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更新时间:2023-11-13 02: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忻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年-2015年)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型阶段,党中央做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据此农业部编制了新一轮的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方案,我省编制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编制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根据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以及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情况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基础编制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举措和基础工程,是继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任务。我市优势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布局优化、构臵重建及产品开发,已初步具备我市特色的产业格局,正在进入产业扩张的新阶段。为了积极应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趋利避害适应自然和经济两个规律,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素质和效益,按照一种产品规划一片优势区域,建设一项重点工程,推出一套发展模式,制定一套扶持政策的发展思路,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对全市发展现代化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构件。经过两次重要的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我市农业进一步由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构筑起了比较完备的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体系。我市通过统筹考虑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环境质量、产业化程度等因素而确立的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已经成为我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我市在结构调整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速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向适宜区域集聚,在资源禀赋最适宜地区生产最适宜产品,提升优势产业的聚集度和竞争力,为构筑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经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既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忻定盆地玉米产业区,晋西北小杂粮产区和干鲜果产区,培育了粮、畜、果三大主导产业。但由于基地规模小,产业链短,组织化程度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因此,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就是在现有产业雏形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升级,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规模扩张竞争力提高的农牧生产新格局。

2

3.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需要。随着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牧业已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了市场竞争,从我市的资源优势发挥,从产业化进程的实践看,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有利于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有利于龙头产业的做大做强,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提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上升阶段,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原料基地建设。一方面是企业与农民没有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原料基地作依托,原料供需严重失衡,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第三是现有的资源优势得不到消化,深加工层次较弱。因此,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产品批量供给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最为紧迫的现实需求。

4、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我市农民收入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与周边地区、环境相似地区相比增幅不快,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效益低,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农业经济还未根本摆脱市场和自然两个因素的制约,市场买难卖难交替出现,产量忽高忽低成为常态。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就是通过实施产业化、规模化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畜产品,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直接拉

3

动农民收入增加。同时,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还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加快脱贫、推进小康、争先翻番”的总体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为目标,通过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油畜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经饲及特色农业架构初显优势,生态畜牧建设有序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科技含量有所提高,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小康建设和扶贫开发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 亿元,较上一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农业总产值42.92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1.78亿斤,肉类总产10.08万吨,奶类总产6.79万吨,蛋类总产5.05万吨,蔬菜总产15.99万吨,水果总产3.6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086元。其主要特点是:

4

1、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五”期间,我市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十五”期间的五年年均粮食总产18.64亿斤,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03公斤,比2001年的432公斤增长16.4%。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基本达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油料总产十五期间前“五年”年平均1.07亿斤,比“九五”期间平均总产1.47亿斤有较大幅度减少;蔬菜生产“十五”期间的前“五年”年均总产4.64亿斤,比“九五”期间的6.01亿斤减少1.46亿斤,但蔬菜生产在品种机构和品质质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路菜在逐年下降,精细菜在逐年上升。果品生产“十五”期间前五年总产0.71亿斤,比“九五”期间0.8亿斤略有减少,实现了数量饱和后的调整。2006年底大牲畜饲养量56.52万头,牛饲养量达到41.44万头,其中出栏11.02万头,较2000年增长2.4%、11.9%、43.3%。羊饲养量392.78万只,其中出栏147.2万只,较2000年增长18.3%、41.5%。猪饲养量132.5万头,其中出栏69.97万头,较2000年增长2.9%、7.6%。禽饲养量1025.7万只,其中出栏375万只,较2000年增长38.5%、48.4%。农畜产品从数量上看增幅不大,保持平衡,但质量、效益上有大幅度提升。

2、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有所降低,但绝对值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村经济纯收入也比“九五”

5

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需要较多的投入,由于我市农民投入乏力,在蔬菜生产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上,发展步伐缓慢,蔬菜加工、营销、流通、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但考虑到种植业结构和整个产业结构的构臵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蔬菜产业是不可忽缺的一个环节,规模不要大的扩张,但产业要做精做强。

中药材:中药材是我市特色产业之一,自古以来我市两大主要山系五台山和管涔山就是各种中药材采集地。我市野生药用植物有400余种,野生面积107万亩,贮藏量大约3000万公斤,年采集量100万公斤左右。从2000年大规模发展人工种植以来,2004年种植面积曾突破10万亩,近年来稳定在8万亩左右,2006年总产量5585吨,产值2960万元。我市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有黄芪、穿地龙、甘草、黄芩、党参、板蓝根等20余种,主要销往河北安国、四川广汉、大同、内蒙等地,全市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9家,只进行简单的晒干、分级、切片、包装等加工。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条件为我市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

三、主要畜禽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

瘦肉型猪:主要集中于我市忻府区、原平、定襄三县(市、区)。到2006年度三个县饲养量达到53.3万头,占全市饲养量的40.2%,目前主要是引进长白猪、大白猪、皮特兰、杜洛克等良种猪进行二元和三元杂交,在提高出栏率和猪肉品质上作文章

11

有较大的发展,。如果在原平建设祖代种猪场项目的实施,忻、定、原、五台建设20个父母代种猪场,就会使我市的生猪生产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奶牛:我市奶牛业发展主要集中于忻府区、定襄,饲养量维持在2.2万头左右,占全市饲养量的80%以上,近年来随着伊利、蒙牛、古城三大奶牛集团的介入,原平、五台、代县、繁峙、河曲等县(市)曾一度出现养奶牛热,出现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和养殖集团,养殖数量和规模有所增加,奶牛养殖已经步入高新发展阶段。随着忻府区、定襄奶牛养殖基地县的确立,必将拉动东部地区奶牛业的快速发展。

肉牛:我市肉牛发展历史悠久,借助五台山亚高山草甸和管涔山亚高山草甸区域发展肉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养牛最多的县为五台县,养殖存栏在10万头左右,成为全省名列前茅的肉牛养殖大县。神池、五寨、饲养有一定的规模,近年来随着世行养牛项目的实施,繁峙、代县肉牛饲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五台建设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肉牛基地县,繁峙、代县、五寨年出栏3万头的肉牛基地县,神池年出栏2万头的肉牛基地县的实施,加之对我市天然草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我市的肉牛养殖近期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羊:我市为全省养羊大市,岢岚绒山羊为全省之最。2006年全市羊饲养量达392.8万只,其中30万只以上有原平、五台、神池、五寨、岢岚、偏关六县市,20万只以上的有代县、繁峙、

12

宁武、静乐四个县,其余县区也都在10--20万只之间。养羊已成为全市畜牧业生产与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成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宁武、静乐、岢岚、河曲、保德绒山羊基地县和原平、五台、代县、繁峙、神池、五寨、偏关为主的肉用羊基地县的实施。我市绒山羊基地县绒山羊存栏达到30万只以上,无论是产绒量还是绒毛质量会有大的提升。肉用羊在质量和出栏上有新的突破。

禽:我市为蛋鸡主要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忻府区、定襄、原平三县(市、区),其饲养规模比较集中,良种化程度比较高,据2006年统计忻府区、定襄、原平三县年饲养量达到689万只,占全市饲养量的近70%,随着忻府区、定襄、原平蛋鸡生产基地县(市、区)的实施。忻府区、定襄、原平蛋鸡生产将有一个大 的发展。

獭兔:我市獭兔生产主要集中在代县,年饲养量达10万只,延伸于繁峙、五台有零星养殖。随着优惠的扶持发展政策的出台和皮、肉价位的看好,老百姓养殖獭兔的积极性高涨,可望于近年獭兔生产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根据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发展的水平、市场的结构以及所处周边经济环境的优化,推进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布局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必须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加快

13

其发展步伐。

一、指导思想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科学分析、准确定位,总体把握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的阶段性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持,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重组和优化生产要素,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和扩大优势农产品的产业规模,提高优势产品的集中度,实现优势产区优势产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建设生产优质、高效、生态、持续、安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促进我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推进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进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扬优势、扬长避短,不搞一刀切,不硬性规定指标、下达任务。以客观实际和科学前瞻性因地制宜选择发展区域和产品,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区域、产业尽量扩大规模,引导、鼓励广大农民、企业、市场积极参与,共同发展。充分考虑我市区域生产的独特性和市场需求的关联性,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适度发展,做到优势产业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确保

14

产品特性和优势,做大、做强、做优优势产业。

2、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市场优势的原则

要考虑市场的广泛性和消费者需求多样性,既要考虑本地市场,也要考虑省内市场、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更要考虑市场的多样化、优质化、动态化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潜在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特别是要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发我市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畜产品。

3、以产业、产品为核心,坚持辐射带动的原则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考虑我市主要农产品产业的生产加工现有水平、技术基础、市场环境、投资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优势产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开拓市场,创立品牌,进而辐射带动扩大规模,提高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实现优势产品竞争能力。

4、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发展的原则

要在综合分析当地和周边产品、市场、现实发展、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分类指导、确立重点。首先是突出重点产品,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市场需求量大,但生产力不足的产品,能够抵御进口农产品冲击,替代进口,出境、出口潜力大的产品;其次是突出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使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联结在一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第三是突出重点环节,把握投资重点,从最薄弱环节入手,分布实施,特别是对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的产

15

品和区域,要优先规划、政策倾斜、重点发展。

5、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优势产业,延伸优势产品的产业链,都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加工企业创造利润。要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形成规模生产,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以及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自主权。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发挥地方、企业和农民在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方面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依据我市资源优势和主要农产品发展潜力,规划发展的重点确定为优质玉米、甜糯玉米、小杂粮、马铃薯、干鲜果、蔬菜、中药材、瘦肉型猪、奶牛、肉牛、绒山羊、肉用羊、蛋鸡和獭兔14种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这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现在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到2010年,在现有的基础上,建成一批成规模、有市场、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在省内有影响的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我市优势农产品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建成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结构科学合理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区。形成具有忻州特色的、符合忻州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农民

16

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优势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具体目标是:

玉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区域优化以提高玉米总产,支持粮食安全,因地制宜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加强耕地生产能力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使单产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围绕玉米优势开发组建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玉米产业化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在2006年播种面积315万亩,平均281公斤,总产8.8亿公斤的基础上,到2010年,播种面积增加到380万亩,亩产提高到340公斤,总产达到13亿公斤左右。玉米优质率达到9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0个,开发玉米名、优、特农产品20个以上,打造省级以上知名品牌8-10个。到2015年,播种面积增加到420万亩,亩产提高到380公斤以上,总产保持在16亿公斤左右。玉米优质率到达95%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个,开发玉米名、优、特农产品30个以上,打造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5-20个。

特用玉米:以我市特用玉米发展看,我市具有生态优势、加工优势、基础优势、产品优势和服务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今后特用玉米的发展要坚持加工与种植协调、市场与质量统一的原则,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在2006年13万亩产鲜穗2.5亿穗的基础上,2010年面积扩大到20万亩,产鲜穗4亿穗。2015年面积扩大到30万亩、产鲜穗6亿穗。创

17

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个,开发甜糯玉米加工品种10个,打造省级以上品牌20个。爆粒玉米2010年面积扩大到1.5万亩,产量达到900万斤。2015年面积扩大到3万亩,产量1800万斤。

小杂粮:以谷子、莜麦、豆类(特别是红芸豆)为重点,建立五台、代县、繁峙优质谷子生产基地,静乐、宁武、神池优质莜麦生产基地,岢岚、五寨、代县优质红芸豆基地。通过建立比较稳定的不同生态区域,确定区域主导小杂粮品种,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加工水平,创立10个以上品牌。通过建立良种工程、模式化栽培体系工程、农产品安全工程和市场信息工程以及龙头企业现有产品升级换代,使小杂粮建设上档次,创出精品、名品。基地县三种杂粮在2006年65万亩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市三种小杂粮面积达到80万亩,亩产达到130公斤,总产量达到1.1亿公斤。到2015年,全市三种小杂粮生产面积95-100万亩,总产量1.5亿公斤以上。

马铃薯:围绕建成全国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加工薯三大基地的思路实施开发,以五台山、五寨脱毒马铃薯中心为基础,推广脱毒马铃薯为重点,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带动全市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在2006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70.9万亩,总产7.7亿斤,脱毒马铃薯推广率75%的基础上,力争2010年面积达到80万亩,总产量达到15亿斤,脱毒种薯推广率达到85%。到2015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左右,总产达到17亿斤,脱毒种薯推广率达到90%。龙头企业年加工马铃薯40万吨,

18

生产淀粉6万吨以上,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达到600元以上。

蔬菜:全市蔬菜在2006年播种面积15.8万亩,总产值2.97亿元的基础上,到2010年发展到30万亩,总产值6.21亿元,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实现总产值8.28亿元。设施蔬菜面积在2006年2.37万亩的基础上,2010年发展到6万亩,2015年发展到10万亩。发展的重点是越夏延秋茄果类,结球叶菜类,根茎类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茄果类主要包括:辣椒、茄子、青椒、西红柿等;结球叶菜类主要包括:大白菜、甘薯;根茎类主要包括:白萝卜、红萝卜、大葱、芥菜;地方特色菜主要有:南瓜、芦笋、长山药等。全市基本实现蔬菜无害化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全市蔬菜总纯收入2010年达到4.84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201元。2015年蔬菜总收入6.4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69元。

酥梨:以生态适应性和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提高梨产业的竞争力和促进销售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调整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梨树优势区域规划,通过强化良种苗木繁育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采后加工贮藏等规划,实施名牌龙头带动战略,推进梨产业化经营,加快外向型梨产业的发展。在2006年27.7万亩的基础上,到2010年发展到35万亩,到2015年发展到45万亩。

红枣:重点建设特色名枣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区,

19

对老枣园进行技术改造,扩张新枣园面积,大力推广新技术,促进示范园区建设,开发名牌产品,提高加工层次和水平,在全市2006年面积30万亩、产量15000吨的基础上,2010年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达到1800吨,到2015年面积达到50万亩,产量达到20000吨。

中药材:重点发展黄芪、穿地龙、甘草、黄芩、党参、板蓝根、远志、柴胡等,在现有基础上,计划到201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产量达到19500吨(干品),到201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产品达到46万吨鲜品,收入35000万元,全市农业人口人均中药材收入达到150元。

肉猪:围绕保证市场有效供给为目标,以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为重点,全市在2006年猪饲养量132.5万头,其中存栏62.52万头,出栏69.97万头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市猪饲养量达到180万头,到2015年全市猪饲养量达到300万头,其中存栏达到130万头,出栏达到170万头。

羊:以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全市在2006年羊饲养量392.8万只,其中存栏245.58万只,出栏147.2万只的基础上,到2010年羊饲养量达到480万只,到2015年羊饲养量达到600万只。绒山羊是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拳头产品,从区域生态适应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分析,绒山羊在我市发展潜力很大。全市在2006年存栏88.84万只的基础上,到2010年存栏达到120万只。到2015年存栏达到180万只。

20

品种是黄芪、甘草、党参、穿地龙、黄芩。二是在药材主产区,建立2个符合GAP要求的市级中药材生产基地,每个基地500亩,同时建立10个具有特色优势的高标准中药材示范种植园,每个示范园200亩。系统整理忻州市中药材具有传统道地特色的栽培技术,建立中药材规模化栽培体系。

4、优质绒山羊开发

通过品种改良,提高羊绒产量,到2015年,把6个绒山羊基地县建成存栏30万只以上的大县。只均产绒0.4公斤,年羊绒产量达到1400万吨,占到全市羊绒产量的90%。把我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羊绒生产基地。新建3个存栏300只以上的绒山羊优良品种养殖场。在基地县建设绒山羊养殖小区150个,2010年前完成80个。每个基地县建设10个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示范村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1个绒山羊饲料加工厂,实现养羊业的专业化饲养、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使养羊业逐步从传统的饲养模式向现代化饲养模式转变。

第五章 保 障 措 施

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稳步推进。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发展基础,着力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发展机制,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又好又快推进我市优势农产品发展步伐。

一、领导保障措施

41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要指导,以规划为指导,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整合相关政策,引导资金投向。要形成全市一盘棋,分级负责、分布实施、有序推进的格局。市级要成立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领导组,组织指导规划编制,实施和工程项目建设等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列入重要政事日程。政府牵头,农业部门为主体,吸收计划、财政、林业、水利、农机、国土、金融、保险等相关部门参与,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和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单位要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目标管理、层层落实任务分工,按照科学的工程化管理办法实施优势农产品开发项目。乡、村、农民群众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实施规划的主要力量,要确实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要把实施政府规划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结合起来,把获取局部短期收益与追求全局长期利益结合起来,提高基层群众主动参与规划实施的自觉性。

二、资金保障措施

在资金投入上要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方式,坚持以农民、企业为主体。市、县政府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工代赈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治沙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等项目资金用于推进优势农产品发展。农业信贷资金和扶贫资金要向优势农产品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

42

发展倾斜,使优势农产品尽快做大做强。市、县财政要增加优势农产品建设投资,增加比重高于同级财政增收的比重。要从农业发展基金中划拨50%,从特产税中提取50%,建立优势农产品发展基金。市。县政府每年要从同级财政、计委、扶贫办、农发行等部门用于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经费中切出资金用于优势农产品项目建设。要推广股份制,引导农民自有资金用于优势农产品开发。鼓励非农产业及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优势农产品投资。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关系,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引进世行、亚行和各国政府间贷款以及海外人士及华侨等资金用于项目区的基地建设和项目开发。

三、法制保障措施

优势农产品开发离不开法制的健全和保护,要广泛宣传和贯彻国家颁布的《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种禽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品种土地、草原、畜禽保护和开发利用,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和权利、义务,切实依法保护农民在优势农产品开发中的利益。

四、科技保障措施

要高度重视现代化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重大作用,聘请国家省级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参与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实施。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必须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推广应用水平,把科技创新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优势农产

43

品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要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和产品优质率。要把先进的农牧业技术组装配套,进一步提高种养业生产科技含量。建好县、乡两级技术培训中心,以优惠就业政策,吸收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生,以进一步壮大技术队伍。要建立和完善考核、竞争、持证上岗等制度,激励技术人员提高政治业务素质。通过科技入户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适用技术和生产管理知识的培训,促进知识、技术、信息等进村入户,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育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民队伍。

五、服务保障措施

加强对优势农产品开发的社会化服务,重点是完善体系、健全机制、理顺体制。要本着统一、精干、高效的原则,符合法律、法规的原则,有利于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着力建好各类农业服务中心,加强和完善农技推广、产品质量安全、牧草饲料、疾病防治、环境监测保护、市场信息、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以连接各个生产环节,形成产业化链条。各服务体系要与生产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拓宽服务领域,树立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坚持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的原则,通过技术承包、示范、组装配套搞好技术推广和综合服务。

4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j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