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我思的“无限他者”

更新时间:2023-10-05 20:5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同济大学

走出“我思”的“无限他者”

爱的哲学与艺术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 学号:

日期:2015年12月29日星期二

走出“我思”的“无限他者”

摘要:当笛卡尔以“我思”确认“自我”的绝对主体后,现代哲学一直被困在里面无从抗辩。后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把走出自我看作一个必须的前提,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走出自我之狱,这种从自身内部窥见的“他者”仍然不是独立的,还是囿于“自我”的。然后列维纳斯从直觉出发,发现“异质性”,释放了无限的、绝对的他者。他在“我—他者”共在的世界中呼唤人与人之间更美好的关系。 关键词:列维纳斯;我思;无限他者;主体性

近代哲学的核心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笛卡尔从怀疑一切之中借助“我思”把“自我”给确立起来,这个在反思中被确立起来的自我就是哲学上的“主体”概念的核心的内容。在反思中,人也确立了一个与精神完全不同的东西——“物质”。于是,把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的二元论构成了近代形而上学的核心。但是这种把人分为“主体”和“客体”的思想也产生了种种问题,列维纳斯所做的就是告别“自我”走向“无限的他者”。 一、“自我论”存在的问题

笛卡儿把“我思故我在”作为哲学的第一原理,突出地强调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人的本质规定是思想,从而确立了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不但构成了笛卡儿哲学的实质和核心,而且也成了尔后几百年哲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处在这种思想中的人认为生活就是主体把握客体的过程,在这里主体是优于客体的,客体也是为主体服务的,这就把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但是这客体包括了什么?没错,他人也应该算做字体的。在自我论中我们有途径认识他人吗?并没有。就像你分不清楚坐在你对面的人是否是个机器人,对方是否有“我思”。主体对他人的认知也是把自身的思想推导“他者”的身上,这何尝不是一种胁迫。人和人之间也就失去了所有温情。

自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人的目标更加集中在物质的追求和占有上。物质的占有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准则,连是否开心幸福都似乎不那么重要。人们以为物质的丰富会带来更多的享受,包括精神上的。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的,科技和工业的进步反而使社会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效果,包括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的缺失,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虽然技术理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增强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自信心,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背后,却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迷失”。

这些负面效应的原因是因为在“主体——客体”的观念建立起来后,随着科技和资本的发展,只要有人被当作主体,就一定有人被当作客体。这就产生了许多的压制和胁迫。只要有人是主体,即生产的主体,就有不能生产的人被当作边缘者而受到排斥。只要东西按照使用价值被衡量,那么没有用的人和物就会被否定和排斥。显然,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基本模式同时也意味着一系列的对立,理性和非理性、有用和无用、有使用价值和无使用价值的对立。 二、“无限他者”的走出

当人和人之间的温情覆灭,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就彻底变成了人和物之间的交流,各种矛盾和冲突也就出现了。列维纳斯把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描述为:“今天一切道德都失去了可信性。有头脑的人发现自己正受到道德的愚弄。有一种力

量使道德理论的规则失去效力,使遵奉这些规则的人受到嘲弄。”,“人类在他们的终极本质上不仅是‘为己者’,而且是‘为他者’,并且这种‘为他者’必须敏锐地进行反思”。这就是勒维纳斯关于主体的观念——人是伦理的人。列维纳斯的哲学是对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反思,历经二战折磨的他更加看清了人和人之间赤裸的冰冷。他探索出来的路径便是把“主体——客体”的世界转变为“我——他者”共在的世界,让我们从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论”走向“无限的他者”。他所钟情的主题——为他人的责任、无偿的仁爱、永恒的面貌唤醒了人类的伦理精神。

列维纳斯的理论基于现象学,他的哲学和“感受性”是分不开的。对列维纳斯而言,“他人”是一种绝对的自由和外在性,这种外在性是他在现象学中直接感受到的。他从这种“异质性”中看到了“他者”。

何为“无限的他者”,这种“无限”的意义便是“他者”是超越的,“他者”不是概念,是无法把握的。这也体现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平面的,是有高度的。从他者到自我,从我到他者是一种不相等、不可逆的距离。列维纳斯肯定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认为“我”和“他者”之间是隔着遥远的、无法跨越的距离的。这样,他者就不可能被还原为同一性,他者也有能力拒绝被同化。这样的话“自我”便不再尝试把他者纳入自己的支配范围,他者才不至于成为我的附属品,他者的地位才能被确立起立。可是这种我与“他者”之间的无法超越的特性,就如同和“女神”、“男神”一样的关系是否意味着人的必然孤独?列维纳斯不是这样认为的,他给出了一个答案——居所。居所,人的最原初状态,也是伴随着我们整个人生的状态。我们通过“拾掇”把周围的事物纳入我们的“居所”中。而我们与伴侣结合后,我们共同“拾掇”出同一个居所,在这个居所中我们是同一的,我的感受也是你的感受,我理解着你,正如理解自己。

列为纳斯试图通过“他者”构建出一种更和谐的伦理关系。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大都出自爱欲,在列维纳斯看来,欲望也是他性的,朝向无限和超越的。这种超越意思是欲望不以获得某物为最终目的,它朝向未来,朝向无限。在这里,列为纳斯用“爱抚”这一动作对这种超越作出了阐述。他说:“‘爱抚’开创了一种超越‘能动’与‘被动’的可能性,在暧昧中形成一种浑然的东西。”在他眼里“爱抚”不存在目的,它是爱欲的体现,却又具备了超越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这种“爱欲”就是“他者”的化身,是一种“异质性”的东西。正是因为列维纳斯把“爱欲”和“他者”结合起来,他才提出了“女性他者”的概念。而这种具备“女性他者”特性的爱欲给人和人之间带来的是什么呢?按照列维纳斯的观点,爱就是朝向他者的“爱欲”,它保护人,保护相异性。这就是说,爱并不是要求得到什么,它就是自由和责任本身。当你爱他人,你就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体验到自由。

列维纳斯认为真正的伦理情怀是:承认我与他者的不对等,我始终是为他者服务的,而我不求获取任何回报。爱欲是为他人奉献而非占有,这是一种永无终止的责任,是无限。只有从他者出发,人才能真正地活着,社会才是真正的互为公正。或许列维纳斯哲学带着理想的色彩,但是理想是现实的目标,他这种“无限他者”的伦理关系为我们走出困境提供了一种出路,一种走向和谐共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晓升;《告别“主体”—一个后现代哲学的思考视角》;《学术研究》2015年第10期。

[2]许丽萍;《对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的几点思考》。 [3]张中;《列维纳斯论爱欲、无限与他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3月。

[4]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M],吴蕙仪,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mp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