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

更新时间:2024-01-10 00: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草案) 一、基本情况

**街村是凤凰镇政府所在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总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53亩,林地4500亩。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2909人。现有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村域经济以商贸业和农业为主。村内有明、清时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一条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良好的保护开发和旅游价值。村内有个体工商户233户,是柞水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工贸性旅游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06年至2010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街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铺设**街村五、六组(皂凤公路**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组两座跨皂河沟大桥。

(3)改造、扩建自来水厂,延伸输水管网,接通五、六组自来水。彻底解决五、六组的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4)巩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实施交通小区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争取立项建设通子房沟的跨河大桥一座。 (6)建三间两层村两委会办公楼一幢。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子房为主发展大棚菜和设施农业,保障集镇菜篮子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围绕古民民居保护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1)制定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

(2)成立古民居保护开发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动作。

(3)抓好公厕、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环境卫生。 (4)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古镇开发宣传网页。

(5)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建设子房寨等外围景点,围绕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6)搜集整理凤凰古镇的一系列历史及人文景观。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结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营造生态景观。 (2)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计划地对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4)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

(5)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高层居民建筑,节约土地。 (6)完善自来水价格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5、规范整顿市场,繁荣商贸经济 (1)划行规市,消除马路市场。 (2)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3)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

6、加强村民教育,深入开展“五学”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

7、繁荣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老年协会等群体性娱乐组织,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8、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

9、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 10、维护社会大局,为村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1、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机制

本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后,提交村民大会审议。由村支部、村委会具体组织实施。广大村民监督执行。不通过村民大会不得随意变更

根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上级文件要求,**村为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研究制定本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为重要目标,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本村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表现在: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平衡,人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缓慢。由于投入不足,缺少统筹规划,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绝大部分村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落后。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落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职业技能差,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劳动致富能力不强,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相适应。村级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2、有计划地对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3、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4、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5、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三、实施措施

1、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让他们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2、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循序、持续推进,按制定的规划一抓到底。用舆论发动、用典型带动、用服务触动、用政策激动全体村民自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3、把握重点,循序渐进。一是产业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只有村民口袋充实,才有投资建设的能力。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通、吃水的问题,实现道路要硬化、户户饮用卫生洁净的自来水,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业。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农村在公共设施方面的不足。

4、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村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各种载体,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貌。深入开展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家庭、邻里和谐。

5、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待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帮助开展新农村建设。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试点村,支持试点村的各项建设,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创新机制,拓宽社会参与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6、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第一线,掌握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其它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要注意积累工作资料,在工作结束时要提供一套完整的文件资料。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加强对村的跟踪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重点加以报道,及时宣传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各地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

月亮岛蔬菜专业合作社现代化育苗场建设可行性报告

一、合作社的基本情况:乐至县月亮岛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6月。拥有蔬菜产业试验示范户58户,常年签约种植户700余户。拥有入股土地116亩,常年承包耕地257亩(其中劳动187亩,中和70亩),每年能够调度2000余亩耕地参与蔬菜产业化种植。与合作社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四川盛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喜悦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德茂农业开发公司,资阳大州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乐至县中和场镇农业服务中心等,其中四川盛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喜悦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3年6月与乐至县月亮岛蔬菜专业合作社合并。成为一家从产前市场调研、分析、预测、生产信息发布、生产合同签订,产中农业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统一技术支持,产后统一销售的蔬菜产业化服务组织。

合作社与四川盛田农业开发公司,四川喜悦种业联合在成都郫县唐昌镇战旗村建有蔬菜连栋大棚育苗场10亩,单栋大棚育苗场10亩。年育苗能力3000~5000亩。其蔬菜种苗远销彭洲、绵阳、资阳、广元、乐山、泸洲等地。

二、合作社建设蔬菜集中育苗场的必要性:随着合作社在乐至县内蔬菜生产订单的增多,签约种植户在低温和高温多雨季节育苗困难,对蔬菜商品育苗需求的增多,合作社在乐至县内建设一个现代化集中育苗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设规模:初步计划将育苗场建在乐至县劳动镇陶家坝村,建设规模20亩,其中,连栋大棚育苗场10亩,单栋大棚育苗场10亩。

四、育苗场的效益分析:育苗场建成后,每年可以为4000~6000亩蔬菜基地提供种苗,按照合作社现有的种苗销售能力和育苗能力以及生产订单,每年可以育成和销售“台湾新秀”“台湾碧秀”苦瓜苗16万株,折合种植面积2000亩,销售产值96万元;育成并销售辣椒苗600万株,折合种植面积3000余亩,销售产值90万元;茄子、西兰花、莲白等其他蔬菜1000亩,销售产值在30万元以上。产值达到200万元以上

五、育苗场建设的可行性:

(一)合作社从事蔬菜集中商品育苗多年,有着成熟的商品育苗技术。拥有田俊刚、陈丽君等专业技术人员5人,拥有李天洪、田世春等操作能力强,拥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事蔬菜育苗工作一线的农业土专家6人。

(二)合作社在省内蔬菜生产订单较多,有着稳定的种苗销售客户和市场。

(三)合作社选择在乐至县劳动镇建设蔬菜现代化育苗场有较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乐至县劳动镇陶家坝村距离“成安渝”“遂资眉”高速公路都很近,在种苗满足了本县蔬菜基地的种苗供应基础之上可通过这两条高速公路可以向资阳、乐山、苍溪等地的合作社传统菜苗销售客户供苗。做到菜苗育出来卖得出去,种得下去,充分发挥育苗场的作用。

(四)合作社选择在乐至县劳动镇建设蔬菜现代化育苗场相比在成都建设育苗场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合作社目前在成都的育苗场,亩土地成本 2000元/年,人工工资64元/天,而在劳动镇亩土地成本900元/年,人工工资35元/天,相比之下,大大降低了育苗的生产成本,为育苗场的良性运作打下了基础。

(五)合作社在劳动镇建蔬菜集中育苗场更贴近蔬菜生产基地,一方面菜苗运输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在商品育苗过程中,会有大量的风险种苗剩余,合作社可以将这部分种苗低价供应给农户种植或者是以这些菜苗入股和周边农民合作种植,充分调动我县农民种菜的积极性,从而依靠群众的力量壮大我县的蔬菜产业。

(六)在蔬菜育苗场建成以后,由四川盛田农业有限公司牵头规划10~15亩地进行国内外蔬菜新优品种的田间展示,将结合当地实情,把适合乐至县且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优蔬菜品种引导进来,从而可以调整本县的农业产品结构,发展并带动种植户种出市场喜爱的蔬菜品种,从根本上提高种植户的生产效益。

(七)合作社将以四川盛田农业有限公司为平台,在未来合适的时机,联手更多有实力,做实事的农业产品深加工企业进入乐至县,在乐至县建厂,扎根发展,合作社现代化育苗场建成后,对未来会进入乐至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将会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六、 育苗场建成后的科学运行管理 (一)运行管理机构与职能

育苗场项目建成后,由四川盛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项目经营管理体系,采用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二)运行管理机制和模式 1、项目经营管理机制

公司对内将通过科学的管理,优化各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协调和改善各产业产品间的内部经济联系;根据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完善产品结构,使公司产业和产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技术人员按公司的统一要求在基地范围内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经营服务工作,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充分利用杠杆效应,不断向外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以保持长期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项目运行管理模式

本项目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与农户签订蔬菜供苗合同并负责蔬菜生产技术指导,四川盛田农业有限公司与蔬菜生产农户之间通过合理关系和利益纽带结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公司与农户订立蔬菜保护价购销合同,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对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指导蔬菜生产,产品收货后,由公司按合同所定价格进行收购。

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发布日期:2010-12-28

访问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当阳市河溶镇 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2010-2012)

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省委、省政府关于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年明显变化,五至七年大变化”的目标任务,以及当阳市确定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结合河溶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2008年为参照基数,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2年。 1规划背景

河溶镇位于当阳市东南部的沮漳平原,东与荆门市接壤,西傍沮漳河与两河镇相望,南北分别与草埠湖镇、育溪镇毗邻。汉宜二级公路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67万人,版图面积2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6万亩。

近几年来,河溶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全镇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1.1规划前的发展状况

1.1.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镇形成了粮油、畜牧、蔬菜、水产四大产业板块。优质水稻面积7万亩,油料面积7万亩;生猪年出栏9.7万头,家禽年出笼130万羽,培育“150” 标准化生猪养殖大户33户,万羽家禽养殖大户7户;以“长坂坡”牌大蒜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4.6万亩,大蒜亩均收入3000元;精养渔池面积1万亩。四大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1.1.2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家,初步形成了粮油加工、石膏、包装三大工业支柱产业。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1.1.3财政税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8年底,财政收入462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2万元,比上年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5701元,比上年增长18%。

1.1.4生态环境及村镇建设取得进展。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工程,全镇已建沼气池1600口。全镇森林覆盖率达10.3%。

1.1.5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步配套,部分排灌渠和剅闸泵站得到了整治,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20137人,至2008年已完成11800人,占58%。农村电网改造和通村公路建设成效明显,全镇共修建通村水泥路120公里,农电覆盖率达到100%。推行“以机代牛”,耕种、植保、收割机械化率均达到60%以上。

1.1.6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镇中心卫生院在全市率先进入乙级甲等行列,所有村建有卫生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99%。乡风文明建设得到加强,镇级乡风文明中心户30户。有线电视覆盖城镇,逐步向农村延伸,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

1.1.7农村改革成效明显。认真落实税费改革政策,广大农户充分享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林权制度改革率先完成;大力推行能繁母猪、水稻等“三农”政策性保险,农业生产规避灾害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落实综合配套改革政策,“以钱养事”新机制不断完善。 1.2新农村建设利弊因素分析

河溶被确定为全省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除政策扶持外,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农业种养水平较高,基础产业初具规模,城镇商贸活跃繁荣,农民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生态观念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日益增强。这些积极因素为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全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紧贴漳河、沮漳河东岸,地势南北狭长,东高西低,中心城镇处于漳河行洪道内,水灾频发,水患突出,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城镇、村庄建设滞后,农村面貌没有得到很好改变;农村路网建设有待完善,组级道路晴通雨阻;农村电网建设还有待加强;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不高;镇村两级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的存在,也给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带来了较大困难。

2主要内容 2.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村镇建设为重点,做大大蒜、石膏两大产业,突出村镇开发、农田水利、村级财源三大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2基本原则

2.2.1生产发展、农业增收。将生产发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按照“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科学布局、效益优先”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形成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

2.2.2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科学制定好规划,落实好政策,把握好方向,引导、调动、保护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2.2.3因地制宜、求真务实。在充分摸准镇情、村情、民情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从农民的意愿出发,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从农民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做起,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强迫命令。

2.2.4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减少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尊重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3发展目标

2010年制定规划并启动实施, 2011年初见成效,到2012年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努力把河溶建成“石膏重镇、大蒜名镇”。

2.3.1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到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油菜总产1.6万吨,蔬菜总产16万吨,水产品总产1.2万吨,家禽出笼160万羽,牲猪出栏14万头。

2.3.2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到2012年,10万亩农田稳产高产,排涝泵站全部达到排涝设计能力;新硬化村组公路100公里;解决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耕种、植保、收割机械化率达到80%;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可靠率达到98%;沼气池建设总量达到5600口。

2.3.3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巩固农村普九成果,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群众精神需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弱势群体生产生活;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到2012年,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全镇所有村建成规范化卫生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通信网络通村率达到100%;村村建成中心文体活动场所;培育新型农民达到3000人。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8%以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建成省级福星工程示范院,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0%。 2.3.4财政税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012年,规模企业发展到30家,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00万元,比2008年增长160%;其中工矿企业税收达到700万元,比2008年增长2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比2008年增长75%。

2.3.5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201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5.9%,楼房占农村住房的比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50%的农户达到清洁家庭标准。

2.3.6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2年, 19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5万元,村支部达到市级“五好”基层党组织标准。全镇各村(社区)组织活动阵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财务、村务、党务公开率达到100%,社会和谐稳定,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 2.4指标体系

表1:河溶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2008年 指 标 内 容 单位 实现 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 亿元 亿元 万元 亿元 27.5 预计 30 预计 30 预计 33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工业总产值 14.5 20 22 24.5 生产发 农业总产值 展 财政收入 6.2 7.5 8 8.5 462 800 1000 1200 固定资产总投资 农民人均纯收入 1.3 5701 4 8000 5 9000 6 10000 元 年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的村 个 单位 % 辆 部 % % % 户 人 % 个 % % ‰ 个 间 个 个 个 % % 人 % % % 口 % % % % % 0 2008年 实现 42 1.5 80 95 98 60 30 873 100 1 70 10 0.70 20 8 3 1 / 20 20 4200 25 35 40 1600 10.3 15 95 95 100 10 2010年 预计 38 2 90 97 99 85 120 1500 100 10 80 12 0.66 120 20 8 2 / 35 25 4900 50 50 50 3600 14 60 100 100 100 19 2011年 预计 33 4 100 98.5 99 95 160 2500 100 16 90 17 0.60 160 35 12 2 / 50 30 19 2012年 预计 30 6 120 100 100 100 200 3000 100 19 95 28 0.55 200 50 12 4 1 65 45 指 标 内 容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 生活宽 百户农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 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 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 乡风文明中心户 培育新型农民 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接收点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 乡风文 宽带网络入户率 明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 “十星级”屋场 农家书屋 当阳市文明村 宜昌市文明村 文明乡镇 通组道路硬化率 村庄主次干道硬化率 安全饮水建设人口 村容整 污水处理率 洁 垃圾处理率 农村卫生厕所比重 户用沼气池总量 森林覆盖率 “五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比例 管理民 村务公开比重 主 财务公开比重 民主选举“两委”比重 待“十二五”计划 55 55 55 4600 14 80 100 100 100 60 60 60 5600 15.9 100 100 100 100 开展“一事一议”比重 % 0 50 60 80 3建设任务

3.1加大产业发展力度,确保农民收入逐年增长

3.1.1大力发展粮油、畜牧、水产、蔬菜四大优势产业。着力建设7.5万亩优质水稻、7万亩油菜高效优质基地,统一主导品种,工厂化育秧覆盖率达到40%以上,耕种、植保、收割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积极申报粮油、大蒜等绿色食品产品及产地认证,统一市场品牌,争创三峡优质粮油第一镇。继续加强生猪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力度,实施畜牧业振兴工程,依靠市场引导,科技支撑,全面提升“150”标准化猪场的生产能力,年生猪出栏14万头以上,发展6个畜禽养殖专业村。实施渔池标准化改造,全面推进健康养殖,提升水产品质量,在赵湖、前进、前英、前程、郭家场、朱湖渔场等6个村(场)建设高效渔业模式示范基地2000亩以上。继续加大蔬菜产业建设的力度,与大专院校联姻,与龙头企业联合,实施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在民合、建国、民新等沿沮漳河9村发展绿色蔬菜6万亩。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以郭家场村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5000亩;以前进村为重点,发展滕稔葡萄5000亩;以前合村为重点,发展雷竹3000亩。

3.1.2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着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做大做强石膏产业,到2012年,年产石膏达到50万吨,引进一家投资过5000万元的石膏精深加工企业,实现石膏产业年产值过亿元,税收过400万元。扶持双河酒业、华利纸板、奥启塑业、龙之泉淀粉等骨干企业达产达效,规模企业达到30家。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工矿企业税收实现700万元。

3.1.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农业,切实抓好产业体系建设。一是突出河溶优质粮油大镇的优势,引导楚田、小康、楚源、巧媳妇等粮油加工企业实施联合经营,以楚田米业为核心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业,引导粮油加工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力争80%以上的农户与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统一运用“楚田”商标,打造“楚田”绿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二是围绕“龙之泉”、“金田地”等食品加工企业,政府引导,企业自主,村企结合,挖掘高榜旱地的生产潜力,发展薯类基地1万亩。三是依托正大集团,推广肉鸡“小龙”合作模式,发展肉鸡产业,建成15个10万羽肉鸡养殖场,鸡舍总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专业鸡场年出笼达到100万羽以上。四是规范建设漳东、绿健等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0个,并网络农户80%以上。蔬菜高效模式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到2012年,上述产业体系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3.1.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抓住市镇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强劲态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达5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达到50%以上。全镇农民平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 3.2强化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2.1加大土地整理力度。2010年,在前合、前华、郭家场、丁场、红明等村实施土地开发建设,项目规模16000亩。逐年申报实施各级各类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3.2.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漳东泵站和水库建设项目,整治水库,对骨干涵闸泵站进行维修改造;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和小农水项目,改造低产田,并对骨干沟渠进行疏挖衬砌。对汉宜路、河育路沿线10个村125公里的排灌渠系进行硬化改造;对莫家湖、观基寺、钟港、马家闸等10座排涝泵站进行全面更新改造;对三星寺、刘冲两座中型水库,龙井、赵湖等6座小I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积极争取“引漳入沮”工程开工建设。到2012年,水库、泵站安全运行,大型排涝渠系得到根本整治,中小型灌溉渠系全面硬化配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全面得到改善。

3.2.3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网络村镇、连通村口”的原则,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和完善工程。改造村级公路危桥10座,每年硬化村组道路30公里,配套交通安全设施。到2012年,村组主要道路硬化总量达到220公里以上。

3.2.4继续抓好“生态家园”工程建设。以“一建三改”为重点,强化生态和居住环境整治工作,在19个村全面推广普及户用沼气,每年建成使用达到1000口以上,60%的建成户达到“一建三改”要求,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明显提高。

3.2.5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按照“改、延、提”等改水模式,不断创新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2010年,通过水厂管网延伸,解决民耀、前合、民新、官当、红日、丁场、建国等7村,通过提水工程解决红胜、赵湖等2村,共计9村49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3.2.6加强电力设施改造。适应农民用电消费升级及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加快推动电力设施改造升级。改造输电线路和变电台区。到2012年,农村台区更换变压器320台,增容1300千伏安。农民人年均用电量达到2KW,户均用电容量配置达到4KW以上,全镇工农业生产用电及农民消费用电质量明显改善。

3.2.7加强通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广播、电视、电话、宽带网络建设。对河溶中心镇、

官当集镇及建国、红日等村开展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服务用户3000户以上。完成19个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3.3加强村镇建设,美化人居环境

3.3.1合理规划镇区布局。镇域村镇结构由中心城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构成。河溶镇区为中心城镇。镇区规划范围为东起镇水厂,西至漳河堤岸,北抵建国村,南至汉宜路,到2012年,人口规模达到16800人,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60公顷。镇区规划结构分为“三区”,即居民区、商贸区、工业新区,主要道路系统形成“五纵六横”格局。

3.3.2加速镇东工业新区建设。依据镇区规划,采用多种途径,整合资源,聚集资金,实施环镇东路基础设施建设,为镇东工业园区建设夯实基础。到2012年,镇东工业新区主轴环镇东路建成并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力争通过招商引资、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壮大龙头企业、企业技改扩规等途径,引进培植一家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落户,打造镇域工业经济的支撑产业。

3.3.3实施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全面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城镇卫生管理。在镇区新建公共厕所6座,垃圾中转站2个,配套垃圾桶和垃圾箱,购置清运车2辆,设置垃圾处理场1个,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各种污染源进行达标排放管理,重点控制水体污染物的排放。到2012年,在镇区建设污水处理厂1个,配套相应的设施,使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3.3.4实施绿化工程。街道景点绿化与镇郊农田种植区绿化相结合,形成点、线、面相互映衬的镇区园林景观。充分利用镇域自然风貌与条件,有机结合村镇公共绿化,形成漳河、沮漳河东岸河堤绿化长廊以及镇郊莫家湖农田林网。在城镇中心区建设文化广场,扮靓河溶中心镇,全面塑造繁华、宜居、文明的小城镇形象。到2012年,中心镇绿地面积达到25.47公顷,人均11.85m2,占总用地面积的10.68%。

3.3.5提升城镇形象。完善中心镇功能,实施镇区亮化工程。运用经营城镇理念,实施城镇房地产梯次开发,新建2个现代居民新区。按方格模式规划城镇道路系统,合理布局镇区道路,形成各条道路相互联系方便,各自独立的交通体系。规范城区各类线缆,在主次交通干道和道路交叉口一律采用地下埋线,各支路采用架空设置;街道两侧整治广告牌,设置景观灯。

3.3.6村庄规划布局。按照“适度集中、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集中居住,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居民进城镇居住,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并结合远期发展规划进行布局,维护现有行政村格

局不变,对规模小、分布零散、面貌较差的自然村引导农民逐步搬迁,重点配套建设各行政村中心居民点必要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使村庄整体人居环境有较大的改善。全面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

3.3.7整治村容村貌。按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发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改善村容村貌,对汉宜公路、河育公路两线10个村50个居民点的村庄采取保留与更新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整治建设,形成民新、观基寺、前合、郭家场4个村庄整治建设示范区。依托土地开发项目,实施迁村腾地。

3.3.8改善村庄环境。积极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工程。以中心村为重点,实施公共活动场所绿化、美化,公共活动场所绿化、美化率达到90%;实施农民住宅绿化、美化,在房前屋后和庭院中新栽风景树和果树等,居民点绿化率达到4%以上。对村级道路、排灌干渠绿化,可绿化地段绿化率达到95%以上。开展农田林网建设,按照300-500亩面积建设防控林网,防控率达到80%以上。在郭家场村创建生态示范村。加强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每村建设一个便民超市。按照“三规一提”(规范杂物堆放、规范杆线设置、规范垃圾管理,提升村庄整体形象)目标,规范杂物堆放,改善村庄环境。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和坟地集中管理,按照每个自然组建垃圾收集点的标准,设置垃圾收集点130个;按照“户集组收、集中处理”的原则,各组各村配齐卫生保洁员和清运工具,实施定点专人清运,集中处理垃圾。坟地每村一处,集中设置。 3.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3.4.1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优化校点布局,改造学校校舍,改善办公条件,推动现代化教育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入学及巩固率达到100%。

3.4.2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巩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成果。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所有村级卫生室建设达标。健全卫生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完成镇内卫生网点信息平台建设。

3.4.3建设农村公共文化阵地。逐步改善农村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条件,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农民体育健身运动。完成河溶文化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19个。村村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广场,逐步配套19个村的体育健身设施。新建村级农家书屋50间。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2年实现全覆盖。

3.4.4落实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按照“老有所养”、“难有所帮”的要求,严格落实城乡低保、救灾救济等政策,切实解决受灾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众基本生活。加大福利院建设投

入,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确保农村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4.5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通过实施各种奖励政策,引导人们少生优生,切实转变生育观念。

3.5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和乡风文明建设

3.5.1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党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理财、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村的自治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5.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三级联创”为抓手,实行创建工作动态管理,提高基层组织宣传、教育、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配强村级领导班子。 3.5.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继续深化“一户三化”活动,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为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队伍和智力支持。 4保障措施

4.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上下配合、合力推进的联动机制。由书记、镇长牵头成立相应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全镇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督促、协调和落实工作。重点抓好村级领导班子的配备,健全组织机构,增强工作的执行力和落实力。 4.2明确工作职责。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切实把目标搞清晰,把责任搞落实。对涉及民生的各项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地方传统风俗习惯,集思广益,充分论证,做到科学、先进、可行。

4.3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投资、市场运行”的要求,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及部门项目资金的支持,深入开展百企反哺、民企联村活动。运用市场手段,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鼓励河溶籍能人志士回乡创业。抓住当阳市被纳入全国“一事一议”试点县(市)的机遇,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动员受益群众合理出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各项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4.4创新体制机制。积极研究探索土地流转制度,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村级集体土地相对集聚,逐步推进土地有偿流转制度,努力解决村集体经济

薄弱的问题。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农村沼气、安全饮水、水利设施、道路养护等项目工程建设及建成后的长效运行和管理机制,重点解决项目建设和运转维护费用等问题。规范建设镇村便民、综治维稳、农村财务、农业科技等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质量,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

当阳市河溶镇 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2)

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按照《宜昌市2010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工作方案》,结合《当阳市河溶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制订本规划。 1基本情况

河溶镇版图面积252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万人。耕地面积10.26万亩,其中水田7.5万亩,旱田2.76万亩。林地面积2.9万亩,养殖水面1.8万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20.7亿元,其中农业生产值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1元。

1.1发展优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中小型水库及排涝泵站通过国家立项已逐年开展整治,渠系硬化总量200公里,水渠硬化率达到40%,灌溉保障率80%。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机综合作业率达60%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成立了朝阳机播秧、漳东蔬菜、绿健蔬菜、天祥生猪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3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合作社和协会网络农户达到50%。粮食、油料、蔬菜、水产四大产业优势突出。优质水稻面积达到7.5万亩;双低油菜面积达到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其中大蒜1.6万亩;精养渔池面积1000亩。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全镇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以75%,轻简化栽培技术运用率达到80%。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占年饲养总量的比重已分别达到40%、30%。通过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发展加速,现有规模企业15家。三次产业比例逐渐趋于优化,二、三产业及打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

1.2不利因素。地势南北狭长,东高西低,紧傍沮漳河,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水灾频发,农业抗灾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单一,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缺乏支柱性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加工增值率较低;农业科技支撑力不强,农民素质需要强力推动提高。

2指导思想

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依托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服务促动,做大做强粮油、畜牧、水产、蔬菜四大优势产业;突出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建设,优先发展工业,突破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合作化水平,努力实现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基本原则

3.1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优势,科学布局,彰显特色,效益优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3.2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政府把握方向,充分运用政策引导、调动、保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农民建设主体的热情。

3.3因地制宜,力求实效。充分掌握镇情、村情和民情,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因势利导,打造产业特色。

3.4农工结合,相互促进。围绕“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生态美镇”战略,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4发展目标

从2010年起逐年实施,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12年,预期发展目标为(见表2): 4.1粮食、油料、水产、蔬菜四大优势产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总产达到10万吨,油料总产达到1.6万吨,蔬菜总产达到 16万吨,水产总产达到1.2万吨。

4.2畜禽产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牲猪出栏达到14万头;母猪栏存1.2万头,年产仔猪24万头;家禽出笼160万羽。

4.3林果产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改造低产林6000亩,建设花卉苗木基地5000亩,水果产量达到4000吨。

4.4工业商贸产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做大石膏产业,骨干企业达产达效,倾力招商,引进企业落户,规模企业发展到3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24.5亿元,财政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10000元。

4.5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建立农村资产资源交易中心,在管理中创收;建设村级中介服务组织,在服务中创收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村村有收入,年年有增长。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的村达到10个,2011年村村过5万元。 5工作重点

5.1着力建设7.5万亩优质水稻、7万亩优质油菜产业基地。加大农业科技推广运用力度,在全镇19个村实现水稻品种优良化,油菜品种双低化,耕获植保机械化,施肥药防配方化,争创三峡优质粮油第一镇。依托省农科院及粮油研究所、当阳市农业局,在前合等村建成2万亩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水稻示范基地,油菜籽单产创250公斤,水稻单产创700公斤,从而提升镇域油菜、水稻种植水平。

5.2着力建设2万亩以大蒜为主的蔬菜基地。以大蒜、小葱、韭菜、芫荽为主,在民合、民新、民耀、建国、红日、官当6村各建成3000亩连片商品蔬菜基地,继而辐射观基寺、赵湖、星火3村。到2012年,沿河9村大蒜面积达到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与省级科研单位合作,提升大蒜品质;引进一家投资过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大蒜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5.3着力建设林业基地。利用低产林改造项目,在红明、红联、前华、前合、郭家场5村新植湿地松6000亩,以郭家场林场、郭家场村为重点,巩固老基地,开辟新基地,区域规划布局,建设5000亩花卉苗木基地,形成宜昌东部最大的花卉苗木产业。

5.4着力提升生猪家禽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水平。继续推进生猪三元杂交品种改良,高标准建成一个品改站,人工授精面达到40%。依靠科技支撑,促进33个“150”标准化猪场达产达效;实施生猪“百千万”工程,百头养猪户达到300户,大户生猪出栏达到50%的比重,依托宜昌正大集团,在红明、丁场等村大力推广肉鸡“小龙”模式,年出笼10万羽标准化养鸡场达到15个,规模养殖场年出笼达到100万羽以上。

5.5着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水平。积极加强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建好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户覆盖率达到80%。

5.6着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做大做强石膏产业,到2012年,年产石膏达到50万吨,引进一家投资过5000万元的石膏精深加工企业,实现石膏年产值过亿元,税收过400万元。扶持双河酒业、华利纸板、奥启塑业、龙之泉淀粉等骨干企业达产达效。突出河溶优质粮油优势,引导龙之泉、楚田、小康、楚源、巧媳妇等粮油加工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原料订单网络农户50%。倾力招商引资,跟踪洽谈项目,引进1家投资过亿元的企业落户,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抢抓沿海企业向内陆产业转移的有利

时机,培育后续财源,积蓄新农村发展后劲,规模企业发展到30家。

5.7着力建设村级财源。民合、郭家场、前华、建国、民耀、民新、观基寺、前合10个村,2010年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其余9个村2011年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 6保障措施

6.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责任制,镇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涉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负责按规划组织、协调、实施。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协作,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项目一套考核办法,认真组织,逐步落实。

6.2加强政策宣传。依靠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采取得力措施,运用多种形式,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惠农富民政策,让政策家喻户晓,用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6.3加强项目整合。拓宽投入渠道,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投资、市场运行”的要求,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及部门项目资金的支持,积极动员受益群众广泛参与,合理出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6.4加强工作创新。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积极研究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村集体土地相对集聚,注重承包土地向大户、能手有偿流转,逐步打造规模经营基础。积极探索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与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协作,建基地、抓示范、创品牌、建市场、抓营销、增活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积极发挥农业技术队伍的作用,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 附:表2:产业发展规划指标

表2:产业发展规划指标

指标内容 粮食面积 粮食年产量 油料面积 油料年产量 蔬菜面积 蔬菜年产量 单位 万亩 万吨 万亩 万吨 万亩 万吨 2008年实现 10 8.7 7 1.4 4.6 12.6 2010年预计 10以上 10 7.5 1.6 5 16 2011年预计 10以上 10以上 7.5 1.6以上 5.5 16以上 2012年预10以上10以上7.5 1.6以6 16以上大蒜面积 水产面积 成鱼年产量 生猪年出栏 人工授精面 生猪大户比重 家禽年出笼 大户养殖出笼比重 水果年产量 花卉苗总面积 年改造低产林 专业合作社总量 合作社农户覆盖率 农业灌溉保障率 农机作业率 测土配方施肥率 规模企业总量 万亩 万亩 万吨 万头 % % 万羽 % 万吨 万亩 万亩 个 % % % % 家 1.6 1 0.9 9.7 20 40 130 30 0.2 0.3 0.1 0 0 80 60 75 15 2 1 1 12 30 43 150 50 0.3 0.4 0.3 60 40 85 80 78 20 2.5 1 1.1 13 35 47 155 55 0.35 0.45 0.2 70 50 90 85 82 25 3 1 1.2 14 40 50 160 60 0.4 0.5 0.1 80 60 95 90 85 30 当阳市河溶镇

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010-2012)

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按照《宜昌市2010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工作方案》,结合《当阳市河溶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制订本规划。 1基本状况

我镇基础设施的现状是:中型水库、小I、小II型水库共计13座,灌溉保障率整体达到80%;农田排灌沟渠硬化总量200公里;排涝装机总容量2200KW;已建成通村公路120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一五”计划2万人,已完成15100人。电力供力充沛。农村户用沼气共建1600口。连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治,项目区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改善,农业抗灾能力得到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稳步实施,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2指导思想

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充分利用政策

整合资源,调动农民广泛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努力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便利。 3基本原则

——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紧贴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科学布局,效益优先。

——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政府主导推动,群众主体建设,项目支撑发展,民事民办,民众受益。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人为本,保护耕地与生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村习俗,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围绕规划,循序渐进,分年度实施,实现建设目标。 4发展目标

4.1实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4.1.1对三星寺、刘冲2座中型水库、龙井、赵湖等6座小I型水库和罗冲、二五等6座小II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确保水库蓄水灌溉及安全保障能力达到设计标准。 4.1.2对漳河、沮漳河沿堤莫家湖等4座市级排涝泵站、星火等5座村级小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排涝抗灾能力达到十年一遇标准。

4.1.3对境内省道汉宜公路和县道河育公路两侧10村125公里的排灌渠系衬砌硬化。 4.1.4对三星寺水库、刘冲水库10公里灌渠衬砌硬化。

4.2实施农村公路硬化建设。科学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以“三有”(有钱、有人、有章)为保障,对19个村建成的硬化道路进行养护,保持正常通行。每年硬化30公里村组干道,3年达到100公里。

4.3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河溶水厂、官当水厂管网延伸及提水工程,2010年解决49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后,根据项目建设计划,实施建设。

4.4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工程建设。以“一建三改”为重点,在19个村全面推广普及户用沼气,每年建成使用达到1000口以上,3年新增户用沼气池3000口。

4.5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积极申报项目,利用项目资金改造6条10KV供电线路及相关台区,扩大配置容量,切实解决供区负荷分散、半径过大、线路老化、电杆风化等问题,提高用电质量。到2012年,人均年用电量达到2KW,用户户平容量配置达到4KW,全镇工农业生产及农(居)民消费用电质量明显改善。 5项目支撑

2010年相继启动,3年内能够建设的项目12个,项目资金2.03亿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排涝泵站更新改造 刘冲、三星寺两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 陈场片1.5万亩高产农田建设 小农水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 20000人饮水安全项目 中心城镇建设 沼气池建设 国家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民企联村”企业帮扶 市直新农村工作队帮扶 省三年支持试点镇建设 4000万元 3920万元 3200万元 3000万元 3000万元 930万元 600万元 450万元 400万元 180万元 120万元 510万元 正在争取批准上报的项目1个。即沮漳河整治项目,设计总投资14.5亿元,其中,河溶境内引漳入沮工程3亿元,沿河9村河堤整治1亿元。项目付诸实施后不仅可以彻底消除镇域水患,还可以新增农田6000亩,改造良田1万亩。 6工作重点

6.1水利工程。2010-2011年,项目投资3920万元,对三星寺、刘冲两座中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逐步整治小I、小II型水库。2010-2011年,项目投资4000万元,对沿河观基寺、莫家湖、钟港、马家闸4座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2010年,项目投资1000万元,实施小农水建设,对沿汉宜路、河育路沿线10村125公里的排灌渠系衬砌硬化。

6.2农村公路。3年内,利用交通奖励政策争取资金1000万元,市级财政扶持政策争取资金50万元,引导村级筹资,每年硬化30公里以上,3年达到100公里,改善村组主次干道通行环境。

6.3饮水安全。2010年,建设人口总数4900人,投资总额28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230万元,村民自筹50万元。红胜村1000人,丁场村1000人,官当村900人,红日村500

人,前合村1500人。逐年实施计划项目。

6.4一建三改。2010年,建设1000户,总投资25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150万元,用户自筹100万元。涉及前英、前进、前合、郭家场、前华、前程、民耀、建国、民合、观基寺10个村,村平100户。2011年建设1000户;2012年建设1000户。

6.5农电改造。对6条配电10KV线路进行改造,新增电杆52根,更换和新架低压导线31公里,更换和新架变压器32台,新增变电容量1000KVA,预计投资1000万元。 6.6国土治理。2010-2011年,项目投入3200万元,实施陈场片国土治理,建设高产农田1.5万亩,迁村腾地250亩,建设郭家场、前合2个中心村。

6.7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960万元,在民新、建国2村改造低产农田1.2万亩,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示范种植水稻优良品种。 7保障措施

7.1成立专班,落实工作责任。镇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职责。

7.2深入调研,强化工作基础。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名牵头负责人。专班人员深入村组广泛开展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实地现场查勘,细化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建设。 7.3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坚持“项目四制”,全力协调,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充分运用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按规定程序筹资筹劳,民事民办。

7.4立足长远,建立建管长效机制。做到建立健全制度,事有章理事;挑选管理人员,有人管事;落实专项经费,有钱办事。 附: 表3: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指标

表3: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规划表

项目名称 中型水库除险加固 单位 座 2010年预计 2 2011年预计 续2010年2座 2012年预计小I水库除险加固 排涝泵站改造 小农水衬砌水渠 硬化农村公路 沼气池建设 10kv配电线路改造 国土整治 农业综合开发 饮水安全建设 座 座 公里 公里 口 条 亩 亩 人 1 1 60 30 1000 2 7500 6000 4900 2 2 65 35 1000 2 7500 6000 3 5 20 35 1000 2 7500 6000 实施“十二五”计划

当阳市河溶镇

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2010-2012)

社会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按照《宜昌市2010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工作方案》,结合《当阳市河溶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制订本规划。 1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河溶镇社会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四是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文化下乡活动有声有色。五是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六是广播电视事业迈出新步伐,有线电视用户达到了2000户。七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定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农民群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不断增强。 2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安、难有所帮,推动社会事业全面、有序发展,让农村居民普遍享受全面建设新农村所带来的成果。 3基本原则

3.1立足镇情,以人为本。结合我镇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3.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

3.3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的大好发展机遇,准确把握未来几年我镇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发展环境,认真落实措施,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3.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4发展目标

4.1巩固农村普九成果,提高素质教育质量。高标准巩固普九成果,确保义务教育“四率”稳步提升,到2012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完成率均达到100%,实现零辍学乡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力争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中小学布局合理,教育资源结构优化。全镇所有中小学达到宜昌市标准化教育教学目标。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50%以上。

4.2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农村居民参合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卫生院配套设施,加快农村卫生室建设,镇中心卫生院、19个村级卫生室分别达到同级甲等标准,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加强重大疾病及地方病的普查普治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知识,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

4.3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群众精神需求。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大力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所有村覆盖。建设村级健身活动场所19处,中心文化活动室19个,农家书屋50间。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扩大覆盖面。积极开展电影“2131”和送戏下基层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4.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动态管理、分类施保下实现应保尽保。完善河溶福利院设施配套建设,建成省级福星工程示范院。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继续保持100%。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彻底消灭农村土坯房。

4.5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8%以上,出生婴儿性别化控制在正常值内,基本

建立起“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好新时期的人口问题。 5工作重点

5.1着手素质教育,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在学校班子成员中开展“学洋思,重管理”学习活动,提高各中小学校服务管理能力。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学郑琦、讲奉献”师德师能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立足岗位讲求奉献。在所有中小学校的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感恩意识。高标准完成乡镇目标考核工作。配合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力争在2012年前完成镇内所有学校校舍改造。加大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推动现代化教育发展,在陈场中小学配备教师教学电脑和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实现“班班通”。努力将其它学校建成宜昌市标准化学校。重视幼儿早期教育,农村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务工农民和农业产业工人,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和劳务输出中心,扩大就业渠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人以上,综合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0人以上,达到50%,依托远程教育网点,逐步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目标。

5.2着力公共卫生,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100%。对因病致困人群实行大病医疗救助,力争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加强对结核病、艾滋病、甲流感等病的防控,防控面达到100%。加强血吸虫病的监控工作,结合土地治理项目,对前华、民新等6村血吸虫区域进行改造。对河溶镇卫生院住院部实施改造、扩建,努力争创宜昌市乡镇先进卫生院。所有村级卫生室配备电脑,实现全镇卫生信息网上直通。规范建设19个农村卫生室,到2012年全部达到宜昌市同等甲级标准,形成以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为阵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各项基本服务有机融合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每千人执业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0.6人以上,使群众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继续开展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使全镇人民健康教育知识达到95%以上,知晓率达到95%以上。

5.3着力文化网络,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按照镇、村、户三级配套建设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争取资金对镇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升级改造,形成集电子阅览室、图书室、放映室、信息咨询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到2012年实现村村都有藏书不少于2000册的图书室,有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台

等设施的体育场所。充分挖掘河溶民间民俗文化,对打鼓说书、皮影戏等实施传承保护。加强镇内重大文物遗址的保护工作。积极抓好社区文化、老年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各个层次的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5.4着力扶贫济困,促进农村社会救助事业发展。

全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住房解困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慈善捐赠救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为补充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农村困难人群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供养率达到100%。对危房实施改造,每年不少于50户,通过三年努力,完全消除危房户,完全消灭土坯房。大力推进殡葬事业,杜绝土葬和套棺重葬,到2012年所有村完成村级公墓建设。 5.5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为重点,继续严格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和完善以现居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全员人口信息核查工作,为全镇的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人员信息。落实农村奖扶和特扶政策,引导群众少生优生。全面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大力普及青少年性教育、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知识,完善婚前、孕前检查制度,为育龄妇女提供初级生殖保健服务。大力营造性别公正的社会氛围,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保证性别比正常。 6保障措施

6.1强化组织领导,实行分工负责。

由各分管党委成员负责,组建工作专班,层层分解任务,进一步落实责任,保障各项规划目标实现。

6.2坚持抢抓机遇,拓宽融资渠道。

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树立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强烈意识,抓住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用好用活政策,整合各种资源,争取项目扶持,积极拓宽投资领域,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6.3实行目标考核,完善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全镇社会事业发展机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对每一项规划、每一项作业、

每一项活动都要有部署、有督办、有考核、有记载,以确保善始善终,落到实处。同时要注重协调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社会事业发展的合力。实行目标控制法,通过责任人述职、群众评议、社会舆论监督等形式,对各部门、各单位落实社会事业发展的情况进行考核。

附:表4: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指标

表4: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指标

指标内容 “普九”人口覆盖率 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 小学、初中学生毕业率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五保户集中供养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 育龄妇女生殖保健服务率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 有线电视入网用户 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村、镇卫生机构达到市级卫生标准率 单位 % % % % % ‰ % % % 户 % % 2008年 100 100 100 70 65 0.7 82 90 85 2000 95 95 2010年 100 100 100 80 80 0.66 85 95 90 3000 97 100 2011年 100 100 100 90 85 0.6 86.5 95 98 4000 98.5 100 201210010010095900.58898100500100100

当阳市河溶镇 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规划

(2010-2012)

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宜昌市2010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工作方案》,结合《当阳市河溶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制订本规划。 1基本状况

河溶镇版图面积252平方公里,辖19个村1个居委会,12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

口5.67万人,其中主镇区人口1.2万人。河溶镇镇区建设规划由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年12月编制,19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由长江大学2007年12月编制。镇域村镇结构由中心城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构成。河溶镇区为中心城镇,规划结构分为居民区、商贸区、工业新区“三区”,主要道路系统规划为“五纵六横”。镇域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村(居)民小组129个。近几年来,全镇严格依据规划,加强了对集镇、村庄建设的管理,充分发挥了规划对村镇建设的调控作用,村容镇貌逐步得到改善。 2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坚持产业兴镇,加强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配套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基本原则

3.1政府主导,尊重民意。加强组织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整合资源,搞好服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群众的需要入手,调动农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规划先行,强化基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改善村容村貌,避免重复建设。 3.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一村一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和发展模式。根据农村现状,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改造一批、建设一批、提升一批,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

3.4试点示范,循序推进。坚持先易后难、抓好试点,总结经验、示范推广,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4发展目标

全镇村镇建设发展的具体目标是:村镇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人居环境和村容镇貌明显改观。村镇规划编制覆盖率达到100%。村庄道路基本硬化,主次干道硬化率60%。村庄饮用水100%符合安全卫生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60%。垃圾处理率达到60%。绿化覆盖率达到60%。将中心城镇建设成为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19个中心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达标村。 5工作重点

5.1突出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点,对于带动和促进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开展中心城镇建设,不断拓展城镇骨架,引导人口与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中心城镇的集聚能力,服务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镇域村镇结构由中心城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构成,河溶镇区为中心城镇。镇区规划范围为东起镇水厂,西至漳河东岸,北抵建国村,南至汉宜路,到2012年,人口规模达到16800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0公顷。在城镇主干道溶新路以及汉宜路街道两侧,实施镇容镇貌、街景立面、道路绿化、卫生设施整洁工程,塑造亮点,使镇区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改观。运用市场化理念,对城镇实施开发建设,2010年建设“唯东佳苑”小区,在2012年前再次开发,再建1个居民小区,逐步改造城镇,争创楚天明星镇。加速镇东工业新区建设。采用多种途径,整合资源,聚集资金,按照镇区规划,实施环城东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居住、商贸、工业分区,逐步形成五纵六横街道格局。到2012年,镇东工业新区主轴环城东路建成并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力争通过招商引资、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壮大龙头企业、企业技改扩规等途径,引进1家投资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培育5家以上规模企业,打造镇域工业经济的支撑产业。

5.2着力抓好新村建设。高标准建设郭家场、前合2个中心村。要按照“五改”(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房)、“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和绿化、美化的要求,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民风淳朴、文化活跃、社会稳定的新农村,逐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现代化。

5.3切实加强村庄整治。按照突出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的原则,大力实施以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和住宅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环境美化。2010年底,完成对汉宜公路、河育公路沿线20个居民点的村庄整治,形成民新、观基寺、郭家场、前合4个样板区。到2012年,完成50个居民点的整治,镇域村庄面貌出现明显变化。结合国土治理项目,通过迁村腾地,新增耕地250亩以上。

5.4加强村庄道路建设。建设通村道路与桥梁,完善村内道路网。村内主次干道硬化率达到60%以上。村庄道路标高与两侧住宅场地标高协调设置。

5.5完善给排水系统。村庄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做好水源地卫生防护、水质检验及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大力推行安全饮水工程。村庄排水以明沟和暗渠为主,普遍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简易设施,有条件的地方铺设排水管道,采用氧化沟、生物塘、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集中式处理污水,大力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污水处理率达到60%。

5.6加快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村委会、文化中心、商业服务等建筑结合公共活

动场地统一建设。配置村级组织办公和村民议事用房、文体活动场所以及打(晒)谷场。打(晒)谷场可以与文体活动场所统一设置,综合利用。设立幼儿园、卫生室、邮政业务代理点;建设连锁化“农家店”或便民商店。邻近交通线路的村庄建设港湾式客车停靠站。 5.7引导规范村民建房。改建住宅的平面布局尊重当地生活习俗,使用功能方便合理,日照充足、通风良好,内设水冲式卫生间,逐步取消分散的户外厕所。改建住宅的设计、施工满足质量、安全要求,体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方针。农户新建住宅的宅基地(含附属设施)总面积严格控制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住宅层数2—3层为宜,每层层高不宜超过3米。建筑外墙和屋面宜考虑隔热保温及遮阳等构造措施。采取抹灰粉刷、加檐、平改坡、外装饰、加层或削层、改建外立面等多种方法,整治改造农民住宅,体现单体建筑风格,形成地方特色。

5.8开展清洁乡村工程建设。对农村垃圾和坟墓实行集中管理,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60%以上。着力抓好“一建三清四改”(一建即建沼气池。三清:一是清理各种垃圾杂物;二是清理柴草垛;三是清理路障。四改:一是改水;二是改厕;三是改灶;四是改圈)。按照“三规一提”(规范杂物堆放、规范杆线设置、规范垃圾管理,提升村庄整体形象)目标,改善村庄环境。实施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按照每个自然组二个垃圾收集点的标准,设置垃圾收集点260个,各村配齐卫生保洁员和清运工具,户集村收。到2012年,村庄环境明显改善。

5.9加强绿化建设与生态保护。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充分利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及宅间空地,种植樟树、广玉兰等绿色经济植物。利用再生能源取代燃烧柴草,利用太阳能、沼气、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河渠、公用水塘定期维护,及时清淤,保持水面洁净。充分保留利用和改造原有的坑(水)塘,有条件的改造为种养水塘。保护树木,严禁乱砍乱伐,防止水土流失。

5.10加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注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培育和保护,对于已经列入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按已批准的规划实施保护。 6保障措施

6.1加强规划管理。根据总体规划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尽快修订和完善村镇发展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衔接配套的完整的规划体系。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即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和“一书一证”(即选址意见书、村镇房屋建设许可证)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工作机制。加大对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权威性。对随意改变规划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6.2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是投入。广辟门路,建立以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为主,国家、地方、企业等共同投资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资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突出抓好以环卫、绿化、道路、给排水、小区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改善村镇环境,提升村镇品位,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6.3坚持建管并重。村镇可持续发展一靠建设,二靠管理,强化建设管理是建设好村镇的重要环节。管理工作要突出三大内容,即规划管理、村容镇貌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完善村镇建设的成果。

6.4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明确责任,抓好落实。镇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职责。

当阳市河溶镇

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2010-2012)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按照《宜昌市2010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工作方案》,结合《当阳市河溶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制订本规划。 1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河溶镇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一户三化”活动,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有力推动了全镇文明程度的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社会风气总体上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政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有效落实,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一些突出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2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新产业、创造新生活、倡导新风尚、建设新村庄、完善新机制为目标,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为重点,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3基本原则

3.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和服从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为全镇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3.2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3坚持以“三贴近”为突破口。立足长远,着眼当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4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注重工作机制建设,把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单位管理与社会管理衔接起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使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融入各项管理之中,增强广大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 4建设目标

农民素质有明显提高,村风民风有明显转变,人居环境和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明显成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明显加强,实现河溶镇精神文明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4.1农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公民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大为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

4.2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连片整治、长效管理,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备、环境整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管理规范有序的集镇、村庄,使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4.3社会治安更加安定有序。“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创建100%达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无盗窃、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无重大刑事案件。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谐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4.4科教文体等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文化网络健全,100%的村建有中心活动场所和健身场地,有线电线覆盖率或无线数字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经营合法有序。无封建迷信活动。

4.5健康文明新风进入千家万户。“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深入,30%的户成为文明家庭,60%的村成为当阳市文明村,20%的村成为宜昌市文明村,将河溶建设成为宜昌市文明乡镇。乡风文明中心户达到200户,辐射带动20000农民,依托中心户建设“十星级”屋场200个。系统培训农民,实现镇有科技培训中心,村有科技带头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5工作重点

5.1开展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依托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经常性地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八荣八耻”教育为主题,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培养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关系的自觉性。二是加强文明素养教育。大力营造文明氛围,引导村民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全面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三是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全镇人民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风尚,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生育观和家庭观,共同培养良好的家庭亲情、邻里友情,构建新型和睦的人际关系。

5.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点、文化类乡风文明中心户等,坚持进行党的“五基本”教育,进一步奠定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理想基础。积极宣传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宣传各级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举措和行动,积极引导全镇人民主动投身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之中,同心同德,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幸福家园。 5.3清洁乡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集中整合项目资源,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以“四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杂物)为重点,以“五无”(无棚架乱搭、无柴草乱堆、无垃圾乱倒、无污水乱流、无畜禽乱跑)为要求,以“三建”(建农民新居、建生态家园、建绿色庭园)为目标,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在全镇实施以一个乡风文明中心户领建一处星级屋场活动,以十星级(整体布局合理、弯子屋场整洁、“一建三改”达标、邻里关系融洽、尊老爱幼成风、科教意识浓厚、文体设施配套、计划生育先进、农村经济发达、星级农户普及)创建为最高标准,考核命名,将星级屋场与农村小额贷款衔接起来,与惠农项目直接挂钩。通过星级屋场的创建既发挥中心户服务公益事业的作用,又帮助群众树立集体意识。2010年全镇十星级屋场再增50个,到2012年达到200个。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整治室内外环境卫生,消灭卫生死角,以优质的生活环境构筑预防传染病的最好防线。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消灭露天厕所。实施集镇经营,梯次开发、拓展骨架,提升村镇文明形象。

5.4实施“一户三化”,培育新型农民。

继续推进乡风文明中心户“一户三化”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各类中心户引领和创办经济合作组织或协会,实施“中心户+协会+农户”模式,并将“以钱养事”20%的经费通过以奖代补用于扶持中心户发展,引导中心户在自我发展中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勤劳致富、提升素质。到2012年全镇新增标准化协会组织8个,各类乡风文明中心户达到200户。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工人、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农民普法教育,普法教育面达到90%,引导农民通过正当渠道来反映个人意愿和利益诉求。 5.5建设文化网络,繁荣农村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设农家书屋50间,达到省级标准10间以上。完成郭家场、前进、观基寺、星火、前英、民耀、建国、民新、红日、官当、红胜、红明等村的“三室一场”(一间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会议室和不少于60平方米的固定戏台)建设。形成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户有农家书屋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化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文艺社团的作用,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坚持科技、卫生、文化“三送下乡”和“服务三农四进家”活动。每2年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体育竞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巩固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强和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力争到2012年100%的村覆盖。

5.6加强文明创建,提升文明程度。

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广泛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在镇直各单位,以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机关服务意识为重点,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提升机关效能。在农户广泛开展“美德进农家”活动,评选表彰一批“好媳妇”、“文明家庭”和关爱留守儿

童的“爱心妈妈”,进一步提升农村家庭道德水准。在各村以“新农民、新生活、新家园”为主题,进一步加大文明村镇创建步伐,努力提升村镇文明程度。 5.7夯实基层组织,完善村民自治。

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村组重要事项实行“四议二公开”,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保障农民的民主决策权利。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三级联创”,充分营造农村干部“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舞台、干好事有回报、不干事有危机”的工作氛围,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便民服务、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综治维稳四个服务中心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深化“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净化农村社会风气。 6保障措施

6.1加强党的领导。镇党委、镇政府从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与经济工作同规划部署,同组织实施,同考核奖惩。各党支部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负全责,形成组织有力、覆盖全面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6.2改进和创新工作的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6.3加大对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全面落实各项与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经济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逐年加大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鼓励社会力量捐赠资助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新机制。

6.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队伍,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6.5加强调查研究工作。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展调研和探索,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方法和载体,努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行动。 附:表5: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指标

表5: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指标

指标内容 乡风文明中心户 培育新型农民 “十星级”屋场 农家书屋 当阳市文明村 宜昌市文明村 宜昌市文明乡镇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接收点 村级中心健身场所 单位 户 人 个 间 个 个 个 个 个 2008年 30 873 10 8 3 1 1 4 2010年 120 1500 120 20 8 2 10 12 2011年 160 2500 160 35 12 2 201220030020050124 1 16 17 1919

蔬菜基地成旅游景点

“原本夏季才能吃上的蔬菜,3、4月份就上市了;原本5月份采摘的辣椒,从秋天一直到次年5月都挂满了枝头。春提前,秋延后,城里人一年四季能吃上新鲜蔬菜,和县反季节蔬菜立了大功。”一位常年走动于和县与南京的客商告诉记者。

说起和县大棚蔬菜,可谓赫赫有名。如今南京市场的三分之一、上海市场的四分之一、武汉市场的五分之一蔬菜都是来自安徽和县,大大丰富了周边城市市民的菜篮子。但和县大棚蔬菜基地成为旅游景点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和县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上海3小时经济圈的重要成员。开始是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的蔬菜商在和县收购运输蔬菜闲暇之余,偶尔顺带几位亲朋好友来基地观赏各种时令蔬菜,品尝新鲜时令水果,放松心情。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渐渐地发展到每到周末,周边城市的居民自发地组织自驾游来和县大棚蔬菜基地体验采摘蔬菜、品尝农家新鲜时令蔬菜,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种自发、松散的旅游市场很快引起了县政府的关注,并决定规范、引导,使其成为成熟的旅游行为。县政府首先投资修建拓宽进入棚菜景点区的道路,树立道路指引牌,方便自驾游;编排好旅游线路,把菜园观光、蔬菜采摘体验、绿色食品品尝等串成一线,使游客在观光体验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农耕文化的厚重;通过网路、宣传册加大对周边城市的宣传,吸引更多游客观赏现代化田园风光。

经过多年的规范、引导、宣传,和县乡村旅游在周边城市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了提升品位,达到以旅游兴农富农的目的,经国务院批准,和县建设了“台湾农民创业园”项目。此项目引进台湾农业高科技,设有农业生产示范区、科教区、农产品加工区、企业孵化区、休闲农业区、服务区和居住区七大功能区。

和县旅游局刘金山局长告诉记者,这里将来不仅是蔬菜品种培植、试验、种植基地,也是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大中小学生普及动植物知识的天然课堂。

温泉旅游成发展引擎

除了蔬菜采摘,和县香泉温泉还是巢湖四大温泉之一,自梁昭明太子萧统题写了“天下第一汤”五个大字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香泉与南京市接壤,属南京半小时都市圈,四周有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大中城市,发展温泉度假休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市场条件。

早在1993年,和县政府将香泉定位为旅游休闲型集镇,把发展香泉温泉旅游业作为带动全县旅游发展的引擎,加以重点突破。并由县政府牵头,联合全县诸多单位共同集资兴建了第一座温泉山庄,拉开了开发香泉温泉旅游业的序幕。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香泉旅游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安徽香泉温泉度假村、中国香泉老年温泉疗养区以温泉为特色的旅游产品的建成,有力地拉动了农业旅游、林业旅游、休闲

度假旅游等特色旅游的快速发展,更直接拉动了旅游地产业的飙升。目前,由碧桂园、绿庭集团、宏图三胞公司和天目集团等多家大企业、大财团共同开发的如山湖国家小球训练基地、香泉湖国际度假中心等项目强劲地拉动了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旅游开发总投资达到120亿元。

巨额的旅游开发资金,加速了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香泉温泉度假村等一批旅游项目建成后,运营红火,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客房入住率达到98%以上,游客主要来自上海、南京、合肥等周边城市。据介绍,2010年,和县接待游客达78万人次,其中香泉温泉度假休闲游客达35万人次。

林海深处花烂漫

和县位于长江下游西北岸,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以山区丘陵、沿江平原圩区为主,丘陵波状起伏,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理想之地。经过政府的大力引导,“香溪农家乐”、“沈巷生态园”、“白果山庄”、“林海生态园”等一批农家特色的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记者在5月走进林海生态园,满眼白的油桃花,粉红色的桃花、杏花,绿油油的蔬菜,黄澄澄的油菜花,千姿百态的盆景,外形古典雅致的徽派建筑,令人目不暇顾。

据园主马志春介绍,自县政府出台了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后,他非常看好乡村旅游发展前景,筹资兴建了林海生态园。该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占地面积670余亩。按五星级农家乐标准打造,集餐饮、会议、住宿、垂钓和农家体验于一体。一期建有宾馆、餐饮、会议中心、奇石馆、盆景园、垂钓中心、百竹园、农垦园、花卉园以及6个水果采摘园。记者看到生态园的停车场停满了自驾车辆。马志春告诉记者,自1月18日开业至今,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来生态园观光度假休闲。对未来,他充满信心并规划投资扩大规模,形成旅游产业链。

发展现状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西部是祁连山金牧场和岗什卡雪峰,中部是百里油菜花海,东部有仙米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多处名胜古迹,74座伊斯兰教清真寺和3座藏传佛教寺院,现有1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3个“我心中最美丽的青海十大景观”。

基础设施完善。加大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了乡村旅游吃、住、娱、购等服务条件,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发展后劲。同时,组建了“金门源”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把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权转让给旅游公司,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

产业规模壮大。乡村旅游业的升温和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游客,以自驾旅游、组团旅游为主的游客络绎不绝,全县乡村接待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全县培育各种农(牧)家乐56户,餐饮总接待能力为4720人,直接从业人员376人,从业农牧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

乡村文化荟萃。乡村旅游开发中,在注重保护和开发古建筑、弘扬伊斯兰教和佛教、传承民俗、山水等文化的同时,打造出了具有生态、人文、民族、地域特色的藏族“华热”歌会及服饰表演、回族“宴席曲”演唱会,回族民俗展、赛马会等乡村旅游文化品牌,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构筑了文化平台。

旅游商品凸显。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的意见》等一系列地方法规性文件的基础上,培育了兴农蜂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门源奶皮厂等8家旅游商品企业,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麻莲回族刺绣、北山“窝儿枕”传承及“窝儿枕”生产加工等,全县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手工作坊等年销售额稳步提高。

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农牧民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展思路

以“活”激发,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旅游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要大力实施政府引导战略,抓住机遇,围绕绿色、生态、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进程,着力把门源建成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区域。同时,要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内引外联,加大对生态旅游景区的保护、治理和旅游城镇民族特色化的建设改造力度,大力挖掘整理民族文化,积极扶持、引导旅游企业,建设、规范旅游服务节点,力争将门源建成青海乡村旅游“北线”的核心区域、连接河西走廊的重要服务节点和旅游投资热点区。要把乡村旅游业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高立意、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乡村旅游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详细规划,实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目标。

以“实”强化,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力,以农牧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同时,要围绕产品主题和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一批游客参与性强、具有体验趣味的活动项目,加以开发建设,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比如,蔬菜采摘、鱼塘垂钓、草原骑马、休闲观光、风光摄影、登山探险等各种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乡村游体验项目。

以“建”驱动,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环境。要在景区景点内开辟空地修建固定停车场、重要时段设置临时停车场,规划设置车辆分类停放区域。要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积极推进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普及和规范,重要路段设置符合国标的乡村旅游及交通标识,并统一纳入道路建设规划。要加强旅游景区环卫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和运行管理,切实维护旅游景区良好的环境和秩序。要大力推广星级厕所标准,在旅游交通干线和主要景区景点修建旅游星级厕所。要加大多部门联动力度,确保重点旅游项目及景区景点水、电、通讯等及时到位。同时,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暨村容村貌整治,美化、亮化、净化新村庄,引导和培育“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积极培育和完善乡村旅游市场体系,对于定点饭店和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按照旅游行业一系列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使其真正面向市场,依法经营、公平竞争。

以“推”优化,创新乡村旅游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招商引资规模,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建立多渠道筹资发展旅游业的市场机制和投融资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吸引更多资金加快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同时,在统一规划前提下,进一步放宽政策,组织和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乡村旅游业开发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投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政府投资重点放在关系全县旅游业发展大局和整体效益的旅游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以“育”推动,创新乡村旅游的商品开发。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相融合。要着力组建乡村文艺表演队伍,精心编排表演剧目,组织华热服饰、回族宴席曲、地方眉户戏等,开展经常性演出。要做大做强现有蜂产品、奶制品、菜籽

油、青稞酒等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旅游商品加工业,积极开发刺绣、藏毯、药枕、沙棘保健品、矿泉水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种类,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品位。要积极配合民俗一条街项目实施单位,努力把这条街道打造成特色鲜明、品位突出的游客休闲、购物、娱乐消费街区。

以“才”提升,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机制。要把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特殊人才引进作为全县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要积极引进旅游人才,努力培养一批守法纪、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的乡村旅游人才。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等负责人的培训,实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八里村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

1序:八里村是典型的近郊型农村,具有发展多种蔬菜的自然条件。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我村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蔬菜,是根据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结合本地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和条件,并在预判蔬菜产业未来发展走势的基础上,来编制2010至2012年八里村蔬菜产业发展的规划。该规划着重提出全村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力求体现当地的资源特色、发展面貌和今后的发展态势,从而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规划总体上带

有预见性和指导性。 2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2.1 基本村情

扬子街道办事处八里村位于滁城北郊,距滁城约6公里。全村共有8个村民组,568户,2187人,其中劳动力1136人,耕地面积3000多亩。目前有部分劳动力从事蔬菜种植,还有部分外来人员租用村民土地种植蔬菜。2009年农民人均收

入3000多元。 2.2 发展基础

2009年,八里村蔬菜协会成立,现有会员48户,钢架大棚50余栋。目前生产的蔬菜品种有黄瓜、西红柿、番茄、芹菜、生菜、蘑菇等8个品种。2010年3月,向上级申报了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00亩,无公害蔬菜品种8个。其产销现状表

现为:

——种植规模急需扩大。2009年,随着琅琊政府新区的建立,以前生产蔬菜的团山、沙岗和陈湾等村土地被占用,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

生活需要。

——标准化生产急待推进。蔬菜无害化生产已列为蔬菜标准化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正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为生产营养、健康和安全的蔬

菜食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销售市场正在拓展。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建立,滁城融入南京经济发展都市圈,抓好菜篮子工程,可以更好的为长三角城市居民提供重要的生活保障。目前,滁

城蔬菜产品销售市场已逐步向南京、苏州、无锡等大城市拓展。

2.3 发展差距

——生产布局不够合理。从生产总体现状看,蔬菜生产没有发展成连片规模,比较分散,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面积比例小,地方特色品种挖掘不够,局部区域的生

产优势发挥不够好,种植效益没有充分实现。

2.4 发展优势

——基础良好。我村具有适宜多种蔬菜种类及品种生长发育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

件,水利灌溉方便,无污染,有多年的生产发展基础。

——运输通畅。靠近外环、104国道和南洛高速,交通便捷,通讯顺畅,与南京、

苏州、上海等蔬菜市场联系便捷。

——政策优厚。我村发展蔬菜产业的时机比较成熟,八里村发展蔬菜产业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得到区农委、区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强力推

动。

3 、蔬菜产业发展思路

3.1 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原则,推行产业化发展模式,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企业带动为纽带,以科技支撑为关键,以产品销售为重点,以增加收入为目标,全

力打造八里村无公害蔬菜品牌,提升全村蔬菜产业发展水平。

3.2 奋斗目标

到2012年,全村发展蔬菜面积达到500亩(其中无公害蔬菜成片基地100亩),力争把我村建成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其分年目标为:2010发展蔬菜100

亩;2011年,发展蔬菜200亩;2012年发展蔬菜200亩。

3.3 总体要求

在今后一个时期,我村将逐步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流向的生产格局。推行点面结合、规模发展模式,面向“春淡”市场,大力抓好罗郢、管郢、中坝等3个村民组的时令蔬菜生产。并按生产无公害,甚至绿色的技术标准,加强生产监控,在罗郢、中坝等村民组建立“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同时坚持品种多元化,巩固提升传统品种,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打造特色品种。以生产无害化和标准化,以及产品特色化和品牌化为主题,强化生产服务,提升全村蔬菜生产水平。一是加大无害化、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和监管力度。各地通过设立警示牌、张贴宣传画、印发宣传单、制作专题节目、悬挂标语等方式加以宣传。同时,加强生产过程监控和产品检测,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工作。二是提高科技生产和服务水平。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抓好生产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及推广工作,每户菜农都有1名技术明白人。大力推广嫁接育苗、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种植技术,广泛使用杀虫灯、杀虫网、粘虫板、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无公害控制性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引导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促进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四是逐步建立蔬菜产业发展风险机制,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切实保障蔬菜生产者

的利益。 按照走鲜销、加工、储藏、保鲜等多层次的销售路子,缓解产品集中上市的销售压力,确保产业稳健发展。重视打造产品形成品牌,重视包装产品宣传品牌。依靠品牌提升档次,这是我村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要积极打造无公害蔬菜,着力抓好叶类菜、根茎菜等精细产品加工。树立产销并重,生产销售一起抓的思想,精心构建营销网络,实现产品与市场的真正对接。一是组建强有力的营销队伍。注重引进和培养一批蔬菜营销经纪人、运销大户,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拓展销售市场。既要立足滁州,又要走出滁州,建好产品营销和信息传输网络,搭好产品与市场对接的平台。及时疏通运输通道和市场准入通道,改善销售环境,形成稳定的蔬菜生产销售关系。同时,鼓励和支持村民组建立自己的市场销售网络。三是积极推行订单生产。积极引导发展订单生产,降低菜农种植风险。同时,维护好销售秩序,及时解决蔬菜生产和销售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形成良好的产销网络,真正做到以菜富民,以菜兴

村,以菜兴经济。 4、重点项目

4.1八里村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到2011年底,在罗郢、中坝等片区发展成片无公害蔬菜基地100亩(各村民组分片蔬菜100亩)。在生产上,不断更新蔬菜种类和品种,积极发展特色蔬菜,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无害化栽培等适用技术,加快提高全村科技生产水平和蔬菜

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5 保障措施

5.1 抓好宣传引导,加强协调配合。 充分利用村广播站、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对发展蔬菜的前景和相关政策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以此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广大农户主动参与,全村

上下积极支持的良好局面。

5.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销条件。我村蔬菜生产和销售的基础设施还处在起步阶段,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低。应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整治好水库、池塘,发挥水库(塘)在灌溉等方面的作用。抓好村组道路建设,打通并扩展与外界联系的渠道。重视生态系统建设,为长期发展

提供有效的生态屏障。

5.3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蔬菜精品。拥有品牌、名牌就意味着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也就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八里村蔬菜品质虽好,但打得响、影响面大的品牌塑造还不充分。因此,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名牌,是面临的迫切任务。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必须通过自身培育或者合理的转让、重组和嫁接,来培植自己的品牌。重点打造我村无公害蔬菜基地,多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

取得更多更好的市场准入资格,逐渐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

编后语

本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带有宏观性,也具操作性,各村民组应根据此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并且,通过拟定年度工作计划或做工作报告等方式组织实施,重在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在实施中,做好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的衔接,加强预警和协调。同时,规划是静态的,往往落后于实际。当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规划与实际严重相左,或实际运行偏离规划目

标时,有必要对该规划进行修编。

什邡市的蔬菜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明显建设成效,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生产区,成为全市种植业中经济总量最大,助农增收贡献最多的产业,是名副其实的种植业第一产业,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但目前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标准不统一、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当前,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正处于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完善机制、增加效益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科学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提高建设水平,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特征明显的产业基地,有利于示范引领区域性产业带、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促进地区间同步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过程标准化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区域大品牌,开拓大市场;有利于壮大龙头企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kz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