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简介

更新时间:2024-02-07 05:5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人物简介

1.人与物。《庄子·庚桑楚》:“夫至仁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 成玄英疏:“夫至人虚心顺世,与物同波。”《隋书·律历志上》:“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明 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人物出没间,罔辨色与空。” 明 张纶 《林泉随笔》:“言天地人物之理,固不随一人而存没也。”

2.指人与财物、财富。《后汉书·段颎传》:“今 先零 杂种,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 宋 兴百三十年,四方无虞,人物岁滋。”

3.特指人与其他动物。 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一章:“若物类无此爱质,则人物之生不育,而万类灭绝久矣。故生生之道,爱类之理,乃一切人物之祖也。”

4.指人。《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 李善注:“《汉书》 晁错对策曰:‘计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也。’”《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主人家道:‘长官语音,不像 江 南人物。’ 王臣道:‘实不相瞒,在下原是京师人氏。’” 沙汀《航线》:“从房仓里和统仓里挤出各色各样随意装束着的人物,好像发生了火警。”

5.他人。《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伦 免官归田里,不交通人物,躬与奴共发棘田种麦。”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口不及人之非,不说人之私??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南史·傅縡传》:“负才使气,陵侮人物,朝士多衔之。”

6.指才能杰出或声望卓著、有地位的人。《后汉书·许劭传》:“ 劭 与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 唐 杜甫《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慙困翮垂。” 赵彦材 注:“舅氏之家多有人材,必应如上所言骞腾富贵之事也。” 宋 范成大《送通守林彦强寺丞还朝》诗:“地灵境秀有人物, 新安府丞今第一。” 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

第一章:“其人未出现以前与既出现以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已。” 沈从文 《萧萧》:“祖父是当地一个人物。”

7.指人的品格、才干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贞元 中, 杨氏 、 穆氏 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唐 白居易《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阍阀称。”

8.指人的外貌。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卢 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为大用乎?”《水浒传》第五七回:“众人看 徐宁时,果然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长身体,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十分腰细膀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却见是一个中年婆娘,人物也倒生得乾浄。”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

斋随笔》卷下:“ 肃宗 谓 李揆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 田汉《获虎之夜》:“ 陈 家起先嫌我们猎户出身,后来看得你人物还不错,才应允了。”

9.指人的志趣情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高秀实 茂华 ,人物高远,有出尘之资。”

10.特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11.指辨别评述人的流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在君乎” 裴松之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玄 ( 桥玄)字 公祖,严明有才略,长於人物。”

12.指以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 宋 苏轼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诗:“丹青久衰工不蓺,人物尤难到今世。”

13.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的人物形象。 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西洋画》:“西洋所制玻瓈等器,多奇巧,曾见其所画人物。视之初不辨头目手足,以镜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 清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作官须明公罪私罪》:“门前有一大池,冬日涸水,取鱼于池底,起得四五寸土偶万计,人马戈甲,雕镂精绝,俨然如生??然水中之土何以能结成人物,岂亦化工为之耶?”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面》:“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1.3 辨析示例

(一)具有某种特点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或具有突出才能的人。

【例】新人物|历史人物|《后汉书·许劭传》:“好共核论乡党人物。”

(二)人的品貌风度。

【例】人物轩昂|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蒋凝侍郎亦有人物,每到朝士家,人以为祥瑞。”

(三)指人和物。

【例】《后汉书·段炯传》:“攻略县邑,剽略人物。”

(四)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形象。人物与事件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人物一般地说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的。

(五)狭义上泛指名人,公众人物。广义上也指人。

(六)广义上的人物是指大众,英文翻译为people,就是说只要在某一方面有特色,与众不同就可以称之为人物。

篇二:朱麒睿简介

朱麒睿, 字:一如 邕江客 别署;大梦堂主,邕江居 山东枣庄人,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导师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先生;2014年受邀在德国柏林进行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同年在德国马格德堡举办朱麒睿,Yvan lesoudier;Denis blondel中法三人艺术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中心人才库副主任兼中心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画家村副秘书长,北京万泉书社秘书长,书法作品在传统的笔法基础上融入碑学的审美情趣,追求酣畅自然,遒美生动的艺术风格,尤工二王,张旭,怀素,倪瓒,傅山,石门铭,张猛龙碑。书法作品刊登于专业类书籍报刊;个人专题,作品散见于全国多家知名网站,有作品刊于名胜古迹,并被国内外名流收藏家等收藏。 出版有《草堂大梦—朱麒睿》,《当代美术—朱麒睿》卷。 入展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十周年精粹展

入展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十周年特邀展

入展渊源与流变:二王帖系书法研究

入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家作品提名展”

入选“中国第一回百名现代著名书画家日本友好展

入选“中国首届百名著名书画家亚洲行—日本友好行

入选由湖南省文联主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五周年湖南省美术,书法,摄影展

入选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现代刻字名家邀请展 入选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四川省弘扬抗震精神主题美术作品展

入选由湖南省文联,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和谐湖南,湖南省美术,书法作品展

作品参与由:中国少儿文化基金会“主办的关爱留守儿童”爱,助成长“计划活动

众家评说

个中体味 天韵自得 -----------曹建华

黄宾虹曾说;画有初观之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视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初见佳,久视亦不觉其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或正不见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虽是论画,同样适用于书法。

麒睿是山东人,自幼钟情于书法,为人豪爽睿智,恰映衬出其山东人的性情,这些年对书法的学习似乎又使其更加彰显文气,为人做事意气风发,与他相识两年有余,从他身上能看得出年轻人的奋斗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麒睿学习书法,师法传统,又勤于求教当代名家,耳濡心会,书艺日趋大进,多次看他写字与他交谈觉得年纪尚

轻的他有着对艺术独到的见解,这也是和同龄人的不同之处,前面引黄宾虹先生论画句也恰想说明这一点,麒睿书法不入俗格,看得出来他书写的时候是带着思考的,又如何不背离传统的前提下将书法的艺术性体现出来,如何又在完全书写性的情况下避免流俗,这些问题麒睿曾经跟我谈到过,而现在他的作品更多的时候注重的是整体的韵味,或清新淡雅,或厚重磅礴,草书连绵源于山谷,行书厚重敦实,还带着几分古意,艺术个性也日趋突显出来,实属不易。

麒睿考上了国家画院曾来德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影响下,加上自身的天分优势,一定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看好他,也衷心祝福他。

(曹建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一级美术

师 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委)

选择

——朱麒睿的书法之路

梁炳伦

朱麒睿书法行书刚毅果断,潇洒沉着,草书又蕴含着江南般的诗情画意,缠绵,意味悠长,算得上是写心写性,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的选择。

任何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选择” 二字,当然“选择”有主动选择,有被动选择,主动选择有“挑选”、“决断”、“抉择”之分;而被动选择又称作“随缘”,有“随缘放旷、任性逍遥”之说。不管“主

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对于八零后的书坛新秀朱麒睿来说,他的书法之路就是主动选择的代表,他的选择过程是他的智慧与心性的体现,讨论他的选择历程,对于书坛新人的艺术道路选择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

我觉得他最近选择黄山谷的草书为主攻点,这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先从书法史来看,草书经汉代张芝,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张旭、 怀素的努力,已把圆转、流动的草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好像给唐以后的书家的创造发展的机会已给不多了,但宋代的黄山谷一出现,象石破天惊、异军突起,在今草的历史长河中又翻开了新的一页。黄山谷草书主要表现为对空间的精心构筑,具体来说就是点画两极分化,要么长线,长的更长;要么短点,短的更短,点线穿插组合,纠缠绞洁,迫使结体在疏密正侧的关系上作出极度的变形,将原来草书的上下视读顺序改变为左右上下四面发散性的视读顺序。他的新意体现在:

一、在继承的旭、素的为代表的唐草的“势”(时间性,连贯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性的经营,即“韵”的追求,使草书在宋代又开新境。

二、在继承的旭素为代表的“圆笔”的基础上,融入碑法用笔的元素,使山谷的草书在圆融的基础上增加了方峻的笔意,更体现一种“骨”的感觉,可以说,黄山谷的草书是碑帖相融成功的典范,深得后来走“碑派”路线的康有为的喜欢。

这一“碑”的元素正是朱麒睿的根基,他选择了黄山谷的草书,无疑是选择了一条由碑入草的大道,可以说,山谷的草书让他过去的所学获得腾飞,也为他选择了曾来德导师作了一个铺垫。

他的人生便翻开新的一页,曾来德先生是当代具有先锋性书法大家,也是一位能独辟蹊径的山水画大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他是大胆探索现代书法并取得重要成就而著称的当代书法大家。他的创作延续了晚清以来的碑学传统,以民间书法为取法资源,同时吸收西方视觉艺术构成理论创作理念,试图以书法造型艺术表达当代人的审美体验与追求。他的作品以惊世骇俗的用笔、用墨和构图突破常规,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张力,而曾先生的伟大成就恰是朱麒睿不甘艺术上平庸的最有力的指导者,曾先生为人做艺的格局气魄深深影响着他的前进方向,也使他更坚定地走在最正统而又最前沿的探索路上。

傅山先生说过: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朱麒睿出生在齐鲁大地,除了具备山东人的豪爽、大气外,更多是一种担当的精神。至今,他已策划了多个的书法活动,并且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他的身上流淌着山东人的“殉道”的精神,对书法界各方面取得成就的同道特别敬重,在交往中自然成为师长、知己、朋友,不但让他获得知识、经验,更得到一种精神力量。

因为勤奋与智慧的选择,朱麒睿的书法正生发一种境象:大气、朴厚,在朴实中饱含着一种劲骨与生机,在同龄人中是独树一帜的。当然朱麒睿的书法之路还在一个过程中,不能过早地作评价,但从他对书法的致诚与执着,以及与生俱来的担当精神及艺术灵感,还有睿智的选择中,我们都充满着希望与期待。

篇三:名人简介

沙孟海故居 杭州龙游路15号

沙孟海(1900-1992) 原名文若,中年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浙江鄞县人。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后又与著名学者朱疆村、况蕙风、章太炎、马一浮等交往,受益良多。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1979年起为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历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雄强"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堪称旷世罕见。沙氏学问渊博,识见高明,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兰沙馆印式》、《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论书文集》等。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沙孟海是中国当代书坛巨擘,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

2

林风眠故居 杭州灵隐路3号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3.

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 杭州虎跑公园内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一说山西)。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4.

章太炎纪念馆 杭州南山路苏堤口

(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汉族,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鲁迅笔下的章太炎先生,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其次才是一个大学问家。他张扬国粹,却坚决而激烈地反抗权威和反抗一切束缚。他的确是一个道德主义者,强调道德的力量,却反对社会对个人的压抑,

主张个性的绝对自由。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章太炎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他与孙文既有过并肩奋战的岁月,也有过激烈争辩乃至分道扬镳的日子。孙文逝世,章太炎肯定“天生我公,为世铃铎……余岂好邮,好是谔谔。”既承认孙文首倡革命之功,又坦言彼此的分歧,是有话直说的诤友。孙文生前,他笔下已一再出现如下的字眼:“中山计划短浅,往往自败”,“中山天性褊狭”, “中山为人卤莽轻听”,“中山名为首领,专忌人才,此仆辈所以事事与之相左也。”

5.

夏衍旧居 杭州江干区彭埠镇严家弄50号

夏衍故居 杭州严家弄中新路66号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 开封,1900年10月 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20年,他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82 年,他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6.

司徒雷登故居 杭州耶苏堂弄3号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生于中国杭州 - 1962年9月19日逝于美国华盛顿)是一

位美国基督教的传教士。他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创办并担任燕京大学的校长和校务长。他还是一位外交官,曾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由于毛泽东写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Farewell Leighton Stuart》)的文章而使他在中国非常有名,但是在他的祖国——美国却是默默无闻。

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管杭州基督教天水堂,司徒雷登即出生在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会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11岁时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曾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他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从事传教,并钻研汉语。

1908年开始任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辛亥革命时兼任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约记者。

民国8年(1919年)1月,他被聘请为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司徒雷登四处募捐,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轮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吴雷川、许地山、邓之诚、郭绍虞、顾颉刚、赵紫宸、容庚、钱穆、吴文藻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

司徒雷登同情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的师生上街游行,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21年他受聘为中国教会教育调查团成员。193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听取他对中国时局的意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日军关在集中营,直到日本投降后获释。1945年,获释后的司徒雷登继任燕大校长(后为校务长),直到离开中国。中华民国35年(1946年)7月11日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积极支持国民党政府进行反共内战,又拉拢民主个人主义者,培植中间势力。同年10月,来杭参加杭州青年会复会典礼并祭扫其父母之墓,杭州市参议会授予他“杭州市荣誉公民”称号。当时有人这样评论:他“既是政客又是学者,既是狡猾的对手又是温馨的朋友”。

1949年4月,解放军攻占南京,他没有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留在那里。1949年8月2日由于美帝国主义阻挠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一切努力都已彻底失败,司徒雷登不得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随即退休。据说在他离开中国前夕,曾经和中国共产党高层秘密接触,也打算前往北京磋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事宜,但是被提前召回,未能成行。8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将他作为美国的象征而极尽讽刺,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篇文章还被收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中国成了声名狼藉和失败的代名词。

回到美国后,他先被国务院下了“禁言令”,后来又被麦卡锡主义者骚扰。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于1962年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埋在燕京大学校园内。

主要著作有《启示录注释》《司徒雷登日记》《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等。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论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2008年11月17日上午,杭州半山安贤园,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在一片肃穆中进行。回到中国安葬,是司徒雷登先生的遗愿,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至此,他的遗愿才算完成。

7.

潘天寿旧居 杭州荷花池头42号

潘天寿(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 ,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8.

郁达夫故居

杭州大学路场官弄培六十三号

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通三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ly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