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重要齐全的语言学概论笔记(厦大版)
更新时间:2024-04-22 13: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英文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绪 论
【教学目的】认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初步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分类和主要流派,以及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基本概念】 语言学 语文学 共时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社会语言学 【基本理论】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的建立(发展阶段)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四、语言学的类别 五、语言学的流派 六、语言学的功用 【重点难点】
一、语言学的建立过程
二、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主要贡献) 三、主要的语言学门类和派别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一、认识课程,明确学习目的
这也是我们过去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理论课,不管是语言学理论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课,直接用“有什么用”来提问,确实不好回答,因为它是基础理论,不是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但是反过来,一门科学如果没有这种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或者说,基础理论研究得不好,那么这门科学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语言学的情况当时与此相似,认为谁都会说话,还研究什么!中国语言学和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的发展水平相比,现在还比较落后,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语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从这一点来看,语言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非常有用。 (文学理论教大家去欣赏文学,语言理论教大家理解分析语言)
重要性:每个人都会说话交流,甚至掌握几种语言,但不等于对语言都有理性的认识。 从大的方面看,语言的一些问题值得探索研究: (1)语言的产生和起源——劳动说?交际需要(现在很多民族没有语言?为什么?/ 儿童怎样掌握语言?)
(2)语言的发展:很稳定——可以看懂古书;发展性——瞬息万变(网络语言),但不影响交际 (3)人类思维方式一致,为什么世界语言丰富多彩?(方言差别明显)——但却能够互相翻译?
从具体语言现象看,可思考的问题更多:
(1)语音:发现演变规律,古今音的对应——古音的构拟;方言差别
(2)词汇:探索发展规律,文言文翻译、解释——现代汉语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 (3)语法:稳定是基础,但又有发展。“幸福着你的幸福”“永远有多远”“非常可乐、非常男女”“很受伤”
学习目的:树立科学的语言观,系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具备用语言理论和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因此,学习这门课,要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意识。(弄清楚身边一些特殊语言现象)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科学,主要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问题。
二、学习方法
1、态度端正,思想重视
(1)语言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每天接触,十分平常→容易忽视 语言不仅与日常生活(方言分歧)、还与文化生活(推广普通话)、政治生活(语言政策)有关 (2)语言学与外语的关系
借助语言理论知识→比较学习→提高学习技巧和外语水平
有些理论、概念也要通过外语才能分析明白(汉语中没有性、数、格、态的变化)
如英语中的“think”,/n/是舌尖音,/k‘/是舌根音,/n/在发音部位上为了能够流畅地过渡到/k‘/,而受到了k的同化,变成了舌根音/?/。
凡是普通话里后鼻音是/?/的字,日语都念长音:英雄、影响、光明 普通话是前鼻音的字,日语也念前鼻音,即拨音“ん”:精神 (3)语言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语言是民族标志,社会政治的变化往往影响语言。前苏联→独立(民族语)→哈萨克斯坦总统竞选 许多国家原本只有一种语言→分裂→亲属语言(语言不同,但尚存共性) 美洲:法语区/英语区 欧盟诸国:工作语言不统一
- 1 - 1
例子:很多国家语言地位的规定成为政治争斗的导火线?
语言蕴藏着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出国后的留学生发生变化),虽然不是军事、经济渗透,但潜移默化→地位重要→国家重视推广、规范本国语
(4)语言和专业的关系:文学有文学理论,语言有语言理论→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语言与其他学科也有联系。
机器翻译、计算语言学:义素分析法、语法生成模式——语义、语法的形式化描写 2、理解和把握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教材共分为八大章+绪论(看教材)
绪论、语言、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文字、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教学
绪论、第一章:总论语言的性质、功能、性质
其中第二节“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全书的核心理论。这一节重点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结构的二层性,二是语言运转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一个问题讨论的是:语言中如何以几十个音位有层次地组成各级语言结构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直至能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探索语言中“以少驭多”的奥秘。第二个问题讨论的是语言中的各级结构单位如音位、语素、词等如何运转,解释人们何以能灵活地运用有限的规则造出无穷无尽的话语的奥秘。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由于讨论的是语言结构单位的运转规律,因而成为全书的指导思想,以后各章,无论是讨论语言系统的各个侧面(语音、语法、语汇等),还是语言的演变,都是围绕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展开的,或者说,都是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视角去贯串语言的结构。
第二至第五章:分论语言的各构成要素的具体特点(第六章“文字”从另一角度谈) 第七章:总论语言的历史演变(产生和发展)
第八章是补充部分,主要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谈语言
概括地讲,包括性质特点、结构体系、演变规律、与文字的关系。 总(本质)——分(结构:组合与聚合)——总(发展)
其中,性质结构是课程的重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贯穿主线。 3、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整体研究)
结合各个章节,不能分开孤立的学习。第一章的理论是全书总纲,要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后面各章。如:汉语词汇的构造、组合规则、聚合规则、语言的发展变化等,都需要第一章的理论。 4、注意自学,加强实践练习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阅读语言理论著作,反复钻研理论概念。对比联系,强化记忆→牢固掌握课堂内容(注意结合外语)
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结合语言事实进行理论分析,善于观察,做有心人,积累有趣的语言事实资料,为抽象理论作根据,提高语言灵敏度和捕捉力。
第2学时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语言学”定义(前面反复提到)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研究和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 语言的性质:1、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人类的思维工具;3、符号系统。 语言的结构:1、由语音(外在形式)[+载体:文字]、意义(内容)统一构成。 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文字]。 语言的发展:怎样产生?有哪些演变规律?历史发展的情况。 (二)语言学的对象——语言 “任何语言”:从对象上说,横向研究——包括书面语,口语和外语;
纵向研究——包括“活”语言(当今交际用)和“死”语言(古代书面语); 从结构上说,语言学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文字等方面。
(三)语言学的任务
理论上阐述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言及应用的现象,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把本质的东西挖出,固有规律概括出来→总结、整理出系统的理论→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
但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在于语言的符号性结构上,至于语音、文字的意义,不是它研究的任务。语言学研究的就是这样的一些结构规律问题。(鸡吃食 / 食,鸡吃)
当然,它还必须研究语法结构的约定俗成的规律及其组合的演变规律。 (四)研究方法:语言本身构造复杂→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先分成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四个部分→描写分析特点和发展,比较差异(与共同来源的语言)→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归纳一般规律(总——分——总)
我们的课程:以汉语研究为基础,通过汉语了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 二、语言学的建立(形成过程)
1、语言学产生原因→适应社会需要,逐步扩大范围,改进方法而产生 2、从语文学到语言学
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与人类关系密切→引起人们注意→语言研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于中、印、希腊文明古国——语文学的三个源头)
(1)我国:文言文的延续(注重文字,方言分歧大)→古籍阅读的需要→文字、音韵、训诂(小学) (2)印度:解读经文→梵语语言的研究→前4世纪,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形成“声明学”;对梵语语法的研究,《巴尼尼经》(梵语语法专著)。《西游记》去西天取经。
(3)希腊:哲学的巨大影响(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相随)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塔尔库斯对罗马史诗进行了编辑与整理,他的学生迪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出了第一本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希腊语法》→拉丁语分布广,使用时间长(一千多年)拉丁文语法→哲学家用逻辑研究语言→奠定了语法研究的基础(现在《语言哲学》的重要性)
- 2 -
2
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
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
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
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
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
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虽然语文学存在局限,但却为语言学的建立准备了材料。
社会进步→使用语言的状况发展,交往频繁→交际范围超越了国界,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提高→要求语言本身方面的探索
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真正独立的语言科学诞生。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德国学者施列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他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博普和格林,俄国的沃斯托可夫。他们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他们共同研究使语言纳入了历史的科学的轨道,把它当作研究的独立对象。
19世纪中叶,普通语言学也建立起来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又提出了人机交流的语言问题,要求人造的计算机语言逐步接近自然语言。人类使用语言的状况复杂多样→提出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的各式各样的”转码”要求→沟通口语和书面语、方言和共同语、今语和古语、本族语和外族语、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
总之,社会需要指引→语言研究范围扩大→推进研究→加深人们的认识 第3学时
三、语言学流派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简单了解: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和优点、缺点) 1、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科的正式诞生
19世纪千孤立的分散的研究→进入系统研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都有别于传统的语文学。语言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用历史的观点和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现象,注意探讨规律,走上了科学轨道。
在理论和方法上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初→初级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木和博普→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发展阶段:德国的施莱歇尔→按照语言的来源和亲属关系作“谱系分类”,从事有关亲属语言早期的原始母语的构拟和重建→语言亲属关系的直观性
19世纪末→新语法学派时期:德国的奥斯特霍夫和布鲁克曼,创办《形态学研究》,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1)优点: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语文学: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释经解义;忽略了语言本身结构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2)缺点:对口语的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已经不能适应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结构主义语言学
当语言研究在观点、方法上酝酿重大变革之时,瑞士的索绪尔出版了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的新理论→奠定了结构主义的基础 提出了著名的“棋子理论” (1)主张系统的研究;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
(2)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跟其他单位区别、对立存在的 (3)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和口语的研究;着重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
(1)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 代表人物:马泰修斯、雅科布逊 (2)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 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论文《结构语言学》
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3)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先驱是鲍阿斯和萨丕尔→强调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
重要人物布龙非尔德→《语言论》是该派德奠基之作→“布龙非尔德时期”
另外,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小的学派。
(1)优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影响很大。 (2)缺点: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3、转换生成语言学
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法,但发现了弊端,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方法对
- 3 -
3
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只分析语言的表面现象,不能解释语言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不能分析语言的深层和歧义结构。(例:进口机电产品;他走了半小时了;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观察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 (1)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 (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揭示这些规则 (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由句法、语音、语义三平面组成
(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
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目标是提出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前者用一套符号表示,如:S→NP+VP,NP→D+N,VP→V+NP(S代表句子,NP代表名词短语,VP代表动词短语,D代表限定词,N代表名词,V代表动词)。词汇规则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证,即对一个句子内各成分加以限制。如上例,―POST‖前的名词一定是生物名词(一般指人)。违反这个限定,就会生成不合格的句子。―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
优点: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还有系统—功能学派:英国的韩礼德(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
第4学时
四、语言学类别(分类)
语言学是语言研究各个学科的总称,内部还有很多分支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角度、方法多样→形成语言学的各个类别和派别
1、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功能标准为首要标准)
理论语言学:语言学的主体,理论基础,包括具体、个别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研究
应用语言学:广义: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创立的新语言学科,综合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 狭义:语言教学,指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语言习得心理) 2、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人类所有的语言,探讨其性质、结构、功能、发展,揭示其普遍规律(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语义学)——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我们的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指导个别语言学
个别语言学:一种或几种语言,为前者提供材料并接受其指导(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现汉/古汉;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是在专语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越多,材料越丰富,那么就越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世界上一些大的语种,还有很多语言,比如一些边远、落后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语言。所以目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只综合反应了一部分语言的研究成果,随着语言学家对各种语言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入,不断扩大,语言学理论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3、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横向结构的一面,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它纵向发展的一面,历史的一面。研究分析语言,既需要看它在当代的状态,认识它的现状,也要看发展的特点,找出演变的规律。
共时语言学:以语言发展中某个阶段为横断面,研究相对静止的状态→横向研究(现汉、古汉)又可分为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两类。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在不同阶段的演变情况→纵向研究(历史语音学)
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做历史语言学,如历史语音学、历史词汇学、历史语法学等;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4、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描写语言学:断代似的研究,反映语言在某个时代的客观细致的面貌(现汉语音、词汇、语法)
其中描写语言学是我们最熟悉的,它对语言进行的是断代似的研究,对语言在某一个时代状况作客观的深入细致的描写分析,以期反映出这种语言的基本面貌。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语法等都属于描写语言学。又可分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
对比语言学: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共时历时研究:古今汉语、英汉语法→类型比较) 5、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静态语言学:静态的语言符号为对象,构成要素的分析描写 动态语言学:动态的言语交际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运动规律 6、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微观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各个部门→围绕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研究→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研究 宏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各个类别→综合各门学科展开研究(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
分类角度不同,一门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类别中,如现汉(功能→理论语言学、对象→专语语言学、时段→共时语言学、方法→描写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类别:广义、狭义之分
(1)社会语言学:结合社会学和语言学,把语言结构和运用各方面与社会环境结合
1952年首次出现名称,1964年学科诞生,吸收运用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关注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
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差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社会接触和混合等) (2)心理语言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结合形成,语言是个人心理的反映。
重点观察语言与个人的关系,通过语言了解人的心理认知活动; 研究人类大脑的语言机制,人类怎样运用语言;
- 4 -
4
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得接受和发生过程、语法的心理实现。
比如有的语言学家提出“核心句”问题就是具有简单句、肯定句、主动句和陈述句性质的句子,心理
语言学对此进行过实验,结果发现,陈述句转换为否定句比否定句转换为肯定的被动句(被动语态)的时间短,说明核心句是符合心理现实的。
(3)神经语言学:最近20年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
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通过神经控制系统研究言语的产生; 中心问题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人脑重量大约为1450克,黑猩猩头部重量与人类差不多,但大脑只有500克左右。人的大脑皮层具有语言
中枢,黑猩猩没有语言中枢。
人类语言活动主要与大脑左半球的某些部位相联系,控制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主管理性的抽象思维,右
半球主管形象思维。通过对大脑的解剖可以看到,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的有关部位比右半球相应部位体积要大,结构更加复杂,连婴儿也不例外。有些十岁以下的儿童,因为患脑瘤而需要切除大脑左半球皮层,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语言能力,这表明儿童的大脑心理过程可以从左半球转移到右半球。但是对于成年人,若将大脑左半球切除,则将完全丧失语言能力。
实验表明,人在大脑中的语言机制是特有的,其它动物不具备这样的机制。人的语言机制主要是在大脑,
大脑和人类的语言的内在联系现在认识研究还很不够。语言的起源问题,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至今难有突破,关键就在于我们对人脑的机制研究不足以回答上述问题。如果真正把语言与人脑的关系研究透彻,破解其间的秘密,可以想见,语言及语言学史都将写下崭新的一页。
(4)统计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语言病理学
统计语言学:作品、作家用词频率统计→探索语言风格,为词典编纂提供依据 确定语言中借词的比重,常用汉字,计算机存储汉字等。 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可以看出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 五、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是联系人们的纽带→不同学科对语言研究产生兴趣(生物学物种变异→历史比较法;数学、史学、文学→比较法学)
1、作为传授经验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关系密切 2、作为思维工具→与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关系密切
3、作为思想的表现形式→与文学、文化学关系密切(英汉比较:称谓→年龄、血缘) 语言研究领域扩大→成果广泛运用→与自然科学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从正式建立到现在的100多年间,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自然科学的广泛重视。它与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讯工程、系统论等学科联系紧密,产生了一些新的语言学分支,如心理语言学、生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学科→离不开语言理论(语言学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与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社会
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神经学等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过去,语言学是向别的学科学习,学习它们的观点和方法,而现在,语言学成为方法与观点输出的学科,像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都充分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尤其是现在的计算机科学,完全接受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最充分地加以利用,比如计算机字库、词库的建立,计算机自动处理自然语言,都需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计算机学科利用语言学成果,一方面使计算机作为人的大脑的延伸功能更加扩大,效用更加提高,另一方面使语言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口语(有声语言)、书面语(文字记录)之外,获得了第三种形式――人机对话(计算机语言)形式。我们可以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只有一百来年),而且更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支先锋力量。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评价语言学:“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它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
六、语言学的功用
1、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本族语的结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2、指导我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研究语言:方言、本族语和外语
3、有利于各项语文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扫除文盲、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语言规范化 4、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5、有利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语言是信息载体,发挥很大作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 6、对哲学也有重要意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语言习得等
对个人来说,利用语言学的成果,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外语或方言,找出对应规律,明确
规律)
第一章 语 言 【教学目的】
理解语言的含义;认识语言的性质;初步认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解语言是人类最
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内涵,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基本概念】
语言、言语、超语言的剩余部分 语言符号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地域方言
- 5 -
5
社会方言 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 【基本理论】
一、语言的正确含义;
二、语言的性质(语言符号的特点); 三、语言系统的基本关系
四、语言的基本职能(交际职能和思维职能)。 【重点难点】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 三、语言的社会性 四、语言系统的秩序 五、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语言、言语
思考:一般人认为说话很容易,出生后很快就能学会,许多人弄不清楚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人是怎样学会说话的,你想过了吗?
说话就是对规则系统的运用,相同的规则生成不同的句子。→分析句子,掌握规则,遵循规则 语言是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的总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却使用相同的规则。 首先区别语言和言语的是索绪尔。——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 (1)从运用角度来说,自由(言语)/不自由→有规则(语言)
(2)从语言学角度分析:
言语包括张口说话的动作(言语动作)/说话代码(语言)/说、写、想的话(言语作品)语言是言语
中较为确定的部分→运用同一语言,言语不一定相同
(3)从表现形式看:言语是个人的,有个人特点/语言是(社会的),语言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4)从哲学角度看:语言(抽象)和言语(具体、个别)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模式,可以从话语中找语言。抽象的语言是不存在的,都以个体语言的形式存在着。
从历史上看,言语事实在先,规则在后,通过言语反映存在。先运用,后有规则。 因此,研究语言要从言语入手→言语是补给手段,语言是材料库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刘连仁“孤岛”)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口语、书面语→书面化)
(4)语余成分(超语言的剩余成分):存在言语中的非语言成分。
言语包括语言成分(被社会使用)和语余成分(未被社会承认) 它包括: A、个人的创新成分(词汇、语法)。(小孩说话明显) B、个人误用的言语成分。(语音:尖、团;词汇:非常;语法:“快乐着你的快乐”) C、言语的生理部分。(嗓音:粗细、大小;语速) D、行文格式。(写出来的话)
这些都带有个人特点→若被社会承认→转化为语言成分。
第2学时
二、语言的性质 (一)符号性
什么是符号
古今中外的学者早就对符号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直至现在,所作出的界定也不下百种。但“符号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二十世纪中期以[瑞士]索绪尔等人为代表提出的,我们教材的很多观点,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便颇为相似。在英语中,“符号”被译为symbol,它和“征兆”有一个共同的词根:seme-,这个词根在希腊语中是“符号”(意味)的意思。符号与征候不同(多云、炊烟:事物本身特征)
1、符号的含义: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一个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形式,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
- 6 -
6
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这些都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称为“能指”,这些可以感知的形式都是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即符号的“意味”,称为“所指”。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形式和意义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3、符号的种类很多:视觉符号(文字、旗语、信号)、听觉符号(汽笛、鼓声、军号)、触觉符号(盲文) 4、符号的基本特点:客观性、物质性(物质外壳)、约定性(红绿灯)、意义内容 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整个语言由符号组成,构成一个系统。语言符号是用语音形式来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思考: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不同?
语言是认知现实的听觉符号系统,它是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不同于其它符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
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与视觉听觉符号不同)声音是语言符号的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符号;就语言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质形式——文字,它是语言符号的书写形式,是语言符号的符号。它使口语成为书面语,使语言信息得以保存和延续。
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有组织、有条理的,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可分不同的层级;这种分层装置的特点和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因此可以表现任何概念;
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
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语言符号能重复使用,人们根据交际需要将有限的语言符号排列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 2、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和二重性。(任意性是普遍性规则,是理论基石)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又叫做约定性,也就是说,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并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或者某种规范建立起来的,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这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比如粤方言中读“人”,读作[zen],新会话读作[ng? n],开平话有的读作[ng? n] 、[ngin],台山话读作[ngin],闽南话读作[n^ng],但是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这就是“约定俗成”。
思考: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多形形色色的语言?
这也只能从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角度来解释。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
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人、刀、树、水、妻子、太阳、月亮?? 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2)线条性→链条排列
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一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这个组合过程体现了语言符号的层级性,如汉语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子”的层级关系。“红”是一个语素,也是符号,它可以和其他的符号结合,还可以组合成更大的语言单位。当然这种组合必须遵循既定的语言规则。正由于符号在交际中可以重复使用,人们才能根据交际的需要将有限的符号排列组合,说出无限的话。 (3)稳定性
由任意性、约定性决定的。社会约定,无所谓好坏→不轻易变化→个人来说强迫接受 (4)可变性、发展性
历时角度看,稳定性是相对的,(静态描写→共时研究)发展是绝对的(动态分析→历时研究)
音义之间相互适应(矛盾→发展变化)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的可变性和不变性 →只能渐变,不能突变
促使语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A、社会发展,语言发展,交际需要→音义适应 B、语言流传→产生误差
C、使用语言错误→积非成是(语音[哑然失笑]、语法[非常男女]、语义[空穴来风]) D、创造语言(好奇)
语言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是辨证统一的,为语言的共时、历时研究提供了可能。 (5)生成性
开放的系统,有限模式生成无限的句子
另外,语言符号还具有概括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 第3学时
(二)系统性
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1、什么是系统:许多元素有机结合执行某种职能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体系。 系统的三要素:元素、职能、秩序
- 7 -
7
2、语言系统:三要素(语音[音素、音位、音节]、语义、语法;功能;秩序[层级性]) 不能零散地放在一起,必须依据一定特征聚合成群 3、语言系统的秩序(特点)
(1)层级性:语言单位不在同一平面,而分属不同的层或级→内部规律(语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符号系统)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
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
音位:/m/、/t‘/、/t/—/A/ 语素:马(mǎ);他(tā);打(dǎ)。 词(词组):枣红马;他们;鞭打。 句子:他们鞭打枣红马。
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语素、词、词组、句子,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的底层是音位。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我们都能看到,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实际上是以少驭多,以较少的单位组成上一层较多的单位,如语言结构上层的三级在数量上就是增量翻番,由下一级组成上一级,数量成倍扩大。例如汉语,音位层只有30来个,它们可以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又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语言就是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上构成的一个层级装置。在这个层级装置中,各个层级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层次的单位数量逐层增多,从有限到无穷。最底层的音位系统,一般只有几十个,它们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音位组合与意义联系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组合构成数万个词,数万个词再组成无数的句子。在这些组合中,从音位到语素是最关键的,因为音位还只是形式,结合成语素后与意义联系起来,产生了质的飞跃。
关于语言层级的理解:小单位→大单位,各成层级 语素层→词层→句层级
先分底层和上层,再分出不同的级(底层:音位/义位;上层:语素→词→短语→句)
从系统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又可分出若干子系统: 四个基本层次(子系统) :语音、词汇、语义、语法 语音系统(音位系统):音质音位(元音、辅音)/超音质音位→音节 词汇系统:形位层、词层→短语层→句层、熟语层 语义系统:形位义位、词位义位→义组→义句----义场 语法系统:形态(构形法/构词法)、句法 音位、义位(底层)、形位→词→短语→句子(基本语言单位)
思考: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语言呢? 第一、语言是一种层级结构,最底层的音位(几十个)是很少的;第二、用语素(几千个)组成的词(几万个)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且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就通过词的不同组合创造出数量庞大的句子(无数个)来;第三、更加重要的是词和词组合成为句子的规则也是有限的。所以人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利用语言这种层级结构和语法规则,以少驭多,掌握语言,创造出无限的句子来。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这就是语言的层级装置:几十——成千——成万——无穷,这就是这个层级装置所提供的效能。 整个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从几十扩大到无穷。句子虽然无穷,但是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却不出几千个语素的范围。因此,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旧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这就是说话的人可以纵横驰骋,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而在听者的感觉中,新句子都是似曾相识,不会发生理解的困难。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础。 第4学时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系统中两种最基本的关系
语言的二层关系是相对于语言系统的整体来说的,至于这一系统是如何运作,使语言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创造出无限多的句子来,所依靠的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横向线条性。
聚合关系: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组合能力)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 →纵向替换性
组合关系所侧重的是符号和符号怎样组合成为一句完整的话,聚合关系所侧重的是如何替换现有的符号创造出更多的句子。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图表表示: 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
组合关系 我们 大爱 讲 学 祖国 卫生 英语 聚合关系 我们爱祖国 大家讲卫生 他学英语 - 8 - 8
组词造句过程:立出句子结构(组合规则)→选择适当词(聚合规则)→句子产生 语言系统的这两种关系是由语言符号的性质决定的。以任意性为基础的符号处于有条件、有规则的联系之中,使语言具备有条理、可理解的性质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于,它们自然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如―白花‖这个符号的链条,能出现在―白‖这个位置上的有―红、蓝、紫‖等颜色词(是形容词),也有―大、小、好、香‖等形容词;能出现在―花‖这个位置上的有―光、线、旗、纸、卷、房子、皮肤‖等名词,这两组词各构成一个聚合。
不但所有的语言符号(符号系列)处在两种关系中,构成符号的各级单位也处在该关系中。比如在语音层面,我们发现有些音是可以相拼的,而有些是不能相拼的,这样也就组成不同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两关系纵横交织,灵活运转→成为语言发展变化的转动轴
当然,这里还涉及到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规则问题,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上面说得有些组合或者聚合是不能实现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约定俗成, 二是语言本身的发展规范。 (3)自组织性(自我调整的特点)
“自组织性”本是自然科学(生物学)术语,语言单位互相制约,是有层次有规律的有序结构→内部动力,相互作用→一个变化,其他变化→社会性表现(人生下来就强制接受,自发遵守) 第5学时
(三)社会性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的,苏联“马尔”阶级性→1950年大讨论,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提出了语言的社会性,属于社会现象,是全民交际和思维工具。
1、思考: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就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
社会现象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依赖于社会而存在的,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法律等,就属于社会现象,与社会密切相连。
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要么是自然现象,要么是社会现象,而语言就属于社会现象。
(1)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而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无所谓语言可言了。语言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产生、发展等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从语言的起源来看,语言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从语言的发展来看,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语言不是自然现象,它与自然现象有根本的区别。
自然现象具有几个特点:第一,其产生发展取决于自然界,而不是社会。
第二,其发生发展有自身规律,有必然性结局(树木)
第三,可以父子并存,几世同堂(新旧语言不能共存于交际)
第四,有遗传现象(人的遗传是掌握语言的生理能力)
不可否认,语言有其自然属性的一面,一方面,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声音的一种,也是因为物体振动周围空气而发出声音来的,语音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这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正因为语言有这些自然属性,所以也有人把语言看成是自然现象。但语言不是自然现象。原因:
如果语言是自然的,其产生发展就应该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不会给语言造成任何的影响,而实际上恰恰相反,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同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受制于社会的;语言是完全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它的发展变化也是服从社会的需要的。
另一方面,从语言的音义联系看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那么世界上就不应该有这样多的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语言应该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世界上的语言多达5千多种,还有许多没有发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这都只能从社会性方面才能加以解释,从自然现象角度就无法解释清楚,无论有多大学问的专家也无法解释。
(3)语言不是个人现象,与个人现象有区别。个人现象是个人的自言自语,说听由个人承担,不是语言最本质的内容。而语言则受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制约。
2、语言社会性的具体表现:
语言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语言、社会、人同时产生,互为条件。
A、语言依附社会:它随社会产生而产生。类人猿没有语言——人类
它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古今汉语不同,高七尺马“騋”;高
它随社会消亡而消亡。‘死’的语言,鲜卑语(南北朝)
B、社会离不开语言
人类出现以语言为存在条件。历史、文化传播,共同活动、生产→语言的作用 (2)语言为社会服务。交际工具,适应社会需要。
(3)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每个社会存在自己的语言,不同民族的区别标志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语言往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的标志,不同
语言的不同的音义关系只能从社会性角度才能得以圆满解释,同一个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地方色彩这也只能从语言的社会性角度来解释来认识。
语言会在使用中发生变异:特殊词汇、语音变异;个人创造新成分(美眉)
社会约定(保留)/社会拒绝(消失)
(4)个人语言受社会制约:“狼孩”学不会人类语言;中国人学外语去外国 (5)语言交际是集体性的社会活动
交际活动表现为一个过程:想说→说出→传送→接收→完成 (6)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
思考:动物有没有语言?
鹦鹉学舌,猩猩学话,蜜蜂找蜜源、跳舞,泰国的长臂猿能发出9种不同的喊叫:动物语言更多地表现为
- 9 -
9
身态语言,用作交际的声音是不可分解和重组的、一成不变的,现场刺激引起的,内容有限,因此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同一种动物,基本上是按照族群的分类在一部分语言上取得共通的,如海狮妈妈和海狮孩子之间很多时候是通过叫声来辨认对方,但是通过声音来进行沟通的情况非常少;比较聪明的是黑猩猩,能利用声音表达一些情感,但是并不能准确表示,更加不能面对具体的情况表示一个完整的情形。而人类语言在运用上更多地表现为语音或文字;其语言符号的组合具有任意性和约定俗成后的规范性等特点,因此不受时间、空间环境的限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人类语言 动物“语言” 单位的 以叫喊或舞蹈动作来表示某一固定说出的话(句子),由界限清晰的单意思,“语言”单位不能分析和组位,按照交际需要、语言规则组装。 装。 明晰性 任意性 结构的 两层结构:音位层;符号层。 二层性 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一种封闭的系统,所传递的信息固合,造出无限的句子。 定有限,受刺激的限定。 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现实的语言环境,传授性 其“语言”是一种本能,与生俱来。 掌握一种语言。 能用语言说古道今,表达哲理,驰骋交际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是对不受时、地想象,信息的传递不受当时、当地环具体情景的感性反应,只能传递某环境的限制 境限制。 种信息,不能回顾过去、设想未来。 (1)人类的祖先在劳动活动中,锻炼了大脑(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改造了发音器官(具备了发音能力),交际的需要促使语言的产生。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分道扬镳的最后的、最重要的标志。
(2)不存在“猩猩语言”。人与黑猩猩具有近亲关系。将刚生下的婴儿和小猩猩一起喂养,表明猩猩的发音器官不足以发出人类的各种语音,不能组合词。
(3)不存在“鹦鹉语言”。经过专门训练,模仿人类的语词、短句。
第6学时
(四)全民性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经济基础就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就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等的总和。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比如属于上层建筑的法律、政治制度等,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者上层建筑存在,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某一政权可以利用其强制力禁止某一宗教、哲学思想的传播,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色彩,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具有阶级性的,而语言则不属于那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政权的强制力并不能禁止某一种语言的延续,比如英国在殖民时期就曾经试图禁止殖民地的本土语言,推广英语,但是,百多年的努力只能以徒劳告终。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又不属于上层建筑,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而是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的。可以这样说,一个社会的集体就是依赖统一的语言把全体成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成员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
思考:怎样理解语言没有阶级性?
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思考,首先是看语言工具的服务对象,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还是为大众服务。其次是结合语言自身的结构考察,观察语言在哪一方面体现了阶级性特征没有。再次是看语言产生的社会环境,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
第一,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在语言面前,完全是人人平等,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贵族贫民,都有自由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利,这可以是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你可以用来表达思想,表达你的看法,但它本身没有阶级色彩。
第二,语言的结构本身也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也是没有阶级性的。比如语音中的音素、音位、元音、辅音之类,词汇中的词语、语法中的结构单位、结构规则等等,都谈不上阶级性。
第三,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语言是人类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并在生产劳动中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逐渐地加以完善的。人类的产生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而有阶级的历史不过几千年,充其量不超过一万年,在那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社会都没有阶级性,作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当然也没有阶级性。同无阶级的社会相比,人类有阶级之分的历史很短很短。
语言全民性的表现:
1、为全民创造 (横:全体成员;纵:历代人们)
2、为全民使用 适应需要→全民创造→世代使用(脱离→灭亡) 3、为全民服务 没有阶级性、具有阶层性
不同阶层、集团对语言有一定影响→词义理解和词汇运用(“坐山雕”、五四时期的“密斯”和“密斯特”、隐语/黑话:耕沙——吃饭;歪下——睡觉;玉子——酒)→满足特定阶层和集团的交际需要→不妨碍社会交际 第7学时
三、语言的功能(社会职能):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为社会服务
开放性 - 10 -
10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是“约定俗成”的。 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 不能分解成单位,没有结构。
(一)交际职能: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动物不具备。 (2)语言是适应人类需要而产生的:适应人类需要→语言产生→沟通信息、交流思想 反之亦然:社会存在→人类交往→语言重要
如果没有语言,交际受限→人类生活受影响;语言产生受交际促使→社会交际不需要,就不会有语言 (3)语言是信息载体,传递信息的代码(现实的编码体系)
人类认识思维成果(信息内容:无形)→交际载体(语言:有声) 编码→发出→传送→接收→解码 (4)交际职能是语言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其他功能只是它的派生物 2、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一种通讯方式,使用于航海、军事或野外作业,手持两面小旗用不同姿势代表字母,进行传达联络)、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语言虽然不是唯一的(文字、音乐、图画、电报、数学符号)交际工具,但却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除语言外,人类最常用的交际工具是文字和体态语→作为语言的补充,使用范围有限 (1)文字:打破了语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文明的进程
缺点: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仅有几千年的历史;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很多; 适应语言需要,从属语言→只能作为辅助性交际工具 (2)体态语(副语言):脸部表情、气势、躯体动作,但必须以语言交际为基础
鼓掌、举手、挥手、使眼色、打手势、点头、裁判等体态语必须建立在双方理解,心领神会的基础上。
一个人如果是文盲,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交际、生活,但如果是聋哑人,就是残疾了。非洲有一个民族把新生儿叫做kuntu(物),到孩子学会说话才叫做muntu(人),这鲜明地反映了会不会说话、能不能说话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认识。至于旗语等,只是适用于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第8学时
(二)思维职能
1、思维:大脑的机能,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综合能力 (平日思考问题就是思维活动,结果是形成观点和思想)
2、思维类型:复杂、多形态,根据凭借物和形态不同分成三类:
(1)动作思维:思维过程中依赖实际动作并以此为支柱。直接感知对象,以实际动作影响对象。 儿童(伴随动作思维) 工程设计师(实物检验) 教练员(讲解动作)
(2)形象思维:唤起表象,并对其进行选择性加工改造。基本单位是表象。 艺术家(或家、作家、雕塑家)创造作品、足球教练员设计比赛方法 (3)抽象思维(逻辑/概念):以语言为工具,运用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先对客观对象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抽象思维是最普遍、人类特有的思维类型(平常说话意识不到它的参与,说外语时明显) 思考: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与语言无关?
否。虽然有人称前两种为“非语言思维”,后一种为“语言思维”,但划分是相对的。只有从发生学的角度才能看出非语言思维的存在(比如未学会说话的幼儿),但一旦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思维会突飞猛进。语言始终占有主导地位。一切思想最终都要传达给别人,动作、表象、图画的翻译和解释离不开语言。 3、语言和思维的联系
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形成思想,利用语言把它储存在头脑中,再借助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听话人,同时使听话人产生思想。而且人类思维的成果-概念,还可以通过词语固定下来。总之,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才能进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2、语言和思维的联系
(1)思维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 A、从认知学(认识论)角度看:语言是认知的伙伴→固定认识成果
怎样对客观事物分类、确定关系→借助语言(个人来说,学话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 B、思维的形成过程和成果都离不开语言
形成思维需要语言(词是思维的材料,语法是思维程序)——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成果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记录下来
语言 作为工具→ 思维 以语言为基础“动脑筋”→
认识 ↑
认识成果贮存于语言(记录、传递、交流)
(2)语言离不开思维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运用中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无所谓交际。
B、语言中词和句子的意义是思维赋予的,层级关系,组合、聚合与逻辑思维的活动模式相合
- 11 - 11
总之,二者相互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又相互适应,有思维就有语言
思维水平高→语言发展水平高(以上是就二者关系的本质而言的,但语言和思维谁先谁后?) 4、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两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不同科学研究的对象,其功能、范畴、规律都不相同。 (1)概念不同:工具不等于其服务对象。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职能不同:思维用来认识世界,反映规律;语言的最重要职能和目的是来沟通思想、传递信息 (3)构成不同:思维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构成
(4)语言单位与思维形式不完全对应:一种概念可以用多个词语表达;判断多用单句,但单句并非都为判断 (5)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具有民族性。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正常的人无论哪个民族,进行思维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客观世界一致,认识对象相同→思维内容同(不同时期稍有差异)→保证了不同语言的民族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各种语言可以互译
思维方式上,各民族之间存在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系统不一样,也与思维方式的民族特点紧密联系。 不同民族的语言是不同的系统,存在民族语言的差异:不同的语言之间很少有意义、功能、色彩等都完全对应等同的词语→世界语言的丰富多彩→共同的思维基础→能够互译,互相交流 汉 语 英 语 伯父(父亲的哥哥) Father‘s elder brother 叔父(父亲的弟弟) Father‘s younger brother uncle 舅父(母亲的兄弟) Maternal uncle 姨父(母亲姐妹的丈夫) Maternal aunt‘s husband
第二章 语 音 【教学目的】
认识语音的属性,掌握人类发音的基本原理;认识元音和辅音的特点及区别;掌握音位的归纳规则,能划分音位;能用国际音标给普通话注音;了解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的情况。 【基本概念】
音素、国际音标、音位、超音质音位、调位、量位、时位、音位变体、条件变体、自由变体、典型变体、区别性特征、音节、语流音变、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基本理论】
一、语音的性质(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 二、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三、归纳音位的原则
四、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 五、音位的组合和聚合 六、音位系统的内容
七、语音的发展演变(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 【重点难点】
一、用国际音标标注普通话
二、确定音位的基本原则 三、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四、音位的组合规则
五、语流音变的具体表现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 【所用课时】 1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章 语 音
- 12 - 12
第1学时
一、语音的性质 (一)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表现形式)。
它使语言成分物质化→语言的载体,与意义一起构成语言符号(语言借助语音实现交际职能,听者和说者共同借助语音进行沟通交流)
与其他声音对比,语音的特点:
(1)自然界声音:风、雨、敲门声→不是发音器官发出,不表示特定含义
(2)动物声音:发音器官+特定意义→对环境的即时反应,不能组合,不表思维 (3)人的声音:咳嗽、呵欠→自然反应,不能形成符号,不表示意义
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科学,从多种角度去研究:普通语音学、具体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实验语音学
(二)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一种声音,具有物理属性(物体振动:物理性);语音又是由人的发音器官(生理性)发出的,具有
生理属性→自然属性;由于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用于交际,含有一定意义→社会性(本质属性) 语言交际活动的链条: 编码 发出 传送 接收 解码 其属性分别与听觉学、心理学、发音学、音响学相联系。
语音传递要素 语音的属性 语音学研究 发音 生理属性 发音学 传递 物理属性 音响学 感知 社会属性 听觉语音学
1、生理属性
人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决定了语音的区别:不同种族器官一致→选择不同语音表示语义→不同语音系统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动力部分、发音体、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 (1)动力器官:肺和气管
人类语音一般是靠呼出气流发出的→呼气音(少数语言[非洲南部]利用吸气发音:缩气音、反音)
(2)发音器官:喉头、声带
喉头的几块软骨如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勺状软骨、会厌软骨及连接它们的肌肉;声带(是否振动) (3)调节器官:口腔、鼻腔和咽腔(其中口腔最重要)
口腔:上下唇、上下齿、上下腭、小舌、舌头(最灵活、最重要的发音器官) 鼻腔:鼻化音、鼻音
声带、唇、舌头、软腭、小舌、下颚→主动发音器官(自由活动) 齿、齿龈、硬腭等→被动发音器官(不自由活动)
2、物理属性
同自然界的所有声音一样,语音也是由于物体受到外力的撞击而振动发声的,因此具有一般声音的特点,从物理属性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个方面的要素,一般称为语音的四要素。 物体振动→声波→听觉器官感知→物理现象
(1)音高:决定于振动频率(快慢) 振动快→频率高→音高
人类语音的音高取决因素:声带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人们可自行调节:16—20000赫兹)
音高的作用:构成声调和句调(汉语靠音高变化区别意义;也可表达特定语气或感情色彩)
思考: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
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
(2)音长:决定于声波持续时间的长短(一般说,语言中的音素都可念长念短)
音长的作用:可以通过音长变化调节语调(英语等可以利用音的长短形成对立,区别意义) 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调,入声短,其他相对较长
(3)音强:决定于发音体声波振幅的大小。振动力大→振幅大→音强 人类语音音强的取决因素:发音动力的大小。发音力大→气流大→音强 音强的作用:协同音长、音高调节语调。(有些语言中,音强变化构成词的轻重音,区别意义) 英语 汉语(轻声:区别意义[孙子]、区别结构[打死人])
音高、音重和音长都是相对的,以音高为例,假如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都用普通话念“衣、宜、以、翼”四个字,就绝对的音高来说,女同学往往比男同学高,可是我们并不感到其中有什么差别。对于语音来说,重要的是这四个字之间的高低变化的对比,至于每一个音的绝对音高的变化,那是不重要的;同样,音的轻重、长短,也都是比较而言的,如“帘子”的“子”念轻声,其强弱是相对于“帘”音来说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音高、音重和音长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在汉语中,语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调类,也就是按照不同的声调分出来的类别。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其实就是音高的变化,同样的音素组合,声调不一样,音高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
(4)音质:音的性质,本质特色,又叫”音色”→一个音区别于其他音的基本特征。 取决因素:发音体震动的形式(体现为具体音波的样式→由基音和陪音的关系来说明) 声音:单纯音(单纯振动,只有一种声波形式,一个频率)
复合音(一系列振动,不同发音体或同一发音体不同部分同时振动形成声音)
在复合音中,频率最低的音就是基音(复合音中振动频率最低的音波),除此之外都是陪音。我们平时所说的音高也往往指基音的音高。
语音中音质的决定因素:陪音的数量、振幅、频率以及它们与基音的关系。
从声学角度看,声音分乐音和噪音两种。乐音是有规律的音波,基音与陪音呈规则的正整数倍关系;噪音的音波形式则是杂乱的,基音与陪音不呈现规则的正整数倍关系。
- 13 -
13
语音中元音属于乐音,清辅音属于噪音、浊辅音属于混合音。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看,乐音中元音的音质是由于元音的共振峰决定的。浊辅音有乐音成分。
造成不同音质的原因?(出现基音和陪音变化的原因?)
A、发音体不同。乐队中不同乐器发音不同。[t][d]→声带是否振动
B、发音方法不同。木棍敲击和划过锣鼓,发音不同。[k][k’][x]→排除障碍的方法不同
C、共鸣器形状不同。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音色不同。[i][y]→唇形的圆展、鼻腔的开闭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上述三种方法,发出不同的音色。 (5)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者是从不同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的四个成分,但总的说来,音长、音高和音强三者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音色是最根本最本质的,任何语言的语音系统都是以不同音色的音色为其最基本构成,其他要素则不占据主要地位。音色的变化最丰富,可以满足人们区别各种意义的需要。
3、社会属性(语音区别于其他音的最根本性质)
在语音的属性之中,语音的社会属性是根本属性,或者说是本质属性。因为:只有社会属性才能使语音和其他声音区别开来。
语音的社会属性就是看什么样的语音在怎样的系统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如: 音位 最小的语音单位 具体语言中 区别意义 语音的社会性表现(与语言的社会性表现相参照):
(1)语音符号的音义结合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语音都有意义,音义结合不是个人决定的,是全体社会约定俗成的。
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太阳(日头、老爷子、sun、hi[日语]);同一个音可以表示不同意义 (2)语音系统是由社会决定的。
任何语言和方言都有独特的语音系统;即使物理、生理属性相同的现象在不同系统中的作用也不同。→这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如:汉语有卷舌音,但大部分方言无浊音;英语有浊音,但无卷舌音。
这些差异不是发音器官不同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而是不同民族、地区、团体各自选择了自己的系统→所以,经过训练,可以相互学习不同的语音(汉族人学颤音;西方人学会四声→社会习惯改变)
思考:北方人大多会发卷舌音声母zh、ch和sh,而大部分南方人不会发这三个声母,或者发音很费劲,是不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发音器官构造不一样?
第2学时
二、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 (一)什么是音素
1、定义: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按照音色的不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它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每个音素都有不同的音质,我们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稍微有所改变,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严格的说,一次发音就是一个音素,两次发音可能音色就会不同(如:a、A、ɑ) 音色的不同:与音高、音长、音强等音素无关。
在语音中,一个音素代表一种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因此,了解音质的详细情况和它在语
音中的作用,是语音研究的首要任务。
最小语音单位:不能再作横向切分 2、音素与字母的区别:
(1) 一个音素多用一个字母
(2)一个音素用多个字母(long[?]) (3)一个字母多个音素(a→?、ei、?) (二)音素的记录
分析语音 →记录下来→书面符号(记录语音的符号就是音标)
1、音标:广义的音标指一切标记语音的符号(国际音标、音位音标、音节音标、语音结构音标) 汉语拼音 日本假名 汉语注音字母 狭义的音标指标记音素的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分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两种) 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重点注意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符号同国际音标符号的区别) 2、国际音标的优点:1888年,“语音学教师协会”(国际语音协会) (1)标音准确:音素与符号一一对应,便于准确记音 (2)符号简单易学:国际通行拉丁字母,便于学习使用
(3)使用灵活:有很多附加符号,可以记录人类一切语音。如鼻化音、唇化音等。
国际音标所用的符号主要采用拉丁字母,拉丁字母不够用时则采用反写、倒写、合用、增添附加符号、用小写尺寸的大写字母等方式解决。要求掌握常用的国际音标的书写及认读,要求用严式音标注音。要特别注意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符号同国际音标符号的区别,不能混淆,例如拉丁字母b.d.g.h在国际音标中代表的音素都不是汉语拼音,普通话中没有这些音。要求掌握严式国际音标,因为后面讲互补、讲音位变体必须使用严式音标来表述,所以给汉字注音也要求用严式音标。
(三)音素的构成:元音和辅音 1、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气流在发音通道上有无障碍(元音无,辅音有)→最主要区别
(2)发音器官各部位的状态(元音:各部位均衡;辅音:成阻部位紧张) (3)声带是否振动(元音:振动;辅音:不一定振动) (4)气流的强弱(元音:弱;辅音:强)
(5)是否是纯乐音(元音:纯乐音,响亮;辅音:乐音+噪音,不响亮) (6)能否自成音节(元音:自成音节;辅音:一般不能自成音节)
- 14 -
14
2、元音
(1)元音的特点(与辅音相区别):声带振动、气流不受阻碍、可以自成音节
(2)元音的分类:区别不同元音主要根据共鸣器形状→主要是口腔形状(与唇、舌的状态有关)
每个元音又具有自己的特性,根据口腔里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可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两类。 发元音时,舌面起调节气流的关键作用,所以通常说的元音即指舌面元音。 舌尖起作用的舌尖元音(普通话两个:舌尖前,舌尖后) 舌尖同时上卷,向硬腭翘起的卷舌元音(普通话一个)
舌面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决定的。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
A、舌位高低:分七级(高、次高、半高、中、半低、次低、低)→与口的开闭程度相关:开口大→舌位低 B、舌位前后:三类(前、央、后)
C、唇形圆展:两类(圆、不圆)
元音的描写必须综合三大因素的作用。[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舌位图(补充)
八个正则元音(标准元音):四个极限音[i][u][a][ɑ];四个定位音[e][ε][ο][?] 普通话七个舌面单元音:[i][y][u][o][?][ε][A] 元音的种类:
A、口元音(主要依靠口腔)→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 B、鼻化元音(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流出)
C、松元音/紧元音:发音器官紧张程度的松紧可以区别意义
D、长元音/短元音:元音音长可以区别意义(广州话、英语) 第3学时
3、辅音: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并克服阻碍发出的音(成阻+除阻)
(1)辅音的特点:气流受阻、发音器官各部分紧张;发音时声带有时颤动有时不颤动 (2)辅音的分类
辅音音色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肺部呼出的气流总要在口腔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气流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例如发辅音[p],双唇闭合阻挡气流,发[k]时,舌后部抬起,与软腭接触形成阻碍。辅音的发音比较复杂,包括唇、齿、舌、喉各个方面。这些部位互相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发音。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一般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排除阻碍的方法。
第一、用送不送气、发不发声、通过鼻腔还是口腔排除阻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用形成和保持阻碍的方法分析,包括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所谓塞音,就是发音部位紧闭,阻碍气流通过而发出的音。汉语普通话的辅音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发音部位:发音器官对气流形成阻碍的部位→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叶音、舌面前(中、后)音、小舌音等
发音方法:成阻和除阻方式→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边音、边擦音、颤音、闪音; 声带是否颤动→清音、浊音;
气流的强弱→送气音、不送气音
(3)辅音发音的几种独特情况
A、半元音: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属于混合音。声带颤动,较为响亮(与元音相似);
又略带摩擦(与辅音相似);口腔近于开放,乐音成分大些。
普通话中零声母的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其韵头都是半元音。“烟、温、元”
B、腭化辅音:发音时扩大舌面与上颚的接触面,在发辅音时同时加上[j]音,两者合成一个音素。 英语dew、俄语、普通话[t、t’、n、l]与齐齿呼相拼时,就带有腭化色彩。“电”、“题” C、唇化辅音:发辅音时伴随圆唇动作,一般在辅音下方(或右上方)加“w”。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常见,特别是舌根唇化明显。[kw、khw、gw] 普通话,多数辅音与合口、撮口韵母相拼时带唇化色彩。“都”“居”
D、清鼻音、清边音:声带不震动,然后经鼻腔、口腔的舌边流出,在辅音下方加“o” 汉藏语系中瑶语勉话多见。
小结:音素(元音、辅音)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单位,它着眼于语音的物理属性来分析所有语音共有的声学特征;着眼于生理属性来分析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局限于语音的自然属性的研究 音素是孤立的考察语言片段在一次发音中切分出来的单位,是语言具体使用中的资料实体。
而要考察语音的社会属性(即一个音在怎样的系统中起到怎样的功能),还需要引出音位的概念。 第4学时
三、音系的基本单位——音位 (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多次发音中划分出来的具有辩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它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且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了意义。 1、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辩义功能)
- 15 -
15
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凡是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且具有辩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不同的音位。如普通话”度/tu/”、“兔/ t’u /”、“怒/nu/”、“路/lu/”中的/t t’ n l/与“巴/pA/”、“逼/pi/”、“逋/pu/”、“拨/po/”中的/A ? u o/语音环境相同(韵母、声调),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意义,所以分别属于四个不同的音位。 2、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
在区别意义的前提下,是最小的,不可以再切分的。如”听/t’i?/”与”灯/t??/”韵母不同,元音不同,还可以再切分→所以音位应该是/i/ /?/。
3、多次发音中归纳出来的语音集合单位。
在一次发音中音素和音位并没有什么区别→音位在一次发音中只能由具体的音素来体现。 多次发音→多个音素(一个音位总包含许多语音相同和相似的音素) 人的发音制约(每次不可能完全相同);语音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声音本身不同→却没有辩义作用(人们意识不到它们的区别)→当作一个音位 4、总属于具体语音或方言的。
每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都有着自己的一套音位系统,这些音位都在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中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它们的作用也就不存在。比如我们不能将英语中的音位和粤方言中的音位等同起来。
不同语言中,语音体系也不同→音素和音素的差异是否构成功能差别也不同→相同的音素进入不同的音系,其相互关系可能不同(每个语言/方言的音位及其内容不同)
英语[P][P']不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不会造成意义差别。people/speak→一个音位/p/ 汉语则是两个音位。英语/p//b/两音位,汉语则没有对立。再如/n//l/的对立。
以上说明了语音的社会性→本质上是社会现象。音素能否区别意义取决于语言的社会习惯,而与实际音质无关(如苏州话/i/ /Ι/分两个音位;而成都、武汉/n/ /l/成一个音位)
一种语言里音位的总量很少,大多在15—50之间,以30左右常见→人们对发出的语音进行选择,组成有限的区别性单位。
补充:音位学说的创立
最早提出的是俄国人(波兰籍)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语音分生理和心理语音学。其学生克鲁舍夫斯基明确提出“音位”的名称,另一学生谢尔巴发展音位理论,使之自成体系。理论产生后向英美传播,英国的语音学家D·琼斯接受并融合本国学者斯威特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音位观;美国的萨丕尔、布龙菲尔德也注意到了语音德辩义作用,发展了音位理论;东欧、俄国的特鲁别茨柯依撰写了《音位学原理》→成为集大成之作。随着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又在研究中衍生出生成音系学,使音位理论深入拓展开来。
第5学时
(二)音位变体
同一音位往往包括很多音素→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无辨义作用的不同音素就是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 1、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条件变体
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音素。这些不同的音素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它们互相排斥,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条件变体的音位在语音上相似,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又比如:zi.zhi.yi,三个音节的-?读音不同,出现的语音环境也不能互相替换,是互补关系,所以归并为/i/音位。
条件变体是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如普通话/a/音位,有四个常见的变体,而且有各自的出现条件: [pai]中,受前元音[i]的影响→前元音/a/
[mA]中,受单韵母影响→央元音/A/ /a/的条件变体 [lɑu]中,受后元音[u]影响→后元音/ɑ/ [j? n]中,受韵头[i]影响→半低前元音/?/
英语清塞音/p t k/有两个变体:出现在词首读送气音[p't' k'];出现在/s/和元音之间读不送气音 由于它们不区别意义,所以都是/p t k/的条件变体。 (2)自由变体
自由变体是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虽然音质上存在差别,但该语言的人意识不到。
如:四川话、湖南话、湖北话/n//l/不分→/n/的变体;傣语[x][k']可以替换。
一般地说,每个音位往往有几个条件变体(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可以忽略);但不一定有自由变体→无主次之分,共同构成一个音位。 2、典型变体和一般变体
能单独出现或出现频率较大的音位变体是典型变体。一个音位中只有一个典型变体,其余为一般变体。 为了标示方便,要给每个音位选择一个提示其语音特征的最常用符号→通常选择典型变体。 有时为了书写印刷方便,亦可采用通用符号表示音位。如
在宽式标音中往往标的是音位(典型变体),而其他变体则不再分别标示。
35
如鹅→/e/ 在读音时可根据条件读变体的音 [?35] 音位、音素、音位变体的关系?
(1)音位和音素的关系:音位和音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着眼于自然语流中的语音单位分类而言的) 区别:A、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孤立地考察语言片段在一次发音中切分出来的最小单位,不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位是从特定音系中分析出来的具有辨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 16 -
16
B、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侧重语音的物理、生理属性;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音素就像人类共有的制造语音外表的原材料,*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从中取走不同的音素组成自己的语言或方音的音位系统。
C、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划分与归并。 D、音素是一次发音就可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
联系:音位是比音素更高一级的语音单位,音素是音位所使用的语音资料实体。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不同角度看,可能是音位,也可能是音素。例如普通话的声母b和p,可以区别意义,是音位,但它们同时也是音素,具有一般音素所具有的生理、物理属性。
音素存在→构成差别(关系)→产生功能差别单位
(2)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着眼于语音体系中集合和内部成员的关系而言的) 音位是由音位变体构成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音位”只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看到它的真实面貌。音位是从具体变体中归纳而成的语音类型单位,没有具体的音位变体,音位就不会存在;另一方面,音位总是由具体的变体来体现的。
第6学时
(三)确定音位的原则(归纳/划分音位的原则)
音位分析的目的:具体语言中无限的语音→归纳成某些环境中形成对立的数目确定的音位。
1、对立原则(非对立原则是归并音位的第一原则):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从而区别意义的音位彼此对立。
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特定语言或方言中,有差异的两个音如果出现在同一个语音环境中,且区别意义→形成对立关系→不同音位 如汉语/k//k’/分属不同音位。/b//p/则属于同一个音位。
这种对立包括所有音位之间的差异,每个音位都包含一些相似的音(音位变体),但必须与音系中全部其他的各类音形成对立并互相排斥才行。
事实上,如果仅靠对立原则,划分出的音位会有很多,所以还要对这些音进行合并归纳→互补原则
2、互补相似原则:同一语言或方言中,有相似或相近的几个音各有自己出现的语音环境,绝不出现在相同条件中,那么这些音的分布状况互补,就应作为同一音位的变体归并起来。
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
如[a、A、α、ε] :a为前元音、A为单元音、α为后元音、ε用在[i][y]和韵母[n]之间→归为一个音位 其中,语音相似或相近是非常重要的(音感特征),它是们对本族语或本方言的语音的直接感受。 [i][?][?]三者在普通话中形成互补分布,且三者在发音上具有相似性→归并为一个音位。 如果音感差异太大,则不能归并。如[f][?]分布互补,但音质差别太大,所以不能合并。 思考:[t? t?’ ?]与[ts ts’ s] [t? t?’ ?] [k k’ x]均构成互补分布→语音相似→能否合并? 舌面中 舌尖前 舌尖后 舌面后(舌根)
3、随意替换性原则: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可以自由替换而无辨义作用的若干音位归在一起。
语音上不同的音素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并且在一切活语言环境中可以彼此替换,没有功能差别,那么就属于同一个音位的自由变体。如普通话[u][U][w] →/u/的变体;方言/n//l/→/n/的变体。
任何音系中,一个音位内的所以变体与另一个音位内的所有变体相互具有辨义作用→对立性原则是最根本的 互补相似性原则将条件变体加以合并;随意替换性原则将自由变体加以合并→归纳音位数目 作业:归纳下面的音位(使用方言)
1、[t? t?’ ?]与[k k’ x] 2、[n]与[l] 3、[d]与[t] 4、[t? t?’ ? ]与[ts ts’ s] 5、[a]与[?](鼻化音) 6、[ i ? ? ]
补充:归纳音位有多种因素。赵元任在30年代发表《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一文,是早期音位分析理论的经典之作。他指出:对一种语言进行音位归纳,不能要求得出唯一正确的音位答案。归纳音位时,强调或侧重音位得不同方面,音位归纳的结果就回不同。比如,要求音位与音位变体之间的联系简单化,或要求音位成员之间在语音上尽可能地相近,或要求音位符号有最大的可逆性(见符得音),这样音位的数目就会偏多;如果侧重音位单位的经济简明,或要求音位符号的选择不超出常用的拉丁字母的范围,音位的数目就会减少。
第7学时
(四)音位的分类→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
前面我们所讲的音位(包括元音、辅音音位)都是根据音质特征所构成的功能差别来考虑的,而不考虑其他方面的特征,单从音质辨义的角度归纳出来的音位就称作音质音位。
但任何一个音素又都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的统一体,每一方面的特征都可能构成功能差别→把根据音高、音强、音长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功能差别单位称为超音质音位。
音质音位:主要指元音、辅音音位。在语流中总是按出现时间的先后一段一段地排成线性序列→音段音位 超音质音位:不局限于一个音的音位,常附在音段音位的序列上面→超音段音位
在词平面上,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量位。
1、调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由调位变体组成。(声调)
音高及音高变化在具体语言中被划分为一定数目的调位,每个调位在具体语境中至少有一个调位与之对立。 这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成为区别形位、词位的语音形式的重要标志。
- 17 -
17
表现:一个音节中调位不同→语音形式不同→意义不同 (1)不同语言或方言中调位的数目不同。 (2)方言调位最少的是河北滦县话(3个),较多的是广西玉林话(10个)。福州、厦门(7个)
(3)普通话有4个调位→4种音高对比模式(高平、中升、降升、高降)五度标记法/55、35、214、51/ (4)邻近调位相互影响会产生条件变体→/55/(包括/44/、/35/等一般变体)→采用典型调位变体来表示 音高对比模式每个人要保持相对的一致性(相对性) 2、量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强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轻重音) (1)它由量位变体组成。begin/bi’gin/(/12/、/13/、/23/??)
(2)构成量位的音强也是相对的,通常重读音节要读重些,只要造成轻重差别就可以了。
(3)一般只有具备自由重音的语言才可能有量位,重音位置固定的语言由于不能形成对立差别因此无量位。 (法语的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芬兰语的重音在第一音节;波兰语的重音在倒数第二音节) (4)汉藏语系多属非重音语言。一般情况下,音强不能造成功能差别。
英语permit:重音在前一音节,名词“允许”;重音在后一音节,动词“允许”。 俄语mука:重音在前,“痛苦”;重音在后,“面粉”。
普通话的轻声比较特殊,如虚词“的、地、得、了、着、吗、呢”等,它有辨义作用,是一种弱化音
节,但与音高、音长、音质都有关系
3、时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长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 (1)它也由时位变体组成(长短也具有相对性)
(2)英语中明显的长短元音的差别可看成时位的对比。Sit[sit] →seat[si:t]
(3)我国广州话和少数民族语言中有这种对立。辅音的长短差别也可以形成时位。 (4)普通话一般无时位。元音长短差异表现在个别“儿化韵”中→无普遍意义
第8学时
四、语音的组合和聚合
在一定的语流交际或语音环境中,语音总是处于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也是组合和聚合关系。 (一)语音的聚合→(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1、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音节的组合又不是任意的,受语音系统的制约→聚合规律的制约→具有相同特征的语音聚合在一起→形成
了大大小小的聚合体(音位→音素→元音、辅音)→怎样区别内部的各个成员?→区别性特征
一个音同其他音区别开来的语音特征→区别性特征(音位与音位;音素与音素之间都有区别性特征) 音位的区别特征就是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这个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实际上是若
干个区别特征的总和。要求掌握常见音位之间的区别特征,并能结合具体的音位进行分析比较。
(1)音素与音素的区别性特征主要靠语音的发音的生理特征和声学特征来确定。(语流切分) 如辅音[p]是由辅音性、清音性、不送气性、塞音性、口音性、唇音性等特征聚合而成。 (2)具体音系中能将一个音位同别的音位区别开来的语音特征→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不同音位之间至少有一个区别的特征(它是音位内各个变体所共有的、与其他音位对立)相区别。
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是现代音系学的重要概念,对音位进行微观分析得出的最小单位,具体音系中最基本的
区别性单位。
并不是所有的语音特征都能用来区别音位(与音素不同),不起作用的叫非区别性特征。
(3)因为音位总是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的,构成它的区别性特征同样受到系统的规定和制约。 如普通话/p/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五个)与英语/P/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五个)不同。 普通话:辅音性(与元音音位区别);双唇音(与非双唇音区别);塞音(与发音部位相同的非塞音如擦音
/f/区别);不送气(与送气的/p’/区别);口音(与鼻音/m/区别)→/p//b/属于同一个音位
英语:辅音性(与元音音位区别);双唇音(与非双唇音区别);塞音(与发音部位相同的非塞音如擦音/f/
区别);清音性(与浊音/b/区别);口音(与鼻音/m/区别)→/p//p’/属于同一个音位
(4)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按二元的偶分法来确定→区别性特征表现为二元的对立
一个音位实际上是一束区别的特征的集合。这些区别特征的核心是二元对立,斜线的左边用”+”,右边用”
—”。音位描写可采用矩阵方式→便于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语言处理
音位 区别特征 i u y e a 元音性/辅音性 前音性/后音性 展唇音/圆唇音 高音/中音 低音/中音 + + + + + - - + + + - + + - - + +
2、音位的双向聚合和单向聚合
具有同一区别特征的各个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音位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一对或几对语音特征的对立。音位的聚合具有平行、对称的结构特点。
双向聚合:某些音位分属两个聚合中,呈平行对称分布;有的音位彼此依靠多项特征相互区别(多项对立) 如/p/ /p/ /p’/ /m/
/t/ /t’/ /n / 整齐对称分布
- 18 -
18
/k/ /k’/ /?/ 送气不送气 唇音性 口音性
单向聚合:有的音位只靠一项对立特征与别的音位区别。如/?//?/仅是清浊的对立→孤立对立/单项对立
汉语普通话音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中,往往出现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
①从聚合关系看,擦音不是每种发音部位都有,如双唇部位无擦音;唇齿部位只有孤立的一个部位/f/,不能与其它音位形成平行、对称系列。
②从组合关系看,/η/、/m/、/n/三个音位虽同属鼻音,但/η/只能出现在元音之后(不能做声母);/m/、/n/都可以出现在元音之前(能做声母),其中/n/还能出现在元音之后做韵尾,而/m/不能。三个音位在组合关系上既不平行,也不对称。
补充知识:音位的区别特征
20世纪50年代,布拉格学派(音位学派)创始人雅柯布逊在瑞典声学家方特和美国语言学家哈勒的帮助
下,创立了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理论,他考察了上百种语言,从世界语言中概括出12对音位的区别特征。后人陆续增加,到乔姆斯基和哈勒的《英语的音型》,已经把区别特征发展到30多对。 12对区别性特征:
(1)元音/非元音 (2)辅音/非辅音 (3)突发性/延续性 (4)急煞性/非急煞性 (5)粗糙性/柔润性 (6)浊音/清音 (7)集聚/分散 (8)沉钝/尖锐 (9)降音/平音 (10)升音/平音 (11)紧张/松弛 (12)口音/鼻音 (参看《语言学资料选编》p58—59)
第9学时
(二)语音的组合单位——音节
语音组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语音单位→表达复杂的语义内容→构成音节(有限性→组合规律的制约) 1、什么是音节
说话时自然发出的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结构单位,可由一个或多个语
音单位(音位)构成。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
音位组合规律通常在音节范围内进行研究的,其组合特点表现在音节构造上。 普通话音节最少有一个音素,最多有四个音素。(音位通过具体的变体来体现→由音素构成的音节包含在由
音位构成的音节中)[nA] →/na/ (/na/、/nA/、/lA/、/nɑ/)
2、语音单位为什么要组合?
(1)语音单位是语言符号的组成元素→在语流中不可能孤立存在→形成各种关系 这种组合是音素按时间顺序所作的线性排列→音节是一连串声波形成的语音流
(2)语音单位(音素、音位)有限,语义内容无限→组成更大的语音单位表达丰富的语义
实际语言中音节的数量(语音单位的组合数量)有限→语音的组合要受一定规律的制约→具体语言有一定
的组合规律→形成不同的音节结构类型
3、音节的发音过程
发音器官由松到紧再恢复到松。弱→强→弱的形式,多音节相连就是松紧不断更替。 两音节交界处是最弱的(音谷),处于音峰位置上最强的音大多是一个音节中最响亮的元音或开口大最大
的元音或紧张度最强的辅音(鼻音或边音)
4、音节的构造
音峰阶段→领音;渐强阶段→起音;渐弱阶段→收音。 其中领音是必不可少的,起音和收音是可有可无的。
构造模式:起音(多由辅音充当)+领音+收音(辅音充当→闭音节;元音充当→开音节) 音节构成的四种方式→领音;起音+领音;领音+收音;起音+领音+收音 汉语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声母(起首的辅音)、韵母(韵头+韵腹[领音]+韵尾)、声调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
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构成的,声调由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构成。
特殊的例子有:(1)、没有声母,如“昂”(ánɡ),“杨”yáng。
(2)、韵母没有元音。这种情况只有很少的几个语气词,如“呣”(m)、“哼”(ng)
根据韵母第一个元音的情况,一般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
汉语音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声母和“四呼”的配合很有规律性,这是音位互补关系的体现。如舌尖前音
声母z.c.s,舌尖后音声母zh.ch.sh,舌根音声母g,k,h可以和开口呼、合口呼组合成音节,而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组合。舌面前音j,q.x可以和齐齿呼、撮口呼组合,而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组合。
复元音:一个音节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体(响度大的元音是领音,另外元音响度小) 复元音发音时,肌肉只紧张一次→组合不跳动,只能滑动
复元音包括二合元音(前响二合元音[ai][ei][au]与后响二合元音[ia][ua][ie])和三合元音(中响复合元音[uɑi][uei])
复辅音:一个音节中两个或两个辅音的组合体;组合后保持各自的音质。如英语fly的“fl”;俄语Страна(国家)中的“стр”;汉藏语系中某些语言和南亚语系中比较丰富,都出现在音节开头,如[pl][bl][kl]等。 藏语[sbr-]三个辅音结合,结合密切。印欧语系中复辅音结合比较松,形式不固定,可以多个连在一起,位置也不固定,如英语[stri:t]。容易结合成复辅音的是边音、鼻音、擦音、颤音等,塞音、塞擦音结合较少。
塞擦音不是复辅音:结合紧密,作用同单个复辅音。
第10学时
五、音位系统
(一)什么是音位系统(语言的系统性→语音的系统性→语音单位的系统性)
- 19 -
19
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存在的,处于各种关系中,我们前面已讲了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各种各样的关系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
音位系统也就是指特定语言或方言的全部音位组成的关系网络。
不同语言音位的对立、变体和变体的分布规律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语言或方言有不同的音位系统
在特定系统中,每个音位以自己的区别性特征与其他音位既相对立,又相联系,聚合成许多平行对称的系列。 (二)音位系统的表现
音位的系统性是通过特定音位之间的组合和聚合关系来体现的。(与语言的系统性比较)其系统性表现: 一方面,音位与音位组合成音节→组合搭配规律;另一方面,音位与音位的区别性特征→聚合成各种系列 如/p/→发音方法对立(送气不送气/p’/;口音与唇音/m/、/p/、/p’/)→共同的区别性特征→聚合/p p’ m / /p/ /p’/ /m/ /f/ (唇音)
/t/ /t’/ /n / /l/ (舌尖中音) → 既对立又联系 k/ /k’/ /?/ (舌根音)
各种语言有各自的音位系统,无普遍、抽象的,只有具体的音位系统。(英语、汉语、厦门、北京) (三)音位系统的内容
在某一特定系统中,音位系统大致包括以下四大方面的内容:
1、它的全部音位(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 普通话:元音音位+辅音音位+调位 2、音位的全部变体及条件变体的出现条件
3、音位之间的对立关系(各种各样的区别性特征)
4、音位与音位的组合原则及规律:如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则(/p/组只与/i/相拼,不与/y/拼;/k/组只与开口
呼拼,不拼齐齿呼和撮口呼)
研究方言或外语,必须从这方面加以说明。 (四)普通话音位系统 1、全部音位
(1)辅音音位:→[t? t?’ ?](独立;合并/k/组)
合并理由:互补分布+音感相似;历史音韵;经济简约;方言 (2)元音音位→[i][o]的处理
普通话10个单元音:[A][o][?][?][i][u][y][-?][-?][?]
A、将[i -I -ι]合并为/i/→理由:互补+音感相似;经济简洁,书写印刷方便
B、卷舌元音[ ]切分为两个音段,[?]作为/e/的变体;[]作为辅音/r/的变体→理由:经济简化;使音位的聚合更有序,网络系统明显(单独一个[]显示孤立性)
C、[ε]经常见于[i][y]之前,与[?][?][?]恰好互补→归并为/?/音位
D、教材把不圆唇元音[γ]与圆唇元音 [o]合并→理由:互补+音感相似? 从音位的定义看,“辨义”是首要的→有辨义作用,可独立为音位→但[-?][-ι]在某些方言中也可单用,且有辨义作用(如山西汾阳话“姨”)
但考虑到书写方便、印刷需要和经济原则,尽量减少音位,所以把它们进行合并(合并时违背音位归纳原则)本身就包含4个变体,这4个变体不辨义。本身包含3个变体将合并为一个音位(书写方便),汉语拼音都用[]表示。实际上它们有对立原则。
(3)调位
普通话4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2、全部变体(常见变体)及出现条件
(1)辅音音位的常见变体(P130)→符号说明,看教材‘ (2)元音音位的常见变体
/a/→[a、A、ɑ、ε] /e/→[? ? e] /u/→[u w U] /i/→[i –I -ι] /y/→[y ?] (3)调位的常见变体
邻近音节相互影响:上声+上声 前一个上声变为阳平[35]:本身为独立调位,不应再作变体,可作变调处理,用“不”“一”等) 上声([211])
+非上声
调位本身的变体:/51/→[41、31、51??]
3、音位之间的对立关系→区别性特征的异同(不同音位至少有一项对立特征) 如/P//P’/→一项对立(送气不送气) /P/与/ts’/三项对立(唇音、送气、塞音) /a/与/i/有一项对立(低音) /a/与/u/三项对立(低音、前音、圆唇) 4、音位的组合规则
不是随意组合的→受规律规则的制约。如辅音音位除/?/外都可充当声母(音节开头) 只有/n/ /?/可出现于音节的末尾,无复辅音。
/f、ts、ts’ s t? t? ? /不能与/i/ /y/相拼;/p p’ m t t’/能与/i/拼,但不与/y/拼。
注意:汉语音位的组合格局:分开、齐、合、撮四呼;没有复辅音;能够形成的音节数目比较少。
补充:汉语音节构成特点——声、韵、调。参见普通话音节结构表: 成分 韵 母 声 声 韵 尾 韵头 韵腹 元音 辅音 母 调 (介音) (元音音位) 例字 移 i O i 阳平 - 20 - 20
蛙 ua 爱 ai 恩 en 养 iang 火 huo 残 can 静 jing 庄 zhuang O O O O h c j zh u i u u a a e a o a i a i n ng n ng ng 阴平 去声 阴平 上声 上声 阳平 去声 阴平 上声 鸟 niao n 关于韵母的说明 i a O 只有/i、u、y/ 核心、必有 只有/i、u、n、η/
(五)不同语言音位系统的差异 1、音位数目不同
大多在15-50之间,普通话(19+5;22+6),哈萨克语33,普米语62 音位数目最少的是夏威夷语(13个,5个元音+8个辅音) 2、具体音位不同(音位内容不同)
汉语/ t? t?’ ? y/,英语、俄语没有;英语/θ/,汉语无;俄语颤音/r/,汉语、英语无。 3、音位对立重点不同(区别性特征不同)
汉语普通话送气、不送气对立:5对(/p p’/ /t t’/ /k k’/ /ts ts’/ / t? t?’/) 英语的清浊对立:8对(/p b/ /t d / /k g/ /f v/ /θ ?/ /s z/ /? ?/ /t? d?/) 4、音位的组合规律不同
体现为不同语言音节结构类型和音节数目的差异:
夏威夷语:45个音节,两种类型(1)元音 (2)辅音+元音→全是开音节 汉语:418个音节(带调1332)四种:(1)元音(2)辅音+元音(3)辅音+元音+辅音(4)元音+辅音 英语:4500个音节,除了辅音/h/ /? /外,既可在开头,又可在尾和之间,辅音可连用。 第11学时
六、语音的发展变化
包括共时变化→语流音变;历时变化→历史音变 (一)语流音变 1、什么是语流音变
语流交际中音位并非孤立出现,而是表现为音位之间的组合和连续,必然要发生关系,相互影响。
特定语流中的音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强弱、高低的不同,或者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也叫连读音变。
大多数情况下,语流音变都发生在音位范围内条件变体的替换。(邻音、语速高低、强弱等都可能成为条件变体的出现条件:如/a/ /u/音位的变化)
但有时语流音变却超出了音位的范围,如英语名词复数加-s,清辅音后读[s],浊辅音后[z](我们主要讲这种情况)
2、语流音变的主要情况
常见的语流音变情况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1)同化与异化
同化:言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语音变化,指两个不同或不相近的音连读,受影响而变得相同或相近。
英语(初学时不解):think / ? / looked /t/→同化作用(发音部位一致,为了顺口,增强邻音的共同性) 变化了的音→被同化音;未变化的音→同化音
土耳其、匈牙利语多音节词所有元音都具有某个共同特征:“元音的舌位必须相同或相近” →前元音+前元音;后元音+后元音
元音和谐是导致元音同化的一种较为特殊的规律 同化的具体表现:(种类)
A、顺同化(前进同化)/逆同化(后退同化)
顺同化:前面的音同化后面的音(英语)广州话:今日[kam jat]→[kam mat] 莆田话:红旗[a? ki]→[a? ?i] 逆同化:后面的音同化前面的音 难免[nan mian] →[nam mian] 辛苦[φin k’u] →[φin k’u] 面包 B、近接同化(邻近同化)/远接同化
近接同化:莆田话(光明[kο? mi? ] → [kom mi?]) 远接同化:藏语(太阳[ i ma] →[ i m?]) C、完全同化/部分同化/互相同化(溶化同化)
完全同化:广州话“一元”[jat man] →[jam man]
部分同化:勤恳[tφ’in k’?n] → [tφ’i? k’?n] 金榜 [tφin pa?] → [tφim pa?]
互相同化:福州话:“新妇”[si? pou] →[sim mou] “皇帝”[xuo? ta] → [xuom na]
异化:两个原来相同或相近的音连读→受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原因:避免拗口,增强邻音差异性) 俄语里最丰富;法语“militɑire”[militε:r] →[melitε:r]
汉语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异化:如两个上声连读,前一个变阳平(好好学习、粉笔、野草、悔改)
- 21 -
21
也有顺异化、逆异化;远接异化和近接异化 (2)弱化和脱落
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发音时受所处地位(位置:在词的末尾、作助词等)的影响而引起的肌肉紧张度减弱的音变现象。
A、辅音弱化→发音阻力减弱(清→浊;塞→擦):大的[ta t?]→[ta d?];哥哥[kγ kγ]→[kγ g?] B、元音弱化:前、后元音→央元音 李家[li tφiA]→[li tφi?]
高、低元音→中元音 妈妈[mA mA]→[mA m?] 歇着[φi? t?uo]→[φi? t??] 复元音→单元音 木头[mu t’ou]→[mu t’o] 脑袋[nau tai]→[nau dε] C、声调弱化:有调音节→轻声(上面的例子)→汉语中最常见的音变 脱落:语流音变中连读的某个音消失的语音现象。(往往弱化的某个音节进一步弱化形成脱落)
A、汉语轻声音节经常出现脱落情况。如:我们[wom?n ]→[wom];豆腐[tou fu]→[touf];意思[yi si]→[yis] B、为了连读方便,儿化音节里韵尾-i -n常脱落。([i][n]韵尾与儿化的卷舌不协调,所以先减音再儿化) 如锅盖儿[kuo kɑi?]→[kuo kɑ?];小孩儿[φiɑu xai]→[φiɑu xar];茶缸儿[t?’ɑ ka?]→[t?’ɑ k??](只留鼻化的痕迹)
英语音节的连读或语速加快时,常出现脱落现象。 (3)增音:语流中连读发音时音素增加的语音现象。
现代汉语“啊”音变→表句末语气时,受前面音的影响增加一个声母或韵头。天啊[t’i?nA]→[t’i?n nA];好啊[xau A]→[xau uA]
英语:places→[pleisiz] ;冠词在元音前加[n]:如an actor (4)换音/合音
换音:语流中连读的两个音的正常位置发生了变化。如北京话“言语”[i?n y]→[y?n i] →[i][y]互换 有时候也发生在不相邻的两个音节之间。
如山东·新泰、曹县“脖拉颈”[p? la k??] →荷泽、阳信“疙拉绷”[k? la p??]
合音:相邻的两个音节会产生融合而变为一个音节。
北京话“不用”[pu yo?]→[p??] “这一”[t?γ i]→[t?ei] “那一”[nA i]→[nei]
第12学时
(二)历时音变 1、什么是历时音变
具体语言的语音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所发生的变化(被历史固定下来的变化)就是语流音变。 而语流音变(共时音变)是临时性的,有条件的,同一时代内的变化。
历时音变不仅是具体音位的变化,还包括整个音位系统的变化。→考察历史音变要拿不同时期的语音作比较 如古今诗歌押韵不同→语音演变(远上寒山石径斜)
中古塞音有清有浊→现代汉语塞音全是清声母→有演变,找规律 2、历时音变的规律性
(1)历史音变往往涉及整类现象的有规则的变化,音位聚合中整个系列的有规则的变化 →在一定时期具体语言中所的语音的有规则的演变现象称为“语音规律”(要概括演变过程→挖掘出公式或规则→总结规律)
(2)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雅各布·格林在《德语语法》中提出了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认为类同变化同,语音按一定的分类规律地进行演变”。→被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语言研究证实。
语音规律的严整性→凡是时间、地域、条件相同的某一类音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3)汉语“浊音清化”、“知组、照组合流”、“重唇分化出轻唇”等都是重要的语音规律。 浊音清化:中古时期10个全浊声母到元代(13世纪)都清化了。
并/b/ 奉/bv/ 定/d/ 群/?/ 澄/?/ 从/dz/ 邪/z/ 床/d? / 禅/? / 匣/?/(崇d?/)
清化过程:全浊塞音(并、奉、定、澄、群)→同部位的清声母:平声→送气清塞音;仄声→不送气清塞音 /b/→平/p’/(滂)仄 /p/(帮) /d/→平/t’/ 透 仄/t/端
全浊塞擦音(从、床)→同部位的清声母:平声→送气清塞擦音;仄声→不送气清塞擦音 /dz/→平/ts’/(清)仄/ts/(精)
全浊擦音(邪、禅、匣)→同部位的清擦音 /z/(邪)→/s/(心)→/s/ ;/φ/(后来又分化) (4)语音演变的制约条件(有规律也有条件)
具体的语音规律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种种条件的制约
A、时间条件:语音规律只在某段历史时期起作用。如卷舌音[t?][t?’][?]只能出现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而不见于中古和上古音;“浊擦音”“日母”只所以没有清化,是因为它出现在“浊音清化”过程之后。
B、地域条件:语音规律只在特定地域内进行,如广州话无[t?][t?’][?][],保留了入声。 浊音清化在北方方言中都已完成,但吴方言、湘方言中仍保留浊声母。(特定语言/方言的重要性)
C、语音条件:语音演变要受到演变音本身或其他相邻音的音质与非音质的限制。
如浊音清化有送气、不送气清音之分→受演变音自身声调的影响(声调成为声母变化的条件)
例如“浊音清化”只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边音 “平分阴阳”的条件→演变音是清音还是浊音。
[k k’ x]与[ts ts’ s]两组音只有在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时才变为[tφ tφ’ φ] 3、音位体系(系统)的演变
语音演变从根本上说是具体音系的演变,语音的历史演变引起整个音位系列有规则变化→导致整个音系变化 (1)音位的分化与合并(新音位的出现,旧音位的消失)
某几个音位或几组音位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合并和分化产生出新音位。 如:轻唇音的出现(从双唇音中分化出来)→“阿房宫”(唐以前无轻唇音)
- 22 -
22
帮/p/ 滂/p’/ 并/b/ 明/m/→非/pf/ 敷/p’f/ 奉/bv/ 微/?/ →唇齿音/f/
分化条件:凡出现在以jw-开头(合口三等韵)前面的双唇音都变为轻唇,其他韵前仍读重唇。 东韵、屋韵、钟韵、微韵、虞韵、废韵、文韵、物韵、元韵、月韵
再如:见组和精组分化出[tφ tφ’ φ]
“见组”先清化→只剩下“见、溪、晓[k k’ x]”三个
→再细音[i][y]前变成[tφ tφ’ φ] “精组”先清化→只剩下“精、清、心[ts ts’ s]”三个
“知组、照组” →合并为[t?][t?’][?](发音部位变化,旧音位消失,新音位出现) 超音质音位的演变→汉语声调的变化
现代汉语4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代汉语4声:平、上、去、入 演变规律(过程)→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是分化,而”浊上归去”和”入派三声”则是合并。
平 上 去 入
清/浊→ 阴平 阳平 阴上 阳上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清/浊 现汉: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2)音位对立关系的改变(聚合关系的改变) 音位的分合导致
中古汉语塞音有清浊和送气不送气的对立→近、现代汉语只剩下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 知、照组合流,原来的发音部位的对立关系将改变 (3)音位组合规则的变化(组合关系的改变)
中古汉语可以出现塞音音尾/p/ /t/ /k/,现代汉语入声消失→以塞音收尾的闭音节消失 古汉语舌尖音/ts/ /ts’/ /s/和舌根音/k/ /k’/ /x/都出现在音位/i/ /y/之前,如酒[tsj?u] 心[sj?m] 饥[ki] 欺[k’i],而现代汉语则不行→分化出[tφ tφ’ φ]
补充: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语音对应关系:方言或者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者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
语音对应关系着重的是:
(1)在方言或者亲属语言里考察。
(2)这种差异是系统性的,而不是个别的。
(3)形成的对应关系是同义的或者是意义上有联系的词语。
汉语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音演变规律及其特点(条件性、时间性、地域性)决定的。
关于语音对应关系的几个问题:
①语音对应关系主要是通过方言和亲属语言基本词根中存在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来考察。 ②语音对应不等于语音近似。
③方言和亲属语言间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是语音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复原语言未分化时早
期(原始“母语”)的语音面貌或语音变化各个阶段的面貌。
考察语音对应关系,有助于了解语音的发展历史。因为很多语音的古代读发是大量保存在不同的亲属语音或者方言里的。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
历史比较法在语言学研究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历史比较法产生以前,没有文献记载就基本上无法考察古代的语言,比如在拼音语言中,古代的发音现代人读不懂,汉语由于汉字形体的稳定性,古代的读音更是难以推断。但是有了历史比较法之后,通过语音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对语言历史进行考察,建立历史语言学。 第三章 语 义 【教学目的】
理解语义的性质及分类;认识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别;掌握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内容和特点;简单了解语义学的发展;了解语义特征分析法和相关的语义场理论。 【基本概念】
词义 理性意义 附加意义 语法意义 区别性语义特征 义位 义素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场 上下义关系 同义关系 反义关系 多义关系 【基本理论】
一、语义的性质
二、区别性语义特征 三、义素分析法
四、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 五、义位的组合和聚合 六、词义的发展演变 【重点难点】
- 23 -
23
一、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别
二、怎样进行义素分析 三、语义场理论及类型
四、词义演变的原因和演变途径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8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章 语义
第1学时
一、语义的内容和性质
(一)语义的定义(将语义与意义、词义区别开来) 1、日常生活中,意义的含义很多:“意义”本身的含义→“价值”;“作用” 作为学科术语→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人类学都要探讨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是各种各样的符号所标记的内容(“雨伞”→防潮防水;绿灯→通行)
2、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符号所标记(代表)的意义内容就是语义,也就是具体语言特定符号所具有的内容 其中语言符号包括静态备用单位(语素、词、固定短语)和动态组合体(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等两大部分,其表示内容都属于语义→可见,语义是极其复杂的
3、词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句子形式表达的内容→句义)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和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其中,词是最基本的造句单位,而句子是最基本的交际单位,所以句义经常涉及语用问题。 词义和句义是语义研究的核心内容,但研究偏重词义。 由此可知,从概念上看,意义>语义>词义(互相包含关系)
语义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人们描写分析语言习惯于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进行→重形式,轻意义
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首先具有音义结合的二重性→语义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系统中地位重要。 (1)语义和语言要素各部门的联系→在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语音:音义结合,缺一不可。
词汇:没有不表达意义内容的词,是形式与内容结合体→(形+音+义→词汇内容)
语法:语法分析越来越重视语义作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格语法、配价、语义指向)
(2)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客观实际) 哲学(语义哲学流派)、心理学(语言习得)、逻辑学(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人类学、社会学、计算语言学
等上述学科中关于意义的核心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答案多,但仍不完美。60年代以来,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逻辑数理语义学、格语法等语义研究模式相继出现,但由于语义本身的复杂性,这些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语义仍是语言研究的薄弱环节。
(二)语义的内容
不管是语素义,还是词义、句义,都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理性意义、语法意义、附加意义。 1、理性意义/概念意义/逻辑意义/指称意义 (1)定义和特点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概括反映客观对象及其关系的本质属性而形成的一种意义。→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不涉及人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理性意义是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要表示客观世界,必须有理性意义(概括反映) 各级语言单位都有理性意义→词的语音所表示的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词的理性义) (2)讨论:虚词有无理性意义?
有争论→无(不表示特定概念,只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有(客观存在的关系也是一种理性义,如“和”表示一种连接关系)
从历史上看,大部分虚词由实词虚化而来(和:唱和;应和,从口禾声) (3)理性意义与概念
理性意义是语义标记功能和交际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核心的地位(基本意义→收录在词典中)
它属于语言范畴,职能是交际→人们相互理解,抓住区别性特征即可;但理性意义不等于概念。概念是思维范畴,它用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全面深刻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词义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
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即使是像反映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地狱”、“鬼魂”、“玉帝”等词,其意义的产生也有客观基础,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词义中这种反映客观现实现象的部分就是理性意义。
2、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对理性意义再概括而得到的类型意义以及根据该意义在语言中的作用再概括得到的功能意义。
其概括程度大大高于理性意义。
它不是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各类语言单位在组合搭配时表现出的语法作用和功能特点方面的内容。
- 24 - 24
对词而言,它总是以特定的语法形式(造句规则)进入句子→其语法意义就是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作用经过类聚之后所产生的那种意义。→概括性
如“人”、“树”概括了所有“人”或“树”的本质特点→理性意义
二者有共同点→表示客观对象的名称→类型化意义(名词)→语法特点和功能共同点→可作主语和宾语 “伟大”的语法意义:形容词,可作谓语、定语。
“并且”的语法意义:连词,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小句。 3、附加意义/色彩意义/附属意义
附加意义是词义中词的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它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的语义内容,通常体现语言单位的某种倾向、韵味、格调等方面的意义,它是在长期使用中固定下来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语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给词义加入一层附加色彩。
常见的有:感情意义、形象意义和风格意义。
(1)感情意义:语义中所包括的语言社团对客观对象所作的主观评价或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 如:赞扬、喜爱、尊敬、厌恶、讨厌、轻蔑、亲昵等。
“乖乖”:对小孩的称呼(+“可爱”、“亲切”的感情色彩) 商店、商品的名称(“诚达”“好又多”“全聚德”)
A、不同语境、不同使用者用同一个词语,感情意义不同。 如“老头子”(老伴:亲昵、喜爱;年轻人:厌恶,不尊重)
B、有的感情意义渗透于理性意义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理性意义之外,成为理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喜欢”、“讨厌”本身的理性义暗含褒义;“放肆”(+轻率、任意)则带有“厌恶”的感情倾向。 C、虽然是主观态度或评价,但须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个人不能随意改变 社会公认的语义成分:“老大爷”→尊称;“臭老汉”→憎恶
(2)形象意义:语义中所包括的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的联想而产生的意义内容。 它是由客观事物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方面的感性反映。
A、 附加视觉形象意义:仙人掌、金钱豹、蘑菇云、灰不溜秋、白花花、丁字路口、爬山虎 B、附加听觉形象意义:乒乓球、呱嗒板儿、响当当、霹雳舞
C、附加味觉形象意义:香喷喷、臭烘烘、甜丝丝、辣乎乎、酸不溜丢 D、 附加触觉形象意义:冰凉、火热、硬邦邦、麻嗖嗖
有时候附加两种形象意义:水汪汪(明亮+灵活) 胖墩墩(胖+矮+结实)
(3)风格意义:特定语言单位在具体运用中形成的个性特点→使用范围不同造成的
使用语言时,场合、对象、目的、文体不同→适合特定语境的语言造成某种气氛或格调,包括口语的、书面语的、方言的、行业的、俚语的等方面交际场合或文体的语言特点
口语:爸、妈、脑袋、撒野、害臊、黑咕隆咚、深更半夜→随便、通俗 书面语:令尊、令堂、步伐、对抗、覆盖、公允→正式、文雅
以上三大方面构成语义内容的整体,三者统一于语义之中,缺一不可。其中理性意义可以使我们认识语言;语法意义可以使我们理解语言;附加意义可以使我们运用语言;三者不仅统一表现于词义中,也表现于短语义、句义等每一级语义单位之中。
第2学时
(三)语义的性质
由上可知,语义内容十分复杂,以存在状态分两大类:静态语言义和动态言语义(具有不同的性质) 1、语言义与言语义的区别和联系
语言义:静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语素、词、固定短语)所具有的意义内容,是语言体系中固有的内容。 言语义:动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所具有的意义内容;特定语境中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的内容。
二者的区别
语言义: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抽象概括的反映→抽象概括性特点
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体系固有的,不受任何语境的影响→规定性、稳定性 言语义:语言符号意义的个别体现和具体运用→具体性、个别性
受语境的强烈制约,渗透主观意愿而产生临时意义→临时性、灵活性、不稳定 如“动物”的语言义:生物中的一类,以有机物为食料,有神经和感觉,能运动 言语义:人人都要保护“动物”(稀有)/他们简直不是人,是“动物” 对句子而言,言语义更复杂,如“我今晚没空”→不同的深层义 二者的联系→相互依存
A、语言义来自言语义→从言语义中概括出来的,存在于具体、个别的言语义之中。
B、语言义是言语义的基础,言语义是具体体现和运用,是语言义在动态使用中产生的无数变体。 C、言语义可以转化为语言义→某些具体个别用法不断重复使用→社会认可→固定为语言义 2、语义的性质
(1)语言义的性质(包括词义、固定短语义)
A、客观性:词义反映客观存在(客观事物[实词]及其关系[虚词]),其理性义、语法义、附加义都具有客观基础。如“鸟”(带翅,著羽毛,卵生,带有角质两足的生物)→以鸟的客观特征为依据概括出来的
词义只能反映客观存在,而不完全等于它。→词义与客观事物不完全对应(人们认识的局限→全面/不全面;正确/错误)其具体对应情况:
第一种:词义等于客观存在→词义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容相符合。
第二种:词义不完全等于客观存在→词义不完全反映客观事物。天、地、月等自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断深入的;“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过去的词义
第三种:词义不等于客观存在→词义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
- 25 -
25
B、概括性:词义是对客观存在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无限复杂
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就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色彩、形状、味道等的苹果的共同特征。词义的概括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三个方面。
概括一类客观对象的共同特征,舍弃某些个别事物的特点 概括的程度有时表现不同(种概念∠属概念:杨树∠树) 单独概念也是概括的,如专有名词“黄河”(发源、流量、流域、水文特点??) 词义是概括的,但在具体语言中,其反映的内容又是具体的→概括对应性特点 C、社会性:语言是社会现象→词义具有社会性特点
从词的形成看,词义是使用同一语言的全体成员共同确定的→约定俗成性 “寒酸”:穷困潦倒≠硫酸 从词的使用看,词义的运用受社会制约,全体成员对同一个词的意义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否则就影响交往。 这个酸秀才(讥讽文人的迂腐) 方言“有”(动词前)→特定方言区有社会性
D、发展性:词义形成后相对稳定,但也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客观事物变化,人们认识深入 不同时代词义有发展:兵:兵器→战士;走:跑→行走;江:长江→江的总称 同一时代词义也有发展:污染(空气、水源等具体事物→精神等抽象事物) E、民族性:词义是一个系统,受到特定民族的制约→民族特点和民族色彩 同样的客观对象,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词义不同。“伯父、叔父、姨父、姑父”→uncle(汉族重视社会关系) F、模糊性:词义反映事物是概括的,明确的→词义所包含的概念的外延是模糊的 表现为事物的范围不确定,界限不分明。反映客观事物的标准不明确:“大、小”“高、低”“美、丑” 模糊性是相对的,任何词义都是精确与模糊的统一→在特定语境中,其范围和界限是明确的。 外延比较确定的词的意义一般比较明晰。如“人、地、天空”以及数词。
交际中模糊性很重要→只要区别事物,指代大致范围就行了,不必太模糊。
G、全民性: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具体语言社团有阶层、性别、年龄、社会分工的不同,对同一个词的词义作出各自独特的理解,这一现象表现一定阶级性,而词义却是全民性,保留着全社团“约定俗成”的、普遍认可的东西。
第3学时
(四)语义学
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析平面进行研究的学科就是语义学。
语义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语义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学科20的世纪的事。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语文学时期(19世纪前)
早期的语义工作是注释古书(文字注解),语文学时期的语义研究就是伴随这项工作逐步产生发展的。 欧洲:古希腊为哲学典籍作注解→研究典籍的语法,同时考订意义→目的是让后人读懂 我国:语文学时期的语义研究→训诂学
(1)春秋战国时期注释《春秋》→《公羊传》《谷梁传》
(2)汉代提倡读经,古籍注释之风兴起。郑玄《诗》《周礼》《礼记》注,专门释义的工具书《尔雅》 (3)晋代语文学重点转到了音韵方面,训诂工作并未结束。
(4)清代训诂学到了顶峰。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愈樾等大家。
中外语义学研究存在不同:古希腊、罗马、印度重语法、也重语音,轻语义(希腊语、拉丁语梵语→曲折语,形态丰富)
中国重视字义→孤立语,很少形态变化
成就与不足:积累了大量材料;但限于注释古书,疏通文字(通经的需要)→词义研究不全面、不科学、不系统
2、传统语义学(19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9世纪初,语言学独立为一门学科→从语文学进入语言学→发展步伐加快,领域扩大 这时的语义研究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词汇学的一部分(传统语义学时期)
(1)语义学的独立。1938年德国学者莱西希主张把词义研究建成一个独立学科“意义学”→未引起重视
1893年,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首先使用了semantique(语义学)这个术语,并出版了《语义学探索》→渐渐从词汇学中独立出来→由传统语义学时期进入现代语义学 (2)主要理论方法
理论:在哲学、逻辑学影响下,以具体语言的语义研究为基础,吸收语文学时期的成果而形成的。
研究问题:词义、语音、客观事物三者的关系;词义与概念的关系;词义的色彩;同音词、多义词、同义词;词义的发展演变等
(3)主要贡献和不足
语义研究从语文学、训诂学到传统语义学是一次飞跃。
不足:A、研究方法是原子主义的。不象语音学、语法学那样整理并研究系统,没有从关系着眼考察语义系统,把系词看作孤立的个体去研究→对语义的分析是原子主义的。
B、研究范围囿于词义。语音学从最小的语音单位一直到最大的单位。语法学也是这样。传统语义学只关注词义。
A、 把词义作为囫囵的整体,未对语义单位作微观分析(语音、语法把单位分解成因素进一步研究)
3、现代语义学(20实际20、30年代至今)
20世纪初,语义学从词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学科。
20世纪20、30年代,语义学研究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现代语义学阶段,其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传统语义学 (1)现代语义学的内容:深入语义的微观层次,研究语义结构和语义单位之间关系
扩大语义的研究范围,研究语素、词、词组和句子的语义内容。
- 26 -
26
重视语义的系统性考察,注意挖掘特定语言中的语义系统。 (2)现代语义学流派(语义研究模式)
A、结构语义学:受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影响,采用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研究语义 把语言的意义看作系统,进入语义系统研究,并提出语义场理论→理论与方法的重大突破 代表人物:[德]特里尔 [英]乌尔曼 50年代后期,地位上升
B、解释语义学:6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认为转换生成语言学不只要研究句法,还要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语义的解释;(乔姆斯基接受并补充→开始注意研究语义)用符号和规则对语义进行形式化描写和微观分析,检验句子的搭配,解决歧义问题。 代表人物:[美]卡兹 福德
C、生成语义学:60年代后期,乔的学生莱可夫、卖考莱、罗斯·波斯塔等,提出不以语法为基础而以语义为基础的语言理论模式(乔认为语法是基础,可以独立于语义之外进行研究)认为语法和语义不能截然分开,语义是基础,具有生成性→不必假定纯语法的深层结构存在,通过一次转换就从语义直接产生句子的语音形式。 这可从儿童学习语言中找到证据。
D、菲尔墨的语义理论:菲尔墨是乔的学生,1968年发表《格的理论》,提出一整套用来说明句子语义的理论→格语法理论:该理论是对生成语义学的进一步休正,提出“语义深层结构”,认为句子由情态和命题构成,任何命题都可扩展为一个动词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语义格(名词中心说)→通过转换,将语义深层结构变为句子表层形式
E、切夫的语义理论:也主张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结合起来分析句子。认为句子都是围绕谓语部分构成的,以考察动词的语义特征为重点→动词中心说
F、逻辑数理语义学:利用许多数理逻辑的概念和表示方式来研究语义。
7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蒙塔古创立了“蒙塔古语法” →主要研究语义,也研究句法和语用。
认为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一样可以用精确的数字描述出来,研究自然语言的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都应成为数学的分支。
(3)现代语义学的成就和不足
成就:现代语义学不仅重视词义,也重视句义的分析,适应了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的要求,取得了成果,使语义研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语义研究成为了重点和热点
不足:与语音学、语法学相比,显得粗疏,不够成熟。原因? A、语义系统复杂、庞大,难以把握。
B、语义渗透各方面,与许多学科有联系。
C、语义隐藏在深层,受语境、语用、语法等诸方面的制约。 D、忽视了传统语义学的一些成果。
语义学分类:个别语义学(以具体语言为对象)/普通语义学(以人类语言为对象)
描写语义学(语义性质、系统和语义构成)/历史语义学(语义演变事实、规律和原因)
第4学时
二、语义的构成
语义单位指语言中表现意义的单位,语义学中最基本语义单位是义素、语素义、义位、义丛、义句、作品义。 (一)义位
1、定义:义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归纳出来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具有独立形式标志的最小意义单位。 2、特点:它是语义系统中最基本、最自然、最现成的语义单位。 3、义位与词义、义项有区别:
(1)义位不完全等于词义。二者处于一个语义层级上,但并不相同。
词义指词的所有意义,义位指词的某个意义→单义词词义=义位;多义词词义>义位
(2)义位不完全等于义项。传统词汇学对多义词的意义的解释和运用都以义项为单位进行。语义学上的
“义位”大体相当于传统词汇学中的义项。但有的义项不能独立运用
(二)义丛/义组/义系
1、 定义:义丛是由义位组合而成的比义位更高一级语义单位,大致相当于词组的意义。 2、 分类:固定义丛和自由义丛
固定义丛:其含义、性质、结构都属于语言,是构成义句的现成单位,经过规约、共同认识固定下来。 如“厦门大学”、成语等。
自由义丛:其性质、结构属于语言, 但其含义属于言语,体现了运用者的个人创造和灵活性。“晴朗的天空”“接受批评”“听歌曲” (三)义句
1、定义: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的内容形成的语义单位。它由义位、义丛组合而成。
在言语交际中,义句是言语中最小的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
2、性质特点:
(1)义句的性质结构方面显示了一定的规则,属于语言,是语义系统中最大的单位。 它所包含的意义片断则属于言语→义句一般是千差万别的
(2)由义位、义丛构成,有一定的结构关系和模式,但并非简单相加,而是在语法规则、语境等因素的制
约和提示下发生的一种质变。
(3)现代汉语语义学中,义句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汉语无词形变化,组词造句多用“意合法”) (四)言语作品义
比句子更大的言语单位意义(一段话、一篇文章、著作内容)→完全属于言语的范畴,是风格学研究的对象 (五)语素义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合成词义位的构成情况,我们又将词义分离出语素义来。 定义:是话语片段中不能再切分的最小的语义单位(但不能独立运用)
- 27 -
27
特点:对于单纯词来说,其义位也就是词根的语素义;对于合成词来说,其以为是由语素义组合而成的,
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化合。(如“白菜”“教室”)
比喻义、引申义→铁窗(监狱);“浪潮”(大规模运动);骨肉(兄弟亲情) (六)义素
(1) 定义:义素是对义位进行微观分析得到的语义单位。
(2) 特点:义素属于语义的微观层次,它没有对应的语言形式(音+形),不能直接观察到,只有组合
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语义。
义位是表达中最自然的语义单位,但它不可以再分;义素是义位的组成成分,因此也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语素义是构成语义系统的材料单位,生成其他语义单位的基础,义素不是语义的现成单位,它隐含在义位之中,必须通过重新分析得到,因此由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语义单位。
第5学时
怎样分析义素→义素分析法 1、义素分析法的提出
一般人掌握词义的组成成分是不自觉的,如“校园里有多少种树”(通称)“花园里种了一棵小树”(植物) “砍树盖房子”(木本的)
“树”的三个组成成分“木本的”“植物”“通称”体现在具体交际中(人们意识不到)。
20世纪40年代,丹麦语言学家叶姆斯列夫提出了义素分析的设想。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朗斯伯里、古德内夫受音位学区别性特征的启发,研究亲属词时提出了义素分析法。60年代,美国人卡兹、福德将义素分析法用来为生成转换语法提供语义特征,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如“哥哥”的义位可分解为四个义素:亲属、同胞、年长、男性;
“妹妹”的义位可分解为四个义素:亲属、同胞、年幼、女性。 (至少有一个义素与其他义位相区别)
2、在特定语义系统中具有区别不同义位功能的语义特征叫区别义素(区别性语义特征) 在特定语义系统中不具有区别不同义位功能的语义特征叫共同义素(非区别性语义特征)
(1)分析义位时得出的义素实际上在不同的语义关系中都有区别义位的功能。义位就是一束义素(既区别义位又联系义位)如:亲属→非亲属(帅哥、的哥);同胞→非同胞(表哥/堂哥)、年长→年轻(弟弟)
(2)同一概念在不同语义系统中分析到的义素(语义特征)可能不尽相同。
Brother:亲属、同胞、男性(其中“年长”不具有区别义位的作用,汉语中则区别义位) (3)不同义位处于不同的语义关系中进行比较,语义特征表现不同。 如“男人”与“女人” →共同义素:“人”“成年” →区别义素“男性”、“女性” “男人”与“小孩” →共同义素:“人” →区别义素“成年”、“非成年” 3、义素分析法的步骤
义素分析法是一种聚合分析,把一组义位在对比中分割成最小的对立成分,然后进行分析并描写语义的相互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比原则在语义研究中的运用。
(1)明确分析对象,确定语义场
义素分析一般在相关义位中进行,确定相应的范围很重要。
语义场是现代语义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指语义中固有的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义位集合。它是以义位为单位形成的系,其内部成员在意义上相互制约,互相规定→语言中的语义总场
语义总场再分→子场→更小的子场→最小子场(不能再切分) 确定最小子场是第一步,如:
亲属语义总场→直系、旁系亲属语义场→同胞语义场→兄弟语义场 生活用品语义场→家具语义场→坐具语义场→木制坐具
同一义位可分属不同义场→教师、教练、师傅→教导传授者 / 教师、学生→学校成员 (2)比较分析
对各义位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和区别特征(主要目的)。如鞋、靴子、袜子→共同特征:穿在脚上的东西 / 区别特征:有筒/无筒;走路时着地 / 不着地。
各人对义位理解有差异→义素分析借助于权威的词典释义:“男人”:男性的成年人→男性/成年 (3)描写(采取方法进行进行表达) 语义学家提出“元语言”(不能被直接感知到的语言)理论:从人类认识结构中分解出来的语义成分,描述自然语言和人工符号。
方法:直接把分析出的义素组合在一起,用[ ],用符号进行区分。如+(有)、-(无)、↓(小)、↑(大)、xi(性质)、k(动作) 如“大”:↑(xi)[+体积][+面积][+数量][+强度][+超出一般](“+”可以省略)
通过图表和专用符号来表示。如“骒马”: [-雄性]([+雌性])[+成年] 4、义素分析法的价值
使语义脱离了笼统的结实,更加科学化、精确化。
(1)为语言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手段。使同义、近义、反义的辨析操作性和准确性提高。 (2)为词典语义特征的描写提供方便和理论依据,使释义更加科学、客观。
(3)有助于计算机识别语义,提高了机器翻译水平。使语义描写形式化、公式化,便于机器识别。 (4)突出义位组合之间的关系,说明词语的搭配能力。“喝”[+液体] →[+粥] [-饭]
第6学时
三、义位的组合与聚合 (一)义位的聚合
1、语义场:若干义位→表彼此共性的义素+表彼此差异的义素→互相制约,互相规定,互相作用
语义场是现代语义学的重要理论,利用它确定义位的真正含义,成员越多→语义范围越分越细→义位具体准确
- 28 -
28
2、同一词内部不同义位的聚合→多义类聚
交际需要,修辞作用→多义词产生(多义义位由引申联想、形象联想和借代修辞产生)
思考:多义词产生原因?
一个词在最初总是单义的,在使用中,与之有关的意义也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词义的派生是
有现实基础的,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于是就共用一个词表达,原来的词就派生出了新的意义。多义词多项意义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义项使用比较多,在一个词中占中心地位,那么这项意义就是基本意义。多义词的使用不影响意义的理解,因为在具体的句子中,由于上下文的限制,多义词就只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意义,其它的意义就排除在外了。
3、不同词之间义位的聚合→同一关系、反对关系、上下义关系
(1)同一关系:相同或相近义素的义位→同义词(多义词的不同义位分别形成同一关系)
包括等义关系和近义关系。
等义关系:理性、语法和附加意义完全相同(义素构成同)如包菜/卷心菜;衣服/衣裳; 近义关系:大部分语义特征(义素)同
→理性义、语法义近,附加义异。生日——诞辰
理性义近,语法义同,附加义异。鼓动——煽动(褒——贬) 语法义同、附加义同,理性义近。矗立——屹立;优良——优异 理性义近,附加义同,语法义异(搭配)。短——矮;整理——整顿 (2)反对关系(反义关系/相对关系):同一语义场中含有相反或相对义素的义位→反义词
不同义位可分别形成反义关系。
互补反对关系: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对立互补,非此即彼。两项对立,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 互补反义词/绝对反义词:生死、动静、建设/破坏
两极反对关系:对立的两极→存在过渡的中间义位(第三者)→分等级反义词/相对反义词 黑白,大小,贫富,天才/傻瓜
关系对立关系:同类关系中的义位具有相反或相对的义素。→既对立又依存,平等并列的同类关系 买卖,被告/原告,教师/学生,上级/下级。嫁娶
(3)上下义关系(类属关系/包含关系):不同层次上的义位含有特定的包含关系
类与种之间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下位词:植物/树、爱人/妻子,家具/桌子
上义义位式子包含在下义式子里。下义义位=上义义位式子+表属差的义素:[植物][+木本]/[爱人][+女性] 不同语言中语义结构不同→上下义关系不同:拿→持、执、秉、操、握
另外,还有顺序关系(春夏秋冬、一二三四) 同类相关关系(金银铜铁、眼耳口鼻喉、赤橙黄绿) 第7学时
(二)义位的组合
义位的组合有规律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很受伤”“很女人”? 1、义位组合的依据→为什么要组合?
(1)交际功能的促使:社会发展→交际要求→组合表义 为什么不添加新义位?记忆负担→影响交际
A、义位的高度概括→不完全体现语义内容→组合起来相互补充→全面反映 B、交际的经济原则→利用已有材料,表达无限内容→避免记忆负担
(2)义位自身的性质:任何事物都是对象、性质和变化的统一体→义位的概括反映(本质属性) 对象、性质特点、运动变化→交际中要组合起来→整体的反映世界
“姐姐” →抽取对象属性,忽略性质与状态变化→交际中总是与相关义位搭配,否则失去存在基础 “肥” →抽取性质特点,总与一定的客观事物相连(猪—、马—、肉—)
2、义位的组合关系(语法学不重视,从形式出发作语法分析→语义关系比结构关系复杂得多)
义位组合的制约性
(1)语法规则的制约→语言符号线性规律的制约(义句结构的基本法则)
义位与义位在组合搭配时受结构规律的制约。如副词不修饰名词;多层定语组合规律;名+动+名 (2)语义条件的制约→结构内部的语义组合→隐性关系
要符合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即客观真实性;进行组合的词义内容不能存在矛盾对立,即语义表达的一致性。“我看书”正确,“书看我”错误→语法符合,但语义不符合。→利用义素分析法 “看” →关涉的施事是有生命的[+生命] 而“书”则是[-生命] →故不能组合 (3)语言实际的制约→社会习惯,约定俗成
人不人,鬼不鬼;很教授/很女性/很受伤;很本事→不合语法(adv+n) 语义限制:吃[咀嚼][固体] 喝[吞咽][液体] 吸[抽进][气体][液体] 社会习惯:吸笔、喝风、吃酒、吃烟→?
义位的组合还允许联想、想象的参与→他一口气吃下二百个包子
文学作品中,神话传说、童话→义位的超常搭配 →人蒸发了(黑话) 他的老婆们天天忙着争风吃醋 社会发展→义位变化→组合变化:“宽”→房屋大→面积大:道路宽、额头宽 “兵”→兵器:持兵杀人→战士:士兵 (4)语境的制约(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
由于不同团体、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各自都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语言文化系统,有一些语言的解读并不是因为词义的还原引起交流困难的,而是因为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不了解。比如英语中说“I’m blue”。这就不能理解为“我是蓝色的”,在英语中,“blue”指代“忧郁”、“不开心”等等,是一种比喻的用法。
4、义位组合的重要语义单位→义句
义句是交际中最完整的语流片段,它关涉两大方面的内容:义句的内容(言语)和义句的性质结构(语言)→但传统语义学只注重句子的语法结构,忽视了句子意义方面的研究
- 29 -
29
不同的对象由于身份、修养、年龄、职业、性别不同有不同表达方式:即使是问候语、套话也会有不同形式 如“老师好”(小学生) “老师,您好”(尊重:大学生) “你好,最近好忙”(同事)
因此,义位、义丛在组合成义句时的随意性相对更大一些。从结构性质上看,义句的结构有严格的组合规则,不管义位组成义丛,还是义丛组成义句,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并在义句中得到了综合体现。句子的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句法结构属于句子表层的显性关系;语义结构属于句子深层的隐性关系,二者分属不同的分析平面。由义位的超常搭配形成的特定组合使句子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使义句内容更加丰富,引人联想,更好地发挥了义位的交际职能。
(1)义句的构成
义位逻辑关系的不同→项目(表对象+性质状态)和谓词(说明项目)两部分,谓词是用来连接项目的,目的是向人们传递有关项目的情况(说明话题)。二者还可以再分类:
A、 项目: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方位、时间(施事、受事与谓词的联系最密切,最直接) B、谓词:零谓词、一元谓词、二元谓词、三元谓词
零谓词:不能与施事、受事结合的词→自然现象:变天、入伏、地震、rain、snow(形式主语it) 一元谓词:只能与施事结合的词→不及物动词:散步、跑、睡、病、失业、消失
二元谓词:能分别与施事、受事结合的词→及物动词:有、嘲笑、喜欢、反对、希望、保护 三元谓词:能与施事、受事和与事结合的词→借、给、送、租、转让、介绍
(2)义句的结构类型
从结构类型上看,义句可分为简单义句、复合义句和复杂义句三类。
A、简单义句:表现为一个命题,与逻辑中的判断对应。按是否有谓词分成五类:
无谓词义句:不包含谓词,由一个项目独立成句的义句。不与判断、命题相连。冰棍儿!天哪!好球! 零谓词义句:由零谓词构成的简单义句。快变天了!今天出伏。It is rainning。
一元谓词义句:由一元谓词与施事构成的义句。他跑了。我很伤心。今天星期一。他三岁了。
二元谓词义句:由二元谓词与施事、受事结成的简单义句。他喝水了。他在看小说。车子被雨淋湿了。 三元谓词义句:由三元谓词同施事、受事、与事组合成的简单义句。他送我一束花。介绍两位同学入党。
B、复合义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句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比较复杂的意思的语义单位叫复合义句。各个分句叫分义句。分义句的分析与简单义句同。我很好(一元谓词义句),谢谢你(二元谓词义句)。 不好意思(一元谓词义句),我刚才打扰您了(三元谓词义句)。
C、复杂义句:义句内部又包含义句的成分(义句的一个或一些成分也是一个义句)
复杂义句中的义句形式称从属义句或义句成分。上次老师讲的课我没有听懂。(谓词是从属义句) 晚上大家开着窗户睡觉。(修饰成分是从属义句) 这几天我累得头都大了。(补充成分是从属义句) 第8学时
四、语义的发展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而词汇系统的变化又是语言变化中最明显的部分,语义的发展变化是词汇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由于语义内容的复杂性,因此他的发展演变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主要以词义为例子来看一下语义的发展演变情况。
由于多义词的存在,我们在考察词义演变时要首先把词义的发展(即一个词不同义位的发展)和义位的发展(即一个词同一义位的发展)区分开来。
(一)词的各个不同义位的发展变化→义位数目的增加和减少
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既可能增加新义,也可能丢失旧义→添加新义位或者减少旧义位。 1、义位的增加
通过比喻或引申的方式产生新义位。如“包袱”(思想或行动的负担);口(出入通道);头(顶端或前端) 义位增加不妨碍原义位的存在,新旧义位可以在一个词的形式内并存。 2、义位的减少
多义词在发展中出现义位丢失的现象。如“兵”古代有兵器、士兵、军队、战争等义,现在“兵器”、“战争”等义位消亡。“户”有单扇门(门)、人家(十二户)、从事某职业的人(织锦户)、守卫等义,现在“门”“守卫”等消失了,只作为语素义保留下来。
(二)词的同一义位的发展演变 1、义位的量变→义位的深化
义位的指称对象和范围没有变,但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有所改变。(不是由A变成B,而是本身发生变化)通常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科学到科学。
如“水”(合成成分是氢二氧一,内容加深);鬼火(野地里的火——磷化氢燃烧时的火焰);仙(迷信的人指??)‘月(月亮,古代《说文》阙也,太阴之精,用阴阳解释——地球的卫星,本身不发光)
2、义位的质变→义位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义位指称范围的变化——质变(由A到B) (1)义位的扩大
义位的指称范围扩大,变化后的义位指称范围大于并包含变化前的义位。(内涵缩小,外延扩大)如:江、河、门(单扇——泛指)英语bird原指幼鸟,现指鸟。俄语чернила(黑色的墨水)→各色墨水。这些义位由专称到通称,由特殊到一般,由种到类。
从义位的构成看,是某些限制性义素丢失的结果。这些限制性语义成分的丢失导致义位概念外延的扩大。如汉语“鸟”有[+长尾]这一义素,现代丢失,[有生命][动物][卵生][飞禽]→鸟扩展为指一切飞禽。
(2)义位的缩小
义位的指称范围缩小,变化后的义位指称范围小于并被包含在变化前的义位中。(内涵丰富,外延缩小) 如“瓦”(一切陶器→盖房用的土制建筑材料)“谷”(百谷总名→稻子果实)“售”(把东西卖出去:动作+结果→卖东西的,作)英语meat原指食物,现指食用的肉类。俄语пиво(泛指一切饮料)→啤酒。这些义位由泛指到专称,由一般到特殊,由类名到属名。
- 30 -
30
从义位构成看,是增加某些限制性义素的结果。这些限制性语义成分的增加导致义位概念外延的缩小和内涵的丰富具体。如英语girl原指青年人,后来增加[+女性]义素,指女孩子;
古汉语“宫”原指房屋,后增加[+帝王]义素,专指帝王的宫殿。
(3)义位的转移
义位的指称范围和对象由甲变成了乙。通常是由相似或相近联想引起的。如“走”(跑,与“行”相对→行走,与“跑”相对);“赂”(将财物赠送别人→用财物买通别人);“购”(重赏征求→买)行李(行人、旅客,或外交使节。)→旅行、出差时所带的衣物用品
从义位构成看,义位所包含的一个或几个义素发生交替转移的结果。如“涕”古代指眼泪,汉代以后又有了“鼻涕”的意思。虽然都是人体分泌出来的液体,但分泌的地点不同(眼睛→鼻子);
“脚”原指小腿,中古从下肢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指“足”; “闻”本指用耳朵听,转指嗅觉(用鼻子嗅)[鼻子][感觉]
有时候义位的质变会出现更加复杂的情况,转移中包含扩大或缩小。如“向”本指朝北开的窗户,名词(《诗经》“塞向槿户”)→[对象][透光装置][方向][北];后转指朝向,向着,动词→[行为状态][方向][各方]
其中,指称对象和范围由对象到行为,是转移;方向由北到不限定,是扩大。 再如上古“塘”指“堤岸,堤防”,唐代转指“水塘”。从指称范围看,由池塘、河、湖等的堤岸到池塘的堤岸,是缩小;从指称对象看,由池塘的堤岸到指池塘本身,是转移。
(三)语义演变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变化。
“室”与“穴”古代同义,学会盖房后意义有别;“钱”古代指农具,仿照其形制造交换的媒介物→货币 (2)社会政治的变化,时代的变迁。 “朕”(我→专指帝王) “小姐”(富家女称呼→服务人员→未婚女性→服务性行业) (3)认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日、月、云、水的认识不断深入。 2、内部原因(语言系统的规律制约)
(1)音义之间的矛盾: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有限的语音不能适应无限的语义→语义演变(义位的增加→多义词的出现;义位扩大、缩小、转移)
(2)语言系统的发展演变:语言是发展的→系统内部的制约(各个义位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某个成员的变化会引起相关成员的改变→整个系统变化
第四章 词 汇 【教学目的】
认识词汇的性质特点;认识具体语言或方言词汇系统的不同;掌握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词汇发展的原因;掌握词汇发展演变的情况。 【基本概念】
词位 词汇 根词 熟语 同义词 同音词 同形词 基本词汇 固定词组 【基本理论】
一、词汇的性质和特点 二、基本词汇的特点 三、一般词汇的特点 四、词汇发展的原因
五、新词产生的途径和方式 【重点难点】
一、词位和词汇的关系
二、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 三、词汇发展的原因
四、词汇发展的具体表现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四章 词汇
- 31 -
31
第1学时
一、词汇的性质特点 (一)词汇定义
1、词汇:语言中所有词以及相当于词的作用(功能→句中作用;意义→完整性,整体化)的固定结构总汇。 词+固定结构;总汇→集合体(词汇与词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词汇学:研究词汇的学科(个别词汇学 / 普通词汇学; 描写词汇学 / 历史词汇学) (二)词汇的性质特点
1、语言的建筑材料→从功能角度言的。其最终职能是进入句子→完成交际
词汇作为句子的材料库存在,体现了语言发达的水平(词汇丰富→语言发达)→变化快,敏感性 2、词汇是语言符号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系统性。(各级单位有序的组合体:彼此联系,共同制约) 词的聚合+固定结构的聚合 语素→词→固定结构 3、具体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特定的系统→民族性
不同语言或方言的词汇系统不同,原因?→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民族性,地域性 表现:(1)不同语言中几乎不存在形音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义同→音形异:人,手 音义同→形异:咖啡 (2)相应的概念对应词语的语义有差异。
相应词语的意义不一一对应(少数专门术语、科技术语除外):
相应词语的义位差异很大:书(著作;书信;字体→著作;圣经;订票;本[册]) (3)相应词语对应的概念(指称范围)有差异。
借(借出→lend;借入→borrow) brother→哥哥;弟弟 高→high;tall
high summer→盛夏;high tea→正式茶点;tall man→高个子人;
(4)方言词汇系统有差异。福州话“手” →普通话“手+臂” 4、直接反映社会变化→发展性
不同时代的词汇系统不同。新事物、新现象出现→新词汇;古汉单音词→现汉复音词
二、词汇的内容及构成
从词汇内容着眼→词汇的构成:词的总汇和固定结构的总汇
从词汇构成成分着眼→词汇的构成:重要词汇单位→词和固定结构 (一) 词汇的重要单位→词:最基本的单位 / 固定结构 1、词
(1)定义:语言中具有特定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以词为基本单位。
(2)性质特点
A、 音义结合体:语言符号的音义密不可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形+音+义 B、能够独立运用→可以出现在言语交际单位(句子)的任何位置中。
单独回答问题:二加二等于几?→四。 你去不去?→去。 独立成句:啊!飞机!→独立完成交际功能。
参与造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虚词,连接作用 与语素相比,语素构词时不能直接进入句子。 最小的造句单位。→句子的材料
不可分割性→白菜:白的菜(意义变化)→结构高度定型化,意义的一体化特征
2、固定结构(熟语)
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固定组合体→比词大一级的造句材料单位。它们的结构和意义高度定型化,(词与词构成,但并非简单相加)整体性特征鲜明→作为造句的备用单位存在,相当于词(以完整词汇单位的身份进入句子) 第2学时
(二)词汇的内容
1、词的总汇→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语言中基本词的总汇。
基本词:表示客观现实中基本事物和基本概念的那些长期以来常用的词。如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
词、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表人体器官的词、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表示数字的词等。
基本词汇的特点:
A、普遍性、全民常用性。(全民理解,使用,与人类日常生活与交际密切相关→频率高)
即基本词的使用十分普遍,具有全民性,而且不分地域,不分阶层、阶级、男女老幼,全民普遍使用,
这是所有基本词汇都具有的特点。
B、稳固性。(多年来意义很少变化,经常使用。存在时间长)
基本词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基本词所代表的事物概念是稳定很少变化的。 但并非一成不变,是相对稳固的。从历史上看有变化→一般词汇(新词)的转变
考察一个词是否属于基本词汇,主要是看它是否具有全民常用性和发展变化的稳固性,比如说“吧”、“呢”、“从”等语气词和介词,构词能力并不强,但是确实是全民常用的,而且古今词义也没有什么变化,所以还是属于基本词。
(2)一般词汇:除去基本词汇之外的内容。相对基本词汇来说,一般词汇数量大、词义变化快、成分复杂。 一般词汇的特点:变化迅速,不稳定;非常用性(可能在某段时间常用→转变为常用词);灵活性;时间短。 一般词汇反映社会变化的敏感度高,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如果使用频繁,具备了基本词汇的特征,就可转化为基本词汇(如:电灯、电话);反之,如果常用词的使用率降低,就可能转化为一般词汇。(油灯、火柴)
一般词汇的内容:一般词汇的内容丰富,容量大,很复杂。它包括:
A、古语词:古代流传下来(古代流行)现在口头交际一般不再使用(或不常用)的词。 历史词汇:古代用,现在不用(事物消亡)。但为了某种需要(历史创作)仍使用。(宰相、皇帝、宫殿)
- 32 -
32
文言词汇:古代常用,现在一般不用。为了增强古雅(文雅)色彩重新启用。(怎奈、荣任、若干、令尊) 书面词汇:古代常用,现在沿用。固有词,但使用不普遍。(苍穹、鼻祖、造诣、徜徉、白皙、卫冕) B、新词: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新产生不久的词→不稳固
如:电脑、下海、知识产权、按揭、炒股、软件、硬件、离休等。
新词与旧词的界限不易确定,时间分界(建国前/建国后?) →时代不同,新词也不同 讨论:生造词、仿造词是不是新词?
C、地域方言词:来源于特定地域的方言词→共同语吸收:如四川“搞”;西南方言“名堂”;吴方言“蹩脚” 仅存在于特定地域的方言词→方言词:上海话“阿拉”(我);广州“雪柜”(冰霜) D、社会方言词:不同阶级、阶层、社会行业或集团的人经常使用的词。
与地域方言词有区别,它没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和语法结构体系,只是为了某种需要而创造的特殊用语;而
地域方言词已经形成一种词汇系统,有完整的语法和词汇体系。
社会方言词主要包括:行业词语、隐语、阶级习惯语、禁忌语等。 行业词语:特别是专业术语
隐语/黑话:某些社会集团为了掩饰活动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船(飘子)狗(咬子) 阶级习惯语:服务于特定阶级、阶层的需要。刁民、奴才、朕、寡人、贱内、拙荆 禁忌语:上厕所(1号、方便、出恭、更衣)死(百年之后)
E、外来词:受外语影响产生的词→民族方言接触→不是照搬音义,而是汉化过程
音译词:咖啡、沙发、坦克、模特、扑克→借音借义+形变(形体汉化)
音译兼意译:芭蕾舞、啤酒、沙丁鱼、吉普车→借音借义+意译成分+形变(意义汉化) 半音译半意译:马克思主义、冰淇淋、浪漫主义→主义:ism(形体汉化) 意译:超市、摇滚乐、智商、热狗、话筒→借义+音、形(汉化) 借形(全借):(日语)干部、艺术、场合、观念→形体、意义+语音汉化→严格来说有些不是借词 照搬→省略形式:WTO、ID、OK、IP、WC
本民族借词→西域借词:葡萄、苜蓿、石榴;蒙古:站(jam);印度:僧。→使用久而转变为基本词汇
(3)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各有特点,存在差异→相互依存,联系密切 A、基本词汇是一般词汇形成的基础,一般词汇是基本词汇的源泉。
一般词汇中多数词都是在根词的基础上形成:电脑、超市 一般词汇不断为基本词输送新的血液:的士
B、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火车、电话、电视、站 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宰相、皇帝、大臣 C、二者的构造材料相关→语素。有些词可作为构词语素进行构词。
电:电灯、电话、电脑、电大、电子、电玩、闪电 光:光明、光年、光学、光电、阳光、闪光
第3学时
2、固定结构的总汇(熟语总汇)
(1)成语: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意义→结构的定型化(不变性:多为四字格式)+意义整体性 特点:A、结构的凝固性:不能随意改变增删。阳春白雪、黄粱一梦
B、意义的整体性:不等于单个词义的简单相加。指鹿为马、两面三刀
C、语法作用相当于词。进入句子,充当一个句子成分→整体入句,与词相似。
(2)惯用语:人们口头上经常使用的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结构。 吹牛皮、挖墙脚、拍马屁、走过场、开后门、碰钉子→意义整体化
与成语相比,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往往可以改变,有一定的灵活性。碰了一个大钉子;挖别人的墙脚 (3)专有名称:专门用来指称某类事物、现象的固定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大学、语言学概论、人大常委(国家、地方机关、组织、书名) (4)固定的句子结构:谚语、歇后语→人们口头上流传形成的,具有固定形式和完整的内容 人无百日好;清晨下雨一天晴。
特点:句子形式而非短语形式,但结构意义是一个整体,可作为词的作用进入句子,也可独立成句,应该也属于词汇的范围
三、词汇的发展演变
词汇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折射镜。
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特点不同→发展变化不平衡→集中表现为一般词汇的发展(基本词汇变化慢) (一)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 1、社会发展
(1)新事物新现象出现→新词语满足交际的需要:网吧、下岗、短信、股市 (2)社会制度变更、时代变迁→奴隶、仆、妾、臣/皇帝、宰相、状元、秀才 (3)社会间的相互接触成为词汇发展的另一个原因
不同民族、国家交往→互相吸收:两汉→匈奴、西域借词;魏晋南北朝→佛教词 2、人们认识发展
(1)发现新的事物概念:镭、电子、核子、中子、原子(事实存在,未被发现) (2)认识由浅到深→词义深化:云、水、光
(3)认识由粗到细致→同义词发展:废除、解除、消除、铲除;由类到种:树→桃树、杏树 3、语言系统内部矛盾运动→自我调整
词汇系统是一个关系网络,如果一个发生变化,就会使整个平衡失调,从而引起系列变化,又出现新的平衡。 词汇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解决→新矛盾→再解决 语音简化,语义增多→同音词、多义词出现(影响交际)→解决方法:
- 33 -
33
同音词调整→新的复音词→欺:欺骗/妻:妻子/栖:栖息 多音词调整→复音词产生→习:习惯、学习、练习
近义词调整→词汇分化:勾当(好事/坏事)→勾当(坏事); 单音词调整→存亡变化:“江、河”为专名,“川”为通称
第4学时
(二)词汇发展变化的情况→新词产生、旧词消亡(词汇系统的整体变化→主要以词为例) 词本身的演变:词义演变、语音演变、字形演变→古今词汇的比较(音义变化明显) 1、新要素的增加(新词的产生)
(1)适应新事物出现创造新词→新词新义 下海、多媒体、下岗、网吧
(2)改换旧事物名称→新词旧义 冠→帽子;戏子→演员;邮差→邮递语;虎→大虫(避讳)死→故(委婉)
西汉时吕后名雉,避讳称“雉”为“野鸡”。髯(两颊上的胡须)、髭(嘴上的胡须)、须(下巴的胡须)
→胡须、胡子。
(3)改换旧名称的内容(概念)→旧词新义 小姐→服务性人员;丈人→岳父 新词产生的途径:(1)吸收外来成分→
国家交流借用:借音义;音兼义;半音半义;意译;借形;全借
民族交往借用:蒙古借词、西域借词 地域交往,方言借用:搞(四川)、垃圾(浙江)、草包(东北) (2)利用旧材料创造新词→复合词:火车;眼睛→目;妻子→妻
新词产生后要得到社会认可→约定俗成,非生造、滥造→有些消失,有些进入基本词汇 2、旧要素的消亡
(1)旧事物消失→旧词亡:太监、皇帝、乡试
(2)事物名称改变→旧词亡:船→舟;我→吾、余;火柴→洋火;布→洋布
(3)社会发展,生活变化→旧词亡:古代畜牧业发达,牛、羊等的词《说文》多;现代工业发达→科技词 (4)词汇系统的规范调整:等义词→淘汰:自行车/脚踏车;话筒/德律风/麦克风 旧词的消亡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词汇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交际中失去重要作用
→但旧词仍在语言词汇系统中存在:作为古语词(历史、文言词)存在于书面语著作中 作为构词语素继续创造新词,发挥交际功能“目”、“习”、“民” 因此,有时新旧概念会在一定时期内并存。 3、原有词语的演变(见参考151页) 第五章 语 法 【教学目的】
认识语法的性质特点;掌握语法的结构单位;明确词法和句法、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掌握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法理论分析和阐述常见的语法现象,如语法结构的层次关系、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语法手段与语法范畴、句式的变换;了解语法的发展演变。 【基本概念】
语法 词法 句法 形位 形位变体 自由形位与粘着形位 前缀 后缀 构词法 构形法 形态 词组 句子 层次分析法 虚词 语序 内部屈折 词类 语法范畴 语法手段 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 句法结构 句法关系 【基本理论】
一、语法的性质;
二、各级语法单位的特点 三、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 四、句法结构关系 五、句法分析的方法 【重点难点】
一、词法和句法的关系
二、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
三、常见的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 四、语言的形态分类 五、词类划分的标准 六、句子扩展的手段 【教学方法】
- 34 - 34
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 【所用课时】 8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五章 语法
第1学时
一、语法的性质
(一)定义:语法是一套规则系统,各语言单位的组合结构和制约关系。
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的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是语言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规则是客观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说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
语法规则:主要是指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几个语法单位(主要指词),互相在同一位置可以替换,替换后结构类型和功能都没有变化,这样的几个语法单位,就形成了一种聚合关系。
聚合规则是潜存的,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聚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单位归类规则,是潜在的仓库,储存于人的脑子中;组合规则存在话语中,是现实的。
语法的组合规则包括词法和句法。具体说,语法就是词的构成变化的规则(词法)和句子的构成规则(句法)。 1、词的构成变化的规则→词法:构成规则→构词法(语素怎样组合成词)
变化规则→构形法(形态变化,词本身的不同形式变化) 词的语法类别→词类(形态特点和组合特点差异)
2、句子的构成规则→句法(短语的构成规则+句子的构成规则)
3、词法和句法的联系:范畴不同,但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联系密切
A、 词以确定地形式进入句子,造句时词法与句法规则并用。
B、某些句法特点受制于词法:we‘re studying English。→句法:一般现在时 C、二者相互补充:形态变化少→句法重要(词在句中的位置固定)→语序重要 形态变化多→词法重要(词在句中的位置自由)→语序次要
(二)语法的性质特点:
1、 抽象性、概括性。
一是可以对数量巨大的具体词语进行分类,二是可以从无限多的具体的语法组合中抽象出语法结构格式。
规律规则隐含在句子中→无数句子模式的抽象概括:NP→名词短语生成性(递归性):大的复杂的结构是由小的简单的结构逐层组合而成的→有限规则生成无限句子
简单的、有限的语法规则,可以重复使用,造出无限多的句子,并进行概括描写。 3、稳固性:千百年沿用,很少改变。主+谓+宾(不受外来语影响)历时的看也有变化 4、系统性: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英语: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同一语言的语法规则又有着自己的系统,各种具体的规则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在使用某一个语法格式、某一条语法规则的同时,必须同时受到相关的规范的制约。
第2学时
二、语法构成(语法单位)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
(一)语素:具体语言中特定语音与语义相结合的最小的结构单位→构词单位 1、特点:(1)音义结合体。语音+语义→语素与音节(音素不表义) (2)最小的结构单位。不可再分:彷徨。 (3)构词单位→不能独立进入句子 2、语素与词的区别:
(1)音义结合体→最小,不可再分/可以再分(人民)
(2)结构单位→构词单位/造句单位: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注意古今汉语的区别:民以食为天) 3、语素的分类
(1)按音节分: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
(2)按构词能力分:词根语素→表示词的基本词汇意义:人、桌、手
附加语素→附着于词根表示附加意义或语法意义:词缀(前、中、后)/ 词尾-s、-ed
词缀是指附着在词根之上的语素,它对词义的构成起附加性作用。词尾是附加在词根或后缀之后只表达语法意义的语素。
思考:词根、词缀与词尾的区别?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
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词加词缀后的词义通常会发生变化→作:作者 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词加词尾后的词义一般不会发生变化→英语的worker加上s以后成为workers,walk加上—s,—ing,—ed之后而成为walks,walking,walked,这些都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不同的词。
(3)按语素位置分: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 自由语素:独立成词,打、人、花
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但位置自由。民→民主、民权、民族;人民,农民 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子、—儿、—头、老—
- 35 -
35
(4)按音节形式分:连续性语素 / 非连续性语素 (二)词(前面已经讲)
(三)短语:词与词组合而成的能自由运用的有意义的语法单位。
1、性质特点:词与词组成;自由运用,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有意义 如:很快要下雨了。 2、短语的分类:
(1)按短语构成分:简单短语(两个词构成)/ 复杂短语(两个以上的词构成) (2)按性质功能分:固定短语(现成的材料单位:成语、谚语)
自由短语(为交际目的临时组织起来的单位→数量无限):它是一种临时性单位,可独
立成句。如:好天气!坏心情!也可组合:今天下午不上课。 3、短语的结构类型
内向结构:短语与某个构成成分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主从结构(中心成分+从属成分)
奶→鲜奶→纯鲜奶 并列结构(中心成分+中心成分:美丽可爱)
外向结构:短语与构成成分的语法功能都不同。(英语:从句;汉语:的字结构,所字结构→卖菜的) (四)句子:具有一定语音形式和语法特征的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最小的交际单位/最大的语法单位。 1、性质特点:(1)表达完整意义,交际单位不可分割,否则意义不完整。 作为交际职能→传递完整信息即可。如你买什么→书! 从结构上说→句子是最后结果,结构不再变,意义随之固定下来。而短语是临时的,可扩展的,意义不完整。如:他走→他走的时候 / 我扶他走
(2)语音特征→完整的语调:陈述、疑问、感叹;语音停顿:句子前后停顿大,内部停顿小。 形式上使用标点符号→大停顿:。?!小停顿:,;、
(3)语法特征→句子的构成有规则:可以进行语法分析和描述。
(4)最小的交际单位→意义上不可分割(话语交际过程可分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句子)
因此,句子是最大的语言单位(结构规则)和语法单位(语法分析),也是最小的交际单位(言语单位)。 第3学时
三、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
词的构成变化和组织方面起作用的各种形式和手段。 (一)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构形法(形态变化):一个词通过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1、语法意义:具体语法成分及语法结构所反映出的关系意义或结构意义。
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例如“红太阳”是偏正结构,“红”修饰“太阳”,“太阳红”是主谓结构,“红”陈述“太阳”怎么样,这里的修饰与陈述,就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又是非常宽泛的,如“我是一个兵”,“我”是主语,“兵”是宾语,这些意义的产生都发生在语法单位的组合中,独立地看这个词,是无法看到这些语法意义的。
2、语法形式:表现语法作用(意义)的形式,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
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必须通过语法形式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二者以对方为存在条件。如汉语“同志们”中的“们”和英语“comrades”中的s,语法意义是复数,它们就是复数这一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
-s:形式→名词复数:意义 “我吃饭” 结构意义:支配与被支配→语法形式:主语+述语+宾语(SVO) 3、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关系:
语法意义是概括出来的;任何语法意义都是通过语法形式体现出来的;没有语法形式的意义不是语法意义。 (二)语法手段:构成语法形式的方式(手段)就是语法手段→是语法形式的再概括
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如“红太阳”和“太阳红”,词序不同,语法意义不同。比如英语动词“seeing(看)”附加上词尾ing,表示进行体,英语名词“vases(花瓶)”附加上词尾s,表示复数,这两种语法形式不同,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同,但它们语法形式的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所以可以把这两种具有相同性质的语法形式概括为同一个语法手段,即词形变化,也即形态变化。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语序、虚词、词形变化。
1、世界语言语法手段分类:综合性、分析性
(1)综合手段:一个词内的语法手段,一个词内不同的语法形式,导致词形变化的手段。 如:附加法、内部屈折、零形态、异根法、调位变化
(2)分析手段:几个词或一个句子的语法手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来体现语法形式。 如:语序、辅助词、语调、轻重音、重叠等。
世界语言分类:综合语→主要使用综合手段:句法关系主要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 分析语→主要使用分析手段:通过词与词的组合体现语法意义。 2、常见的语法手段分析 (1)分析手段(五种):
A、语序/词序:词的先后顺序(线性排列)→各种语言都靠语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有的语言语序/词序重要,如:汉语、英语;有的次要,如俄语、德语。 B、辅助词(虚词):专门用来构成语法形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如介词、连词、语气词、冠词、助词 C、轻重音:靠词的读音轻重变化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手段。如妻子(短语/词)、老师和/的同学 D、语调:靠语音变化构成的模式表示语法意义。(由句子高低、快慢、长短、升降、轻重综合而成) 陈述、疑问、命令、感叹、停顿(小王 不去了)
E、重叠:利用整个词或某个语素的重复来表示语法意义。
汉语:动词重叠→尝试 / 反复进行:想想、看看、研究研究
- 36 -
36
(2)综合手段(六种 )
A、附加法:词中增减、变换附加成分表示语法意义。英语:-s、-ing、-ed;俄语:前缀(-体)、后缀(-时)、词尾(名词的性、数、格) 在词根前、中、后附加构形词缀,或在词干后附加词尾。
B、内部屈折: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指词内部通过词根的语音变换构成语法形式。例如英浯中man(男人)表示单数,表示复数不是通常的那样加s, 而是改变内部的音素,变为men,又如swear(宣誓),表示过去时变为sware,表示完成体变为swarn。英语:名词、动词的不规则变化(man→men,foot→feet,get→got)
C、零形态:词的某种语法意义靠相关的语法形式衬托出来。其本身并不具备特定语法形式却表达语法意义。 如:英语名词的单数形式。
D、异根法: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例如英语中,we是主格,us是宾格,he是主格,him是宾格。又如形容词good的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也是用异根方式构成的。不同词根的历史来源不同→增补为同一词的不同语法形式
英语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bad→worse、good→better;动词不定式、过去式:go→went; E、量位:改变一个词的重音位置构成不同的语法意义。俄语:重音→单复数;英语:重音→区别词性(’pro’duce) F、调位:改变一个词的声调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陕西话靠声调区分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古汉语“伐”
其中,量位、调位也可看作内部屈折,都属于词内部的语音变化→音质音位的变化和超音质音位的变化 3、世界语言的形态分类
根据所用的主要语法手段分为分析语和综合语; 根据词的形态特点(语法形式),即根据有无形态变化和语法手段的异同,从语法角度把语言大致分四种: 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1)孤立语 / 词根语 / 无形态语
特点:多是根词、复合词,少形态变化和附加语素,很少派生词,几乎没有只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 词本身几乎没有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词与词的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语序和虚词重要。 汉语、苗语、越语、缅语等汉藏语系大部分都是孤立语。
(2)粘着语
特点:具有一定意义的附加成分接在词根或词干上构成形态变化,但结合不紧,附加成分好象黏附在词根上; 语法关系和结构由语言成分的自由组合表示,附加成分与词根的界限分明;
词的前面和中间不发生变化,只是词的尾部发生变化,表示语法意义; 一种语法形式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由一个附加成分表示; 词根与附加成分本身一般无变化,按一定顺序黏着起来组合成词。 土耳其语、芬兰语、匈牙利语、日语、维吾尔语等都是粘着语。 (3)屈折语
特点:主要用屈折变化表示语法意义。分内部屈折(词内部变化)和外部屈折(词尾的变化) 丰富的词形变化,特别是内部屈折;
一个语法形式可表示多个语法意义,如helps→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陈述式、主动态 词根与词尾结合紧,一般不能分离而各自独立。
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属于屈折语。
(4)复综语 / 编插语
特点:分不出词和句子。一个词的构成成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成分互相编插组合,连缀成句子。动词含有多种复杂成分→通过这些成分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作用同一个句子)印第安语、古亚细亚语系的某些语言都是复综语。
契努克语:i n i á l u d am.(我来是为了把这个交给她。)
第4学时
(三)语法范畴
语法意义表示内容很多,有些是高度概括的抽象意义,有些是组合中的结构关系意义。对这些意义进行再归类就是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体、时、态、人称、级等。语法范畴内容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和每一类包含的基本类别,而且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1、定义:语法意义的类别→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出来的功能意义或关系意义的类别。 2、主要语法范畴:通过词的形态变化(综合性手段)表现出来的意义类别。
性、数、格(名词、代词);时、体、态、人称、式(动词);级(形容词、副词)
(1)性:通过词(主要是名词、代词)的形态变化表现事物的性别特征。欧洲的许多语言中都有。
法语、意大利语→阴性、阳性;俄语、德语→阴性、阳性、中性;英语不明显(第三人称单数:he / she / it) 讨论:汉语中的第三人称单数“他/她/它”不是性的语法范畴? (2)数:通过名词、代词等的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量的特征。 印欧语大都有,I→we;-s;
讨论:现代汉语的“们”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数范畴?→表示不定数:三个老师们(不正确);我们(表单数/复数);三班的同学都到齐了(不用“们”)
(3)格:表示名词、代词等同其他词的关系。这是最复杂的语法范畴。 不同的语言格也不同→内容/数量不同(一百几十个):内部屈折(he→him)外部屈折(brother’s→所有格) 最常见的是主格(动作者,主语)、属格(领格,修饰、领有关系,my)、宾格(对格/与格,动作受动者) 英语的名词有两个格:一般格和所有格’s;代词有四个格:I(主格)→me(宾格)→my→mine(所有格) (4)时: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特征(强调时间) 动作时间——说话时间:一致→现在时;之后→将来时;之前→过去时 英语中有两种:look(现在时)looked(过去时)
(5)体: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动作进行状态的特征。(强调动作的持续与否)
- 37 -
37
不同语言的体范畴种类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俄语的体范畴:未完成体(动作持续:过去、现在、将来持续或重复的动作)
完成体(动作不持续:过去或将要完成的动作)
英语的体范畴:一般体(泛指);进行体(持续);完成体(不持续)
(6)态: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动作与主体的关系→主动态(动作主体发出者)/ 被动态(承受者) 英语中的态范畴:主动态(动词原形)/被动态(to be+过去分词) 另外还有自动态、使动态、互动态的态范畴。
(7)式: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明说话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态度。 常见的有:陈述(肯定或否定动作行为)、祈使(请求、命令动作进行)、虚拟(假定、推测某种动作) 英语中无式的语法范畴,靠分析手段表示;汉语则靠语调和语气词表示。俄语中有。 (8)人称: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动作行为与主体的关系。(动作行为由谁发出)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
动作行为由说话者发出→第一人称;听话者发出→第二人称;由第三者发出→第三人称。 印欧语中,谓语位置上的动词要与主语的人称保持一致。(俄语) 讨论:人称代词是不是人称范畴?
任何语言中人称代词都区别为三类,但只要动词不变化,这只是词汇意义而并非语法范畴。英语中的人称范畴不典型,英语动词“be”的现在时单数,才分别有人称变化:I am ,you are ,he(she、it)is。:I am / you are / he is (9)级:通过形容词或副词的形态变化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程度差别。 三级:原级(一般)、比较级(较高)、最高级(最高)如:tall→taller→tallest 英语只限于单音节和少数双音节词→其余借助于虚词(用分析手段表示):less/lest;more/most 综上所述,各种语言中的语法范畴都是不相同的。 第5学时
四、词法和句法
(一)词法: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构词法、构形法[形态变化]、词的语法类别[形态组合特点]) 1、构词法(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词组合成短语的规则 组合规则的体现) 词:单纯词(一个语素:单音/复音)
合成词:派生词(形态构词法/附加法);复合词(句法构词法/词根复合法)→两者的构成方法不同
(1)形态构词法/附加法
通过给词根(语素)添加附加语素而构成新词的方法→主要构成派生词→印欧语重要 添加前缀:在词根语素前面添附加语素(表示一定的词汇意义)→老—、第—、in—、 添加后缀:在词根语素后面添附加语素(表示一定的词汇意义)→—子、—头、—er 叠音后缀:—油油
添加中缀:较少。马来语、柬埔寨语有。 思考:汉语的“古里古怪”“马里马虎”? 一个词根可添加几个词缀:unlovely
同一词缀可构成不同的派生词:quickly(adv);manly(adj)
不同词缀添加同一词根构成同根词、同族词。man→manly、manliness、manish、manful (2)句法构词法/词根复合法
把两个词根语素或词根语素成分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构成新词的方法→构造复合词→与词与词的组合相似 句法构词法在汉语中是最重要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 有时候内部屈折、重音移动也能构造新词:如food→feed;’pre’sent 某些语言中复合词中间有起连接作用的音位,如俄语。
2、构形法:词的形态变化的规则→构成同一个词不同语法意义的方法 附加法(不构成新词)、内部屈折、零形态、量位、重叠、异根、调位等语法手段 构词与构形有区别:
构词:不同的词怎样组合成→语素组合成新词的规则(词汇意义变化)
构形:同一个词的变化规则→语素变化,但未形成新词(语法意义变化)→主要通过综合性手段表示 第6学时
3、词类——聚合规则的体现
(1)定义:词的语法类别→从语法角度对词进行分类→语法分析的需要,说明词的语法作用。 (2)划分标准:形态标准、句法标准(功能特征)、意义标准等
形态标准:语法意义的形式标志。性、数、格→名/代;时、体、态、式、人称→动词;级→形容词、副词 句法标准:→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副词不能修饰动词;数量词修饰名词);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 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和动词;名词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作谓语、定语
意义标准:有时可以参考。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动词 词类是词的语法类别而非词汇的类别;→意义相近的词的语法特征不同。 (3)词类划分
三个层次:A、两大类:实词(词汇词)→主要表词汇意义:开放性,成员无限
虚词(语法词)→主要表语法意义:封闭性,成员少而固定
B、基本词类:实词(名、动、形、代)虚词(介、连、助、语气、副) C、独有词类:汉语(量词、区别词→非谓形容词:人造、中式、阴性)
英语(定冠词/不定冠词)
每个词都有不同的类,有些词可归属不同的类→句法功能多:多个词类
before/after:介词、助词、连词 汉语:好(形容词、副词) 包裹(名词、动词)
- 38 -
38
成员数量:开放性词类:成员不限,因时而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封闭性词类:成员有限,数量少而固定→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二)句法:短语和句子的构成规则(组织模式+结构特点) 1、句法结构关系 (1)结构与成分
A、 结构:完整的一组词的组合体→由词组成;完整有意义(激动的心情[教室]);组合体(短语/从句) B、成分:句法平面上进行语法分析得出的语法单位(词、短语、分句)→最终分析的语言成分是词 (2)句法结构关系
句法关系:各构成成分[词+词;词+短语;短语+短语]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
句法结构:体现句法关系的模式。它是对上述句法关系的再概括而得出的类型模式。
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显性形式、隐性形式 显性意义:只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
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的关系等。 显性意义与隐形意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句法关系通常可分为陈述关系、修饰关系、支配关系、平行关系、补充关系。分别形成五种结构模式:主
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并列结构、述补结构。
(3)主要句法结构类型(五种) A、主谓结构(主谓关系/表述关系)
两个成分的关系:陈述与被陈述 / 对象与内容→天冷;今天星期一;大家听课 有些语言中(日语、俄语)的主语有形式标记。 B、偏正结构(修饰、限制关系)
两个成分的关系:修饰与被修饰 / 从属与中心语 中心语:名词性→定中结构(雪白的纸张);动词性→状中结构(飞快地跑;非常漂亮) 不同语言的语序不同。汉语(定语、状语在前)英语(可前可后) C、述宾结构(支配关系/述宾关系)
两个成分的关系:支配与被支配 / 关涉与被关涉 有些语言的宾语有形式标志(日语);有的语言宾语可放在前面(何有;不之觉); 被支配对象有直接对象(表事物的NP→远宾语) 间接对象(表示人的NP→近宾语) D、述补结构(动补关系)
两个成分的关系:补充与被补充(说明结果、程度、状态、趋向)
述语+补语:喝完、吃饱、建成、站起来 英语(补足语/表语)→与汉语稍异 E、并列结构(联合关系/并列关系)
各个成分之间是同等并列的关系。成分之间常用关联词:和、及、与、跟、同、and 成分之间的位置大部分都可互换(有时约定俗成不能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句法结构对词形式的制约
在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中,句法结构制约着词形变化。
(1)一致关系:特定句法关系中属于特定词类的几个词的形式具有相同的语法范畴特征。→一个词的形式
要与另一个词的形式保持一致。
如man eats→men eat:动词本身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为了和主语一致而似乎具有了相同的语法范畴特征。 俄语:偏正结构中,形容词的性、数、格要与名词保持一致。中心语决定形容词的范畴特征。 英语:代词与动词保持人称上的一致性。(it/he/she is;I am;you are) (2)支配关系:特定句法关系中,特定词类的一个词形式决定另一个词形式显示一定的语法形式范畴。 →
一个形式决定另一个形式(两形式不一致)
德语/拉丁语:介词支配名词(介宾结构)→名词必须表现为格的语法形式。 介词本身无格的语法形式→决定其支配的名词具有这种特定范畴。 如“到”、“向”支配宾格,“沿着、来自”支配离格。
英语中,代词作为被支配词时有格的范畴。I help him / He helps me。
第7学时
2、 句型:句子共有的结构模式→抽象概括的结果 汉语中基本的动词句型:(1)vi句→S+VI
(2)VT句→S+VT+(O) (3)是字句→S+是+O (4)双宾句→S+V+O1+O2
(5)连动句→S+V1+(O1)+V2+(O2) (6)兼语句→S1+V1+O1??S2+V2+O2 4、句子的变换与扩展
长句是由基本句型扩展而成的;短语是由长句拆分而成的。
主要手段:运用规则将一种句式变换为另一种句式 / 将短句变为长句 / 将长变短 (1)连接:把相关词语连接起来→形成复杂的并列结构充当句子成分。 她喜欢唱歌。她喜欢跳舞。她喜欢画画。→她喜欢唱歌、跳舞、画画。 (2)添加:句子的某一部分添加从属成分。(补充修饰限制成分使之更复杂) 他很伤心。他流泪了。他伤心得流泪了。他没有流泪。他流泪了吗? (3)替换:替换句子中某一个或几个成分构成新句子。(虚词、语调)
我把杯子打碎了。→我打碎了杯子→杯子被我打碎了。他在唱歌吗?→他在唱歌呀! (4)删略:删去重复或不必要的句法成分。
- 39 -
39
我把杯子打碎了→我打碎了杯子。 A letter was written by him→He worte a letter。 (5)移位:改变句法成分的相对位置。
将宾语变成主语,句型变成被动句:我喝完了水。——水被我喝完了。 将宾语变成话题主语:我喝完了水。——水我喝完了。
将宾语变成把字句的介词宾语:我喝完了水。——我把水喝完了。 5、句子分析法
主要的句子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1)句子成分分析法→传统语法分析法
最早由柏拉图提出→静词(主语)和动词(谓语)
特点:以词为单位,根据词与词的关系逐个确定句子成分
步骤:先分主语和谓语,然后各自找出其中心语,再确定其附加成分:宾语、定语、补语、状语 优点:词与词的关系分明,词的作用和功能清晰。
缺点:不能反映句子的结构层次→句子的组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层次进行的。
以词为单位,有时很难确定谓语中心→中心语有时不是词而是短语:他喜欢的正是我不喜欢的。 (2)层次分析法(受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特点:按语言成分组合的顺序分析句子结构的内部层次,逐层找出直接组合起来的两个直接成分→分析到
词为止。分析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层次的方法,一般使用直接成分分析法。这是一整套切分语言单位的理论和方法,它按照语言组合的次序,层层切分,逐层分析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把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切分出来。复杂词组的直接成分,有的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还要继续往下分析,直到所有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
每—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例如,―看/电影‖
这个组合中―看‖和―电影’’就是两个直接组成成分, 而在―看/一部//电影‖中,―看‖和―一部电影’’是第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这就是语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特征。语法规则的递归性使语言富有组合上的变化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可以用有限的手段来表达无限的思想。
优点:揭示了句子的结构层次,有助于人们的认识理解;可以分解某些歧义结构;句子的内在层次一目了
然,直接成分可大可小。如:打败敌人的军队;使用资料的结果
缺点:从形式出发分析句子结构,不能解决语义歧义结构。→鸡不吃了:(人不吃?)(鸡不吃)→添加 (3)其他的句子分析法
从语义出发分析句子的方法:变换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 炮架在(状态)山上;砍光(疼/累)了;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演着戏
第8学时
五、语法的发展
(一)语法的发展缓慢→原因?
1、社会发展:交际需要,思维发展→调整某些语法规则:“非常可乐” 2、语言内部系统的语法变异→方言共同语、书面语口语、阶级阶层 3、外来语影响→定语中心语后置:门,推开了。 他走了,悄悄的。 (二)语法发展的表现 1、组合规则的发展 ①词序的改变
先秦时期“宾-动”基本格式→汉魏以后“动-宾”基本格式。 上古汉语有“O+V”→语序调整为“V+O” →寡人是问,何罪之有 ②偏正结构“大名”、“小名”位置的变化 ③“五四”后句法结构的新特点 2、聚合规则的发展
主要表现: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发展。 (1)词类的发展→新的产生,旧的消亡
助词、连词、介词等大多数虚词都是由古代实词发展而来的。 量词→古汉语没有(三皇五帝、牛一马二、二牛);上古前缀“有”后来消亡; (2)语法手段变化
汉语动词和形容词重叠(古汉语无→现代汉语多) 英语,古代词尾丰富→语序次要 (3)语法范畴变化
汉语表“体”的范畴(着、了、过)唐宋以后产生的。
英语人称代词本有单数、双数、多数之分,双数在中古英语就消亡了。 (4)语言类型变化
英语:古→形态丰富,综合性手段→属于屈折语 补充: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语法发展中经常起作用的、带有整齐划一的趋势的作用,叫做类推作用。类推在语法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语法类推是人们按照一定的主流规则将新规则归入主流的过程。在语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新格式
(弱式规则),为符合语法整齐划一的要求,新格式被有意识地推广到已存在的、运用着的旧格式(强式规则)之中,扩展适用范围,进而达成新的整齐划一,使语法规范化。如英语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来是swollen,由于绝大多数过去分词的形式是在词干后加-ed,现在swolled替代了swollen。
特点:语法类推作用是一个逐次推进的过程,不是一起完成的。在变化过程中有一个新旧语法共存的过程(像语言的融合经过双语现象一样)。类推作用不是万能的,总会有例外的情况。如汉语中,偏正结构一般是形成“定
- 40 -
40
语——中心语”或者“小类——大类”的形式,如“稻草”,但是仍然还有“草芥”等“中心语——定语”或“大类——小类”的结构。
语法的普遍特征(见语纲124)
(一)一切语言都至少有由名词性词组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
(二)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性词语。
(三)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全部或一部转成名词性词语,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 (四)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 (五)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疑问句,都能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
(六)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
第六章 文 字 【教学目的】
认识文字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文字的起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文字改革的原因与基本方向;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 【基本概念】
文字 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 语素文字 音节文字 音素文字 笔画 正字法 【基本理论】
一、文字的性质; 二、文字的起源理论 三、文字的发展过程 四、正字法理论及原则 五、书面语和口语的特点 【重点难点】
一、文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性质和作用
三、象形文字和记事图画的区别 四、怎样进行文字改革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六章
文 字
第1学时
一、文字的性质
1、文字是一套符号系统,它是记录语言的一套书写符号系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最重要的辅助与扩大有声语言交际作用的工具。 2、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系统。
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也有它的形式和指代的对象。它的形式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字形,不管是像汉字这样的方块字形,还是像英文字母那样的表音字形,都是文字符号的形式,人们通过视觉可以感知。虽然各种文字在记录语言的功能上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无论哪种文字都能够传达它所记录语言的意义,同时人们又能将书面语还原成有声语言。
3、文字符号又是成系统的,有其内部不同层次的的构成单位和结构规则。
文字拥有一整套特定的形体符号和书写规则以及它跟语言之间的特定关系。比如,汉字的基本构成有笔画、笔顺,还有更高一层的偏旁,它们组合成每一个汉字是有规则的。在汉字进一步组合时还有书写顺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等。又比如,英文等拼音文字系统中也是由字母、拼写规则、标点等各项要素和规则构成。 完整成熟的文字系统才能把语言符号记录下来,使通过听觉感知的口头语言可以转化为书面形式。
4、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假定性。
一定的形体与所指的语言成分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汉字与它所代表的词或形位之间的联系也是相对的,从根本上说是任意的,一字多形以及字形的不断演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必须适应自己
- 41 -
41
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
5、文字还具有示差性的重要特点。
在具体的文字体系中字与字或字母与字母之间必须在形体上保持一定的差别。示差性是保证文字正确记录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持文字自身存在的关键所在。文字符号相互间的差别甚至比具体的形体更为重要。
二、文字的作用
1、文字不仅使语言得以流传与保存,而且完善和扩大了语言的交际效用。
语言是以声音为形式依托的符号系统,而声音的传递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从时间上讲,语音一发即逝,不能留存;从空间上讲,语音的传递和接收必须在一定的距离之内。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的知识传承只能靠口耳相传,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都很缓慢。当文字出现后,语言被视觉符号的文字体系记录下来,这就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中的局限,知识的传承和普及有了更好的形式依托。
2、文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文字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传播的范围,社会得以迅速发展,人类自此进入有史时期,形成文明的基础。可见文字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文字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文字并不仅仅消极地记录语言,而且还积极地影响语言,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有些在口语中消失了还可以保留在书面语中,若干后也可能重新复苏,被人启用。
另外,随着自身的发展,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文字甚至比有声语言更便于人们接受所表达的内容,在现代社会和生活中人们借助文字通常比借助有声语言所获得的信息更多。
三、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2、文字用“字形”通过“读音”和语言的语素或者词产生联系。
3、不同的文字的区别就是“形、音、义”关系的不同,也就是说,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就产生不同的文字体系。文字的特点要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一)汉字的特点(汉字和拼音文字的区别)
1、汉字一般不能通过字形判断具体的读音,有些汉字可以通过声旁确定音类或者大致的读音。 2、汉字往往可以通过字形断定义类。字形中可以确定义类的部分叫做形旁。
3、汉字的字形不限于和一种读音挂钩,古今的汉字读音有异,不同地域的读音也有差别,但是汉字的字形
不变,不会影响对汉字意义的理解。
(二)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汉字始终是一种文字,是符合文字和语言的关系这一规律的。不能说因为汉字侧重于表义,就认为汉字就是一种可以脱离汉语而存在的、是可以“看”得懂而不需要和字音、和语言相联系的符号系统。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一个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虽然一个音节不是固定地表示某个语素,还有许多同音语素,但语素的单音节形式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汉字也是记录音节的,一个字独立地表示一个音节(但与音节不是对应关系),也正好记录一个语素,与汉语语素的特点相适应。同时,由于汉字与语素基本上对应,而不固定地与某个音节挂钩,所以正好适应了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使得汉字具有了超方言的特性。 第2学时
四、文字的起源
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而文字只有几千年的历史。社会的需要是文字产生的前提。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记事的方式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种是实物记事,一种是图画记事。
1、 实物记事
实物记事的方式很多,如中国古代典籍《易经》中就有结绳记事的记载。在古今中外许多没有文字的民族都有用日常所用的实物记事的情形。有些实物只是用来帮助记忆和提示,如有的原始部落中用豆子颗粒记数,也有的实物具有一定的抽象的象征意义,如景颇族中用辣椒代表爱情。
实物记事一般都是没有文字的社会里人们用以辅助语言帮助记忆的记事方法,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不具备文字的性质,文字不可能在实物记事的基础上形成。
2、图画记事
图画记事是文字产生以前人们用简单的图形来帮助记忆和记载某些事情的方法,也是最为形象的感性传递方式。记事图画虽然也画着具体事物的形象,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图画,而是记载某种事物或某件事情的辅助性表达方式。
不管是实物记事还是图画记事,都是为了帮助记忆,和语言没有直接关系。记事图画虽然是象形文字的先驱,它本身还不是文字,但是,图画却成为文字的起源。当图画文字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形体,并且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时,记事图画才有可能转变成文字。文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则在于,图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去表达一定的意义,是不能“读”的,而文字则是用一定的形体,通过“音”去表达一定的意义,是可以读的,这一定的形体不但可以重复使用且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相当,这也正是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又不同于图画之处。
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记事记录了事物(简化图形就可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正是文字产生的前身。 人类文字的起源,大概经历这样的一些阶段:口语记事——实物记事——图画记事。其中实物记事和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关系,而图画记事可以说是文字产生的前身。图画记事通过简化,使一个个的图画表达出一定的意义,并与口语的语素或者词联系起来,才产生文字。
五、文字的发展 1、早期的造字方法
早期文字通常由象形、象意、象声、转注等方法造出来的。
由象形字和会意字构成的表意字虽然可以通过形体知道它所表达的意义,但这种由形体知义的过程往往不是
- 42 -
42
很准确,有时候人们不一定知道象形和表意字代表的究竟是哪一个语素或词,况且语言中还有许多虚词和抽象的词是难以象形和会意的。表意字必须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对应,有明确的读音,才能真正代表语言。字形与语词的声音挂钩,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人们认识到字形与语音之间的联系后,就可以借用一个同音的表意字来记录语言中的另一个同音词,或者在一个表意字的旁边用另一个表意字加注读音,因而出现了意音文字。表意的文字或表意兼表音的文字,虽然人们通过字形能产生对客观事物及其性质、状态的联想,但它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如一个字一个形,字数太多;只表意不表音,看字形无法读出字音等。比较理想的文字应该是既能准确地标记语言,又能够便于学习和使用。
从造字方法看,由象形、表意到表音是文字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无论是那种文字体系,都是记录语言的,包括语音和意义。
2、 世界重要的表音文字 (1)音节字母文字
音节字母文字是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的文字。它适应于音节数量不多,音节结构比较简单的语言。 (2)辅音字母文字
辅音字母文字的字母只表示辅音,元音只用一些附加符号,有的连符号也不用。使用这种文字的语言通常是辅音较多,元音较少并依靠元音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
(3)音位字母文字
音位字母文字的字母基本上是代表音位的。它既有表示辅音音位的字母也有表示元音音位的字母。 3、文字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1)表意: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出来,象形字、会意字 (2)表意兼表音:意音文字体系包含三种不同类型: 表意字、借表意字充当表音字(假借字)、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字(形声字)。 (3)表音:音节文字、音位文字。
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
从造字法看,汉字的总趋向是由表意向表音发展。 第3课时
六、正字法的重要原则 1、表音原则
按照词语的实际读音拼写词形的原则。依据表音原则书写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词语的实际读音,也比较容易掌握。表音原则对于新创造或新改革的拼音文字是非常适用的。
2、形态原则
拼写时严格按照词的形态构成,相同的形位写法永远相同,即使由于形态变化,实际读音已经发生变化,拼写仍旧不变,这个原则就是形态原则。它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原则,有利于建立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便于记忆和书写。
3、历史原则
根据词的来源或过去某一时期的读音,按照传统的写法而不按当前实际读音拼写词语的原则成为历史原则。按历史原则拼写的文字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有利于区别同音词和阅读古书,对不同方言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各种表音文字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以某种原则作为正字法的主要原则。具体文字体系中主要正字法原则的变更将导致书写符号整个体系的变化。
七、文字改革
文字的改革是使用文字的社会对记录本族语的文字体系所作的自觉的修改或变革。
文字和语言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不同语言中这种不相适应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为了让文字更好地记录语言,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人们可以根据文字发展地趋向,必要时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整理和改革文字。
1、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改进
文字的改进是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前提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有些拼音文字字母不能准确反映实际读音,需要局部改进拼写方法,就像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美国英语,从书写形式上看,和英国英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很多读音都有异,这是美国对英语进行改进的结果;汉字的简化字也是一种改进。
2、字母体系的改换
字母体系的改换是拼音文字范围内的改革,它一般不改变表音文字的性质,只是用一套字母代替另一套字母,由一种拼音文字改为另一种拼音文字。如日语和朝鲜语,原来是深受汉语的影响的,后来吸收拼音文字的长处,形成粘着语。
3、文字制度的变化
象形表意文字体系和表音文字体系之间的更换是文字制度的变换,是最根本的改革。这种情况往往多是用表意文字改为表音文字,而且只要是改为音位文字。
这类改革难度比较大,因为涉及到古代文献的转写和文化传统的保存问题。越南的文字改革就是从借于汉字的意音文字的字喃变为表音文字的拉丁字母。
文字改革虽然是人为的,但同样受语言特征以及语言以外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文字系统,如汉字,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保存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要进行文字性质和类型的变革首先必须要解决书面语的继承这一问题。汉字虽然字符量大,学习起来比拼音字母困难些,但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方言分歧大,汉字作为一个意音文字体系除了适应了汉语的语言特征,同时也超越了语言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差异,起到了贯通古今,沟通南北的作用。汉字体系在传承文化传统,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方面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汉字体系没有根本变革的必要,在文字体系内的改进也应慎重而行。 讨论:汉字能否进行拼音化改革?
(一)汉字的优点和作用
- 43 -
43
1、汉字有区别同音语素或同音字的功能。
2、汉字具有比拼音文字更强的超空间功能(超方言功能)。
3、汉字具有比拼音文字更强的超时间性。
4、汉字记录了丰富的文本,继承了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目前还不需要对汉字进行拼音化改革。原因:
1、汉字的音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结构的特点; 2、汉语语素数量比音节数量要多,汉字能区别同音语素; 3、汉语方言区多,普通话不普及,汉字能沟通方言;
4、汉民族历史文化悠久,汉字承载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八、书面语和口语
(一)定义和特点
1、口语: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1、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规范着口语的发展。 2、口语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的变化总要先于书面语的变化,不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进书面语向前发展。
(三)书面语的保守性及其改革
书面语与口语脱节的原因?——改革书面语
1、书面语相对口语而言比较保守,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言文脱节的局面。
实词方面:掌故 桎梏 滥觞 就范 凯旋 瞿烁 急遽 虚词方面:之 其 之所以 俾 尚 甚 兹 谨此 聊以 成句方面:特此报告 岂有此理 狼子野心,何其毒也!
文言文:先秦与口语基本一致。两汉出现距离,此后2000年仍仿写文言。 2、书面语完全脱离口语,是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反常现象,于是改革书面语。“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第七章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起源的几种理论;认识语言发展的表现,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语言的接触与融合;了解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认识语言发展的规律;了解语言的谱系分类。 【基本概念】
语言接触 双语现象 借词 洋泾滨语言 克里奥尔语 世界语
地域方言 社会方言 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 【基本理论】
一、语言的起源理论; 二、语言的发展理论
三、语言的接触和融合,分化和统一 四、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部规律 【重点难点】
一、语言起源的代表学说和理论
二、语言发展的方式 三、语言发展的原因
四、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 五、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七章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 44 -
44
第1学时
一、语言的起源(关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各种学说)
(一)劳动说: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起源理论→从劳动角度作出科学的解释 1、劳动决定了语言产生的需要:共同劳动→交际交流
2、劳动决定了语言产生的可能:直立行走→发音条件、听觉条件、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二)手势说
可能存在早期的过度阶段,但其作用和价值无法与有声语言相比,原因? 1、工作的时候无法进行手势交际 2、黑暗中手势交际无法进行 3、语言传承保留 (三)摹声说
根据语言中的摹声词推测,但语言中这类词很少,有些抽象概念无法表达。 (四)感叹说(叹词起源论)
语言起源于人的感情冲动→这类叹词更少,根本不可能靠它们完成交际 (五)社会约定论
这与语言的任意性、约定俗成性特点相违背。 (六)咳唷说(吭育说/劳动呼声说) 语言起源于人类早期劳动发出的呼叫声。
现在有很多问题仍很复杂:最早语言的状态?语法怎么形成的??? 通过目前的科学研究,关于原始语言有几点可以肯定: 1、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口耳相传
2、语言一开始就是音义结合体→音义结合的符号
3、语言一开始就与人的抽象思维相连→伴随抽象思维 4、语言一开始就具备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 5、语言一开始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以上特点紧扣语言的性质特点总结出来的。 二、语言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
1、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不能脱离社会+发挥交际职能 2、语言发展不平衡→语言各要素中,语法发展最慢,词汇发展最快
3、不同语言的发展差异很大→原始语言应该是一致的,随着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不同语言 4、政治经济的集中使方言成为共同语(如:北京话)
第2学时
(二)语言发展的具体表现
语言发展包括个体要素的发展和整体系统的发展。
个体要素的发展:临时性变化→个性特点,尚未固定(言语→语言)
历史变化→语言结构内部的演化和更替→历史固定下来的语言事实,新旧要素的演变 整体系统的发展:共时变化 历时变化
临时变化与历史变化是辨证统一的,其中,历史变化是语言发展的主要内容; 临时变化可以转化为历史变化:言语成分→临时变化→语言成分→历史变化 (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
语言系统的共时发展→在共时平面上的语言分化问题(语言分工的差异造成的):社会方言(阶级语、行业
语、黑话、禁忌语等)和地域方言
共时发展包括社会变体(社会方言)和功能变体(改换说法)
语言系统的历史发展→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语言的分化统一;语言的接触融合 1、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方言与共同语的转化问题) 社会发展→语言发展→不同阶级社会的共同语不同
氏族语言 部落语言 部族语言 民族语言 氏族社会共同语 产生语言分歧 方言分歧明显 方言分歧严重 没有方言 书面语、文学语言形成 民族共同语产生 文学语言产生
民族语言是现阶段语言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国际语言,消除了方言,世界通用的语言。 2、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语言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 (1)语言的分化→社会分化的结果
语言的分化就是一种语言分化成两种或多种独立的方言或独立的亲属语言的过程。
生产不发达→社会分化→半独立的地方性社会群体(半分裂状态)→服务于之的方言(地方变体) ——
与共同语有联系→继续分裂→社会解体(全分裂状态)→亲属语言形成(与共同语断联系) 语言分化的三种情况: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职业、阶层等方面的人在浯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
社会方言是因社会的分工而出现的语言分化,行业用语、术语、阶级方言都是常见的社会方言。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社会方言是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阶级的差别引起的,差异比较小,主要差异表现在词汇上。(见前面)
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变体),主要差别是语音。地域方言是因地域的隔离引起的(语言发展不平衡),差异比较大,主要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也有表现。汉语的七大方言:汉语方言主
- 45 -
45
正在阅读:
非常重要齐全的语言学概论笔记(厦大版)04-22
旅途11-03
公园一角作文600字07-03
保密工作个人述职报告精选例文08-02
快乐英语社团教学设计重点讲义资料03-08
2018年商务局年终工作报告及2019年工作计划范文08-08
2012最新完全版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说明书(doc内嵌CAD图纸)下载后可获得CAD图纸12-1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厦大
- 语言学
- 概论
- 齐全
- 非常
- 重要
- 笔记
- 亲属关系证明格式
- 《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书评
- 陆良县特色小镇投资建设研究报告(目录) - 图文
- 仿写句子事例
- 一河一策整治方案汇报
- 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 3D打印材料知识 - 图文
- Allegro16.5新增功能详述
- 注册会计师考试财务管理公式大全
- 在零售业上之应用-以7-ELEVEN个案探讨为例
- 浅析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关键控制点及对策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年中考对比阅读集锦
- 高职金融学课程标准
- GPS静态测量实习报告
- 2015-2020年中国钢桶市场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图文
- 2016年质量Target 质量验厂新流程
- POI读写海量Excel(详细解读)
- 商务接待流程及标准
- 健康评估试题
- Log4Net之记录日志到文档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