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江苏省概况总结

更新时间:2024-01-23 21: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一)江苏省概况

1、行政区划

江苏现有13个省辖市,下辖100个县(市、区),其中22个县,23个县级市,县(市)中包含3个江苏试点省直管县(市)、55个市辖区(1个副省级城市(辖11个市辖区)、12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

图1:江苏省地图

表1:江苏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表 设区市 南 京(11个) 无 锡(8个) 徐 州(10个) 常 州(7个) 苏 州(9个) 南 通(8个) 连云港(7个) 淮 安(8个) 盐 城(9个) 扬 州(6个) 镇 江(6个) 泰 州(6个) 宿 迁(5个) 县(市、区)

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 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江阴市、宜兴市 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丰县、沛县、睢宁县、新沂市、邳州市 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市、金坛市 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 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海安县、如东县、启东市、如皋市、海门市 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 清河区、淮安区、淮阴区、清浦区、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 亭湖区、盐都区、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市、大丰市 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宝应县、仪征市、高邮市 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 海陵区、高港区、兴化市、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区 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

2、土地面积与人口

1

1)面积

江苏东濒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全省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1%。其中平原面积7.06万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低山丘陵占14.3%。

表2:江苏省各市的面积、人口(截止2013年末) 城市 面积(平方公里) 常住 人口(万) 南京 6587 无锡 4627.5 徐州 11571 常州 4385 苏州 8488 南通 8001 连云港 7444 淮安 10030 盐城 14983 扬州 6638 镇江 3843 泰州 6029 宿迁 8660 818.8 648.4 859.1 469.2 1237 729.8 442.8 482.7 726 447 316.5 463.4 481.9 16000.0014000.00单位:平方公里12000.0010000.008000.006000.004000.002000.000.00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徐州常州盐城扬州泰州镇江淮安连云港宿迁市域面积

1200.001000.00单位(万人)800.00600.00400.00200.000.002013年户籍人口2013年常住人口 2)人口结构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已突破7900万,达到79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人。截至201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89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5万

2

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59‰,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98‰,下降0.10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61‰,下降0.24个千分点。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43828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77094人,增长5.75%,年平均增长率为0.56%。

全省常住人口中,家庭户24393386户,家庭户人口为7168009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3人减少0.29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9630233人,占50.38%;女性人口为39029670人,占49.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58下降为101.54。

全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230180人,占13.01%;15-64岁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67807人,占10.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6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5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3个百分点。

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506817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269779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41750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01686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917人上升为1081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039人上升为1614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6372人上升为3867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881人下降为24176人。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9953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698203人,文盲率由6.31%下降为3.81%,下降2.50个百分点。 3、自然地理 1)地形

图3:江苏的地理位置

3

江苏东濒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地形地势低平,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成为江苏一大地理特点。 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 主要有苏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苏北黄淮平原组成。江苏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还有高宝湖、高邮湖、邵伯胡、骆马湖、微山湖等大小湖泊290多个,其中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个。

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14.3%,连云港的市郊云台山玉女峰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第二高峰是宜兴市张渚镇岭下村黄塔顶,最高峰海拔611.5米,是苏南山区第一高峰。 2)水文

江苏跨江滨海,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素有“水乡江苏”之称。

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系相当发达,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多条,陆域水面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国各省中居首位。其中尤其以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和长江以北的里下河平原,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蛛网状,分布极为稠密,为大面积的水网密集地带。

长江是流经江苏最大的河流,呈东西向横穿江苏,省境内长度425公里,将江苏省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在江苏省境内,长江的支流有江苏省西南部的秦淮河,在南京市汇入长江。

在历史上,淮河曾经流过江苏省北部,注入黄海,也是中国传统的南北分界线。不过,自1194年以后黄河夺取淮河河道入海,虽然黄河在1855年又再度向北注入渤海,但是淮河已经无法经由原河道入海,而是主要由洪泽湖、高邮湖、京杭大运河注入长江。淮河故道(也是黄河故道)今日水量不大,其南侧不远处开凿了苏北灌溉总渠。

4

图4:江苏省水位图,来自于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网站

3)气候

江苏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16℃,多年平均降雨量1002.7毫米。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江苏省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全省春季升温西部快于东部,东西相差4-7天;秋季降温南部慢于北部,南北相差3-6天。 4)自然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7032万亩,占全国的3.85%,人均占有耕地0.91亩。沿海滩涂1031万亩,占全国的1/4,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几乎遍布全省。种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蔬菜80多个种类、1000多个品种,江苏蚕桑闻名全国,名茶有“碧螺春”等。

水资源: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滨江临海,河湖众多,水系复杂,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点,给江苏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江苏省多年平均径流深259.8毫米,地表水资源量264.9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320.2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本省地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有色金属类、建材类、膏盐类、特

种非金属类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133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66种,其中铌钽矿、含钾砂页岩、泥灰岩、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气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

5

生物资源:本省野生动物资源为数较少,鸟类主要是野鸡、野鸭,沿海有丹顶鹤、白鹤、天鹅等

珍稀飞禽,沿海地区还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有850多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途的野生植物资源600多种。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吕四、海州湾、长江口、大沙等四大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水产品。内陆水面有2600多万亩,养殖面积836万亩。有淡水鱼类140余种,是全国河蟹、鳗鱼苗的主要产地。被称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鱼、银鱼、白虾,都是水中珍品。 5)政区沿革

江苏正式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南宋时,淮北属金。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数据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2013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6.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9094.0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6421.7亿元,增长9.8%。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4607元,比上年增长9.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24297元,比上年增加10703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1∶49.2∶44.7。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8%。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596.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GDP比重为45.0%,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7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GDP比重达67.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2.3%,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45.1万户,比上年增长10.5%,注册资本47568.1亿元,增长12.4%;个体户379.4万户。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年末城镇化率为64.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苏中、苏北大部分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44.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顺利完成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一阶段任务,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8.5%。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涨幅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2.5%。分类别看,食品上涨4.1%,烟酒下跌1.3%,衣着上涨3.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1%,交通和通信下跌0.3%,娱乐教育文化

6

用品及服务上涨1.3%,居住上涨2.5%。在食品中,粮食上涨3.0%,油脂下跌1.8%,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鲜菜上涨7.2%,水产品上涨5.5%,蛋上涨4.4%。工业生产者价格低位运行。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0%,其中纺织业下降0.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下降3.0%,医药制造业下降0.8%,化学纤维制造业下降3.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7.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下降2.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4%。

表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其构成情况(以上年为100)

指 标 居民消费价格 食品 #粮食 烟酒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交通和通信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居住 全省 102.3 104.1 103.0 98.7 103.2 102.2 101.1 99.7 101.3 102.5 城市 102.3 104.2 103.7 98.6 102.8 102.4 100.8 99.7 101.4 102.4 农村 102.5 104.0 102.2 99.0 104.2 101.8 102.1 100.0 101.0 102.6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出口产品竞争力需要提升;部分企业经营比较困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任务繁重;民生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等。

(二)江苏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92年起全省GDP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2年,全省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平稳增长。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121.9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8.0亿元,增长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8347元,比上年增加6057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60.7亿元,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15.3亿元,增长15.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1707.2亿元,增长20.5%。进出口总额5480.9亿美元,增长1.5%。其中,出口3285.4亿美元,增长5.1%,进口2195.6亿美元,下降3.3%。

表4 江 苏 的 地 位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占全国 占全国 高于全国 占全国 占全国 7

10.4 10.2 高29898 8.6 8.7 % % 元 % %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粮食产量 钢材产量 发电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占全国 占全国 占全国 占全国 占全国 高于全国 高于全国 表 5 江 苏 的 人 口 2012年末常住人口 年末户籍人口 从业人员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结婚人数 离婚人数 人口密度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2010年) 男 女 表 6 江 苏 的 经 济 发 展 1979-2012年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公共财政收入 货物运输量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出口总额 平均增长(%) 12.5 4.7 14.0 14.1 14.3 23.9 14.4 8.5 17.1 21.7 表 7 江 苏 的 一 天 8

7919.98 7553.48 4759.53 74.67 55.29 88.76 18.12 772 76.63 74.60 78.81 2001-2012年 平均增长(%) 12.8 3.7 14.0 14.4 13.0 21.8 23.9 8.1 16.6 23.6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对 万对 人/平方公里 岁 岁 岁 14.2 16.0 5.7 11.5 8.0 高5112 高4285 % % % % % 元 元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148.10 9.37 74.31 65.50 64.43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财政收入 货物运输量 竣工房屋面积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出口总额 出版报纸 邮寄函件 40.67 633.68 167.79 50.22 9.00 792.88 245.21 亿元 万吨 万平方米 亿元 亿美元 万份 万件 2012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17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6596.2亿元,增长16.9%;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3817.5亿元,增长15.5%;民间投资21293.5亿元,增长22.6%,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2075.3亿元,增长24.5%。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7.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12年全省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77.3亿元,交通建设投资保持较高水平,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2年底,全省公路里程合计154118公里,较2011年增加18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71.4公里,较2011年增加249公里,高速公路密度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和自治区前列。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南京长江第四大桥、江都至六合高速公路、宿新高速公路、南京绕越东北段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

2012年底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2309.1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达到110公里。宁杭城际铁路江苏段全线铺轨已完成。

全省港口共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10个,其中沿江港口356个,沿海港口54个。全省货物综合通过能力14.8亿吨,集装箱能力达到1220万标箱。港口综合通过能力、万吨级以上泊位数、港口吞吐量、亿吨大港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2.43万公里,占全国的1/5,总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之首。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长江江苏境内过江大桥达到10个。扬州泰州机场建成通航,江苏机场“7+2”规划布局全面落地,全省共有机场9个。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实现航站楼封顶。

2012年,我省水利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建立了水利现代化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基本确立了省市县三级水利现代化规划体系,组织试点示范,苏州、无锡被列为国家水利现代化试点地区,并在苏南、苏中、苏北分别选择了16个市、县(市、区)作为省级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单位。目前,全省大部分市县建立了水利市场化融资平台,宿迁、淮安等地的水投公司成功融资,全省水利市场融资规模150亿元以上,全社会水利投资规模超过4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2012年全省列入国家和省计划的重点水利工程完成投资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年度投资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13.5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91.1%,运河线工程已全面建成,运西线工程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建成工程在近年来的抗旱调水和防洪排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一轮治淮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全面实施,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项目加快建设,洪泽湖大堤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太湖治理走马塘拓浚工程全面建成,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太湖生态清淤工程有序推进,七浦塘工程开工建设。沿海水利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线建成通水,盐龙湖生态水源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全年累计完成农田水利和

9

民生水利建设投资9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4%。完成土石方6.1亿立方米,全年新增发展喷滴灌面积1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1万亩,改善灌排面积136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农田137万亩,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改善。 2)教育事业

2012年,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28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8.13万人,在校生181.07万人,毕业生50.86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4.62万人,在校研究生13.95万人,毕业生3.8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88.45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达99.5%,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达98.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特殊教育招生0.35万人,在校生2.4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20.45万人。 3)科技事业

2012年,江苏加快确立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第四年居全国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5%。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1.42万人,其中研发人员52.22万人;两院院士90人,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5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居全国省份第一。已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基础设施2898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75%。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2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6万件,增幅达46.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3件。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35项,省资助经费11.2亿元。我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联盟”7216个,与中科院的合作项目产出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2012年达621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00家,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5万亿元,增长17.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5%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开展“千人万企”行动,实行科技政策落实情况与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厅市会商和科技进步考核“三挂钩”,建立科技政策辅导员、科技政策助理员、科技政策宣讲团、科技政策咨询团等“两员两团”工作机制,下派136个政策宣讲团,组织1631名政策辅导员对口服务19000多家企业,落实科技税收减免金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启动建设15个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新建26个科技支行和科技小贷公司。联合省财政厅从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有偿使用回收资金中安排2亿元,设立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新增省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1亿元,目前规模已达2亿元。支持创业投资发展,全省创投机构数超450家,管理资金规模1200亿元,均居全国第一位。支持南京深入开展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出台“科技九条”,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科教资源释放。

优化创新布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国务院批准武进、徐州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区,省政府批准建设9个省级高新区,苏州工业园、昆山高新区列为国家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园区。江苏拥有省级以上高新区已达23家,其中国家级10家。新建创新型县(市)19个、创新型乡镇37个。新建昆山、江宁等省级大学科技园5家,全省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达32家,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1家,位居全国省份第一。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31家,孵化场地面积达到2156万平方米。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k3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