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

更新时间:2024-02-13 20:47: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桑德尔的《正义》课

桑德尔的《正义》课

作者:小 宝

来源:《课外阅读》2010年第21期

二十多年前,迈克尔·桑德尔就在哈佛大学开设一门叫《正义》的政治哲学课。迄今为止,注册这门课的学生已经超过一万四千人。《正义》成为哈佛校史上学生最多的课程。去年,桑德尔的《正义》课被制成DVD正式出版。现在,去土豆、优酷等网站能看到十二堂课的完整视频。

桑德尔长得非常像我心目中的哈佛教授:衣着相当拘谨,神色略显腼腆,谢顶十分严重……但一站上讲台,立刻充满自信,而且光芒四射,他展示的是思想的力量。他教授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名词,不是一大堆需要记忆的概念;这个思想是动词,他思想,他让学生一起思想。他的《正义》课,是十二小时头脑运动——最高级的头脑运动。

“让我们从一个故事讲起。”这是桑德尔第一堂课的第一句话。他为这门课程设计、搜集了几十个故事和案例。这些故事和案例绝不是噱头或花絮,而是激发学生思想的起点——请看他的故事如何展开:

假设你是一个有轨电车司机,你的电车以每小时六十英里的速度疾驶。忽然,你看到前面轨道上,有五位工人在工作。你想停下电车,但刹车坏了。你感到绝望,电车正在向五位工人撞去,他们必死无疑。就在这个时候,你发现轨道右边连接着另一根轨道,那根轨道的尽头,也有一位工人在工作。电车的刹车坏了,可是方向盘没有失灵。你可以把电车开上右边的轨道,前面轨道上的五位工人可以躲过一劫,但右边轨道上的那位工人却会被撞死。

第一个故事结束了。桑德尔问:现在我们怎么做才是对的?请大家举手,有多少人同意电车转向?有多少人不同意?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同意转向,为了挽救五个人的生命,值得一个人牺牲。少数派学生也发表了意见。

桑德尔接着讲了第二个故事。还是那辆刹车失灵的电车,不过这一次你不是司机,是个旁观者。你站在桥上看着桥下的电车撞向五位工人,无能为力。突然,你发觉身边还站着一个胖子,很胖,胖到如果他卡在轨道上,电车就会停下,五名工人就会得救。当然他会被轧死。桑德尔问:请大家举手,多少人会把胖子推下桥去?多少人不会?这一次,大多数学生都不同意推人下桥。桑德尔追问:转向和推人的原则,不都是“牺牲一人胜于牺牲五人”?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前是而后非?我想听一听你们的想法。讨论更趋活跃。

故事还没完,桑德尔继续说,六个人在电车事故中受伤,都没死,紧急送医。其中五个人是中度伤害,一个人重伤。你是医生,救活重伤号,要花一天的时间。重伤号救活了,其他五个人因为缺乏及时疗救而告不治。你也可以先照顾五个病人,那样重伤号会死。作为医生,多少人会选择先救重伤号?多少人会选择先救五个人?多数学生的票投向五个人。

那么,医生还会碰到另一个故事。你是医生,你有五个病人,他们都需要器官移植才能活下去。一个要心,一个要肺,一个要肾,一个要肝,一个要胰脏。医院里一个器官都没有。这时候一个健康的人来医院做体检,他正在打瞌睡。你可以悄悄地从他身上取走五个器官。他肯定会死,但你救了另外五个人。有人会这样做吗?

这是桑德尔第一堂课的四个故事。可以想象这四个故事激发的讨论和争辩。这时候,哲人准备登场。桑德尔说,这些故事和后来的讨论中,已经涉及一些重要的道德原则。有人对这些原则做过极为深入的思考和论证。比如边沁,比如康德。几百年前的哲学家于是走进课堂,不戴教师爷的面具,只是以讨论者的身份,和同学们一起激荡思想。

这是真正的思想课、哲学课、智慧课。似乎遥远空洞的政治哲学就在人们身边,一点都不乏味。人们随时部有可能面对电车刹车失灵,需要选择,需要判断,选择和判断需要哲学智慧。真正的哲学智慧并不是先哲的语录集成,而是你自己的慎思明辨。先哲只是你思想的同志或论敌,他们帮助你把问题想明白。作为一门思想课、智慧课的教授,桑德尔十二堂课内提出一系列问题,却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自己的答案。哲学让你获得思想能力,让你自己的答案饱含智慧。

篇二:试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

试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

摘要:柏拉图是最早明确系统地探讨“正义”问题的哲学家,其正义观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正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之后的西方一直到近现代的各种正义理论都能从柏拉图那里找到它的思想渊源。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所体现的正义观进行梳理,从而更加清晰深刻地对其进行理解与阐释。

关键词:个人正义 国家正义 理念 善不正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这部著作探讨的主题,直至今天仍吸引着思想家们进行不倦的思考。

在《理想国》中,与苏格拉底讨论“什么是正义”的人们对“正义”提出了多种解释。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讲真话、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帮助朋友,损害敌人;色拉叙马霍斯认为人们都是把守法当作正义,而法律是国家统治者制定的,统治者是强者,他们制定的法律必然对自己有利,因此,所谓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格劳孔则认为由于人们在相互损害时,对从这种损害中的获利与受害进行比较,发现害大于利,从而相互协议、制定法律,放弃相互损害,而人们把就把守法践约称作正义,因此,正义来源于人们的契约或协议,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对上述正义观念进行了反驳,系统陈述了自己的正义观。

一、柏拉图的“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

柏拉图的正义分为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但是,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都属于正义理念的影像,是对正义理念的摹写,而不是正义理念本身。

㈠、个人正义

个人正义反应的是人类灵魂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类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组成。理性近乎美德,欲望近乎邪恶,激情介于二者之间。理性是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性标志;欲望则是人类产生恶的根源,是人类动物性的一面;激情虽然也被赋予动物,但是它可以通过理性的

引导,成为人的一部分。理性才是人类灵魂的本性,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引,激情和欲望就只能让人们去追逐表面的快乐。只有理性才能穿透虚幻的世界去追寻真实的世界,是人们发现那些能够产生真正快乐和真正幸福的对象。

其中,理性的品质是智慧,激情的品质勇敢,而对欲望的要求则是节制。当理性在灵魂中处于主导地位,激情辅助理性控制欲望,欲望能够节制时,就实现了正义。与此相反,灵魂中的三个部分互相干涉,特别是欲望僭越,妄图取得主导地位时,就会造成不正义。柏拉图的个人正义是建立在人的灵魂等级的基础之上的,它力求在高级事物和低级事物之间建立并保持和谐的关系。因此,柏拉图的个人正义就可以概括为:灵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对理性的主导地位保持一致认同的状态。

在《理想国》中,不但涉及了个人正义的概念,而且涉及到个人正义的可能性问题,即正义是否比不正义更有利。

个人正义的可能性表现为自身善和结果善两个方面。作为自身善,正义本身即是令人幸福的;作为结果善,正义也可以让人获得幸福。柏拉图所说的“幸福”不是指快乐,而是人性的完善、道德的完善。柏拉图认为最佳的生活方式是在追求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中生,在追求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中死。如果幸福在于人性的完善,那么,正义显然比不正义更有利。退一步讲,即使从结果善的角度来看,正义仍比不正义更有利,这是因为最求正义生活的人比单纯追求快乐的人能够获得更多以及更真实纯净的快乐。还因为正义者死后上天堂,不正义者死后下地狱,这分别是正义者最大的幸福和不正义者最大的不幸。

㈡、国家正义

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是建立在统治者、辅助者和被统治者三个等级的划分的基础之上的。

三个等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国家的形成过程。生产者是国家的第一阶段,它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之上。辅助者的出现标志着国家进入第二阶段,辅助者和统治者一同包括于护卫者阶层,辅助者是军人,它辅助统治者保卫国家安全。辅助者应具有敏感、勇敢、忠诚、爱智慧的品质。统治者的出现标志着国家进入第三阶段,统治者从辅助者中产生,具备智慧和责任心两个条件。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这三个等级的存在与其说是实然的,不如说是应然的。它比附了灵魂的构成,统治者,即哲学王,相当于人类灵魂中的理性部分,辅助者则相当于激情部分,被统治者也就是欲望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同灵魂之中的三部分的关系相同。统治者最重要的品质是智慧,辅助者特殊的品质是勇敢,相对于护卫着阶层而言,被统治者则既不智慧也不勇敢,这也是他们成为被统治者

的原因,国家对他们最大的要求就是节制,这种节制就是服从统治者,安于自己的工作,不存非分之想。柏拉图的国家正义是一种政治权利的配置状态,是一种应得的状态,也即把各人应得的归于各人。

国家正义就是智慧者的统治,勇敢者的辅助和既不智慧又不勇敢者的服从的关系格局以及各等级对这种关系格局的遵从。国家正义包含两个方面,即国家正义和国家公民的正义。国家正义指三个等级的关系格局,公民正义就是指各个等级对这种关系格局的遵从,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㈢、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与条件关系。

在柏拉图的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在个人的灵魂当中,存在着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与此相应的是,在国家中,存在着统治者、辅助者、被统治者三个等级。理性与统治者的美德是智慧,激情与辅助者的美德是勇敢,而节制则是对欲望与被统治者的要求,并贯穿于灵魂的三个部分与国家的三个等级的始末。个人正义要求理性对激情以及欲望的统治;国家正义相应地要求统治者对辅助者和被统治者的统治。当理性占主导地位,激情辅助理性统治欲望,欲望服从统治时,个人就获得了正义;当哲学王统治国家,辅助者辅助其统治,被统治者服从统治时,国家就获得了正义。反之,当灵魂中三个部分不安于各自位置、相互干扰时,个人就不在正义;当国家中的三个等级不各司其职、相互干涉时,国家也就变得不正义了。

分析《理想国》,发现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互为条件。一方面,个人正义是国家正义的基础,如无普遍的个人正义,国家正义就无法建立;另一方面,国家正义是个人正义的前提,只有在正义的国家中,普遍的个人正义才能成为可能。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二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关系。两者之间只存在必要性的关系而不存在充分性的关系。一方只为另一方的存在创造条件,而不能直接产生出另一方。

二、柏拉图“正义”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正义观的理论基础是灵魂说和理念论。

㈠、灵魂说

柏拉图的灵魂说包括灵魂的构成、灵魂不朽、灵魂的堕落以及救赎等方面。

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构成。理性近乎美德,欲望近乎邪恶,激情介乎两者之间。

灵魂是不朽的,它先于人的肉体存在,后进入肉体形成人。人死后,灵魂在死亡瞬

间脱离肉体等待特定时刻与特定的肉体再次结合,产生特定的生命体。

但是灵魂的不朽不能代表灵魂不会堕落。不完善的灵魂会失去羽翼向下坠落,与身体结合产生生命体。柏拉图认为灵魂受到身体的禁锢与束缚,大多数灵魂被身体所污染,继续堕落,只有从事哲学生活才能使存在于身体中的灵魂不受污染,得到救赎。

柏拉图的灵魂说是其正义理论的基石,而且揭示了国家正义衰败的原因,下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阐释,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多做描述。

㈡、理念论

所谓“理念”,可以理解为个别事物的共性。

柏拉图认为,可感的现象世界和可知的理念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理念世界是真正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是理性认识的对象。现象世界是感性世界的认识对象,从中获得的这不可能是对真理的知识,而只能算是一种意见。

现象事物是对理念的摹写,是对理念的分有。凡是被感知的世界都是来自于理念,现象事物之所以具备某种性质是因为它分有具有该种性质的理念。在分有理念之前,事物形成的质料已经存在,理念通过向现象事物分有自身的性质,给这些质料以形式的规定,使其变为现实。现象事物以理念为目的,它无限地接近理念,但达不到理念本身。正因如此,无论是个人正义还是国家正义都是对正义理念的摹写和分有,而不是正义理念本身。

柏拉图曾经通过“日喻”来说明理念。太阳象征着理念,它不但是可感事物的产生源泉,而且是感知可感事物的媒介。并且,柏拉图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了善的理念在理念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即善的理念能够派生出整个理念世界,是整个理念世界的目标,是知识和真理的原因。“善”是柏拉图哲学中最高的概念,其它所有价值都可以归纳为善。在《理想国》第六卷中柏拉图给善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知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

三、柏拉图的国家正义如何维持

普遍的个人正义只有在正义的国家中才能实现,实现国家正义是实现个人正义的前提,同时,国家正义的维持过程也是个人正义的实现和维持过程。

那么,如何维持国家正义呢?公共教育和公有制度是两个重要手段。他们分别从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为护卫者阶层上了两道保险。

㈠、公共教育

公共教育是国家对公民所做的教育,它在塑造正义的公民和护卫者的选拔方面起着

重要作用。通过公共教育,可以从小逐渐培养公民正义、智慧、勇敢、节制等美德,等他们长大后就成为一个正义的人。通过教育,灵魂由金银构成优秀者被选拔出来作为护卫者,而灵魂由铜铁构成的平庸者则成为被统治者。因此,公共教育也被称为是护卫者教育。护卫者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用来陶冶性灵,体育教育用来强健体魄,两者要平衡。

通过护卫者教育,国家的统治者,即哲学王,将从护卫者中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正义的实现关键就在于哲学王的统治。这是因为,只有哲学王才能通过理性获得关于善的理念的知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灵魂的转向,从关注可感的现象世界转到可知的理念世界。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喻”说明了灵魂转向的过程。正义国家的建立需要统治者的智慧和正义,而只有哲学家才能做到二者的统一,所以只有实现哲学王的统治才能实现和维持国家的正义。

㈡、公有制度

公有制度只限于护卫者阶层,包括妇女儿童地公有和财产的公有。柏拉图主张实施护卫着阶层的公有是为了节制护卫者的欲望和私人感情;为了增进护卫者之间的团结;防止护卫者滥用权力谋取私利。通过公有制度,护卫者阶层就能一心一意实现并维护国家正义了。

四、从正义到不正义

灵魂中的三个部分互相干涉,特别是欲望僭越,妄图取得主导地位时,就会造成个人的不正义。当国家中的三个等级不各司其职、相互干涉时,国家也就变得不正义了。

普遍的个人正义只有在正义的国家中才能实现,实现国家正义是实现个人正义的前提,因此,国家如果不正义了,那么个人的正义也无法保持,国家正义向不正义的衰败过程也就是个人正义向不正义的衰败过程。

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说都揭示了国家正义衰败的必然性。

正义国家是对正义理念的最佳摹写,但它不等于正义本身,也不能达到完美,并且处于变化当中。因为它是对正义理念最佳的摹写,所以不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只能向坏的方向变化,越来越远离正义本身,所以国家正义必然不断衰败,逐渐走向不正义。

根据灵魂说我们可以得知,灵魂在未与身体结合时理性是主导,但是与身体结合之后,身体就成为欲望滋长的土壤,欲望逐渐僭越理性成为主导,个人正义也就不复存在了。虽然有少数人保持了理性的主导地位,但是他们不能改变大部分人灵魂堕落的事实。灵魂的堕落使国家正义的根基受到了动摇,引起了国家的衰败。

篇三: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正义观的内涵

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正义观的内涵 作者:夏雪莲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1期

摘 要 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总体上可以被视为一部阐释正义的著作。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以对话的方式,结合当时在社会上盛行的几种正义概念,阐述自己对正义的理解。他以个人天赋论与分工论为基础,先探讨了国家正义的意涵,在国家正义的框架下,又对个人正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探讨正义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实现社会和谐有序。本文拟从柏拉图提出正义观的背景入手,介绍柏拉图对三种正义观念的分析以及其正义观的内涵,最后是笔者对柏拉图正义观的内涵思考。

关键词 理想国 正义 和谐

作者简介:夏雪莲,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政治制度。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007-03

柏拉图的《理想国》,从某种角度说,是一本以正义为主题的著作。有关对正义的探讨从该书的第一巻就出现了并贯穿始终。柏拉图假借苏格拉底之口,实际上扮演了一个“助产士”式的角色,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对话者一起去寻找正义。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灵魂的正义共同组成了柏拉图的正义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正义观也是一种对健康和谐的社会秩序观的描述。

一、柏拉图提出正义观的历史背景分析

作者写作一本书的目的,往往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真正要读懂一本书,考察其写作的历史背景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理想国》中的正义观与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紧密关联的,而绝不会是描绘一种世外桃源式城邦的纯粹空想。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出生于当时雅典一个富裕的大贵族奴隶主家庭。柏拉图亲身经历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濒临崩溃、极端个人主义盛行,见证了雅典的宏图大略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宣告破灭。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当时的交战双方是代表贵族专制的斯巴达和代表平民民主的雅典。战争持续了经年累月,直到公元前403年,雅典宣告战败,从此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这使雅典的生产、商业等都遭受了重大摧残,生产材料消耗殆尽。伯罗奔尼撒战争使雅典和斯巴达均受到重创,同时还导致各城邦战乱频繁,城邦内部失去了昔日的宁静和谐,政权更迭频频,富人和穷人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贵族奴隶主集团和工商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对立加剧。各城邦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古希腊的城邦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除此之外,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在当时并不是统一的,君主制、僭主政治、寡头政治、民主制散见于古希腊半岛的各个城邦,许多地方由于战乱频繁更是频频换制度。柏拉图从当时希腊半岛的政治状况出发,深入总结了城邦制度衰落的原因,指出对过分的民主制度依赖所造成的危害。通过对时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gj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