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3-10-08 02: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项目建议书

目 录

第一章 概况 4

1.1项目概况 .............................................................................................................................. 4 1.2建设单位概况....................................................................................................................... 4 1.3项目可研编制的依据与范围............................................................................................... 5 1.4项目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6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1.6主要结论 .............................................................................................................................. 7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8

2.1项目建设背景....................................................................................................................... 8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 2.3项目建设的可能性........................................................................................................... 19

第三章 项目规模内容与项目条件 22

3.1项目规模和内容 ........................................................................................................... 22 3.2项目地点及区位分析 .................................................................................................. 22 3.3外围配套条件................................................................................................................... 23 3.4政策条件 .......................................................................................................................... 24

第四章 拆迁方案 25

4.1政策依据及目标............................................................................................................... 25 4.2拆迁安置方案................................................................................................................... 27

4.3土地流转方案................................................................................................................... 31 4.4拆迁安置程序................................................................................................................... 33 4.5置换手续办理和资金结算顺序....................................................................................... 35

第五章 建设方案 36

5.1建设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配套工程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47

6.1环境保护标准................................................................................................................... 47 6.2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47 6.3环境保护措施................................................................................................................... 48 6.4水土保持 .......................................................................................................................... 49

第七章 项目管理和进度计划 51

7.1组织机构 .......................................................................................................................... 51 7.2进度计划 .......................................................................................................................... 51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2

8.1投资估算 .......................................................................................................................... 52 8.2资金筹措 .......................................................................................................................... 55 8.3资金年度使用计划........................................................................................................... 55

第九章 经济评价 58

9.1经济评价说明................................................................................................................... 58 9.2财务评价 .......................................................................................................................... 59 9.3国民经济评价................................................................................................................... 65

第十章 社会效益评价 68

10.1社会效益评价................................................................................................................. 68

第十一章 结论和建议 70

11.1结论 ................................................................................................................................. 70 11.2建议 ................................................................................................................................. 70

附件1:XX市委办、市府办《关于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加快

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嘉委办[2008]50号) 附件2:项目区域位置图

第一章 概况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XX区域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项目 1.1.2 项目内容:项目区域范围内拆迁农房建筑263000平方

米,动迁及安置人口约3718人,共涉及农户1116户,流转土地和建设标准农田5291亩,以及与农田相关的水利、交通设施建设等。

1.1.3项目总投资:77560.95万元 1.1.4项目地址:位于XX市XX 1.1.5项目性质:新农村基础设施

1.2建设单位概况

1.2.1企业名称:XX湘家荡投资有限公司

1.2.2法定地址:XX市南湖区七星镇兴星路518号 1.2.3法定代表人: 1.2.4建设单位简介:

XX湘家荡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0月, 注册资金4.6亿,公司主要负责湘家荡区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公司成立以来,积极遵循市场化原则,以自求平衡为目标,坚持政府调控、民间参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多渠道筹措城建

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用活政策,负债经营,盘活土地存量,创造土地级差,极大地推动了度假区的大踏步前进。

在XX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XX湘家荡投资有限公司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着手度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把湘家荡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的度假胜地。

1.3项目可研编制的依据与范围 1.3.1编制依据

1、《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3、《XX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

4、《XX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嘉委【2008】1号)

5、《关于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嘉委办【2008】50号文)

6、《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南委【2008】1号)

7、《关于全面推进村庄集聚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南委【2008】9号)

8、《XX湘家荡区域总体规划》

1.3.2编制范围

本报告着重对项目建设必要性、项目方案、组织机构、实施进度、投资估算、经济评价、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进行论述。

1.4项目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1.4.1项目的主要内容

项目区域范围内拆迁农房建筑263000平方米,动迁及安置人口约3718人,共涉及农户1116户,流转土地和建设标准农田5291亩,以及与农田相关的水利、交通设施建设等。

1.4.2项目的总体特点

本项目系XX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两分两换”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建设是有效解决我市“三农”问题、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瓶颈矛盾、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发展都市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该项目涉及农户多、拆迁安置量大、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量大、项目所需资金量大。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 单位 指标

拆迁安置面积 平方米 263000 5291 流转及建设标准农亩 田 总投资 财务内部收益率 万元 % 77560.95 11.00 9745.39 财务净现值万元 (I=8%) 经济内部收益率 % 17.76 31635.13 经济净现值万元 (I=8%) 1.6主要结论

湘家荡区域(铁路以南)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程项目对XX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发展都市农业,加快现代新农村建设和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项目经济评价良好,社会效益显著。

因此本报告认为湘家荡区域(铁路以南)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程项目是必要的、可行的。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带来的土地资源紧张

近30年来,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好的发展时期。像其它经济领域一样,我国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78-2007年,城市化率由17.92%上升到44.9%;设市城市由193个增至656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至19369个。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城市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保障。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对贫乏的大国,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那种认为在信息化时代,资源的重要性已经下降的观点是片面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和石油资源仍然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与工业化发展息息相关的耕地、水和能源等重要资源的现状看,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一些沿海省市的人均耕地不足0.8亩,低于世界公认的警戒线;由于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原来的耕地变成了宽阔的城市道路,住宅区和工业厂房区,使得本来就缺乏的耕地变得更加紧张。

中国经济发展当前最显著的特征,工业化相伴而来的城市化,就是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经济向城镇经济的转型,按照有关的研究,在今后10、30、50年后,城镇人口和就业劳动力的比例分别会提高为50%、 70%、 90%。这一进程中,必将带来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的变迁和冲突。无论是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的冲突、城市开发用地与保障粮食的基本耕地,以及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农民之间的博弈,都将或已经伴随城市化、工业化全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清纠缠在土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上的种种利益瓜葛,并制定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于市场经济总体制的土地战略,不仅对土地各利益相关方格外重要,更是保障城市化这一中国经济重要进程的根本所在。 2.1.2城市发展背景

XX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嘉湖平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古称长水。XX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自古是我国江南地区重要的农业,工商业重镇,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著称。改革开放以来,日益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

XX与宁波隔江相望,是沪、杭、甬城市连绵区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交界处,东北距上海市90公里,西南距杭州市90公里,北距苏州70公

里,东距乍浦港40公里,处于最具有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和中国沿海经济带的中心位置。随着乍浦港的开发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XX在长三角中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同时,随着XX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将携区域背景优势主动加速融入到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当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XX市政府制定了“加快建设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城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的发展思路,还提出了“要从城市创新中求发展,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规划城市,以经营城市的思路发展城市,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XX紧邻上海,交通方便,处于大上海经济圈的第一辐射圈层,并承担了截流作用,限制特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梯度转移。XX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XX市城市性质为:XX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北的主要交通枢纽,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工贸城市。

XX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还有50%以上的农民居住在农村,一方面占用了大量非农建设用地,同时由于分散居住,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很难向这部分农村居民覆盖,公共服务也很难为他们提供到位。

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

10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动力。当前在整体经济的配制中,城市经济占有主导地位,而都市农业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条件去反哺“三农”。反之,没有农村、农业人口走向富裕,也就没有城市整体发展意义上的富裕。其次,加快发展都市农业,是走城乡和工农互动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工业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在对农业的渗透同时,促进了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最终会使农业摆脱自然环境的影响,向工业化生产转变,从而使农业与工业最终互为交融。第三,加快发展都市农业,是实现农村与城市服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郊型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工业与农业、城市居民与农村人口之间存在差距。因此,要使都市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就要从市场经济运行中寻找出路,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从社会体系上应逐步实现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人口医疗服务机制和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城郊农民在各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2.2.4项目建设是XX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 南湖区是全省城乡一体化基础条件最好的一个地方,是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

16

发展的先行区。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后,城市化开始向城乡一体化迈进。南湖区目前城市化水平已超过60%,正处于城市文明加速普及,城乡加速融合互动的新时期。因此,顺应和把握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规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思路,整合工作力量,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XX湘家荡区域是XX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2008年以来,XX湘家荡区域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创新推进、和谐构建的“三大工程”建设,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XX湘家荡区域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型大城市为核心,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全区人民共享现代文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不仅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我市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建设大城市,增创新优势,推进新跨越的重要举措。

XX市《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

17

乡一体化促进现代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增加土地流转收益”,“按规划、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引导农民住宅建设和居住向中心镇、城镇社区集中,努力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服务健全、文化丰富、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新社区。到2011年,新社区集聚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形成整洁优美的农村面貌新格局”。XX市政府在《关于全面推进村庄集聚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还明确指出,“在全面完成农村新社区布点规划的基础上,着手启动农村新社区示范点建设。2008年余新镇、七星镇要全面启动建设步伐,计划用5年时间,重点建设50个左右农村新社区示范点,同时推进其他200个左右规划点的建设”。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XX湘家荡区域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抓手,进一步集聚农业生产要素,从根本上带动农业产业提升,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争取到2011年,有30%及10万亩耕地实行集中规模经营,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城乡各类规划进行统筹整合。以农村新社区为重点,建立健全以城镇为依托,城乡衔接、布局合理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导向,加快编制农村新社区布点规划。推进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种要素向城镇集中,进一步壮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发挥要素的集成效应,增强城镇各方面的吸纳力和承载

18

力,加大以镇带村和以村促镇的互动力度,推进镇村基础设施网络化,提升城镇品位。强化镇级财政、规划、建设、城管和环保等职能,增强中心镇开发建设自主权。通过政策激励,积极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领域,借助各方力量共同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出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把XX湘家荡区域打造成XX的城乡一体化先行地。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带动XX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的土地空间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制约问题,对发展都市农业,加快现代新农村建设和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有着十分迫切、必要的意义。

2.3项目建设的可能性 2.3.1项目建设的客观条件

近年来,XX湘家荡区域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城乡经济发展新空间,促进集约集聚发展。按照建设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先行镇为目标,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创”战略为重点,在土地流转、新社区建设、新城镇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社会保障健全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突破,为逐步形成统筹城乡发展新体制、新机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奠定了厚实的工作基础。同时,也为本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较好的客观条件。

19

2.3.2项目实施的资源条件

本项目拆迁安置、土地流转及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是根据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湘家荡区域发展区域规划、XX湘家荡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区总体规划拟定的。项目实施将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合理规划、经济可行、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认真借鉴有关乡镇土地流转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XX湘家荡区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同时,在仔细测算、规划拆迁成本、流转收益、建设新社区、土地集约经营方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失土农民的生活、收入、就业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问题。 2.3.3项目实施的资金条件

XX市委、市政府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现代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市、区、镇三级财政对本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建立了统筹服务管理体制和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机制,初步形成城乡互动的合作机制。在当前倡导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项目建设单位为将本项目真正落到实处,正在进一步争取和合理利用各级政府的支持资金,最大程度实现本项目建设资金的平衡。

XX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以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优化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方向和投入结构,确保公共财政投入到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

20

即:在建材的开发、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拆除以及原材料回用的整个过程中,采取节约化的原则,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制造废物,提高资源(土地、能源、水、材料)的使用效率,通过雨水收集、中水处理回用、污水资源化处理、设置透水地面等方法,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

12、低碳能源技术:园区除柴油、汽油外,电力、供热和燃气全部由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供,再生能源利用率达80 %。

13、环境生态设计技术:包括雨水收集滞留技术、乡土性植物设计技术、生态化驳岸设计技术、荒野性生境景观化恢复技术、生物栖息地补偿性设计技术等。

14、池塘-河道综合净化系统:建立水生、湿生、陆生植物净化系统;实现对氮、磷吸收和对地表径流的控制。

15、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心:形成三个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心,在三个中心中,通过提高植物多样性,从而达到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目的。成为农业园区生物多样性之源。

16、环境容量控制技术:环境容量是指观光园区内每日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环境容量制定的主要依据是在不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满足游人活动必需所能容纳的理想容量数。

46

第六章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本项目的环境保护,具体由有关部门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在此仅做简单原则陈述。 6.1环境保护标准

空气排放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095-1996)》控制; 雨水排放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控制;

污水排放暗《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控制; 环境噪声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控制;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按《建筑施工场噪声限值(CGB12523-90)》控制。 6.2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6.2.1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1、施工期空气污染:因旧建筑拆除,建筑材料装卸、运输、使用及堆放等环节和搅拌作业中的施工扬尘是对空气污染主要原因;

2、施工期噪声污染: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噪声等; 3、施工期废水及固废污染:施工队生活污水排放、建筑垃圾、建筑中弃土、废建材、生活垃圾等。

47

6.3环境保护措施 6.3.1实施期空气污染防治

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主要由扬尘引起的,为此必须采取措施,抑制扬尘。

做好文明施工,文明管理,尽量避免或引起扬尘;运输弃土、建筑垃圾等车辆必须用帆布等严密覆盖,覆盖率要求达到100%;施工期间对施工场地及车辆行驶路面实施每天洒水4-5次,抑制扬尘; 6.3.2实施期噪声污染防治

建筑施工期间的各类建筑机械必须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标准;根据有关规定,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期前应向XX市环保部门申请登记,除抢修、抢险作业和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环保主管部门的审批,且必须公告附近居民;运输车辆噪声的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施工项目所在地块周围,必须合理安排运输路线,调整运输时间,尽量减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6.3.3实施期废水和固废的污染防治

(1)废水:管理好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排放,设置临时污水处理装置,厕所污水经化粪池处理,食堂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基础施工中的泥浆废水,经沉淀后排入道路中的雨水接纳井。

48

(2)固废:施工建筑中的弃土、废建筑材料、工程结束后的多余建材,施工单位应规范运输,及时清运;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收集至指定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6.3.4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乡土物种保护。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突出做好就地保护、移地保护工作,加强和促进本地乡土物种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结合苗圃、花圃、草圃等功能,加强乡土绿化草种、树种的保护培育。 6.4水土保持

任何一项开发建设项目,都会不同程度扰动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地的抗蚀力、抗冲力减弱,在外应力(自然和认为)的作用下,都会造成水土流失。 6.4.1编制依据 1、《水土保持法》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 3、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6.4.2水土流失的主要方面

该项目针对可能发生水土流失的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本项目一起的水土流失,均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治理。水土的流失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基坑开挖,弃土占用土地,破坏地表植被;二是填

49

方所需的远距离取土,挖土、运输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6.4.3防治措施

1、施工期间要求尽量做到挖填同步,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平正和复原,开挖的土方尽量利用,废弃的土方要求妥善处理。取土时所开挖的土地及时植被保护,运输时避免扬尘和撒落。

2、弃渣和堆土要坚持“先挡后弃、边弃边防”的原则,拦挡工程必须先砌筑,并及时对边坡进行防护,弃渣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覆土整治绿化。

3、按照“三同时”原则,做好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设施应该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达到水土保持的要求。

50

5.6.2 水系调整规划

规划区水网密集,便于组织农业灌排,但也带来地块破碎,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规划功能区分布,进行水系调整。

1、按照集约化经营与景观要求,乌龙庙港以东地区重新划分水系,以西地区仅保留主要河道。

2、对严重影响地块使用的断头浜予以填埋;对距离较近的河道予以沟通,对形状极不规则的河道进行适当的圆化和裁弯取直,对大型池塘进行疏浚和岸型整理,成为景观湖泊。

3、对水上游线进行生态化、景观化处理,构建河岸生态景观带,起到美化河岸、生态过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5.6.3 防洪规划

与湘家荡区域总体规划相衔接,将现代农业发展区防洪排涝纳入区域防洪排涝一体化系统。

防洪标准:嘉善塘、后中港和三店塘按照50年一遇标准设置,设计洪水位2.66米。

排涝标准:按照10年一遇标准控制,一日暴雨控制内河水位不超过2.08米。

规划措施: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设置防洪包围圈,并沿主要河道出口设置防洪闸和排涝泵站。 5.6.4 农田水利规划

按照规划区内各类用地的功能需求,结合农业生产和景

41

观休闲,进行规划区灌排水系规划。

对斗、农渠级的田间渠系,实行灌排分开,自成系统。按各自需要分别进行控制,有利于及时灌溉和排水。其中天影田园合计划分为七个灌溉分区,由泵站自河道抽取灌溉用水,由斗渠分配给农、毛渠,毛渠间距80米;其余各农区按照功能区及自然地形,分别划分为若干灌溉分区,毛渠间距一般控制40米左右。

排水沟与灌溉渠系统相间而设。

完善田路林规划布置:田块按格田化、标准化进行整理,以适应机耕,便于灌排,方便生产,有利于作物生长。各格田布置单独的进水、出水口,消灭串灌串排,对田块进行田面平整,以改善节水灌溉效果。 5.7土地复垦规划

规划区作为XX市两份两换试点,区内农民已逐步外迁至农民新村。规划区内宅基地通过旧宅拆除及宅基地复垦,转化为耕地或其他农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经测算,本项目宅基地复垦面积约1116亩,占规划区总面积约20%;规划土地复垦率达100%。

按照国家《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组织专业机构编制复垦工程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设计书,进行土地复垦施工。针对规划区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复垦利用类型及复垦方法。

42

复垦工程措施:拆除旧宅基地上残余房屋设施,并挖除地基部分设施;平整土地,待自然沉实,复垦为农田。

主要控制指标:覆土厚度不低于自然沉实土壤0.5米。覆土后场地平整,地面坡度不超过5度;用作水田时,坡度不超过2-3度;用作林业时,坡度不超过25度。覆土土壤pH值5.5-8.5,含盐量不大于0.3%。排水设施满足场地要求,防洪排涝符合满足总体规划要求。采取控制水土流失措施,边坡植被保护。

生态恢复通则:选择适应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有培肥措施,并有试种植记录;灌溉水源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农作物无不良生长反应,有持续生产能力;粮食作物中有害成分含量符合《粮食卫生标准》(GB2715-81);三年后复垦区单位经济学产量,不低于本地中等产量水平 5.8生态绿化规划 5.8.1 生态性原则

园区绿化以生态环境修复和优化为主要目标之一,充分体现景观生态结构的合理性、景观绿化空间格局的高效性,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生态系统的和谐性。 5.8.2 景观性原则

园区绿化景观化,景观结合生产和生活,创造景观优美、适于游赏的新型生态农业的绿化景观特色。

43

5.8.3 生产性原则

都市农业园区绿化的宽度、树种选择应不影响农作物生长为前提,并尽量选择具有产业价值的绿化植物,如果木植物等,景观绿化与生产相结合,实现多目标兼顾。 5.8.4 适地适地原则

植物选择以能够适应湘家荡地区生境的乡土性植物为主,尽量应用自然设计手法,创造和谐的优美的乡土自然景观。

5.9 技术保证体系

为保障湘家荡都市农业园区生态环境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以下工程技术措施:

1、秸秆沟埋还田技术:采用沟埋方式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还田处理示范,增加农田土壤碳储量,减少农田二氧化碳排放。

2、水-旱轮作技术:采用水稻旱作的模式与大田示范,减少稻田甲烷排放,降低稻田温室效应。

3、休耕技术:利用冬闲田、荒地种植绿肥、能源植物,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植株翻田后,能够增加土壤营养,改善土壤结构,通过减少化肥施用量间接减少了生产化肥时的碳排放。

4、农田免耕技术:用有壁犁耕作,通常采用凿形或圆盘形装置浅耕,将土壤混合,但不翻转土壤;

44

5、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通过对作物土壤肥力的测定,精确核定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类肥料的量,进行精准施肥,达到降低化肥投入量的目的,降低施用化肥过量造成的面源污染。

6、病虫害预报和生态化控制技术:建立病虫害诊断、鉴定及农药监测技术平台,建立园区农药准入技术标准和监控体系。

7、次生盐渍化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依据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机理,利用筛选出的特异性适应性菌株,开发具土壤修复-营养双重功能的微生物制剂,修复次生盐渍化土壤,有效改善设施栽培的氮素循环生态系统,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并能实现节能减排。

8、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技术:规划生态型廊道、生态维持斑块、生物多样性源和汇构建景观安全格局。

9、环境生态景观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湿地净化植物修复技术和病虫害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

10、立体农业技术:套种模式、农林间作模式、稻田动植物共生模式(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等)。

11、低碳建筑技术:园区建筑尽可能利用现有建筑,减少材料消耗;尽可能通过设计手段,减少材料使用量;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和运输能耗。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在全寿命周期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ju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