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广东省清远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检物理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6:4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2014学年度广东省清远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检物理试卷

(带解析)

一、选择题

1.下面给出的物理量中,哪一个是标量 A.位移 B.路程 C.加速度 D.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中的位移、C中的加速度与D中的力都是矢量,只有B中的路程是标量,故B是正确的。 考点:矢量与标量。

2.分析下列的运动,可将有下划线的物体看成质点的是 A.车轮转动 B.运动员体操表演 C.刘洋在太空翻筋斗 D.地球绕太阳公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中的车轮的转动、B中的体操表演、C中的刘洋在太空翻筋头都不能看成质点,因为如果将其看成质点,则就不能研究物体的转动、表演与翻筋头了,而D中的地球绕太阳公转则可以将地球看成质点,因为地球虽然很大,但相对于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而言仍是比较小的,故D是正确的。 考点:质点的概念。

3.运动员参加110m跨栏比赛,11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2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10m/s B.11m/s C.6m/s D.12m/s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题中说明了跨栏比赛的总位移为110m,总时间为11s,故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0m/s,A是正确的;题中的到达终点的末速度是12m/s是一个干扰因素,与解题无关。 考点:平均速度大小的计算。

4.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不受任何作用力的运动

B.从静止开始出发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C.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D.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均逐渐增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初速度为零的,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自由落体运动时物体仍受到重力的作用,A不对;从静止开始出发的运动,但如果其加速度不是g,也就不是自由落体运动,故B也是不对的;C中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故C也不对;D中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逐渐增大,但加速度是不变的,故D是不对的。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5.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为s =\,则该物体 A.物体运动的初速度是5m/s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1m/s C.第1s内的位移是5m

D.任意相邻1s内的位移差都是1m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为s =\,与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v0t+at做对比,可得出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5m/s,故A是正确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2m/s,故B不对;

将t=1s代入关系式中,就可以得出第1s内的位移是6m,故C不对;利用公式△s=at,可得任意相邻1s内的位移差都是2m,故D是不对的。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6.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踩压跳板使跳板弯曲到最低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

2

2

2

2

2

A.跳板发生形变,运动员的脚没有发生形变 B.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是跳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此时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的重力等大 D.此时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中跳板发生形变是由于人对跳板压力作用的效果,而该力的反作用力就作用在运动员的脚上,故脚也发生了形变,A不对;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是跳板施加于他的,因为跳板发生了形变要恢复而产生的,故B是正确的;

当在最低点时,运动员受到的合力方向是向上的,故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会大于运动员的重力,C是不对的;由于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与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总是相互作用力,故它们的大小总是相等的,D不对。 考点:力的概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7.如图所示的水平面上,橡皮绳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两根弹簧,连接点P在F1、F2和F3三力作用下保持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F1> F2>F3 B.F2>F3> F1 C.F3>F1> F2 D.F3>F2> F1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规律可知,三个力的合力为0,故三个力存在如下关系,如下图所示,则发现F3>F1> F2,故C是正确的。

考点:共点力的平衡,矢量三角形。 8.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B.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C.正在行驶的两辆汽车,行驶快的不易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D.自由下落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物体的惯性消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是否运动无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力无关,它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的物体,其惯性越大,故A、C、D是不对的,B是正确的。 考点:惯性的概念。

9.一物体受到4N的力,获得2m/s的加速度,要使物体获得4m/s的加速度,需要施加的力是

A.2 N B.6 N C.8 N D.12 N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物体受到4N的力时,获得2m/s的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的质量

2

为2kg;当物体获得4m/s的加速度时,需要施加的力是8N,故C是正确的。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10.小明站在电梯里的体重计上,体重计的示数增大,可能的原因是

A.电梯匀速上升 B.电梯减速上升 C.电梯加速下降 D.电梯减速下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体重计的示数增大,故小明处于超重状态,小明受到的加速度是向上的;A中的加速度为0,A不对;B与C的加速度方向都是向下的,故B、C均不对,D的加速度是向上的,故D是正确的。 考点:超重现象。

11.以下对加速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加速度是增加的速度

B.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C.-8m/s比5m/s小

D.加速度方向可与初速度方向相同,也可相反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不是变化的大小,故A不对;B是正确的; C中-8m/s的加速度只表示其方向与规定的方向是相反的,其大小仍比5m/s大,故C是不对的;D中的加速度方向可与初速度方向相同,也可相反,当加速度方向可与初速度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大,当加速度方向可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时,速度减小,故D也是正确的。

2

2

2

2

2

2

2

考点:加速度的概念。

12.两个质点甲和乙,同时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3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乙静止,质点甲的初速度为零 B.质点乙运动的速度大小、方向不变 C.第2s末质点甲、乙速度相同 D.第2s末质点甲、乙相遇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由v-t图象可知,甲是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速度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对,B是正确的;

在第2s末,图像相交于一点,说明质点甲、乙速度相同,故C是正确的;但相交的这一点并不能够说明质点甲、乙相遇,故D是不对的。 考点:v-t图象的含义。

13.为了求汽车刹车前的速度,让汽车以某一速度开始刹车,除了已知刹车时获得的加速度外,知道下列哪个条件就可以算出汽车刹车前的速度 A.刹车的时间 B.刹车的位移 C.最后1s内的位移 D.最后1s初的速度 【答案】AB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欲求刹车前的速度,已知了刹车时获得的加速度,如果我们把刹车的过程看成是初速度为零的以该加速度加速行驶的逆运动就容易考虑了,刹车前的速度就变成了加速

2

运动的末速度,则根据v=at和v=2as可知,知道了刹车的时间t和刹车的位移s,即可得出速度v来,故A、B是正确的;

如果知道最后1s内的位移,我们可以求这1s内的平均速度,即最后前0.5s的即时速度,但由于时间和位移都不知道,故速度不可求,C不对;同理,D也不对。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14.如图所示,轻弹簧的两端各受10N拉力F的作用,弹簧伸长了10cm(在弹性限度内)。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所受的合力为零 B.弹簧所受的合力为20N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为100N/m D.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为200N/m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弹簧在二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弹簧所受到的合力为零,A是正确的;B是不对的;

由于弹簧的一端受到的拉力为10N,弹簧伸长了10cm,即0.1m,故弹簧的劲度系数k为100N/m,C是正确的,D不对。 考点:胡克定律,二力平衡。

15.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现将斜面倾角由30°增大到45°,物体仍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对斜面的压力不变 B.A对斜面的压力减小 C.A受到的摩擦力减小 D.A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A被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它受到重力、斜面对它的支持力、斜面对它的摩擦力的作用,三个力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对重力进行正交分解,可得两个平衡方程,即支持力N=mgcosθ,摩擦力f=mgsinθ,故当θ由30°增大到45°时,支持力N会减小,那第压力也会减小,摩擦力f会增大,故B、D是正确的。 考点: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力的正交分解。 二、实验题

1.(8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 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理论值; 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选填 “F ”或“”)。

(2)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答: (选填 “变”或“不变”)。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答案】(1)F;【解析】

试题分析:(1)力F1和F2的合力的理论值就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方法画出的对角线的长,即为F;那么F′就是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2)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则细绳上的力会使橡皮筋伸长,但对于橡皮筋AO受到的力却是不变的,故实验结果不会发生变化;

(3)本实验是将二个力的效果与一个力的效果相同做对比而得出的合力概念,故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B是正确的。 考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

2.(6分)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2)不变;(3)B。

(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 (2)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7中

2

求出C点对应的速度是______m/s,运动的加速度是 m/s。(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0.02 s(没有单位得0分);(2)0.210(2分),0.600 (2分)(有效数字均三位,没有的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电源频率为50 Hz,故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2)C点对应的速度大小就是BD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即vC=运动的加速度a=

考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三、计算题

=0.600m/s;

2

=0.210m/s;

1.(6分)一汽车速度为10 m/s,下坡时以0.5m/s的加速度沿直线加速行驶,求: (1)10s末的速度; (2)20s通过的位移。 【答案】(1)15m/s;(2)300m。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公式10s末的速度(2)根据公式前20s通过的位移

考点: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2.(6分)一个物体从离地面125m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求: (1)物体落地的时间; (2)最后1s下落的高度。 【答案】(1)5s;(2)45m。 【解析】

试题分析:(1)物体下落到地面的时间由得

(2分)

(2分) (1分)

(1分)

2

2

(1分)

(2分)

(1分)

(2分)

(2)前4s下落的高度最后1s下落的高度

考点: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3.(10分)如图所示,质量为4kg的小球用轻质细绳拴着吊在行驶的汽车后壁上。细绳的延

2

长线通过小球的球心O,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37o。g取10 m/s,已知sin37o=0.6,cos37o=0.8,求:

(1)汽车匀速运动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和车后壁对小球的压力; (2)若要始终保持θ=37o,则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答案】(1)细线的拉力为50N;车壁对小球的压力为30N;(2)7.5m/s。 【解析】

试题分析:(1)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将细线拉力T分解有:

2

(1分), (1分)

由二力平衡可得:

(1分) 解得:细线拉力T=

50N (1分) (1分)

车壁对小球的压力N=mgtanθ=30N (1分)

(2)设汽车刹车时的最大加速度为a,此时车壁对小球弹力N=0, (1分)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2

即 (2分)

解得:a=gtanθ=7.5m/s (1分) 即汽车刹车时的速度最大不能超过7.5m/s。

考点: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分解等。

4.(14分)如图所示,质量M=\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推力F=6N,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2 m/s时,在小车前端轻轻地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

2

为m=\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0.2,小车足够长。g取10m/s,求:

2

(1)小物块放后,小物块及小车的加速度各为多大;

(2)经多长时间两者达到相同的速度;

(3)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t=4s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答案】(1)小物块的加速度为2m/s;小车的加速度为1m/s;(2)2s;(3)14.4m。 【解析】

试题分析:(1)对物块由牛顿第二定律有:物块的加速度:

对小车由牛顿第二定律有:小车的加速度:

(1分)

(1分) (1分)

(2分)

(1分)

2

2

(2)设经t时间两者达到相同,有:得:t=2s (2分)

(3)在开始2s内小物块的位移:2s末速度:

(1分)

(1分)

在接下来的2s物块与小车相对静止,一起做加速运动 且加速度:这2s内的位移:通过的总位移

(2分)

(1分) (1分)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f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