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原理_张京祥

更新时间:2023-03-28 14:40:01 阅读量: 实用模板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5卷 第2期2000年4月

文章编号:

1003—2398(2000)02—0015—04

人 文 地 理

HUMANGEOGRAPHY

Vol.15,No.2 Apr.2000 

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原理

张京祥,崔功豪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210093)

提 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城市结构增长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空间现象,而一直引起各方面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对西方各学派相关研究方法及成果的系统考察,从结构增长、空间组织、增长过程三个方面,以若干具体的原理,对城市空间结构增长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释,研究了新经济环境、技术要素的相关影响,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这一基本原理。本文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了丰富与完善。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增长;原理中图分类号:

K901.8  文献标识码:

A  

GROWTHPRINCIPLESOFURBANSPATIALSTRUCTURE

ZHANGJing-xiang,CUIGong-hao

(Dept.ofUrbanandResources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

Urbanspatialstructureisoneofthecoreresearchfieldsinurbangeographyscienceandurbanplanningscience.Asaverycomplicatedphenomenon,thegrowthofurbanspatialstructurehascausedgreatinterestbyscholarsfromdifferentfields.Buttherestillisntaperfectandcompleteanswertoit.BasedonthesystematicsurveyoftherelevantresearchmethodsandachievementsintheWest,fromthreeaspects,i.e.structuralgrowth,spatialorganizationandgrowthprocess,andthroughsomeprinciples,thisarticlecomprehensivelyanddeeplyexplainsthestructuralgrowthofurbanspace;studytherelevantinfluenceofneweconomiccircumstanceandtechnicalfactors.Itpointsoutthefundamentalprinciple:evolutionofurbanspatialstructureisthespatialprocessin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Thisarticlewillenrichtheresearchofurbanspatialstructureandmakeitmorecompletely.

Keywords:urbanspatialstructure;spatialgrowth;principles

城市空间的研究是通过结构化的要素来具体把握的,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研究核心之一。战后西方学者对之进行了多角度的广泛研究,产生了众多的学派,代表性的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结构主义、行为主义、激进主义学派等。但实际上无论那一种学派由于自身考察视野的局

限,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解释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过程,因而一种更为全面、深刻的阐释成为必然的要求。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城市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其客观建

[1]

收稿日期:1999—04—26;修订日期:1999—05—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571028)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张京祥(1973—),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讲师,1999年3月获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博

,。

16人 文 地 理15卷

构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在城市演化过程中,城市系统的结构与能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直接受到新物质、新能量和新信息的刺激下发生着变异,城市结构进行着转化。城市的这种自发现象即是城市空间结构增长中的自组织现象,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存在着自组织过程,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空间中存在着类似于自然界的不同生态位势差。这种生态位势差在城镇发展的早期可能是由于具体地理区位环境的自然差异而造成;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场所以不同方式的集聚、扩散也会对生态位势差进行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自组织机制实质是对系统平衡与恒定的否定,并能在一个新的层次达到相对稳定有序的结构,以实现空间的发展进化,即“涨落有序”的过程。

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始终受到两个力的制约与引导:无意识的生长与发展及有意识的人为控制,两者交替作用而构成城市生长过程中多样的空间形式与发展阶段,人类对城市发展的干预几乎是伴随城市成长的整个过程,人类对城市演化的干预活动具有积极主动和目的性两大特征,因而其空间结构的增长也必然是一个空间组织的过程。

纳极限时,将遇到新的一道门槛。一般而言,城市跨越的门槛越多,克服下一门槛所需的投资越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受到各种门槛制约因而表现出多种空间分布的类型,主要有可能性制约型、土地制约型、中间制约型和均匀制约型等[3]。在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自组织过程与被组织过程中,“门槛”效应使得一些空间现象得以自觉或不自觉的表现,如城市中明确的土地利用分区、城市发展某一时期主导型的空间组合型态或建筑风格特征等。1.2 非均衡变化原理(Non-ProportionalChange

Principle)

城市空间结构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地理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过程中人类空间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而集聚与扩散一直是这个过程中两类基本的运动形式,其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区位(场所)的组合特征(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具体表象。50年代瑞典学者T.Hagerstrand阐述了空间要素的扩散一般有三种方式:接触扩散(ContagiousDiffusion)、等级扩散(HierarchicalDiffusion)与非等级扩散(Non-hierarchicalDiffusion),因而在“扩散”的另一面“集聚”也就对应着相耦的三种形式。总体而言,前两种集聚扩散过程遵循空间距离递减规律,因而可归入均衡化范畴,而第三种集聚扩散过程,应属非均衡化范畴。我们可以发现具体空间场所中某一要素所受的集聚、扩散效应的组合(溢

1

出效应)就至少有C13C3=9种基本类型,而其中由于

1 结构增长原理(StructuralGrowth-Principles)

1.1 最小规模/门槛原理(ThresholdPrinciple)

“门槛”理论(Thresholdtheory)最初是由波兰学者鲍·马利什于1963年研究城市空间增长时提出来的,并迅速被推广到许多国家城市发展分析的实践中去[2]。联合国亦曾专门出版门槛分析手册以助推广。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常常要遇到一些阻碍城市规模增长的限制性因素。这些限制可能是地理环境方面的限制,可能是工程技术水平方面的限制,可能是政策制度上的限制(如我国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也有可能是来自于城市原有空间结构自身的制约,这些限制标志着城市规模增长的阶段性极限。要想克服这些限制,一般情况下的渐进增长型投资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需要一个跳跃性的突增,这便是城市发展的门槛。在南京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长江作为难以逾越的障碍一度影响了南京城市扩展的方向及城市的用地布局结构。在城市规模增长过程中,门槛是多级的,刚刚跨越一道门槛之后,城市的基建投资和经营费,集聚、扩散各自力量的具体不同,又蕴含着无数种具体的组合状态,溢出效应的表达必然是一个非均衡曲线。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是城市中多场所、多要素、多方式运动组合的复杂过程。因此城市总体空间演化表现出非均衡变化亦是其基本特征之一。1.3 依赖形态原理(Growth-FormDependency

Principle)

从本质上讲,结构是指事物要素之间的关系定式,而形态则强调要素组合的表象特征。就普遍意义而言,具有内在结构的物体必然会呈现一定的形态,这同样存在于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两者之间。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空间结构影响了空间形态,而空间形态又往往限定了空间结构。所谓“形态依赖”是指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都基于原有的形态背景,其[4]

2期张京祥 崔功豪: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原理17

衡定性又是激发空间结构增长的动力。

空间结构增长与空间形态虽然相互依赖,但并不表现为绝对的支配或对应关系,其间可能存在着渐进的变异或突变两种状况,因而反映到具体现实中,同样的空间结构可能对应着若干不同的空间形态,反之亦然。在后工业社会,由于城市中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灵活性大为提高,其空间选择的余地亦得到明显的扩大,这种非因果性特征就更为明显;但从另一角度来来理解,依然可以看作是空间结构增长—形态依赖原理在新环境中的表达,是对传统考察视角的一个修正。

1.4 非均质原理(InhomogereityPrinciple)

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非均质原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由于社会经济要素及技术条件的变化,在同样规模的空间增长尺度内其蕴含的内部空间结构特征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内部要素的分部及组合关系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

(2)当城市中某一相对均质的地域形成以后,其依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表现出不断演化的过程,而最终由均质型转化为非均质型。

城市空间结构增长过程始终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干扰效应是干扰类型、干扰频度与干扰强度在某一时间过程中的复合,在一定的干扰效应幅度内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可以保持一种动态的均质平衡,但更多的则是在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作用下发生非均质性的嬗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土地竞争的出现及持续加强,不同要素的区位分布形态呈现明显的分离性,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一般形式由早期的“均质点状”向“镶嵌式面状”演化。

60、70年代西方兴起的社会区(SocialArea)研究为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非均质地域分异规律开辟了新的局面。中国学者虞蔚曾经利用社会区分析方法对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其非均质增长的特征。

[5]

出于对美学、伦理等价值判断,而以强有力的方式限定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最为明显不过的例子;到了现代社会,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具体社会、经济问题又籍以技术条件的支撑,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的空间组织,更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项经常与主动的工作。

2.2 相关性原理(RelationalPrinciple)

城市中多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整体要素组合的变化,从而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增长过程的偏移。人为活动对城市空间增长的组织作用可视作一种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是基于对空间结构增长中社会、经济、物质、环境等要素的多方面综合考虑。《雅典宪章》(1933)将城市划分为工作、生活、游憩、交通四大基本功能,并在空间分布上要求有明确的结构性配置以利于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运作,这种观念曾一度成为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的准则。《雅典宪章》所阐释的简单、绝对功能分区思想虽也不再适应后现代化社会的特征,但城市要素间的相关性依然是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组织方式的基本思维判断。

3 增长过程原理(ProcessPrinciples)

3.1 市场竞争原理

Principle)

“空间,特别是生态位置意义上的空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可以用它来支持对经济利益的追求”(D.A.Rondinolli)。资源的有限性及特定阶段发展空间的有限性,使得竞争成为城市空间结构增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并且通过要素化的市场得以进行,集中表现为对土地和空间区位的争夺。城市中要素的空间竞争有两种基本类型:资源利用性竞争(ExpoitationCompetition)和相互干涉竞争(InterferenceCompetition),在资源利用性竞争中两种类型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量减少而对竞争对手产生的间接影响;相互干涉性竞争则表现为对竞争对手的直接干扰或压抑。当资源利用性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可转化为相互干涉性竞争,这反映在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不同阶段。例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州古城中文化景区的保护与其他用地内容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有限用地的争夺;而如今为确保苏州的国际品位,已演化成两种不相容内容的竞争。要素的空间竞争存在着三个基本特点:

:(MarketCompetition

2 空间组织原理(OrganizingPrinciples)

2.1 城市设计原理(DesignerPrinciple)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与社会文化活动集聚的场所,其空间结构的增长必然受到人为组织的作用,城市设计(规划)是一种有目的的人为主动干预方式。可以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未来状况已经不仅仅是其自在发展的结果,而且已经融入了规划者对[6],

18人 文 地 理15卷

大小和后果各不一样,这种不对称性是驱使竞争进行的重要力量;空间竞争效果的连锁性:对一种空间资源(如土地)的竞争会影响对另一种资源(如区位)的竞争结果;空间领域的分割性:不同空间类型在对资源的长期竞争中形成较为稳定的“割据”格局,从而在城市中形成诸多的功能区和若干空间领域明显的“社会区(SocialArea)”。3.2 行为/社会学原理(Behavioval/Socialization

Principle)人是城市的主体,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是城市发展的最基本原因。人文生态学(HumanEcology)就是首先尝试地有系统的将自然生态学的基本体系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与相互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城市规划也愈加重视人际关系研究,强调从人的需要、人的情感和人的知觉方面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出发,确立了社会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J.Jacobs(1961)通过对人的行为研究,探讨了对城市各类元素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方法,对城市空间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70年代以后西方城市研究中对深层次的社会机制更为关注,代表性的如“新马克斯主义”城市研究,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延续并发展了社会文化论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认识和分析,直接探究城市空间运行和组织的深层原因,并将重点置于城市社会经济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不平衡发展的关系,以期揭示空间增长的社会过程。3.3 机构机制原理(InstitutionalizationPrinciple)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而言,人类对其的干预影响是通过利益群体机构、集团的方式来表达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看,城市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不同利益群体间调整、平衡的图景,因而在西方国家城市规划是一种阶级意志的表达,而同时又具有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城市中的机构有政府性的机构以及大量的企业、社团等非政府部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将规划作为调节社会各机构间利益分配的杠杆,如在美国规划部门制定的“Zonning”就明显地带有这个特征。Harvey注意到财政机构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1981年著书《TheUrbanProcessunderCapitalism》,通过对Baltimore等城市的详细研究,证明郊区发展和市中心的衰退都与财政供应相对难易程度直接相关。Harvey还详细解释了这个过程与[7—8]

系中,财政网络和政府干预起了协调者的作用。从这样的意义上看,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的手段,以及政府与城市中其他不同机构之间合作的基础。

3.4 随机发生原理(RandomRevealsPrinciple)

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始终处于一个多变、不确定的环境,而某个突变性因素的随机发生可能将对空间结构增长整个过程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如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的摧毁以及一个突发性的投资等。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的选址,重大自然资源的突然发现,改变了许多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形态基础和正常增长过程,而结合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又出现了若干新兴的工业城市。因而一个理想、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结构应具有开放性、弹性的特征,以应对增长中的随机性因素,这就为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也更为现实的要求。

4 结论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反映。城镇是人类活动的聚集场所,“城镇不仅是空间秩序的核心,也是社会秩序的核心,地理空间的组织是人类在特定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背景下进行活动的结果”(R.G.詹森),因而城市空间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只有从多要素、多视角进行考察,才能全面理解与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参考文献]

[1]ABGallion.TheUrbanPattern[M].VanNostrand:

VanNostrandReinholdCompany,1983.14—16.[2]SCampbell,etc.ReadinginPlanningTheory[M].

NewYork:

Blackwell,1996.145—149.

[3]张宇星.城镇生态空间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75—79.

[4]CSYadal.MorphologyofTowns[M].NewDelhi:

ConceptPublishingCompany,1986.56—79.[5]JBrotchie,etc.

NewYork:

TheFutureofUrbanForm[M].Routledge,1989.439—450.

[6]HShirvani.UrbanDesignProcess[M].USA:Harvard—57.UniversityPress,1988.34

[7]GLGaile.SpatialStatisticsandModels[M].British:

D.ReidelPublishingCompany,1984.356—375.[8]MGottdiener.TheSocialProductionofUrbanSpace

[M].USA:301.

—UniversityofTexasPress,1985.29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l3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