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

更新时间:2024-02-18 02:5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转型大背景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归根到底,是毕业生个体未能取得社会化的“毕业证书”。从本质上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应该淡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常态现象。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的群体,大学毕业生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经济 发展 、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的普遍关注,人们不禁要问,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难道高校毕业生真的是供过于求了吗?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一、就业难的大背景:社会转型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性难题。当前 中国 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 社会转型的加速期,表现为从 政治 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这种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会环境、 教育 体制、就业体制、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对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首先,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组,特别是传统产业比重的下降,致使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结构难以跟上这种变化,出现了人才市场上的供需矛盾,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其次,在转型的社会中,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稀缺性相对下降,表现为中国传统的就业渠道吸收毕业生的能力在下降: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在历次政府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人事改革和经费紧缩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精简的问题;现代 企业 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过去作为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变得越来越窄。

再次,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够健全,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人力资本价格机制还没有形成,造成就业信息不灵,就业成本高,难度加大。

最后,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要求,除常规的科研、教学、机关外,更主要集中在城镇基层、 农村 、西部和非全民所有制等领域,但在现实上,要真正使毕业生进入这些领域,在执行层面上还有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要革除。加之毕业生在观念上一时难以接受而不愿意到这些性质的单位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油然而生。

二、就业难的外因:社会风气的影响

首先,社会舆论是在心态上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舆论中所反映的倾向是:只要在大城市,就算先委屈一下,也比较容易成功,而到了中小城市、基层农村,就要更多地强调牺牲、奉献,这使得众多大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社会舆论往往更加关注结果和成功本身,而不是为了成功所需的种种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成功所需的良好心态。社会舆论要做的是正确引导大学生平视成功,重视过程,但显然我们的舆论并没有做到。社会不能正确地向学生传递成功的所有信息,仅仅是现象而非本质。年轻的大学生紧跟潮流,只知道盲目释放热情,盲目地评价自身,缺乏艰苦奋斗的必要准备,导致就业上的心理失衡。 其次,“关系就业”风干扰了就业市场,双向选择受到了局限。用人单位的

“近亲”结构造成的就业排外性,干扰了就业市场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一些单位只认领导、亲戚、朋友递来的“条子”,不管专业是否对口,能否胜任工作,只要有“来头”,有“关系”,就照收不误,搞“黑箱操作”,致使公开招聘也成了“幌子”,人员早已“内定”。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等级错位现象层出不穷,一些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关系户”占据着职业岗位,排斥着有专长的毕业生上岗,人为地造成就业困难。地方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既没有经济基础,又无社会关系,面对无形的“关系网”,他们更多地只能是无奈与茫然。

再次,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之风,要招就招高学历,“虚荣心”在作怪。虽然这几年用人机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门槛过高、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动辄打出非本科、研究生不要的招牌。相当多的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工作经验,希望招来即用,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这对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选择的自由完全交给了用人单位一方。部分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生的外在形象,有的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身高、五官等外在条件提出过分要求。对外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内在水平和能力,这给一些形象一般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可以说,转变用人观念对用人单位而言,还仅仅是一句口号。

最后,学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也是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原因。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如出现国际贸易热、 会计热、 计算 机热等,热门专业一直热到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出现了严重的“短视现象”。其中一些学校在根本不具备开办新专业的情况下匆匆上马,师资、教材穷于应付,换汤不换药。太注重市场需求而不考虑办学 规律 ,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部分“空壳”现象,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此外,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着某些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如“驯化”、“模化”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成为“听话”的安分守己的规矩人,成为一个个“标准件”,缺乏个性,缺少敢闯敢冒和独立不倚的精神,满足不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就业中的“塞车”和“撞车”现象正是这种教育模式弊病的最好注解。功利主义性质的教育理念换来了“人才滞销”的尴尬局面。

三、就业难的内因:社会化水平不高

许多毕业生慨叹“就业难”,但是,为什么有的毕业生就业如鱼得水,有些毕业生却举步维艰?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笔者以为,问题的根源出在大学生自身,归根到底,是毕业生个体未能取得社会化的“毕业证书”。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它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个体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成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篇二: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

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

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

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

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

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

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

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

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

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

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七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

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

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

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原因八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

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

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

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原因九 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

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

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

时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

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

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

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

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

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

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

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

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

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

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

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

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

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

缺少深入了解。

篇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方案设计

班级:111101

姓名:李俊蕾

学号:20114110125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1.1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大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逐渐开始凸显出来,尤其是199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大幅扩招政策之后,就业难问题更加严重起来,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1998年为83万人,1999年为84万人,2000年为94万人,2003年为187万人,2006年为377万人,2009年为531万人,2011年为608万人,2012年更是为624万人。这样大规模的毕业生数量,导致一系列就业问题出现。2003年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的第一年,6月初就业率仅50%,2003年9月份就业率才达到70%,2004年9月份的就业率为73%,而到了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出现恶化,338万人的毕业生,真正签约的仅33.7%。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虽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是一个被持续热议的话题。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找出就业难原因并提出解决就业难的方法与建议。

1.2个人兴趣与思考

笔者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将面临就业问题。虽然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切身的感受,但是通过了解媒体的报道,以及参加学校举办的几次招聘会,看到招聘会现场被围的水泄不通,同时看到毕业生脸上的愁容,我也慢慢深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即将面临就业,我开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感兴趣,并且开始收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与数据,了解国家有关政策等方面来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希望通过研究找到就业难的原因,同时希望可以提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

2.选题的意义

2.1理论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理论。

2.2现实意义

就在前不久,看到一篇报道称,2014年中国将有727万名研究生、大学生。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2014年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

的大学毕业生。这样的数据不得不让人忧虑。

事实上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如果大学生无法很好的就业,国家未来也会收到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有必要。

二、研究性质

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属于应用型研究。通过知网了解以前研究文献,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第二:分类别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探讨,如周舰的《中国女大学生就业第三:分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解析。主要有的常乐《从人口学角度难问题论析》;白文飞,徐玲的《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等 探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崔新生的《从就业能力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等。

通过很多文献的查阅与观看,得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虽然不是全新的选题,但在研究上还可以寻找一定突破。

三、研究方式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法:针对第一部分内容工作岗位提供情况与大学生毕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中考虑将毕业生分学历与专业,分性别,同工作岗位提供情况中分性别、分学历要求以及专业要求进行人数上的对比分析。以此来分析我国新形势下的就业情况

文献资料法:分析查阅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政策资料,高等教育学生毕业生人数统计,近几年大学生待业以及就业率等相关文献资料。 调查研究方法:针对全国所有高校分一本,二本,三本以及专科院校进行分层,在各层内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设计关于大学生就业态度以及个人能力的相关问卷进行调查。

四、分析单位与抽样方法

由于全国范围过大,实施起来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因此本次调查针对河南省一方面以各高校为单位,针对河南省所有高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专科所有高校以及企业。 及研究生四层,通过在四层中每层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样得到的学校。在对该学校所有毕业生进行随机问卷发放进行问卷调查。

另一方面,收集河南省所有企业,事业单位,通过将企业按照规模划分,在各规模间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对抽中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用人情况。

五、时间维度

199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大幅扩招政策之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慢慢出现,因此收集相关数据从2000年开始,同时有几个关键数据,如毕业生人数、岗位数以及中小企业数,这些数据收集五年内的较准确数据,以此提高研究报告的准确性。

六、研究内容

笔者希望通过四个方面相结合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下工作岗位与毕业生的供需情况分析。 2.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情况。 3.企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 4.市场经济作用下政府给与就业的之策帮助与支持分析。 通过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以及国家三个方面来分析,最终希望得出可以帮助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jo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