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史(明治时期~现代)

更新时间:2024-07-06 19: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波斯曼會談】

日露戰爭之講和,由美國從中作協調,美國對日露戰爭中支援俄國的德國做出警告,告訴俄國若不進行講和的話德國也不會再提供援助,於是乎,而果便不得不答應講和的要求。 [波斯曼條約]

為日俄戰爭的談和所舉辦的會談,日本要求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權益、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以及南滿州鐵道的讓與,此外,也獲得了薩哈林半島南部的殖民權。 →波斯曼條約的結成,使日本獲得了朝鮮的完全支配權,也擴展了前進中國的道路,可謂日本前進東亞所踏出的第一步。

【日本人與日俄戰爭】 [司馬遼太郎] [與謝野晶子] [村內鑑三] [幸德秋水]

(二)明治的日本社會與近代化

1、足尾鑛毒事件與大逆事件

【與國家主義對抗的各種社會思想】

明治時代的日本由於文明開化與富國強兵政策逐漸趕上西方列強,日本國內的民族意識也隨之高漲,且在日清、日露戰爭時拿到最高潮;另一放面,歐美的民族主義底及個人人權的思想也隨之傳入,日本國內呈現了國家主義思潮以及個人權利實現的要求的矛盾風潮社會;而在這先進的思想影響下,掀起了社會行動,那就是足尾鑛毒事件以及大逆事件。

雖然發起了自由民權運動,但人民生活依舊貧困、也並無獲得其對於自由要求的回應,政府在成立地國憲法以及帝國議會的同時也消滅了民權運動,但這些人也將運動轉換成了另一種形式,於是乎在日本開始了社會主義運動以及成立了社會主義政黨───社會民主黨。

社會民主黨的主張是,人類平等、廢除軍隊、廢止階級制度、資本公有、公平的分配財產、參政權評等,對明治政府來說是非常先進的思想,但是並未受到日本政府的認可,遭到了禁黨處分。

【足尾鑛毒事件】

從足尾銅山流出的硫酸銅浸入了附近的川流,使得附近的居民受到了極大的損害,調查此事件以及將實情上奏議會的議員為田中正造。但是政府做出的回應卻是強制驅離居民,居民雖然反抗,但卻遭警察強力鎮壓,田中對帝國議會以及政府感到無力,於是辭去議員身分,直接向天皇呈報這件事情(天皇直訴),當然的眉受到任何回應,最後被當作精神狀況異常者從社會被抹煞掉。

【大逆事件】

明治期間開始的社會運動與政府欲以天皇為中心成立的國家主義政策是完全對立的,但是這些社會主義運動在知識階級間的影響的確是漸漸的持續著,如果就這樣放任不管的話,遲早會影響到一般國民層;對此政府決定對這些運動採取扼殺,也就是1910的大逆事件。

大逆事件主要是社會主義運動中的過激派───幸德秋水,以有暗殺天皇的企圖嫌疑被逮捕處刑,以此為藉口,政府連帶的將其他社會主義運動相關的人物一併逮

捕處刑。也因此直到昭和初期之前社會運動也就沒再有大進展。

2、產業革命的開始

日清、日露戰爭時期也是日本產業革命的時代。

日本的產業革命是由政府主導的軍需產業以及紡織業為主,由1886年的銀本位制度為契機設立許多紡織及鐵道的企業開始,1897年,為了金融安定與貿易法展,確立了金本位制度。

在近代產業發達的中心裡,輕工業以紡織工業為最,1886年[澀澤榮一]設立許多紡織企業、引進紡織蒸汽機,成功的大規模經營,成為開國以來,最大的輸出產業。

鋼鐵業與民間重工業的發展,成為日後支援戰爭的巨大軍工廠,使得兵器、軍艦得以國產化。

而由於此兩個戰爭,使得(1)軍需產業得以發展(2)獲得海外殖民地(3)紡製品大量輸出,也就是說,因為戰爭以及其所需的軍備增強,讓日本的產業革命得以順利進行。不過,由於產業類別的過度偏向造成之後的一些問題,例如,因為軍需產業而在此興起的一些三井、三菱、住友等被視為軍產複合體的財閥,對政治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是造成之後日本的侵略戰爭的很大的原因。 由於軍需產業的發達,國民的生活無法向上提升,不僅如此,也有農地的荒廢的問題;雖然政府獎勵農民改養蠶,但因為輸出的價格會被國際市場左右,所以每當價格下跌的時候農民生活就十分辛苦。

3、明治的文化

【西歐文化的吸收】

(1) 哲學:日本民俗學的創始者[柳田國男]、日本古典研究者[津田左右吉]。 (2) 宗教:基督教的解禁以及開放,影響日本宗教界甚鉅。[內村鑑三]以基督教精神的和平、博愛主義在日露戰爭時的反戰思想備受注目。 (3) 自然科學

在明治時期最重要的文化發展中,應屬文學及藝術。

【明治的文學】

受到西歐文學的影響,開起了明治文學的新的可能性,以往日本文學都是將文語與口語分離,在此時出現了以日常會話與法的口語文所創作、言文一致的文學,

如:[二葉亭四迷]的代表作「浮雲」;此外,也有受西歐文學影響,以文章形式表現的日本文學,如[坪內逍遙]的代表作「小說神髓」。

除了前面所述,也有受歐洲自然主義影響,描述實際的民間生活以及精神的派別。被稱為日本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的文豪夏目漱石、森鷗外等文豪也在這個時期出現。

不只小說傳統的和歌、俳句也有所革新,如確立近代俳句規則的[政岡子規]、以自然主義文學的方法將和歌分派的[與謝野晶子]等。

【明治的藝術】

因為明治維新,所以在當時的傳統繪畫藝術是被否定的,不過由於歐美藝術評論家的評價而以新的形式活躍發展。

[荻原守衛]受羅登影響,從法國歸國之後發表許多作品,開啟日本近代雕刻之路。

[岡倉天心],為了日本的藝術發展而設立東京美術學校,即為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

(三)韓國併合到明治的結束

1、日韓條約與朝鮮民眾的戰鬥

[日韓條約與ハーグ密使事件]

日本的朝鮮殖民地化要從1910年的韓國併合說起,直至日後的日清、日露戰爭,都是為了日本為爭奪朝鮮的支配權的戰爭。日露戰爭之後,簽訂「日韓協約」,根據日韓協約,韓國認可日本派遣部門為韓國政府的顧問,掌握實質的政治實權,於二次協約在首爾設立「統監府」,派[伊藤博文]為第一代統監,統監及實質上韓國的統治者,若無經伊藤之同意,則韓國政府就甚麼也不能做。 對此,韓國政府當然做出了抵抗,即為ハーグ密使事件。

[ハーグ密使事件]

因為二次協約,韓國政府聯外交權也喪失了,因此也無法參與國際會議,1907年,韓國正副秘密派遣了三位韓國代表到在荷蘭的ハーグ招開的萬國和平會議,指控第二次日韓條約的不當性以及要求參與會議,但參與的西方列強並不把這當作一回事,反而觸怒了日本,伊藤博文震怒,威脅皇帝高宋退位,此件事情激怒朝鮮民眾,引發義兵鬪爭。

[伊藤博文暗殺事件]

伊藤博文是與高杉晉作一同開啟明治時代,為大久保利通死後新生的明治政府支持人物,受到日本人的敬愛。

殺害了伊藤的[安重根]其實並不只是個暗殺者,還是依得很有抱負的思想家,他在被捕後域中所寫的「東洋和平論」寫道:剝害同種鄰邦的人,一定會走上孤獨的毀滅道路;根據此所見,日本在之後歷史上被世界所孤立,國內也成為一片焦土來說似乎有些道理。對一起在東亞生存的國家而言,這位思想家在歷史上是必須的。

2、韓國併合

以字面上來看,是指日韓之間互以平等的關係,共同成為一個國家;但實際上卻是「把韓國當作日本的一部分來併合」,不只國家,連其歷史、文化、習慣全部都消滅,打算讓朝鮮民族成為日本民族,但是當然並不是真的要讓他們成為真的日本人,而是讓他們成為了二等日本國民,為此舉行創世改名、教導日語、創立日本學校、移植日本歷史使他們效忠於天皇。

為什麼日本政府不採取保護措施,而是要用這種併合政策呢?原因是由於明治以來對韓國支配政策的失敗,幾次的干涉朝鮮政府但都沒能完全成功,剩下的就只能童話他們了,因為如果同化的話他們就沒有理由抵抗日本───因為也是日本人了。

3、明治時代的結束

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沒多久日露戰爭的英雄───乃木將軍也相繼殉死。明治時代是將天皇從歷史的黑暗期中再次復活,並且將其當作國民統合的一個重要角色,因為這個角色,成功的凝聚了國家意識;對日本人來說,明治天皇是新生日本的代表。

但是以天皇為中心統治日本的政府體制與明治時代的維新、從外國流入的自由思想以及日本的近代社會是相衝突且矛盾的,但是為了能趕上歐美列強,「前晉代的天皇制」是不得不存在的,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是明治時期日本的特色。 美國司令官馬克瑟斯十分清楚此體制的矛盾,於是在日本經國主義解體之後創建了[象徵天皇制]的新體制。

三、大正的日本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大正時期

大正時期的日本是以帝國主義國家活耀於世界,明治時期的產業革命的成果終於影響到民間,都市勞動者的消費生活開始萌芽,因為經濟開始有點餘裕,所以也開始有文化需求,於是產生大眾文化。另外,明治時代民主主義權利實現的追求也在這個時代大大的發展,也就是大正民主運動;雖然如此,在這之後日本還是步上了侵略戰爭與軍國主義國家的道路上。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

1、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

事實上,戰場是以歐洲為中心,而這些參戰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分割世界中的殖民地而戰,日本、美國也為了這個目的,所以即使與戰爭沒有直接關係也還是參戰了。

對日本而言這是個絕佳的機會,(1)沒有直接禍及戰場(2)歐美列強因為將注意力集中於戰事上,比較沒有餘力管東亞的事情,東亞形同空城狀態,因此日本想趁此機會擴大在亞洲的勢力。

[對華21條要求]

在大戰開始後,日本隨即以英日同盟為理由對德國宣戰,於是對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膠州灣租借地與其在南洋的領地出兵,然後為了能將這些地方占為己有,日本對中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提出了「21箇条要求」(對華21條要求),為穩固其將來進軍中國的腳步:

(1)將日本所占領的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租借權讓給日本。 (2)延長大連、旅順的男滿州鐵道的租借期限。 (3)讓日本人的顧問進入中國政府。

對於此要求,中華民國政府袁世凱強硬的拒絕,並且向歐洲各列強請求壓制日本,但是列強對日本的舉動採取了默認的態度,孤立無援的中國只好被迫接受日本的要求;中國政府的態度觸怒了其國內人民,引起國內民眾激烈的抗日運動,由此次的抗日運動開始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抗外意識,算是為日後一連串的抗日活動起了開頭。

2、日本的軍需景氣

趁亂打劫的日本得到中國以及南太平洋的支配權,經濟也因此而受惠,帶起了[成金景氣]的風潮。

明治以後日本的經濟基本上是以戰爭來支持的,,其中又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代表,由於戰場主要在歐洲,所以世界主要工業國的歐洲各國的生產停擺,也因此工業製品的製作訂單也就轉到了日本,在這之前的歐洲工業輸出獨佔圈也終於外放到了亞洲,也開放日本製品的進入。因此讓大戰前因為過量輸入而造成經濟危機的日本因為輸出而使經濟有大幅成長。

[船成金]

因為戰爭,造成世界船隻的不足,造成海運熱潮以及海運業興起,稱之為船成金。 1916年到1919年的三年內,經濟突飛的成長,雖然還沒到引起泡沫經濟的程度,但也被稱作[溫室景氣],只不過是一時的現象罷了。

在明治時期形成的著名財閥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的四財閥,形成銀行的背後雄厚的金融資本支持,支配了日本經濟。 [成金]

成金原本的意思,是只將棋中進入到敵陣後的棋子根據使用方法能夠反將對方一軍的意思,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存在也可以因為使用得宜而突然變成最強的存在。在明治時期被用來稱做那些努力了很久也無法成為有錢人的人們因為幸運的得到了機會而禿然變成了有錢人的人們。在第一次大沾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鈴木商店;而在現代日本的代表則為日立企業。

3、俄羅斯革命與第一次大戰的終結

1917年俄國國內開始革命,俄羅斯帝國崩毀,改名為社會主以共和國(蘇聯),國內推行社會主義改革,對各國發表為世界和平的實現,應秉持著「無併合、無賠償、民族自決」的原則宣言。發表宣言的同時,蘇維埃政府也為了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跟開始德國交涉,付了巨額賠償金以及領土的分割才達成講和,講和結束之後,其國內的社會主義改革便開始向外推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社會改革的推動。 [社會主義改革]

土地均分、財產共有、產業國有化,所有的學校、醫院也公營化。此社會主義革命的推出,引起世界激烈的反應,特別是西方列強有強烈的反彈。

4、俄國革命干涉戰爭與日本的西伯利亞出兵

[日本的西伯利亞出兵(干涉戰爭)]

俄國革命誕生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國內也採取資本主義社會,對當時以資本主義為主流的各國而言是極大的震撼,連帶影響了國內各階層,國內社會也出現了社會主義革命的聲音,各國政府為防止俄國的這波革命思潮影響到自己國內,於是出現了反俄羅斯革命的國際聯合組織。其中,日本不只有支援,甚至還派了自國的軍隊投入到這場干涉戰爭裡,但是日本這麼作是別有居心的,因為這是擴大日本在亞洲領土的好機會。美日兩國締結密約,約定了有關戰爭後西伯利亞土地的分割,各取所欲。

但是日美兩國的預期失敗,西伯利亞的支配十分的困難,而且不只東西伯利亞人民、中國東北部以及朝鮮北部的人民也群起抵抗。

[五四運動]

有北京學生發起對日本侵略中國的抗議愛國運動,緊接著在這之後發展成為學生、勞動者、商店的[三罷鬪爭],對中國與日本以及帝國主義列強的從屬外交和軍閥政府的反對運動;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認可了這些侵略者的話中國將會沒有未來,也因此,抗日活動迅速在中國國內蔓延開來。

[米騷動]

西伯利亞的出兵引發日本國內大事件,也就是米騷動。從1918年的西伯利亞出兵宣言以來物價急速上升,特別是米的價格,這是因為出兵時軍隊的米需求大增,而預見此利益的商人們紛紛囤積米糧,哄抬價格,打算投機賺取暴利,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原本就因為丈夫以及孩子被徵兵的人民們的不滿爆發開來,引發[富山的女房一揆],此運動瞬間波及全國,擴大發展成無法鎮壓的程度。當時的新聞報紙也好意的為這件事情以「生活窮困者的反亂」報導,使暴動更加擴大。 政府對此派出了軍隊進行強行鎮壓,對逮捕的大量相關人員採取「嚴罰主義」,對新聞做出禁止發行處分,於是到1945年日本戰敗之前,新聞上就不曾再出現有關對政府以及軍隊批判有關的報導了。

→對於西伯利亞的出兵,日本政府承認軍方的失敗,對國民隱瞞實情、鎮壓民眾

的反彈、剝奪報導的自由等,都是引領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發展以及侵略戰爭的道路。

[國際聯盟的誕生]

美國總理威爾遜為消除大國在利害關係中所帶來的影響,實現世界和平,於是設立的國際聯盟。為防止戰爭,使各國能相互協調,於是世界上第一個成立的世界會議就此成立。

[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體制]

(三)大正民主運動

1、政黨內閣的產生以及普選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走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除了對世界政治有很大的影響,對各國的政治社會也有很大的影響。

(1)因俄國革命而有社會主義政權的產生。

(2)戰後的軍事減縮、國際協調等為了世界和平所採取的一連串行動。

其中,世界各國內的勞動運動以及民主主義等權利要求因為俄國革命的社會主義運動而被活化,面對擋不住的趨勢,各國政府也將一部分的要求納入了政策中,例如以工會的認可、社會福祉制度的設立、普通選舉的導入以及縮減軍事預算等的形式呈現。

[大正民主運動與民本主義]

此時日本的政治、社會、文化也隨民主主義的訴求有大動作的變化。又被稱作大正民主運動。這一連串運動的中心思想為吉野作造所倡導的民本主義以及美濃部達吉的天皇機關說。

[吉野作造]

由自由民權運動中自由主義的民主主義為中心思想,提出「日本是以天皇為君主而受人民景仰崇拜著,所以天皇的根本,是須以國民為中心去運行政治、社會」以民本主義角度所創造的新說法,主張天皇制與名主主義並無矛盾,在實質上仍

舊是民主主義的社會。

[美濃部達吉]

為了使吉野的思想能在帝國憲法下實現,在政治制度方面,美濃部提出了「天皇機關說」,其主要內涵為:雖然帝國憲法是以天皇為國家元首,而且天皇為神聖不可侵,但實際上,天皇並未親自統治,實際的政治是由國會與政府推動運行,天皇指是負責監督,雖然如此,但決定還是將由天皇來下達。

[護憲運動]

自日清、日露戰爭以來,日本的軍隊也跟著擴大,其所增加的龐大支出壓迫著政府的財政,再加上朝鮮併合與進軍中國,軍事費不降反增,雖然國民要求政府縮減軍隊以及減稅,但都被政府給無視;在這個被情形之下,展開了護憲運動。 護憲運動是根據地國憲法所成立之帝國議會的議員們對由天皇所任命組織的政府無視民眾所提出的訴求,對此雙方展開針對帝國憲法的對抗運動。

[護憲派]

認為應以占議會多數的政黨組成內閣,由天皇任命,這才是帝國憲法的真諦。他們認為,以能夠聽取國民的聲音,了解人民的生活的代表為政治的中心,才能夠有好的政治,而任命這些人則是天皇的工作;支持他們的人們廣遍全國,使得軍部出身的首相們無法繼續擴大軍備。

使此主張拍板定案的事件是「シーメンス事件」,海軍軍人的貪污事件,被國民發覺之後立即引發國民對軍隊的不滿,也使得難以再任命軍人為首相。 [原敬]

又被稱做平民宰相,為平息民眾的怒意,任命政友會總裁原敬為首相,也是日本史上第一次的「政黨內閣」,內閣成員是由民間代表所組織,此政黨內閣的成立可以說是大正民主運動的主要成果。

可惜的是原內閣在後來因為貪汙事件而解散,又再度恢復成非政黨內閣。

[普選運動要求]

運行護憲運動的人們在政黨內閣之後所要求的即是「普通選舉」,期望透過普通選舉讓國會議員全部是藉由國民的意思遴選出來,然後再從這些議員中選出首相來運作政治,這樣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

普通選舉的實施是在加藤高明擔任首相任內落實,規定25歲以上的男子有選舉

權、30歲以上的男子有被選舉權。

[治安維持法]

加藤內閣任內成立之法案,治安維持法對於日本國體(以天皇制為基礎建立國家)的變革以及禁止否定私有財產制的社會主義運動及其團體,在這之後,治安維持法也被用於壓制自由主義者以及反戰和平運動。

2、興盛的社會運動

[自由教育運動]

是日本第一個針對公教育內容做出反應的運動。明治的學校教育───公教育,是以皇民化教育為目標,也就是說是為了栽培國民成為能有用於國家的角色的教育;對此,自由教育運動主張「教育為個人的確立」為主要目的。

提倡學校不應該是老師單方面的教授,學生個人的自由想像也是很重要的,以實現個性的尊重、自主的活動、自由的想像為目標成立了許多新小學。其先驅者為[澤柳正太郎],成立了成城小學校,而後也陸續有許多私立學校興起,施行其獨特的教育。這些皆總稱為大正自由教育運動,這些私立學校在現在也持續的實行著其獨特的教育方式以對抗公教育。

3、大眾文化與都市生活的變化

由於日露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使得日本的軍需景氣更加活躍,因為人口向都市集中而產生新的「都市市民層」,也因為景氣變好加上高就學率,都市民眾有了文化的需求,於是產生了新的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

(1)雜誌文化:以往昂貴的書籍因為開始大量出版所以價格壓低,讀者成推廣至一般民眾,形成大眾讀書層。

(2)情報文化:廣播放送開始是影響情報文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又稱為媒體文化(マスコミ文化),透過廣播,除了帶給民眾娛樂,同時也讓日本文化有了統一性;廣播在日後軍國主義時期也被政府用來作為洗腦大眾,控制思想的工具。 [藝術]

(1) 文學:這時文學分派的重點與明治時期的純文學不同在於是以大眾文學為派

別發展。[鈴木三重吉]的童話集「紅鳥」開始開啟了童話文學,其抱持著「為使孩子們的想像更加發達而由此開創通往未來道路」的信念,是大正民主運動中有關兒童教育心思想萌生的成果。

(2) 美術:音樂方面,除了廣播,錄音機機的發明也帶動音樂的普及;繪畫方面,此時又稱做「大正羅曼」,大眾派別著名代表人物為[竹久夢二],以現代的插畫繪畫手法將大正人們的文化生活如夢般的呈現出來,特別是其所描繪的女性容貌及姿態,使其所繪之女性圖畫又被稱做美人畫。

(3) 戲劇:開始有「電影」出現,一直到電視出現之前都獨佔大眾娛樂之王的寶座。

[都市生活的變化]

關東大震災後於東京的郊區發展了和洋折衷的「文化住宅」,在車站也開始興建百貨公司;女性也開始投入社會。

但是,大部份的大眾文化都是以都市為中心而流行,實際上並未影響到占大多數的農村地區,雖然如此,廣播、報紙、雜誌還是有普及至農村,也因此使農村的年輕人對都是有了憧憬,於是紛紛進入都市,造成農村人口大量外流,都市人口大增,就業困難度增加,使得都市的所得差距逐漸拉大。真正享受都市大眾文化以及文化生活的,其實只有高學歷的大企業工作者或是一些「中流階層」罷了。

4、關東大地震與金融恐慌

關東大震災不只是人、務,連經濟上遭受極大損害,震災復興需要加上災前經氣不景氣,使日本政府增加極大的財政負擔,家上民眾自身也需要錢來重建家園,因此也無法從民眾身上索取額外的資金;在這種情形之下,許多公司、甚至連因為軍需景氣而快速竄起的鈴木商店都相繼倒閉,還有與鈴木商店最大的合作夥伴台灣銀行也面臨破產危機,企業與金融機關的連鎖倒閉使得日本經濟一瞬間陷入危機,造成金融恐慌。

大正末期經戰後恐慌、關東大震災、金融恐慌等變異後只剩下實力堅強的事物,也就是從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力而創的三井、三菱、住友等三大財團,此三大集團的適者生存成為之後支持著日本經濟的重要角色,也是從此時開始,財團、軍隊、政府的相結合,使日本步向昭和的侵略戰爭時代。

(四)昭和時期的日本與亞洲、太平洋戰爭

1、軍隊的崛起到滿州事變

(1) 金解禁與世界恐慌

大正的日本的經濟發展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需景氣而帶動,戰爭結束之後其景氣就開始衰退,及戰後恐慌,戰後恐慌又加上關東大震災讓日本經濟痛上加痛;對昭和時代來說,最大的課題是克服經濟的不景氣,為此則需要以輸出的擴大來平衡貿易收支,但是,因為戰後恐慌的關係使得日本的輸出減少、貿易赤字的增加,日圓暴跌,為了阻止日圓繼續跌價,必須提升日圓在國際上的信用以及以日圓進行安定的國際貿易為首要考量,為此,日本政府在對外貿易的部分又回復金本位制,也就是「金解禁」政策,透過讓日圓與金市場做結合以安定日圓。

(2) 財政改革與軍隊的抵抗

浜口雄幸內閣在實施金解禁的時候也同時打出與中國友好的外交方針,但遭到軍隊強力的反對,軍方以軍縮條約為「干預統帥權」之理由來指謫政府;而後又因為因應1929年之經濟大恐慌日圓暴跌所採取之金解禁政策造成一時之間的輸出不振(円高影響),各產業紛紛倒閉,為了整體經濟,最後存留下來的財團與軍隊開始合作,使日本邁向往後的侵略主義及戰爭時代。

2、從滿州事變到侵略中國

中國於1911年由孫文領導的辛亥革命推凡清朝,雖然成立了中華民國,但是革命軍的力量也因此削弱,北方軍閥的袁世凱趁此機會奪權成為大總統,其死後,國內進入軍閥鬥爭的時代;日本因為覬覦支配滿州所以十分關注中國的動靜,在蔣介石北伐時出兵山東支援張作霖軍而與國民軍正面衝突,在之後引發了「張作霖暴殺事件」,惹怒張學良(張作霖之子)。

日本國內在經濟政策的失敗之後便一口氣倒向侵略方針,由軍隊當權,政府的權力漸漸削弱,在當時對日本國民來說,靠軍方的力量來侵略占領滿州及朝鮮是唯一能使日本走出經濟低靡的窘境。

(1)柳條湖事件與滿洲事變

[柳条湖事變](918事件)

為引發滿州事變的開端事件,是日本軍方的陰謀,關東軍先是引起鐵道爆破,再以因爆破受到被害為藉口先是占領奉天,然後進行全面性的攻擊。

[滿州事變]

柳条湖事件之後,軍隊欲占領滿州當作基地,日本政府對此決定採取不擴大方針,但是軍方一意孤行,不受政府控制繼續發動攻勢,中國也從此進入了15年太平洋戰爭。

面對日本軍方的侵略,中國方當時採取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於是並沒把心力放在對抗日軍,這樣的無抵抗讓日本軍更順利的擴大了占領範圍。

[小日本主義]

由石橋湛山提出,認為要從世界恐慌中脫出只有從戰爭或是社會主義改革,對於當時「滿蒙是日本(經濟)生命線」的說法提出了小日本主義的反對看法,應該棄滿州,並讓朝鮮與台灣自由,讓世界上弱小的國家都信賴並且臣服, 讓日本在世界道德上站穩腳步,這樣的話就絕對不會引起戰爭,這樣也可以省下花費在軍備上的大量金錢。

(3) 滿州國與退出國際聯盟

[上海事變]

日本但領滿洲的行為受到了國際的譴責,對歐美各國來說,他們的市場被日本強行奪走,為了確保他們的圈內經濟,於是決定對日本採取強勢的態度。面對如此批判聲浪,日本想占領滿州只剩下建立傀儡政府一方法而已,表面上是滿州政府但實質上是由日本所統治的方式;與當初建立朝鮮的傀儡政府一樣,日本軍方收買中國人殺害日本僧侶,然後以此為藉口對中國的上海發動攻擊,吉為上海事變。中國政府向歐洲列強控訴日本的行為,這次各列強中於也無法放縱日本的行為,於是英美法三國與國際聯盟進行停戰勸告,日本因而撤兵。

[滿州國]

雖然日本看起來是進行了沒用的戰爭,但實際上趁個列強把注意力放在上海石,背地裡也持續進行著滿州國計畫,首先為顯示滿州國的民族正統性,他們挑選了清朝最後的皇帝溥儀為滿州國領導者。滿州國的建國理念為建造五族共和、王道樂土的國家,表面上雖是如此,但實際上卻是完全被日本所支配的傀儡國家。

[リットン調查團]

於日本這一連串的侵略行為,中華民國政府向國際聯盟提出抗議,國際聯盟派出リットン為首之調查團針對柳条湖事件以及感洲國。最後作出報告: (1)滿州事變發生的有關於最初鐵路爆破事件並不是中國方所引起的。 (2)滿州國不是滿州人民自發性的獨立運動,而是由日本軍所引發起的。 根據此,他們不認可日本自滿州事變以來的舉動,並要求日本撤兵;日本在知道這份報告聲明後與滿洲國簽訂了「日滿協定書」,擅自的以滿州國以國家身分代表承認了這份協議。

[日本退出國際聯盟]

四本藉著國際聯盟請求退兵著機會順勢退出了國際聯盟,其與之後退出的德國、義大利一同結成,走向世界戰爭的道路。

(4) 滿州國支配的實情 [萬人坑] [平頂山事件] [731部隊]

3、從軍隊獨裁到中日戰爭

(1)軍隊獨裁之路 [五一五事件]

為日本第一起正式的軍事政變。 [二二六事件]

(2)中日戰爭的爆發

[盧溝橋事件]

在中國共產黨勢力壯大,並且與國民黨合作以對抗日本軍的情勢下,日本為鞏固在華北勢力以侵略全中國,於是引發盧溝橋事變:日本軍於盧溝橋附近進行夜間演習,其中有一位士兵沒有準時唱名而被認為是中國方的小手段,日本軍以此為由向中國發動攻擊,此即為引發中日戰爭的開端盧溝橋事件。

針對此攻擊事件,日本國內採取不擴大方針,起初並未演變成中日全面戰爭,是

日本軍中的強硬派為擴大戰爭而利用了這件事情。

[中日戰爭]

因為強硬派軍人的主張,強硬的改變了政府原本的不擴大方針,派送了日本大軍到中國,打算從華北開始一口氣進軍占領到華中。

[南京大屠殺]

[汪兆銘政府]

面對日本的進軍舉動,中國政府向國際聯盟求援且被允諾,形成日本與以美英為中心的歐洲列強對立的局勢,日本為脫出此困境,決定無視中國的正式政府而製作另一個「清日政府」來支配中國,於是在南京成立了「汪兆銘政府」之傀儡政府,不過中國人民早已對日本的侵略感到十分憤怒,根本不信服這個政府,相反的,汪兆銘這府反而促進中國國內的抗日運動以中日戰爭的發展。

(3)日本的北進論以及ノモンハン事件 [北進政策] [ノモンハン] [南進政策的轉換]

(5) 戰時體制的推進到戰時法西斯國家 [治安維持法與左派的壓制]

隨著滿州事變、中日戰爭以及進軍中國的發展,國內的戰爭體制也隨軍隊及政府而改變,首先是開始壓制反對戰爭體制的勢力;對於想強化戰爭體制之一方來說,共產主義、自由主義的存在都是一種阻礙,於此,「治安維持法」便發揮了作用。

[治安維持法]

是大正時期隨著普通選舉實施所制定,而後內容被強化,被當作處置進行社會運動或組織的結成成員的最高刑責,政府利用治安維持法一口氣處置許多以共產活動家為中心的左派活動家,使得許多勞動運動、文化運動都受到了毀壞性的即大打擊,也因為如此,戰前有關共產黨運動幾乎銷聲匿跡。

[天皇機關說與京大滝川事件]

鎮壓左派勢力之後接著就輪到自由主義者以及反戰運動家。自由主義者以及反戰

運動家除了反對戰爭,也反對過度崇拜天皇;政府和軍隊首先針對的是天皇機關說的美濃部達吉博士。 [天皇機關說事件]

由美濃部達吉所提出,其身為貴族院議員在社會上具有相當地位,且此思想在當時的政治學家或政黨學者中為相當前衛。

軍方針對的不只美濃部達吉博士,也盯上了為天皇機關說作法律解釋的滝川幸辰博士。[京大滝川事件]

[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

在政府的一連串舉動中,勞動運動也漸漸偏向國家主義,成為為協助戰爭政策的勞動報國運動。

為了使反對派的人們能夠一同協助戰爭,於是決定實施「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以舉國一致、盡忠報國、堅忍持久為宗旨,也就是,所有國民居為國間奮鬥到最後,不管多麼困苦也都要忍耐承受下來的運動,具體的方式為,參拜神社、殉職者們的吊靈祭、殉職軍人家族的慰問、出征士兵的歡送等等的強制活動,此外,也限制國民的日常生活必須節約,不能過於奢華,如廢物利用、獎勵步行、禁菸禁酒等等。

[大東亞共榮圈]

[國家總動員法]

為了強制國民配合戰爭體制而有了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而為了使產業以及組織也能夠配合戰爭體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em.html

Top