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3-09-19 05:52: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作用

作者:王锋华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01期

中国是个民俗文化丰富而精彩的国家,民俗文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很多传统节日因民俗文化而意蕴深刻,人们的行为方式因为民俗文化而有了特定内涵,甚至一些日常话语也因民俗文化而有了独特风格。

中学语文教材里蕴含了大量民俗文化。笔者认为,如果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民俗文化因素都挖掘出来,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也可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民俗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生命力,或发生了些许变化,但过去的民俗习惯还是通过文字形式在典籍中被保存下来。如果不了解这些民俗就会影响学生顺利理解文章的含义,从而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此,把民俗文化恰当地引入课堂就成了当务之急。民俗文化教学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至少能够发挥以下作用:

一、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中蕴含一些着民俗文化的细节,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民俗文化一无所知,就无法理解文中人物的一些行为方式,因而不能全面把握人物特征,不能深入理解课文,也体会不出作者设计这些细节的良苦用心。此时,教师如能在民俗文化方面给学生适当地引导、解释,就会让学生豁然开朗。

如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最后,有侯嬴“北乡自颈”(面朝北刎颈自杀)的情节。侯嬴为什么要自杀?信陵君听了侯嬴自杀的诺言后为什么不加以劝阻?很多学生对此不理解。其实,这也涉及当时的民俗文化。在当时社会,“士为知己者死”是人们普遍的信条,是一种时代风尚。侯嬴为了报答、激励信陵君,也为了让信陵君解除后顾之忧,毅然自杀。而信陵君则为侯嬴的自杀行为所激励,义无反顾地前去救赵。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kr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