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22期

更新时间:2024-05-14 12: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22期

本期目录 [瞭望论坛]

·防灾高于救灾 [热点观察]

·发扬牺牲精神造福于民

·探秘三代核电的“三门样本” ·紫金血铅案的环保“隐形术” ·欧盟反补贴直指中国竞争力核心 [时 评]

·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正当时 ·又见“彻查” ·读者笔锋 ·漫画杂感 [专题报道]

·乡村生态嬗变

·鲍邱河凸显水污染之忧 ·郴州砷污染事故阴影犹在 ·垃圾围村

·中国式乡村环保探索 ·乡村环保的法律课题 ·时事聚焦 ·瞭望前瞻 [高层决策背景]

·把准我国反腐阶段性特征 ·从制度上堵塞“漏洞” [特 稿]

·秦光荣: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为第四十个世界环境H而作 ·新疆“特区”掀开面纱 ·广东的援疆“支票” [时 评]

·IMF新总裁该如何选 ·中国人权的今与昔 [视 野]

·赞赏公益性“行为艺术” [国情国策]

·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约束 [社 会]

·一周网谈:电荒蔓延引发网民担忧提高电价(三则) [人 物]

·彭燕:那曲唯一的女军人 ·焦点人物

[社 会]

·世园会展现绿色西安 [财 经]

·再造新疆能源版图

·小微企业融资待“减负” [国际评论]

·扬帆远航风正劲——赣州香港工业园建设一瞥 ·奥巴马访欧难振西方主导权 [国 际]

·联合国改革难度有多大 ·美中东新政遭遇以色列屏障 ·新一轮“欧债危机”发酵 [文 化] ·《走向复兴》的文化之脉 [专家视点]

·央行为何只提准而不加息

防灾高于救灾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936字

文/杨桃源

近来,我国部分地区备受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袭扰。

在区域性旱情较重的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农业生产甚至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影响。湖北是最早通报出现旱情的长江中下游省份,出现40℃以上高温。广东先后遭遇60年最少降雨和多次强对流天气袭击,其中的雷雨大风造成了100多人伤亡。云南、重庆、贵州、广西等地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出现时间较常年偏早。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又是天气气候非常复杂、地形地貌非常复杂的国家。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这样横跨多个气候带、气候区,也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地理海拔差异这么大,东西差异、南北跨度这么大。对我国而言,科学地防灾减灾尤其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常态化”趋势。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局部地区强暴雨、极端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事件呈突发、多发、并发趋势。

“天灾”面前,“人祸”因素更不可忽视。由于围湖造田,围网养殖,过度捕捞等原因,全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近50年已减少约1000个内陆湖泊。湖泊是调节地表水时空分布的“天然蓄水池”,其功能的萎缩、丧失只会加剧“天灾”带来的影响。再如,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猖獗的挖沙活动,将河道挖深,虽然流量不变但水位下降,造成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

从大禹治水开始,我国就对水旱灾害的防灾减灾作了不懈的尝试,修建了一系列在人类文明史上引以为傲的水利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对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认识加深,对其规律性的把握正逐步深入,尤其是我国研制成功的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优先应用于气象预报,使得我国的中长期气象预报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但与防灾减灾的要求相比,现代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警仍存在距离。近年来不少地方部署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提升了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能在强对流天气出现前30分钟至1小时发出预警,但仍不能把龙卷风与雷雨大风、冰雹等区别开来预警。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这一政府主导的防灾减灾机制在国际上是领先的,但也存在薄弱环节。如救灾重视程度高于防灾,社会参与程度不高,民间救灾防灾意识存有差距等。

针对极端气候下的防灾减灾,应前瞻布局,积极应对,进一步加强基础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继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确保政策、资金和人力支持。

依法制止“助纣为虐”加剧气候灾害的活动;理顺水利管理体制,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的科学调度、科学调节;依法制定和及时实施科学的防灾减灾预案。这是各级各地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须从下述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防御极端气候事件的基础工作。加快健全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相对于灾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更为重要。如何提高公众应对灾害能力、减轻灾害风险,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强化风险管理,就是要实现对各种风险和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当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网设计等方面缺乏气候可行性论证,也无强制性和操作性法律法规的局面宜及早改变。

二是进一步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我国现有3万多个自动气象站,但东部地区稠密、西部地区稀少,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监测设备。应着力扩大监测网的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布预警。例如25毫米降雨量,东部沿海地区经常发生,而在西部地区就容易成灾。如果都是一个预警标准,西部地区就可能错过防灾最佳时机。着力突破强对流天气等突发性极端气候事件的预警瓶颈。

三是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评估,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加强区域经济开发、重点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保护生态环境,规避灾害风险。加快建设气象灾情调查评估系统,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影响评估;建立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气象预报综合业务平台,逐步开展气象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等业务。

四是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在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加强预警信息科普宣传,使公众科学认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含义,认识可能带来的危害和风险,熟悉并掌握灾害防御和应对措施,提高公众的应急处置和避灾自救能力。

发扬牺牲精神造福于民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5635字

发扬入党誓词中的牺牲精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管,减少公权力不正当的趋利行为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这是一条受到信念支撑和纪律约束的誓词,写在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章第六条上: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

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对照入党誓词中传承自革命年代的牺牲精神,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如今和平建设时期,反倒有些党员干部与民争利,处处把自己的得失放在首位,不惜损害群众利益。

比如日前河北省政府派出联合调查组,对香河县用地审批使用,以及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彻查。据查,从2008年以来,香河县以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名义,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大规模“圈占”耕地达万亩以上,以高价卖给开发商。农民为了守住自己的土地,即使采用了拉横幅、放鞭炮鸣警等手段抵制政府强征,也无法抑制政府与民争利的冲动。

此前的2010年12月2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吴玉良说,要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纠正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的问题。

“政府与民争利,说到底就是领导干部与民争利。”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领导干部就是政府的“形象代言人”,是政府各项决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沈友军副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有些领导干部与民争利,归根结底,还是心中那个摆放着老百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天平,严重倾向了自己。”

谈方说:“当前的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党员,主要责任理应是为民造福。每个领导干部,都可从入党誓词中感受自己肩负的责任。”

入党誓词中的“牺牲精神”

从古至今,“不与民争利”便是最基本的执政理念。

《史记》有载,“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霍子列传》里说:“善者因之,其次顺之,再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在今天,民众对于政府,对于领导干部的要求,不仅不能?与民争利?,还要积极为民众造福,展现个人风采与能力。”谈方说。

据谈方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入党誓词的变化与党的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都蕴含着各个时代的印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共分为5个时期——

红军时期: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抗日战争时期: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持执行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解放战争时期: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如下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要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

十二大以后: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谈方说,如今的入党誓词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内容,比以前誓词中的“不怕牺牲”内容更充实和严谨,突出了共产党员特殊身份的风采。.

在谈方看来,最关键的不在宣誓的形式,而是要真正把誓词人脑、人心,成为刻骨铭心的执政理念,才能防止以权谋私、与民争利。

“很多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拯救国家和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毅然放弃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不惜去抛头颅洒热血。”谈方指出,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如今党的领导干部,所面临的生命危险已大为减少,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应成为每个领导干部的崇高信仰。

扭曲了的“与民争利”

“通常,人们都有追求财富的愿望,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鲁照旺教授对本刊记者表示,“但当有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特权,以挤占其他人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时,首先就背离了社会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在领导干部支配大量资源和权力的今天,更应发扬牺牲精神,防止信仰发生偏差,杜绝与民争利;决不能让“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成为一句空洞口号。

事实上,与民争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近年情况来看,政府与民争利现象,多发生在房地产、交通、教育等民生领域。

最近,一些地方公路乱象被不断曝光——只罚款不开票,罚款进个人口袋;罚款和财政分成,请领导喝酒按摩;每辆车平均一年罚款3万元……作为一种民生工程,公路异化为有关部门牟利的工具,被视为政府与民争利的一个典型。有统计显示,全国各种过路过桥费已高达运输企业成本的1/3。

20世纪90年代,因公路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现象普遍,增加了物流成本,还使民怨沸腾,因此,从1994年起,中央对公路“三乱”不断进行治理,但17年之后,公路“三乱”似乎依然严重。

令民众诟病的房地产暴利更是如此,以往每次调控措施都收效甚微,根源同样在于不少地方政府与民争利势头不减。

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认为,当前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卖地,从老百姓手里低价拿地,转手以几十倍的高价出售。贵州“瓮安事件”的背后,也是当地干部办企业现象的普遍化,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国企改制中侵犯群众利益等诸多问题的长期积累沉淀。

近年来,官员“抱团”与民争利现象令人堪忧。2010年5月,山东省日照市被曝在市区“绝版”黄金地段兴建3500套领导干部住宅。与此同时,陕西省眉县也陷入舆论漩涡,据媒体披露,该县首个大规模经济适用住房“城市美景”小区开工,首期610套有409套分给了县委、县政府下属各部门人员。

2010年8月9日,在北京市海淀区限价商品房审核公示的名单中,188名申请人都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人员。在家庭年收入一栏,最少的一个4人家庭的年收入只有1l.l元……这是继“山西忻州限价房成公务员小区”、“海口数千套限价房专供干部”、“农业部被曝分800套限价房”等新闻后,又一次公务员“团购”限价房引发的舆论热潮。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胡明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政府与民争利,或领导干部被利益集团挟裹与民争利,已成为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往群体性事件频发,多发源于民众的利益和权益受到了侵犯。”

“政府与民争利,既与体制不完善有关,也与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错误、工作作风不端正有关。”胡明说。

在沈友军看来,有些领导干部与民争利,主要是手中权力太大,而又得不到有效约束,就容易滥用权力。有些领导干部考虑自身利益过多,也使得对改革疑虑重重,担心改革碰触影响自身利益,并对改革以种种理由搪塞。即使压力太大非改不可,也往往以种种花招拖延不改,或改头换面,名改实不改。在以往的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和公共建设中,总能找到官商勾结的影子,一些领导干部往往被身边唾手可得的利益所驱使。

“官与民争利,几乎是中国以前不断改朝换代的一个根本原因。”沈友军说,“当今领导

干部与民争利,严重混淆公权与私利的界限,加剧了官民对立,将会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民众的“被剥夺感”

受访专家指出,中国经济越发展,越要让民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政府不但不应与民争利,甚至应“为民争利”。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8.3万亿元,比2009年增加1.4万亿元,增幅为21.3%,约为GDP增幅的两倍。

当前,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赶不上GDP的增长,也赶不上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只增长9.7%和8.9%,都低于GDP增幅。

“中国存在着普通百姓收入少而负担重的现象。”鲁照旺认为,“负担过重中,隐约可见政府与民争利的影子,以及领导二F部腐败而转移给百姓来买单。”

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数据曾显示,23. 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为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位官员在2010年6月表示,中国已基本具备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建议在“_卜-五”规划中考虑这种做法,“若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

在鲁照旺看来,除了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外,政府无法干涉企业自定薪酬,只能够控制由财政负担的公务人员等的工资。若要实现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的目标,就只能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给公务员大幅加薪,如果这样,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

“虽然政府希望企业给员工加薪,但是企业考虑的是成本收益。”鲁照旺说,“企业用工成本与职工可支配收入是两码事,有着很大的?剪刀差?,这反映了中国人赋税水平还是很高。”

小张是北京一家公司的白领,每次工资条上显示的工资总额是6000元左右,每次交完个税以及“三险一金”后,真正到手的也就4000元左右,甚至有时这个数都不到;要还房贷,加上北京生活成本高,他感觉压力很大。

“我用工作8年来的所有积蓄,加上家里的资助,在北京买了一套小一居。现在还差银行贷款60多万元,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清。”小张说,“每次看到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权力低价购房的新闻,我就会有一种很深的被剥夺感。”

即使根据个税修正案草案,将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即免征额)从目前的每月2000元提高至每月3000元,但舆论多认为根据目前的通胀水平,这一幅度“明显偏低”。

鲁照旺表示,如果单通过提高较少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个人所得税税负依然过高,这种改革意义并不大。“中国纳税人对税负的高低、税款的去向,很少有发言权。政府的?钱袋子?迅速膨胀,行政支出不断增长,各地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的冲动很强烈,而在涉及养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时总是投入不够。政府支出?越位?和?缺位?现象突出。”

“一些领域腐败现象的加剧,更是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沈友军认为,“由于经济转轨中资源高度集中、资本的内控性以及多元垄断等原因,使财富向政府、资方和垄断行业集中。这三者背后,都有权力之于。”

形成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 在受访专家看来,当今政府拥有极大的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的权力,如何让政府既发挥好再分配的职能,又不要把社会财富再分配到自家的腰包中去,是一个需花大力气解决的难题。

“有效破解政府与民争利,必须依靠法治。”胡明说,“如果政府部门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那么作为政府?形象代言人?的相关领导干部,要受到民众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及相应的法律制裁,从而使其付出应有的代价。”

谈方认为,领导干部要摆正个人权力观、利益观,切实把民生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办。相关权力部门则应加强监管,建立起科学的用人观和考核观,对于“与民争利”之人,应坚决惩处,决不姑息。

“要想办法抑制目前腐败高发的势头,尽快建立完善而健全的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公示制度。”鲁照旺说,“因为政府与民争利的背后,不排除领导干部的私欲,而财产申报可很大程度抑制其与民争利的冲动。”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有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之所以能与民争利,关键是领导干部的命运不是掌握在民众手里,而是掌握在“上级”手中。应通过改革赋权于民,实现限制政府和官员权力的目的。让更多的民众对领导干部行使选举、弹劾、罢免、监督、质询等一系列民主手段,决定领导干部的命运。

“领导干部与民争利现象表明,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沈友军说。他对此提出建议:第一,加大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中普通党员的比例,让占绝对多数的普通党员的意志得以切实表达,避免党的权力脱离广大普通党员的危险;第二,党内选举中直接选举范围有待扩大;第三,差额选举的差额比例和竞争性应进一步提高。

他认为,充分发挥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作用,切实保障广大普通党员民主权利,须加快党代表任期制、常任制试点改革,提高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影响力,使其履行对各级党委的监督制约,保证全体党员的权力不能被少数党的干部截留。

沈友军进一步提议,应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宪法规定,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那么,破解“政府与民争利”难题,人民代表大会责无旁贷。

“人大在代表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中,应当通过宪法规定的途径,质询政府,问责政府,监督政府。甄别?政府与民争利?的行为,并且行之有效地进行阻止。”沈友军说。

受访专家还提出,要改进舆论监督机制,维护网民的充分议政权力,来有效增加民众权力,以形成对领导干部权力的有效制约,进而建立完善的社会利益协商机制。

同时,对党员干部来说,以党的宗旨和入党誓词中的“牺牲精神”来对照,理当按照中央要求的“以无私无畏的勇气和魄力”,“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在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中,“为民谋利,造福人民”。

探秘三代核电的“三门样本”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579字

文/《嘹望》新闻周刊记王健君尚前名

一号机组钢制安全壳简体第三环已经成功吊装就位,二号机组安全壳筒体第环也已完成,2000多吨的全球最大履带式起重机耸立眼前,两条直径4.1米的取水管工程正在向海底掘进铺设……日本核泄漏事件后,《瞭望》新闻周刊进入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健跳镇猫头山半岛进行现场调研。

在这片山海环绕的第三代AP1000核电站施工现场,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政工办主任钟英强告诉本刊记者,作为全球首台商用三代AP1000核电机组,整个工程不但将是中国的样本工程,甚至是全球的样本,工程质量要求极高,“我们经常会向国家核安全局汇报施工工位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施工,确保安全第一、质量第一。”

可基本满足杭州全市用电

三门核电工程规划建设6台125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750万千瓦,也就是说一小时可以发750万度电。

据测算,到2015年,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并网发电后将能够供应浙江省4.4%左右的用电量,可以基本满足杭州全市的用电需求。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发电后,每年可减少500万吨优质动力煤南运浙江,相当于每天减少一列40节车厢的火车运量。同时,减少11490吨二氧化硫、19088万吨氮氧化合物以及1345吨烟尘排放,这将对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国家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积极应对,特别是进一步强化核电安全方面取得成效。”他透露说,这些措施将对增强公众对核电的信心,促进核电安全高效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门核电站虽然也在海边,但建设在整体基岩上,远离地震多发地带。在核电站周边200公里范围内,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地震仅为3.3级,因此发生大地震的几率很小。“对三门这样一个易受台风袭击的地方来说,最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是风暴潮。”针对这一情况,三门核电站在选址和设计建设过程中也给予了充分考虑。

三门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大风暴潮发生于1998年,当时海水上涨了7.6米。即使按照综合多重灾害因素的极限测算,三门地区最大的风暴潮也只能致使海水上涨11.66米,而三门核电站厂址的设计标准为12米。尽管如此,当2005年美国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之后,这一标准又被提高了,厂址的防波堤达到了现在设计的13米。

汲取福岛核教训改进设计

针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之后,三门核电站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国家的要求,针对福岛核泄漏事故进行对照检查和反思,并要求设计单位吸收福岛核事故的经验教训,在设计上进行改进,以确保核电站的长治久安、绝对安全。

福岛核泄漏事故中,无法控制且连续发生的氢爆,产生了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钟英强介绍说,核反应堆中的燃料棒由特殊的抗腐蚀金属锆所包裹。锆的特性是,高温时会和水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锆并放出氢气。当氢气的浓度达到15%~75%时,高温条件下就会发生爆炸。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不会爆炸。此次福岛核事故,就是因为堆芯温度升高后,燃料棒露出水面(正常时燃料棒浸泡在含硼水中),结果在高温下,燃料棒中的锆和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氢气,最终导致爆炸。

站在设计直径40米、高70米、由44~46毫米厚的钢板焊接而成的反应堆安全壳面前,他告诉本刊记者,钢板是国内多家企业经过长时间攻关自主研发的世界顶尖材料,耐压能力达到1. 16MPa,容积是福岛第一核电站安全壳的3倍,壁厚是其10倍,坚固性和抗压性都大大增强。

“我们经过计算,即使将来这座反应堆里所有的锆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话,其释放出的氢气在如此大的空间里所达到的浓度也仅为13%,不会产生爆炸。”钟英强进一步说,在AP1000中,反应堆安全壳中除了设置点火器用于防止氢气在安全壳内局部积聚外,还专门设置了非能动消氢装置,其作用就是去除事故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大量氢气。

更安全的非能动安全系统

令本刊记者印象深刻的,是AP1000非能动安全系统。一般人眼中,核岛的反应堆厂房或是半球体,或是长方体,或是顶部为拱形的圆柱体,但在三门核电站,看到的核岛模型却有酒瓶状——拱形圆柱体上叠加了一个直径稍小的圆柱体结构。

防止升温,是保护反应堆安全的重中之重。此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地震发生时,紧急停堆以保护核发电机组,这时在正常情况下,核电站会用柴油发电机组和外部电网供电对机组进行冷却,但是随后而来的海啸却摧毁了这些设备,核反应堆得不到冷却,造成温度急剧升高,进而引发事故。

而非能动安全专设系统,就是依靠重力、温差和压缩空气等自然力来驱动安全系统,并

通过蒸发、冷凝、对流、自然循环来带走热量,因此它无需依赖泵等能动部件和交流电源。

“稍小的圆柱体是重力排水水箱,大约储存有3000立方水,属于AP1000使用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它可以利用重力对安全壳外表面进行洒水降温。”钟英强介绍说,AP1000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其使用了非能动的安全系统来减缓设计工况中预期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至少保障三天也就是72小时的不干预时间。72小时之后可利用核电厂设置的消防水管线或移动式消防车进行补水来对安全壳进行持续的冷却。

他告诉记者,对于非能动安全专设,除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外,还设置了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PXS)。一旦发生事故,PXS的堆芯补水箱可利用重力提供较长时间较大的注射流;安注箱利用压缩氮气储能在数分钟内提供非常大的注射流;安全壳内置换料水箱则利用重力和温差提供很长时间的较小注射流;以上完成后,堆芯就会处于淹没状态,从而实现冷却。

据了解,我国2003年就开始启动了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招标工作。2007年7月,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核岛合同在北京签署。中国购买美国4台先进的AP1000核电机组,美方同时转让AP1000设计技术、设备制造和成套技术、建造技术等先进核电技术。

引进的4台AP1000核电机组中,第一台和第三台落户浙江三门核电站,第二台和第四台落户山东海阳核电站。其中,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也是全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

紫金血铅案的环保“隐形术”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503字

从立项前的环评报告,到开工后漫长的日常巡查,都没“发现”问题——183户居民毫无防护地居住在禁区内,起居、上学、耕种、养殖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攀 付航 王凯蕾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发生居民血铅超标事件引发社会关注。

截至5?月24日,当地卫生部门已经检测出254人血铅超标,其中95人达到铅中毒判定标准,后果严重。初步调查认定,污染源是当地临江工业园三威电池有限公司。

当地环保部门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证实:三威项目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型产业;一年至少四次对气、液、固废抽查检测,排放指标合格,厂内职工本身安全未发现突出问题。

环保部门和接受采访的周边居民均表示“未发现企业偷排”。

国家“鼓励”、企业“排放合格”,与,几百名居民血铅超标,两个自相矛盾的现象,为何能并存?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问题出在“厂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这家涉铅企业周边应当设置50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禁止居民居住。但是,从立项前的环评报告,到开工后漫长的日常巡查,都没“发现”问题-183户居民毫无防护地居住在禁区内,起居、上学、耕种、养殖。

“禁区不禁”,最终导致了悲剧。 被环评报告“隐形”的居民

河源市紫金县属于欠发达山区,临江工业园被视为“工业立县”的主战场。

2005年,三威电池项目申请进入工业园,总投资3000万元。作为重污染涉铅企业,河源市环保局依据国家《铅蓄电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有关规定,要求企业在工厂周围设立范围为50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并“做好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的搬迁安置工作”。

然而,在现场,本刊记者看到的却是成片新旧不一的村民房屋,甚至还有一所容纳90名幼儿的幼儿园,距离最近的房屋只有几十米。

紫金县县长黄文彬告诉本刊记者,血铅超标事件发生后,县里组织了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在2005年三威电池项目立项时,厂址周围500米范围内有房屋140栋,这些房屋,有的是一栋一户,有的一栋几户。“工厂设立后,不仅这些房屋没有搬迁,反而越建越多,不断有人迁入居住。现在实际住户183户。幼儿园也是工厂开工以后建设的。”

当初项目环评和环保验收是怎样进行的呢?

三威电池有限公司2005年委托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出具的《河源三威电池有限公司环境影响报告书》显示,距离工厂500米内需要搬迁的村民为11户,分别是距离工厂围墙约150米处的临江镇居民区6户和背面约50米处的5户。与工厂一路之隔的西南方向,被明确标示为“空地”,没有需要搬迁的住户。129户居民,在环评报告中“被隐形”。

众多村民对“空地”、“11户”的说法表示强烈不解。37岁的大临村村民邓美霞说,自家老宅已经建了20多年,就在工厂西南方向,距离工厂大门不到200米。2007年盖的新房子,就在工厂门外临古公路旁,距离工厂只有30多米,“我不明白为什么工厂要睁着眼说瞎话。”

村民毫不讳言自己有“傍工厂”的意思:有意在工厂附近盖房子,或出租给工厂员工居住,或开个小店做工厂员工生意。茫然无知的村民,还为工厂“带旺”荒僻的小村庄、给自己带来了“经济增长点”而庆幸。

50多岁的村民邓其安全家14口人,13人被查出血铅超标。邓其安说:“2005年我家在正对着工厂大门的公路边盖了三间瓦房,两间作小卖铺,一间住人,房屋和工厂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20多米。我在这里盖房子,企业不可能看不到,但是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这里是卫生防护距离,不能盖房子,不能住人。”

他们为何“视而不见”

从项目立项、开工建设、验收到常规环保监测,至少有五道关卡,只要有任何一道关卡尽职尽责,悲剧都不会发生。

在河源血铅事件中,周边一百多户居民“被隐形”的源头是环评报告。本刊记者辗转找到负责编写环评报告的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颜幼平。他表示,这个项目由企业委托,项目团队有三四个人,向企业收费20万元,“11户”的数据,是他带着团队实地走访厂址周边得来的。至于为何与实际情况相差如此之大,时间太长记不清了,“每年要做几十个项目,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楚。”

三威电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圣忠说,按照当时的招商引资约定,工业园管委会负责征地拆迁。既然环评报告审批通过了,作为企业,只负责按照环评的要求,向管委会报告要有500米的防护距离,至于这范围到底有多少住户,怎样拆迁,企业管不了。

武圣忠承认,环评报告要求的迁移户数与实际应迁移户数不符,这一事实企业很早就掌握,但企业没有主动积极解决,也没向周边群众通报。

他说:“2006年到2007年的环评报告专家审查会上,都有人提出了实际户数和环评报告不符的问题,我们也看到企业旁边就有村民还在盖新房子,但这个不是我们厂内的事情,我们解决不了。”

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黄伟明说:当时确立的搬迁模式为企业出钱、管委会做村民工作。企业向管委会提供了一份“11户”清单,管委会接手时实际还有8户。想办法完成了5户搬迁,还剩3户。“管委会并不知道国家有关卫生防护距离的规定,环保部门通知我们搬迁多少,我们就搬迁多少。”

在环评审批和环保验收环节,负责环评审查与环保验收的环保部门,本有两次法定程序纠正上述问题。

负责对三威电池有限公司环评报告进行审批的河源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福来说,当时,自己并没有到现场核实,“专家组、县环保局、工业园管委会打来的报告都说这块是空地,我们就依法依规予以审批。”

具体负责环评审批的河源市环保局污染控制科原科长罗军说,进行环评审批时,他们去厂址周边核查过,但没有具体统计,主要是目测。当时还没有临古公路,也没去大临村查看。

环评报告的审批,就这样“空对空”、“文对文”通过了。至于那100多栋房屋有没有进入审批人员“目测”的视野,恐怕只有当事人的良心知道。

负责环保验收的河源市环保局副局长赖志刚说,该局曾两次派专家组前往实地检查。“我们的验收报告认定需要搬迁是8户,那就是8户。我认为,按照常理推论,超出的住户都是我们验收后新增的,属于工业园管委会、紫金县环保局日常监测范围,但我不能证实这一点。”

就这样,2008年2月,在获得工业园管委会一纸“承诺”保证完成所谓的8户拆迁任务后,河源市环保局同意三威电池通过环保验收并正式投入生产。

张福来说:“招商引资,领导催得紧,我们(市环保局)是吃河源市政府的饭,吃财政的饭,是他们发工资给我,不能说因为这就不批,那你副局长就没得做了,撤掉你了。”

按照法律规定,县环保局负责企业日常巡查监管,一年至少4次例行巡查。 事件发生后,县环保局“坦然”表示:气体、液体、固体排放物,检测都合格。

但对于“人气”一天比一天高的周边居民房屋,县环保局同样“视而不见”,说是“环保验收是上级部门的事情,他们验收通过了,就说明没问题了。”

严查“禁区不禁”

近年来国内血铅事件频发。在此前曝光的浙江德清血铅事件中,浙江环保部门就发现相关企业500米卫生防护距离内尚有80多户居民没有搬迁,最终查出多人血铅超标。

事实上,涉铅企业屡屡出现“禁区不禁”的问题,凸显企业缺乏社会道德、政府监管失职,也暴露出当前我国环评机制存在漏洞。

具体说来,一是责任不清,环评专家、企业、审批验收、日常监管,环环互相推诿;二是环评工作不公开、不透明,使得广大群众因情况不明、标准不清而屡屡“被隐形”,从而“被污染”。

以河源血铅事件为例,河源市环保部门虽然发布了环保审批情况公示,但相关内容却仅仅表述为“将对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做好搬迁安置工作”。

这个公示在2006年8月发布,但直到2011年事件爆发,当地绝大多数村民仍对500米防护距离标准不清楚、不掌握,当地群众表示,如果对这一情况在过去的5年中能够知晓,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紫金血铅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铅蓄电池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广东省环保厅在全省对铅蓄电池企业开展地毯式排查,共清理出铅蓄电池企业160多家,对这些企业,凡卫生防护距离不足300米的,一律停产整治。同时,要求严格铅蓄电池生产项目的环保准人,并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欧盟反补贴直指中国竞争力核心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209字

对中国出口的高档铜版纸提高关税,欧洲人看得很明白。《金融时报》引用一名欧盟官员的话说,这是“向母舰发射一枚鱼雷”

文/赵燕菁

欧盟终于意识到什么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了。

5月起,欧盟将对中国出口的高档铜版纸(用于杂志和产品目录)提高关税。所不同的是,这是欧盟首次以其所称的政府利用非法补贴提振产业为由,对中国出台惩罚措施。此前欧盟一直依靠更普遍采用的反倾销惩罚措施。现在欧盟意识到,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一样,

并没有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

在这之前,很多分析都以为中国的企业之所以具有价格上的竞争力,乃是因为几乎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但随着劳动力价格的节节攀升,中国的出口竞争不减反增。用《金融时报》的话说,“一度局限于鞋类和自行车等产业的中国出口,正向价值链上方快速攀升,对欧洲的高端制造商构成威胁。”现在,他们终于恍然大悟,中国企业势如破竹的竞争力,乃是来自于“政府提供的廉价土地和融资。欧方相信,这些不公平优势对中国的强大出口能力不可或缺”。

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不是来自于低成本的要素,而是来自于地方政府间的激烈竞争。而竞争的主要手段就是补贴。中国地方政府的补贴(包括融资支持),不像多数发达国家那样依赖税收,其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土地收益,具体讲就是“土地财政”——政府将房地产融资(隐含70年财产税的贴现),源源不断注入企业(通过地价、税收优惠和融资),使得中国企业获得了空前的竞争力,这才是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所在。

充裕的资本,向来是发达国家攫取资,源、征服市场的独门利器。但日本《产经新闻》5月22日的一篇文章居然开始担心“日本被中国资本穷追猛打”。这篇文章说,“最能证明中国资金实力迅速崛起的当属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M2。自“9·11”事件前夕至今的10年里,人民币M2增至原来的5倍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元M2同期仅增长了20%。到了去年,日本不得不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位拱手让给中国。”

很多人误以为M2的增长,源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日本同期的货币政策更宽松,何以没有形成更多的资本?M2的生成机制,并不像外行所认为的那样是简单地“印钞票”,而是通过信用的扩张——土地获得融资,融资补贴企业,企业创造顺差,结汇制创造货币。政府补贴的能力,取决于其融资的能力。很多人对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获得巨额收益深恶痛绝。殊不知,土地财政的本质,乃是一种隐蔽的融资。土地财政乃是中国资本形成的终极来源。

当我在媒体上指出“土地财政是中国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时,立刻招来骂声一片。现在,外国人也醒悟过来。2010年出任欧盟贸易专员的卡洛·德·古赫特(Karel deGucht)发现,反补贴而不是反倾销,才能点中中国竞争优势的“穴门”,“因为它们有助于曝光中国企业享有的不公平优势”。

之所以将反补贴作为这次贸易战的武器,乃是因为一直以为中国企业在以低于成本价倾销的西方国家突然意识到,它们的制度无法采用同样的模式与中国竞争一一“税收财政”的融资效率远低于“土地财政”。只有反掉土地和融资补贴,西方国家才能重新夺回优势。按照《金融时报》引用欧盟官员的原话即是:“对中方来说,这比反倾销案麻烦得多,因为现在我们直指中国制度的核心。”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反应迟钝的美国官员还愚蠢士世盯着汇率机制和中国较劲。

可叹的是,中国一些学者也在按照美国人的思维方法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他们在抨击“土地财政”的种种弊端时,全然不知正在自废武功。欧洲人却比我们更清楚“中国模式”的后果。布鲁塞尔Crowell&Moring律师事务所贸易律师劳伦特·吕斯曼(Laurent Ruessmann)表示“中国正向增值链上方移动。当你看到补贴对那些产品的影响时,就会真的开始明白一切”。

对中国出口的高档铜版纸提高关税,欧洲人看得很明白。《金融时报》引用一名欧盟官员的话说,这是“向母舰发射一枚鱼雷”。中国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欧盟这一做法的严重性。他们觉得中国纸张在欧盟市场所占份额不到5%,即使失去也没什么大不了o欧盟和中国贸易纠纷不少,但这次不同,这是第一次以补贴为理由提出制裁。据《金融时报》报道,卡洛·德·古赫特可能在推动一项更大的变化:在未接到正式申诉的情况下启动反补贴调查的职权。去年10月,当时欧盟贸易专员在谈到纸张案件时表示:“我预期这将成为一种趋势。”这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

欧盟很少用反补贴作为贸易保护的理由,乃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竞争优势,绝大多数都是

建立在或明或暗的补贴基础上的。而他们之所以能够维持巨额补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无可匹敌的融资。但这一回,中国土地财政所创造的融资模式,前所未有地创造出更强大的补贴能力。中国企业无需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就可以击败西方对手。这是欧洲人所真正担心的。

中国不怕反补贴。但我们应当警惕西方国家将基于土地融资的补贴单独拿出来,作为发动贸易战的理由。因为土地财政乃是中国竞争力的核心。如果让这一案件成为惯例,中国的贸易环境必将急剧恶化,甚至永无宁日。我有一个直觉,这一战术级的纠纷,极有可能发展为战役级的冲突。面对威胁中国核心竞争力的挑战,我们决不能退缩。中国要做好全力应战,甚至不惜彻底摊牌的准备。

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正当时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015字

文/全卫言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体部署,非时政类报刊转制进程终于拉开序幕。此前的5月初,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全国5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年内将全面展开转企改制。另据透露,目前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或登记为企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时政类报刊单位的现行体制制约了报刊出版业发展,存在数量过多、规模过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甚至部分单位长期靠行政摊派、买卖报号刊号维持生存,有的成为部门和单位的“小金库”,助长了不正之凤。这些现象的存在,决定了改革是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新闻出版领域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

从高层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时,应按照规范程序,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进行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对于一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不具备报刊出版资质和违规出版以及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单位,也应关停并转,以提高报刊出版业的集中度。

鉴于非时政类报刊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还应特别注意分期分批进行转制。比如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隶属于企业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应先行转制。

再如,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不同于一般非时政类报刊,承担着重要舆论引导职责,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省级和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党报党刊所属的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出版单位,应按照有利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要求,经批准后进行转制。

在非时政类报刊转制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制定妥善的政策保障。比如转制前由财政部门安排的正常事业经费,转制后在一定期限内应该继续拨付。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应通过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渠道和形式,对这些出版企业重点产业发展项目予以支持,新闻出版管理机关也应在出版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

转制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经批准予以撤销的,其主管主办单位应制定专门的人员分流安置办法,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安置。安置时,应优先考虑本部门本系统内安置,自谋职业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又见“彻查”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985字

文/廖音

本月初,湖南“邵式弃儿”被媒体曝光,事涉国策与人伦大体,举国为之瞠目。据后续报道,事件旋即惊动高层,省委负责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面彻查”,邵阳及隆回市县两级火速“高度重视”,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

加那么多双引号,并非有意怀疑其诚意。但以前“彻查”见得多了,不了了之者不在少数,初如猛虎下山,结果是“狼来了”。于是没法安心,更无从拍手称快,不得不提个醒。事已至此,对受害者做一些补救固然善莫大焉,哪怕纾解些民怨,也是好的。

就“邵式弃儿”事件本身来看,若非国内媒体重磅披露,或许不会有此番“彻查”。据媒体报道及本刊记者了解,2005年至2007年间,即有“弃儿”家长多次到省市有关部门和国家计生委上访。结果,如某位观察人士形容的,“秦香莲”去告状,“包公”批给“陈世美”查办。省、市、县三级三次调查,均认定12名“弃儿”为非法收养,从计生部门到民政部门再到福利院最后是海外收养人,一应程序都合法。

若利益共生,“官官相护”在所难免,此乃人性和政治常识。衡诸以往不少案例,官方结论定调之前,总想外人闭嘴,煞有权威状;其实不过权力高高在上的姿态,若无公信力,久之便如高台上演戏,没人当真。还好,此次湖南各级官员尚未急匆匆出来“辟谣”。据本刊了解,由于“邵式弃儿”事发偏远地区,许多人在外务工,且距离事发时间较长,调查组表示正抓紧时间调查,争取尽快公布结果。这倒是实情实话,值得拭目以待。

是否足够尊重法治与民意,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的处理可听其言观其行:一、时间虽长,人证俱还在,DNA比对便可知。媒体也已披露了很多详情,掌握公权的调查组自然不难查证。为非作歹者应依法受罚,这是最起码的。

二、按国务院规定,社会抚养费,也就是计生罚款,应悉数上缴国库,纳入预算管理。但征收多少并无定则,由各地视情而定。上缴财政后再返还有关部门,更是以往不少地方“公开的秘密”。据媒体披露,“邵式弃儿”即因此而生。有权的地方就有利益,权力缺乏监督,利益便会膨胀,事实便会扭曲,民众权利便遭践踏。管住社会抚养费,正是釜底抽薪之举。

三、据本刊了解,“邵式弃儿”事件曝光后,类似举报也多了起来,有专家认为应警惧连锁反应。而防止连锁反应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全面排查,真正痛定思痛,取信于民。

读者笔锋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284字

讲“民品”不能“俟河之清” 王平/江苏

近年来,人们对“为官之德”评论较多,但对“为民之品”却很少提及。但“民品”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我们的先贤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对“民品”问题讲得入木三分。1905年,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发于丁,为今之计,唯急从教育上人手”。

严复的话,在一百多年后仍得到活的例证。如查处了三聚氰胺,冒出了“瘦肉精”;爆料了“一滴香”,产出了“保鲜剂”;按下了“李一馆”,浮起了“大道堂”。假如不从“民品”上抓起,即使今天端了这个制假的大锅,明天又会支起什么生产有毒食品的灶台,还不知道呢!

熬地沟油就是十足的“民间行为”。从建作坊,到收原料;从熬炼油,到找销路;从买回来,到用进锅,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这个链条折射的不仅有法治的缺空,监管的缺位,更有“民品”的缺失。

这并不是唯一的极端案例,欺诈、造假、失信乃至贩卖妇女儿童等,也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令人发指,而这些无一不与“民品”有关。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任由这类“民品”野蛮生长,其后果不堪设想。

也许,至今仍然有人认为,“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抓“民品”太慢,不如“实行”严打或专项治理来得直接,立竿见影。但实践证明,高压之下,仍有那么多人见利忘义,可见只有这一手还不够,就像治理干部腐败一样,既要用重典,也要构筑伦理道德的防线。抓“民品”也是抓根本。

“民品”优则中国优,“民品”殇则中国殇。将提升“民品”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时候了。

电动自行车禁令中的玄机 吴兰友/山东

5月26日,深圳市宣布将在今年6月6日起至12月5日期间,在全市大部分城区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市交警部门有关人员表示,12月5日后是否继续禁止,交警局和交委会根据实施情况,在总结经验、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考量。

在主城区全面禁行电动自行车,其原因是“鉴于电动自动车存在的严重交通干扰,对其进行限制对城市整体交通来说是有好处的”;并有统计表明,深圳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50多万辆,去年全市共发生“涉电”交通事故268宗,占全市事故总数的15 .66%。

有报道说,海口市听证电动自行车该不该禁时,九成代表认为不该禁,相关部门还是作出了禁行决定。目前某些城市禁行电动自行车,其根本原因被认为是拿不上台面的,如为了所谓的高档车辆有序穿行、整洁美观繁荣富裕的现代化城市形象。这些城市当政者说禁行电动自行车征求了民意,然而其中到底有多少按法定程序征询民意?

中科院一些专家曾多次预言:未来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将由快速轨道公共交通、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三个层次复合构成。电动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在未来的城市交通构成中扮演重要角色。那些已经禁止或计划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城市的当政者,理应从科学和民意的角度,而不是从建设“繁华城市”的角度,经深入调研、广泛听证、严密论证后再作是否禁行的决定。

漫画杂感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62字

论文经济

文/桃源 画/邱炯

据说,这是一个盛产“大师”的年代;据说,这是一个盛产“论文,的年代;据说,这是一个网上“论文´?交易异常火爆的年代。

孰谓不然,且看:网络上代写、代发论文的??广告”层出不穷,各类征稿学术期刊令人眼花缭乱。令人凡疑正身处在一个人人都需要发表论文、动辄以论文说事的“学术大环境”中,以至于以论文为纽带的产业日益壮大,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据说每年高达数亿元。

“论文经济”日益发达,其乱象也接踵而来:质量低劣的付费论文汗牛充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期刊济济一堂;“论文”打假打之不绝。

方家直斥,当学术论文像萝卜白菜一样在网上叫卖时,其“论”价值几何?其“文”价值几何?

乡村生态嬗变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067字

曾经,中国的乡村是一片净土,它代表着美丽、清新和诗意。 如今,乡村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大面积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先上车、后补票”,各种作坊式的污染企业呈现出一种无序发展的态势,乡村污染问题逐渐显现。随着城市环保不断得到重视,因为环保不过关、被“驱出”城市的高排放企业纷纷“上山下乡”,乡村污染形势急剧恶化。

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处于随意堆放、无人管理的状态,乡村生活环境质量因之日趋下降,而化肥、农药、白色薄膜、除草剂以及各类激素长期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积累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的水土危机。 .民间流行的顺口溜夸张但形象地反映了乡村污染日趋严重的历史:“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引水灌

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到了今天,癌症灾害。”

据环保部的数据,全国污染排放总量农村占了一半,全国4万多个乡镇、约60万个行政村,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坦承:农村环保总体滞后,已成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

整治乡村污染的当务之急,是加大对乡村环保事业的财政投入,建设和改进乡村的基础环保设施,尽快将欠账补回来,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衣利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的要求和任务。

需要建立和完善乡村环保的法律架构,使乡村污染治理能彤有法可依并执法必严,为乡村环保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加强对于乡村环境危机意识的宣传,将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重大主题联系起来,明确乡村生态环境之于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群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乡村环保的积极性。

创新乡村环保的工作机制,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完善乡村环保的市场激励机制,将生态环保政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政策,让老百姓能从中获益受惠。此外,还要激发民间环保组织投身乡村环保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今年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生活”,旨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

没有乡村,“共建生态文明”不可能实现,没有乡村,“共享绿色生活”也名不副实。“不能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正如李干杰所言:“农村环保工作到了必须要抓的时候。”

(文/李绍飞)

鲍邱河凸显水污染之忧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4046字

黑臭缺氧为代表的第一代水污染,重金属、有毒化学品为代表的第二代水污染,营养元素超量为代表的第三代水污染,在中国同时出现

文/《嘹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绍飞 鲍邱河,一条有故事的小河。

像很多河流一样,它也曾拥有纯洁美丽的身躯,鱼虾在水中自由游荡,孩子们在河中嬉戏打闹,妇女们在河边洗衣说笑。

像很多河流一样,在工业化的大潮中,随着流域附近不断冒出的大小工厂,这条全长百余里的小河慢慢变黑变臭,鱼儿越来越少直至绝迹。

今天,鲍邱河看似一潭死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鲍邱河的变迁展现的不仅仅是它自己的命运。

逝去的美丽

鲍邱河发源于北京顺义区李遂镇以东的丘陵地区,从河北省三河市东部穿过,流经燕郊镇、大厂县,最后沿东南方向经宝坻林亭口至八门城汇入蓟运河,全长50余公里。河北省三河市因境内三条河流而得名,其中之一就是鲍邱河,另外两条河流是洳河、洵河。

这条河流曾经带给了两岸居民美好的回忆,在三河市燕郊网城论坛中,一位名为“鸿鹄”的网友用浪漫的笔调描述了记忆中的鲍邱河:也许是受大自然的恩典,远离都市的鲍邱河保持了它的粗犷,河水清澈,河床起伏不平,青草丛生,澄碧的河水顺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像银蛇般蜿蜒而去。河面宽阔,潺潺流水似少女唱着情歌踏着浪花飘然而至。

《嘹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鲍邱河一线的三河市、大厂县下属的农村采访时,多位村民有着相同的记忆。

20世纪70年代嫁到夏垫镇夏垫村的中年妇女李秀芳见证了鲍邱河水由绿变黑的历史,她回忆说:“再往前推十几年,河里水可清了,我那时都在河边洗衣服。”夏垫村三面环河,处于鲍邱河包围之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河水渐渐变黑变臭,几个人在河边边洗衣边聊天的日子再也没有了。

夏垫村对面的兴隆庄的张大爷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他告诉本刊记者,原来河里有鱼有虾,大人小孩夏天都在河里洗澡,“现在一点活物没有了,什么水都往这里排,都成了臭水沟。”

站在夏垫村村口,本刊记者看到暗黑色的污水夹杂着五颜六色的垃圾从桥下缓慢流过;桥上,环保部门的工程车正在清淤,一阵刺鼻的臭味突然袭来。一位卖豆腐的妇女推着豆腐车一溜小跑地穿过小桥。

当地村民向本刊记者介绍,处于鲍邱河下游的夏垫镇需要定期清淤,尤其是枯水期雨量较少时,否则,这里就完全成了死水。

那鲍邱河是如何“死亡”的呢?

本刊记者在鲍邱河一线走访时发现多个暗渠,工业废水通过这些管道流入尹家沟(连接鲍邱河的排污沟)排入鲍邱河;同时,两岸居民的生活污水包括大量生活垃圾也直接进入河中。

大厂县位于鲍邱河下游,该县环保局副局长陈立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鲍邱河源头已经没有水了,鲍邱河这个季节的水大部分来自临近的尹家沟。

因此,在很多人的眼中鲍邱河似乎成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鲍邱河一天天变黑变臭,2006年曾专门对鲍邱河进行调研的华北科技学院环境工程系马登军教授在其学术性论文《鲍邱河水质分析与评价》中指出,鲍邱河中COD、石油类、氨氮、汞等指标已经严重超标,水质已经为劣V类(不可饮用,不可工业用,不可农业用,丧失水功能)。

因为污染问题,当地村民和流域附近的一些企业不时地发生矛盾和摩擦,廊坊市环保局2010年10月份发布的一份信访问题的督办通知显示,位于燕郊地区的华润雪花啤酒(河北)有限公司从2009年以来多次被村民举报,村民反映其废水和废气排放,给鲍邱河水质造成污染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污染问题从廊坊市环保局到河北省环保厅最后一直反映到了环保部。

在国家环保部官方网站最新公布的2011年废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这家啤酒业巨头赫然在列。

另外,包括造纸、化工、屠宰、水泥等重污染企业都曾在此兴盛一时。2008年7月.为了确保北京奥运会环境安全,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廊坊市曾开展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及重污染企业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共取缔关停镀锌、电镀、矿山、水泥、造纸、屠宰、化工等重污染企业518家,其中鲍邱河流域的三河市就有165家。

水污染之忧

除了给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更令人忧心的是,水污染已经直接危害到农村群众的生命健康。

国家疾控中心曾对淮河流域癌症高发地进行全面普查,最终结论显示:一、淮河流域沿河、近水区域癌症高发;二、癌症高发与劣V类淮河水密切相关。

淮河流域之外,多个地方都先后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癌症村”,只有新疆、西藏等少数不发达地区“榜上无名”。

中国卫生部官方网站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癌症已成为中国农村居民最主要死因之一,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

2010年5月31日,环保部发布了最新一期《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告称: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均受到污染。全国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I~Ⅲ类、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7.3%、24.3%和18.4%。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在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只有1个,Ⅲ类的5个,Ⅳ类的6个,V类的5个,劣V类的9个,占到了湖泊总数的34.6%。

2010年,水利部发布的《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的报告显示:由于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全国目前仍有超过1亿的农村人口喝不上干净水。

在地表水被污染之后.地方政府和农民们开始不断抽取地下水,水井越打越深,,鲍邱河流域多个行政村原来自打的几十米深的水井如今已经完全报废,现在,村民们的饮用水来自300米深的地下。

《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 -书是目前研究国内地下水状况的权威著作,它由12位国内外知名地下水专家组成的“中国地下水科学战略研究小组”历经近三年时间调研完成。该书介绍,在过去几十年内,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中国的地下水开采量正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

2010年7月,在2010国际地下水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已发出警告:一些地区地下水储存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许多地区地下水还遭到严重污染。在会上发言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水文学者弗兰克·施瓦茨说:“水危机并不只在中国存在,但中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问题都更为严峻。”

由于地下水占到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因此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但水体污染正加剧中国的地下水危机。

治污“两大难”

在我国城市和众多村镇高速发展工业的压力下,以黑臭缺氧为代表的第一代水污染,重金属、有毒化学品为代表的第二代水污染,营养元素超量为代表的第三代水污染,在不少省区市同时出现,当今治理水污染,有两大难题是绕不过去的。

地方政府对GDP的亢奋和对环境生态的不重视是一直被诟病和批判的问题,尽管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下发《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改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将环境保护优先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地方环保部门的相对弱势,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位受访专家对本刊记者表示,在三大基本国策中,环境保护是唯一一个无法落实到最基层的国策。

“200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王灿发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说,即使到现在,环保部门的权威性仍然不够,在政府中的地位比很多部门都低,很多时候,环保要给经济增长让路。他笑称:“扛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扛不住,不换思想就得换位子。”

王灿发认为,这还是一个发展观念的问题,需要真正转变发展的思路,落实环境优先的原则。

“十二五”期间,环境优先的原则有望落到实处,“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专篇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确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

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同时,绿色指标的比重上升,不包括人口指标,资源环境指标由“十一五”规划的7个提高到“十二五”规划的8个,占总数比重由27.2%提高至33.3%。

发展理念转换之外,治污理念、机制的创新是水污染治理的另一个现实课题。 由于水的流动性,在水污染方面上下游之间往往很难形成默契,即使百里之长的鲍邱河,在治理中都面临这样的难题。

因此,如何打破这种“楚河汉界”的困境,消除行政区域之间的壁垒限制,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提高水污染的治理成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多年来一直在讨论,但实践中始终难见实质性的进展。

最近,从浙江传来了好消息,4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为加快推进新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保护千岛湖水环境安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日前联合启动实施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工作,确立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和机制。这是我国首个省域间合作治理、相互监督的环境保护机制试点。

报道说,新安江流域的先行先试,将为全国大江大河流域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借鉴。 鲍邱河的治理似乎也出现了转机,陈立军说,目前,鲍邱河水污染治理已经提上日程,未来将打造成观光休闲旅游区,资金已经到位。

这条备受磨难的、悠久的河流会迎来新生吗?

郴州砷污染事故阴影犹在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5219字

“我们承认,新的污染源还没有完全有效控制,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根本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俊杰

穿过一条被雨水冲刷过的泥泞小道,在一片长满杂草的枫树林里,孙六堂停下了脚步。他的脚下,原是一片农田。

几年前,身为村民小组组长的孙六堂带领村民种下树苗,憧憬着长大后能卖到城里换钱。世代种田为生的村民,最终在专业苗圃技术面前屈服——这些枫树长得东倒西歪,枝叶稀疏。

尔后,几近滞销的现实将梦想击碎,没人再愿去照管这片林地,枫树像一个个弃婴,任凭野草侵袭。

孙六堂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水田弃稻植树,源于11年前的那场意外,整个村庄的生态格局也被改变:2000年1月8日,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乡邓家塘村发生一起严重砷污染事故。

依旧是个未知数

事发后,由郴州市、苏仙区两级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表明,离村庄不远的郴州砷制品厂,因生产过程中将不允许外排的闭路循环废水直接排放,导致部分村民不同程度地发生砷污染急性中毒和亚急性中毒,相继有380名村民住院治疗,两人死亡。

随后,经长沙市土地肥料测试中心监测:大部分水田轻度污染,暂不能继续种植水稻,需要长时间施大量磷肥改良土壤或改造成旱地种植其他农作物。其中,轻度污染189亩、中度污染107亩、无污染175亩。水田污染损失以10年间接和直接损失鉴定为84.7万元。

“砷中毒事件发生后的两年时间里,百姓都不敢下田。”5月5日,邓家塘村村长段华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邓家塘村12组组长李国金告诉本刊记者,2002年,受污严重的几个村民小组将污染企业告上了法庭,村民得到赔偿后,地方政府鲜有过问土地使用情况。

对于受污水田如何修复,需要多久,依旧是个未知数。

邓家塘乡乡长李旭平亦向本刊记者坦承,事发至今,乡政府已经换届几任领导,在他任上,没有专门检测过,这么多年来,受污染土壤的砷金属含量是否降低,他也不知情。

为解决农田大面积抛荒,村委会采取了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农田承包给租户,用于稻谷培种、种植烤烟等非农作物,出租农田的村民每年每亩可得到120元左右的租金。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告诉本刊记者,土壤一旦发生污染,短时间内很难修复,相比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是最难解决的。

郴州市、苏仙区两级环保局及农业局工作人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重金属污染一直是他们严控重管的领域,对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他们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未找到可供大面积全面推广,且百姓容易接受的方法。

时至今日,离事发已11年,近一个轮回,砷污染的阴影依然没有消散。 当地村民和政府的一块心病

有湖南“南大门”之称的郴州,虽然总面积只有1.9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1/500,但却拥有着储量居全国首位的钨、钕、铋和钼,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的锡和锌,储量居全国第十三位的铅,郴州也因此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

然而,赞誉的背后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有色金属产业给郴州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前后的十多年里,郴州市临武县三十六湾处于掠夺式开采阶段,高峰时,这块仅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万采矿大军蚁聚于此,疯狂掘金。郴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继耀告诉本刊记者,最后动用武装警察力量,以及采取多部门联合执法方式,非法矿区才勉强得以取缔。

张继耀至今仍记得,2010年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组织环保部、科技部等8部委来湘调研,看到三十六湾被挖得千疮百孔的山头后,一位官员眉头紧锁,表情严肃地说了四个字:“触目惊心!”

这种粗放式排放留下的后遗症成了当地村民与政府的一块心病。郴州市农业局主任科员何红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郴州土壤重金属的自然背景值比湖南省有色金属平均值要高出两倍多,而土壤污染影响是根本性的,如不加以有效防治,仅靠土壤自然恢复,一般需要两三百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薛南冬博士告诉本刊记者,土壤重金属具有生物累积性,可以直接或间接威胁人类健康,粮食、蔬菜乃至饮用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直接相关,耕地重金属污染成了威胁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的隐患。

土壤修复的科学探索

“与河流比,土壤重金属污染更加严重一些,且土壤污染更加复杂。”陈同斌告诉本刊记者。

事实上,如何有效消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一位受访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全世界已发现400多种超富集植物,但大多数超富集植物都有生物量小、生长缓慢、抵抗力弱、种子少、缺乏与当地植物竞争的能力等缺点,因此,能够真正应用于植物修复技术的超富集植物并不多。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最有效方法是寻找超富集植物进行植物修复。

从1997年开始调查土壤污染状况的,陈同斌发现,耕地污染包括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等,中国的土壤污染以重金属污染为主。

陈同斌说,只要找到合适的植物,就能对应不同的重金属。1999年,他在中国本土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

时隔一年后,恰逢邓家塘砷污染事件爆发。陈同斌通过对该村土壤检测,结果显示,砷含量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污染标准1倍至30多倍,大部分在两三倍,相比于污染前的土壤含砷量,污染后的土壤含砷量增加5倍至100倍。

在全国考察重金属污染时,陈同斌也发现,最严重的就是砷污染。砷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其三价的氧化物俗称“砒霜”,能让接触者患皮肤病或癌症等。

这一年,陈同斌便带领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团队在湖南郴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修复基地。

他告诉本刊记者,蜈蚣草是一种通过孢子繁殖的蕨类植物,通过根系,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吸收到体内,并转移到地上部分。通过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内,这片土地就可以修复。

为了缩短净化的时间,原本一年割一茬的蜈蚣草,现每年割三茬。经陈同斌测算,蜈蚣草一年一亩地大约能吸附7公斤到13公斤的含砷量。

陈同斌还透露,去年10月,由国家总投入2450多万元的蜈蚣草修复项目,已经在广西环江地区、云南个旧、湖南、江西等地成规模展开,总修复农田面积达到1000~2000亩,“这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

经过长期的摸索,陈同斌将修复技术从单纯的超富集植物修复技术逐步发展成超富集植物与经济作物间作的边修复、边生产的新型修复模式,即将蜈蚣草与经济作物套种的方法——一行种植农作物,一行种植蜈蚣草,以此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陈同斌介绍,除了蜈蚣草之外,超富集植物还有东南景天,这是在广东种植的专门修复镉中毒农田的植物,现东南景天在全国也有上百亩的试验基地。

在西北,数百亩盐碱土地上,种植了被称作吸毒解毒高手的竹柳,它不仅耐寒、耐旱、耐涝、抗盐碱,还可以吸收城市污水,消除氮磷钾。

现实中的难题

从理论上说,植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推行中,却遇到了问题。

何红军告诉本刊记者,因科研需要,他们之前在郴州市苏仙区白露塘镇连续6年试种“蜈蚣草”,部分含砷的污染土壤得到改善,但是,百姓的积极性并不高,推广难度大。何红军解释,蜈蚣草种植时间长,加上成本大,没有经济效益,百姓宁愿抛荒,也不愿作这种尝试。 .

何红军说,一方面是百姓不买账,另一方面,种植蜈蚣草所需的经费,地方政府也无法给予支持。

陈同斌对大面积使用这种方法,亦持保留态度——问题出在资金上。

他说,使用植物修复法平均每亩的价格达到了两万元,而且还要连续种植数年,“对于农民来说,这个负担很沉重,除非政府能有补贴”。

陈同斌告诉本刊记者,2001年,他们租了邓家塘村15亩地,租金为200元/亩。但种植约4年后,陈同斌退出了郴州。对于退出的理由,陈同斌说,除邓家塘没有大规模的种苗基地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对这一说法,邓家塘乡乡长李旭平事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回应,如果没有上级部门的专项资金拨付,乡政府无能为力。

陈同斌举例说,广西环江受污染土地达万亩,如果要全部修复,总投资至少需要几千万到1亿元,这对当地财政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

公开报道显示,在广西,蜈蚣草就和制造工业乙醇的能源甘蔗种在一起。在其他地方,蜈蚣草还能和桑树、苎麻一起套种,为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问题是,在郴州,套种也遇到了阻碍。

张继耀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该局在郴州市嘉禾县进行试点,种植了200多亩苎麻,为解决销售问题,环保局通过协调,指定了一家定点加工企业,但由于种植面积小,没有形成规模,加之百姓传统的种植习惯问题,以及利润不高,“该厂至今没有开工生产”。

更令人悲观的是,植物修复法也并非万能之策。

陈同斌告诉本刊记者,当前受污染的土壤,多数是量大面广的中低浓度污染,植物修复法是首选,效果也较为明显。可是,土壤中的高浓度污染物,则无法解决,即便采用植物修复法,时间漫长,也不是上乘之举,只能采取种植非农作物的方法。

还在等待答案

薛南冬认为,摸清家底应该成为土壤污染防治的第一步。我国的土壤污染分布广,局部地区突出,只有调查清楚全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才能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和治理措施,才能出台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

谈及邓家塘蓄积11年的问题如何解决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郴州市苏仙区环保局副局长雷湘一个劲地倒苦水,她说,“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缺乏技术支撑,以及土壤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是摆在基层环保部门面前的现实困境。”

“邓家塘村这种情况,基本解决不了。”雷湘直言。

在本刊记者采访过程中,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资金短缺是提及最多的一个词眼,这也是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难题之一。

何红军亦表示,土壤污染修复面临最大的困难在于,一是经费没保证,设备没保障;二是人力和能力都十分有限。

雷湘认为,光靠县区环保机构还不够,应延伸至基层乡镇一级,目前,环保机构的构架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越到基层,环保工作人员越匮乏。而乡镇往往掌握着最底层的环保信息,人员的配比不能满足发展要求。

相关数据显示,在环保机构中,多数省级环保部门没有负责农村环保的环境保护专门处室,县级环保部门工作力量更为薄弱,绝大多数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人员编制,缺乏必要的监测、监察设备。

在张继耀看来,日后的工作重点及重心应遵循“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治理原则,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

“土壤治理修复的关键在于技术问题,要做到百姓接受,方便实施,利于推广的方法,现在还未找到”,张继耀说。

张继耀向本刊记者透露,他们上报了多个土壤修复项目,但这样的民生工程,上级部门拨付下来的治理资金却很少,往往都将重点放到了源头治理上。张继耀分析说,上级部门或许考虑到,土壤修复其一是资金数额大,其二是害怕效果不明显。

同时,张继耀还表示,“我们承认,新的污染源还没有完全有效控制,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根本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薛南冬告诉本刊记者,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控制与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即控制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数量与速度,通过其自然净化作用而不致引起土壤污染。控制与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净化处理、回收处理,化害为利,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与浓度,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对于已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应该改种非粮食作物并调整耕作制度,降低人类健康风险,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在进行农业生产前,建议先用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修复。

陈同斌认为,要解决土壤污染修复问题,除了资金、设备问题之外,还要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在很多城市,对土壤污染问题相关信息不公开,百姓不知情,甚至有些政府官员,都不知道哪些地方有污染,污染到什么程度。”

本刊记者离开郴州后收到一位邓家塘村村民的一封电子邮件,上面写着:“11年以后,对于田土和身体中的毒素,当地政府还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文件。我们这个田土到底能不能耕种?”

这个被追问了11年的问题,何时才有答案呢?

垃圾围村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924字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绍飞

村口、路边、墙角、屋后,一堆堆的粪便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垃圾堆星罗棋布,上面有白色的卫生纸、溃烂的水果、酸臭的剩饭、破碎的瓶罐、废旧的电池……成群的大头绿豆蝇发出嗡嗡的声音,转战于这些粪便和垃圾中。村边小河沟中的黑水缓慢地流动着,散发出刺鼻的臭味,各种颜色的垃圾袋和纸片在风中肆意飞舞。

这是目前中国中西部一些农村常见的景象。本刊记者在此次乡村环保采访中切身感受到,农村污染日趋严重。

综合多方信息看,农村和农业污染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养殖业废弃物、种植业面源、农村生活垃圾和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等。

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达到1324.09万吨、270.46万吨、28.47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排放量的43.7%、57.2%和67.3%。

据国家环保部的数据,全国农村年产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全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总排放量达27亿多吨。“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主要针对于城市和主要工业企业,农村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未完全纳入减排计划。

目前,全国4万多个乡镇,约60万个行政村,绝大多数缺乏环保基础设施。近年来,环保部接到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农村环境问题的分别占总数的70%和80%。

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环保领域的一个大问题,本刊记者在河北、天津等地采访看到,不少农村地区的小河、溪流等似乎成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地,曾经空气清新的农村如今是阵阵异味。

在天津北辰区西堤头村口,本刊记者刚一下车,村边数家化工厂的气味立刻扑面而来,村中央的狭窄小路颠簸不平,污水横流。一家理发店的老板娘拉开玻璃门,从屋里将一盆污水泼到街道上,哗啦一声将门关上了。

这个曾经因为环境污染被称为天津“癌症村”的小村庄如今已经恢复了往昔的安静和沉默,“能怎么着,又搬不走!”一位当地医生这样说道。

这种无奈是受访村民中普遍的表现,如果没有对自己的生活构成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即使心中怀有不满,更多时候,村民们往往也会选择沉默。

由此,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结果,对于相关地方政府而言,农村环境整治并不能给其带来GDP的大增长和光鲜的政绩,反而要倒贴不少财政收入,当然,它很难有积极性;对于农民而言,生活环境的改善对其当然有好处,可是,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也不会给其带来什么特别直接的害处。

由于各地农村复杂的因素,农村环境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村居分散性为垃圾回收处理制造了难题。现在,农村垃圾回收工作

的基本程序,按要求是“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但是,限于相关公共设施的缺乏和村民环保意识的落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垃圾处在随手丢、无人管的状态下。

环保部门人手缺乏,监管无法覆盖到地域广大的农村,农村环保工作尤其是宣传工作的开展往往捉襟见肘。还有一点就是钱的问题,农村环境整治需要大笔的资金,环保部从2008年开始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治理农村环境,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80多亿元,支持了660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

然而,120多亿元的农村环保资金对我国整个农村污染整治工作而言,应当说是杯水车薪。在今年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相关负责人曾算过一笔账,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按照其中三分之一,即20万个行政村迫切需要治理,每个行政村治理需要100万元,中央和地方各投资50%测算,中央财政就需要投入1000亿元。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解决了一批基层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农村环境问题,但是,对于农村环保,很多地方未能提供配套资金,甚至在财政预算中没有安排农村环保资金。

2005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就明确指出,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不过,钱从哪里来、如何保证持续的投入并用到实处?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中国式乡村环保探索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927字

生活环保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理念上必须从生活环保走向生命环保、心灵环保,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关键就在于社会建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绍飞

15年前,她创立了如今享有盛誉的环保组织“地球村”,并为了回国搞环保放弃了美国的绿卡。

11年前,她获得了有“诺贝尔环境奖”之誉的“苏菲环境大奖”,是目前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中国人。

3年前,她作为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的获奖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主席的接见;同年,她又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手中接过了“公民社会奖”奖杯,她为环保事业作出的贡献再次获得肯定和褒扬。

“5·12”汶川地震之后,她来到四川,在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创建“乐和家园”,开始了中国式乡村环保的实践,并开拓出一种低碳生态乡村的模式。此后,她回到她的祖籍重庆巫溪县,参与家乡的乐和家园建设。

她的思考和实践推动了中国的乡村环保和社区环保,成为用传统智慧践行“中国式环保”的先行者和守望者。

如今,年过半百、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乡下的她,称自己现在就是一个农妇,为了心中的生态乡村、绿色家园梦想,她一直在努力。

她,就是知名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廖晓义,5月7日下午,在”地球村”不到30平方米的会议室中,廖晓义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的专访,畅谈了她的中国式乡村环保的探索和实验。

“我为什么要做乡村环保”

1995年,廖晓义从美国回到中国,翌年,她创立了“地球村”。廖晓义告诉本刊记者,她自己有两次转型,一次是从西式环保到中式环保,一次是从城市环保到乡村环保。

第一次转型,是因为她发现了西式环保的局限性:就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第二次转型是因为中式环保更适合在乡村进行,她认为,做环保,乡村比城市的条件好得多,大有可为。

《瞭望》:你从事乡村环保事业的初衷是什么?

廖晓义:从1996年开始,我和我的伙伴们就立足社区,和宣武区政府一起创建了绿色社区试点,受到政府的认可而推动了全北京乃至全国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但是渐渐地感到其中的不足,于是从生活环保到生命环保和心灵环保深入,还需要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管理的创新,要立体地、整体地、综合性地去解决环境问题,而不是西方式环保那种就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在城市有太多的限制,从盖房子到能源方式再到产业模式,很难完成整体文明转型,于是把注意力转向乡村。2008年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给全面试验乐和家园这种中国式环保模式提供了契机,而巫溪县委县政府和百姓对于乐和家园理念的认同和创新更是让我受到鼓舞,愿意为之献计出力。从2010年到现在,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巫溪。

《瞭望》:那你觉得,在乡村推行环保事业,有哪些困难,与城市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廖晓义:乡村的居住比较分散,这是比较麻烦的地方,那些已经遭受严重污染的农村,治理起来就更加困难。但对于西部的一些还没有被严重污染和破坏的乡村,特别在巫溪这样还保存了不少原生态环境的乡村搞环保,我觉得比在城市容易得多,首先,它的先天条件就比城市要好,产业转型也相对容易,敬天惜物的意识更容易恢复,环境管理的社会机制也比许多大城市的社区容易建立。

《瞭望》:进行这种乡村环保的实验,如何解决“钱”的问题?

廖晓义:其实,资金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一个机制的问题,现在,巫溪乐和家园建设的试点村,村民义务地解决垃圾的分片管理和定期清运,他们把环境管理当成自己的事情,并不用花什么钱。彭州大坪村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花费也不多。每平方米就600块钱,在城市可能吗?

乐和家园模式不是万能药方

“5·12”汶川地震后,廖晓义在深入地震重灾区考察后,向中国红十字会申请了建设“乐和家园”项目。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拨了365万元人民币在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建设“乐和家园”,包括两个村94户村民的生态房屋建设补助和相应的社会环保医疗等设施的建立。中国生态民居首席专家刘加平、昆明冶金建筑设计院的周伟、西南交大的董靓等人都作为义工参与了“乐和家园”的设计,“乐和家园”建设了节能、节地、节材的节约型生态民居。

廖晓义理想中的乐和家园,包括绿色生计,就是建立乡村的生态经济;绿色生活,建设乡村的生态民居;绿色伦理,建立乡村的公共空间,包括文化活动、书院、活动站等;还有绿色参与,建立村民自我管理的生态协会;绿色养生,建立能够弘扬中医文化的乡村诊所;绿色安全,是包括从山体保护、水源保护到垃圾分类的整体的环境管理体系。

如果说,彭州大坪村乐和家园主要是一个以生态民居建设为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那么在重庆巫溪县,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更为综合立体的、由党政主导的社会管理创新所推动的环境管理体系。当日,廖晓义给本刊记者播放了一部短片,记录巫溪县羊桥村村民们的生活,村民们不拿政府一分钱,义务下河清理羊桥河里的垃圾,分片包干了全村的垃圾清扫管理,

还开始了垃圾分类;在路旁等公共区义务植树种花,管护树苗,维护公共卫生环境,村里环境整洁,绿水青山。

《瞭望》:之前,羊桥村是什么情况?

廖晓义:跟中国大部分农村一样,垃圾随意乱丢,没有人管理,羊桥河就是倒垃圾的地方,臭不可闻。

《瞭望》:乐和家园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村民会有那么大的改变? 廖晓义:关键是两点,第一是社会建设,第二是道德建设,“村支两委主导、乐和协会协同、公益组织助推、网格单位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起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人翁责任感,再加上环保的宣讲,激发了爱护家园的道德力量。

《瞭望》:那如果有人不自觉,破坏环境呢?有没有相应的惩罚手段?

廖晓义:惩罚好像还没有案例,更多的是通过表扬先进者来鼓励大家做好事,村里有荣誉榜,会定期表彰那些先进者。其实,在乡村这种熟人社会中,大家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因此,相对来说,道德的约束力量是很强大的,表彰可以激发大家的道德意识。

《瞭望》:这种乡村环保的模式如何推广?有些人担心,这种实验有一天会不会成为一个标签甚至一个形象工程?

廖晓义:我想,如何推广?是政府部门的事,我们这样的社会组织的工作是协同政府把现有的乐和家园试点做好,不断地完善。有一点我要强调,乐和家园不是万能药方,所有的地方都能通用,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像中医方子总是因人而异。

《瞭望》:什么条件? 廖晓义:最重要的是党委政府必须支持。巫溪乐和家园建设的成效最关键的是县委县政府的决心和力度。如果党委政府不支持,而要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那乐和家园模式肯定行不通。另外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地方的环境还没有到无可救药的地步,相对来说,我觉得,在西部地区,乐和家园的模式还是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的。

《瞭望》:那些已经污染严重的农村呢?它们如何改善自己的环境? 廖晓义:这个只能靠当地的百姓和政府自己想办法。我认为关键是要改变政府政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如果在政绩评价中,把环境因素摆在重要的位置,环境管理好的加分,环境破坏的减分,出了癌症村的减分,事情就好办了。

我一直认为,西方式工业化发展道路不适合在我们的农村发展。所以,我们努力探索以东方智慧为内涵的“乐和”理论,并努力与政府行动和民众行为相融合,践行“乐和家园”的落地模式,它包括乐和人居——物我相和的生态环境管理、乐和治理——个群相和的生态社会建设、乐和生计——义利相和的生态经济发展、乐和养生——身心相和的生态医疗保健、乐和伦理——心智相和的生态伦理教化。

乡村环保关键在于社会建设

对于乡村环保,廖晓义认为,应该跳出单纯的环境问题,将之放到一个更加宏大的背景之中,站在更高平台上,树立更加宽广的视野。她说,生活环保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从理念上必须从生活环保走向生命环保、心灵环保,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关键就在于社会建设。

《瞭望》:你的环保观念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廖晓义:是的,一开始,我只是在物质层面的环保,像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少用一次性制品等,但是,后来,.我发现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生活环保的的思维中出来,进入到生命和心灵,也就是我一直倡导的生命环保、心灵环保,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觉得,一个不关心自己天天呼吸的空气、不在意自己吃的食品有毒的人不会真正地从内心关心环保,因为他连自己的健康都不在乎。

《瞭望》:那乡村环保建设关键点在哪里?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用力?

廖晓义: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乡村的社会建设,建立一种公众参与的责任机制,通过自治,培养其主人翁的意识,在自治的基础上,要有共治,有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机制,共治的原则是法治,社会法规,自然法则、道德法庭,还有乡规民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治,这种良治本身就是自稳定系统。这也是一种社会管理创新。

《瞭望》:那乡村的环境好了,农民靠什么生活,提高收入?

廖晓义:我们乡村本来就有“耕、读、游、艺、养”五大产业。“耕”是生态农业,安全食品;“读”是教育产业;“游”是旅游产业;“艺”是我们的手工业,就是创意产业;“养”是我们的养生产业。这五大产业以乡村为依托,以一个乡村来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拉动周边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环保的法律课题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055字

中国环保法律的规定操作性不强,仅提出了原则,而无具体的操作规则,而且违法制裁相对于违法后果过轻,政府违法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绍飞

实施了20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的修改工作终于提上了日程。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多位专家表示,《环保法》修订要对乡村环保给予足够的重视,弥补农村环保方面立法上的空白。

实际上,在乡村环保领域,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法律上的设计都存在着不少漏洞。受访专家坦言,目前,乡村环保的法律课题面临诸多困难,亟待破解。

法律短板

中国环保法律从数量上观察是相当可观的,目前已经颁布的与污染防治、自然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等相关的法律超过了20部,环保标准300多项,各种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更是数不胜数。

但在清华大学环境法博士后王社坤看来,这些环保法律实施状况并不乐观,这位近来一直关注乡村环保立法以及实施状况的研究者说,中国环保法律的规定操作性不强,仅提出了原则,而无具体的操作规则,而且违法制裁相对于违法后果过轻,政府违法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

王社坤表示,这些问题导致农村环境保护领域一方面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立法空白,现有的规范性文件中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即使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各类规定,也未充分考虑到在农村的具体适用情况;另一方面,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具体行为规则大多出于效力不定的国务院文件或效力较低的部门规章。

本刊记者查阅了《环保法》条文,其中真正涉及到农村的法条很少,而且都是原则性规定,譬如,第20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第23条:“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王社坤说,尽管现有法律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保护制定的,但是一些基本的环保法律制度(如环评、三同时、排污许可、限期治理等)完全可以适用于农村地区,而且还有很多自然资源、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也主要是适用于农村区域的。

王社坤甚至认为,造成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不是立法问题而是执法问题。 对于执法问题,北京大学环境法教授汪劲列举了“四大缺陷”:环境法律制度没有大错也

无大用,找不到相关的规定来追究具体责任;从行政来看,政府执法机构的权威性和权力保障不足;从司法角度来看,司法救济非常不力,被害人的损害难以填补;从行政处罚和刑罚的角度来看,行政处罚措施不严厉,环境刑法条例很少适用。

历史成因

今日乡村环保法律体系滞后的背后有诸多历史成因。 环境法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分析说,环境污染都是从城市发展起来的,在《环保法》立法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尚未显现,因此,环保立法主要关注于城市。

而且,乡村环保问题不像城市那样很快就能显现出来,它有一个发展过程,等问题出现时,立法已经跟不上了。

同时,分工不明确,也是导致如今乡村环保落后的问题之一,王灿发告诉本刊记者,乡村环保和农业环保是两回事,前者由环保部门负责,后者由农业部门负责,这就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战,他认为,这种分离式的方式不利于解决农村环保问题。

王灿发举例说,《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起草了好几年,始终没有实质性边展,问题就在于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

无独有偶,王社坤也指出了这一问题,他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说,《环保法》关于适用对象的规定是以地域和环境要素为标准的;农村环境的具体范围可以通过我国有关行政区划对城市和乡村的划分来明确,而农业环境则不容易明确其地域范围,造成法律规范在适用范围和规范对象及其内容上的模糊不清。

因此,王社坤建议,将农村环境保护的行政职权统一起来,明确各机构的职责,而且,鉴于农村区域分散的特征,必须考虑由环保部门在农村区域设立具体行使环境保护管理权的派出机构。

难题待解

《环保法》的修改已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2011年立法计划。 4月中旬,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蒲海清带队,会同环保部赴湘鄂两省,就修改《环保法》开始进行专题调研。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在参加调研时指出,《环保法》的修改,在稳定基本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力争在一些重点方面有所突破,尤其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环保责任,完善监管制度,维护公众权益。

对此,王灿发建议,《环保法》的修改应该关注农村环境保护。王社坤也认为,《环保法》修改应该突出农村环境保护的特殊需要。

王社坤的建议更为具体,他认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在弥补立法空白的同时,还要针对现有环境法律规范在农村地区的实施作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规定,贯彻城乡一体化战略。同时,发挥地方能动性,结合地方特色制定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经济激励机制,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经济福利。

时事聚焦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165字

工商总局:电视购物广告将被严格监管。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甘霖22日表示,今年工商部门将加大对省级电视台卫视频道、大中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都市类报纸媒体广告的监测检查力度,严格监管电视购物广告,并对网络手机广告、植入式广告、贴片广告、广告联盟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有望直接登记。民政部部长李立国23日表示,民政部将借鉴和

推广北京经验,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登记的范围,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等三类社会组织今后将有望直接登记,不用受限于现在的双重管理体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至25元。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司长秦怀金24日指出,2011年,人年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I5元提高至25元,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总额将达到300多亿元。

计生委:确保“十二五”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下降。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24H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十二五”时期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下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最高法:死刑二审全部开庭审理。最高人民法院24日发布2010年年度工作报告称,最高法坚持死刑二审案件全部开庭审理,按照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对具有法定、酌定从轻、减轻情节的,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是必须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均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发改委:将探索弹性退休制度。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巡视员周南25日表示,国家将针对养老服务的薄弱环节,建立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乡养老服务供给。同时,还要合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探索弹性退休制度。

中小学生实践活动将纳入毕业资格认定。教育部25日发布通知,教育部将联合相关部委建立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并要将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考评结果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资格认定范畴。

“十二五”末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10.8万公里。交通运输部26日正式发布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末,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将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届时将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

卫生部:综合医院要把中医药发展纳入整体规划。27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中明确,综合医院要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并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中医药业务重点发展方向。

标普下调意大利评级展望。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标准普尔公司21日宣布,把意大利主权信用评级前景由“稳定”下调至“负面”。

美国7个州遭龙卷风袭击,造成逾百人死亡。美国中西部部分地区21日与22日连续遭龙卷风袭击,截至北京时间24日凌晨5时左右,仅在受灾最重的密苏里州乔普林市,死亡人数就多达116人。

巴基斯坦塔利班突袭海军航空兵基地。至少15名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装人员23日凌晨突袭警戒森严的卡拉奇迈赫兰海军航空兵基地,并与随后赶到的巴军激战l 5个小时,造成巴军至少16人死亡、14人受伤,两架巴军最先进的海上反潜巡逻机(P-3C)被摧毁。

奥巴马访问欧洲四国。美国总统奥巴马23日上午抵达都柏林,对爱尔兰进行一天的正式访问。随后他又对英国、法国和波兰进行访问。奥巴马此次跨大西洋之旅旨在协调立场,消除分歧,进而在新的基点上巩固与欧洲的盟友关系。

伊朗西南部一炼油厂因天然气泄漏发生爆炸。伊朗西南部一炼油厂24日因天然气泄漏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22人受伤。爆炸发生时,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正在出席该炼油厂新一期工程落成典礼,但并未在事故中受伤。

也门首都政府军与部落武装发生激烈冲突。也门反对派领导人艾哈迈尔为首的部落武装与政府军24日在首都萨那发生激烈交火,至少49名部落武装分子、15名政府军士兵和一名平民在冲突中死亡,数百人受伤。

日本将调整能源政策。日本首相营直人25日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立50周年纪念仪

式上发表演讲说,日本将重新修改能源基本规划。除了核能和化石能源这两个支柱外,还要培育自然能源和节能这两个新的支柱,计划在21世纪20年代前期将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占发电总量的比例提升至20%。

八国集团峰会在法国举行。八国集圈(G8)峰会26日至27日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的海滨度假胜地多维尔举行。与会的八国领导人就阿拉伯国家局势、非洲发展和互联网三大主题展开交流磋商。

利比亚东部部落拒绝承认反对派政权。非洲联盟25日召开特别峰会,呼吁利比亚停火,寻求政治解决当前危机。利比亚东部地区部落长老当天致信非盟,表示拒绝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在班加西成立的“全国过渡委员会”。

法国向俄罗斯出售4艘直升机航母。法困26 日宣布,就向俄罗斯出售4艘“西北风”级直升机航母与俄方达成协议,这也是北约国家首次与俄罗斯达成此类大宗军购协议。此前俄方估计这次军购合同总价值将达到15亿欧元。

瞭望前瞻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136字

注重提高职业培训的有效性

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需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科学确定培训内容。要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强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使用的无缝对接。要定期公布劳动力供求、工资指导价位等信息,引导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活动,并及时为参加培训人员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等服务,促进其实现就业。要主动搭建有利于校企对接的信息平台,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完善相关鼓励性政策措施,调动各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以技能为根本,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要根据职业技能标准要求,大力加强实习培训,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加强职业技能考核评价。

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要将培训结业学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和就业情况作为评价培训机构的重要标准,作为支付政府培训补贴的重要条件,引导培训机构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瞭望关注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据今年2月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透露的消息,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这个数字比2010年增加约30万。

会议指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目前高校毕业生总量多、就业压力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愿望和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要,促进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一)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着力发展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创造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

机会。对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在信贷、社保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二)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重点解决好到城乡基层岗位工作毕业生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三)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灵活就业。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毕业生,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财政贴息贷款额度提高到10万元。(四)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补助费用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分担。(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把准我国反腐阶段性特征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6963字

正确理解反腐倡廉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

文/许云昭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进入了_一个多发易发与标本兼治、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相持时期。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把握反腐倡廉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维护政令畅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两个基本判断

充分认识反腐倡廉的阶段性特征,首先应从正确看待和判断当前反腐倡廉形势人手,做到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把握大局和大势。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发展历,史纵深和全球视野看,辨析当前我国反腐倡廉的阶段性特征,可概括出“两个基本判断”:

第一个基本判断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始终捍卫党的纯洁性。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始终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五大建设”之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为标志,使反腐倡廉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正确方向,做到始终把反腐倡廉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开展;以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为标志,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以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标志,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更加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始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为标志,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出台为标志,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逐步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从党章和廉洁从政准则的修订以及一批党风廉政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构建了一套较完备的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颁布和重新修订为标志,建立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政齐抓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合力,等等。

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开辟这条道路,确保全面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个基本判断是,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腐败是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公权不能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必然结果,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历史性难题。

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斗争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既要坚持不懈,又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在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从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进程看,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关系多样化,易产生不当竞争,出现一些新的腐败问题;从对外开放程度加深看,在拓宽视野、全面提升竞争能力的同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影响也乘机而入,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了市场;从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看,中国共产党处于长期执政地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难度不断加大.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成为必须常抓不懈的艰巨任务;从社会建设和管理角度看,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需要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应对社会风险;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看,我们正在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易在短期内集中出现,甚至一触即发,使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从而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对深入开展新时期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个并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所作的重要讲话中,将当前反腐倡廉的新特点概括为“三个并存”,即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

“三个并存”的概括既高屋建瓴,辩证地揭示了当前反腐倡廉的重要特征,也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是谋划、思考和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和重要遵循。

正确理解反腐倡廉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

改革开放特别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理论不断创新、惩防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工作措施更加有力,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

但是,决不能因为肯定这些成绩而忽视存在的问题,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消极腐败现象仍较为严重,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腐败案件增多,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突出,一些腐败分子往往集政治上蜕变、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于一身,一些大要案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仍较为严重,一些党员干部贪图享受、铺张浪费、廉洁自律要求不严,等等。这些突出问题,仍需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

正确理解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

实践证明,近些年来,在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的同时,加大预防腐败力度,努力做到既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又积极推进预防腐败工作,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但是,有些反腐倡廉制度和举措的制定落实需要一个过程,只有通过不断集成积累才能发挥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诱发腐败问题

易发多发期。因此,在这_时期会出现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的局面。针对这一新特点,需高度警惕,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更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

正确理解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对反腐败期望值也在不断上升。群众期望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自己根本利益的同时,保障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期望在切实解决损害自己利益的突出问题的同时,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期望在关注自己所思、所忧、所盼的同时,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完善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机制;期望在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同时,党和政府继续加大惩治腐败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廉洁环境。这是广大群众对反腐倡廉的新期待,必须积极回应。

腐败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痼疾,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没有得到根治。在我国腐败现象仍有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短期内也难以根治。因此,要加倍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改革的推动力、纠风的矫正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步发挥作用,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综合效能,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四大挑战

反腐倡廉建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挑战一:面临执政资源不断扩大与切实维护执政资源安全的新挑战。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高度重视发展执政资源,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与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比,中国共产党拥有的执政资源包括直接支配资源和间接支配资源,不知要强多少倍。这些执政资源有历史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组织资源、群众资源、人才资源、制度资源、意识形态资源,等等。历史告诉我们:对政党而言,谁赢得资源,谁就能够执政;谁能维护、保持和扩充资源,谁就能够持续执政。

从现实情况看,随着党的执政资源的不断扩充,维护执政资源安全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必须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有效防止执政资源流失,维护执政资源安全,充分利用执政资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地位。

挑战二:面临改革攻坚,实现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制度突破的新挑战。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纵深发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将触碰到越来越多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比如,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时又要防止“公民社会”陷阱的问题;在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中,创新对“一把手”监督办法,如何有效整合监督资源,协调各监督主体,发挥整体合力的问题;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防治腐败工作中,如何着力创新防治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腐败的思路和办法的问题;在治理执法不公问题时,如何着力创新防治行政执法和司法领域腐败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推动“三公”消费改革中,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三公”消费货币化改革,创新解决“三公”消费问题的办法;在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中,如何把一些已经基本成熟的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的问题,在社会诚信建设方面,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价值体系和诚信制度体系,夯实崇尚廉洁的社会基础,等等。这些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突破了,反腐倡廉建设就能取得更大实效。

挑战三:面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发挥网络反腐倡廉积极作用的新挑战。

反腐倡廉离不开新技术的运用,离不开网络新兴媒体。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和网络媒体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能力,这给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反腐败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四:面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优化社会廉洁环境的新挑战。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经济建设“一手硬”、对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反腐倡廉建设必须自觉地融入到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去。要通过服务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涉及反腐倡廉的社会突出问题,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环境。

五个优势

纵观世界政党史,能不能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廉政建设,是反腐倡廉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执政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在反对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具有以下“五个优势”:

一是有党的领导这一领导体制优势。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一以贯之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并亲自领导和部署,推动贯彻落实。全党把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作为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委建立健全了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格局。

二是有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独特政治优势。

社会主义是有别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的崭新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享有广泛而充分的民主自由,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促进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为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反腐倡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法制保障。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巨大优越性,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不断自我完善,解决自身存在的腐败问题。

三是有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党员干部队伍这一组织优势。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7800万党员的大党,党员干部队伍的数量和整体素质都是举世无双的。从整体上看,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能起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的,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也是廉洁自律、拒腐防变、与消极腐败行为作坚决斗争的中坚力量。

四是有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这一执政资源优势。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是胜利之本。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人民群众的拥护是最大的执政资源,也是最大的执政优势。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全党克服各种阻力、抵御各种风险的最大保障和动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直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的渠道,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提高揭露腐败的能力,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就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与衷心拥护。

五是有与时俱进这一实践和理论创新优势。 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反腐倡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针、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了一套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并开展了多方面的理论创新研究,不断丰富反腐倡廉理论,为反腐倡廉建设新的实践奠定了理论

实践基础。在新的起点上,更需坚持与时俱进,继续开拓创新,以更宽广的视野,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六大发展趋势

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遵循反腐倡廉工作规律.下一步反腐倡廉建设—— 更加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出更强的融入性。

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既需把握好改革发展的大势,又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在工作目标上围绕中心来确立,在工作思路上围绕中心来确定,在工作措施上围绕中心来运筹,在工作成效上围绕中心来考核,始终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确保服务大局有作为,落实工作有成效。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加强监督检查,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障中央政令畅通。做到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

更加注重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体现出系统性。

坚持治标和治本两手抓、惩治和预防两手硬,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有效预防腐败,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系统性。

更加注重完善制度、规范权力,体现出制度作用的基础性。 按照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要求,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对反复发生的问题从规律上找原因,对普遍发生的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着力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制度、预防制度和惩治制度建设,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保证反腐倡廉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更加注重维护民利、保障民生,体现出人民性。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积极回应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到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反腐倡廉工作之中。

更加注重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体现出实效性。 更加注重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同时实行重点突破,不断深化和拓展专项治理工作,以重点工作成效带动全局工作发展,以关键环节突破带动整体建设推进,以试点工作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体现出与改革发展的同步性。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做到与改革发展同步跟进,相互协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作者为中央纪委委员,湖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从制度上堵塞“漏洞”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745字

据权威专家介绍,近年来,有关主管部门在着力查找腐败案件线索的同时,更加注重研究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分析体制、机制、制度等深层次原因。

通过剖析这些年审计发现的案件,相当一部分违法犯罪行为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利用权力“设租”“租”,或培植代理人侵吞财政资金或国有资产;二是利用公共资源“借到”若干非公单位,或在多个地区实施违法、违纪行为;三是利用网上银行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在多

个账户之间将涉案资金层层倒手、反复倒腾,或以现金形式私下交易。

来自高层的判断认为,产生上述这些问题,既有一些领导干部法纪观念淡漠、依法行政意识弱化等主观因素,也有体制转轨时期各方面制度不够完善等客观原因。需要从五个方面完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堵塞漏洞:

从制度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合理分解配置行政权力,建立规范的行政权力运行程序,解决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运行程序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

深化财政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推进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和预算公开,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务、资产等单位内部管理控制,完善对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和重要岗位人员制约机制,切实解决单位内部控制薄弱问题。

加快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监督检查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堵塞不法分子利用信息“隔离”骗取资金或贷款等行为,解决部门和行业问信息不共享、渠道不畅通、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完善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矿产资源出让等监管制度,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建设和评估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解决围标串标、虚假招标、非法占地、违规批地、矿产开采权审批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

(文/<嘹望》新闻周刊记者)

秦光荣: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为第四十个世界环境H而作

《瞭望新闻周刊》 201102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7475字

生态建设与生产力发展是一种相生而非相克的关系,完全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文/秦光荣

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是人类生存发展之基。然而,得自然之灵气的人类在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却无视资源环境承载力,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和倾倒废弃物。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在更高程度上的和谐统一,既是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也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

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今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中国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这是在呼应世界主题“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的同时,更加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公众参与,呼吁人人行动起来,共创一个绿色健康的未来。加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更加深入扎实地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绿色发展之路。我想起几个关于生态与发展的故事一

其一:银杏村的故事

生态环境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力

银杏村本名叫江东村,因银杏树很多,越来越多的人直呼其为“银杏村”了。这是云南边境腾冲县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掩映在一大片枝繁叶茂的树林中,“村在树中,林在村中”。在这个有着八百多户人家的村子里,几乎到处都生长着大大小小、,粗粗细细的银杏树,那好似一把把扇子的银杏叶,铺满了房前屋后、田间地头。

据说,江东先祖从遥远的中原迁移至此,随身携带了银杏种子,并将它们播撒在新的家园,以寄托思乡之情。今天,整个村落已育成1万多亩共3万余株银杏树,其中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就有1000余株,已成为云南高原上最古老、最集中、面积最大的银杏林。

就像江东村人民热爱着、耕耘着这片新家园一样,银杏树也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在这片热土上,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以挺拔的躯干,清雅的风骨,优美的树形,世世代代护佑着江东村。不仅保持了水土,为人们奉献出阳春绿装、金秋硕果,更营造出一份和谐宁静,回馈于勤劳智慧的乡民。当地居民和银杏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历尽了风霜沧桑。

银杏树为居民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当地的生态树。银杏树是净化空气、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勇士,它张开美丽的枝叶吸附着空气中的灰尘和烟尘,提供给人们洁净的空气。银杏树还营造了优美的生活环境。春天,枝条吐绿,如伞盖般的树冠,随风摇曳,不时透露出点点光斑.装点着一个多彩的村庄;盛夏,果实挂满枝头,枝叶垂下绿荫,分外凉爽,农闲时村民三五成群聚在树荫下,品香茶、听鸟鸣,提供了一个小憩的平台;深秋,金黄色的树叶纷纷扬扬飘洒而下,覆盖了房合和农田,整个村庄掩映在一片灿烂之中,让人目酣神醉;隆冬,虽然历冬不寒,但挺拔的银杏仍然矗立在寒风中,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宁静古朴的村落,静静地聚集新的能量迎接春天的到来,向人们展示百年古树顽强的生命力。

银杏树的果实发挥了很高的保健作用,是村庄的健康树。银杏树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银杏树全身都是宝,银杏果不仅口味好,而且还是滋补的良药,营养丰富、药食俱佳,在宋代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银杏叶提取物是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的重要医药原料。银杏能改善人体呼吸系统,提高睡眠质量,对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成效显著。当地村民以银杏尝鲜,以银杏充饥,以银杏治疾,药食共用,就地取材,不知不觉中维护了健康。陈家寨仅500多名村民,80岁以上高龄的就有近20位。

银杏树成了居民友好交往的纽带,是当地的和谐树。银杏树为雌雄异株,雌树经雄树授粉才会挂果,一株雄树的花粉能辐射几公里范围。每到银杏收获季节,周围的农户总会主动送一部分银杏果给有雄树的人家作为答谢。银杏树树体高大,枝繁叶茂,树枝常常会伸到邻居家的院子里,而邻居家总能宽容善待,树的主人在收获果子后也同样分一部分给邻居家。这些传统风俗历经数百年积淀,如今已成为江东村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说,江东村民风纯朴,邻里和谐,离不开银杏树营造的一份温馨。

银杏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村民的养老树。银杏树生长较为缓慢,往往数十年才能挂果,民间又称为公孙树,意为爷爷种下,要孙辈长大时才能收获。但一旦开始挂果,每年都会硕果满枝。目前江东村年产银杏果达50万斤,村民仅此一项而得到的收入就达千万元。一株百年树龄的银杏仍然果实茂盛,每年收入可达数千元。村中群众每到儿女长大成家立业时,总把挂果的银杏树记在老人的名下,银杏树给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

纯朴的民风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已经成为江东村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慕名者前来探访。当年为解乡愁的开拓者没有想到,数百年悉心呵护银杏林的历代村民也没有想到,这种对大自然简单质朴的热爱会给后代子孙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银杏村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我们发展的巨大财富。

其二:核桃县的故事

生态环境是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的生产力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山地面积占94%。巍巍群山,既是森林的富集之地,又是广大人民赖以生存之家园。山区综合开发利用,是云南变劣势为优势,克服贫困走向富裕的战略选择。我们再不能靠广种薄收维持生计,再不能让昔日鸟语花香、层峦叠翠的青山变得沙石裸露、尘土飞扬。发挥“山”的优势,必须做好“林”的文章,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

业建设生态化的路子,着力培育带动力强、影响面广的特色产业体系。

位于云南大理点苍山之西的漾濞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沿袭悠久的核桃种植历史,把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定位为“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在核桃”。多年来,勤劳纯朴的漾濞人民,积极退耕还林,在山坡、路边、河畔到处种上核桃树。全县共种了82万亩核桃,其中有十多个万亩连片的核桃基地,千亩以上连片的达100个。昔日裸露的荒山野岭,如今都被郁郁葱葱的核桃林所覆盖,十年间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二十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今天的漾濞,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核桃林,山头绿树成林、山腰金果满园、山脚碧水环绕、处处核桃飘香。2010年,漾濞县核桃产量达2.7万吨,产值近5亿元,农民人均拥有核桃树达70株,虽然还没全部挂果,但从核桃种植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500元。

生机盎然的核桃产业,枝繁叶茂的核桃林,已经成为漾濞农民的“铁杆庄稼”、“养老保险”和“绿色银行”,当地群众用“一棵核桃一亩田,一个核桃一度电”来比喻核桃的经济价值。

“漾濞核桃”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一个知名品牌。全县核桃产品加工企业有近60户,产品远销欧洲、日本、韩国、加拿大等,每年出口核桃l万吨以上,占全省出口量的50%左右。县里的光明村上个世纪还是个不通电、不通路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如今,在漾濞县的核桃林中,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点缀其中,显得安宁祥和;昔日坎坷不平的狭窄村道土路,已被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替代;昔日山寨的贫穷面貌正在褪去,渐渐向小康靠近。

漾濞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只是云南山区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云南气候类型多样、木本油料物种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优势,按照“政府推动、样板带动、社会联动、农户自动”的思路,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全省各地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呈齐头并进之势。木本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产量超过45万吨,加工企业1000多家,产业总产值达125亿元,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木本油料基地之一,其中核桃产量、质量均居全国之冠。木本油料已成为最受山区群众欢迎的致富工程、民心工程、生态工程,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后续产业。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不仅绿了荒山,还为广大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成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在云南省绿色经济强省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实证明,生态环境是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的生产力。云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我们只有还山川以绿色,才能带富饶给百姓,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马克思曾说过:“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好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三:思小公路的故事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

从云南西南部的普洱市思茅区沿西南方向前行百余公里,穿过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到达了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连接两个州市的叫思小(思茅区一一景洪市小勐养)高速公路。这是一条颇费考量的公路。由于必须经过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立项之初,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是:云南需要通过思小公路的建设带动滇西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这片绝无仅有的热带雨林也必须得到有效保护。建,或不建,矛盾总在那里!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面积24万公顷,其中天然林近20万公顷。保护区低山连绵、河流纵横、四季长青,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种群密布其间,是世界上热带原始森林保护得最好的地区之一。高耸入云的“望天树”、神奇美妙的“独木成林”、婀娜多姿的孔雀、憨态可掬的大象,都蕴藏在这片密林中。保护区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云

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冠上,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为保护好这一块绿宝石,尽可能减少公路修建对自然保护区结构完整性及保护功能、热带山地雨林及珍稀濒危植物、亚洲象通道产生影响,仅在选线上就历时5年。最终选择了“最花钱、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线路方案”,投资从30亿元增加到近40亿元,桥梁从54座增加到352座,隧道由2座增加到30座,桥隧总长占全线总长的近1/3。

在此后的施工中,建设者们严格遵循“宁填勿挖、宁隧勿挖、宁桥勿填”的原则,尽量减少开挖对植被的破坏,并针对野生动物习性,合理设置动物通道,最大限度地保护天然的一草一物。

在野象谷北互通区有一棵270多年的古树,就在新建高速路的中央,如迁移很难存活,最后多花了30多万元,延长引道,绕开了古树;在穿过著名的野象谷路段的施工中,施工单位为了在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一改以往炮声隆隆、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参与建设的3万多人默默进驻、悄悄动工。野象经常三五成群.轻松地来,悠闲地去,出没在施工现场,惬意地觅食、散步、嬉戏。

正是由于从立项、选线、建设,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牢固树立了“最大限度保护、最小程度损坏、最大程度恢复”的建设理念,使这片热带雨林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2006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期间,乘车经过思小高速公路,对这条集热带雨林、民族风情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生态高速公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如今,这条绿色环保的高速路安静地镶嵌在绿色山林里,悄悄地穿越自然保护区,轻轻地跨越雨林河谷,默默地钻过青翠峰峦;当人们驾车驶入这条随山形舞动的彩带,时刻都能感受到莽莽雨林随行、万顷碧浪相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思小公路建设的实践,给人们以启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相随相伴。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和过程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人类只是生态系统整体中的一部分,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个成员和后来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他有机生物、无机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与它们的兴盛衰败共生共存。

正如恩格斯所告诫的:“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作为这个星球上最有智慧、最有力量、受益最大而破坏性也最大的物种,人类必须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万物的大系统中,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非人类利益作为衡量的尺度以及行为的出发点,对整个系统的和谐、平衡负起责任,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珍爱环境,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合理协调、共融共通的关系,才能够长久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实现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否则,危害和毁灭的可能正是人类自己。

其四:普达措的故事 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一个永恒、和平、宁静、吉祥如意的宝地,一片神奇诱人、风光如画、令人向往的净土。多少年来,无数的寻梦者因为这里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纯朴善良的民族风情和神秘厚重的民族文化而如痴如醉、流连忘返、魂牵梦萦。

沿香格里拉县城东行20余公里,清幽灵秀的碧塔海、属都湖像两颗耀眼的宝石镶嵌在迪庆高原上,静静地守护着这一片土地,滋养着守望者的心灵。过去有一段时间,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体制,碧塔海、属都湖没能及时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为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自然保护的关系,我们决定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的先进管理经验,采取“政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g97.html

微信扫码分享

《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22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