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更新时间:2023-03-08 05:29:3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焦瑾璞 [ 2013-01-18 ] 共有0条点评 摘要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通胀水平有所降低等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在通过科学安排正回购和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的同时,注重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流动性调节作用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功能,促进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在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通过适当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促进金融机构加快完善定价机制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总体看,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年初确定的物价和经济增长目标基本顺利实现。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调控的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高度重视、深入分析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2012年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措施 201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功能。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看,在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下,金融运行基本平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 1.1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科学安排公开市场双向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和微调作用,与准备金政策调整相配合,科学设计和安排正回购和逆回购操作的期限品种、操作时机、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强流动性管理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正回购操作集中在上半年,共开展了9440亿元,其中28天期6220亿元,91天期3220亿元。除1月份因春节期间现金集中投放而通过逆回购操作向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外,5月份以来,逆回购操作的力度逐步增大,特别是9月份以后开展了期限较长的28天逆回购。1-11月份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52890亿元,其中,7天期25670亿元,14天期15880亿元,28天期11340亿元。 合理把握公开市场利率弹性。在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市场预期波动有所增大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市场利率走势监测分析的基础上,注意加强公开市场操作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3月末,28天和91天期正回购的利率分别为2.80%和3.14%。6月末,28天期和91天期正回购操作利率分别为2.75%和3.05%,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4.15%。9月末,7天期、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为3.35%、3.45%和3.6%。11月末各期限逆回购操作利率继续维持9月末水平。 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2012年前11个月,共开展十四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合计6900亿元。其中,第一季度开展二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合计800亿元,期限均为6个月;第二季度开展四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合计2400亿元,其中3个月期600亿元,6个月期1200亿元,9个月期600亿元;第三季度,共开展四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合计1700亿元,其中3个月期1300亿元,6个月期400亿元;10、11月份,开展四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合计2000亿元,其中3个月期500亿元,6个月期1500亿元。 1.2 适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外需较为疲弱和国际收支更趋平衡的背景下,外汇占款投放流动性较上年有所减少。中国人民银行在主动通过科学安排公开市场操作调节流动性的同时,一方面,适时适当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流动性调节作用。在2011年1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于2012年2月24日和5月18日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发挥宏观审慎工具的逆周期调节功能。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节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以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投放,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贷款投放进度。 1.3 适时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随着物价涨幅的回落和通胀预期趋于下降,中国人民银行适时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6月8日、7月6日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5%下降到3%,累计下调0.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56%下降到6%,累计下调0.56个百分点。同时,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一是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二是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适时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调整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和引导资金价格下行,为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1.4 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和改善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促进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的协调配合,坚持分类指导、有扶有控,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和合理安排投放节奏,不断完善对实体经济、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对现代农业、集体林权改革和水利改革发展尤其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农”方面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满足铁路等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助学、扶贫、少数民族、农民工等“民生”领域的金融支持和服务。指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全面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业、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物流业等行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支持, 积极发展低碳金融。围绕国家区域政策要求,做好对区域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继续做好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配套金融服务。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1.5 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201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均可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同时规定对近两年在税务、海关、金融等方面有比较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以督促其依法合规办理业务。至此,中国从事进出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他经常项目的企业均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支付。 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六部委将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加强管理。2012年前三个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1万亿元,同比增长32%。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9290.8亿元,实付11189.6亿元。银行累计办理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1766.1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21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1545.1亿元。 8月31日,两岸货币管理机构签署《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以备忘录确定的原则和合作架构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双方将各自选择一家货币清算机构为对方开展本方货币业务提供结算及清算服务。这是两岸金融合作取得的重要进展,将为促进两岸投资贸易便利化、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深入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6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自2012年4月1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汇率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1%扩大至2%。同时,央行外汇操作方式也作出适应性调整,主要针对市场汇率的过度波动,降低入市频率。自2012年6月1日起,为支持中日之间不断发展的经济金融关系,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合作建议,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引入直接交易做市商,改进人民币对日元中间价形成方式。 1.7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和完善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的体制机制。密切跟踪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变化,加大监测分析的频度和力度,全面梳理当前外汇管理领域的潜在风险,坚持对跨境资金流动实施均衡管理,完善防范跨境资金大幅波动特别是异常流出的政策储备。保持对违规资金的高压打击态势,加强对银行体系涉及外汇潜在风险的监测和提示,开展非现场检查和专项检查,加大对大案要案和地下钱庄的打击力度。 全面推进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8月1日起,在总结江苏、山东、福建等七省(市)推进贸易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推广至全国。取消货物贸易外汇收支逐笔核销,通过总量核查、动态监测和分类管理,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同时,相应调整出口报关流程,简化出口退税凭证,加强部门联合监管。随着改革平稳有序推进,行政审批大幅减少,企业对外贸易收付汇时间缩短,银行贸易收付汇效率明显提高,部门监管合力较大提升,实现了贸易便利化和监管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积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优化2012年短期外债余额指标分配结构,适当增加中西部地区和服务于小型微型企业的中小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支持中资企业对外短期融资需求。简化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汇回管理和境外放款外汇管理,适当放宽个人对外担保管理,支持民间资本“走出去”。允许银行到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平补客户贵金属交易产生的本外币错配敞口,支持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贵金属买卖服务。进一步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改革,简化外汇年检内容和程序。取消银行收付实现制头寸下限管理,实行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正负区间管理。简化外汇市场准入管理,丰富货币掉期交易形式,扩大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范围。推进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发展。 改革资本项目管理方式和手段。着手对直接投资、资本市场和外债管理法规进行全面梳理,缩短和简化业务环节。对现行资本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为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落实并推进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相关事宜。 2. 2012年货币信贷运行总体情况 2.1 金融体系流动性相对充裕,货币乘数有所上升 图1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基础货币增速显著下降,货币乘数有所上升。11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3.5万亿元,比1月末减少0.2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4%,比1月末低13.9个百分点。11月末,狭义货币乘数(M1/MB)为1.26,比1月末高0.13,广义货币乘数(M2/MB)为4.02,比上年末高0.42,货币扩张能力有所增强。 金融体系流动性相对充裕。受外汇占款投放下降的影响,金融机构为应对短期流动性需求,超额准备金率有所上升。3月末、6月末和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2.2%、2.1%和2.1%,比上年同期分别高0.7、1.3和0.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与存款之比有所上升,11月末,该比率为69.4%,比上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 2.2 货币供应量增速小幅回升,货币流动性有所上升 2012年以来,在走势基本保持平稳的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略有加快,货币流动性出现回升。年内分别出现了1997年3月份以来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的最低增速,1月末M2同比增长12.4%,4月末M1同比增长3.1%。在分别达到最低点后,M2和M1增速开始波动回升,M1回升快于M2带动两者增速之差有所缩小,货币流动性回升。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4.48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比1月末的最低点高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9.69万亿元,同比增长5.5%,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比4月末的最低点高2.4个百分点;M1增速与M2增速之差为-8.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3.5个百分点,但比1月末缩小0.8个百分点。 图2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货币流动性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3 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先降后升,储蓄存款增长逐渐加快 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先降后升。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的季度变化特征明显,从增速看,季末月份高于季初月份,从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看,季初月份新增存款为负和季末月份新增存款冲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速从1月末的12.4%下降到4月末的11.4%,再逐步回升至11月末的13.4%。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90.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比年内低点高2.0个百分点。1-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9.23万亿元,同比多增1.02万亿元。其中,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4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61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9953亿元。 图3 金融机构存款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逐渐加快是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2012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延续和股市下跌影响,储蓄存款增速总体呈不断回升走势。11月末,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末加快4.3个百分点。企业存款增速大幅低于上年,维持在8.8%-11.7%的区间内窄幅波动。 2.4 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回升,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下降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总体有所上升。人民币贷款增速从1月末的15.0%逐渐上升到9月末的16.3%,10月份以来又略有回落。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7%,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比1月末高0.7个百分点。月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在上半年表现出较强的季度变化特征,季末月份新增贷款会有所增加。1-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75万亿元,同比多增919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3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4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6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212亿元。 图4 人民币贷款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贷款期限结构看,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类贷款余额的比重持续下降。11月末,中长期贷款占比位56.3%,比上年末低2.8个百分点,比2011年3月末61.2%的最高点回落了4.9个百分点。尽管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在不断下降,但新增

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先降后升。2012年以来,贷款累计新增额中,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从上年末的47.6%下降至6月末的32.4%后,又开始逐渐回升至10月的36.5%,11月末,该比重为36%,比上年末低11.7个百分点,比6月末的年内低点高3.6个百分点。 2.5 社会融资规模创历史最高,融资方式继续多元发展 2012年1-1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4.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60万亿元,比历年中最高的2010年全年的14.02万亿元多1300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75万亿元,同比多增9188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7681亿元,同比多增244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08万亿元,同比少增1029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多增880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7917亿元,同比少增50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04万亿元,同比多增8277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372亿元,同比少增1655亿元。 图5 社会融资规模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看,主要特点有:一是人民币贷款占比下降,外币贷款占比上升。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占比为56.5%,较上年同期的61.2%下降了4.7个百分点。外币贷款占比从上年同期的4.7%提高到5.6%,上升了0.9个百分点。二是直接融资方式占比上升。前11个月,尽管受股市低迷影响,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从上年同期的3.6%下降至1.7%,但由于企业债券净融资占比从上年同期的10.9%大幅上升至14.9%,带动直接融资方式占比从上年同期的14.5%上升至16.6%,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三是表外融资方式占比上升。前11个月,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了2.7和1.8个百分点,但受信托贷款占比从上年同期的1.5%大幅上升至7.6%影响,实体经济以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方式融资占比较上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 2.6 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走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下行 2012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在波动中逐渐走低。第一季度,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在春节前持续上升;随着春节后现金大量回笼,在公开市场操作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作用下,资金供给总体适度,2月份起市场利率逐步明显回落。第二季度,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适时调剂银行体系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呈逐步回落走势,6月末受季末指标考核等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上升。第三季度,货币市场利率运行较为平稳,受国庆节前现金集中投放增加、商业银行季末指标考核等因素影响,9月中下旬货币市场利率有所走高。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开展逆回购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总体有所回落。11月份,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57%和2.55%,比9月份回落36个和45个基点,比上年末回落76个和82个基点。 图6 银行间市场利率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机构对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总体呈现下行走势。3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61%,比年初下降0.40个百分点。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06%,比3月下降0.56个百分点。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7%,比6月下降0.09个百分点。从利率浮动情况来看,执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上升。9月,执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11.31%,比1月上升6.52个百分点。执行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24.57%和64.12%,比1月分别下降1.65个和4.88个百分点。 2.7 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有效汇率继续升值 201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11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892元,比上年末升值117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19%。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2年11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60%。人民币有效汇率有所升值。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为106.92和109.64,比上年末分别升值1.74%和2.03%。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2年11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23.62%,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1.24%。 图7 人民币汇率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BIS。 3. 2013年货币政策展望 3.1.2013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3.1.1中国经济增长有望温和回升

随着稳增长政策措施逐渐发挥效果,经济趋稳势头得到巩固,2013年我国经济有望进一步趋稳向好。从投资看,换届后各地加快投资、加快发展的意愿和动力会比较强烈,推进新型城镇化会促进投资增长,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的逐步落实也有助于刺激民间投资增长,房地产销售回暖将促进房地产开发投资企稳,这都将促进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投资也面临制造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上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消费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增长仍有较大潜力,预计教育、健康、旅游等领域仍将成为未来的消费热点。2012年第4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与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明显上升,各项消费意愿均有所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将促进消费较快增长。不过,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汽车限购政策延续,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增长形成制约。从出口看,尽管美日欧都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财政债务问题将制约其迈向稳定复苏的进程,世界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并延续低速增长态势,加之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上升,对我国出口的利好有限。但出口目的地多元化,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开拓取得进展,以及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将支撑出口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 3.1.2 物价水平将基本保持稳定 在经济增长温和回升的带动下,2013年物价水平将缓慢回升,但总体仍保持基本稳定。一是主要农产品供给状况较好,将制约食品价格上涨幅度。一方面,粮食连续九年增产,2012年粮食总产量11791亿斤,比2011年增长3.2%,国家提高2013粮食最低收购价,也有助于增加粮食种植。另一方面,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仍处相对高位,加之猪粮比价回到6:1的盈亏平衡点以上,养猪积极性可能会提高。二是在需求难以大幅反弹的情况下,主要工业品将因产能过剩而延续供大于求的状态,制约上游价格向下游的传导。三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不断加码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增加投机活动,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但全球经济转型调整,实际需求不旺,大宗商品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行。四是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的货币条件趋于中性,会限制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因素对价格上行的推动作用。 3.1.3 货币政策将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 尽管当前经济趋稳的势头在2013年有望延续,但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可能仍然是2013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不过,受劳动力成本、资源性产品和部分不可贸易品价格存在趋势性上涨压力等影响,加之货币存量较大,当前公众预期和实际物价对需求扩张和政策刺激较以往更敏感。这将给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3.2.2013年货币政策建议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3年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调控的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注重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三者的平衡,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稳定适中的货币金融环境。 3.2.1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调节好市场流动性,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的变化,综合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合理引导市场利率。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环保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3.2.2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提高中央银行市场利率调控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定价能力,用好利率浮动定价权合理定价,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和成本约束,科学评估利率风险,完善定价机制,自觉维护定价秩序,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改进央行外汇操作方式,降低干预频率,增加灵活性,使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推进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等交易,更好地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服务。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 3.2.3防范潜在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研究提出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政策措施。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内控和风险管理,继续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监测与管理。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评估体系,强化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防范实体经济部分地区、行业、企业风险及正规金融体系外的各类融资活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处置框架,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高度重视、深入分析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既要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防止金融风险蔓延,也要防止出现道德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焦瑾璞 马志扬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f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