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教案
更新时间:2024-07-09 0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个案工作概述
教学目标:理解什么是个案工作,掌握个案工作的特征、作用、历史发展过程及应有领域。
教学重点:了解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作用与发展历程,能够把握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第一节 什么是个案工作
有些个人或家庭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当个人所遭遇的问题,不论其原因是来自个人还是社会,当他们的社会功能健全时,他们可能会自己处理并解决问题,但有时候他们的社会功能缺损或较弱时,就需要专家在旁协助解决问题。
一、什么是个案工作 1.玛丽·里士满(1922):一种工作过程。 2.鲍尔斯(1949):一种工作艺术,促进案主对所处环境的适应。 3.斯莫丽:一种促使案主运用各种社会服务的工作方法。 4.廖荣利:一种专业的助人方法。 5.马凤芝:专业服务。
6.许莉娅: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7.社会工作者依其所服务机构之功能,对适应不良或有问题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服务。当社会工作者采取个别的、直接的服务方式,透过专业关系的运用,及经由物质的援助或心理的支持与治疗,并协调与结合社会资源,以协助案主澄清其问题、发挥其潜能,恢复或增强其社会功能,适当的解决其问题,就称之为“社会个案工作”。
《社会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许临高主编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二、个案工作的特点
1)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是专业关系(专业性)。 2)信息沟通是重要的工作手段。 3)根本目标是助人自助。 4)以个人或家庭为工作对象。
5)重视个人自身和外在环境两方面的因素。
三、相关概念探讨 1.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 1)相似点
都需要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 某些工作原则、工作技巧相似 工作过程相似 ??
2)主要区别 工作对象 知识背景 个案工作 心理咨询 社会功能不适者、情绪不情绪不适或心理困扰者、心适者、心理困扰者 理异常者 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生理学、精神医学、心理学类学、管理学等 等 问题成因分析 社会环境、个人心理 工作手法 工作关系 利益取向 工作性质 提供资源、心理疏导 平等 案主的个人利益 社会公平与正义 个人心理 心理疏导与治疗 权威 来访者的个人利益 社会福利(主要形式) 收费服务 适当的收费服务
2.个案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
1)相似点:个别化、信息沟通等。 2)不同点
工作理念:服务 VS 教育改造 工作关系:平等 VS 不平等
工作关注点:个人心理需要 VS 政治态度矫正 ……
四、个案工作的作用 1. 微观层面——助人
1)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社会资源。 2)恢复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3)预防问题的发生。 4)危机事件的处理。
2. 宏观层面——社会稳定、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目标及应用
一、个案工作的目标 二、个案工作的应用领域 1.根据服务场所分类
学校个案工作、医疗个案工作、矫治个案工作等
2.根据服务对象分类 儿童个案工作 青少年个案工作 老人个案工作 残疾人个案工作 ??
第三节 个案工作的历史
一、个案工作简史
1.萌芽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初 1)1601年《济贫法案》
2)宗教的力量:查默斯的贡献
2.专业化初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1)改善贫民状况协会(1843) 2)慈善组织会社(1869)
3.科学化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 (从重视社会因素转向重视心理因素) 里士满的贡献 精神分析的影响
4.多元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的多元化 理论与方法的整合
5.个案工作的反思阶段
二、个案工作曾受到的批评 1.无效率
2.未发展出推动社会变迁的程序 3.案主的功能改变不够有效 4.案主较少参与改变过程 5.时间、经历的浪费 6.工作无目标 7.官僚主义
8.工作对象较少中上阶层 9.一些案主变坏 ??
三、个案工作在中国 20世纪20年代引入 20世纪50年代取消 20世纪80年代恢复
第二章 个案工作价值体系
教学目标:了解个案工作价值的思想基础、价值观和伦理守则,能够将专业的价值观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相结合,培养专业的态度与视角。
教学重点:掌握个案工作价值的思想基础、价值观,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有一定的认识。
假如你现掌握着一资金,但这笔资金有限。现在,你有三个资助人选。三个家庭贫困的孩子,一个孩子聪明健康,一个孩子健康但智商平平,另一个孩子智商平平,且腿有残疾。 请问你愿意把钱资助给谁?为什么?
第一节 个案工作价值的思想基础
一、个案工作价值的思想基础 1、人本主义:对人的尊重。
2、新教伦理:自由、民主、平等、自立等观念. 3、实证主义:重视实践。 4、乌托邦思想:至善的追求。
二、中国传统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流派 ——儒家 ——道家 ——佛家
(二)中国传统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政治 ——经济 ——社会文化 ——婚姻家庭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价值
一、社会工作价值的概念
一套关于人类福利、公平、公正、尊严等方面的信念。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不仅是做事情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关于做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和应该如何去做的准则”。
——列维 二、个案工作价值体系 1.戈登的观点
第一、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 第二、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第三、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
第四、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每个人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
第五、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充分地实现,同时也假定了个人应通过社会参与而尽 到其社会责任;
第六、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2.比斯台克(1967)的观点
人有尊严和价值,人生而有不同的潜能。 人有与生俱来的动力和责任,以实现其潜能。 人有权利以适当的方法完成其自我实现。
人性需要的满足及和谐成长,须依靠社会所提供和保障的机会,才能有所保证。 人的社会功能对于自我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有责任帮助个人达成自我实现。
社会有权利要求每个人贡献一己之力以促成社会的健全和繁荣。 个人有义务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对公益有所贡献。 人有自我抉择的能力和权利。
3.泰彻的观点
每一个人都有其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一个人都有权参与和其有关的决定。 每一个都应该享有其应得的物质和服务。 每一个人都应受到尊重和适当的治疗。
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自由地获取理性行为所必需的信息。 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每一个人都应享有健康和福利的益处。
每一个人都应有充分的机会体验爱情和友情。
第三节 个案工作的伦理守则及困境
一、伦理守则
中国大陆 美 国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 美 国:
对案主的伦理责任 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对机构的伦理责任
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二、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与争论
1.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其他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对立 2.社会工作价值观内部所存在的矛盾
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其他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对立 例:社会工作者在两难价值选择中的取向 个人价值——制度目标 个人自由——社会控制 团体责任——个人责任 相对论——实用论
安全保障——奋斗、苦难与自制 革新变迁——传统主义 异质性——同质性
文化决定论——自然遗传论 相互依赖——个人自主 个性化——模式化
雷莫(Reamer)
1)对个人和家庭的伦理难题 告诉案主真实的话
法律、规则、政策与治疗目标之间的冲突
介于雇主与案主之间的社会工作员的责任冲突。 保密和特权的冲突。
提供服务违反了案主的意愿。 结束服务违反了案主的意愿。
2)设计和执行社会福利政策和计划的伦理难题 分配稀有或有限的资源标准是什么? 福利是权利还是特权?
在社会福利中,国家的角色地位是什么?
3)专业同事间的伦理难题 面对同事的无能和犯法 同事间的欺骗
四、解决伦理困境的指引 (参考)
弗兰克·M·洛温伯格和拉尔夫·多戈夫“七项原则” 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美国)
第三章 个案工作者的素质
教学目标:了解合格的个案工作者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精神素养,反思自身优点与不足,促进自我认识。
教学重点:个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精神素养。
第一节 个案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一、学科知识 1、社会学 2、心理学 3、文化人类学 4、行为学 5、管理学 ??
二、制度知识
1、社会制度的价值理念。 2、社会制度运行的内在动力。
3、制定政策、法律的组织、机构的结构、功能和程序。 4、有关的司法和行政程序。 5、具体的政策和法律条文。
三、技术知识 1、沟通技术 2、语言知识 3、逻辑知识 4、社会研究方法 5、特定的干预知识
四、经验知识 1、生活阅历 2、实践经验 3、文化习俗 4、社会环境
第二节 个案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一、技术能力
1、定义:技术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2、功能:沟通;解决问题。
二、文化能力
1、定义:指的是个案工作者在与当事人沟通的过程中,对案主言行、心理、态度等背后所隐含的特定文化所具有的洞察、理解能力。
课堂讨论:
文化能力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有什么意义? 如果缺乏文化能力,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2、文化能力的训练
1)时刻反思自身对案主的偏见和了解。
2)承认工作者自身的能力局限,避免把一些价值观念强加给案主。
3)去了解案主及所处社会环境的情况,并尝试去理解案主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和解释。
第三节 个案工作者的人格特质
一、成功的个案工作者人格特质 1.什么是人格特质?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它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
2. 理想的社会工作者人格特质 许莉娅:
崇高的社会责任 丰富的人文情怀 稳定的心理状态 勇敢的挑战精神
人本治疗学派 罗杰斯:
理性的、能准确地领悟周围的事物,有基本的安全感而不需要着重保护自己,因此能开放地接受新的经历和挑战。
能珍惜和享受人生。
忠于自己、尊重自己,依据自己真正的意愿做决定,所以能勇于承担自己决定和行为的后果。 在心理上有极大的自由和被释放的感觉。 有丰富的创造力,能有建设性和灵活地生活。
第四节 工作员的个人成长
一、初出茅庐的工作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 1.焦虑
2.固着于扮演专业角色 3.刻意扮演朋友角色 4.不清楚自己的角色 5.不知道选用什么技术 ??
二、面对困扰的应对办法 消极应对VS积极应对
第四章 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
教学目标:了解专业关系的涵义与特质,知道如何与案主建立良好专业关系,掌握个案工作基本原则,认识移情、反移情和双重关系,并能做恰当处理。
教学重点:把握专业关系的涵义与特质,掌握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条件、个案工作基本原则,能对移情和双重关系进行恰当处理。
第一节 专业关系的特质
一、什么是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关系。
——(台湾)廖荣利:指专业人员和案主的内心感受和态度表现的动态交互反应关系,工作人员透过此种交互作用以协助案主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得到改善与增强。
二、专业关系的特质
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一种职务关系,工作者的角色是机构赋予的; 良好的专业关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专业关系的建立以案主为中心,以解决案主问题、增强案主适应能力为目的;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是“给与取”的不平等、非互助的关系; 专业关系的存在有时间性,案主问题解决,关系就结束;
四、专业关系和亲密朋友关系的对比 专业关系 亲密朋友关系 目 的 以案主为中心 助人自助 亲密关系即目的 性 质 双方地位 时间性 角 色 混合型(情感性加工具性) 情感型关系为重 不平等、非互助 暂时性 涉及机构、非个人性 平等、互助 不确定 个人性 五、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
康普顿和格列威(Compton & Galaway,1975): ①关心他人(concern for the others);
②承诺与责任(commitment and obligation); ③接纳和期望(acceptance and expectation); ④同感(empathy);
⑤真诚与一致性(genuine and congruence); ⑥权威和权力(authority and power); ⑦目的(purpose)
六、专业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关系是个案工作的基础。
——是工作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专业关系本身具有治疗作用。
第二节 建立专业关系的基本条件
①关心他人(concern for the others);
②承诺与责任(commitment and obligation); ③接纳和期望(acceptance and expectation); ④同感(empathy);
⑤真诚与一致性(genuine and congruence); ⑥权威和权力(authority and power); ⑦目的(purpose)
一、同感(同理心):指工作员放下自己主观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同时又能跳出对方的参考框架,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感受准确传递给对方。 1、同感(同理心)与同情心是否一样?
同理心:Empathy,情感移入,理性认知,双方地位平等。 同情心:Sympathy,怜悯,情绪化,双方地位不平等。 同理心≠同情心
2、同感的重要意义
1)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必要条件 2)了解案主的重要途径
3)协助案主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3、个案工作者缺乏同感的后果 1)引起案主失望、反感等情绪; 2)影响案主的自我探索; 3)提供不适当的服务: ??
同感表达练习
例一:当事人刚从学校毕业,正在找工作,接到面谈通知,他说:「我恐怕这次的面谈又不会成功,像以前几次一样又没希望了。」
工作员的反应:
( )1、不会的,你要有信心,就会成功。
( )2、你为何不去找那些面谈成功的同学谈,也许你就会知道一些窍门了。 ( )3、不要这么悲观嘛!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 )4、由于过去失败的经验,你担心这次也会 失败,对自己不太有信心,是吗?
( )5、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人,第一次找工作本来就比较困难,就是失败了也不算什么。
例二: 当事人说:「其实我已经长大了,可是爸妈老是把我当小孩子看,什么事都过问、都盘查,我知道他们关心我,但是我很想自己试试看,闯闯看呀!」 工作员的反应
( )1、这就是天下父母心,总是爱自己的孩子,你要好好珍惜。 ( )2、你是不是曾经做过什么事让他们不放心呢?
( )3、其实父母都是如此,他们这样做才会安心,你不必太在意,等你长大为人父母时,就能体会了。 ( )4、你觉得父母过度操心,让你无法独立试试看。
例三:当事人说:「我的功课越来越差,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我,我一气之下就逃学,反正也读不好,又何必那么辛苦,我想我找份工作做算了。」 工作员的反应
( )1、你不用功,书当然读不好,老师怎会喜欢你呢?你应该先自我检讨一下。 ( )2、你还没毕业,又无一技之长,能找到什么工作,还是好好把书读完再做打算。 ( )3、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你?会不会是你误会了呢?
( )4、学校对你而言越来越没意思了,好像也没收获,你甚至想找份工作另做发展。 ( )5、用工作来逃避读书,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4、同感的传递有不同层次
案主:我一向成绩都很好,但高考却考砸了,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办。 社工:??
同理心的表达层次
二、尊重(接纳、关心) 注 意!
-接纳不等于同意案主的行为和观点; -接纳是非批评的态度;
-接纳是理解案主的处境是有原因的; -接纳是相信人的潜力和能力;
三、真诚
1、什么叫真诚?
指工作或者在专业关系中能够以真正的自我出现,容许自己的感受适当地在个案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做法。
2、如何表现真诚
-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不戴面具; -开放自我;
-以恰当的方式表达;
3、什么样的人更能做到真诚?
能接纳、欣赏自己、有相当自信的人; 不要求自己完美无缺;
对人有关爱之情、乐观之心; ??
4、思考:真诚是否意味着口无遮拦? 以是否对案主有益为标准。
个人体验:
建立在关爱、信任、乐观、积极向上等正面情绪基础上的真诚才最具打动人的力量!
四、简洁具体
一种语言风格,要求工作者说话措辞得当、简单清楚和具体明确,是认识水平的一种体现。 补充:工作初期工作者易犯的错误
工作初期对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谈话技巧是 同 感
通过对案主感受的准确回应,引导案主对自身情况进行叙述,了解他对问题的看法、帮助他宣泄不良情绪和增加他对问题的认识。
初期易犯的错误:
批评、嘲讽、否定或忽略案主感受、过多的教导与分析等。
第三节 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案主的基本心理需求 1、需要被视为独特的人 2、有表达内心感受的需求
3、需要被视为有价值、有尊严的人 4、需要获得他人关切
5、希望能不受批评或指责
6、希望有自我选择与决定的权利与机会 7、期望与个人相关的隐私获得保密
第四节 移情与反移情
一.移情
1.什么叫移情?
又称情感转移,指案主将早年情绪生活经验里对某个重要人物(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比如父亲、母亲等)的特殊感受和反应投射到社会工作者身上,把社会工作者当做某个特定个人一样看待的心理体验。
2.情感转移的两种情况 1)正移情:情感依赖。
2)负移情:敌意、厌恶甚至攻击。 正移情
把社工看成一个理想的人物 -社工是个完美的人;
-案主每件事情都向社工求助;
-案主发现社工不理想时会非常失望; -让社工决定自己的打算,给主意和建议 -对社工有很深的依赖 -会陷在过去的往事中
-案主把社工视为抚养者:
负移情
——讨厌或害怕社工;
——案主会防卫、小心,不愿意表达; ——会测试社工;
——社工经常会被激怒,应避免掉进陷阱, ——小心被案主操纵。
3、情感转移的治疗功能
1)可以自由表现以前所受到的压抑,使治疗者了解案主未被满足的需要。 2)正向情感转移可以削弱案主的自我防卫。 3)工作者可以借此增强案主的自信。
4)可以通过工作者的解释,让案主深入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
4.如何处理移情?(请查阅相关资料)
及时发现移情,并向当事人做解释; 和当事人保持工作关系;
保持理性和冷静,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当事人; ??
二、反移情:社工对当事人产生的情感转移的现象。 -过分保护案主;
-恐怕案主会生气、愤怒,以致社工的态度很“仁慈、温和”; -案主生气时,社工不敢对质;
-排斥案主,对案主不公平,使他得不到实际的帮助; -非常需要案主的认可和赞美;
-社工会对案主的不满而焦虑、痛苦;
-过分认同案主或其他问题,失掉了社工的客观立场; -产生浪漫或与性有关的感受和做法; ??
布拉墨和肖斯强提出的自我反思检测表
-为什么案主做出这样的反应?其理由是什么? -做那些说明时有何种反应? -为什么案主传递那些意念? -为何问那些问题?
-如此行为是否符合协助案主之道,是否仅为了好奇而问那些问题?
-为何做此劝告?是否由于自己感到案主期待答复所有的问题?而自己是否有 自作聪明的反应?
-是否因主观的看法而影响那些问题?
-为何案主缺乏爱和安全的感受,会使自己产生如同身受的感觉?
-为何(或为何不)要求案主的丈夫或妻子同来会谈?会不会是由于我过分同 情案主而对有关人员产生拒绝感?
-为何在首次会谈时说得太多?而较少让案主诉说其发生的事情?会不会想案主认为自己的知识丰富而希望他继续来?
-为何对案主未来而感到烦恼?会不会是我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信心? -当案主应中止辅导或应转案到其他机构时,为何自己不愿意让案主走? -是否在利用案主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让案主在利用自己?
第五节 双重关系
一、什么是双重关系?
社工与案主之间建立了除专业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这种现象就称为双重关系。
二.双重关系的表现
老师、工作者和督导为一体;
提供个案工作服务来换某种利益;社工向案主借钱; 社工给朋友和亲戚提供个案工作; 工与案主保持亲密的关系; 社工与案主进行生意上的合作; 工与案主有感情或性方面的纠缠; ??
三.双重关系的危害 影响专业的社会声誉
对案主的伤害很大;
案主会鄙视个案工作与治疗,即使案主是主动挑逗或邀请工作者; 工作者容易对案主进行剥削; 工作者失去了客观性; ??
第五章 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
教学目标: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在知识、价值观的指引下,能把对专业技巧的学习与理解转化成为实际的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个案工作的各种会谈技巧,明白各种技巧的作用。
第一节 沟通与会谈
一、沟通
1、什么是沟通?
双方当事人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互相交换信息的双向互动过程。
二、个案工作中的会谈 1.什么是会谈?
工作者和案主之间所进行的一种面对面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专业会谈。 2、特点:书67页
思考:会谈与一般谈话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
不同点:
会谈是为特别目的而设计的、经过正式安排的谈话。
3、会谈的准备 1)心理准备 2)工作者的仪表
3)会谈场所的布置:舒适、安全的会谈环境。
4)会谈开始时的社交琐事:邀请入座、倒茶水、礼貌性的寒暄等。 5)会谈时间与频率:每次以40至50分钟为宜;一周一次左右。
6)会谈费用:酌情收取。 7)会谈笔记。
8)会谈辅助器材的使用。 9)会谈双方健康状态的检视。
补充:会谈的基本原则
(黄维宪,曾华源,王慧君. 社会个案工作.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 ) 1.注重个别化,了解案主内心的独特感受与需求。 2.宜主动向案主积极表达所了解到的信息。
3.引导案主发泄不良情绪,并作冷静、理智和创造性的思考。 4.以非批判的态度去帮助案主澄清问题。 5.对案主作有控制的感情介入。
6.不因案主沟通困难、反应慢、抗拒力强等而拒绝会谈,而要探究阻碍因素。
7.帮助案主发现自己的不良态度与偏差行为。
8.协助案主自决,但若决策对案主有伤害,工作者须替代其做决定。 9.保密。
10.做好下次会谈的约定与准备。
三、会谈技巧
(一)支持性技巧 (二)引领性技巧 (三)影响性技巧
技巧学习四阶段 觉知:学习动机 笨拙:机械模仿 熟练:熟练应用 统整:“人剑合一”
(一)支持性技巧
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令案主感到被尊重、理解、接纳,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主要有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自我表露等。 1.专注:
1)语言表达专注:多种技巧的融合。 2)身体语言表达专注
S-(Squrely):直角面对案主 O-(Open):开放的姿势
L-(Leaning):身体倾向案主 E-(Eye contact):眼神接触 R-(Relexed):放松自在
2.同理心:指工作员放下自己主观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同时又能跳出对方的参考框架,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感受准确传递给对方,促进对方自我认识的技术。 思考:有没有必要对同感与同理心进行区分?
3.主动倾听:
用耳朵倾听案主的话语信息; 用眼睛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
动用大脑迅速进行思考判断,解读案主整个人; (提示:多种技巧的综合运用)
技巧要点:
适当的目光接触;
恰当的面部表情和动作; 避免分心的动作; 避免打断; ??
4.鼓励:工作者通过恰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更多地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
(二)引领性技巧(探寻问题的技巧):指工作者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
观念等技巧。
聚焦、澄清、摘要、对质等。
1)聚焦:指将游离的话题、过大的谈论范围,或同时出现的多个话题收窄,找出最重要的问题,并深入讨论的技巧。
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
提示:聚焦技巧的运用不可生硬,应考虑偏离主题的程度及所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在恰当的时机进行。
2)摘要(总结)
工作者把案主过长的谈话或不同部分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简要重点的摘述。 提示:
工作者要注意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许多变化着的语言和非言语行为信息。这是总结最关键和最困难的部分。
3)澄清
工作者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作更详细、清楚的解说,使之成为清楚、具体的信息。澄清也包括工作者解说自己所表达的不甚清楚的信息。
4)对质
对质是指工作者发觉案主的行为、经验、情感等有不一致的情况时,直接发问或提出疑义的技术。 注意事项:
只有在专业关系良好,个案工作过程出现接纳、信任、温暖、同感时,才能运用对质的技巧。
对质技巧的基本原则
第一:清楚使用对质的动机,是要帮助案主检验自己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对工作者的行为进行防卫,更不是对案主的攻击。
第二:对质针对的是案主谈话内容中的矛盾,而不是案主。
第三:对质应是积极的,是提供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反馈的手段,而不是提出异议和批评。
(四)影响性技巧
影响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影响案主,使其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理解问题或采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 影响性技巧主要有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等。
1)自我批露:指工作员要适当地、选择性地向案主分享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的一种谈话技巧,从而使案主能敞开心扉或借鉴他人经验。 注意事项:
1)自我批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良好专业关系的建立。 2)工作员不要隐藏在专家的面具后面。
3)自我披露的内容与程度要视所建立专业关系的程度与对案主是否有建设性的作用而定。
(五)提问技巧:
(六)及时性技巧(立即性技巧)
直接地、开放地和服务对象就目前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妨碍良好专业关系、妨碍助人过程的事情,比如当事人对工作者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工作安排的疑惑、生气、愤怒、或者当事人努力不够等)进行谈论。 提示:
会谈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 某些技巧实际上是相互交融的; 会谈技巧只是基本技巧。
知识回顾:
(一)沟通中的语言运用基本技巧:贯穿整个工作过程。 (二)支持性技巧:早期阶段使用较多。 (三)引领性技巧:中期阶段使用较多。 (四)影响性技巧:中后期阶段使用较多。
第二节 记录的技巧 记录方式: 个案记录 录像记录 录音记录
一、为什么需要个案记录? 1.有助于跟进工作; 2.保持个案的连续性;
3.有助于和当事人分享资料和信息; 4.有助于反思自己的工作; 5.有助于个案的监督和管理; 3.有助于教学和研究。
二、个案记录的基本要点 1.有完整的当事人信息;
2.记录的内容能够帮助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3.尽量按照当事人的原话记录;
4.记录简明扼要(与第2个要点相联系);
5.每个当事人须有完整的档案,并按时间排序; 6.每次会谈后立即进行记录。
三、个案记录的形式
1.过程记录:叙事报告形式,需要包括: 1)当事人基本资料;
2)逐字逐句记录会谈内容;
3)记录双方的非语言行为、情绪感受; 4)工作员对会谈的反思及下一步的安排等。
2.摘要记录:对整个会谈的总结性记录,内容包括: 1)当事人基本信息;
2)当事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3)当事人曾经做过的努力和支持系统; 4)可能的解决策略;
5)对会谈的反思及下次会谈安排。
第三节 个案工作评估技巧
第六章 个案工作的过程
教学目标:了解个案工作的整体工作框架,以及每个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技术。同时,能结合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清楚在具体案例中的工作内容与技术。 教学重点:个案工作每个步骤具体工作内容与技术。
第一节 个案工作过程综述
第二节 初步接触与建立关系(接案) 一、会谈前的准备 生理的准备 心理的准备 物理的准备
二、当事人可能具有的心理活动或反应 课堂讨论:
当你第一次到专业的福利机构求助时,你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1、他(她)可能不需要立刻接受服务,仅仅是进行询问和试探;
2、面对陌生的人讲出自己的问题尤其是隐私的问题感觉非常难为情;
3、求助者意识到要承认自己也是产生问题的一部分原因很痛苦,无法面对; 4、求助者过去的一些成功和不成功的求助经验对他(她)这次的求助有影 0向; 5、求助者的求助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很容易寻求帮助,而有些人则很难; 6、求助者是被强迫来到机构而不是主动寻求帮助的; ??
三、接案的主要工作要点
1、了解求助者的求助意愿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 2、促使求助者进入案主的角色 ; 3、澄清求助者的期望 ; 4、初步评估问题和需要。
四、接案(初步)的资料收集
1.个人基本资料:年龄、教育程度、身体状况、婚姻家庭情况、职业、收入等。
2.求助意愿。
3.当事人为什么来求助?以前寻求过什么帮助? 4.当事人对机构和工作员的期待? 5.是否需要转介? ??
五、接案工作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与机构。 2.说明会谈目的。
3.避免将当事人定义为“问题人”。 4.倾听、同理心、接纳等。
5.澄清问题,简明扼要、具体化。 6.激发当事人的求助需要。 7.避免盲目承诺。
第三节 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预估) 一、资料收集的内容 1、个人资料 2、环境资料
3、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1、个人资料
1)基本资料。包括籍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状况等。
2)生理方面。生理的疾病也能影响人的心理,因此首先排除生理方面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如对案主的病史的了解,有无残疾、遗传病以及长期性疾病,目前的生理状况如何等。
3)心理方面。通过运用一些心理测量工具以及工作者的会谈和观察,可以监测和了解案主的智力水平,兴趣、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我防卫机制等。
4)价值观。包括对人和事情的看法,案主的行为与其价值观是否一致等。
5)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做过的努力。了解案主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过往面对冲突、困惑的处理能力。
2、环境资料:案主的家庭环境、朋辈环境、社区环境和工作环境等等与案主问题相关的环境信息。
1)家庭环境。家庭是案主最亲近的环境系统。主要了解案主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内的规则、家庭的历史等资料。
2)社会支持环境系统。包括案主的朋辈环境,社区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工作者要对与案主问题有重要关系的人或系统(单位、社区)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些可能都是了解案主问题以及解决案孝问题的重要资源。
3、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当事人与周围人是如何建立关系的?
当当事人有问题的时候,他们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吗? 当事人处理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如何?
提醒:
基本原则:收集的资料要与当事人所遇到的问题紧密相关。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 1. 会谈 2.观察 3.个案访视
4.利用已有资料
5.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 6.填写问卷、量表。
三、资料整理(收集)的具体技术 1、家庭结构图 2、生态系统图 3、社会史
1、家庭结构图
1)定义:也称家庭树或家庭图谱,是以图形来表示家庭中三代人之间关系的方法。
2)功能:展现家庭的历史;
提供重要的家庭事件和家庭结构; 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和沟通情况。
案例:
张女士32岁,丈夫王先生36岁。张女士与丈夫于2000年结婚,有一个4岁的女儿。小张母亲是XX市棉纺厂的退休工人,今年58岁,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父亲63岁,脑溢血后遗症导致偏瘫,卧病在床6年了。小张还有一个哥哥。小张和丈夫关系不好,于2007年离婚,孩子由小张抚养。
说明:可设计一些简单符号来记录重大事件,或用文字简单说明。
2、生态系统图
1)生态系统图是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发展出来的,就是用图形将服务对象与外在环境系统的关系展示出来,清晰呈现个人、家庭及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一种方法。
2)功能
描述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以直观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系统的关系 勾勒系统间的交流
呈现可使用资源的相关信息
案例:
小王是一位艾滋病患者。姐姐得知情况后,非常生气和害怕,立马到外面租房住,并不再回家,只有年迈的父母在照顾他。邻居都不敢和小王接近,以往的朋友也都纷纷失去联系,女友也和他提出了分手。居委会的人员都来动员他家搬离该社区。不过,所在的城市有一所艾滋病指定治疗医院,医院的医护人员承诺可以提供免费治疗,小王每周都要到医院接受治疗。
3.社会史
通过对服务对象社会生活历史的梳理,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的综合报告,内容包括服务对象的
系统资料、关系的问题、需要以及现在的能力和限制。 (即“资料收集内容”的整理)
四、问题评估 1.评估的原则 个别化 双方参与
警惕价值观偏见 避免简单归因
2.评估的视角(涉及到“文化的理解力”)
注意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来看待当事人的问题。
五、确定问题
(1)确定问题的内容 1)当事人的问题是什么? 2)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当事人为解决问题做过什么努力? 4)当事人的生存环境如何?
(2)确定问题的技巧
1)选择对案主最急于解决的问题
2)双方共同决定最主要的问题
3)选择对案主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目标和工作计划的制定 一、制定目标的原则 课堂讨论:
大家在制定自己的生活或学习目标的时候,都是如何做的?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1、目标的描述对案主来说的通俗易懂;
2、目标与工作者和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致; 3、目标与机构的功能保持一致;
4、目标制定需要当事人和工作者共同协商。
二、目标的类型
1.直接目标:当事人亟待解决的、与问题直接相关的。 2.中间目标:恢复自信,重建对自我的认识。 3.终极目标:自我实现(马斯洛)。
三、制定目标的步骤
1、工作者重述当事人的问题,以便再次确认问题。
2、协助当事人列出与问题相关的问题,以便再次确定问题的重点。 3、协助当事人确定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
4、协助当事人明确他的期望。
课堂活动: 案例分析:
当事人,男,40岁,身体健康状况不太好,所在企业破产,现无事可做,整天在麻将馆混日子;妻子下岗,每月靠摆小摊挣钱,妻子对当事人很不满,两人关系一直不太好;儿子读初二,成绩很差,整天和一群被开除的朋友混在一起。这一切都让当事人很痛苦。
四、工作计划书的制定 1.案主的基本情况。
2.简要准确描述案主的主要问题和相关问题。 3.工作目标(可分多个子目标)。
4.每个阶段需要采用的方法和需要动用的资源。 5.达到目标所用的期限。
五、工作协议的签订 1.服务目标;
2.服务的内容以及采用的方法;
3.双方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如工作者遵守职业伦理,对案主的问题保密,案主要完成工作者布置的家庭作业,保证个案辅导的时限等等; 4.服务的时间、地点和次数;
5.双方签字(有些时候协议也可以是口头的)。
第五节 执行计划
课堂活动:案例分析
小松是某校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小松的父母亲都是生意人,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和儿子在一起,但对儿子小松的要求却很高,小松内心对父母很逆反。小松很自卑,同时又很自负,和班上同学的交往不太好,后来迷上了网络。因为缺课严重,学校劝小松退学回家。 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你如何来帮助小松?
建议学校调整对小松的处罚决定(倡导者); 人际关系技巧的教导(教育者);
寻找小松的兴趣点,激发他的潜能与自信(使能者);
与小松的父母亲、学校老师和同学沟通,帮助协调小松与他们的关系(联系人); 沉迷网络行为的调整(治疗者); ??
一、工作员的角色
1、使能者:能力的激发。
2、联系人:资源的提供或关系的改善。 3、教育者:知识或技巧的传递。
4、倡导者:致力于不合理制度或政策的改变。 5、治疗者:心理辅导。
二、基本工作内容 1、支持与鼓励 2、情绪疏导 3、观念澄清 4、行为改变
5、环境改善(包含资源的提供) 6、提供信息 7、危机干预
第六节 评估与结案
一、评估的意义 1.什么叫评估?
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二)评估的目的(意义) 1.考查介入工作的成效;
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3.增加机构或行业的竞争能力; 4.协助行政决策; 5.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
(三)评估的类型
1.从评估者的角度:内部评估、外部评估、小组评估。 2.从评估的性质来看:目标达成评估、因果关系评估。 3.从评估的程序来看:过程评估、结果评估。
(四)评估的方法 1.评估设计方法 常用的方法: 单组前后测 AB设计
2.常用测量工具
定性测量工具:访谈、评估报告、案例记录等。 定量测量工具:问卷、量表等。
以后将开设的课程:
定量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二、结案
(一)需要结案的情况
1.工作者和当事人都觉得目标已经达到,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提出结案的意愿。 2.当事人觉得自己离开工作者后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3.工作者和当事人感觉专业关系并不是很好,希望结案。
4.工作者感觉当事人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其他一些机构或者工作者为当事人继续提供服务。 5.因为一些不可预测的原因社工或当事人要离开本机构。
(二)当事人结案时的心理与行为 1、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案主为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而高兴,另一方面为结束一个可以信赖的关系而感到难过,也对自己的将来信心不足而感到焦虑。 2、行为退化
有些案主面临结案时,表现出行为的退化,尤其是儿童,可能认为比较信任的工作者要离开自己,因此表现出行为的退化、恢复早期的行为模式和提出早期提出的问题等。 3、否认结束或者拒绝接受结束的提议。
(三)工作员的结案技巧 1、提前告知;
2、进行过程回顾,稳定并进一步增强案主已经获得的成就; 3、进一步探讨影响案主问题解决的因素; 4、处理当事人与工作者分离的情绪。
第七章 个案工作的理论流派(一)
教学目标:了解各理论流派的理论假设、价值取向,掌握各流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明确各理论
流派的适用范围,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案主情况选择适合的理论流派来提供专业服务。 教学重点:各理论流派对人的问题的理论假设,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专业助人者提供帮助呢?
当遇到一些自己无法很好解决的社会适应问题时,我们需要向专业人员求助。 ——心理压力过大
——收入过低难以维持正常生活 ——人际关系不善 ——家庭关系不和睦 ——学业问题
——遭遇不公正的待遇 ??
个人是情绪、思想(认知)和行动的互动系统。
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回答。
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技巧和方法。 不同理论流派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对于实务人员来说,折衷的做法或许是比较明智的。
第一节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一、历史脉络
1.玛丽·杰雷特(1928):对人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关注。 2.戈登·汉克斯(20世纪30年代):首先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 3.汉密尔顿(20世纪50年代):对概念的引用.
4.托尔(C.Towle):以心理和社会治疗为主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 5.霍利斯(20世纪60年代):《个案工作:心理社会疗法》的出版。
二、理论假设 1.对人性的假设
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
个人虽然是由“心理”、“生理”两方面结合而成的,但是问题的产生却是由“心理”、“生理”和 “社会”这三种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核心思想:“人在情境中”,即把求助者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求助者所处的环境把握求助者的问题。求助者所处的环境一般涉及家庭、亲属、邻里、朋友、学校和工作单位等。
(二)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案主问题的根源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1. 案主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没有解决的情绪冲突长期积压的结果。
2. 当前的社会环境压力过于强烈,使得案主早年没有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
3.自我意识:在案主的自我意识系统中,本我、自我、超我三个自系统的功能存在着互相侵犯,功能互不协调。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系统的混乱,进而导致问题的产生。
问题最终体现为人与社会互动过程的问题: 在案主的系统中,“心理”、“生理”和“社会”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导致问题的产生。
(三)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人际沟通是打通个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桥梁。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的状况才有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互动,对案主的自我意识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帮助案主习得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是个案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对案主价值的假设
每个案主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只能没有得到发掘而已。因此,开展心理与社会治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发掘案主的潜能。
增权视角”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极为重要的理论取向。
三、工作原则 个别化 接纳
当事人自决 不批判的态度 表里一致 保密
受控制的情绪反应
四、技巧
(一)直接治疗:工作者与当事人的直接沟通。 (二)间接治疗:环境治疗。
(一)、直接治疗
1、非反映沟通动力与技术 (1)支持
表达支持的谈话技巧; 恰当的承诺;
物质帮助:例如应急的援助金。
(2)直接影响:通过表明自·身的态度和立场来促进或打消当事人的某些行为。 1)强调(鼓励) 2)建议
3)忠告
4)驱动(督促当事人做某事) 5)实际干预
(3)探讨——描述——宣泄
通过案主的描述和解释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情感宣泄提供机会,疏导情绪。
2、反映沟通:运用评语、问题和解释等技巧来引领当事人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1)现实情况反映:协助当事人对其目前状况进行思考。 1)外在反映:对外部环境的看法。
2)对行为及后果的反映:引导当事人了解自己的行为及决定如何影响别人和自己。 3)内在反映:协助当事人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情绪。 4)对环境刺激的反映
5)对自我的反映:自我形象 6)对工作者与治疗的反映
(2)心理模式动力反映:了解当事人内心对某些事情的反映模式。
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透过某一事件来引导当事人思索他对雷同事件的反映模式,增加当事人对自己的了解。
(3)人格发展反映
协助案主发现自身由于受早年经验影响而形成的某些性格特征或行为方式,促使案主适当控制,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总是换工作的女人
小青,女,29岁,毕业至今已换过13份工作。 工作能力强,但每次都会因为认为领导对自己 不关心而辞职。
经历:自幼被抱养给别人。
课堂讨论:
讨论过去经历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性格的影响。
(二)间接治疗:对环境的改善 环境:与当事人的生活相关的人。 技巧:
工作者和与当事人有关的人沟通 多位当事人间的沟通(家庭治疗) 当事人与相关的人进行沟通
五、工作过程
1. 心理社会研究:人在情境中。 2.诊断:
心理动态诊断(本我、自我和朝我的互动) 根由诊断:过去与现在的互动; 分类式诊断:将当事人各方面的情况分门别类进行评估(比如身体状况、情绪状况、心理表现、社会功能等)。 3.治疗
治疗目标:
减少当事人的焦虑和不安 减少当事人的功能失调 增强当事人的适应能力
增强当事人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改善环境以解决问题
八、模式评价 1.表扬:
完善的理论基础 治疗方法丰富 应用范围广泛
2.批评及问题讨论 所需时间太长。
受太多学说影响,只是一堆概念和技巧的组合。 当事人的自决权是否会受干预。
对当事人沟通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要求较高。
第二节 人本治疗理论 一、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1940-1950):非指导性辅导 第二阶段(1950-1960):以当事人为中心 第三阶段(1960-1970):治疗的条件阶段 第四阶段(1970至今):以人为中心。
二、理论假设
(一)对人性及行为的看法
1)人有善良和积极的本性,在适当的情况下,人有能力指引和掌管自己的生命.
2)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推动人对对潜能的充分开拓和利用,使人更为成熟,心理困扰源于此倾向被压制。
3)人能评价自身的经历,会追寻帮助个体发挥自身功能的经历,而避开妨碍功能发挥的事情。
(二)自我概念
1、什么叫自我概念? 自我:真实的个体。
自我概念: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可以做什么?)以及对自己的理想和要求(我应该是怎样?)。
2、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是个人与其他人交往,尤其是与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的互动而形成。
3、什么叫“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
当事人必须满足别人的要求和期望才能获得他人的关怀,这些要求和期望便是当事人“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
例子:小强的父母希望他能考进重点大学,如果真是这样,便对他关心、赞赏,否则就说他不争气。对小
强来说,能考进重点大学便是他被父母认为有价值的条件。
课堂思考:
有没有受过“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的影响?
四、辅导目标
1、案主能更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2、案主能更正确的看待和评价自己的经历和周围的事物。 3、案主能重整自我概念,使它与自己的经验更一致。
五、能充分发挥自己功能者的特征
1、理性的、能准确地领悟周围的事物,有基本的安全感而不需要着重保护自己,因此能开放地接受新的经历和挑战。
2、能珍惜和享受人生。
3、忠于自己、尊重自己,依据自己真正的意愿做决定,所以能勇于承担自己决定和行为的后果。 4、在心理上有极大的自由和被释放的感觉。 5、有丰富的创造力,能有建设性和灵活地生活。
六、理论评述 贡献:
一、转变了对当事人的看法,由“问题化”或“疾病华”转为“正常化”。 二、是一套比较安全的模式。 三、易于学习和掌握。 四、注重研究。
五、容易被不同文化所接纳。 六、强调以案主为中心。
批评:
纯粹的关怀、尊重未必能有效帮助当事人,可适当采用其他的方法和技巧。 方法的科学性。 治疗时间长。
反思:
什么样的当事人适合用当事人中心疗法? 纯粹的关怀与尊重是否能解决一切问题?
第八章 个案工作的理论流派(二)
教学目标:了解各理论流派的理论假设、价值取向,掌握各流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明确各理
论流派的适用范围,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案主情况选择适合的理论流派来提供专业服务。 教学重点:各理论流派对人的问题的理论假设,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 行为修正模式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再给我一些特定的环境。只要满足这两点.不管婴儿的才能、个性、本能及其父母的血统、职业如何,我都能将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我所需要的任何一种人,譬如医生、律师、艺
术家、巨商、乞丐或者小偷。”
——华生(Watson,1878一1958)
华生认为,任何行为都是由环境决定的,都是在“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下形成的。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初,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20世纪30年代,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20世纪70年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理论假设 (一)(一)经典条件作用的理论假设——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的反射。相关概念: 强化 消退 泛化 分化
抗条件作用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论假设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性条件作用,它强调的是行为的后果对该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此理论认为行为的改变之所以发生,是因行为后面所伴随某种特别的结果,因此强调强化的作用。 强化的作用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假设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观察或模仿”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类不一定要亲身经历承受刺激与制约的过程,强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大部分行为可以通过示范、观察和模仿获得。
(四)行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论假设 1、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 2、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
3、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4、注重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三、行为治疗的基本特点
1、行为治疗的对象是个体的非适应性行为。 2、强调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3、不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4、是一种系统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四、行为治疗法的方法与技巧 放松训练
系统脱敏疗法 满灌疗法 自我控制 厌恶疗法
强化法 作业疗法
(一)放松训练
松弛疗法,通过一定的程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环境安静、舒适,治疗者声音柔和、来访者身体保持舒适、自然。
先收紧再放松:脸部肌肉、手臂肌肉、头部、颈部、肩部、背部、腹部、下肢。
(二)系统脱敏疗法: 1、?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案主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案主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然后逐渐增加焦虑层次,最终使求助者摆脱恐惧症状的方法。
2、系统脱敏疗法治疗程序
第一:评定主观焦虑度 第二:松弛训练
第三:设计焦虑等级量表 第四:系统脱敏
案例:考试恐怖症
女,18岁,考试恐怖症
(三)满灌疗法
又称暴露法、快速脱敏法,是指让求助者直接处于最严重的焦虑状态中,直到求助者的焦虑症状消除的方法。
(四)自我管理
指由行为者本人用行为矫正法矫正自己行为的方法。
1、操作程序
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强烈改变动机); 确定合适的治疗目标; 自我监督; 自我强化。
2、自我管理的“五个阶段”管理技术 选择目标; 监测目标行为;
改变环境因素:增加期望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同时减少竞争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取得有效结果; 巩固收获。
(五)厌恶疗法
1、定义:是通过附加某种厌恶刺激的方法,使案主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果反复如此实施,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 2、厌恶疗法的应用
各种变态行为(如洁僻,恋物僻等) 酗酒、吸烟等依赖行为 强迫症
正在阅读:
个案工作教案07-09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浅见10-30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分析(林积鹏)03-21
销售管理制度06-12
小学一年级5以内加减法练习题02-06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作业册(参考答案)2011.706-25
人体系统解剖学必考问答题汇总04-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三篇02-1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个案
- 教案
- 工作
-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 英语试
-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应掌握的知识要点
- 浅析唐代保辜制度
- 多种表面处理工艺PCB简单生产流程
- 辽师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 图文
- 新手汽车驾驶实用技巧 - 图文
- 2018-2023年中国成型机行业市场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图文
- 定向安置房项目 “三定三限三结合”实施方案
- 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
- 模电试卷及答案
- 保险基础知识测试答案及解析3
- 课内特殊句式练习
- 针灸理疗科实习学生出科考试试题
- 通用技术做课导学案
-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 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建设与房地产法规复习资料
- 植物生理综合实验答案
- 1组(冲突 - PC-PC - 2013-03-05 16-10-45)
- SQL SERVER 2005 群集配置指南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