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

更新时间:2023-05-08 03: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言教学与研究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

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才能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体味。语言品味做到位了,才能让学生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避免架空分析和“灌”的嫌疑,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更浓郁的语文味。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腻地品味语言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大胆追问。在语境中品味语言

语言的品味,集中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上。尤其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受到文学的熏陶。

引导学生品味‘春)一文中第五段对“春风”的描写。

师:下面请同学们多角度地品味语言,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生:首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追问: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瑟麓∞

幺阵红点

生:抚摸过。

师:请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

感觉?

生:前天我肚子有点不舒服,妈

妈就用她的手轻轻揉我的肚子,暖洋

洋的,舒服极了!

师:有人把春风比作魔鬼的手。

可以吗?

生坚决地:不行。因为春风和妈

妈的手一样,都是温暖、柔和的。

师:回答真精彩!请你读一读这

一句,传递你被抚摸时的感受好吗?

生之读声情并茂,尤其强调了

“轻轻地抚摸”处。

当时我在课堂上判断学生可能没

有真懂,只是在背答案,于是,当机

立断,大胆运用追问,引进学生生活

体验,结果学生的“假懂”在引导过

程中变成了“真懂”,对《春》一课

的语言有了感性的认识,课堂生成呈

现难以预约的高潮状态。

二.反复诵读。在比较中品味语

汉语的旬式多种多样,变换句

式,不是一种文字游戏,也不是为了

变换而变换,变换句式,是根据语境

要求,追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效果。

<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作者

常常从语序、语气、语境等多个方面

运用恰当的句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

思想。分析文章时,我通过句式的变

换,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领略各组甲

句与乙句有什么不同。如:

甲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

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

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

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1: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

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甲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

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薄雪好像忽

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L2: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

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甲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

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

影儿呢!

L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

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通过反复大声诵读,对甲乙句式

进行比较,学生体会到文章运用比喻

和拟人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生动贴切,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

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同

时领略到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处处

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享受着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悠长的味道,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文千法,朗读为本。语文学习要通过对语言的体悟和揣摩来落实,通过比较,推敲斟酌活用的词语,找到激活思想的关键性词语,巧用甚至创造一些用以比较、参照的词句,在比较朗读中,优劣高下,彰明昭著,达到造词(句)知文的效果。

三.重视铺垫。在拓展中品味语言

有一回,同年级的一位教师抱怨:引导学生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英子挨打部分的动作描写“拖”、“抄”两词,想通过对动词的品味,引导学生感受英子父亲那埋藏在鸡毛掸子下浓浓的父爱。但事与愿违,学生的回答偏离甚至得出“英子爸爸不和蔼,不像个好爸爸”的结论。

于是,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一、引进《城南旧事》一书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20年代末旧北京大家庭中父亲的地位和形象以及作家林海英在小说创作中那份对父亲的深挚怀念之情;二、让学生结合文本了解父亲的相关信息,比如父亲工作努力,父亲爱花,富有情趣等。

课例片段呈现:语言品味在学生了解到爸爸是一位富于情趣,努力工作,虽然有时脾气较暴躁,但是却热爱子女的形象之后展开。

生:“拖”、“抄”两词写出了爸爸对英子不去上学非常生气,很愤怒。

师:爸爸为何这样生气?

生:因为英子不去上学。爸爸怕英子将来没前途,所以生气。

生补充:这两个词其实也是写出爸爸对英子的爱,只是采取了一种古老(停顿),应该说是传统的方式而已。(有学生鼓掌)

生抢答:同样,我认为“抄”“倒转”两词也表达了爸爸对英子的爱。

师反问:有人认为爸爸出手很重,对英子较狠心,爸爸不够民主不够和蔼,你为什么却不这样认为呢?

生:爸爸脾气是急了点。但是过

去那个时代的爸爸大都如此,而且他

是为女儿而急,他的教育方法在情理

之中。

生补充:其实英子挨打,疼在爸

爸心里!(学生鼓掌)

语言品味应当先建屯在对文本内

容的整体理解之上,而语言品味又反

过来作用于文本内容、加深学生对文

本的理解,这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

成。

在教学实践中,做好语言品味的

铺垫是语言品味成功的关键。铺垫成

功了,那么教学过程中的意外就可以

预防,即使在品味过程中还有所“意

外”,学生也能够结合铺垫,自行匡

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对于“学生

的回答不向主题靠拢”这样的教学

“意外”,适当拓展背景及文本中相关

信息,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也能提高语言的品味。

四.开发资源。在质疑中品味语

我们见到的教科书上的文章在编

人教科书的时候,大都经过了编者的

删改。其实作者的原文和被编者切下

来的角料也是一笔可供利用的霞要的

教学资源。《湖心亭看雪>一课,我

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就是比较教科书的

不同版本。

师:文中有一句话,我们手中的

教材和去年的教材说法不太一样。

(板书)旧版:是日更定,余拿

一小船。新版:是日更定矣,余挈一

小舟。

请问:你认为教科书编者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修改?

生:用“船”多别扭啊,在语音

上就没有美感,而且“船”还给人一

种很热闹的感觉,与文意也不谐调。

生:“船”给人一种很庞大很笨

重的感觉,而“舟”小巧玲珑,给人

轻松、悠闲和洒脱的感觉.正可以衬

托出张岱深夜泛舟西湖的闲情逸致。

生:如果乘船去看雪。那还是失

意的张岱吗?而“舟”更有一种象征

意义,茫茫天地闻一叶扁舟正是作者

语言教学与研究

孤寂的心。

师:这里“舟”的意象更多地融入

了作者的漂泊之感,一叶扁舟,天水

茫茫,越发比照出入的渺小。“舟”

这个字眼在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内涵,

它给人的感觉有点风雨飘摇的味道,

和作者当时的孤独寂寞正相称,而

。船”则没有这样的审美感觉。

生:舟怎么“拿”得动呢?

“拿”字看似不通,然而细加品味,

却又有说不尽的妙处。一个“拿”

字,流露出作者去看雪迫不及待的急

切心情。

生:“拿”还给人一种随意的自

然而然的感觉,张岱去潮心亭看雪没

有刻意准备,是突然涌现的一种发自

内心的情不自禁的冲动。

生:读“是日更定矣”给我的感

觉好像比“是13更定”夜更深了似

的,并且“矣”字还有舒缓语气的作

用。

师:是啊,读,就要由言揣意;

读,是深入文本的蹊径。

两种版本的用字在表现力上有一

些细微的差别,我意识到了这个问

题,就引导学生做了细致人微的语义

辨析.给学生提供了观照文本的另一

种全新的视角,学隹敢于向编者质

疑。揣摩出了一番精彩的对话。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品味,

从语文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

的统一出发,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

推敲,对一些含义丰富而深刻的语

句进行揣摩,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

所在.在深入文本的同时也透过语

言文字,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和丰富,体味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

和审美趣味,理解作家要表达的思

想、倾注的情感,感知文本中所蕴

藏的人文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对文字

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尽可能地寻找

一个好的切人点,搭建一个富有匠心

的语言领悟的平台,使语文课堂充满

浓郁的语文味。0

陈红燕。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东

阳。本文鳊校:高述新

61哿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k2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