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 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5-25 22: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依依”为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月光启蒙》是第二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孙友田回忆儿时母亲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给自己唱歌谣,猜谜语,讲故事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有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感激、感恩的情感。 说教学目标:

1、多渠道的读和品文后,使学生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通过“三美妙”的理解,知道作者用“月光启蒙”做课题的深层含义。

3、体会母亲用歌谣的形式激发“我”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说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做课题的深层含义。

难点:体会母亲用歌谣的形式激发“我”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说教法、学法:

质疑法:学贵有疑,我让学生依题质疑。月光怎能启蒙呢?让“月光”给学生设下“悬念”。依文质疑,学习质疑,合作解疑,并学会一些质疑,解疑的方法。

创设情境:尽管班里没有班班通,但不影响我们学习的热情。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情境,用书中插图展现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

对话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质疑和解疑,展开课堂对话。

自读自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说设计理念:以疑促学,以读解文,从美入手,用情明理,逐步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优美意境,架起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把语文学习化为充满诗意的情感之旅,是我本课的设计理念。

说备课思路:“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由题入手,是我备课的首要环节。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细读文本,不难发现, “启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月光”是教学的逻辑起点:童年的“我”,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一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引领我走上诗歌之路。作者的成就显然与儿时母亲月光下

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则是教学的中心,正是母亲把她对孩子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让“我”受到最初的启蒙,感受到月夜的宁静与美妙,感受到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到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鉴于此,考虑到课堂容量的有限,教学中我把课题为疑点,母亲为中心,体会母亲用歌谣的形式激发“我”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作为教学难点。当难点突破,重点“月光启蒙”为题的含义就不攻自破。整个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之美,三读感悟母亲之美。 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把握学情。

首先,学生谈第一课时的学习收获:学生大多回答的都是上堂课所学的:启蒙是什么意思?这课主要讲了什么?(师相机板书:唱民歌、唱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甚至有学生谈到,上堂课,我们还提出:是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唱民歌童谣,给“我”讲故事、说谜语,启蒙了我。课题为什么不叫《母亲的启蒙》而叫《月光启蒙》?带着这个疑惑,我们走进文本。 二、层层质疑,走进文本。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你感到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文中批注。

2、简单复习回顾质疑解疑的一些方法。(见ppt )

3、全班交流

1)“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3)“小院里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怎么说是芳香的音韵? 4)母亲不识字,怎么可能有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呢? 5)明明是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题目是“月光启蒙”呢? 我肯定了同学们提的问题相当有意思,并告诉他们,相信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他们对这些问题会有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的收获。 三、享受美妙,体会“启蒙”

课文开头第一句就写“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怎样的美妙呢?

一读:月光之美妙

就让学生同桌合作读文,用“~~~~~”画出文中有关月亮的句子,在有“月”字的词语处画上

用一个词概括夏夜月的美,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柔和 二读:民歌童谣之美妙

学生自由读民谣,展示读自己喜欢的民谣。拍手读童谣。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美妙。 三读:母爱之美妙

让学生默读,用双横线勾画与母亲有关的语句,感悟深的句子或

喜欢的句子在旁边画上心形。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的“美点”——一抓: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感受到母亲的声音柔美,好听。二抓: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结合句子和民谣的分析,感受到母亲是一位勤劳、疼爱孩子、任劳任怨、以苦为乐,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母亲。 三抓: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引导学生想象在孩子眼里母亲就像女神一样纯洁,圣洁。四抓: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来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三、简介作者,深化母爱:师生接读完课文最后一段,我让学生猜猜作者是干什么的?学生说诗人,因为他说,“母亲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于是我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孙友田,他是个煤矿工人。(生惊讶不已)孙友田怎么会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散文《黑土地》。 (出示《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月光启蒙,实际上是说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不知不觉中,给“我”播了一颗爱的种子,一颗诗的种子。这《黑土地》,就是那些种

子开出的花朵。

最后,总结了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 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

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 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 母爱也无声。母亲用唱民歌童谣的方式给“我”教育。

月光是朦胧的,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母亲唱的民谣,讲的故事启迪了我的想象。

四、拓展延伸:这篇文章原先的题目就叫《月光母亲》。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年纪大了,患了老年痴呆症。他在《月光母亲》里是这样写的:

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结合母亲节的到来,我让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和做一件事,给妈妈洗脚或倒茶?? 说课后反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月光启蒙》教学结束后,学生给了我许多的惊喜,足够的放手,才会有真正的生成。但不敢大胆放手,也就产生了很多的遗憾。让我反思自己的不足:

1、课的预设还不够精致。由于备课前思考的不细,许多需细细推敲的环节不到位。特别是品读“唱歌谣”一部分,只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没有让学生仔细品味两首歌谣所蕴含的含义。正是因为学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朗读的指导也显得空洞。

2、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不知不觉充当的是“强行引路人”,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不知不觉总是牵着学生走,这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3、朗读指导问题。第一次我是让孩子在理解第四节的基础上读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则是让孩子在理解歌谣的基础上读出文字的韵味。但在教学中,因为孩子没有读到位就急于推进教学,而使读的层次体现得并不分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k8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