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鉴赏

更新时间:2023-10-02 18: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诗句翻译: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着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作者资料:

作者 籍贯 社会地位 代表作 吴均 生卒年 469-520 字 朝代 叔庠 南朝梁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 文学家,史学家。 《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

诗词主旨:

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

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

背景回放:

《山中杂诗》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

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而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飘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余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前两句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墙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句翻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

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作者资料:

作者 籍贯 社会地位 代表作 王维 生卒年 701-761 字 朝代 摩诘 唐 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 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寒上》等诗篇,有《王右丞集》等。 诗词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

情趣。

背景回放: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

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净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现。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谈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句,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句翻译: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作者资料:

作者 籍贯 社会地位 代表作 李白 生卒年 701-762 字 号 太白 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蜀道难》《将敬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诗词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江行思友之情。

背景回放:

这首诗是李白于开元二十三年出蜀途中所作。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

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虽连用五个地名入诗,但并不呆板,仍给人一种流畅之感。可见李白诗思之随机触发,天才流溢。《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引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赏析: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句翻译: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作者资料:

作者 籍贯 社会地位 代表作 李白 生卒年 701-762 字 号 太白 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蜀道难》《将敬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诗词主旨: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背景回放: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引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且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

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发诗人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只是从谁家

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才知道是《折杨柳》。折柳代表了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串具体的回忆,使人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在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勾起故园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句翻译: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作者资料:

作者 籍贯 社会地位 代表作 岑参 生卒年 约715-770 字 朝代 嘉州 唐 河南省南阳 边塞诗人。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等 诗词主旨: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

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

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背景回放: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年)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暖,知道对方要回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信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地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很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ix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