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创新思维特点 探讨创新教育方法-精选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3-09-15 19:03: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认识创新思维特点 探讨创新教育方法

在国有民办高校中开展创新教育,其核心在于人,在于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又在于创新思维的展开。所以,我们只有首先认识创新思维的特点,再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收到满意的效果。 一、创新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过程。它是大脑反映事物一般特征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也是大脑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象创造的过程。创新思维是“辐射性”思维和“幅集性”思维的结合、循环和深化。所谓“辐射性”思维,就是从一个思索对象出发,充分展开想象的视野,让想象这匹骏马在自由联想的田野上奔驰,在强制联想的领域中歇脚,在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土地上分别涉猎。所谓“幅集性”思维,就是使多路思维“集”向某个中心点。它的基本功是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幅集性”思维去“辐射性”思维之粗而取其精,去“辐射性”思维之伪而存其真,使思路逐步清晰,慢慢缩小,本质渐渐显露。由此我们说,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就体现在这一“放”一“收”上。“放”,要放在当放时,而且要放的开;“收”,则收在关键处,而且要收的拢。 在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思维的“放”和“收”,其特点

应主要体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在思维的高度上,它要求人们要有战略眼光,把握全局,从宏观上领略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思维的广度上,它要求人们知识要丰富、点子要多,事前搞好调查,了解有关要求,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教学的传播手段;在思维的深度上,要看的远,想得深,避免急功近利;在思维的速度上,要迅速跟上客观内容的变化,要有时间的限制,因为超前则时机不成熟,滞后则时机丧失;在思维的力度上,对传统习惯和思维要有一种“穿透力”,不惟上,不惟书,敢于开拓新天地;在思维的密度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越多,答得越多,解决问题就越精确;在思维的精度上,它要求所运用的数据、信息都要准确无误,甚至包括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的分工与合作等环节,都应做到严密而周详;在思维的时度上,要把握住时机,分阶段确立目标,分段检查验收;在思维的空间度上,要从全方位思考问题,横的、纵的,面上的、点上的,现在的、将来的;在思维的程度上,要有适度的期望值,过低则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太高会影响学生创造的热情,事倍功半。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种方法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成功与否,体现在学校的全方位参与各项工作过程中,但主要的还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在教师对有关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1)加减扩缩。任何一个问题要得到解决,总要运用某种

策略,策略是否适宜,常决定问题解决的成败。加减扩缩法,即在原有的事物上增加或减少一些东西来,扩大或缩小些内容,虽说是最简单的,但也可能创造出一些崭新的东西来。如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大”字多一笔就可变成“太”、“天”、“犬”或“夭”等字,其形态和意义就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再如“五讲四美三热爱”、“三个代表”等扩缩语的运用,都使语言变得平直、明了、易读而还易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在适当时机在适当内容上采用这样的方法,则必会使知识产生新意。 (2)联想迁移法。原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两个人创造的“联想实验”理论认为: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联想的联系。如“木质”与“皮球”之间,就可经过“树木――田野――足球场”等中间联想使二者发生联系。这种运用“联想迁移”的示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说是俯拾皆是,如河蚌由于沙砾刺伤而生出珍珠,有人就创造出人工培育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外科手术中,在牛胆中接种异物,则得到了“人工牛黄”。

(3)仿效模拟法。仿效模拟法在具体教学中也可称做“情境虚拟”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配合说理而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的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林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之所以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因为它能唤起相应的情感,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影响学生。

(4)逆向求索法。过去,由于人们囿于非此即彼的“二元

对立”思维模式之中,从而把活生生的辩证法简单化、模式化起来,形成了人们的求纯、单向、惟一的思维方式。要努力改变“二元对立”以及单向思维的状况,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思维的多指向。即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尽可能系统分析、综合考虑。不仅要考虑正面,还要注意考虑反面;不仅要考虑顺向思维,还应注意逆向思维;在注意横向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纵向。尤其是逆向思维的训练,可以使我们换个角度、换个方向、换个位置去思索,会使问题的解决更具科学性、创造性。

(5)逻辑辨析法。现实中,我们都一直在对孩子们进行着四种逻辑的教育。如“甲不是乙”(形式逻辑);“今天同昨天不一样”(辩证逻辑);“有两件东西时才能使甲和乙各分得一个”(数理逻辑);“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情感逻辑)。但是,当运用这四种逻辑综合分析问题时,却往往被忽视,或者完全被忽略了。思想变的程序化、固定化起来。在育人时,往往犯“先入为主”的错误。

(6)错误顿悟法。“顿悟”,其实就是“灵感”。这种“突然闪现”、“突然找到”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激发“灵感”呢?一般认为:第一,在有意追求中无意得到;第二,在长期积累中偶尔得之;第三,在寻常思维中反常得之;第四,在御重时刻清而得之。我们在这里提出“错误顿悟”,是指教师讲授知识时,恰当把握时机,有意识的利用错例,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由教师点拨、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

(7)激励期待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创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情感生活的过程。所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能激发自己创新与创造感情的事,将会充分体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注意用热烈与激烈的言行去鼓舞学生。我们应该看到,多元的文化刺激、多样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惯兴趣、甚至是不同的乃至是对立的文化观点,都可以满足青年天性中原有的求知欲望。 总之,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教育即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是一种崭新的育人模式、育人途径。为实施创新教育所采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即可迁移、借鉴,又可以自行构建。但是,有一点需要切记的,即任何企图运用单一的方法来组织全部的、创新的教学活动,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实际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mt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