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与生活探究

更新时间:2023-12-21 17: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探究

伍鸿

重庆市开县德阳初级中学 405400

摘要:本论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的实践性,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学生生活“语文化”探究的意义。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从两大方面,对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社会化进行了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语文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语文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心独特的生活体验;学生生活社会化中的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关键词:语文 生活 学习

一、探究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意义

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我国江泽民主席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

1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

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背硬记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感受真情。我在教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中,就利用上公开课有许多老师在场听课的机会,设置了一个学生当面向老师感谢的场景。用“爱的理解——爱的回报——爱的传递”三步曲的方式让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领悟真情。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体验,这种获得是积极的、深层的。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增进学生的发展。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义务教育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28课《观潮》时,由于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知之甚少,无内心真实体验。当然更无法想象“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带”中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放映出来,让学生在惊叹的同时,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

2、语文教学“生活化”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2

如我在教了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的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起的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

(1)开始,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我就让他们回家问问父母,问问家人。

(2)课堂上反馈后,我就设计了下列表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了解家乡特产的一些情况、现状。

(3)家乡特产的调查研究 (一)家乡主要特产列表.

主要特产 主要出产地 生长或生产情况 销售情况

(二)、选择你最关心、最熟悉的某一特产进行调查。 (三)、主要方法: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等 (4)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的小作文;有的对调查的土特产进了分析,并能针对时势,向农家或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独到的建议;有的以广告形式,将自己调查的土特产推荐给大家。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学生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并且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他们不仅了解了家乡有哪些特产(如:赵家的金橘,临江的绸扇、水竹凉席,郭家毛成的油桃等),还对某一特产深入地细致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接触了许多新事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3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各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我借用《三峡情》这首歌,结合三峡的图片,用歌声和想象来展现三峡的景美、人美、情更美。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3、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形成内心独特的生活体验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每年,我校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都要组织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在难忘的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写一写。学生能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深刻体会生动地描述出来。可是,由于每次所选的日子都是很好,所以,当老师让学生说说开展活动前的心理活动时,总是平平淡淡,什么兴奋啦、激动啦。今年的比赛,由于赛前一两天天气的戏剧性变化,学生的心理感受明显的丰富了,于是,写出来的作文马上就变得十分精彩。先来看看学生的作文题目《一波三折之盼》《一日三秋》《祁盼、失望、失眠、兴奋》,这样的题目,一看就令人忍不住想先睹为快。再来看看学生的习作,精彩的片段随处可见,令人忍俊不禁。朱矫写到:同学们望着这雨,心里默默地乞求老天爷快把雨收起来。这时,严伟看看雨,叹了口气,说:“唉,看来明天不能搞篮球比赛了。”他的话音刚落,他身边的几个同学皱紧眉头,瞪大眼睛,把拳头握得紧紧的,好象要跟他拼命似的,生气地说:“明天一定会晴,一定会晴!”这声音响亮而坚定。严伟听了,吃了一惊,连忙小声地说:“对,会晴!会晴!” 读着学生的习作,赛前的一幕幕仿

4

佛又展现在眼前。读着学生的习作,在感叹的同时,深深的明白,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三、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中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特别是在上午第四节钟和下午第一节钟上语文课时,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

5

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词句积累。每节课前一两分钟,都在黑板上写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2)阅读。初中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已经要求做读书笔记了。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3)说话。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

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比如在学生学习了

6

《漫游语文世界》一文(语文七年级上册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我就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让学生在逛街时,在旅游时,时时处处注意观察,找出有病的广告语,有错的招牌字,做一只“啄木鸟”。这样,不但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净化。这样的双赢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f8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