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 社会发展战略

更新时间:2024-07-06 09: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专题 社会发展战略

一、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现代社会 现代性

社会学:吉登斯:“后传统的秩序”

结构功能学派:现代社会的特征

哲学:哈贝马斯: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个人自主选择,实现主体价值的自由)

福柯:“一种态度” (精神气质)

现代性:工业文明的核心

现代化:指社会获得现代性特征的过程。

第一,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第二,把现代化视为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第三,科学革命具有改变人类环境的巨大力量,造成特殊的社会变迁方式,而社会各单元对于这一新 环境和变化的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第四,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聚焦 (一)新型工业化战略

A、 我国离工业化还有多远

工业化,国力强盛的象征,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1、衡量一国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的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农村人口下降到40%以下。

2、中国的状况:

2011年农业产值指标、农业就业指标和城镇化指标分别为:10.1%、34.8%、51.3%。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由此看来,我国的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至多达到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B、新型工业化什么样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先发现代化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 后发现代化国家:可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并重。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良性循环。

传统工业化道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基础,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英国泰吾士河近百年无鱼,治理后1968年重新发现40种鱼。

新型工业化道路: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路子(两高两低)。

资源瓶颈制约和脆弱环境制约的要求---人均矿产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当前严重的环境污染,大多数河流、湖泊的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沙化等。 3、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C、新型工业化要避免误区

误区之一:光想着造飞机,不想做皮鞋。

新型工业化道路,客观上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调整中,应当正确处理发展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和劳动密集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要造飞机,也要做皮鞋。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樊纲:如今少数地方出现热衷“高、新、尖”,却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产业不屑一顾的苗头。应该明白,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有效扩充产业结构,而不是光发展高端产业、扔掉低端产业。 误区之二:光动用“有形的手”,忽视“无形的手”。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机制同时发生作用,但市场调节应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方面。

时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种种“大构想、大手笔”,动辄随意干预经济,这种倾向应予纠正。比如,在信息化投资方面,要注重市场需求,不要人为盲目追求所谓的“数字城市”、“信息港”、“中国的硅谷”等等;在环保方面,除了加强行政管理,还要加大市场化手段的使用。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988年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7-278页。

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区域非协调发展战略,东西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问题显现。 [东北老大,雄风不再?]东北三省老大地位动摇,转轨包袱沉重。

[区域争霸,谁是老大?] “长三角地区势头强劲,全国经济重心正在向长三角和环渤海湾转移,这是大势所趋”

[东西部差距仍将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仍将继续拉大,热点地区(三大都市圈)增幅较高。 [中部沦陷?] 1985年以后,中部的经济进入增长相对较慢阶段,近些年甚至出现增速落后于西部的状况。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格局

“区域经济”合纵联横 城市群落”潮涌神州

A、中央启动“振兴东北”战略,中国刮起“东北风” “用新思路、新体制、 新机制、新方式, 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 振兴的新路子”。

黑龙江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六大基地”,建设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群,建设现代化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发展石化工业产业群,建设全国一流的石化工业基地;发展能源工业产业群,建设东北煤电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群,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发展医药产业群,建设我国重要的“北药”生产基地;发展森林工业产业群,建设我国重要的林产品加工基地。

东北三省之间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吉林将集中力量建设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及生物药和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五大产业基地”。

辽宁 目前世界产业转移的重点是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这一趋势刚好与东北尤其是辽宁的行业优势不谋而合。辽宁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将沈阳和大连建成

两个装备制造业集聚地。在充分利用省内资源的同时,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欢迎国内民营企业的参与。

B、长三角冲刺世界第6大都市圈

长江如带,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由15个城市组成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正在迅速崛起。

C、CEPA联横港澳粤 泛珠三角横空出世 (CEPA是“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英文简称)

“泛珠三角”又叫“9+2”,“泛珠三角”计划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这一计划由广东省2003年8月倡导,前后只花了5个月,就转化为大规模的行动。

“泛珠三角”地区陆地面积为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人,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

D、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 “老字号”联手打出新天地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

天津、大连港口的国际化建设则成为环渤海发展的两冀。 E、三峡开发助力西部建设 求发展各自破题有招

三峡开发是西三角发展的直接动力,漫长的长江江岸线可带动水电、旅游、化工、环保和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本地原材料和能源丰富,是某些产业的 福地。打造三峡经济圈这个西部品牌,将是实施西部开发的一条重要战略。

F、中部崛起战略走向实践 6省演绎后发优势

作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最后一个板块”,中部6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区域战略:

中部期待“试验田”

经过东部沿海试验获得外向型发展经验后,中国的改革发展需 要获得更多的基于本土资源的内生型试验经验,这一背景下,中部 “试验田”呼之欲出 .

(三)重建国人的精神世界

1、我们时代的精神危机

A、 “狼道”文化泛滥,“人文精神”的缺失 在《国富论》中,斯密从人的利己心出发,构建了一套富国裕民的经济学体系;而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从人皆具有同情心入手,阐明了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

这样,人既受到利己心的驱使(这是市场竞争的基础),又受到良心的约束(这是社会公正的基础)

生存是什么?生存就是不择手段地活着。你可以卑鄙,你可以无耻,你还可以下流。只要能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就好。---《狼》

B“压力时代”的危机,信仰乱象丛生 C、支离破碎的传统,“无根浮萍”的症候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说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

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括“在路上”? 三、发展是再造辉煌,实现崛起 关于中国发展的三种论调分析 A、“中国威胁论”的批驳

“黄祸论”是西方列强虚拟假设的一种理论,其目的就是掩盖它们的侵略行径,为扩大侵略制造借口;“威胁论”是西方强国尤其是美国为了其霸权和国家利益而制造理论,目的就是阻挠中国发展和强大,还夹杂着对中国强盛怀着一种恐惧的复杂心理。

B、“中国崩溃论”的审视

中国经济在发展是事实,有许多问题也是事实。就中国经济而言,既不会强大到威胁别国的程度,也没有脆弱到崩溃的边缘。 当然“崩溃论”也有一定的价值,对中国提出了许多问题,尽管其结论荒谬可笑而又危言耸听,这些问题的确是中国政府必须面对而必须解决的,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引起社会震动。

C、民族情绪的反省:中国不高兴、可以说不、 3、和平发展,走向崛起

政治上相互尊重,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互利共赢,促进世界普遍繁荣 文化上加强交流,倡导世界多样性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C、打造大国民风范

现代国民的四大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科技素养、组织素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m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