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困惑的马普所

更新时间:2024-01-16 06: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令人困惑的马普所?

朱庆育

2008年3月16日,我从北京飞抵德国汉堡,开始历时14月 的异国客居生活,身份是马克斯-普朗克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访问学者。自那以来,每每与人联系,告知对方自己在马普所,即常面临同一个问题:某某也曾 在(或正在)马普所,你听说(或见到)了吗?我总免不了要反问:他(她)在哪儿的马普所?对方则一般都是一脸困惑:马普所不就是你所在之处?难道它不止一 个?

这多少有点让人尴尬。德国马普所举世闻名,声高如云,学者少有未曾耳闻者,然而,对其哪怕是最基本的情况,却又似乎普遍缺乏了解。

一望而知,“马普所”乃是中文译名的简称,完整一点,应该称作“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德文Max-Planck-Institut(MPI),或者更准确地,表述为复数形式Max-Planck-Institute,因为,“马普所”确实不止一个,而是有很多。只有一个的,是“马普学会”,Max-Planck-Gesellschaft(MPG)。

1911年1月11日,德国艺术研究院(Akademie der Künste)巨大的会议厅里,一个名为“威廉皇帝科学促进学会(登记社团)”

(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 zur F?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简称KWG)的学术研究机构宣告成立。学会立意高远,以推进科学精英的基础理论

研究为宗旨,成立之初,下辖三个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与电气化学研究所以及生物学研究所。此后,威帝学会所属研究所逐年增加,研究领域随之日益扩大,到1943年,研究所数量增至二十五个。

威帝学会存续至二战结束。期间,学会先后有过四任会长,均为声名显赫的大家耆宿。首任会长是德国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最著名的新教神学家与史学家阿道夫·冯·哈纳克(Karl Gustav Adolf von Harnack,1911-1930在职),他亦是倡导学会设立的首功之臣。不过,历任会长中,声名最著者,也许还得算是第二任会长、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930-1936在职)。此公出身显赫的学术世家,自身成就亦非凡卓绝。普朗克家族里,曾祖与祖父均为哥廷根大学神学教授,父亲则是法学教授,曾分别任教于基尔大学与慕尼黑大学。尤值一提的,是叔父戈特利布·普朗克(Gottlieb Planck):法律实务家戈特利布·普朗克曾两任《德国民法典》立法委员(1874-1889,1890-1896),他不仅直接负责法典亲属编的制定,更对两次立法委员会均有主导性影响,依法律史名家弗朗茨·维亚克尔(Franz Wieacker)之见,他“或许最有资格被称作德意志民法典的精神之父”。不过,马克斯·普朗克对于“神圣”与“正义” 这两项“崇高职业”均无兴趣,而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尽管亲朋好友都为其职业前景感到担忧,但他矢志不改,最终凭借创立量子力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学会随后两任会长亦非等闲,分别是化学家、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尔·博施(Carl Bosch,1937-1940在职)与政治家、钢铁企业家阿尔伯特·福格勒(Albert V?gler,1941-1945在职)。

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曾为纳粹势力所控制的威帝学会亦筹划重整旗鼓。为此,年近九秩的马克斯·普朗克受命再度出山,摄威帝学会临时会长之职,以配合学会秘书长恩斯特·特尔朔(Ernst Telschow)负责的重建工作。普朗克虽壮心不已,无奈毕竟年事已高,力有不逮,诺贝尔化学奖(1944)得主奥托·哈恩(Otto Hahn)遂于1946年4月1日接任其职,赓续其事业。

重建过程中,英占领当局对充满日耳曼帝制意味的“威帝”学会之名颇感不满,要求更换,学会顺势于1946年9月11日改作“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并拥普朗克为名誉会长。 1948年2月26日,以威帝学会为基础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登记社团)”(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 F?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简称MPG)涅磐重生,在哥廷根正式成立,哈恩担任新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普学会定位 为独立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研究机构,致力于推进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精神科学与社会科学诸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中,尤以创新性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为关注重 点。学会成立以来,一方面整合威帝学会既有研究所,另一方面更不断拓展研究领域,而声望日隆。迄今为止,马普学会已经设有覆盖上述四大学科领域的八十一个 研究所(包括四个境外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分属生物医学(三十个研究所),化学、物理与技术(三十二个研究所)以及精神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十九个 研究所)三个分部。同时,学会拥有超过一万两千名研究人员,并为日常规模约九千一百名的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学术人员提供资助。研究所经费则半数来 自联邦,半数来自所在各州。

法学乃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引以为傲的学科,其学科地位自然不同凡响,这在马普(威帝)学会的研究所 建制中即可见其一斑。二战之前的威帝学会,所属研究所几乎全部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唯一的例外是两个法学研究所。如今,马普学会虽已成立精神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分部,但在下属十九个研究所中,法学独占其六,乃是无可争辩的中流砥柱。 依成立时间先后排列,六个法学研究所分别是:位于海德堡的外国公法与国际公法研究所(MPI für ausl?ndisches ?ffentliches Recht und V?lkerrecht,1924),位于汉堡的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MPI für ausl?ndisches und 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1926),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法律史研究所(MPI für europ?ische

Rechtsgeschichte,1964),位于弗莱堡的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MPI für ausl?ndisches und internationales Strafrecht,1966),位于慕尼黑的精神财产、竞争法与税法研究所(MPI für Geistiges (MPI für ausl?ndisches und internationales Sozialrecht,1980)。

各研究所自有其历史与特色。我访问的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1926年始建于柏林,成立之时,称“威帝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旨在研究比较民法与国际私法,创始所长为比较法学大师恩斯特·拉贝尔(Ernst Rabel)。马普学会成立后,研究所随之更名为“马克斯-普朗克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1956年,研究所迁至汉堡新址,直至今日。研究所自成立之始,即为世界比较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重镇。数十年来,名家辈出,除创立人拉贝尔外,为我国法学界较为熟悉的还有:曾为拉贝尔学术助手的恩斯特·冯·克默雷尔(Ernst von Caemmerer,1937年起任研究员)、汉斯·多勒(Hans D?lle,1946年出任所长,领导研究所的战后重整)、康拉德·茨威格特(Konrad Zweigert,

1963-1979年任所长)、海因·科茨(Hein D. K?tz,1978-2000年任所长)、莱因哈特·齐默尔曼(Reinhard Zimmermann,2002年至今任所长)等等。

陌生源自疏隔,消于沟通。相信国人对于马普所的了解,势将随着彼此日益密切的学术交流而逐步得到增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kd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