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四讲

更新时间:2023-09-23 03:10: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四讲 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社会认知:指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3.去自我中心: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自我中心。

4.假想观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天赋的愿望,成为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中心。imaginary audience,即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6.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7.社会观点采择: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一种能想象别人可能会怎么想和有什么样情绪感受的能力。这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别人的认知。

8.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受等)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

9.内隐人格理论:不同于心理学家所指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关于人格的概念,即个体对人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10.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其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社会规范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一般行为规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自我中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思维缺乏(D )。 A.抽象性 B.具体性 C.推理性 D.可逆性

2.从出生到青少年,儿童要经历(D )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A. 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3.青少年经常会说,“我与众不同”,“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反映了青少年自我认知的( B )特点。

A.个人神话 B.假想观众 C.去自我中心 D.心理理论

4.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 C )阶段。

A.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青少年的心理理论发展主要体现是(A)的发展。

A.人格理论 B.内隐人格理论 C.内隐人格 D.社会观点采择

三、填空题

1.青春期青少年自我中心倾向主要表现有: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和“个人神话”。

2.观点采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知觉、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相互的观点采择和社会与习俗系统观点采择。

3.大量的研究发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基本趋势是从愿望心理理论,发展到愿望-信念心理理论,再发展到信念-愿望心理理论,最后到主动的解释性心理理论。

4.社会规范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一般行为规范。

5.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和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绝对真理。

6.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人际认知、社会观点采择、内隐人格和社会规范认知等方面。

四、判断正误

1.自我中心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错 )

2.社会观点采择是指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错 ) 3.心理理论是指心理学理论。(错 ) 4.内隐人格是心理理论的一个方面。( 对) 5.遵从权威是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 错)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具体来讲,社会认知的内容包括:(1)关于个体的行为、心理特征及原因的认知;(2)关于诸如感知、愿望、意图、信念、思维及知识等心理状态的认知;(3)关于个体间关系,包括权威、友谊、冲突关系等的认知;(4)关于群体内关系,包括社会角色和社会结构的认知。

2.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

他们;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例如,当一个女青少年走进教室的时候,她会想所有的人都在注意她的表情和打扮。又如一个男孩在卧室里像摇滚歌星那样跳舞,想象周围坐满了崇拜他的歌迷,等等。这种过分夸大自己感受和体验的现象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3.青少年社会观点采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观点采择是一种推断(如对他人的意图、需要等作出判断),而非对事物的简单知觉(如对某人的面孔的知觉)。因此,观点采择是与推理相联系的,而且推理的水平是可以变化的。

(2)需要把两种以上的心理成分联系在一起。米勒等人的研究(Miller et al.,1970)指出:观点采择具有递推性质(recursive nature)。儿童观点采择发展的趋势是从直接对他人特点的反映(最少量的成分)发展到对他人对另一个人的特点的反映(至少两种成分)再到更多成分的参与。随着观点采择递推性质的增强,个体在做出判断时其工作记忆中同时保持的心理成分不断增多。 (3)需要对自我进行控制,即个体在做出判断时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控制,以防止自己的观点影响对他人观点的判断。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婴儿期及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自我—他人关系的认知方面处于严重的自我中心状态,从具体运算阶段起,随着运算能力的获得,儿童逐步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开始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获得观点采择能力。著名的“三山”实验验证了这一发展过程。

4.青少年的内隐人格理论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判断,由于个体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内容十分丰富,由此个体心理理论包含多种成分。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心理理论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儿童早期的心理理论是以信念或愿望心理学为特征的。进入青少年阶段,个体对心理的认识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变得更为复杂和抽象,他们能够对他人的个性和和社会行为进行认知推断。

需要指出的是,内隐人格理论不同于心理学家所指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关于人格的概念,即个体对人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内隐人格理论的说法来自于心理学家凯利。他认为,每一个普通人对人都有他们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理解,都认为人们的个性品质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从功能上说,内隐人格理论是人们适应多变的社会情境的一种方式。人们建立起了自己对人的理解,就可以使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结构化,从而可以对自己及他人在一个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进行预测。由于受社会文化以及个体的社会地位、动机、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人所形成的内隐人格理论是不相同的。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如何促进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

答: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认识是如何随年龄变化的。青少年的抽象思维与多维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在思考社会问题的时

候更加心思缜密,能够思考可能个人、社会与人际状况。与儿童相比,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更加成熟,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于社会制度和结构的看法更加复杂,而且体察他人心思的能力越来越高。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包含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是对自我-他人关系的认知或者人际理解。皮亚杰认为,个体对自我-他人关系的认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自我中心主义逐步过渡到能够采择他人的观点。幼儿社会认知是以自我中心为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互动的作用下,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减少,相应地,其观点采择能力或人际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但是,到青少年阶段,个体在人际认知中又会表现出一种新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心理理论的发展是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表现。此外,青少年期作为步入成人社会的一个准备阶段,其社会认知发展还表现为对道德等社会规范等的认知的改变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gc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