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研究

更新时间:2023-09-11 06: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首先要进行监测方法研究,然后进行实证分析。

1.1 富裕程度的表达方式

富裕程度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

①用人均地区经济总量,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等。综合性概念比较强。

②用人类综合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报告中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的参考指数。其计算主要参考三个指标,一个是预期寿命,二是教育方面的指标(包括毛入学率和识字率),三是人均GDP值。

③用人均居民收入,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

④用居民储蓄和消费,如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

⑤用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结构方面的指标,也是反映居民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支出之比。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尔系数越小。国际上,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在中国,恩格尔系数有失真现象。

⑥用人均实物,如人均用电量、百人拥有汽车数等。数量简单,可比性比较差。

⑦发展水平也可以用一些社会指标,如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率等等。社会公共服务受财政投入的影响比较大,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均财政支出、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等指标来表达。

1.2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

本课题采用的是“相对富裕程度”的表达方式,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考察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构建起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监测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强国富民、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2.1 相对富裕程度的特点

①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

②以居民收入为主,统筹基本公共服务。

③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

④以财政转移支付为公共财政的主要手段。

⑤以市场化、货币化的指标为主。没有考察地区矿产资源等指标,因为矿产资源所有权属

于国家,国家可以统筹分配所有权;没有考察定性指标,如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人民满意度、幸福感等,这些指标的动态性、随意性比较大,定性指标评价也是今后需要加强的重要内容。对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会比实际感觉低一些。

1.2.2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三相对”规则

①相对核心内涵的富裕程度。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体现了地区的富裕程度的核心部分,反映了地区发展的基本水平。

②相对全国平均水平的富裕程度。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以全国平均数为基准,反映了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情况。

③相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富裕程度。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序相关联,反映了历史进程中共同富裕水平。

因此,相对富裕程度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基本的发展概念,是考察地区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核心性尺度。相对富裕程度监测工作是进行区域统筹的基础性工作。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工作存在一个完善过程,结合其他单项评价指标能更好地为统筹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向。

1.2.3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指标选取原则

①采用人均指标。

②客观可比性指标。

③监测可操作性指标。

④以居民收入为主,以货币表现形式为主。

⑤有现实指导意义。 1.3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对象

地区可分许多类型。地区根据层次可以分省域、县域等;地区根据资源、环境、人口等因素可以分为可开发的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不宜开发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地区也可以分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等。不管地区有多大,不管地区如何划分,不管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积聚程度有多大差异,但生活在每个地区的社会公民享受到均等化文明程度应该趋同的。因为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之一。

在本课题中,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监测的基本对象主要是地市州盟。如果地市州盟的中心城区和县域差异性非常大,可以将中心城区和县域单独出来。县域主要是指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中心城区主要是由市辖区组成的区域。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监测对象。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以地市州盟作为监测对象,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地市州盟转变政府职能,尽快转变到区域统筹职能上来。

表1-1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注:带﹡指标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指标。 1.4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反映某一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的居民收入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水平的综合富裕程度。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用“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来表示,特称为“中郡富强指数”。

1.4.1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指标体系包含五类三级22个指标,见表1-1。五类指标包括人口类指标、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地区发展类指标、财政统筹类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地区发展类和财政统筹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统筹发展部分。

1.4.2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在指标体系中,强调:

①以人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为基准。

②突出居民收入,还统筹考虑与居民收入相关联的工资、储蓄、消费等因素。

③突出居民富裕,还统筹考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

④不仅强调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还强调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统筹能力。

⑤地区经济发展是提高地区富裕程度的物质基础,财政统筹是弥补因经济发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异。统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统筹体现了市场和政府的两种力量、地方和中央两个层级在提高富裕程度和强国富民工作的两个积极性。

1.4.3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计算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用中郡富强指数来表示,中郡富强指数体现了地区的强国富民情况,中郡富强指数的计算过程是:

①利用公开的资料,整理、甄别、核实每一个参与监测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客观性。

②数据标准化处理。用每个地区的原始数据与全国的人均数据的比值来无量纲化处理。

③本课题监测评价中采用综合指数分析和分类坐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目的是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

把指标分为居民富裕集合(居民收支类、公共服务类)和统筹发展集合(地区发展类、财政统筹类)等二集合四类,每类选取主要的指标,进行相应的分析,最后综合评价。采用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坐标,分析不同类型地区的相对富裕程度特征。 1.5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结果描述

1.5.1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中郡富强指数)等级依据指数大小分A﹢、A级、A﹣级、B级等四级,各级规范:

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富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

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地区;

A﹣级:100-75,全国中等偏下地区;

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地区;

A级和A﹣级是全国中等水平。

1.5.2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中郡富强指数)类型可以用“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坐标”来分析,见图1.1。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坐标解释:横坐标是统筹发展指数。纵坐标是是居民富裕指数。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中郡富强指数)是横坐标和纵坐标构成的斜线的长度。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类型分Ⅰ、Ⅱ、Ⅲ、Ⅳ类,各类规范:

Ⅰ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图中a-c-b部分。

Ⅱ类:居民富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中b-c-y100部分。

Ⅲ类:居民富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图中a-c-x100部分。

Ⅳ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中x100-c-y100部分。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坐标为全国地区统筹提供导向。不同类型地区的统筹方式不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l4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