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第三--四章 研究问题的确定 观察法

更新时间:2024-06-24 14: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研究问题的确定 名词解释

问题是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和矛盾,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认识的不足。

研究课题是研究者在专业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验证,从众多理论或实践问题中挑选出来,并作为某一项研究活动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

科学研究过程是科学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践验证。 文献法是指通过查阅、整理、分析文献资料,了解某一研究的相关信息,探索某一研究问题的方法。

文献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有价值的典籍,包括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微缩胶片和各种形式的电脑软件等。

课题论证是对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研究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以避免其盲目性。

简答题

正确选题的意义?①研究问题的确定是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②所确定研究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研究活动的方向和内容;③正确的选题有助于研究者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

研究者在确定研究问题时要遵循哪些原则?①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②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影视可行的;③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应是有创新性的;④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应符合科学性原则。 研究的问题是可行的,须具备哪三方面的条件?①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②必须具备相应的主观条件,及研究者本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等。③研究者要善于把握实际,依据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等的发展成熟程度,适时提出研究课题。

研究问题确定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哪几个基本步骤?①初步选定研究问题;②对初步选定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③对所选的问题进行陈述;④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论证,并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我们可以从那里寻找到研究问题?(一)从学前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问题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①可以从某一时期影响学前教育的关键问题中选合适的问题进行研究;②可以从自身时间工作中发现有意义的、有兴趣的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二)从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①为证实某种理论观点而选择研究课题;②从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中发现研究的问题;③寻找有关理论的薄弱点和空白点。(三)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课题。①研究者可以在查阅文献时去发现问题;②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所能收集到的资料;③还可从国家领导机关制定的课题指南或规划中进行选题。

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文献可分为三个等级。①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情经过、研究成果的文献,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是分散的、不系统的文献。②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后,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书目、索引、题录、提要和文摘等。它比较简明和全面,是检索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三次文献。它是利用二次文献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一般包括动态综述、专题综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和专题研究报告等。 查找文献的步骤。①分析特定的研究问题,明确文献检索的要求和范围;②按图索骥,寻找一些综述文章阅读,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大致情况,注意其中提及的资料来源。③还需要对已收集的文献进行加工。 陈述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

课题论证的主要内容:①该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②该课题研究的价值、目的和意义;③该研究课题以往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④对该课题开展研究活动的可行性的分析;⑤该课题研究的策略、步骤和成果形式。

第四章 观察法

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等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的特点:直接性、情感性、重复性和目的与计划性的特点。 直接性即指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直接接触与联系‘

情感性指观察者往往容易受到个人的感情色彩和“先入为主”城建的影响。

重复形是观察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详细观察,才能避免表面化和片面化。

目的与计划性是指观察法不同与日常教学的观察,是针对特殊选择的需要,发现一些具体的情况,回答特定范围的问题。

直接观察是指观察者靠自身的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在现场获得研究对象的资料。 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某一中介来进行的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去,在直接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观察他们的言行。比较自然。

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不直接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观察者通常置身于被观察的活动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情的发展动态。

结构性观察是对观察的内容、程序、记录方法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设计和考虑,观察时按设计的步骤与项目进行,对观察的记录结果也适于进行定量化处理。

非结构性观察对严禁问题采取弹性的态度,事先没有严格的设计,只有一个粗略的观察思路,比较灵活机动,能抓住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而不受设计框框限制,难以进行定量化处理。

全面观察是对一定场景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涉及范围广,易把握现象之间联系。对观察者要求很高。

抽样观察是对观察现象的场景、时间、人、活动等因素进行取样,再对样本进行观察,涉及范围小,便于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操作较容易,对观察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取样上,取样应有代表性。 定期观察是非连续性的,按一定时间间隔做观察。

追踪观察是对某个对象或者某种现象进行比较长时期的观察,从而获得发展性的资料。

实况详录法是指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表现,包括观察对象自己的言行以及与他人的互动。

日记描述法又称儿童传记法,即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长期跟踪,反复观察,以日记形式描述性地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

轶事记录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不限于观察记录儿童显著的新行为或言语反映,还可以记录观察者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任何可表现儿童个性或某方面发展的情境。

理论性偏见是指观察者因受到某种理论观念的影响而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评判与解释的现象。

角色性偏见是指观察者因受社会对某类研究对象的“角色定位”的影响而对观察到的研究对象的行为作出不客观的评判与解释的现象。

期待性偏见是指观察者因受对研究对象期望值较高(低)的影响,而在观察时对研究对象的行为作出与事实不符的评判与解释的现象。

编码是用分析的概念或数字、符号对记录的文字进行标注。

活动编码即对经常发生的活动或者行为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编码。 策略编码是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分类是在编码的基础上,把同一类编码的资料归拢在一起,装在文件夹里,然后在每一个编码题目的下面,标出资料所在的页码、行数等,并把各处的资料编上序号。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

事件取样法注重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时间的完整过程。

等级评估记录是在观察的同时,对目标行为的表现程度作出等级评定。

简答题

观察法包含的三要素:观察的手段(敏锐、仔细、准确)、观察的对象(教育活动中的人和教育活动)和观察对象的状态(真实状态)。

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资料可靠性较强。局限性:观察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限制;样本容量小,材

料是表面性的和感性的等。片面性和偶然性。

观察法的分类:①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②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③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④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⑤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 非结构性观察的设计。(1)制定观察计划。①观察的内容、对象和范围。②地点。③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和次数。④方式、手段,⑤效度。6伦理道德问题。(2)设计观察提纲。①谁?②什么?③何时?④何地?⑤如何?6为什么?

观察的实施。(1)位置的选择。包括两因素(方位和距离)。(2)观察的记录。清楚有条理,便于今后查找。 非结构式观察的类型。①实况详录法。②日记描述法;③轶事记录法。 观察中的自我反思。①对推论的反思。②对叙述角度的反思。 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①对记录的整理。②分类与编码。

观察资料整理分析的一般步骤。①对资料的初步整理,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②对原始资料的再次整理,进行编码、分类;③在整体把握观察事件的基础上,确定分析单位和进一步分析的分析工具与框架;④借助于确立的概念和分析工具,对原始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定性分析和建构理论。 结构性观察必做的三件事:确定观察项目、选定观察对象、规定记录方法。 结构性观察规定的记录方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等级评估记录。

如何理解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独特作用?(1)不需要儿童做出超出自身水平的反应;(2)可以直接了解并客观记录行为,所得资料少受主观因素影响;(3)可以捕捉发展中的过程,考察互动过程;(4)不容易受观察者在场的干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k5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