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河南永城高级中学高三上高考仿真训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4:25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届河南永城高级中学高三上高考仿真训练(二)语文试卷(带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来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

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人民日报》2014年12月5日)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3分)

A.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B.在旧货市场一个小女孩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把价值千元的绝版芭比娃娃以30元抛掉,她另有价值1500元的宠物玩具,几千元的变形金刚,一堆LV的包包待售。

C.一个贵州女孩把自己一张“左手提一个LV大旅行包,右手挎一个橘红色爱马仕包”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展示,她这一套行头,价值足有10万余元。

D.陈光标带着15万元现金到云南灾区向每名灾民发放200元现金后,从一沓百元大钞中抽出两张并举起来,并要求大家做出和他同样的动作合影留念。 2.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炫富”虽举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B.用金银珠玉来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C.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4.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来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D.“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答案】 1.D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关于“炫富”的内容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的论述,陈光标的动作只是为了表示他同灾民的亲密关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题中,B项错误在于:“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符号的陪衬”的主语是“追逐符号的人”,这里把宫殿庙宇的建造与“追逐”精美的宫殿庙宇混为一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题中,C项错误在于:应该是“不理解‘和而不同’”;另外,建造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与建设者是否理解“和而不同”,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朽的诗人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是啊”,菲尼阿斯·威尔奇博士说,“我能使那些古贤起死回生。”

他有点醉了,不然他不应该如此胡言乱语。当然,一年一次圣诞节之夜,多喝点也是应该的。 斯各特·罗伯特生,某大学年轻的英国文学讲师,放好酒杯,朝左右溜了一眼,看看有没有人听见他们谈话。

“我这话是当真的。不只是鬼魂,肉体我也能召回来。” “我从来没想到这种事竟然是可能的。”罗伯特生一本正经地说。 “为什么不可能呢?不过是简单的时间转换吧了。” “你指时间旅行?这有点太——哦——离奇了吧?” “会者不难嘛。”

“哦,怎么做呢,威尔奇博士?”

“你以为我会告诉你?”物理学家板起面孔说。他迷迷糊糊地四下找酒喝,但找不到。他说:“我召回不少人。阿基米德、牛顿、伽里略真是些可怜虫。”

“难道他们不喜欢我们这儿?我们的现代科学使他们着迷了吧?”罗伯特生说道。他对这次谈话越来越感兴趣。

“不错,他们很着迷,尤其是阿基米德,我用学过的一点希腊文向他解释了一些东西后,他真乐得发狂了,可是,不……不……” “出什么岔子了?”

“文化不同,他们不适应我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感到孤独,成天担惊受怕,我只好送他们回去。” “真糟。”

“是啊,都是伟大的灵魂。但缺乏灵活性。不是那种能包容万象的灵魂。所以我试了一下莎士比亚。”

“什么!”罗伯特生叫起来,这下击中他的要害了。 “别嚷,小伙子”,威尔奇说,“不雅观。” “你说你把莎士比亚召来了?”

“不错,我要找一个能包容万象的心灵,找一个知人知世,能和与他相隔几世纪的人们生活在一起的人,只有莎士比亚能做到,我有他的签名,一个纪念品。” “你带着呢?”罗伯特生,眼睛爆了出来。

“就在这儿。”威尔奇把他的背心口袋一个个摸过,“啊,这就是。”

他把一张名片递给讲师,名片一面印着“l·克菜恩父子五金批发公司,”另一面潦草地涂着“willmshakesper”。①

罗伯特生简直神魂颠倒了。“他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

“不象他的那张画像。秃头,胡子挺难看,满口土腔。当然,我花了最大力气设法使他喜欢我们的时代。我告诉他,他的剧本我们钦佩得五体投地,至今上演不衰,我们认为这些剧本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可能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品。” “好,好,”罗伯特生气也透不过来地说。

“我还说,人们对他的剧本写的评论多如牛毛。自然,他想看看,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 “怎么样?”

“哦,他入了迷。当然,他不懂那些现代用语,也不知道十六世纪以来发生的事情,但我帮他解决了。可怜的人,他从来没想到受到如此对待,他不断地说:‘苍天保佑吾!’五个世纪,什么东西榨不出来?我想人们可以从一块破抹布中拧出一场大水。” “他不会说这种话。”

“为什么?他写剧本落笔千言,他说人生有限,非得须臾必争不可。他用六个月时间写了《哈姆雷特》。老故事,他只是‘拂拭’了一下。”

“就象擦镜子一样拂拭一下,”这位英国文学讲师愤怒地说。

物理学家没理他的碴儿。他看到几步远的柜台上有一杯没喝过的鸡尾酒,就横着移过去。”我告诉这不朽的诗人,我们大学里教莎学课。” “我就教莎学。”

“我知道,我给他在你的夜校班上报了个名。我没见哪个人象可怜的比尔②一样急于了解后世对他如何评价。他很用功。”

“你让莎士比亚上我的课?”罗伯特生哑着嗓子说道。哪怕这是教授的醉糊涂活,也叫他够吃惊的了。不过这恐怕不是醉话。他想起来有一个人,秃头,说话挺奇怪……”

“当然没用真名,”威尔奇博士说,“别管他用什么名字了。我犯了个大错误,可怜的家伙。”他已经抓住了酒杯,正对着酒摇头。 “为什么是错误?出了什么事?”

“我只好把他也送回1600年去,”威尔奇愤怒地吼叫起来,“你以为一个人能受得了多少侮辱?”

“你说的是什么侮辱?”

威尔奇博士一口干了那杯鸡尾酒。“你,你这呆瓜,你给了他一个不及格。”

注:①这是莎士比亚自己的签名式,与现在通行的拼写法williamshakespeare很不相同,莎士比亚的手迹保存至今的只有他的三个签名。 ②比尔,莎士比亚的名字威廉的昵称。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威尔奇博士是一个热衷于幻想,深谙起死回生之术,喜欢故弄玄虚并爱打抱不平的一个人。

B.年轻的英国文学讲师罗伯特生为人处世谨慎,对奇幻的东西充满了好奇,有自己的职业操守。

C.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夸张、细节描写以及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小说的情节在对话中跌宕起伏。

D.“就象擦镜子一样拂拭一下,”这位英国文学讲师愤怒地说。这里的“愤怒”既是对莎士比亚创作态度的不满,也是对威尔奇博士的诋毁不满。

E.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这让我们想到有不少的作家在解读自己的作品时往往和批评家的解读大相径庭。这也告诫我们读者,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不确定的因素,但尊重作者和当时的时代是关键。

(2)小说以“不朽的诗人”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3)简要概括斯各特·罗伯特生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4)这篇小说段落都很短小,以对话为主,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B.E(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内容上“不朽的诗人”说明莎士比亚的艺术生命不朽,灵活性,包容万象。 ②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围绕莎士比亚的复活展开情节,行文紧凑。 ③主题上,通过莎士比亚的复活后的遭遇(不及格)抨击了现代文艺的不良现象——歪曲文学史,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文艺要不朽就必须紧跟时代。(每点2分)

(3)镇定——好奇——惊讶——着迷——愤怒——恐慌(每点1分)

(4)①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跌宕起伏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②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③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大量的对话,一句一段的形式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突出不同人物形象,使各类人物个性更加鲜明;④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每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A项,“深谙起死回生之术”的说法错误;C项,“对比”的说法错误;D项,“对威尔奇博士的诋毁不满”的说法准确,但“对莎士比亚创作态度的不满”的说法错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一般应从内容、结构、主题等角度来答题,在次题中,内容上可抓住“不朽”,立足文本分析;结构上,标题一般祈祷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等等。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分析:①与文章主旨的关系;②与线索的关系(有时候可能是人);③与情节的关系;④与环境的关系;⑤内容上(题目本身关涉的内容);⑥手法上(有些题目有寓意或指代作用的,那就要点出表面和暗含的意思等);⑦带来的效果(对读者而言)等等。解答此题,第一步要先审题目,明确鉴赏的对象是小说标题而不是主题;第二步审文本,小说写

了谁,什么事。第三步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从标题的作用、意义角度,逆推文本,拟写标题。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情节。解答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以主要人物斯各特?罗伯特生的心理变化过程为线索来概括、组织。一开始对物理学家的话不以为意,接着对话题感到好奇,然后感到惊讶,一步步的追问说明他对博士的话感到着迷了;博士关于莎士比亚的话触动了他,觉得是对自己专业的侮辱,所以愤怒;最后,博士的“他写剧本落笔千言,他说人生有限,非得须臾必争不可。他用六个月时间写了《哈姆雷特》。老故事,他只是‘拂拭’了一下”让他觉得恐慌。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表达技巧中的对话写法的好处。首先应该准确判断小说中该技巧运用的对应内容,然后结合该手法的一般艺术效果和小说中的具体内容作深入分析。如对话便于加快叙事节奏,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适合本文跌宕起伏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等等。对小说表达技巧性的题目,在组织答案时一般遵从如下思路:①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②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③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援笔:提笔,执笔。 B.世颇谓偃蹇不偶偃蹇:骄横,傲慢。 C.巩视之泊如也泊如:恬淡无欲貌。 D.斟酌于司马迁、韩愈斟酌:仔细地比较。 2.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B.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C.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D.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答案】 1.B 2.D 3.A

4.(1)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暴诛亟敛、堪、区处、市里各1分,句意1分。共5分)(2)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B项对“偃蹇”的解释显然不合语境,应该解释为“不顺利,困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文段的大意是:(曾巩)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曾巩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此项强加因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暴诛亟敛”意思同“横征暴敛”;“堪”即“能(忍受)”;“区处”即区别处理;“市里”即“城中(百姓)”。第(2)句中的“俾”是“使、让”之意;“推择”就是“选择、推荐”;“识”通“记”;“以次”就是按照次序。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能脱口成诵。十二岁时,曾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考中嘉祐二年进士。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调配了31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调到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

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筹划安排)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②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③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从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③旌阳,山名。

1.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2.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2分)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以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3分)

2.①欧诗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3分)②黄诗的结句用的是拟人手法,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根据注释和诗题将诗的大意读懂。《别滁》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二句以绚丽的春光衬托热烈的送别场面。后二句抒情,内里实在蕴含着惜别的深情,只是故作旷达自慰且慰人。《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前两句承题写离家,写舟中回望之景。三、四句转到言情上,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而把有情的人,偏说成是无情,就形成了更为曲折也更耐人寻思的情景关系。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主要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的结句。欧诗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黄诗的结句用的是拟人手法,拟物为人,以景传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_____”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2)杜牧《阿房宫赋》一文用比较法突出表现阿房宫中音乐声之繁多的两句是“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答案】(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要答好名句默写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辨、受、呕哑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语言表达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

材料一:(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

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 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学科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长春广播网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1)材料一和材料二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5分)

(2)在材料二中,孙连成介绍美国母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6分)

(4)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当前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解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5分)材料一着眼于微观,就目前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内容具体;材料二着眼于宏观,通过中美母语教育比较,指出了我国对母语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内容较宽泛、笼统。(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5分。基本意思对即可。)

(2)(6分)①让听众了解美国的母语教育情况;②同我国的母语教育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出我国当前母语教育存在的问题;③为我国的母语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语文是学习的基础,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借助语文的力量;②语文是交流的工具,人的思想要靠语言来表达;③学好语文是产生好的思考与创意的关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要充分认识语文对工作生活的重要性,重视语文教育,增加语文课的教学时间及其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②课堂教学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要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③重视口语训练,经常举行演讲与辩论会,将口语表达纳入考试的范畴;④突破课本的限制,加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量,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每点2分。本题为探究题,无统一答案。只要立足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适当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着眼点”一语,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组织答案。比如,因为材料一讲的是具体事情,故可得出材料一的着眼点在于微观;因为材料二是从中美教育这一大问题,故可得出材料二的着眼点在于宏观。 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主要应根据材料二中关于孙连成介绍美国母语教育的内容及其上下中总结归纳的句子,进行概括。

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中筛选有关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内容,然后归纳概括。比如,根据“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一语可得出“语文是学习的基础,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借助语文的力量”的结论;等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牌结合自己实际的探究题。回答此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当前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绝不要另生枝节,答非所问。必须立足文本,言之成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近视眼要戴眼镜,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具体到个人,也有不少想法。有的人听别人说近视眼戴眼镜会越戴度数越深,因此 (1) 。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眼睛近视了,看不清时就会迫使眼睛加大调节,眼压上升,眼外肌收缩,长期下去可导致眼轴变长,近视加深。同时, (2) ,势必离书本、桌面很近,更容易加深近视。所以, (3) 。那么,哪些近视要配眼镜?据专家研究,假性近视原则上不配,真性近视要配眼镜,混合性的配镜度数不能超过真性近视的度数。

【答案】(1)宁可让它近视也不愿配镜、戴镜;(2)不戴眼镜看书写字;(3)还是戴眼镜为好。(大意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各道横线的上下文,题目的答案往往可根据上下文意思得出。题中,第一道横线的上文是原因,填入的句子应该是下文的“这”指代的内容,即不佩戴眼镜。第二道横线填入的内容应该导致下文的结果,显然还是不佩戴眼镜。第三道横线应填入正面的结论,即要佩戴眼镜。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至少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 通 告

为提升城市形象、减轻交通压力,我市将对辖区部分街面和道路进行升级改造。现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敝工程将于2014年2月10日开始,6月10日8时截至,在此期间会影响市民的出行及日常生活,敬请包涵。

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投诉电话:2945663。

对工程施工给市民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以理解和支持。 ××市市政建设总公司 2014年3月1日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答案】(1)将“宣布”改为“通告”;(2)将“敝”改为“本”;(3)将“截至”改为“截止”;(4)将“包涵”改为“谅解”;(5)将“投诉”改为“联系”;(6)将“不安”改为“歉意”。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用语得体的能力。“宣布”多指决定或表明态度,“通告”则是告知全体公众;“敝”是本人或本乡的谦称,不用于物;“截至”后边往往要跟具体时间,而“截止”则相反,后便不能跟具体时间;“包涵”用于请对方原谅自己的缺点,“谅解”则希望对方能原谅和理解。“不安”和“深表”不搭配。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鲁迅一生记载了25篇书账(每本日记一篇),共计购书9600册及古碑刻石、画像等拓片6900百张,真是 !

(2)古丝绸之路旷古胜迹 ,民俗民风淳厚,时刻激荡着美术家们的心灵为写生创作提供了丰富灵感。

(3)在盐城区各小学的庆“六一”活动中,建军路小学的“庆六一迎校庆书画艺术展”再次成为市区教育界鲜明的亮点,千余名少儿同时书画,场面 。

A洋洋大观 蔚为大观 蔚为壮观 B蔚为大观 蔚为壮观 洋洋大观 C蔚为壮观 洋洋大观 蔚为大观 D蔚为壮观 蔚为大观 洋洋大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以利用排除法。题中,“洋洋大观”形容事物复杂繁多丰富多彩。“蔚为大观”意思是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蔚为壮观”形容盛大壮丽的景象。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4月6日上午,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首度走进由市文学院主办的国学大讲堂,分享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文化发展的独到见解。

B.蔬菜从田间到百姓的餐桌,需经过收获、批发、运输、收购、零售等诸多环节,中间成本占到菜价的30%,蔬菜价格贵是自然而然的。

C.针对今冬明春严峻的消防安全形势,该市各相关部门相继开展出租房消防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治。

D.这位负责人指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绝对不能为图一时之快而飙车,看似是一种不良习惯,实际上已经触犯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A项不合逻辑;B项语序不当;D项成分残缺。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 , , 。 , 。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我们的认同,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①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 ②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③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 ④丰富了饮食结构 ⑤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 ⑥扩大了食物范围

A.⑤⑥④②③① B.⑤①⑥②③④ 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①⑥④⑤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既要认真体会横线前后的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又要认真分析题中六句话在内容上的逻辑关联,注意它们之中的关联词语和指代性词语。题中,③是其他各句的原因,应排在首位,于是排除A.B两选项。比较C.D,⑤是原因,⑥和④句式和字数都相近,应连在一起。于是得出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其他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根据上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答案】【习作例文】 绕道而行

藤蔓面对乱石阻挡,蜿蜒曲折,迎向阳光成就了日后的满目苍翠;小河面对巨石堵塞,灵动一弯,铸就了日后的汹涌澎湃。物如此,人亦然。正如材料中的年轻人,路遇恶狗,选择绕道而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生活中同样如此,面对困难,我们可以抽身而出,绕道而行,换一种方式挑战生活,你会看到更美好的未来。 绕道而行,是躲避现实障碍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智慧和豁达。

史铁生说:“我的全世界从一间屋子扩展到一个院子,再从一个院子扩展到一条街道,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颗星球,直到一种无从反驳又无比想象的无限。”正值年少意气风发之时,却失去双腿。史铁生曾说自己的偶像是刘易斯,说过自己热爱奔跑。但是,他却知道,虽然不能奔跑,但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实现理想。正是这一份绕道而行的智慧和豁达,史铁生才能够用他最朴实的笔触带给我们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绕道而行,更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避开那复杂障碍后能发现更美好的景色。陶渊明仕途坎坷之际,逸然隐居,造就了诗人的神话;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则是为了日后的重新崛起;刘伟在放弃游泳后选择钢琴,更是成就了一位“钢琴之子”,经商失败,马克·吐温毅然选择了文学,才有了日后受人敬仰的大文豪。绕道而行,才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然开朗,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

然而,真正的绕道而行并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而是有选择地避开那些战胜他也了无意义的困难。如果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和坚持,而是一味地退缩躲避,你会发现自己停在原点,甚至是在慢慢倒退。

著名漫画家郑辛遥曾说:“在路走完时,并不意味着到了尽头,而是提醒我们是时候转弯了。”由此可见,学会绕道而行,即是转弯,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如此,还要学会选择转弯的时机。在人生迢迢长途中,平坦处,当有居安思危,勇往直前之心,险峻处,当抱定柳暗花明之念。

学会绕道而行,绕的是那种种困难,绕出的,却是一种气度和生活方式,更是绕出困难背后的光明之路。

【解析】试题分析:审题的目的是要立意,立意的关键是角度,好角度才有好作文。立意是有好、较好之分的,什么样的立意算是好呢?好的立意有三点:一、应当是承载着原材料的核心内容;二、能折射出原材料的辩证思维;三、应当尊重了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所以,审题立意不要在材料的枝叶上做文章。因为作文材料常常要增加一些情景性的文字来叙述题目,但叙述情景的文字越多,就可能相应地增加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甚至和材料命意无关的东西,容易引人走入误区。譬如这则材料若从“不想与狗纠缠”中,提取出“新鞋不踩臭狗屎”之观点,是否成立呢?若否定之,则这个观点“没有脱离材料内容”的范围;若肯定之,则显而易见不是命题人的命意所在,有偏离“含意”范围之嫌。

从年轻人避开拦道的恶狗这个日常生活现象,引发出人生路上会遇见许多如挡道恶狗一样的障碍。其关键词语是:障碍(恶狗)、战胜(扫平)、绕道(避开)。也就是“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

人生路上遇见障碍究竟是战胜还是避开,当然是见仁见智。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那就是要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这是从人生的目的角度而写的。无论战胜还是避开,都是一种对策,而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取决于你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讲的就是一个对策与目的之关系问题。年轻人更讲策略。因此可以得出两个立意:“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

如果从路人的角度立意,则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这是从人的精神角度来写的,路人认为年轻人避开恶狗是“怕了”,他认为要遇见恶狗要勇敢去打。年轻人认为自己不是怕,而是不愿意“纠缠”担心不能尽早到达目的地。从这个角度而言,讲的是怯懦与勇敢的关系问题。从精神上来讲,人宁可被打死,也不能被吓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觳觫顶不了死”,也就是说前进路上遇到障碍,不能老是躲着,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遇到障碍就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世上没有迈步过去的坎,关键你要有战胜它的勇气。有了这种勇气,你才可能无所畏惧地最终到达“远方”。你今天避开这个障碍,很可能明天会绕开那个障碍,不断地避着绕着,很容易消磨掉战胜障碍的勇气,如果遇到一些绕不开避不掉的障碍,怎么办呢?很可能就过不去而到不了“远方”。要从这个习惯的思维角度写,这篇作文主要是励志性的文章,容易说大话说空话。因此可以得出两个立意:“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或“宁可被打死,不能被吓死”。最后,从行文来看:鼓励学生辩证性地看问题,即既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转身的智慧,但是必须分清主次,重点突出,避免观点模棱两可,自相矛盾。

参考立意角度:(1)遇到困难(障碍、矛盾),要学会变通,灵活应对;(2)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必要的地方;(3)有时,避开障碍是一种智慧;(4)战胜困难方能达到目的;(5)遇到矛盾不要绕道走。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