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厂商在国内合作建厂注意要点

更新时间:2023-12-17 10: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与国外生产商在国内合作建厂需要注意的要点

目前我国泵业的基本现状是老国企状况堪忧,外企和新兴民企迅速崛起。我国产品技术含量低,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水平还停留在老产品和旧技术上面,缺乏投入、研发和创新,很多小厂家还在生产供过于求的产品,这就造成产品雷同,无序竞争加剧,互相压价,行业自律性差。随着国外泵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原泵行业上5大骨干国有企业中的上海水泵厂、大连耐酸泵厂先后与外方合资。大耐与瑞士SULZER公司合资建立了大连苏尔寿泵及压缩机有限公司、上海水泵厂与德国KSB公司合资建立了上海公司,石家庄水泵厂、长沙水泵厂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改制。沈阳水泵厂已加盟沈鼓集团;目前我国泵行业已形成外国独资、中外合资、中资股份制、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行业布局。

虽然说我国阀门行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行业的整体水平仍低,产品技术含量低,许多参数高的关键阀门还依赖进口。据有专家估计,我国阀门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要落后10~20年之长。由此看来,我国的阀门行业水平很低。建立合资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经济现象,也是外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环境不十分放心而采取的一种探路形式。对于众多国外大公司来说,进入中国市场是其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之一,进入中国市场对其有许多战略意义。首先是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令全球瞩目的巨大市场;其次是中国的原材料、劳动力、管理费用相对便宜,加之中国政府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可以使中国制造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第三是以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作为其对中国市场出口产品的窗口,有利于本国的产品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第四是为降低成本而新建的加工制造基地或加工基地转移。

我认为在与国外厂商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一、对于所引进的技术及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做好调研工作。

对于所引进的技术和产品,拿本文来说是泵。对于泵来说,从形式、功能、用途等方面有各种各样的泵,比如单级泵、油泵、化工泵、清水泵、往复泵、液下泵等等,需要考虑该类型泵在哪个行业运用多,比如石化、天然气、农业、电

力、钢铁、水处理、环保等等,该行业目前发展怎么样,目前市场需求怎么样,所引进的技术或者产品处于中端、高端或者领先的技术,还要考察目前有哪些国内外厂家在做,技术和这些厂家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自己有什么营销渠道可以确保生产的泵可以竞争过其它泵销售厂家,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仔细研究、思考和调查的。

另外,外国公司技术产权保护措施非常细致和完善。通过合资使其先进技术变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思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即使合资双方分手了,外方投入到企业里的有价值的专有技术也绝不会出让给中方企业。另外国外企业或者公司投入到中国企业里的技术肯定是成熟技术,而不太可能是最先进的技术。因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还不高,外方对自己高端或者前沿的技术肯定会加以保护。

二、对于民营企业、小公司,没有独到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公司可以选择合资的方式,来提高竞争力,以技术优势获得发展,这是很有利的。但国外公司选择合作对象时会非常慎重,对经营者素质、对管理团队是很挑剔的,而且最看中的是你在市场上或者行业上影响力,对于本公司来说,对泵行业的了解应该可以说很少很少,也并没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所以换位思考一下,外国公司为什么会找一个没有此行业经验的公司作为国内的合资对象也要打一个问号。

在公司跨入一个完全陌生领域之前,还是需要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三、合资对外国公司来说,仅是一种手段,也是进军中国诸多步骤中的一步,未来趋势是建立独资企业。如上海水泵厂、大耐。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合资后,与外方发生矛盾是正常的,矛盾激化时老外会提出撤资,这时候政府的作用很重要,政府的意见往往会更有利于外方,这个对国内企业来说就相当被动了,国内企业的损失会比较大。并且一旦外企对国内行业有所了解或者熟悉了以后,就很可能会考虑直接投资建独资企业。

四、股份分配比例,即谁控股问题。外方肯定要求控股权。中外双方往往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特别是早些年此问题更为突出。但实际情况是,外方是强势的一方,对中国泵行业来讲,除了几个大型企业外,很难与之抗衡。据统计, 目前在中国泵类合资企业基本上都是由外方掌握控股权。

另有报道,较早期建立的原国有骨干企业主体与外资建立的较大型泵合资企业,大多都已通过外方收购中方股份的方式而变成外方独资企业。而中方投入到合资公司的各种资源已在合资企业运行过程中逐渐被淡化。

另外,经济上的严重不平衡,如中国的企业由于没有技术,所以相对于外企来说会往往就是几百万千万美元的投资,和国外的大公司技术入股或者技术加少量资金相比,太过悬殊,很难平等。所以如何规避风险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并且由于中外双方的文化、管理方法、理念、经营模式等等不同也会导致在工厂管理方面不统一、有争执,最终导致合作不欢而散,所以如何做好双方良好沟通也是非常关键的。

从经验来看,为了引进技术而导致最后失败的惨痛教训也是不少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gf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