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二轮复习 人教版 作文审题 专项突破训练(1)doc

更新时间:2023-09-22 22:24: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届二轮复习 人教版 作文审题 专项突破训练(1)

温馨寄语 考前作文如何复习?不少同学把它置于一边,“无事可做”;另一些同学还能坚持写写。其实,考前作文必须“有为”,除了梳理自己写过的作文,坚持写作,打造自己最优秀的范文外,最重要的当属审题、草拟提纲训练了。审题训练,不可不为;草拟提纲,不可不练。

一、审题训练提醒

作文审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审材料,二是审要求。无论审哪部分内容,都要逐字逐...句地审题,不能有任何疏忽、遗漏。必须养成逐字逐句地审题的良好习惯。 ...........

1.审材料

粗略浏览材料,看材料属哪种类型:是单则还是多则,是文字型还是图画型,是叙事型还是道理型。要做到心中有数。

审读材料,必须整体把握材料,看其中心意思是什么。在这个前提下再进行以下操作: (1)抓住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出现频率高的词语即为关键词。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价性语句。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千万不能以此为中心去写,因为这种脱离材料含意的写法很容易写成“话题作文”。为此,必须理解透彻这个(些)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方可写作。

(2)厘清对象,辨清关系。

厘清对象。新材料作文中故事涉及的对象不止一个,有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每个对象都至少可以提炼出一个写作角度。因此,要学会厘清对象。

辨清关系。新材料作文中故事涉及几个对象,这些对象绝大部分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审题立意时,一定要辨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要能抓住材料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联系,根本不必要担心跑题、偏题的问题。

(3)由果溯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角度切入立意,是较为普遍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4)抓住情感倾向。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可以从这个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2.审要求

审材料是审题的主体,固然不错。可是不少考生以为只要抓住了材料就万事大吉了,这是很天真的想法,如果看不清材料以外的写作要求,那么,太容易跑题、偏题了,几乎是一

定会跑题、偏题。请看2014年高考考场上出现的典型例子:

来看2014年浙江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是两段文字,按照我们惯常的思考,从两段文字中可以抓住任何一段或两段文字来审题立意,可是“材料”后有这样的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是“综合”上面两段文字,而..不是只看其中一段,如果只看其中一段,那自然就会偏题了。

二、拟写写作提纲提醒

下笔成文,提纲先行。好的写作提纲是写作时有的放矢、不旁逸斜出的充分保证。不少同学没有拟写提纲的习惯,以为打打“腹稿”就可以了。当然,这未尝不可。不过,在考场如此紧张的气氛下,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难免百密一疏。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不一定要写个多么详细的提纲,只要草拟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即可。草拟提纲的内容包括:①开头、结尾文字最好先写出来;②如是议论文,写下你的论证层次,如是记叙文,请写下故事梗概以及情节。

审题、拟写提纲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河流入海中,向海诉苦说:“我们的水本是甘甜适口的,但你们却将我们酿成咸得不能饮用的水了。”海知道他们是有意来责难他,便说:“请你们别再流到我这里来,你们也就不会变咸了。”于是河不再流到海里,结果不久就蒸发干涸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拟写提纲: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你参加数学竞赛,结果只得过一次三等奖;你最擅长的100米跑,也只拿了个第四名;你参加工作之后的业务考核,成绩只是偶尔挤进前三。而且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在你努力之后的结果。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拟写提纲: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五一”小长假,厦门鼓浪屿迎来了18.67万人次的游客,同时也扫出了180吨垃圾,比平时翻了一番,300多个环卫工人从早到晚,不间断清扫垃圾,还是无法时刻保持清洁。在北京,多条高速不仅客流暴涨,车窗垃圾也是“数量可观”。

旅游景点令人向往,旅游过程应令人愉悦。但是,游客文明素质跟不上,再好的风景也会让人兴致大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拟写提纲: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半夜醒来,见到漫天大雪,便停止了睡眠,开始了雪中饮酒吟咏,忽然想起嵊县的友人戴安道,便棹舟访友。行程一整夜才到达。可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却不进去,又掉头返回。同行的人感到奇怪,王子猷说:“我原本是乘兴而来,现在又尽兴而回,见不见戴安道有何关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拟写提纲: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欧洲有一个说法:如果你想从马路上一大堆欧洲人中准确地分辨出德国人来,有一个最容易的,也是准确度最高的办法,那就是如果在马路上没有汽车的情况下,还有人老老实实地等红绿灯,那么这人百分之百是德国人。对于德国人的这一行为,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拟写提纲:

答案精析

审题、拟写提纲练习

1.审题立意提示 从河流的角度立意:考虑问题要有长远眼光;看事物要看到总的趋势;不要纠缠在枝节问题上;看问题要有主次之分;要依据实际情况看问题;做事要遵循规律等。

从海的角度立意:要有宽容的态度;要正确引导等。 提纲示例 略。

2.审题立意提示 ①正视自己,摆正心态,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②努力并快乐地生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③每个人的努力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所有的努力都有意义和价值。④拥抱平凡,拒绝平庸。⑤与自己竞争,做好就好,努力就好(成功不等于“第一”)。⑥追求的过程比结果更具人生价值。

提纲示例 略。

3.审题立意提示 ①旅游为自己留下一段美好回忆的同时,也要注意为“别人”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②文明旅游是文明礼仪、素质修养的一种体现。③旅游检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需要旅游者对人文和自然景观保持尊重。④旅途中文明素质的养成,需要多方合力,培养国人的规则意识。⑤不能忽视细微处的修养,从改变点滴陋习做起。⑥旅游管理和相关部门要承担责任,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维护旅游景点的环境卫生??

提纲示例 略。

4.审题立意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思辨性的特点。材料中王子猷的生活情趣是作文审题立意的依据。从王子猷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生活的意义

不在于最终结果,而在于过程本身。因为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与实用性,是束缚人的自由的枷锁。没有目的,人就获得了行动的自由。所以,在王子猷的行为中,就全然没有目的驱使。半夜醒来,见到漫天大雪,便停止了睡眠,开始了雪中饮酒吟咏。这一过程还没有了结,便忽忆友人,于是夜半踏上了棹舟访友的航程。来到朋友家门口,访友的过程即将结束时,他却返身折回。他的每一个行为过程都没有结果,但他却十分惬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戴”——过程的终结并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在于兴之所至的过程本身;对于他来说,生活的审美价值要高于实用价值,要保持对生活的审美,有时候需抛弃生活的实用功利目的,成为精神上的自由人,即应物而不为物所累,有情而不为情所累。立意角度有:①不为外物所役,②从容地生活,③过程与结果。

提纲示例 略。

5.审题立意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描述了一个现象:德国人在马路上并没有汽车来往的情况下,仍然老老实实地等红绿灯。材料中明确指出,人们对这一现象看法不一。很明显,我们审题的出发点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不难得出,所谓“不同看法”无非两大类:一是德国人遵守规则,严于自律;二是德国人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从理论上说,从这两个方面来立意皆可。但根据主流价值观,选择第一种来写更为合适一些。我们再关注一下材料中“马路上没有汽车”这一信息,不难得出,“自律”“慎独”是本题的最佳立意。如果单纯从“要遵守规则”角度立意,也符合题意,但比“自律”“慎独”略逊一筹。

提纲示例 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ic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