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4-04-05 09: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名词解释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1998年、2003年名词解释)

3.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4.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2004年名词解释)

5.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2005年选择题) 6.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 7.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

8.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9.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10.技能的干扰: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干扰,也称作技能的负迁移。

11.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1999年、2001年、2003年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1999年简答题) 答: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地过程。

(2)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划;言语指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

(3)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性。 (4)语言是交际和思想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语言也不能离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 2、简述乔姆斯基的言语理论。

答:乔姆斯基首先区分了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语言的表层结构则是对认识内容的表述。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另外,不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以用相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其次,乔姆斯基认为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种转化的本领。其证据是:第一,不同民族的人,其认识常有共同之处。即语言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但各民族表达的方式则明显不同,即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

第二,不同民族的儿童,生活的语言环境不同,但他们掌握发音、句法结构的次序都是相同的,时间也大致一样。

第三,语言发展的阶段和动作发展的阶段基本一致,动作发展到什么水平,语言也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一样的,即语言和动作发展是平行的。动作的发展是天生的,语言也是如此。

第四,儿童学习说话,有个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就很困难。这一事实不能用学习来解释。因为就其它学习而言,学习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不会因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反而下降。

3.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2004年论述题)

答:(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3)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比如一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人,不会随地吐痰,而没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人,往往随地吐痰。技能有水平高低之分。比如计算机操作水平可以通过比赛而分辨出来。

(4)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的任务联系;习惯则只是和一定情境而不和一定任务相联系。技能是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只由一定的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比如吹口哨,对党员来说,它是技能,只有在需要时才吹;而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坏习惯,到一定场合就吹。

(5)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需求的指标。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

4.高原现象及其成因。答:高原现象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停顿的现象。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2)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 (3)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 (4)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5)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 (6)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 (7)自满情绪;

(8)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末显现出来等等。

5.简述技能形成的条件。

答:(1)动作概念的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动作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去怎样进行动作;动作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应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是自己能够根据动作表象去实际进行的动作。 (2)示范: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往往由视觉通道提供。

(3)反馈:有反馈才能有进步,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不通过反馈,动作就失去受到强化的机会,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不合乎要求的动作受不到强化,自己才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不正确。但当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反馈就不一定必要。

(4)练习中的时间分配:练习要有间歇,有间歇的练习效率比没有间歇的练习效率高。

6.智力技能及其特征。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

统。

智力技能的特征有:

(1)观念性。就智力技能的对象而言,其直接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成的客体,而是这种客体在头脑中的印象。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观念性的活动。

(2)内潜性。就智力技能进行的方式而言,它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默默进行的,从外部很难觉察到头脑中加工改造的思维过程,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非外显的活动。

(3)简缩性。就智力技能的结构而言,它已从完整的变为压缩、简化的。由于它是高度省略、高度压缩的,所以往往难以使人察觉到其活动的全部过程。智力技能是一种非扩展性的自动化的过程。

第十一章 能力

一、填空题

1、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液态能力)(2004年选择题)

2、人的智力达到顶峰是在(18——25岁之间)

3、为了减少测验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叫(标准化)

4、能力结构群因素说的提出者是(塞斯顿)

5、能力结构二因素说的提出者是(斯皮尔曼)

6、能力在质上的差异表现为(结构差异)

7、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125)(1998年选择题)

8、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较多的依赖个人的先天秉赋的能力是(流体能力)

9、提出能力结构独立因素说的是(桑代克)

10、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11、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心理特征是(能力)

12、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智力)

1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概括能力)

14、提出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斯腾伯格)

15、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

16、(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17、(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能力所处的位置。

18、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叫(常模)。

19、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品)。(1998年填空题)。

21、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2、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3、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的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名词解释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2000年名词解释)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2000年选择题)

3.天才: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人被称为天才。

4.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2001名词解释)

5.特殊能力:是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6.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7.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8.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2000年简答题、2002年选择题)

9.晶体能力:是指与知识以验的积累有关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2000年简答题题)

10.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条件,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2001年填空题)

11、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12.信度:是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程度,也称为可靠度。

13.效度:是指所测验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14.测验的标准化:为了减少测验结果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这个过程就叫测验的标准化。

15.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1999年名词解释、2001年选择题)

三、简答题

1.简述智力三维结构模型。(1999年选择题)

答: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一种智力结构没想。他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内容有五种,操作有五种,产品有六种,由此就构成了总数为150种的不同。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能力。

2.简述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答:英国心理学家弗侬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层次结构理论。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第二层是两个大因素群,即语言和教育因素、操作和机械因素;第三层是五个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手工操作等;第四层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2000年填空题)

3.什么是三元智力理论。(2004年简答题)

答: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三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该理论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根据这种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决定的。该理论设想: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智力统一体的三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由此造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

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分别是:

(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

(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4.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他认为,通常人们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在七种智力中,他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因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成功的道路,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没有意义。关键是明白自己的才能在哪一方面。他强调入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己命运的重要性。

5.简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2003年简答题)

答:人的能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能力变化的一般趋势也有所不同。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3—4岁到12—13岁,智力与

特殊能力的发展几乎是等速的。随后,智力发展呈负加速度增长。

(2)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但是,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知觉推理能力接近成人水平的时间较早,言语理解和语词流畅性达到成人水平则较迟一些。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

(4)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出现。(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6.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性的表现。(1998年简答题)

答: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并且有其规律性。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同一年龄层次中,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2)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表现上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某些人少年早慧,某些人则大器晚成。

(3)结构的差异。能力是多种心理特性的综合,且组合方式所不同,由此就构成能力结构的差异。这也是个体能力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

四、论述题

1.根据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分析“高分低能”现象。(1999年论述题)

答: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2005年论述题)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指人的修改心理特征。

第二,生理机制不同。知识、技能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

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

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都比较狭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能力则有相当广的迁移范围,在很多场合间发生作用。

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较之能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理快一些,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

(2)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具有比较高的知识,但在生活实践中不能氢知识灵活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知识的同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发展能力。

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2001年、2002年论述题)

答:能力的形成与发燕尾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实践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等因素,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1)先天素质。

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秉赋所具有的,只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力。正如一个色盲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2)环境和教育。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

人和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造成的。这正如一个推销员的销售能力往往比一个农民更强,而一个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又比一个推销员更强。

(4)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一个把夺取冠军作为跑步目标的人,其赛跑能力一定比仅仅把跑步作为其健身目的的人有更大的发展;而一个刻苦训练的人也一定比不参加训练的人有更大的发展。

第十二章 气质与性格

一、填空题

1、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以下特点(跨时间和跨情境)

2、荣格把性格类型划分为(内倾型—外倾型)(1998年选择题)

3、优势心理机能说的提出者是(培因)

4、根据人类文化的形式区分性格的是(斯普兰格)

5、德国心理学家克瑞其米尔提出了(体型气质说)

6、强、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胆汁质)气质类型(2001年选择题)

7、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多血质)气质类型(2000年选择题)

8、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粘液质)气质类型。

9、不可遏制型神经活动对应于(胆汁质)

10、活泼型神经活动对应于(多血质)

11、自私属于人的(性格)

12、狡猾属于人的(性格)

13、懒惰属于人的(性格)(1998年选择题,注:需掌握性格特征的表现形式,如怎么,勤劳、节俭、懒惰、遵守纪律、认真、疏忽、自信、自尊、自负等)

14、自觉性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注:需掌握自觉性、果断性都属于意志特征)

15、人格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是(斯金纳)

16、主题统觉测验的开创者是(莫瑞)

17、测量性格常用的方法是(问卷法)

18、用来测量性格特质差异的方法是(评定法)

19、主要用于精神异常者诊断的性格测量方法是(墨渍测验)

20、主要用来了解人们的需要和成就动机的是(主题统觉测验)

21、“活泼好动”是下列那种表现(气质)

22、斯普兰格提出了(性格文化价值观说)

23、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强、平衡、灵活)

24、黏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强、平衡、不灵活)

25、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兴奋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

2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过程)

27、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28、人的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性格)

29、性格属于下列那种心理现象(个性心理特征)

30、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性质的心理学家是(奥尔波特)

31、在家庭诸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32、父母那种教养态度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合作、温顺和社交等良好性格(民主)

3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指的性格特征是(性格)

34、(气质)是修改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

35、性格结构具有(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与可塑性。

36、性格的测查主要有问卷法、(投射)法、评定法。

37、英国心理学家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

38、古希腊最着名的气质体液说的提出者是(希波克拉特)。

1.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 B.乌申斯基 C.巴班斯基 D.维果斯基

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道德内化

3.创立“发现法”教学的是( ) A.瓦?根舍因 B.斯金纳 C.布鲁纳 D.洛扎洛夫

4.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

A.访问者及介绍人的被信任程度,可能使被试的反应失真,使调查资料产生较大误差. B.访谈调查常常是个人之间进行的,样本的代表性不会影响访谈调查的资料价值. C.遗失被试的资料可能会造成取样的偏差.

D.对调查对象的群体资料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群体的基本单位. 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3 A.遗传素质 B.教师水平 C.父母培养 D.后天学习

6.( )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3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杜威 D.马斯洛

7.20世纪初,创立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为教育学研究提供新方法,进一步推动教育学科学化的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是( ) A.赫尔巴特 B.福禄倍尔 C.梅伊曼和拉伊 D.弗洛伊德

8.( )是获取科学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A.实验与观察 B.假设 C.统计 D.测量

9.( )认为个体认识的起源既不是外部客体给予的刺激,也不是有机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呈现,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马斯洛 D.杜威

10.我国颁布且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11.最早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布鲁纳

12.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是( ) A.《论共产主义教育》 B.《教学与发展》 C.《教育史》 D.《新教育大纲》

13.在对课题研究进行设计时,不包括的一项是( ) A.确定研究方法 B.论证课题 C.制定研究计划 D.选择研究对象

14.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5.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 A.“以吏为师” B.“以法为教” C.“化性起伪” D.“不言之教” 答案:

1-5 C A C B D 6-10 B C A A B 11-15 B D B A D

1、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比较灵活且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观察方法是( A.教育实验观察 B.严格控制的观察 C.全结构式观察 D.教育现场观察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 A.家长的配合

B.学校领导的积极配合 C.教师的实际水平 D.学生的实际水平

3.《学记》中提出 “长善救失”体现了( ) A.知行统一的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 战国后期,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5、在教育史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普鲁士

6、适当过渡学习能促进知识保持,研究表明,最佳效果的过渡学习是学习熟练程度达到( )

A.130% B.140% C.150% D.160%

7、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练习 B.学习 C.强化 D.巩固

8.下列不是阿特金森所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模型的缺陷的是( ) A.人的成就动机被看成仅仅由内部因素所激发,没有充分看到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

B.初步把动机的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结合起来

C.对影响成就和行为的内部因素的了解和探讨不全面和不够充分 D.对认知的作用的了解是模糊的,笼统的,不具体的

9.“对抗偏见”是一种专门用来改变学生在特定的领域内的原有认识的以对话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它是由( )提出的 A.科斯格儒 B.罗尔 C.查朴尼 D.斯太威

10.( )是把成就看作赢得相应社会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 A.附属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内部动机 D.认知内驱力

11.古儒学校产生于古代的( ) A.埃及 B.苏美尔 C.希腊

D.印度

12.智者派提出了古希腊课程中的( ) A.前三艺 B.后四艺 C.七艺 D.六艺

13、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河北定县主持乡村建设实验运动的教育家是( ) A.晏阳初 B.陶行知 C.黄炎培 D.梁漱溟

14、苏格拉底法又称为( ) A.问答法 B.发现法 C.讲授法 D.雄辩术

15、1916年出版的( ),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A.《我的教育信条》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学校与社会》 D.《人的问题》 答案:

1-5 D C D D D 6-10 C C B C B 11-15 D A A A B

1.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7—12岁属于( )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可以概括为“三水平六阶段”,第三阶段是( A.他律道德阶段或惩罚及服从倾向阶段 B.社会道德、法律倾向的阶段

C.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致或“好孩子”倾向阶段 D.他律道德阶段或惩罚及服从倾向阶段 3.提倡“教育独立说”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胡适 C.严复 D.蔡元培

4.1995年我国提出了( ) A.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B.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C.教育“科教兴国战略”

D.教育“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5.夸美纽斯属于( ) A.宗教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6.下面持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或思想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孔德 C.柏拉图 D.迪尔凯姆

7.下面持社会本位论的教育家或思想家是( )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凯兴斯坦纳 D.萨特 8.1920年,( )首次招收女生。之后,其他一些高校和进步中学也开始招收女生或实行男女同校。 A.北京大学 B.浙江大学 C.南京高师 D.清华大学

9.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是( )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北京香山慈幼院幼稚园 C.湖北幼稚园 D.燕子矶幼稚园

10.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并在地方试行大学区制,这主要是仿照了下列哪个国家的教育行政制度(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1.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包括( )

①北京大学 ②清华大学 ③南开大学 ④四川大学 ⑤浙江大学 ⑥中央大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12.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着是( ) A.《教育史ABC》 B.《中国教育改造》 C.《新教育大纲》 D.《家庭教育》

1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于( ) A.1932年 B.1933年 C.1935年 D.1936年

14.解放区第一所工、农、文、理、医、艺综合性的高等学校是( ) A.陕北公学 B.延安大学 C.华北联合大学 D.抗日军政大学

15.下列不符合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法的是( ) A.革命的 B.科学的 C.大众的 D.民族的

答案: 1.C 2.C 3.D 4.C 5.A 6.A 7.C 8.A 9.A 10.D 11.A 12.C

13.D 14.B 15.A

一、选择题

1、 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的是( ) A 社会实践 B 语言的产生 C 生产劳动 D 学校的出现

2、 格塞尔的双生子实验说明了(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成熟 C 环境 D 教育

3、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 A 专职性

B拥有高深知识 C教学活动 D 智育活动

4、 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 ) A 实验活动 B 德育活动 C 教学活动 D 智育活动

5、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 德育内容 B 德育内容 C 德育原则 D 德育方法

二、 填空题

1、春秋战国时期( )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孔子非常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 ) 3、伯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着作 ( ) 中。

4、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教与研究明显的沿着 ( ) 方向发展。 5、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 ) 过程中实现的。

6、教师应该吃透两头,极充分的 ( ) 和充分的人是学生。 7、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 ( )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8、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 ( ) 和参考资料来获得知识,养成炼好的读书习惯的方法。

9、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的北京开办的 ( )

10、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 ( ) 四个互相制约的要素构成。

三、 名词解释 1、 非形式化教育 2、 个体身心发展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器官是( )。 A.间脑

B.大脑皮层

C.小脑

D.脑干

参考答案:B

2、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参考答案:D

3、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

A.顶叶

B.额叶

C.颞叶

D.枕叶

参考答案:C

4、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

A.顶叶

B.额叶

C.颞叶

D.枕叶

参考答案:C

5、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

A.顶叶

B.额叶

C.颞叶

D.枕叶

参考答案:C

6、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藉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的方法称之为( )法。

A.问卷

B.产品分析

C.谈话

D.个案

参考答案:C

7、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藉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的方法称之为( )法。

A.问卷

B.产品分析

C.谈话

D.个案

参考答案:C

8、对单一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 )。

A.个案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参考答案:A

9、当代最著名的社会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最重视的是( ),这一资本是借助于不同的渠道传统的人类知识文化物品或通过了教育证书形式化了的具有生成性的资本。

A.经济资本

B.文化资本

C.社会资本

D.符号资本

参考答案:B

10、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种做法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原则。

A.发展性

B.整体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参考答案:D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2、听觉中枢位于() A、枕叶 B、顶叶 C、颞叶 D、额叶

3、()提出关于心理发展理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4、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形象记忆

5、人的大脑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这是指思维的() A、广阔性 B、批判性 C、深刻性 D、敏捷性

6、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是()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7、学生临考时的怯场属于()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

8、教师在上课时不能让学生处于同样强度的注意在()分钟以上。

A、10分钟 B、20分钟 C、45分钟 D、30分钟

9、优势心理机能说的提出者是() A、阿特鑫森 B、培因 C、艾森克 D、卡特尔

10、英国心理学家学斯皮尔曼提出的能力结构论称为() A、二因素说 B、群因素说 C、智力结构三维模型 D、独立因素论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A 2、C 3、A 4、B 5、A 6、C 7、C 8、B 9、B 10、A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心理现象可以从_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进行研究。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按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_______的需要。

3、观察的品质包括:观察的目的性、__________、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4、想象主要借助于综合、________、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形成。 5、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______。 填空题参考答案: 1、心理过程

2、自我实现 3、观察的客观性 4、夸张 5、发散式思维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动机

参考答案:动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是理想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2.听觉性失语症

参考答案:听觉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叶的颞上回的后方,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当其受伤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语言混乱而格列;能听到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3.效度

参考答案:效度:效度使之所测验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效度有:构想效度,内容消毒和预测效度。 4.感受性

参考答案:感受性:感受性是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通常使用感觉界限来度量的。 5.自然实验法

参考答案: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而且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说。

答: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人的活动有一个核心——即认识,人是按认识来活动 的。所以,可按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把人分为两类:一类人的认识是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 参照体系,这类人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类人的认识是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体 系,这类人属于场依存型。并且认为个人在认识上的这种特点可以在知觉上清楚地表

现出 来。也就是说,在知觉上可以表现出渗透于各种认识中的这种认识特点。因此。可以借考察 人的知觉而把这两种类型考察出来。 2、简述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1)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 能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2)人的知觉 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同,知 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 就越完整、精确。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知觉,可促进对事物的理解。知识经验参与知觉不仅 提高知觉的质量,还能提高知觉的速度。(3)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 极的一面;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 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此 外.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果,还是形成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 3、简述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答: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 来的过程。综合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认识中总是相互联系的。(1)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 认识才能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是肤浅的、空洞的。(2)只有分析,分析的材料将 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3)分析为最初的综合+ 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面,从而导加完整及对事物整体性认识更 加深化。(4)总之,人的思维活动总是按照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而不断深入展开进行的。

4、简述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及表现。

答: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品质,每种品质都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比如,在强度 方面。有强弱之分;在紧张度方面,有紧张与轻松之分;在快感度方面有快与不快之分;在复杂 度方面。有简单与复杂之分。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情还表现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如果外界 的事物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的愿望与观点,就会使人们对它产生肯定的态度和引起满意、愉快、喜爱、羡慕等积极起不满意、烦闷、厌恶、轻视等消极的内心体验。增力作用和减 力作用。情绪和情感的增力情表现为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循环、呼吸、腺体分泌等系统相互配 合,对人们的活动起积极的应激作用,使人和动物能够应付环境中的紧急变化,这就是情绪的 增力作用。增力性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能鼓舞人去进行活动,甚至于忘我地进行拼搏。情绪 和情感的减力作用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有时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忧愁、悲伤、过度的焦虑和 灰心失望等。 5、高原现象及其成因。

答:高原现象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停顿的现象。高原现象产生的原 因主要有:(1)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2)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 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3)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4)产生心理上和

生理上的疲 劳;(5)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6)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 勇气和信心;(7)自满情绪;(8)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末显现出来等等。

6、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的表现。

答: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并 且有其规律性。如能力在量上的差异遵循正态分布;在质上的差异表现为结构不同。能力发展 的个别差异表现为结构不同。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同一年龄层中,能 力的发展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以智力为例,某些人智力超常,某些人智力滞后。(2)表现早晚 的差异。能力表现上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某些人少年早慧,某些人则大器晚成。(3)结构的 差异。能力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且组合方式有所不同。由此就构成能力结构的差异。这也 是个体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了解了这些差异,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工作岗位,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什么是反射弧?论述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以及反射弧的环形回路。 答:(1)反射弧及其结构。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人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沿着传人神经纤维传到神经中枢,再由神经中枢的传出神经纤维把经过加工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以发生反应(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2)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特殊通路是由特定的神经纤维把感受器中特定的感受细胞与大脑皮层相对应中枢的特定神经细胞联系起来。使感受器与大脑皮层相应中枢形成了空间对应关系。这种由一定刺激经过一定神经纤维通到脑的一定部位的神经联系就叫做特殊通路。传到中枢后还要传出,即经过中枢连接传到身体的某一条肌肉上去。身体某一条肌肉跟脑的哪一部位连接也是对应的。这种连接叫特殊的传出通路。它调节特定的骨骼肌肉。群产生特定的随意运动。特殊的传入通路和特殊的传出通路由特定的中枢部位连接,这就形成反射弧的特殊通路。这条特殊通路保证了人们反射的准确性。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传入神经有侧枝进入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把神经冲动传播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保证机体的清醒状态。传出神经的侧枝经网状结构的转接,传到身体许多部位,保证一定的姿势,协调肌肉的活动,配合特定的随意运动。(3)反射弧的环形通路。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单方向的传导,而是在传人或传出,以致高、低级中枢之间都有来回往返。信息在感受器与中枢间要往返传递好几遍,不只是把感受器的信息传入到中枢,还要把中枢的变化反馈到感受器,来调节感受器的活动,使它更好地接受刺激。信息在中枢与效应器之间也要往返传递好几遍,不只把中枢的信息传到效应器,还要把效应器的变化情况反馈到中枢,中枢神经系统据此对效应器进行再调节。由于信息在高、低级中枢之间多次往返.有时很短时间的刺激,在中枢可以反复地兜圈子,其所用的时间可能比接受刺激的时间长很多倍。

2、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论述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与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容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 观察后的归纳、总结;(7)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8)教会学生 自觉养成观察习惯。 3、通过实例说明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遗传、环境、成熟和教育等因素,都会对人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人的性格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遗传因素会对性格的形成发生影响,但在性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遗传,而是社会实践。(1)遗传的作用。人的神经系统在性格的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性格受遗传的作用较小,它主要是由成长的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气质特征非常接近,但性格特征却迥然不同;并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分开的时间越长,性格的差别也越大。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只在某些不正常的性格的形成上,才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遗传因素的作用。(2)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包括和其他人结成的复杂的社会联系。在家庭中,父母的责任感和教养的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责任感的父母,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塑造子女的性格,并且创造出良好的条件来促进子女良好性格的发展。相反,那些纵容型的父母,往往忽视对子女性格的培养,或只顾自己的事情,结果使子女从小就在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上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进而对自己的整个成长历程都产生不良影响。家庭气氛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人,通常性格完善,待人礼貌、诚恳:而在严厉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丧失自尊、自暴自弃。当家庭气 氛冷漠、死气沉沉时,儿童会养成待人冷淡,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的消极性格。出生顺序对性格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对长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发现,长子的性格多偏于保守、进取心较差、缺乏自信、易受人暗示、不善于表达情感、自卑、缺乏安全感。在我国,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容易成为众人注意的中心,若家长对其过于娇生惯养,会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自利等不良性格特点。(3)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 与儿童入学时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在学校里,儿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逐渐形成世界观,从而影响到特定性格的形成。儿童所处的学校班集体对性格形成有特殊的意义。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儿童逐渐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形成理解别人、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4)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人是活动的主体。人的性格不是简单被动地决定于环境。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需要通过人在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因此对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环境本身,而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的性格就是通过他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2012年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写在答案纸指定的位置上。)

1.通过检查日光灯零件散障并作修理的思维种类是()思维。 A.具体形象 B.抽象 C.语词逻辑 D.动作

2.根据皮亚杰的观点,4岁左右儿童的思维处于()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3.()于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冯特 B.华生 C.卡特尔 D.铁钦纳

4.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叫()。 A.观察法 B.心理测验法 C.实验法 D.个案法

5.“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描述的是()冲突: A.接近-接近型冲突 B.回避-回避型冲突

C.接近-回避型冲突 D.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6.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完成的。 A.细胞体 B.树突 C.突触 D.轴突

7.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属于()。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什么现象?()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阈限 D.错觉

9.军事上的伪装是混淆对象与背景的差异,主要利用了知觉的()。 A.恒常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10.按照记忆的干扰理论,早上起来记忆效果好,这是因为少了()。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D.自然消退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5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1.记忆的三个子系统中,具有鲜明形象性,保持时间非常短,容量较大的叫做_______________。

2.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___________。

3.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_____________交互作用的结果。 4.“暴跳如雷.欣喜若狂”是描述情绪的_____________状态。 5.根据大脑皮层的机能区域的划分,视觉区在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1.高原现象 2.知觉定势 3.最近发展区 4.聚合式思维 5.习惯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2.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3.简述观察的品质。 4.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5.简述詹姆士一朗格的情绪理论和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6.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2.结合实际,谈谈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3.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 1分,共 1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A C B B D A 二、填空题

瞬时记忆、意志过程、社会、激情、枕叶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分,共 10分)

1、 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 2、 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

3、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4、 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5、 习惯: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四、简答题(每小题 5分,共 30分) 1.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1分)

(2)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2分)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1分)。行为主义还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1分)。 2.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1)共同点。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1分)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1分)

(2)不同点: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1分);(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1分);

(3)反应方式不同(1分)。 3.简述观察的品质。

(1)观察力的定义:指人迅速、敏锐地 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1分)

(2)观察的目的性(1分) (3)观察的客观性(1分) (4)观察的精细性(1分) (5)观察的敏锐性(1分) 4.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概念: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1分)。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1分)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1分) (3)识记方法(1分)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1分)

5.简述詹姆士一朗格的情绪理论和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1)詹姆士一朗格又称为机体知觉理论(1分)。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强调大脑对身体反应的反馈)。(2分) (2)强调大脑皮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与反应。(2分) 6.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性格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化特性(1分),而气质受遗传影响较大(1分)。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1分)性格的基本机制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基础之上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1分)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1分) 虽然,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与表现发生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1)注意的概念(2 分)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 分) 无意注意可以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分) 学习目的性;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2分) (5)结合实际(5分)

2、结合实际,谈谈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1)能力的概念(2分)

(2)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3)环境和教育(3分)

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早期是儿童言语、感知和想象等多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

(4)实践活动的影响(2分) (5)主观能动性(1分) (6)结合实际(5分)

3、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动机的概念(1分) (2)动机的意义(1分)

(3)指导原则: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3分)

(4)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1分,结合实际1分) (5)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1分,结合实际1分) (6)明确学习目标。(1分,结合实际1分) (7)及时、有效的反馈。(1分,结合实际1分) (8)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1分,结合实际1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

l.对单一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 )。

A.个案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2.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感觉、意象和感情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心理学理论学派是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 )。

A.概括 B.抽象

C.概念 D.综合

4.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属于( )原因。

A.不稳定的 B.可控的

C.外在的 D.内在的

5.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是 ( )

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6.费希纳提出( )之间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A.感受性与感觉阙限 B.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变化

C.心理量与物理量 D.心理量的变化与物理量

7.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 )。

A.特殊能力 B.认识能力

C.创造能力 D.液态能力

8.工作记忆具有( )双重功能。

A.提取与存储 B.加工与存储

C.提取与加工 D.编码与加工

9.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理论是()。

A.机体知觉理论 B.丘脑情绪理论

C.认知,评估说 D.机体.-分化理论

10.所有科学概念,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各种定理和法则,都是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反映。

A.概括 B.抽象

C.直接 D.具体

二、填空题(每小题l分,本大题共5分}

l.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 边缘学科。

2.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 条件反射 。

3.沿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称为发散式思维。

4.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 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

5.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 高原现象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

1.个性心理特征 2.观察 3.定势 4.内部言语 5.技能

四、简答题(每题5分,本大题共30分) 1.简述思维的品质。

2.简述运动知觉及其依赖因素。

3.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4.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5.简述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6.简述注意的双重加工理论。

五、论述题(每题15分,本大题共45分)

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淡淡如何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根据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谈谈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

3.结合实际,阐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按照美国布鲁姆等人的观点,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和_____三个领域。

2、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过度学习量比刚能达到背诵的学习量增加_____时,学习效果最佳。

3、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_______内驱力、_______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

4、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_____________阶段、联系定位阶段和_______阶段。

5、“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提出的。

6、马斯洛将人类的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统称为_____。

7、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____________。

8、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9、品德的心理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道德意志、__________四个因素。

10、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________向___________过渡的过程。

11、教学目标陈述方法有马杰的______________和格伦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需要。( )

a.归属 b.自我实现 c.尊重 d.生理

3、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4、.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份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体现了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 )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6、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

7、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 )

a.命题 b.命题网络 c.图式 d.产生式

8、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 )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9、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10、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 )

a.运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彪勒 b.马斯洛 c.华生 d. 皮亚杰

12、消极强化的实例是: ( )

a.老板为出色雇员增加薪水 b.老板对迟到的雇员扣发奖金

c.学生上课扮怪相而无人理睬 d.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

13、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 )

a. 布鲁纳 b.奥苏贝尔 c.斯金纳 d.加涅

14、元认知的概念是由(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最早在1976年提出来的。

a.曼德勒 b.里奇 c.弗拉维尔 d.巴特利特

15、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 (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 运气 一、单项选择题

A运动B空间C方位D时间

1、 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

A再现B识记C回忆D保持

2、 看到天上的白云,将他们想象成草原上的羊群,这属于( )想象

A有意B再造C创造D无意想象

3、 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

A盲目性B散漫性C顽固性D果断性

4、 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对象的数目时注意的( )

A范围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5、 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 )的变化。

A灵活性B自动化C准确性D熟练化

6、 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较少依赖文化知识,主要依赖个人先天禀赋的能力称为 ( ) 能力。

A晶体B流体C模仿D创造

7、 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能力B气质C性格D意志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1、 心理过程

2、 信号性反应

3、 遗忘

4、 应激

5、 差别感受性

四、简答题

1、 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

2、 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品质有哪些,

3、 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方法

4、 简述注意的功能

5、 举例说明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6、 判断能力测验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二、论述题

1、 根据你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论述人类气质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3、 联系实际,分析能力形成的条件。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能力结构理论称( )。

A.二因素说 B.智力结构三维模型

C.群因素说 D.能力层次结构理论

2、人们对科学研究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产生好奇感,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认识

3、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表象

4、具有容易保持和恢复特点的记忆是( )。

。 )

A.语词 B.形象 C.情绪 D.动作

5、特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称作(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6、( )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

A.生理 B.爱与归属 C.自我实现 D.尊重

7、胃的剧烈收缩所引起的疼痛属于( )。

A.内受感觉 B.本受感觉

C.外受感觉 D.运动觉

8、“入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 )现象。

A.同时对比 B.后像 C.适应 D.继时对比

9、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叶。

A.顶叶 B.额叶 C.颞叶 D.枕叶

10、幻想是( )的一种特殊形式。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空想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第二信号系统

2、 遗忘

3、 智力技能

4、 概念

5、 常模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2、 知觉选择性及其制约条件。

3、 情绪与情感的定义及其信号功能。

4、 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

5、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说。

6、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 根据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3、 结合实际阐述意志行动及其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属于( )。

A. 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责任感

2、容量为7正负2个组块的记忆是( )记忆。

A.瞬时 B.短时 C.形象 D.动作

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

A.综合 B.抽象 C.概括 D.概念

4、强、平衡、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中( )相呼应。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5、下列属于条件抑制的是( )。

A.保护性抑制 B.超限抑制 C.分化抑制 D.外抑制

6、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称为( )。

A.思维 B.感觉 C.知觉 D.概括

7、果断性属于性格的( )特征。

A.态度 B. 行为 C.意志 D.情感

8、注意的两个特点是( )。

A.指向性和集中性 B.选择性和集中性

C.指向性和选择性 D.调节性和集中性

9、凯农提出的情绪理论特别重视( )的作用。

A.大脑皮层 B.丘脑 C.边缘系统

10、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称为( )。

A.技能 B.技巧 C.天才 D.才能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能力

2、 复习

3、 感应性

4、 激情

5、 对比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如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组织复习。

2、 什么是动机?它有什么功能?

3、 简述流体和晶体能力。

4、 简述概念的掌握。

5、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6、 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D.网状结构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2、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斯金纳强化时程表在教育学中的应用。

3、根据图示论述阿诺德的“情绪的认识—评估学说。” 一、名词解释(4’×10,共40分) 1.最近发展区

2.学习曲线

3.认知结构模型

4.成就动机

5.道德信念

6.替代强化

7.习得性失助感

8.认知风格

9.概念形成

10.总括学习

二、简答(6’×6,共36分)

1.举例说明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

2.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哪些区别?

3.简评早期的迁移理论“形成/式训练说”。

4.教材直观的三种类型各有哪些优缺点?

5.造成学习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原因有哪些?

6.知识学习与社会道德规范学习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三、论述(12’×2,共24分)

1.联系实际说明学习的迁移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2.试论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2012年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表现为强、平衡、不灵活的人,他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2.自信、自尊属于性格的什么特征( )

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认知特征

3.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属于( )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激情

4.品学均差的学生既怕学习上的困难又怕学习不好受到处分,这种矛盾心理叫(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5.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则容易发生( )

A.正迁移;B.负迁移;C.正启动;D.负启动

6.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则容易发生( )

A.正迁移;B.负迁移;C.正启动;D.负启动

7.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叫( )

A.智力;B.气质;C.性格;D.能力

8.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叫做( )

A.创造能力;B.液态能力;C.晶态能力;D.认知能力

9.代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的指标,叫做(

A.智力年龄;B.离差智商;C.比率智商;D.操作智商

10.前后两次测验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用来表示( )

A.重测信度;B.复本信度;C.分半信度;D.内部一致性系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是。

2.创造性思维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验证期。

3.情绪与情感是一种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4.麦独孤认为,每种本能都有三种成分:能量成分、行动成分和。

5.注意的功能包括:选择的功能、保持的功能、以及。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lx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