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

更新时间:2023-11-15 19: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ICU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

重症患者抢救、治疗、康复过程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连续性,决定了ICU是医院最繁忙的临床科室之一。

ICU数字化系统,不仅可以为医护人员开展临床业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撑,而且可为全程监护和远程监护,提供许多崭新的临床手段,从而实时、动态地反映影响医疗质量安全的各种因素,达到提高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降低院内感染的目的。 ICU数字化系统,是临床诊疗、护理和实时监控的需要。

处于ICU中的重症患者,由于其重要生命器官,如心、肺、脑、肾、肝等功能失衡,体温、血压、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值常处于异常状态,所以,临床治疗中,对重症患者的循环、呼吸、代谢、神经、感染等临床信息的监测,成为了整个医护工作的重点。

同时,由于诊断和治疗的需要,重症患者临床信息的监测项目数和采样频率,要远远多于普通的患者,故其数据量和信息量非常大。除了部分观察项目外,对于重症患者临床信息的采集,愈来愈多地使用床边监护仪等医疗仪器实时进行。在分析大量临床信息基础上,得出的医疗诊断,是实施下一阶段的治疗的主要依据。

重症患者治疗的实施,主要通过药物、点滴和注射。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可控的点滴微泵和注射微泵。这种重症治疗监控的过程,是ICU数字化系统设计的临床基础和着眼点。重症患者的治疗及护理等临床业务,主要在患者床边实施。同时,源于患者的各种临床信息(仪器信息、观察信息、管理信息),以及医护人员对临床信息的处理(查看、输入),也在患者床边进行。

总之,重症患者的床边,成为ICU数字化系统主要的目标指向和构成重点。 ICU数字化系统,是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考核内容之一。 根据收治患者种类的不同,ICU可分为综合性ICU和专科性ICU。

专科性I C U包括:冠心病[CU(CCU)、呼吸ICU(RICU)、外科ICU(SICU)、急诊ICU(EICU)、儿科ICU(PICU)、新生儿ICU(N,CU)等。国家卫生部于2005年3月18日颁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该指南将ICU作为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主要专业部门,明确了ICU作为医院救治危重患者基地(中心)的重要地位,并且把ICU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以及设备、设施,和相关医技科室的服务是否能够保证临床工作需要,作为考核内容,要求建立与完善。

ICU临床管理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联网运行。 设计原理

ICU数字化系统的设计,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基础,以实用为目的,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稳定、可靠、共享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将各种型号和品牌的医疗仪器设备、通讯设备、网络设备、计算机等,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整合,用户界面要符合人机关系学最佳成本理论,便于医护人员在复杂环境下快速学习和敏捷操作。 系统总体框架

ICU数字化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数字化医疗仪器(床边监护仪,中央监护仪、呼吸机、微泵等); 2.仪器临床Gateway(按HL7国际医用信息交换标准整合信息); 3.重症监护信息系统(重症评估、临床路径等);

4.床边综合临床信息终端(显示CIS、L1S、PACS、HIS、微泵等信息); 5.护士站综合临床信息终端(处理CIS、LIS、PACS、HIS、微泵等信息); 6.重症患者探视系统 7.小灵通局域通讯系统; 8.会诊示教系统;

9.PDA临床信息终端系统。 关键技术

ICU数字化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

1.HL7 Gateway系统,需要将来自不同厂商的医疗仪器设备的临床信息,按HL7国际医用信息交换标准,进行整合,并提高其信息容量,为其他信息系统的信息深度利用,提供标准化的访问接口。

2.智能化重症监护系统,要支持重症监护过程中,对重症患者的随机定量评估,和医护的临床路径以及整体护理。

3.床边综合终端系统,将多个临床信息系统的终端软件,无缝整合在一个信息终端上,使之在患者的床边,能随时处理患者的各类临床信息和管理信息。

4.系统集成,使各种信息系统的临床信息可相互交换利用,并可根据临床业务需求进行信息重构。其中,涉及到许多数据共享的标准和规范。 系统管理与维护

管理与维护,对于保证ICU数字化系统按照规则正常运转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功能包括编码维护、警示管理和用户权限管理等。

系统内部编码,应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疾病的ICD-10编码等。系统合法用户需要登记,并按规定分配相应的权限,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小结

重症监护专业,涉及的领域广、层次深,理念与技术更新快,因此,ICU数字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必须邀请临床专家参与,以便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与完善,适应重症监护专业发展的需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fi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