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3)

更新时间:2024-04-06 13: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理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3)

责任教师 张 莉

本次《心理学概论》作业评讲(3)主要针对重庆电大编制的《心理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中的部分简答题和论述题进行评讲。

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解答要点,兰色是说明和解释。

二、简答题

(一)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1.考核知识点:动机的特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2.解答提示: (1) 动机的特点有: ① 动力性; ② 指向性; ③ 隐蔽性; ④ 活动性; ⑤ 维持性。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的需要构成的: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等;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二) 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1.考核知识点: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2.解答提示: (1) 情绪的成分。

情绪是一个多成分的复合心理现象。它是由以下三种成分组成的。 ① 主观体验 ② 外部表现 ③ 生理呼唤 (2) 情绪的功能:

第 1 页 共 7 页

① 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② 情绪是激励行为的动机 ③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④ 情绪是人际交流的手段

(三)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1.考核知识点: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2.解答提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1)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例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学生希望成为优等生,在班上拔尖,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的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愿辜负父母、亲友的期望;有的学生是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影响下,希望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服务;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动机,上学只是为了混日子;等等。这些不同的动机都表现在同一种学习行为中。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另外,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例如几个人都想休息,但有的去剧院,有的去散步,有的去划船等。

(2)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是由动机过强造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一道德森定律。

(四)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1.考核知识点: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2.解答提示:

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 (1) 师生沟通

① 良好师生沟通的作用。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背景,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交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问的温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和乐观性格。

第 2 页 共 7 页

② 良好师生沟通的要素。在课堂背景中要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有三个构成要素:“真诚”、“接受”、“理解”。

(2) 同伴沟通

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它是儿童社交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同伴并可能取代父母和老师在儿童心目中的第一地位。

如果缺乏同伴沟通,儿童的社交需要和情感得不到满足,常常会引发一些不正常的问题状态和行为表现。

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同伴间的交往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演习、观摩及模仿的机会和场所,提供了榜样和强化的作用,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来学习、巩固和内化各种社会行为规则。

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影响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有效地获得信息,有效地综合信息,建设性地解决人际问冲突,有效地解决团体中的问题,能与人合作。

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在友好的、相互关怀的同伴关系中,同学之间相互得到支持和鼓励,更能发挥学习的潜力。

(五)什么是表情?表情有哪些类别和功能? 1.考核知识点:表情;表情的类别和功能 2.解答提示:

(1) 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2) 表情包括情绪在面部、言语和身体姿态上的表现,称为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和姿态表情。 表情起着求偶、顺从、维持接触行为以及警告、求救和威胁等信号作用,在人类,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工具。

面部表情:人类表达情绪的最主要的一种表情,是情绪在面部的表现。

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面部表情。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将人的面部分为额眉-鼻眼区、眼-鼻颊区和口唇-下巴区等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的活动构成了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着响应的情绪。将各区肌肉的细微活动综合起来就可表达不同的情绪。在表现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中,起主导作用的肌肉各有不同。愉快时:额眉区放松,眉毛下降;眼鼻区眼睛眯小,面颊上提,鼻面扩张;口唇部嘴角后收、上翘,这三个部分的肌肉运动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笑的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是情绪在身体姿势和动作方面的表现。其中头、手和脚是表达情绪的主要身体动作部位。欢乐:手舞足蹈;悔恨:顿足捶胸;惧怕:手足失措;虔诚:肃立低头。

语调表情:情绪发生时在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方面的表现。高兴时音调轻快;悲哀时声音低沉缓慢;愤怒时说话大声而严厉;撒谎时声音会比平时高一些;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声音讲出,则会带来

第 3 页 共 7 页

完全不同的理解:“你干吗” 升调表示怀疑;降调表示不耐烦;用感叹语气强调“吗”字,则表示责备。

情绪识别是借助于许多线索,特别是借助面部那些活动性更大的肌肉群的运动而实现的。面部表情如果和姿态表情与语调表情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情绪状态。

(六)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考核知识点:能力差异的主要表现 2.解答提示:

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能力的类型差异; (2)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注意:简要说明。

四、论述题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1.考核知识点:什么是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的策略。 2.解答提示:

(1)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包括削弱或祛除正在进行的不适当的情绪、激活需要的情绪、掩盖或伪装某种情绪。所以情绪调节既包括抑制、削弱和掩盖等过程,也包括维持和增强的过程。也就是说,情绪调节实际上是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过程,使自己的情绪状态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的需求。

(2)情绪调节的策略 ① 回避和接近策略 ② 控制和修正策略 ③ 注意转移策略 ④ 认知重评策略 ⑤ 表达抑制策略 ⑥ 合理表达策略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考核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解答提示:

第 4 页 共 7 页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和愿意冒的风险,人们感知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选择的目标越高,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毅力也越强。相反,那些认为自己缺乏应付生活能力的人容易焦虑,可能形成回避倾向。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

学生亲身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会降低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目标定得过高,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达不到,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目标过低,即使达到了目标,也不会使学生产生能力感。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有亲历成功的机会。例如,鼓励学生自己办数学墙报,鼓励同学之间自己开展数学竞赛等。

(2)树立学习榜样

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解决了一道难题,会认为自己经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树立好的榜样,好的榜样不一定指一个人,也可能指一件事。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敏感地抓住,及时地指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榜样身上,让他们从榜样身上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3)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研究表明目标应是短期的、具体的,下一次或下一周的要比6星期后或半学期的目标更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及内在动机。目标还要具有挑战性,即具有一定的难度。

(4)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粗暴训斥,也不要包办代替,而要耐心启发、循循诱导。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应当讥讽,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一起来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对学生学习上的优点和点滴进步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和表扬。总之,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5)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它对调节人的行为很重要,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又一关键。进行自我强化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行为标准,然后根据设立的标准来评价、检查自己的行为及效果。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目标时,个体就会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或增强自我效能感。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三)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考核知识点:动机的激发 2.解答提示: (1) 内部动机的激发

第 5 页 共 7 页

① 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的教育行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

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将学习气氛建构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② 培养学生的胜任力

教师怎样创造一个有利于胜任力培养,确保学生的胜任力体验的课堂气氛?可提供最佳挑战。只有面临最佳挑战时的成功,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功和成就体验。学生在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验到失败与沮丧。中等难度的任务是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的任务。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对错误和失败的容忍,这种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人际信任和教师支持。可以考虑忽视成绩和结果,创造更像游戏的氛围,鼓励而不是打击错误的出现。

③ 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略,不仅是为了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

可采取变化刺激,通过用不定期的小组讨论、电影、客座教师授课、变化座位安排、实地考察、提问与回答、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来改变常规的教学秩序。

另外,在课堂上设疑,可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困惑”,去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或得到真正的结论。心理挣扎并不一定总是非常有趣,冲突、不确定性问题可能包含了情绪上的痛苦,但是,答案、解决、发现和回答问题在情绪上是令人愉快的。

(2) 外部动机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学习气氛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在课堂激发学生的动机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 组织各类竞赛活动

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学习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一般都有很大的提高。

② 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团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人不能达到目标,其他人也达不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必定会与同伴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寻求一种既有利于同伴成功又有利于自己成功的活动方式。合作情境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共同努力,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

③ 正确运用奖励

第 6 页 共 7 页

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教师对学生的奖励要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进行奖励,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满足和获得奖励的乐趣,可以给那些总是落后的孩子们更多的信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④慎重使用惩罚

在惩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努力去避免惩罚,而不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惩罚。

首先,惩罚要及时,一旦发现违规,应尽可能迅速地开始惩罚工作。教师在进行正式的惩罚之前有义务事先给予警告。也就是说,必须首先让人们了解到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其次,惩罚应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个体。如果教师对同一种违规行为时而给予惩罚,时而熟视无睹,教师就无法树立起真正的威信。惩罚应该与特定的过错相联系,而不应与违规者的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惩罚应该指向不良行为而不是学生自身。

⑤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

在教育环境中,更多情况下教师实施的强化措施是通过社会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其他行为进行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不过,如果用之不当,过分或过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骄傲、忽视自己缺点的倾向,并可能导致学生将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片面地追求表扬,从而产生消极的结果。批评当然不如表扬容易被学生接受,不过,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当然,过分或过多的批评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厌恶、怀疑、憎恨等不良的后果。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条件:

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教师态度的不公正,往往是引起学生发生意义障碍的重要原因。

3.注意:联系实际谈。

(四)试述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 1.考核知识点: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 2.解答提示: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既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又包括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和人格特征等。

(1) 遗传素质 (2) 环境和教育 (3) 实践活动 (4) 人格特征

3.注意: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第 7 页 共 7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gw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