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事情写具体

更新时间:2024-03-07 00: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怎样把事情写具体

——多问几个“怎么样”

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犯不具体的毛病,叙起事来,语言干巴巴,内容空洞。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写作文时多问几个“怎么样”,是很有好处的。

有位同学写了自己看瓜的片断:“晚上,我去看瓜,天很黑很黑,我害怕极了。可是我想到自己是个少先队员,就鼓起勇气,坚持走到瓜地。”

很明显这段话笼统,不具体。在短短的文章中,他用力“很黑很黑”,“害怕极了”,“鼓起勇气”,“坚持”等词语,简单广阔,没有写出事情的具体情节。

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这位同学认真地回忆了看瓜的这段经过,边写边问自己:“那天晚上天怎么黑?”“我心里怎么害怕?”“当时,我怎么想的?”“后来,怎么坚持到瓜地的?”等等。通过这段仔细回忆,他对文章进行了修改:

那天晚上没有月亮,天空中只有几颗小星星眨着眼睛,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像盲人一样,一脚深一脚浅地在田埂上走着。突然,不知什么小动物从田野里发出“嘎——嘎——”的尖叫声,我的心怦怦直跳,一不留神,脚踏进田边的排水沟,摔了一跤。我心更慌了,浑身吓出了汗。我爬起来就往回走。

快到家时,我心跳不那么厉害了。这时,我觉得自己挺可笑的,有什么值得怕的呢?我主动向爸爸要求看瓜,难道能说话不算数吗?再说,平时同学们都说我是胆小鬼,这回,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说错了。想到这,我鼓起勇气,转身向瓜地走去,一边走一边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

通过修改当时的景物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具体生动了,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这个片断修改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文时多问几个“怎么样”,把事情发展过程写清楚,文章就会具体生动。

语言要符合身份

俗话说:“弹琴要看听众,说话要看对象。”写作文也同样要注意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写信呢,更要注意对象是谁,写给谁看的。是写给长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是写给老师、同学?不同的对象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语气。有的同学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说得话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如下面是张芳同学写给姑姑的一封信,你看毛病在什么地方? 【病文举例】

亲爱的姑姑:

!您好!最近您的身体健康吗?腰痛的病好了吗?我上次坐火车从您家里回来,一直在担心您的健康情况。您平时一点儿也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不是上街东奔西串,就是整天搓麻将。有时搓麻将到深更半夜,弄得腰酸背痛;有时输了钱,就回家发火,指桑骂槐,弄得家庭不和睦。以后邻居的叔叔、阿姨再来喊你去搓麻将要坚决拒绝,否则腰痛病会愈来愈严重。 我和爸爸妈妈身体都好,我学习挺不错,不用担心忧虑。 祝您身体健康!

侄女:张芳 年 月 日 【病例分析】

这封短信,从表面上来看张芳非常关心姑姑的身体健康,可是口气却像长辈在训斥小辈,这样给长辈写信的口气行吗?对姑姑的身体状况能使用“担心”、“一点儿也不注意”、“否则”等词语吗?特别是“东奔西串”、“指桑骂槐”、“愈来愈严重”这些贬义词用在写给姑姑的信上,简直是在训斥姑姑。姑姑看了心里舒服吗?对姑姑搓麻将一事,不是用柔和的语气劝说,而是用“不是......就是......”的关联词和“有时......有时......”的排比句来训斥姑姑,最后用“不用担心忧虑”来结尾,这不是跟姑姑赌气吗?这样的话完全不符合小辈对长辈的身份。

同学们,请你用小辈对长辈的口气把张芳这封信重新修改一下,写信口吻修改成符合小辈张芳的身份。

语言描写要有个性

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透露,成功的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同的人,性格各异,说的话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写人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人物、表达思想,使文章生动、形象。 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具有个性呢? 一、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们,由于各自职业、年龄、地位的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各种场合注意各种人的话,把各种不同的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话进行对比,寻找出各自的不同特点。作文时让每个人说自己的话,不要用作者的习惯用语代替文章中的人物语言,使语言描写多彩,特点鲜明。 二、语言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由于性格不同,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语言习惯。因此,在写作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景阳冈》一文,当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提着哨棒要走,店掌柜忙拦劝说:“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武松听了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短短对话,武松的大无畏气概已充分表达出来。

三、语言要反映人物的神态。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不是干巴巴地无表情地叙述。常常伴随一定的神态表情。高兴时会喜笑颜开,愤怒时会横眉竖眼。不同环境、不同心情,神态也不一样,写作时应该注意准确表达,切莫干巴巴地,看不到人物举止神态。

在平时阅读中,只要经常注意积累,久而久之,作文时就能做到灵活运用,笔下的人物语言也就会丰富多彩,不再千人一腔,没有个性了。

让文章带点“音响效果”

阅读《小英雄雨来》时,你是否有置身在音响前那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请听: (1)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愈来头上劈。扁鼻子军官摇摇头。两个人叽叽咕咕说了一阵。

(2)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

(3)忽然听到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4)不知什么时候,门吱扭响了一声......雨来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走出去的脚步声。

听着、想着,使人体会到这是发挥了象声词的“音响效果”: 例(1)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嗖”,摹拟了利刀出鞘的声音,说明鬼子抽刀的动作极快,暴露了鬼子凶残的本来面目,而“叽叽咕咕”的说话声,仿佛使人看到了鬼子阴险毒辣,又准备耍什么鬼花招的丑态。 例(2)表现了人物心情。象声词“轰”,化无声为有声,准确地表现了李大叔在听到“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的突如其来的消息时,所产生的极度震惊和万分悲痛的心情。

例(3)渲染环境气氛。“咕咚咕咚”的跑步声,使人感到声音响亮,脚步沉重,它与窗户纸发出“哗啦哗啦”声相呼应,既表现了跑步人急切的心情,又渲染出一种使读者不禁随之紧张的气氛。

例(4)预示情节发展。门“吱扭”一声刚开,爸爸只说了几句话,门就“哐啷”一声又关上了,使人感到当时的斗争形势十分紧张,预示着鬼子即将进村,为下文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埋下了伏笔。

本课的象声词还很多,它们描摹了不同的声音,产生了强烈的“音响效果”,使课文“有声有色”地再现了抗日战斗时期小英雄雨来为掩护交通员,跟日本鬼子斗争的故事。 同学们,你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带点“音响效果”吗?

如何写好对话

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少不了对话,对话写得好,可以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怎样写对话好呢?

第一, 对话要口语化,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如一位同学在一篇作文中写了“我”帮生病住院的小刚补课的事,其中有这样两句对话:

小刚说:“感谢你帮我补课,我要学习你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我说:“我是小队长,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少先队干部应尽的职责。” 这两句话就不符合小刚和“我”的身份。如果这样写就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真是谢谢你,这么大的风还来帮我补课。” “这有什么,同学么!”

日常对话一般是面对面进行的,与书面叙述的语言不同。如果所有的对话都变得一本正经,文绉绉的,那反而会失去其应有的活泼与生动。

第二, 写对话时,要把说话人的姿态、神情、口气恰如其分地交代清楚。如果我们写对话老是你说、 他说、大家说文章就显得单调、呆板、没有变化,同时不利于读者理解对话的意思。如:

妈妈放下担子,用手掠掠头发,笑着说:“回来了。怎么在这儿吹风?” 这句话通过对妈妈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突出了妈妈对“我”的关心。 第三, 如果对话比较多,为了读起来明白、畅快,可以分行写。如:

今年“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召开庆祝会,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顶头饰。为了这件事,同学们议论纷纷: “没头饰怎么办?” “做呗!”

“我不会做呀!可急死人了!” “依我说,要是买得到就好了!”

“但不管怎样,要是再不准备好,可就来不及了!” 这几句议论,由于分了行,读起来明白、畅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fr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