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会意得:从祝允明、文徵明到董其昌的仿书研究-ok

更新时间:2023-11-03 00: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神会意得

——从祝允明、文徵明到董其昌的仿书研究

黄惇(南京艺术学院)

本文提要 从元初到明代,经画家的实践,逐渐形成一种“仿”创作模式。由于书画家常兼书画于一身,至明中叶的吴门书画家手下出现了仿书,所以仿书的手法正源于仿画。仿书的出现,是对传统书法创作模式上的突破和创造,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文徵明、祝允明、文彭等吴门书派在仿书上的探索,再到董其昌在仿书上的变化和发展,透视出这种仿书的基本特征,即仿作以所仿名家名作之风格、笔法为指归,将己意隐藏于背后或融入其中。神会意得,追求不似之似,以彰显“我神”。文章指出从明中叶肇始至明末的百年中,仿书创作模式从隐晦、偶一戏之到以此为手段直抒胸臆的发展,实起于吴门书家而自觉完成于董其昌。由于董其昌将“不似之似”、“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及“吾神”等理论内涵注入仿书,从而从观念上提升了仿书的价值。在晚明,仿书促使书家个性在作品中得到极大的释放,也使接受者的审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明代 仿书创作模式 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 不似之似

引子

“仿”的概念,在中国艺术中出现很早。仿作为动词,既有仿效之意,也有相仿佛、相似之意。在书画语境中有时也引申为临摹和学习,所以其初只是习书画者,将自己的习作与所临习古人的作品比较似与不似时的用语。早在宋代的文献中,我们便可寻觅到“仿书”这一用词,黄长睿在《跋秘阁第三?法帖后》中云:

此卷伪帖过半,自庾翼后一帖(首云已向季春)等十七家,皆一手书,而韵俗笔弱,滥厕诸名迹间。始予观之,但知其伪,而未审其所从来。及备员秘馆,因汇次秘阁(川本作御府)图籍,见一书函中尽此一手帖,每卷题云“仿书”,第若干,此卷伪帖及他卷所有伪帖者皆在焉。其馀法帖中不载者尚多,并以澄心堂纸写,盖南唐人聊尒取古人词语自书之尔。文真而字非,故斯人者自目为仿书,盖但录其词而已,非临摹也。国初论次法帖时,如....

1

王著辈不悟其非,故但采其名,杂载真帖间,可胜叹哉。1

从上录黄长睿鉴别《淳化阁帖》的文中可知,仿书并非临摹。再看同期曾宏父《石刻铺叙》中的论述:

米元章、黄长睿辩其(《阁帖》)真赝,各卷条列甚详,累数千言,见之《法帖刊误》。盖其源得自江左,多南唐善书者取前贤语,以意成之,非临....非摹,是谓“仿帖”。藏之秘阁,凡数匣,明题云“仿书”。2

他在非临非摹之前,加了四个字:“以意成之”。解读其中仿书的涵义,原本并非作伪,也非复制,只是南唐的善书者依原作录下的文本而已。然既然被王著等误定为真迹,想来在录文时其用笔、结字、章法上仍依原作的习惯,并以意成之。由于相似,所以杂载真帖间不易被人识破。不过这样的作品较之学习者的临作、复制者的摹作、作伪者的伪作,在历史上既非主流,动机也不同。或可说宋人提到的仿书与元明书画中的仿作并不尽相同,然而,因其非临非摹,又指向“以意成之”,则给后世明代出现的书家仿书创作模式留出了发展的空间。

元代,经画家的实践,将临摹与创作相结合,进而使“仿”逐渐转化为一种创作模式。在画中,创作者或以写真为基础,或画胸中丘壑,然却使用古代某家笔法、皴法、墨法乃至树法、构图等为基调创作自己的作品。例如钱选(约1235-1307前)作有《仿李公麟沐象图》(1273),题款曰:“仿龙眠翁沐象图。”高克恭(1248-1310)作有《仿老米青绿云山图》、张雨(1277-1348)作有《仿郑虔林亭秋爽图》,上题款曰:“仿唐郑虔《林亭秋爽图》于半砚山房。”元人的仿画数量较小,至于仿书作品,我们迄今未能发现,这说明仿作手段在元代可能尚未为多数书画家接受。

概括这种仿画的特征,大抵是以名家技法、风格为宗旨,而自创的是另一件作品,使观者既能读出取法的线路,又能感受到作者本身的创造。这样的仿作,与书画中的临摹手段有别,即与以学习和复制的目的不同。临和摹是必须有具体范本为前题的,而仿作只须以古人作品的技法、风格对应,却不与具体的原作对应,故而在表述“仿”时,也常常写作“效”、“拟”、“学”、“法”等语汇。“仿”的基本含义原即摹仿,而这样的艺术品,显然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增添了再创造的内涵。

1

[宋]黄伯思《东观馀论》卷下。据《古逸丛书》三编影印。中华书局1988年版。

[宋]曾宏父《石刻铺述》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2

明代中叶,吴门书画家以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为代表,在他们的山水画中汲取元人之法,比元人更多地运用“仿”的创作手段,并形成风气。按情理说集书画于一身的作者,会仿画似必然会仿书,然而,吴门书画家的书法作品中也有这种“仿”的创作手段吗?今人似乎未曾关注过,甚至不清楚这些作品的面貌和特征,至于其创作手段、创作动机以及这些作品产生了哪些影响,也同样并不知晓。

要了解这种明代仿书的运用和特征,首先要找到这类作者和作品。 在吴门书家中作为祝、文的前辈沈周、吴宽、李应祯、徐有贞等是寻找的最初目标。然而所发现者,仅《珊瑚网》中记有《沈石田仿双井书》一件。沈周初不善书,后书学黄庭坚,使题字书法与其画相呼应,故终生仅学黄体,所以他的书法几乎每件都可称为“仿”黄之作。换言之,在祝、文之前尽管仿画在沈周来说是自觉的行为,而仿书似乎难寻踪迹。

一 文徵明、祝允明的仿书模式及其影响

文徵明(1470-1559)小祝允明十岁,然在沈周之后执掌吴门书画坛最长,根据本文行文的需要,我们先来看看仿书与他的关系。据清《石渠宝笈》著录,有文徵明35岁作于弘治甲子(1504)的《仿怀素草书一卷》,文徵明跋款称:

偶与陈淳阅藏真所书《清净经》,戏书此赋,多见其不知量也。甲子十..一月廿日,文壁。1

70年后的万历甲戌,已是晚年的文嘉(文徵明次子)又见到父亲的这件作品:

怀素《清净经》予尝见之,后题云:“贞元元年八月廿有三日,西太平寺沙门怀素藏真书。”跋者为大梁刘世昌道卿,云:“素师居零陵,以蕉叶代书,目其庵曰绿天。”又引其自叙中二语云:“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及“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谓皆透彻向上,不为律缚,禅与书会,宜其颠逸奔放也。此卷旧藏孙鸣岐家,故........

先君得频阅之,因发书兴,写此《吊屈原文》。同阅者陈淳,即陈道復之名,时方二十一岁,从先君习举业,遂直书其名而不以为嫌耳,然亦可见当时师道之严如此。万历甲戌四月廿日。2

12

[清]张照《石渠宝笈》卷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时文徵明款署文壁,尚未更名。

[清]张照《石渠宝笈》卷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从文氏父子的这两则题跋可知,此卷内容写的是《吊屈原赋》,而书写前文徵明和陈淳正在裱画师孙鸣岐家观赏怀素的草书《清净经》。由于文徵明“频阅之,因发书兴,写此《吊屈原文》”。我们注意到父子二人都未提到“仿”的概念,但从创作手段上说,却是一件地道的仿书之作。此后王穉登也作跋,他提到了“仿”:

仿藏真书者,往往以狂态怒张、钩盘屈曲为能,若效颦学步,丑.

态毕陈。惟文太史寓简淡于烂漫之中,贮严雅于飘忽之内。如良将之师,风云鱼鸟,变化无穷,而部曲森然,纪律自在,此所谓善学下惠者耶。夫阅《清净经》而书《吊屈原文》,殆犹散僧入圣,不缚禅律而...........顿悟三昧,太史公视素师,可称上足弟子矣。甲戌孟夏,坐半偈新庵....

漫题。太原王穉登。1

王穉登跋中所言“阅《清浄经》而书《吊屈原文》,殆犹散僧入圣,不缚禅律而顿悟三昧”,当是仿书创作模式的典型特征,所谓仿其神也。从这件仿书分析,可以了解仿的是风格,而《吊屈原文》与怀素原作《清净经》毫不相关。

我们设想,后世著录中的文徵明《仿怀素草书一卷》,似乎亦可命题为《草书吊屈原赋一卷》。所以,我们甚至怀疑这个卷子最初的命名并不是《仿怀素草书》卷。文徵明写《吊屈原赋》时年仅35岁,其时吴门书家在书法创作中,尚未象山水画那样自觉地运用这种仿的创作理念。他一直活到89岁。通过搜寻各种书画著录,可得文徵明仿书作品计五件:

1、仿怀素草书卷(《石初》卷三十) 2、仿黄山谷书法一卷(《江村书画目》卷一) 3、文衡山仿涪翁书卷(《古缘萃录》卷三) 4、《苏黄米三体书》(《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书四) 5、《七言律诗四首》(上海朵云轩藏)

这最后一件《七言律诗四首》,四首诗分作四体,其中仿苏、米、黄三体,自家风格一体。(图1)如果不看作品,是无论如何也判断不出它是件仿书的。此外五件中除第一件如上讨论外,另二件均属仿黄山谷,然文徵明原本就写得一手黄山谷,所以著录标题中的“仿”字,则完全可能是后人命名的。可见《仿怀素草书》和《苏黄米三体书》这样的仿作,在其一生中并不多见。

在文徵明的作品中称得上仿书作品的,还有一类作品值得关注。例如赵孟頫《汉汲黯传》册(今藏日本东京永青文库),因流传损失了一开两页2,文徵明为之

12

[清]张照《石渠宝笈》卷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徵明所补写为赵孟頫《汲黯传》册第六开,从“反不重邪”至“率众来”。

4

补全,这一段小楷在仅凭《史记》文本内容的情况下,全靠对赵书《汉汲黯传》书写风格的感觉仿出,所以当也具仿书的特征。又见颜真卿《刘中使帖》(今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有文徵明致藏家华夏一札,全仿《刘中使帖》,而与文氏平时

风格异趣,所以亦当视为仿书作品。(图2)文徵明的仿书作品尽管存世很少,其相关题跋也称自已戏书,但已足可证明在沈周等老一辈之后,文徵明在仿书实践上作出的探索。

祝允明(1460-1526)无擅画记载,是其吴门同道中少见的仅能擅书者。或许正是不擅画,因而对沈周以来吴门画家的仿画手法有着特殊的关注,并将仿的手法移植到书法创作中来。经搜索各种著录及收集各博物馆所藏,得其仿书作品12件。

祝允明仿书作品举隅 名 称 1、《仿宋四家卷》 2、《忆摹赵文敏书唐集七十首卷》 纪 年 约四十岁前后 正德二年(1507)48岁 跋云:“正德丁卯仲秋,同东楼老先生遊锡山,访钱氏家藏书画卷,见赵文敏书唐集百首,观其书法俊秀,用笔得羲、献之妙。笥中有素纸一卷,舟中寄兴,忆摹七十首,聊以效颦,不自知其芜陋也。枝山居士允明。” 3、《仿古册》 纪年不详 自跋:“余闲中偶尔戏临,几欲付之水火矣。” 4、《墨林藻海卷》(又名《与郑敬道杂体卷》) 5、《草书琴赋卷》 正德十二年(1517)58岁 卷末祝氏题款云:“嵇叔夜作《琴赋》,可谓能尽其至也。李怀琳仿叔夜《绝交书》甚善,余书此赋少假怀琳腕下布置,虚拟古人用意所在。怀琳为唐时书法宗匠,其立意自不虚也。丁丑四月一日,畅哉居士允明。” 藏故宫博物院 正德十一年(1516)57岁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退庵金石书画跋》卷八 题 跋 著 录 藏上海博物馆 藏美国克里斯蒂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g5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