷、平整、适宜观测的场地。支架材料为角钢,角钢应做好防锈处理和漆成白色。 应配臵专用踏梯,东西、南北向各一个,大小一致,长 60cm,2-3 级台阶,每级高 20cm、宽 30cm。踏梯放置在地面应平稳。

二、值班室建设

值班室建设应符合本省气象局关于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相关要求。 值班室一般建在观测场北边,应有较开阔的视野,能看见观测场的全貌,可随时监视观测场的情况和天气的变化。

(—)室内装修 应简洁大方,整洁、 无灰尘,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板砖,机柜、桌子、工作台等需符合值班室整体布局,墙面、窗帘等以浅色调为主,照明采用无闪烁日光灯,要求达到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电子时钟悬挂在墙壁醒目位臵,走时误差小于30 秒。墙面上必须悬挂能见度目标物图、

—12—

观测员职责、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场地仪器设备维护制度和应急响应制度,还可根据需要悬挂本站常规历年气象资料图表和其它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 室内不得采用明火取暖,应配有取暖(制冷)设备,配有空调的,其空调机不能正对气压传感器,距离应在 1.5m 以上。 整理装订后的各类资料、各种查算表、业务技术规定、规章制度等专柜存放, 在柜子相应位臵贴上标签,分类存放,要求放置整齐、便于取放。备份仪器、常用工具等有专柜,并分类存放。 各类电缆排放有序,便于检查、维修。

(二) 供电

值班室需设置独立的配电箱,自动站设备、辅助设备、 照明供电必须分开,采用三相五线制,交流电的要求为 220V+10%至-15%,50Hz。给 UPS 的供电必须从进户的总配电柜单独使用一相专线,不得与其他电器混用,功率负荷> 5KVA。 使用另两相为辅助设备供电,其功率负荷应满足需要,且留有余量。室内线缆走暗线,不得暴露,插座、电源开关等安装必须符合供电部门的规范设计要求,布局合理,并有利于用电操作。 配置 3KVA 在线式 UPS 和 5KW 油机。 油机作为应急备份, 在无市电的情况下给 UPS 充电。

(三)通信

—13—

要建立至区局气象信息中心的通信传输专线,带宽至少应为2M,建立备份通信传输线路,备份线路能够保证本站各 类观测资料的实时传输。 值班室至新型自动站之间采用光纤传输,实行光电隔离。

(四)工作台和计算机 值班室至少应配备工作平台 1 组,工作平台可根据值班 室布局订制,方便操作。工作平台需能实现自动站数据采集、区域自动站运行监控、多种观测资料显示、全站安全视频监控等功能。 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网络设备、业务柜等根据具体需要配置。

基本站和一般站在自动化后,需配备便携式自动站一套, 作为新型自动站出现故障情况下补测之用,平时收放在值班 室内。

三、防雷

防雷设施以保护气象台站建筑物和自动站及气象电子 设备安全,免受或降低雷电危害为目的,以各类防雷技术规 范为依据,建设防直击雷和感应雷为重点的综合防雷保护系 统。

(一)观测场 观测场内金属围栏与观测场接闪器地网电气连接。各类 传感器安装支架、雨量器、蒸发皿等,各主、分采集器等金 属外壳应就近与观测场地网电气连接。

(二) 值班室 值班室所在建筑物按照 GB50057 规定的要求安装直击雷 防护装臵。值班室楼顶有避雷针或避雷带,其接

—14—

地与建筑物 地网焊接一起,自动站设备接地使用建筑物地网时,其引接 点相互距离不小于 10m,其之间有2 根以上的垂直接地体。进入值班室所有线缆应采用屏蔽线缆,线缆金属屏蔽层 在建筑物入口处进行等电位连接。值班室内设立等电位连接板或等电位连接排,进行星型(S 型)连接,等电位连接板或等电位连接排与建筑物钢筋 或地网电气连接。采用S型连接时,等电位连接板或等电位 连接排与建筑物钢筋或地网电气连接。 值班室内所有设备外壳、防静电接地、信号地、PE 线、SPD 接地线、屏蔽金属管、屏蔽线缆金属屏蔽层与等电位连 接板进行电气连接。

(三)地网

由观测场地网、值班室地网、变压器地网及观测场接闪 器地网组成。 值班室地网:值班室地网应尽量使用原建筑物地网,建 筑物地网不满足要求时,可就近再设一组地网,两地网在地 下焊接连通,有困难时,也可在地上可见部分焊接成一体作为值班室地网。观测场地网埋设在观测场内,考虑就近接地原则,地网焊接接线端子应在地沟内紧靠传感器位臵,传感器有基础的, 地网应直接与基础螺杆焊接。 观测场地网、值班室地网之间的距离小于 75m 时,使用不小 于Φ16 的镀锌圆钢或相应规格的

—15—

其他金属材料进行连接, 连 接带不应少于两条,连接带的埋设深度不小于 500mm。

山东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 气测函?2012?96号

山东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 关于转发新型自动气象站 安装布局和相关业务规定的通知

各市气象局:

为积极稳妥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进程,科学合理开展新型自动气象站推广建设,现将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制定的《新型自动气象站安装布局和相关业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台站新建新型自动气象站(包括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中建设项目)请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布局建设,已建新型自动气象站要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改造。各台站在场室标准化建设中新建的风塔可暂不进行改造。

—16—

二、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的风速风向传感器可选择安装在风杆或风塔上。

三、承担辐射观测任务的台站,由所属市局和相关设备生产厂家协调,将原辐射观测设备与新型站连接,并按原有业务流程开展工作。

四、新迁台站需安装建设新型自动气象站。可按《规定》中图1(基准站)和图2(其他站)建设或配备备份用新型自动气象站(基准站)和备份用便携自动气象站(其他站),按《规定》中附图4(基准站)和附图5(其他站)建设。

附件:新型自动气象站安装布局和相关业务规定

山东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

2012年12月19日

—17—

附件

新型自动气象站安装布局和相关业务规定

新型自动气象站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设备,包括了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地温、能见度等常规传感器和蒸发、辐射、固态降水等选配传感器。为了规范新型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和业务运行,兼顾云能天观测自动化和业务流程科学化,特制定新型自动气象站安装布局和业务规定。

一、新型自动气象站安装布局 1.国家基准气候站

为了兼顾自动化以后双套新型自动气象站“一主一备”的业务运行方式,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风速风向传感器安装在风塔上(风塔设计图见附图1);人工雨量筒位置移至原人工观测百叶箱处;新型自动气象站蒸发传感器采用连通器原理,增加蒸发传感器百叶箱,以通过蒸发桶中心的东西线为基线,安装在蒸发桶以北,距蒸发桶中心3m的位置(见附图2);地温传感器安装在原有人工观测设备的位置(见附图3),地表温度和浅层地温可以在同一支架上安装;电线积冰架挪至观测场外,选择观测场附近空旷、平整、适宜观测的场地,按照现有要求架设。

—18—

蒸发百叶箱使用玻璃钢小型百叶箱,结构设计要求参考标准《木质百叶箱》QX/T5 -2001,在玻璃钢小型百叶箱定型之前,可用木质小百叶箱代替。

承担辐射观测任务的台站,由所属省局和相关设备生产厂家协调,将原辐射观测设备与新型站连接,并按原有业务流程开展工作。

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布局见图1(图中台站目前没有的观测任务可保留空白),观测场大小受限制的台站根据现有业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

图1 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布局

—19—

(1#现有自动气象站传感器,2#为新型自动气象站传感器)

2.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

为了兼顾观测自动化后新型自动气象站运行、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备份的业务运行方式,原则上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的风速风向传感器安装在风杆上(特殊台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风塔),其他要求同国家基准气候站。具体布局见图2。

图2 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观测场布局

(1#现有自动气象站传感器,2#为新型自动气象站传感器)

3.长期保留器测观测任务的国家基准气候站

根据新增观测设备的要求并结合台站实际情况,长期保留器

—20—

测观测任务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在观测场东边或西边另辟区域,开展新增设备的自动观测,具体布局见图3:

图3 长期保留器测观测任务的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布局

(1#现有自动气象站传感器,2#为新型自动气象站传感器)

4.新增自动化观测设备的安装要求

能见度仪安置在观测场内,需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观测规范》(试行)中关于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等相关要求。

称重降水传感器安置在观测场内,需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降水观测规范-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试行)中关于观

—21—

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等相关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布局示意图见附图4和附图5。 二、地面气象观测相关业务规定

1.新型自动气象站安装后,使用OSSMO2010版地面气象测报软件,各台站应在定时观测时次关注新型自动气象站及软件运行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反馈。

2.在新型自动气象站安装运行后,现用自动气象站保持不变并作为备份使用。待基准站备份用新型自动气象站和其它站备份用便携自动气象站配备后,及时停止使用现用自动气象站。

3.新型自动气象站安装运行后,取消每日20时对比观测任务,撤销已经实现自动气象站观测的人工器测设备(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最低温度表、水银气压表、人工风速风向、地面温度表、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浅深层地温表等人工对比观测仪器设备)。

—22—

附图1:风塔设计图

—23—

附图2:蒸发传感器位置布局图

附图3:浅层地温场仪器位置布局图

—24—

附图4:基准站自动化观测场整体布局图

附图5:基本站、一般站自动化观测场整体布局图

抄送:省局大探中心。

—25—

新型自动气象站结构系统的研究

摘要:随着气象事业蓬勃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对综合气象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现有自动气象站在观测能力上存在着严重不足,同时技术落后,功能规格不统一,致使型号繁多。当今现代电子测量和控制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我国近十年来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大量使用自动气象站和自动气候站考核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实现具备多功能、全要素、统一型号的新型自动气象站提供基础。

新型自动气象站是根据当前国际先进的CAN总线技术进行设计的,可结合台站需要自由选择所需传感器,解决当前自动气象站系统无法扩展新要素的问题,其要素设计更为全面科学,对温湿度传感器也进行了改进,并增加称重雨量传感器和0.5mm翻斗雨量传感器。新型自动气象站提高了地面常规要素观测和灾害天气观测的准确度,在软件设计、硬件结构、防雷性能、处理存储能力等方面也比当前运行的自动气象站有较大提升。

1、引言 新型自动气象站采用了当今成熟的、稳定的、先进的电子测量、数据传输和控制系统技术,设

—26—

计基于现代总线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构建的自动气象站,满足地面气象观测全要素自动观测。 新型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到高精度、高稳定、易维护、低功耗、易扩展和实时远程监控的能力。整套系统按照“主采集器+外部总线+分采集器+传感器+外围设备”的结构设计,对主 /分采集器、总线结构、传感器、外围设备、软件、现场标校设备的各个部分,从功能、结构、通讯协议、数据采集、数据计算处理、数据存储、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传输、电气接口标准、生产工艺全面进行规定。

2、新型自动气象站应用到的新技术 在新型自动气象站中应到了两项比较新的技术,即:嵌入式系统技术和外部现场总线技术。

(1) 嵌入式系统技术 嵌入式系统是以高性能CPU 数据处理器为核心处理器,嵌入操作系统,配置相关的外围组件,构成单板电脑系统。高性能的CPU 一般是指32 位CPU,包括:ARM7 系列、ARM9 系列以及现在比较新的ARM Cortex M3 系列或其他系列CPU 等。操作系统嵌入实时性比较好的操作系统,一般可以嵌入:C/OS- II、FreeRTOS、Clinux 等。 以上操作系统的特点是:实时性比较好,规模相对比较小,所需要的硬件资源也不大。但功能相对简单一点。 对于功能要求比较多的可以选用Linux 操作系统或 WindowCE 操作系统。其特点是:功能比较齐

—27—

全,基本上具备标准电脑的全部功能,所构成的系统又称单板电脑。Linux 操作系统是开源的可以从网络上找到;WindowCE 在使用时是需要付版权费用的。 外围部件配置基本上按照标准电脑的部件配置,包括: Flash 存储器、RAM 存储器、CF 卡(或SD 卡)存储器、以太网络接口电路以及TCP/IP 通讯协议、USB 通讯端口、多个 RS232/RS485 串口、CAN 总线。 嵌入式系统的数据综合处理能力非常强大,在新型自动站系统中引入了嵌入式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很多复杂的数据分析、处理计算功能在数据采集器端得以实现。嵌入式系统丰富的外设处理单元、多种通讯端口,可以非常方便地实时自动气象站的数据通讯处理、远程访问的功能。 (2) 外部总线技术 外部总线是用来连接各个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单元,并完成数据传输、通讯处理功。外部总线的功能就是实现多个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单元之间的数据通讯;外部总线的的电气结构要求简单,而且数据传输要稳定可靠。 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外部总线的方式有很多种,使用最多的是RS485 方式和CAN 总线方式,另外应用比较多的还有 SDI-12 方式。要想外部总线的结构简单、而且数据传输可靠,基本上都是采用差分信号方式传输,所以数据传输只需要两根线。RS485 和CAN 总线都是采用两根线进行数据传输。因为是传输差分信号,所以

—28—

采用双绞线跟有利于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3、主采集器的结构设计 新型自动气象站的主采集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集。整个的系统控制流程、数据处理处理全部主采集器负责完成。 主采集器的处理器采用目前先进的ARM9 架构的32 位 CPU,型号Atmel9263。另外配加其他外部电路,包括: SDRAM、CF 卡控器、以太网控制器、IDE 控制器、USB 控制器、CAN 总线控制器、串口以及扩展串口控制器等其构成核心处理单元。加载Linux 操作系统、文件处理系统,同时配接各种外部设备接口,包括:CF 存储卡、RJ45 网络端口、USB 端口、大容量Flash 存储器、多个RS232 串口等。使主采集器的核心处理单元成为一个功能强大单板电脑,因而大大提高了主采集器对数据处理的能力,从而可以满足各种复杂气象探测系统的数据处理要求。 同时在主采集器内部还增加了一个对常规气象要素进行数据探测的数据采集单元。在主采集器的气象要素数据采集单元中,可以完成对10 米的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0.1mm 的翻斗式雨量)、气压、蒸发、总辐射以及能见度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采集。从而进一步扩展了主采集器的功能,可以使主采集器能够独立成为一个高性能的气象数据采集器,构建基本的气象探测系统。 4、分采集器的结构设计 在新型自动气象站中,按照对观测数据的需求设置的若干个分采集器,用于完成对

—29—

相关气象要素的数据采样处理。分采集器的设置是按照观测要素的基本类型进行分类设置的。在分采集器中主要是按照能够规定时序,完成对相关气象要素的 数据采集处理,并通过CAN 总线把观测数据传送到主采集器中。 在分采集器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包括数据处理控制器,支持数据处理控制器正常运行的存储器,看门狗,CAN 总线,RS232/RS485 数据通讯串口,以及相应的数据调理、数据采集接口电路。

外部总线的结构设计 在新型自动气象站中的主、分采集器之间的数据通讯采用的是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区域网)总线技术。所涉及到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的标准定义按照国际标准CANopen 协议进行设计,以此凡是满足功能规格书需求的主/分采集器具备统一的物理接口和应用接口,从而达到兼容、互换的目的。 5、结语 目前,新型自动气象站已经在我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新型自动站核心是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根本是增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服务能力,从而保障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数据的准确,进一步的提高了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和服务能力,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ni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